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哪些轰动朝野的大案冤案?

晚清有四大冤案之说,分别是“杨乃武毒杀葛品连案”“杨月楼骗婚案”“王树汶顶包案”和“三牌楼凶杀案”。

前三案虽波折不少,但受冤之人最终皆保住了性命。“三牌楼案”却没这么幸运,当真相大白时,蒙冤之人早化为白骨。

引子

光绪三年十二月十日,早起的人们在金陵城内三牌楼下发现一具男尸。

三牌楼当时是上元县的辖区,官府接到报案后,忙派仵作来勘验。

检验结论是:死者系被乱刀砍死,发辫砍落,附近遗落有表芯纸、石灰包、篾刀,小火钵一个,新草鞋一双。

由于夜间大雪,地上血迹和践踏痕迹早已无存。

由于男子身份不明,现场证据又不能说明什么,案情调查很快陷入停顿。

两江总督沈葆桢得知后大怒,令营务处总办洪汝奎负责侦破此案。

洪汝奎领命后,把悬赏缉拿凶犯的重任交给手下的候补参将胡金传。

胡金传当候补参将多年,始终没有转正。既然上司将这重任交托,就一定要快速完成任务,借此打通晋升之路。

在他看来,真凶是谁并不重要。必要时候街上任何百姓都能抓来充当凶手,只要略微动脑,何愁顶戴不红!

悬赏告示贴出去后,根本无人来提供线索。转眼到光绪四年正月,胡金传让亲兵到市场收“过节费”。

众商户见官差要钱,都敢怒不敢言,乖乖把辛苦钱奉上。屠户曲学如满脸麻子,性情火爆。当天喝了不少酒,他不仅不交钱,还抄着刀对亲兵咒骂不止。

亲兵胆寒,忙将此事告知胡金传!胡金传大怒道:“这曲麻子甚可恶。”

曲学如的麻子让他忽想起妙耳山的火工道人张克友,那也是个可恶的麻子。胡金传好几次去讨香火钱,妙耳山住持邵宗和尚与张麻子都百般推诿,还阴阳怪气说难听话。

胡金传越想越气,猛瞥见桌上的悬赏令,顿时生出毒计:

三牌楼被杀男子至今不知为谁,总督又催得紧,不如拿这三人做替死鬼!

制作冤案

胡金传身注意到,卖瓜子的方小庚常在三牌楼附近走动,让他当目击证人,简直合情合理。

正月十九早上,胡金传派人将十五岁的方小庚骗至观音庵锁了起来。方小庚恐惧不已,直等到中午时分,胡金传才开门进来。

胡金传厉声道:“我听一个乞丐说,你见过三牌楼命案的真凶,快如实交待。”方小庚回说不知。

胡金传说:“既不知道,就让你去见见。”说罢,命亲兵将方小庚带到妙耳山,让他见了绍宗和张克友的模样。
回到观音庵,胡金传交待:“如果洪大人问你,你就说和尚是凶手。”

说罢,取一个银元宝塞来,方小庚要拒绝,胡金传便喝令动刑,方小庚只得无奈答应。

胡金传大喜,又对他详细嘱咐一番,随后便向营务处总办洪汝奎报告:“三牌楼案已有线索,有小贩方小庚在案发当夜亲眼看到尸体旁站着三个人,其中一人是和尚绍宗,另两人脸上都有麻子。”

洪汝奎大喜,次日亲自传讯,方小庚见胡金传手持马棒对他怒目而视,便照昨日所教说了一遍。

随后,胡金传带人到妙耳山捉拿绍宗,又把庙里的裁纸刀抹上鸡血以做凶器。

火工道人张克友当时下山会朋友,胡金传问明后,命人将正在朋友家喝酒的张克友抓捕。

几天后,曲学如被抓来,三人莫名其妙被关了起来。胡金传带方小庚从窗孔认清曲学如面貌,又对其威胁了一番。

洪汝奎得知嫌犯到齐,便命候补知县严堃(kun),丁仁泽,候补同知单之珩(heng)与胡金传会审。

正式开审前,丁仁泽因别事被调走,单之珩与胡金传素来不和,便以生病为由请假。案件最后由严堃和胡金传同堂讯问。

由于三人全都否认杀人,也不知被杀男子是何人。胡金传和严堃便将他们分别关押,用酷刑逼供。

数日后,张克友乱供道:“三牌楼被杀的人是城内何春荣家的雇工,只知姓谢。他和绍宗都与妇人高冯氏通奸,绍宗和尚嫉妒,便找我和曲学如,我们联手将他杀死在三牌楼下。”

绍宗和曲学如最后扛不住,只好按张克友供词认罪。

按程序,胡金传和严堃传唤了高冯氏与何春荣。高冯氏否认通奸之事,何春荣也坚称家中没有姓谢的雇工。

为把案子办得滴水不漏,胡金传再次逼供,经数次改供后,一份合情合理的供词出现了:

外地来的贩猪客薛春芳结识了绍宗等人,绍宗见其有钱,遂起歹念。

去年十二月初九夜间,三人将薛春芳骗至三牌楼下,由于天气寒冷,几人便用火钵暖手。绍宗忽用石灰迷其双眼,张克友持篾刀,曲学如持镰刀,绍宗持裁纸刀,并力将薛春芳砍死,分其财物。

因为逃得匆忙,篾刀和擦血用的表芯纸掉落,新草鞋则死者之物。三人从未问过薛春芳籍贯,故此不知到底是何处人。

胡金传派人将曲家农用的镰刀取来,加上篾刀和裁纸刀,凑齐了凶器。

案子破得这样快,洪汝奎隐约觉得不对劲,但他复审时没有检查三人刑伤。而是命他们穿上号衣混在亲兵队中,然后让方小庚辨认,方小庚一一指出。三人被打怕了,全部招认罪行。

金陵自太平天国运动后,权力已转入地方督抚手中。原本的逐级复审制遭到严重破坏,绍宗等人只经严堃与洪如奎两级审理,便上报到两江总督衙门。

洪如奎建议总督上禀朝廷,请另派大员复审,但沈葆桢并未采纳。他于二月二十三日下令:

将绍宗与曲学如就地正法,张克友先行认罪,免其一死,只将右耳割去,解回原籍。

案件结束后,金陵城百姓都说三人是冤枉的。上海的《申报》也报道了此案,并提出种种质疑,但为时已晚。

奸情人命

光绪七年闰七月,李大凤在行窃时被捉,并被扭送到金陵保甲局。

面对审讯,李大凤招认盗窃罪行。他为了立功,又交待道:“小人曾同周五,沈鲍洪等人一起行窃。光绪三年十二月初九,周五与沈鲍洪把小人的表弟朱彪杀死在三牌楼下!”

审官吴邦祺大惊,按李大凤所说,当即把周五、沈鲍洪捉来讯问,二人对谋杀之罪供认不讳。

“三牌楼案”是前任总督亲自结案的,凶手早被正法,金陵城内无人不知。怎在同一时间和地点又冒出个朱彪?

两江总督刘坤一得知后十分震惊。种种迹象表明,前任总督断错案了。

但沈葆桢早已病故,要弄清是非曲直,只能找两淮盐运使洪汝奎了。

八月十四日,刘坤一致信洪汝奎,希望他来金陵协助调查,但洪汝奎拒绝前来。

刘坤一只好上奏朝廷,请将参将胡金传暂行革职,以便审讯。

随后,他委派江宁布政使梁肇煌,盐巡道德寿,前署盐巡道张铭坚,题补道段喆,黄祖络,江宁府知府赵佑宸等人一同提人犯及旁证详审。

公堂之上,周五和沈鲍洪详细诉说真情。三牌楼凶案的真相终于浮出水面:

光绪三年十月,以拐卖妇女为生的周五在阜宁县诱拐了刘王氏和刘高氏,打算将她们带回金陵卖掉。

三人到码头坐船时,遇到同样拐带人口的朱彪和沈鲍洪,他们同乘一船南下。因是同行,彼此间早就认识。

朱彪是和州人,正要随沈鲍洪去金陵发财,同行的还有被他诱拐为妻的赵高氏。

船到六合后,一干人都租住在林三子家,同住一院的还有篾匠许嘉福。

几人都非善类,住一处没多久便出事了。

先是沈鲍洪暗中与赵高氏发生奸情,此事周五早已看破,却未揭发。而朱彪则垂涎刘王氏貌美,趁周五不在时竟将其拐逃。

周五气愤不已,便邀约沈鲍洪一同找朱彪算账。得知朱彪在金陵城内后,周五偷了许嘉福的篾刀,与沈鲍洪一起来到金陵。

沈鲍洪知道朱彪素习拳勇,要杀他绝非易事。便买了几包石灰带在身上,用来迷其双目。

十二月初九,二人在城内找到朱彪,并问出刘王氏寄藏之处。

朱彪赔礼一番,二人假装与其和解,朱彪便请二人晚间一同去三牌楼附近行窃。他又买了新草鞋,火钵,表芯纸等物带在身上。

当夜三更,三人行至三牌楼旁,蹲在地上用火钵取暖。暖了手后,朱彪走到牌楼下方便。

沈鲍洪冲过去猛扯其发辫,朱彪一下子跌倒。周五掏篾刀乱砍,将朱彪发辫砍落。沈鲍洪也拔出绑腿内的尖刀乱戳,朱彪登时毙命。

二人逃离现场,篾刀和石灰包等物则扔在了原地。次日,他们找到刘王氏,不久后便把她卖给了商人余应昌。

绍宗和曲学如被正法后,周五和沈鲍洪不再担心了。除仍做人贩子外,他们还与金陵大小窃贼关系密切,时常一起偷盗。这件杀人密事,也被当成资本炫耀。

后来,朱彪的表哥李大凤也来到金陵,加入了盗窃团伙,他正是通过同行传说了解到真相的。因为被抓,这才把真相说出。

随着赵高氏和许嘉福等人到案证明,真相已越来越明晰。

惊动朝廷

众审官传讯了方小庚,方小庚将当年胡金传逼迫自己的情况和盘托出。

把总姜志也承认当年曾目睹胡金传拷打曲学如的场景。

不久后,被解回原籍的张克友也来到公堂。

他说:“当年,我在朋友陈永卓家喝酒,官差忽然冲进来把我抓了。后来被方小庚一口咬定,我等无从辩白。经胡金传严刑逼供,我不得已才胡乱认罪,坑死了和尚与曲屠户!”

陈永卓也到案为张克友作证,当日官差确实是从自家把人抓走。虽知张克友冤枉,但官府始终没有传唤自己,便不敢自取祸端。

情况很明显,所谓的薛春芳,正是因奸被杀的朱彪。而前案判决,完全是胡金传制造的冤案。

胡金传却极其狡猾,他历经二十七次审问都不认罪。还要求刘坤一提解原案各级审官前来对质,刘坤一只得将案情上奏。

十一月初十,慈禧降旨:

将两淮盐运使洪汝奎,沭阳知县严堃、清河知县丁仁泽、候补同知单之珩解任到省听审,并准刘坤一将胡金传动刑拷问,务令水落石出。

此案顿时轰动朝野,监察御史李郁华上了一道措辞激烈的奏折:此案全由洪汝奎锻炼而成,刘坤一意存偏纵,只请刑讯胡金传,其中必有情弊。

这道奏折触动了慈禧的神经,相比于案情本身,她更担心的是督抚大员的相互勾结。

十一月二十一日,朝廷再次下旨:

除严审胡金传外,更需查洪汝奎等有无授意情弊。着刘坤一于定案时据实覆奏,毋稍徇隐,自干咎戾。

十二月二十一日,刘坤一任期已满,他在卸任交接之际呈递奏折:

查洪汝奎承办三牌楼命案,曾具禀前督臣沈葆桢,声称案情重大,请派大员复讯。

沈葆桢以案情无疑,将曲学如,僧绍宗两名正法枭首,张克友割耳递籍。

若谓洪汝奎授意胡金传妄拿教供,臣敢保其必无是事。

刘坤一的奏折一上,言官们更加怀疑他故意偏袒,不肯禀公查办。

疑虑重重的慈禧为弄清真相,于光绪七年十二月初八下旨:

着理藩院尚书麟书,刑部侍郎薛允升速往江宁重审三牌楼案。

大案告终

十二月二十一日,麟书和薛允升带领刑部郎中宗培,员外郎瑞霖,主事周景曾,候补主事王道文等人乘舟赶赴江宁。

一行人登岸后,沿途概不见客,谢绝一切酒席礼物。入金陵后,先调阅了卷宗,随后严禁除嫌犯外的任何人进入府衙,以致外界对审问情况一无所知。但这一次,胡金传招认了。

光绪八年二月初九,薛允升上奏慈禧,详细诉说重审情况,证实刘坤一原奏皆属实,并无与洪如奎勾结等事。此案实乃胡金传锻炼,各审官失察所致。

得知大员们并未勾结,慈禧紧绷的神经终于放松了。二月二十九日,朝廷下旨判决:

将首恶元凶周五,胡金传斩立决,沈鲍洪绞立决,旨到日即行正法;

洪汝奎、严堃革职,发军台效力赎罪;

单之珩、丁仁泽交部分别议处;

沈葆桢业经身故,免其置议。

三月十四日,新任两江总督左宗棠接旨,将胡金传,周五和沈鲍洪三犯分别正法。

十六日,洪如奎被押往军台,其后,严堃也被起解。

案内一切人证均释放还家,只有方小庚数日前在狱中病死,命其家属领出安葬。

三牌楼命案结束了,但曲学如和绍宗早化为白骨,无法复生了。

尾声

晚清四大冤案中,三牌楼案缺乏戏剧性,故而名气最小,但也是结局最惨的一案。

当社会变得黑暗腐朽时,像胡金传这样草菅人命,用百姓鲜血染红顶戴的虎狼之辈,便会层出不穷。

光绪年间的小说《狄公案》,其开篇诗句便透露出当时刑讯逼供泛滥,官员只在乎升官的丑恶风气。以此诗做本文结尾倒也不觉突兀:

世人但喜作高官,执法无难断案难。

宽猛相平思吕杜,严苛尚是恶申韩。

一心清正千家福,两字公平百姓安。

惟有昌平旧令尹,留传案牍后人看。




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张丁材

清代有哪些轰动朝野的大案冤案?

答:经查阅有关历史资料得知:

慈禧垂帘听政的清末年,即同治、光绪之交,曾发生无数的大案冤案,其中以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名伶杨月楼冤案、太原奇案、张汶祥刺马案最为轰动,统称清末四大冤案奇案。这四个案件,案情复杂,过程曲折,跌宕起伏,出人意料,引人入胜,仍为世人所相争论。

1、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清末,余杭士子杨乃武应乡试中举,摆宴庆贺。房客葛小大妻毕秀姑颇有姿色,人称"小白菜"。她本是葛家童养媳,曾在杨家帮佣,与杨乃武早有情愫,碍于礼义名份,难成眷属,只得各自婚娶。

余杭知县刘锡彤曾为滥收钱粮敛赃贪墨,被杨乃武联络士子上书举发,断了财路,心怀怨隙。他儿子刘子和用迷药奸污了毕秀姑,又把她丈夫葛小大毒死。刘锡彤为保住儿子性命和发泄私愤,便移花接木,把杨乃武骗至县衙,严刑逼供,以"谋夫夺妇"定拟,问成死罪。

杨乃武和其胞姐杨淑英、妻子詹氏不服,屡屡上诉,历时二年,前后几十堂,皆因刘锡彤上下疏通贿赂,以致官官相护,依旧判定死罪,并详文刑部。詹氏也因上告失败而获罪被拘,幸同科举人汪士屏联合士绅上书刑部辨冤,刑部侍郎夏同善驳回详文,并请得谕旨命浙江三大宪会审。杨淑英为救弟弟,怀抱侄儿去省城探监,求秀姑据实翻供,毕秀姑深觉愧疚,当即应允。谁知浙江巡抚杨昌浚为保住自己面子和众多参审官员顶戴,依仗拥兵边疆左宗棠之势,会同藩台、臬台蓄意抗命,不准毕秀姑翻供,复以"通奸谋命"定拟,上奏。

此举激起浙江士绅公愤,杨淑英在他们支持下,至狱中让杨乃武写冤状,冒死赴京,滚钉板告状。光绪帝生父醇亲王痛恨杨昌浚蔑视朝廷,又怕各省督抚仿效,决意替杨乃武翻案,以示警饬。正当杨乃武看透黑暗吏治,与秀姑欲以鲜血、头颅祭告天下"大清百姓盼望青天"之际,得到了醇亲王"大清有青天"的回答。

出狱之日,杨乃武目击毕秀姑奉懿旨,被押解尼庵削发为尼,自己虽保住了命,却已一身伤残,几为废人,连举人功名也不准恢复,不禁黯然自问:"我这冤案是昭雪了么?大清真有青天么……一曲冤歌传百年,长伴遗恨说青天?"

2、太原奇案。太原有个富人叫张百万,因嫌弃穷女婿曹文璜,将二女儿玉珠许给一家姓姚的, 但他女儿玉珠喜欢曹文璜不爱钱,与曹文璜私奔,准备投靠曹家故交交城县令陈砥节。

二人出城前在一家豆腐店歇息,豆腐店莫老汉父女同情他们的遭遇而将自家毛驴借了他们。第二天,张百万找不到人就认为跑到了大女儿家,带领家人前往大女儿金珠家找人,怀疑她藏身于衣柜中,谁知道衣柜里有个和尚,他们把衣柜抬走,和尚却闷晕了。为了找台阶,张百万谎称二女儿暴病身亡,为和尚穿上嫁衣置于灵房。半夜,和尚醒了,逃走了,也到了豆腐店,在莫老汉家用嫁衣换了一身普通衣服走了,途中下半身再度兴奋,又调戏一早起的妇女,被其丈夫吴屠户杀死,尸体被扔到井里。和尚命案和张家走尸案,一下轰动全城,阳曲县令杨重民开堂公审,有多管闲事的人指认和尚所穿为莫老汉衣物,急欲结案立功的杨重民不管三七二十一认定莫老汉为凶犯,莫老汉屈打成招,案情上报刑部。

当日吴屠户杀人后,迁居晋祠,曹文璜回太原时途经吴屠户的酒店,酒后失言的吴屠户吐露了他杀害和尚的秘密。几天后,曹文璜从交城回太原还驴,知道老汉被抓为莫老汉申诉,杨重民对冤情有所察觉,但害怕暴露自己严刑逼供草菅人命,而将曹文璜冤为同谋。玉珠的丫环秀香在探监时得悉全部案情之后,一方面请求晋祠保长监视吴屠户,另一方面赶赴交城寻找玉珠。玉珠事又找刚从交城县令提升为山西提刑按察司陈砥节,赴任太原。于是,真相大白,老汉和公子哥无罪释放。

3、名伶杨月楼冤案。杨月楼是某京剧戏班演小生的名伶,由于演技扮相俱佳而名噪一时,时誉赞其玉立亭亭艺兼文武。同治十一~十二年期间他在上海租界著名戏园金桂园演出倾倒沪上男女,一般京调非偏爱只为贪看杨月楼。

就在同治十二年冬天杨月楼因与一商家女子的姻缘而引发了一场官司。杨月楼在金桂园连续演出表现男女之情的梵王宫等剧,一广东香山籍茶商韦姓母女共往连看三天。韦女名阿宝年方十七,对杨月楼心生爱慕。归后便自行修书细述思慕意欲订嫁婚约,连同年庚帖一并遣人交付杨月楼约其相见。杨月楼且疑且惧不敢如约,韦女遂病且日见沉重。其父长期在外地经商未在沪,其母即顺遂女意遣人告知杨月楼,令延媒妁以求婚。月楼往见遂应约,倩媒妁具婚书,行聘礼订亲并开始准备婚事,但事为韦女叔父所知,以良贱不婚之礼法坚予阻拦谓,惟退。

韦母遂密商杨月楼,仿照上海民间旧俗行抢亲 ,韦女叔父即与在沪香山籍乡党绅商以杨月楼拐盗罪公讼于官。于是正当其在新居行婚礼之日,县差及巡捕至,执月楼与韦女,并起获韦氏母女衣物首饰七箱据传有四千金。

在将韦女解往公堂的路上,据记小车一辆危坐其中,告天地祭祖先之红衣犹未去身也。沿途随从观者如云。审案的上海知县叶廷眷恰亦为广东香山籍人,痛恶而重惩之,当堂施以严刑,敲打其杨月楼筋骨百五;女因不仅无自悔之语,反而称嫁鸡遂随鸡、决无异志而被批掌女嘴二百。二人均被押监待韦父归后再行判决。

此案一出立刻传遍街衢,舆论轰动。杨月楼是红极一时,人人皆知的名优,犯了这样颇富戏剧性的风流案自然格外引人注目。同时优伶一向被视为贱民,而韦姓茶商则不仅属良家且捐有官衔,是有一定身份、家资小富的商人,杨月楼以贱民之身而娶良家之女违反了良贱不婚的通行礼法。此外韦杨婚姻有明媒正娶的正当形式,而乡党则以拐盗公讼于官县官,又以拐盗而予重惩,这种种不合常规的事情也引起人们的兴趣,因而一时众论纷纷。

4、刺马案。太平天国失败后,人们传言曾国藩有野心,其实他的部下早就怂恿他谋取帝位。在与太平军作战时,清廷不得不依重湘军,但是,如今太平军被"荡平"了,慈禧太后能允许曾国藩在江南坐大吗?东南卧着一只虎,她睡觉也不安心。于是她把曾国藩调离江宁,派马新贻任两江总督,迅速裁撤湘军。

江宁是湘军攻下来的,两江一直被湘军视为私地,他们在那里经营了数年,岂能轻易让给马新贻。马新贻几十年来一直没有自己的军队,孑然一身来到江宁,如入龙潭虎穴。马新贻被刺,朝廷心中明白,为了不致激起兵变,动摇清王朝的统治,赶紧调曾国藩回莅江宁坐镇。从此,两江总督宝座长期掌握在湘系手中,其他人不敢问津。

太平天国失败后,湘军的劣根性充分暴露出来,他们比土匪还要凶残,明目张胆地肆疾抢掠。清末施行裁勇改兵制度以后,几万湘军士卒被裁撤,其中不乏将领。这些人并不回乡务农,而是到处游荡掳掠。有些人参加了哥老会,有些人本来就是哥老会成员。湘军裁撤扩大了黑势力,散兵游勇又与黑势力结合,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马新贻在惩治散兵游勇时非常严厉,尤其是他任命以剽悍著称的袁保庆为营务处总管,抓到为害百姓、有非法行为的散兵游勇即就地正法。散兵游勇和黑势力对他恨之入骨。

那个曾给孙衣言透过口风的颜士璋颇有心计,他写了一本《南行日记》,记述了赴宁的全部过程。据他的曾孙颜牧皋说,日记中写道:"刺马案与湘军有关。""刺马案背后有大人物主使。"

张汶详刺杀马新贻,在警卫森严的督署重地一扑而中。马新贻被刺后,立即有"刺马案"戏文上演,而且正值乡试,安徽学政殷兆镛出试题,竟然寓其讥讽,乔松年也来凑热闹,写了一首歪诗作证,湘军将领给张汶详立碑等等。所有这一切都说明刺马案是一件有计划、有组织的政治谋杀事件。从案件的实施,到舆论的有力配合,以及对审案的精心策划和对结案的精明设计,都说明它出自高人之手。




清朝这个朝代,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朝代,有着很多让人不解的迷案,至今都无法解释,这些迷案,你知道多少呢?


太后下嫁

  作为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太后、太皇太后,身上有着太多的传奇故事,这位太后一生辅佐自己的丈夫、儿子和孙子三个帝王,可以说是对清朝初年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可是这位太后争议最大的也就是下嫁多尔衮这件事了。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弟弟,孝庄文皇后系多尔衮之兄嫂,弟妻兄嫂,按汉人的道德观念来看,是一件不合伦理的事。所以就算确有其事,清代正史也不会有记载。但野史关于这方面的记录很多。如张煌言的《建夷宫词》之一有云:“上寿称为和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何况多尔衮之改称“皇父”不但明载于《清实录》与蒋良骥《东华录》等书中,即当时流传到今的许多档册和文告中,当然,野史未必可信。有可能太后为了自己的儿子下嫁给多尔衮也不是不可能的,而且这个也是当时女真的习俗,弟娶兄妻、妻姑侄媳的一些群婚制,总之这件事并没有历史考证。


顺治出家

  母亲的悬案还没有搞清楚呢,她的儿子又给人们留下了一个悬案。大家都知道顺治皇帝是历史上痴情的皇帝,跟他的父亲皇太极一样,此生挚爱一个女人,而这个女人就是董鄂氏,有的人以讹传讹,说这个妃子是明末人冒辟疆的姬人董小宛,当清军入关之初,被掠至京师,后入宫,赐姓董鄂氏,跟着又册立为贵妃。据说董鄂妃曾是顺治弟弟的福晋,在进宫伺候皇太后时见到了顺治帝,两人一见钟情。可是这个皇贵妃却是薄命之人,顺治十七年出天花病逝了,顺治皇帝伤心欲绝,一则说他是因为董鄂妃死,伤心欲绝,也患上了天花,病死了,还有一个说法是顺治皇帝在董鄂妃死后,万念俱灰,一下出家当和尚了,但是顺治的陵墓中有三个骨灰坛,有可能他真的是死于天花。


  雍正被刺

  雍正皇帝可以说给我们留下的谜团真的不少,比如他的登基,现在还在被人们谈论,今天我们说的是他死后留下的迷案,世传清世宗胤禛暴崩的原因,说法不一,有说是被刺而死的,这一说法究竟可信吗?说来话长,它起因于雍正七年曾静、张熙一案。张熙诡名投书川陕总督岳钟琪,劝他为祖先举义,没有成功,罪连吕留良。传说吕留良有一个幸存的孙女,名叫吕四娘,她的剑术之精,冠绝侪辈,立志要为父祖报仇。后来她潜入宫内,终于刺死了世宗,并把世宗的脑袋割下,提着逃走了。如果按照这个说法,那么雍正皇帝的陵墓中,皇帝尸骨应该是没有头颅的,这个谁也没有办法知道,也许只有打开雍正皇帝的陵墓,亲眼看过才能知道真相。


  乾隆身世

  我相信大家可能在很多的节目当中都说乾隆皇帝并不是崇庆皇太后的亲生儿子,弘历的亲生母亲是一个汉女,而且在《甄嬛传》中,更说弘历是宫女李金桂的儿子,还有的说这个孩子就是当年雍正皇帝换的陈家的儿子。但是血统历来为儒家人伦所重视,在封建社会由是,以堂堂皇家之尊,不可能与普通臣民交换儿子,以致乱了皇家血统,因此,弘历身世之谜可以确切地说子虚乌有。有学者认为,雍正的继位很大程度原因是因为弘历的关系,是康熙看好弘历,才给雍正做皇帝。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从隋代开始实行,随后到隋唐至两宋都没有大的变动,直到明清时期才有所变化,那时的科举考试分为四级,即府县考、乡试、会试和殿试。


首先是府县考试,录取了叫入学,又叫县学生,就是人们常说的秀才,是科举功名中最低级的一等。

乡试一般是每三年的秋季在各省省城举行,参加乡试的是秀才,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书生学者如果能中举就有了做官的资格。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京城举行,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才是真正意义的“古代高考”,殿试一般由皇帝亲自主试,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史上第一位状元究竟是谁现在已无考证,但最后一位状元史书却有明确记载,他就是清光绪三十年的新科状元刘春霖。据说刘春霖开始并不是状元,第一名是广东人的朱汝珍,当时“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对梁启超、孙中山这些广东人的造反很是憎恨,因此很反感朱汝珍。再同雯朱汝珍名字里边有一个慈禧最讨厌珍妃的“珍”字,一进把他撤掉了。再后来,慈禧看到刘春霖,认为这个名字很吉利,于是便把他定为“状元”。然而刘春霖“离奇”考中状元后的第二年,内忧外患的清廷下了这样一道命令,4个字:停止科举。

清朝不光废除了科举制,而且还发生了许多奇闻轶事——三大奇案。


第一件轶事:“高考”佳话案。

相传光绪二年(1876)丙子科,湖南临湘名士吴獬与曾国藩之孙曾重伯、名门公子魏候平等同住一弄。他们平日里哪里有机会这样畅叙欢情呢?他们携带的茶肴、原料都是较好的,但“五更鸡”的火太小,只宜煲粥、焖肉。

有一天,吴獬在桌板下煲了一锅火腿金钩鸡松八宝粥。三个人聊天聊得高兴,曾重伯把脚一伸,一锅已煲好了一个时辰、眼看就要进口的香粥,倾得钵底朝天,一干二净。三人又恼又笑,吴獬乃填《踏莎行》一阕以记其事:“篮重腰酸,人多屋小,今年又作同林鸟。曾南吴北魏中央,谈天直到东方晓。金铸缘空,纱笼福早,荆山自是知音少。若言把握在人为,眼前稀饭全翻了。”

后来,吴獬名列这一科第一名,成为“解元”,曾、魏亦均高中,传为士林佳话。

第二件轶事:“高考”失意案。

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时,因当时是陕甘合闱考试,甘肃秀才赴陕应举诸多不便,左宗棠就奏准朝廷创设甘肃举院,甘肃的考生从此不用长途奔波参加“高考”了。

兰州人秦霖熙就是分闱后在该院中试的举人。后来,秦霖熙中了清光绪五年(1879)己卯科进士后,将要参加保和殿皇帝的殿试,决出状元。主考官很是赏识秦霖熙的文采出众,正巧恰逢左宗棠由陕甘高升军机大臣之际,为了显示左宗棠重视教育,育才有方,已决定选荐秦霖熙为本科第一甲第一名进士,就是状元,并嘱咐他在殿试时,试卷务必祥审细酌,坚持到最后交卷。


当时,因考场深广,透光不足,应试者均要自备小蜡烛,以便傍晚照明。秦霖熙很快就把试卷答完了,想起主考官的嘱咐要他延迟交卷,于是就燃起蜡烛仔细核查卷面,结果不慎碰到了蜡烛,卷面被蜡液污染了。主考官见了,顿足叹息说:“此卷万不能上呈,呈则犯考规,有忤上之罪矣!” 秦霖熙听得此言,惊骇万分,就袖起卷子怏怏而退。

由于秦霖熙一时不慎污卷,考场失意,而错失良机,失去了中状元的机会。此后,他淡薄科名,致力于医学,实践了范仲淹“不为良相,必为良医”的誓言,终成为甘肃一代名医。


第三件轶事:“高考”舞弊案。

历朝历代,对“高考”舞弊者,都是严惩不贷的,就拿清朝来说吧,那些被处理,甚至死于“高考”作弊案的大小官员,真的不计其数。

清朝雍正年间,俞鸿图担任湖北乡试主考官。按规定主考官是不准带家属的,但死了老婆的俞鸿图刚娶的年轻媳妇林氏水性杨花,施展媚术留在俞鸿图身边。俞鸿图有天酒醉在林氏面前泄题,中了林氏的圈套。泄露的考题被林氏和情夫高价售出,事情败露,雍正皇帝闻之勃然大怒,下令将俞鸿图就地腰斩,以正视听。


事后雍正听说俞鸿图腰斩时的惨状,目不忍睹,动了恻隐之心,决定“由今始,废除腰斩刑”。俞鸿图拿生命废除了从春秋时代开始一直实行到雍正年间的腰斩酷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7

标签:冤案   交城   雍正   光绪   金陵   殿试   乡试   屠户   湘军   顺治   鸿图   朝野   总督   案情   大案   老汉   清代   和尚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