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最后的决战,30万大军为何挡不住1万湘军?

一,天京保卫战中,双方兵力对比。

1862年5月30日,曾国荃率领湘军驻扎天京城南的雨花台。曾国荃共有十八营约9千多人,彭玉麟的水师也有十八营约9千多人。湘军总兵力约1.8万人。此时,洪秀全的天京城内有兵约3万人。太平天国的的主力在李秀成手里,在苏福和浙江一带。1862年7月,洪秀全召集各路援军共9万人,多次进攻曾国荃的湘军,均失败。

1862年9月,在洪秀全的严令逼迫下,李秀成率十三王共13万多兵力从苏州出发,绕到宜兴到达雨花台之南,对曾国荃实施反包围。加上浙江李侍贤的3万多人,李秀成的总兵力约16万。

此时,包围圈内的曾国荃只有3万人。因为江南瘟疫的流行,病死近万人,湘军有战斗力的只有1万多人。此外,彭玉麟的湘军水师还有9千人,曾贞干在江东桥保护粮道的5千人。曾国藩又调集了3营水师和5千陆兵支援曾国荃。所以曾国荃的总兵力应该有4万人(已扣除病死、战死的1万人)。

二、30万大军为何挡不住1万湘军?

1、起义的决定因素

农民为什么要起义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没有饭吃,在这个时候,谁给他们食物让他们可以吃饱,他们就会追随谁。这样由农民组成的军队没有人可以训练他们作战,所以他们并不厉害。

2、迷失了自我

太平天国之所以能够攻占清朝的一半疆土,是因为清朝的八旗军已经没有当年那么辉煌,也没有什么战斗力,兵力也比太平天国少了好几倍。所以洪秀全的部队才有机会,而且越战越勇,太平天国占了清朝的一半疆土后洪秀全轻敌,骄傲的渐渐迷失了自我。

3、太平天国内讧

说起太平天国的内部矛盾,我相信大家都深有感触,那就是以洪秀全为首的统治阶层和以四大天王为首的中层统治之间的矛盾,因为洪秀全想要巩固自己的政权和地位,因此他必须削弱其他几个王位的均权,因此对东王一王等人都进行了大规模。军事限制,这就导致了东王李秀成的反对,以及东王李秀成的心中的不浮于世,东王李秀成在军队方面就基本上不听洪秀全的。只在李秀成对战香君的时候,洪秀全为了一己私欲在军事补给上和粮草补给伤都没有供应到位,最终导致李承弹尽粮绝!

4、武器非常的落后

反观湘军那边的武器就比太平天国这边先进了很多,毕竟那个时候清朝在大肆的开展洋务运动,集一国之力创办了许多先进的造武器工厂,并且当时的清朝统治者也舍得下血本,为了打败太平天国起义军也给这支湘军配备了大量的先进武器,甚至还有杀伤力巨大的火炮,所以武器不行当然也就打不过湘军,毕竟这种战斗不是冷兵器时代的战斗。

战争失败后,李秀成带领军队进入苏北,遭到湘军的顽强抵抗,战斗力太强,李秀成无法战胜,再加上粮草物流供应不足,他只好重回原路,回到天津后,他的部队只剩下不到到两万人。

三、作为战役的主指挥官,李秀成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首先,在大战之前淮军就开始攻打苏州了。苏州是李秀成的地盘而且苏州守将一直在向李秀成求援,所以李秀成的心早就飞往苏州了。在雨花台战斗中,李秀成急功近利一心只想赶紧消灭曾国荃。于是他刚开始采用人海战术,让士兵一个劲儿往上冲,士兵死伤无数却丝毫没有进展,使士气大打折扣。

其次,除了李秀成不想打雨花台战役,他召集的十三个天王也并不是很想打这场战斗。早在这之前,陈炳文就曾经给李鸿章写信,想带军投降清朝。但曾国荃率领的湘军却深入敌方,本着背水一战的决心与太平军对抗。虽然太平军人数众多,但士气与决心却没有湘军高。正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




曾经不可一世的太平军在洪秀全的率领下一路高歌猛进,攻下清朝半壁江山,也许洪秀全的太平军,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上下将士沉浸在这巨大的喜悦中,贪图享乐,逐步迷失自我。

天京保卫战,是太平天国的亡国之战。按理说天平军与湘军如此悬殊巨大的兵力下,太平天国30万大军完全能挡住清朝1万湘军进攻。 但是失得其反,太平军最终以失败告终,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天平军兵员素质不一样。当时守卫天京的太平军,大多是1861至1864年投降过来的清军,战斗力素质非常差。这些人习惯了对老百姓耀武扬威,面对精锐的湘军,战斗力平平。

二是太平军缺衣少食,湘军则物资准备充裕。李秀成率领太平军,与曾国藩的湘军战斗,一般情况下,都是先扫除外围之敌,再合力剿灭腹心之患。

总之,在攻打天京起初,清军并不是十分顺利的。曾国藩迅速建立据点,依靠洋枪与战壕,与太平军作战。经验丰富的太平军,疯狂地对湘军阵地展开轮番进攻,全部都失败了。这与他们速战速决的部署,完全相反了。后来,他们采用了正面冲杀、暗地里面掘地道等办法,最终因为没有粮食、物资供给归零而放弃。站稳了脚跟的湘军,则顺势一举攻入天京,拿下了天京。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因为,太平天国后来的兵员素质,同最初的兵员素质,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太平军金田起义时,其实只有二三千人而已。

而杀到南京时,太平军真正的作战部队也就是四五万人。

但是,这些兵员的素质都很高,以广西客家人为核心,还有大量湖南、广西的士兵,都是敢打敢杀,悍勇善战的人。

资料这么写:当太平军驻扎在象州中平的时候,清军副都统乌兰泰带领三个营四千多贵州兵进逼独鳖山,对太平军形成了合围之势,大有一举歼灭太平军的趋势,到了夜里,石达开率领两千多太平军进攻独鳖山。


不过,石达开并没有与乌兰泰的清军硬抗,而是假装攻打且边打边退,当清军被引诱出他们的营地的时候,石达开派了七个太平军对清兵侧翼发起了冲击。清军看到太平军奋力冲入自己阵营厮杀,因为是对方主力部队,直接溃散。上千清军,竟然被7个太平军打跑。

但后期就不同了,首先北伐军带走了2万精兵,结果在黄河以北被清军消灭。

石达开又带走了10万大军,其中很多是精锐部队。

由此,太平军老兵至少损失一半以上。


而新兵素质很差,基本都是被强行征召进入太平军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的市民或者农民。

这些人中,尤其是市民根本就不想打仗,是被迫进入太平军的。

他们身体较强的,就成为作战士兵,即便体弱多病的,也被变为民夫。

而夸张的是,太平军后期为了作战,兵力不足,往往将民夫也发给武器,命令他们作战。

这种军队,战斗力和士气都是极低的,人数再多也没有用处。

他们一有机会就会逃走,甚至投靠清军,反咬一口。




第一,太平军打清军,摧枯拉朽,是针对八旗和绿营而言的。

如破江南江北大营、席卷苏杭,太平军打的都是八旗和绿营。

对阵湘军,太平军没有碾压优势。

自始至终就没有。

比如大家都知道,太平军一次西征,在湖南打得曾国藩要投水自尽。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就在曾国藩跳水自杀被部下救起来的第三天,另一支西征湖南的太平军就被湘军在湘潭打得全军覆没。

此后几个月,太平军全力与湘军作战。结果毫无进展。而且在厮杀中,骁勇善战的曾天养还战死了。

曾天养之死,导致太平军一溃千里,从洞庭湖直接退到了鄱阳湖。

要不是后来石达开临危受命,在湖口全歼湘军水师,打得曾国藩第二次跳水自杀,又收复武昌,打出了太平天国全盛局面。太平天国可能撑不了13年时间。

还比如大家都知道,石达开出走后,太平军进行第二次西征,陈玉成、李秀成全歼了湘军李续宾部六千精锐,取得三河镇大捷。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天京事变前后,太平军前期的精兵,要么在事变中被杀,要么随石达开脱离太平天国。

陈玉成、李秀成打李续宾,是以绝对兵力优势才弄死的李续宾。

换言之,当时太平军的兵源素质已经大不如起初了。要靠兵力优势才能取胜。

而且三河镇大捷不久后,陈玉成在二郎河之战(1858年12月)中,就败给了湘军。

此败,教科书不讲。但其实很有历史意义。

即太平军后来当面锣对面鼓的对阵湘军,无比吃力,完全打不过了,就是从二郎河之败开始的。

第二,湘军不是单挑太平军。曾国藩的背后还有清政府撑腰。而清朝的兵力、财力,要远强于太平军。

最典型的例子,安庆保卫战。

湘军围困安庆后,陈玉成率部解围。

先是打阵地战,陈玉成没打过曾国荃。

打不过的原因,参照第一点。

然后陈玉成决定打运动战,运动到两湖,想以切断湘军后勤补给线的方式,逼迫曾国荃从安庆撤围。

然而,陈玉成刚运动到湖北,各路增援而来的清军就陆续赶到,逼得陈玉成不得不又退回到安徽。

运动战失败后,陈玉成开始选择打皖北,整合北方的捻军一起袭扰清军补给线。但还是效果不佳。

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湘军水师厉害,控制了长江航道。可以通过水路,源源不断的往安庆运补给。

为啥湘军的水师就这么厉害呢?太平军不是也有水师的吗?

这就是清政府在综合实力上的优势了。

湘军水师在湖口被打得全军覆没后,曾国藩靠着清政府授权,又马上筹集军费建立了新的水师。

新建立的湘军水师,不仅规模大,而且军舰也比太平军水师先进。

可以说,1859~1864年期间的太平军,是水战,陆战都打不过湘军。

二是清廷全力支援湘军。几乎所有的南方清军都在配合湘军作战。

清军折损了兵马,不要紧,补充马上就有。

相反,陈玉成的兵力越打越少。

古代农民起义,大多都是就是这种情况。你要是主力屡战屡胜,那就群起蚁附,兵力多的时候能有几十万。但你的主力一旦屡战屡败。那附和你的几十万之众,基本就是作鸟兽散,连人影子都见不着了。

所以说,别看围困安庆的湘军不多。但算上打辅助的清军,陈玉成指挥的太平军,以及配合他的捻军,其实并没有兵力优势。

清政府剿太平天国,本来就是以强剿弱。时间在清政府一边。战斗拖得越久,对太平军越不利。

陈玉成绞尽脑汁也拿湘军没辙。最后的结果也只能是以安庆沦陷,太平军一路退至天京而告终。

1862~1864年的天京保卫战也是如此。

围城的湘军曾国荃部人马,看似不多。

进攻曾国藩的太平军,看似有几十万。

但此时太平天国的外围,可都是清军!

湘军水师在长江航道上,畅行无阻,给曾国荃送去源源不断的补给。

曾国荃呢,多的事不用他干。他只需要指挥部队挖战壕,一圈又一圈的挖长壕,把天京重重围困起来。不管太平军怎么诱敌,他只需要躲在一圈又一圈的长壕里不出来,就等着太平军来强攻送人头就可以了。

粮草不足,水师会给他送粮草过来。

天气寒冷,水师会给他送棉衣过来。

兵马折损,水师会给他运兵马过来。

此外,曾国藩有什么洋玩意,如洋枪洋炮也会第一时间送给曾国荃。

他甚至都不用担心太平军打运动战,突然跳到外线作战。

因为只要洪秀全不离开天京,李秀成就不可能不救天京。

曾国荃就只需要负责在天京外围蹲着,消耗太平军的有生力量就行了。

而在他与李秀成厮杀的同时,外线清军在英美支持下,步步为营,收紧口袋,瓦解李秀成在苏南刚刚建立起来的统治秩序。

一旦口袋彻底扎紧,太平军仅有的一块根据地没了。太平天国也就进入灭亡倒计时了。




太平天国在最后的关头,主要兵力基本上都退守到天京城里。虽然兵力多少并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但是几十万肯定是有的。加上当时天京城实行的是全民皆兵,因此,实际的兵力可能还更多。而当时围城的曾国荃湘军只有7万人。然而,很快曾国荃的湘军就冲进城里,而太平军基本上没怎么抵抗就土崩瓦解。那么,为什么太平天国最后关头的战斗力会那么弱呢?

(洪秀全雕像)

一、洪秀全不作防守准备。

洪秀全在最后关头,对于和清军作战,有些消极对待的味道。消极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不进行战略规划。当湘军围攻天京的时候,洪秀全就赶紧让李秀成回京守城。虽然李秀成曾建议说,自己在城外更容易牵制清军的兵力,但是洪秀全不同意。当李秀成回京后,又曾建议“让城别走”,可洪秀全依然不同意。总之,洪秀全害怕天京被攻破,不进行战略规划。

二是不进行防御部署。就算洪秀全一定要李秀成率军回来,他也应该积极进行防御准备。包括固守城墙,安排军事梯队,准备粮草等等。但是洪秀全却并不进行军事准备,只是天天祈求上帝派人下凡保佑天京。同时,他继续向老百姓灌输这种思想,从而让老百姓也产生一种“听天由命”的感觉。

洪秀全之所以这样,既是他本身比较迷信,相信神灵的缘故。同时也是他当时已经得了很重的疾病,对身体的失望,也连带着灰心丧气,不思进取。

(李秀成剧照)

二、天京城外失利造成恐慌心理。

天京事变以后,太平天国就进入了防御阶段。清军重新构建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对天京实施围困。天京外围,李秀成和陈玉成这两位年轻的将领,带着太平军在天京外围与清军多方挑战。虽然也取得了不少胜利,但总体来说,败多胜少。

而且,对抗李秀成和陈玉成的敌对势力非常多。有曾国藩的湘军,有李鸿章的淮军,还有左宗棠的楚军。另外,英法侵略军由于害怕自己的势力受到影响,也多次恐吓阻击太平军,给太平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1862年5月,当陈玉成被清军抓捕以后,实际上太平天国整个西部防线已经荡然无存,只剩下东部防线还多少有一些抵抗力。

接着,天京外围的据点被一个一个地拔除。后来,连李秀成也不得不回到天京。这样一来,天京基本上就成了孤城。孤城里的人,在没有希望的情况下,内心里肯定是非常恐慌的。所以,当最终曾国荃用炸药炸破天京城墙,闯进城中的时候,城里人的心理防线一下就完全崩溃了。人数虽然多,但是大家在恐慌,同时又没有防备措施的情况下,自然是难于抵抗的。

(陈玉成剧照)

三、天京城里群龙无首。

天京城在防守的最后关头,洪秀全又去世了。

洪秀全是太平天国最后阶段的精神力量。洪秀全告诉太平天国的将士,让大家不要着急,上帝会来救大家的。因为这个话是太平天国的领袖洪秀全说出来的,所以大家深信不疑。

但是,洪秀全自己却生病去世了。洪秀全去世这件事,很多太平天国的将士是没办法理解的。洪秀全连自己的命都保不住,怎么还能祈祷上帝保护大家呢?要么上帝是不存在的,要么上帝虽然存在,但是并不保佑洪秀全。上帝既然不保佑洪秀全,怎么还会保佑太平天国的将士呢?

最残酷的事情,就是失去信仰。当太平天国将士失去信仰的时候,他们的精神意志就垮了,没有招架之力了。

再加上洪秀全的继承人幼天王只是个小孩,当时也没有确立李秀成的辅政地位。所以,当时的情况,完全是群龙无首。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湘军人少,太平军也是抵挡不住的。

(参考资料:《太平天国史》《清史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太平天国   太平军   雨花台   安庆   兵员   湘军   水师   粮草   作战   苏州   将士   兵力   清朝   战斗力   决战   素质   财经   万湘军   万大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