战争史上,有没有可以称得上逆天的军事行为的战役?

哇!7小时灭敌八千.我亡七人

太精彩了!韩先楚这个“旋风司令”率军打爆了,神奇并逆天的“红石镇战役”,一举刷新了东北敌我损失比的最高纪录。

这要从1947年3月下旬说起——当时国民党军和东北民主联军在“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中的较量进入最后阶段。时任第4纵队副司令员韩先楚,受命统一指挥战斗。他首先把目光投向了敌人实力最强的国军精锐89师,决定在红石镇(位于今吉林省柳河县)设伏歼敌.于是4月3日“旋风式”的突袭了敌 89师指挥部,仅7个小时结束战斗.

遇袭后89师完全混乱,豕突狼奔,齐向三源浦西南四十余里之红石镇、蓝山一带溃退,负责左右包抄的我军两个师恰好及时赶到,立刻实行堵击,遂将89师全部和45师一个团全部包围。十分搞笑的是,89师被围后表现得完全不像美械精锐:已经乱成了一锅粥,89师各营长、连长联系不到团长、师长,直接集合队伍放下武器……

到了4月4日早上,战场被俘的近八千名国军士兵,有七千八百人到三源浦集合,路上只跑了一百多人,其中就包括化妆成小兵的师长万载仁。

此役,我军共歼灭国军4个团,生俘敌7800人,其中八十九师副师长张校堂以下将校30多人,打死打伤团长以下700人。缴获各种火炮16门,火箭筒33具,轻重机枪266挺,各种枪械3000多支,汽车23辆,军马613匹,电台10部。

也就是说:在整个红石镇伏击战中,仅仅用时7个小时即大获全胜。此次战役共击毙国民党军660人,俘虏89师副师长张孝堂少将以下7800余人,合计8460余人。东北民主联军仅阵亡7人,负伤319人,合计326人。

不信?翻开看——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主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其中指出:此役战斗东北民主联军“仅伤亡326人,创造了1:25的歼敌记录”。

此伤亡比,的确实为逆天罕见!




配得上“逆天”的战事,笔者首先想到了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这是个出乎全世界所有军事家意料之外的大胆作战模式:志愿军携带着绝对劣势的武器装备,在悄无声息中对武装到牙齿的十多万联合国军实现了伏击,一举改变了朝鲜战场的局势。“轻步兵的巅峰”,一战成名。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到8月初,朝鲜人民军占领了南部90% 以上的土地和人口,迫使对方残余力量退守洛东江以东。

但在7月,美国迅速纠结了17个国家组成“联合国军”,由美军远东总部统帅麦克阿瑟统一指挥。9月15日,联合国军在仁川港登陆,一举截断朝鲜人民军的运输通道,前后夹击之下,半岛战局瞬间扭转。

为了防止局势向着不可控制的方向发展,中国政府警告美国不要进一步扩大军事行动,并倡议用和平的方式解决朝鲜问题。




但当时的美国上下,携二战胜利之威,凭借傲视全球的强大国力军力,根本不把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放在眼里;美国政府内部,主张重视苏联、中国态度的声音,逐渐被强硬派的叫嚷所掩盖。

至于麦克阿瑟,作为当时日本的“太上皇,多年来形成的自信,让他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体东亚国家更是极端轻视,压根不相信中国真的敢出兵。而他的意见,对于当时的美国影响巨大。

据悉,美国在10月中旬进行了一次民测,结果64%的美国人支持越过三八线。这一结果让美国学者感慨:只要事不关己,人们往往会毫无顾忌的拥护更激进的政策

于是,在上下几乎一致的态度下,美军几乎把中国的警告当成了笑话,他们不仅在于10月1日越过三八线,甚至疯狂叫嚣:“鸭绿江并不是把两国(指中朝)截然分开的不可逾越的障碍”,言下之意,是要威胁中国当时的重工业基地东北。

后来,美国著名战地记者、普利策奖获得者大卫·哈伯斯塔姆这样说道:

美国在20世纪有过许多军事误判,但麦克阿瑟决定一路打到鸭绿江边这一错误绝对无人能及。



面临迫在眉睫的威胁,老一辈领导人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10月19日,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

起先,志愿军计划在朝鲜北部设立防线,其后待条件成熟后再进攻平壤;但此时美军动作之迅捷已远远超出了之前的设想,他们集结了13万的兵力,由元山、平壤,分东,西两线全面向中朝边境推进,甚至叫嚣要在在11月23日前占领全朝鲜。

同时,随着“联合国军”北上,他们沿路并未发现中国军队的身影,愈发相信中国不会出兵,于是他们几乎是唱着歌、如同度假般的往鸭绿江推进。随着警惕性的降低,战线越拉越长,各路军队间的间隔越来越远、兵力逐渐分散、互相间的交通联络情况不佳;同时,朝鲜半岛冬日的天气越来越寒冷,补给线逐日拉长的“联合国军”危机四伏。



根据这一敌情,以彭德怀为首的志愿军将领根据领导人“争取战机,在运动中歼敌”的指示,进行了精心计划和周密组织,作出以下战役规划:

以第42军的两个师,位于长津以南的黄草岭,赴战岭地区进行防御,阻击、钳制东线的美军;

以第39军和第40军进抵云山,温井等地,从正面伏击冒进中的美军;

以第38军及第42军的第125师首先歼灭熙川之美军,占领德川,然后沿清川江向新安州方向迂回,阻美军增援和断美军退路;

以第50军和第66军开赴安东、新义州等地,作为战役预备队。



对于志愿军是否入朝,美军其实保持着警惕,他们的侦察机时常在朝鲜的天空中巡逻,甚至抵达鸭绿江畔。

但那时的侦查,主要靠相机拍照以及飞行员的眼睛,在漫天白雪皑皑的环境下,这两样的功能其实都被严重削弱。志愿军入朝时,挑选黄昏及夜间行进,同时每位战士都披着白布作为伪装,白天几乎看不到任何动静。在严格纪律性的保证下,20多万志愿军按照命令,按部就班抵达战斗位置,有些部队甚至已经迂回到了敌军的背后。

这期间,虽然发生了零星与中国军队交火事件,但美军上下仍认为这是区域性偶然事件,麦克阿瑟甚至自信的判断:入朝的中国人顶多五六万,构不成什么威胁。

但他不知道的是,此时的中国志愿军,已经静静埋伏在“联合国军”的身边,默默地注视着大大咧咧的敌人越陷越深。

10月25日深夜,当敌人几乎完全掉进口袋后,志愿军在各条战线上同时发起总攻。事后美国人惊讶的感慨:在人类历史上,极少有哪一支军队在动用如此规模兵力的情况下,向对手发动出其不意的攻击。



开展前,领导人作出了先打伪军(韩军)、 再打美军,“先打弱敌,后打强敌”、西线重点、东线为辅的安排,以击垮“联合国军”的整体士气。

事实证明,韩国人“不负众望”。一跟中国军队交火,他们瞬间崩溃。

25日,志愿军在云山以北轻松击退韩军第1师先头部队;紧接着,以拦头、截尾、斩腰的战法全歼韩军的一个营和一个炮兵中队,其后乘胜前进,占领温井。28日,几乎歼灭了冲的最前的韩军第6师、重创第8师。

据美国军官称,出现过韩军整团携带武器全副武装溃逃的情形,这些人的军官甚至一路跑到汉城,把一个装满鸭绿江水的瓶子呈给了李承晚。

这样一来,各支美军的侧翼几乎完全暴露在志愿军的眼皮底下,军心开始动摇;11月1日黄昏,志愿军第39军发起云山战斗,歼灭美军骑兵第1师第8团大部、击溃第5团,毙伤俘敌2000余人;第38军沿清川江左岸攻击前进,严重威胁西线“联合国军”侧后。

在正面、侧后遭到严重突击、威胁后,西线美军全线撤退,11月5日西线作战结束。

东线,志愿军第42军的主要任务是阻击美军第10军向江界推进。面对双方武器装备相差悬殊、粮弹后勤不足的极度困难环境,志愿军顽强抗击,将敌人狙击在三丰里一带,有力地配合了西线主力作战。



这次战役,面对用飞机、坦克等最先进武器武装起来的世界最强军队,初次入朝的志愿军以战术、纪律、意志弥补武器装备、后勤补给等方面的巨大差距,以伏击、迂回穿插等我军传统经典战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创造了歼敌1.5万余人的战绩,把对方从鸭绿江边赶到清川江以南,初步稳定了朝鲜战局。

这也证明,不管在任何时代,武器装备固然重要,但人总是第一位的。在那个一穷二白的艰苦年代,我们的先辈以聪明的头脑、顽强的意志、灵活务实的战术,创造了对抗世界最强大阵营的奇迹,洗刷了之前的百年屈辱,奠定了让中国人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底气;时至今日,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妄自菲薄?




在中国的战争史上,最为逆天的军事战役是四渡赤水战役。

四渡赤水战役发生在土地革命时期,当时的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败,被迫开始转移。

中央红军共8万余人,由江西瑞金出发准备到湘西,和红二,六军团会合。

这个战略意图被蒋介石看在眼里,他调集军队在红军的必经之路上,设置了重重关卡。

由16个师共77个团实施“追剿”计划,粤军和桂军以及蒋介石的中央军,共计数十万人参与这次作战。

蒋介石的意图很明显,想要速战速决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当时中央红军由博古,李德直接指挥,他们不顾指战员的反对,和实际战略环境的转变。

执意要到湘西,这样做无异于自投罗网。

湘江战役以后,红军人员锐减,由8万减少到了3万。

再这么下去,红军的处境非常危险,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毛主席根据当时的军事态势,力主放弃原定计划,改向贵州前进,以摆脱敌人,争取主动。

红军占领贵州重镇遵义后,召开了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

会上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毛主席重新回到领导岗位。

博古,李德两人被罢免了领导岗位,红军队伍开始了新的军事指挥时代。

毛主席用他天才般的军事指挥能力,进行了一场以少胜多的逆天战役。

四渡赤水战役正式开始打响,目的就是改变红军的危险处境,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

1月18日,中央红军分3路从松坎、桐梓、遵义地区出发,向土城、赤水方向挺进。29日,一渡赤水河,进入川南。

2月11日,掉头东进,接着二渡赤水河,返回黔北,在娄山关、遵义地区击溃和歼灭国民党军2个师又8个团,取得了长征以来第一次重大胜利。

为寻求新的战机,向西转移,于3月16日三渡赤水河,再入川南。

蒋介石急忙令其“追剿”军向川南追击。中央红军突然折向东进,于21日四渡赤水河,秘密折回黔北。

蒋介石的数十万大军被搞的晕头转向,完全搞不清楚红军到底要干什么。

红军摆脱敌人追剿,向北继续行军后,蒋介石的大军才意识到上当了。

可惜为时已晚,红军已经跳出包围圈,转危为安。

—End—


原创

作者:冷月钩沉

编辑:冰封记忆

本文首发悟空问答,转载请注明出处!




1935年1月27日,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西部的一个葫芦形山谷,毛主席领导的中央军委决定以逸待劳,在这个山谷旁边的坡上,对追击我军的川军郭勋旗部的4个团进行一次伏击。

这次伏击是毛主席在遵义会议后,亲自指挥打的第一仗,因此他十分重视,就亲自上了山坡的大埂上进行指挥。

1月28日,敌军的先头部队赶到,战斗打响。

因为之前在李德、博古的指挥下,我军的战士们都憋屈坏了,遵义会议后,终于换成毛委员指挥战斗,所以他们个个牟足了劲儿,决心在此狠狠地打击敌人。

1月28日晨5时,激烈的枪炮声划破了宁静的夜空。郭勋祺出其不意,没有从谷底来,而是往山上来跟我军争夺制高点,将我军部署的伏击战,变成了一场拉锯战、消耗战。

彭德怀、董振堂分率3、5军团在青杠坡首先向郭勋祺旅发起攻击,双方围绕石高嘴、尖山子、老鸦山、猴子垭等高地进行激烈的战斗。

战斗异常的惨烈,红军经多次冲锋,终于攻下郭旅第8团阵地,随即向永安寺推进。

然而,就在我军指挥员们都以为能够在敌军增援部队到达之前吃下郭勋祺部的时候,敌人的增援部队却源源不断地投入到了战场,战略高地一个个被敌军占领。

果然,随后的情报也证实了这一点,敌人不是4个团,而是6个团,且还有增援部队赶到。我军部队阵地正在逐个被敌军突破,危急关头,朱德、刘伯承不得不亲上前线指挥作战。

毛主席见意外状况频发,根本没有按照预先计划进行,于是,他随机应变,急令红1军团红2师火速返回增援,以求变被动为主动。在增援部队尚未赶到的两三个小时内,敌军的反攻更加凶猛,阵地一度被攻破。敌人抢占部分山头后,步步进逼,甚至打到了位于大埂上东南方向一个叫“漏风垭”的地方,而那正是中革军委指挥部前沿。

山后就是赤水河,无险可守,战局于我十分不利。在这紧急关头,毛泽东果断命令陈赓、宋任穷率军委纵队干部团发起反冲锋。

此时,可能时我党、我军历史上最凶险的一刻了。

在青杠坡这个不足2平方公里的葫芦形隘口的鏖战中,你知道有多少新中国的领导人吗?让我们来数数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三任国家主席——毛泽东、刘少奇、杨尚昆;一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五任国防部长——彭德怀、林彪、叶剑英、耿彪、张爱萍;七大元帅——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聂荣臻、罗荣桓、叶剑英;还有陈云、董必武、林伯渠、胡耀邦等多位共和国元勋,以及528名共和国开国将军。

这一仗如果败了,可以说,我红军、我党基本就被川军一锅端了,中国的历史将被改写。你说凶险不凶险?

在陈赓的指挥下,临危受命的干部团猛打猛冲,打得敌人失了神,连滚带爬地溃退下去。

毛泽东在白马山上用望远镜看到这个情景,兴奋地对身边人员说:“打得好,打得好!陈赓行,可以当军长。”

随后,红一军两个师也赶来增援,双方进入了对峙状态。

这就是红军长征历史上那张著名的“土城战役”。也是“遵义会议”后我军打的第一场战役。

遵义会议后,我军制定的战略是,从遵义出发,兵分三路,向土城、赤水一带地区进军,再北上打下赤水县城,渡过赤水河。而后,在泸州上游的渡口渡过长江,到四川与张国焘的四方面军汇合。最后,在川西北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

红军的战略制定得非常清晰,然而,敌人也不是木头人,早就觉察到红军要北上四川的意图。

四川的刘湘害怕两部红军在四川合流,就请求老蒋增援。蒋介石就指挥各路军队,为中央红军布下了天罗地网:

在遵义西南方向,黔军王家烈的3个师;东南方向是两广联军;正南方向是薛岳的8个师在乌江南岸的贵阳;东北方向,则有湘军4个师在修筑碉堡防线守卫在乌江东岸;正北有中央军上官云相2个师增援重庆;西南方向的川军则出动了12个旅,守住了长江沿线进入四川的各个要道;再往西,滇军龙云则派出5个团修筑横江(金沙江支流)防线,在毕节部署了3个旅防止红军入云南。

(图片来源:沙盘上的战争)

当时敌我双方的形势大致是这样的:北有长江天堑,南有乌江天险和薛岳大军,东有乌江天险以及湘军严守以待,西有川滇军团的层层设防,四周还分散有王家烈的黔军。

我军三万多人被敌人的四十万大军层层包围,形势异常的艰难,稍有失误就会全军覆没。

面对如此形势,我军决定抢在敌人合围之前主动出击,红一军团的红一师、红二师速战速决,拿下赤水县城。

然而,另我军指挥员没想到的是,川军行动更迅速,早就进入了赤水城,并主动南下。我军刚摸到黄陂洞和复兴场就与川军遭遇,被迫退守到葫市、丙安一带。

迅速拿下赤水县城,是我军打开北上通道的重要战略计划,这第一步棋就没能实现。北上遇阻,川军名将郭勋祺也从东边率兵团尾随了过来。

毛主席经过土城东北部的青杠坡时,发现这个峡谷地带,非常适合打伏击。于是他与中央商议决定,以一军团、九军团挡住北边的川军,集中手边的三、五军团,利用有利地形设伏,打掉尾随而来的川军,这就有了前文咱们说的那一场凶险的战役。

我军虽然在干部团的英勇作战下,稳住了阵脚,而且,红一军的两个师也回撤增援了。但毛主席却没有被暂时的胜利冲昏头脑,他清楚,对峙时间越久,对我军越是不利。这时候,毛主席那高超的军事指挥天赋就发挥作用了。

要知道,战争中真正要面对的问题,并不是你能看到的那些兵力、武器、装备,而是整个战争“环境”。

这里所谓的“环境”,包括了你看得见的:如地理条件、气候条件、敌我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以及看不见的:如敌人的战略、战术、敌人的后勤保障、敌人内部的政治斗争、第三方的干扰等。我们都说,战争考验的是双方的战略能力,而“环境”则是战略的最大变量之一。

在战略和战术的实施过程中,军事指挥者必须根据具体情况,保持随机应变、灵活处置。在动态的环境中,只有保持战略和组织的柔性,才能适应条件和环境的变化。

因此,军队的指挥官必须要学会接受不确定性,拥抱不确定性。这也正是毛主席“游击战争”的基本原理。正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孙子兵法》说“兵形像水”,就是告诉世人,用兵时要学着像水一样,随时根据形势变化。毛主席就深谙这一点,在土城与敌军进入拉锯战后,他果断放弃了从赤水城北渡长江的计划,决定西渡赤水,从金沙江北上——这就是一渡赤水。


西渡赤水河,是我军为了防止万一泸州方向渡江不成,所制定的第二战略方案。既然,你事先能想到这样的计划,敌人也就能想到,再根据你的计划部署防守。

果然,渡过赤水河后,敌军(刘湘的心里慌啊,既要防红军,又要防止蒋介石驱虎吞狼,借此机会入川)已然看出了我军的意图,因此,我军进攻敌军重兵把守的叙永又失败了。我军的第二计划也不可执行。

红军渡过赤水河、进入川南以后,川军留下4个旅防守泸州、宜宾,其余的8个旅迅速压了过来,红一、红三两大主力先后作战失利。这时候,如果我军强渡金沙江,无疑是往敌人的口袋里钻。

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决定迅速南下,避开川军的压力,向四川和云南交界的扎西集中。

1935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在扎西召开了会议。毛泽东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战略计划:既然国民党已经在长江沿线严阵以待,那红军就不能硬碰硬,干脆杀他个回马枪,回师东进,再渡赤水河,向国民党兵力空虚的黔北地区进军。

你看,这时候的毛主席,显然已经不再拘泥于教条地执行战略计划,而是审时度势,灵活应变地制定游击战的战术策略。

2月19日至21日,我军分别在太平渡、二郎滩二渡赤水河。

与此同时,已经在长江沿岸重兵布防的国民党们,一看到红军又回去了,顿时一片慌乱。

于是,我军顺利地二渡赤水。

在敌军的慌乱中,我军迅速拿下黔北的桐梓、娄山关、遵义,共击溃黔军的8个团,外加中央军的2个师,取得了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

然而,红军出其不意的回马枪,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对自己不利的形势。

很快,滇军孙渡部,川军潘文华部,黔军王家烈部和中央军薛岳部分别从四面向我红军合围而来。在紧要关头,我军决定向西推进,在鲁班场进攻中央军周浑元部。

然而,我军对鲁班场发起了一整天的猛攻,竟然没能拿下。这时候,敌人已经纷纷向西合围,我军再一次陷入了绝境。

鲁班场之战,是我军为了在贵州立住脚,不得不拿下的战略要地。然而,这个意图显然是落空了。但东方不亮,西方亮,鲁班场之战虽然败了,但却产生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效果,就是进一步吸引了国民党主力的西移于是,毛主席萌发了一个大胆的战略设想:

此时的蒋介石,一定认为红军还在寻机北渡长江,所以,红军干脆就顺势从茅台三渡赤水河,进入川南,调动国民党主力进一步往西。等到把国民党主力引到川南,我军再杀他个回马枪,四渡赤水,直取贵州,跳出国民党的包围圈。

于是,就有了三渡赤水


1935年3月16日,我军在茅台镇三渡赤水河,并派出一个团的兵力佯攻古蔺。

果不其然,微操大师蒋介石一看,红军这是要打开古蔺县城,进而北渡长江啊,马上就下令各路大军,迅速向川南集中,准备利用川南的有利地形,一举歼灭红军。

然而,蒋委员长惊奇地发现,他再一次被红军给耍了,正当国民党的各路大军拖着他们那两条几乎跑断了的大腿,拼命向川南进行集结的时候,红军在3月21日,再一次出其不意,在太平渡、二郎滩,第四次渡过了赤水河。

“娘希匹”,蒋委员长被气得直摔杯子。

冷静下来后,蒋委员长矗立在战略地图前一动不动,揣测着红军的战略意图。终于,他一拍大腿,马上传令,安排他从重庆飞往贵阳的飞机。

原来,蒋委员长发现了红军的战略意图,他认为红军是想再一次占领遵义。所以他决定飞到贵阳,准备亲自指挥对红军的作战。

蒋介石以为,这一次,国民党的大军一定能够在遵义一举歼灭红军。

然而,“诡计多端”的红军又一次让蒋介石判断失误了。

中央红军在渡过赤水后,没有去遵义,而是随即掉头南下,渡过了乌江。而此时,正疲于奔命的国民党几十万大军呢,则在乌江以北地区使劲儿地骂娘。

得到红军南渡乌江,直取贵阳的消息后,蒋介石彻底慌了,都差点交待遗言了。因为,此时贵阳只有一个团的兵力,老蒋此时就像是一只待宰的羔羊。慌不择路的蒋介石火速致电各路大军,火速驰援,到贵阳救驾。

于是,刚刚集结的国民党大军,又浩浩荡荡地开拔,奔向贵阳。

此时,着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的蒋介石又惊奇地发现,红军不是真的想打贵阳,而是虚晃一枪,从贵阳和扎佐之间向东而去,进到清水江西岸

蒋委员长被红军的这一顿操作惊掉了下巴,他长舒了一口气后,重新调整了心态,看着战略地图,他得出结论:红军这是即将东渡乌江、到湘西会合贺龙、萧克的二、六军团汇合啊。

于是,他又致电各路军马,立即向东追击红军,决定一举歼灭红军。

然而,另委员长没想到的是,他又中计了。

红军向东进军,又是一个迷惑国民党的假象,就在国民党各路大军浩浩荡荡向东而去的时候,红军突然又急转向南,在贵阳和龙里之间,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防线。随后,我军甩开大步,向兵力空虚的云南急进,直逼昆明。

滇军的军阀头子是龙云,他一看红军向昆明来了,一下子就慌乱。于是,他马上命令昆明周围的军队向昆明集结。

这样一来,云南和四川之间的金沙江防线,就出现了一条口子,我军等的就是这个突围的时刻。

4月29号,中央向各个军团发出电报:“中央过去决定野战军转入川西创立苏维埃根据地的根本方针,现在已有实现的可能了。应利用目前有利的时机,争取迅速渡过金沙江,转入川西,建立起根据地。”

当天,我军兵分三路,直扑金沙江,并于5月2号在皎平渡渡江成功,并且控制了渡口。

至此,我军成功地摆脱了蒋介石的层层包围,在战略上形成了一种有利的新局势。这就是我军长征历史上著名的“四渡赤水”,它不仅让李德这个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看的心服口服,更是入选了美国西点军校的教材。

结语

三万多红军,被国民党四十万大军团团包围,这种情况下想要脱身真的是难比登天。但是,红军在毛主席、朱老总等人的指挥下,竟然通过“四渡赤水”一系列的战役成功突围,不得不说这是战争史上一次“逆天”的军事行动。

“四渡赤水”足以证明,毛主席在军事指挥方面,无疑是行家中的行家。

就说战略方面,与毛主席相比,微操大师蒋委员长简直像个学徒,让几十万军队在川滇黔三省,被红军牵着鼻子团团转。

更为可悲的是,当时日本已经占领东北,对华北虎视眈眈,在整个东亚的战略大背景下,蒋介石作为中华民国的实际领袖却还在打内战。

反观红军,在遵义期间,不仅仅解决了党的内部路线问题。在遵义市天主教教堂里,我党为解释决议而召开的群众大会上,毛主席还为我党、我军的未来,提出了一个口号:“北上抗日。”

试想一下,当时我红军满打满算也就3万多人,而且刚刚经历湘江战役,损失过半,又被国民党40万大军包围。这样的情况下,“北上抗日”的口号,简直犹如天方夜谭。

当时,如果蒋委员长,或者国民党人听了,一定笑话红军,觉得他们魔怔了。

然而,对于我党、我军意志坚定的革命家们来说,“北上抗日”这个口号,仿佛是划破黑夜的一道光,为红军的长征指明了方向。长征的意义,也不再是一次精疲力竭的军事撤退,而是一场既有革命目的,又有民族目的的政治行动。

这得是何等的战略眼光,才能做出如此的战略决定啊!而这一切,以及后来的历史,足以证明伟人的战略眼光。

END

本文为“达文有话说”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图解战争史上,最逆天的军事行为----“四渡赤水”!

任国军如何围堵,他都能见缝拆招,并寻机歼灭处于局部劣势的敌军。

遵义会议后,红军主意打算北上赤水县,寻机北渡长江。

走到一半,发现敌人已经在赤水县做好了防御。毛主席就率部西渡赤水,准备进攻古蔺地区,寻机再北渡长江。这就是“一渡赤水”。

国军赶紧放4个旅布防在长江沿线,用3个旅堵在毕节地区,同时,还用8个旅追击红军。毛主席果断率部队前往扎西地区。

等红军到扎西地区后,开始缩编部队,将部队整编为16个团,提高部队机动性和战斗力。此时,国民党部队集中36个团,分成四个纵队,对红军形成合围之势。毛主席趁敌人未合拢之前,率部由扎西再向东行军,“二渡赤水”!

渡过赤水后,红军趁敌人兵力空虚,五日之内,依次拿下桐梓、娄山关、遵义三个地区。国民党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损失两个师和八个团,3000多人被俘。

之后,红军在北部和南部组建阻击阵地。南部阵地在红花岗、老鸦山一代。北部阵地在桐梓西北地区。红军得到机会补充物资和休整。红军士气高涨起来。也是在这期间,红军形成了以毛泽东为首的"新三人团"又称"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方便迅速灵活的指挥部队。

从此之后,"在重要问题上,大都是毛泽东出主意,其他同志同意的"。

当国军再次调动部队围攻遵义的时候,毛主席为了调动敌人,从茅台镇第三次渡过赤水河。国民党军赶紧尾追其后,同时,在长江布防,防止红军北长江。

红军见北上渡江无望,分出红一军团一个团佯装主力,继续向西北前进。主力则从二郎滩“四渡赤水”,折向东北。然后,突然南下遵义,并让红九军团佯攻长杆山方向王家烈部,让国民党军以为红军还是要北上渡江,引国民党军北上。红军主力却突然渡过乌江,直逼贵阳!

贵阳是老蒋“行辕”所在地,却只有四个团的兵力。蒋介石吓蒙了,赶紧叫人“救驾”,甚至,他都追备好飞机随时跑路了。毛主席在国民党重兵围堵的情况下,还有如此操作,真是神人。

红军主力趁着滇军奉命东调增援贵阳之际,乘虚折向西南,进军云南,度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包围圈。。。

(文|勇战王聊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赤水   乌江   战役   遵义   川军   贵阳   志愿军   长江   国军   我军   称得上   红军   蒋介石   国民党   敌人   战争   战略   财经   军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