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白鹿原》,为什么白嘉轩这个地主和原来小时候书里描写的地主不一样?

这部长篇小说共50余万字,主要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的白鹿村为缩影。通过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表现了从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化。

《白鹿原》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既有下层农民(鹿三、小娥),也有封建地主(鹿子霖、白嘉轩);不仅有共产党(鹿兆鹏、白灵),也有国民党(田福贤、鹿兆海);有一些社会名流(朱先生、冷先生),还有土匪(郑芒)。在这些人物形象中,作者着墨最多、塑造的最为成功的,当数封建地主形象。特别是“白嘉轩”这个人物。白嘉轩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也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在他身上一方面体现着刚强、坚毅、正直、仁义的硬汉精神;另一方面,也体现着中国传统道德规范的反动与保守。

总的来说,白嘉轩是一个封建礼制的传承者,也是新兴思想的反对者。有些人不喜欢白嘉轩这种人物的原因是,当田小娥被黑娃带回白鹿村的时候,白嘉轩作为族长,不承认田小娥是白鹿村的一个媳妇,因此也不允许她进祠堂。然而最后田小娥和白孝文勾搭上时,为什么要用族规惩罚田小娥呢?还有白嘉轩的女儿白灵,白嘉轩始终无法接受白灵的叛逆。仙草的几次苦口婆心的劝告,白嘉轩仍不为所动,但为什么他对白孝文却那么容易地宽容呢?难道只因他又“出息”了?其实我们看一本小说,有些人我们就是喜欢不起来,甚至有时还不清楚什么原因。

看过之后一种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戛然而生。其实我还是挺喜欢白嘉轩处事风格的。首先他为人正直、处事泰然。当他与儿子分家之后,儿子因为抽大烟没钱,把祖上留下的房子卖给自己村里另一大户也是对手的鹿子霖手里时,他并没有生鹿子霖的气,而是怨自己儿子的不争气。当鹿子霖想借着拆房子,给自己的老对手一个下马威时,白嘉轩并没有出面阻止“鹿姓族人”的拆房之举,让鹿子霖的算盘打了个空。在听到鹿子霖被抓入狱时他并没有幸灾乐祸,而是第一时间想到让自己的大儿子想办法搭救。

白嘉轩虽然是白鹿原的地主,家族殷实,良田颇多,但是却没有地主的“贪婪、吝啬、凶残、狠毒、淫恶”。他重名节,轻生死,明是非,守节操,靠劳动发家致富,用真情善待长工。乡井里主持礼俗,乱世中独善其身。对待自己的长工鹿三就像自己的哥哥一样。最后在鹿三死后还为他举办丧礼。人非圣贤,尽管白嘉轩有一些过错,但仍不失为“学为好人”的一个典范。




白嘉轩正吃着饭,猛一抬头,才发现死去的田小娥竟附着在鹿三身上,朝他抛媚眼。族长,你咋不叫我吃饭嘞?

白嘉轩心头一颤,整个身子就像倒泼了一桶冷水,他随即反应过来,强装镇定,扬起手臂就朝鹿三身上打去,臭女人,你以为我怕你。

鹿三被白嘉轩的手板子打得哇哇直叫,他又大喊起来,嘉轩你弄啥嘞!白嘉轩一愣,冷静下来,只好忙着给鹿三赔礼道歉。这可奇了,原上出了怪事了,鹿三疯了,想必都是那死去的田小娥闹的。

田小娥附身鹿三的怪事传遍了整个白鹿原,人们有些怕了,纷纷跑到田小娥的窑洞前给她添置香火。白嘉轩很生气,责令人们不许这样干,他说自己就不信这个邪,他早就想好了,要把她的尸骨挖出来,烧个三天三夜。

朱先生又补充到,把那灰末不要扔掉,装到瓷罐里封死,就埋到那窑洞的位置,上面修一座镇妖塔,让她永世不得出世。白嘉轩称手叫好。

《白鹿原》一书中的这个情节似乎就是对白嘉轩这个人物最大的讽刺。这个满口仁义道德的好人,这个白鹿村里最有威望的族长,却同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小女子过不去,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一个什么样的地主?

好人?坏人?

白嘉轩这个人物的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深思的东西。

一、白嘉轩的“仁义道德”

白鹿村这个村子是颇有渊源的,很早之前这个村子还叫侯家村,或者胡家村,当时村里出了一位很有见地的族长,把村子改为了白鹿村,并决定换姓,侯家(或胡家)老兄弟二人做头,老大一族为白姓,老二一族为鹿姓,两家共同祭祀一个祠堂,从而把家族香火一直延续到现在。

白嘉轩这一脉一直往上数大概六代,白家差一点就衰落了。当时,有两位兄弟,老大败家,被赶出了家门,老二重拾家业,靠自己的艰苦努力奋斗,以及村民们的资助,再次过上了好日子。

那会,这位老二还在给人家做小工的时候,每天回来就朝一个木匣子里攒钱,他一直默默无闻地坚持了几年,突然有一天在村子里买下了一块好地,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这位老二在这些年里省吃俭用,拼命干活竟然攒下了这么多钱。

老二的事迹被白家代代相传,这个木匣子也被保留了下来,用来警醒子孙后代不要忘记祖先的教诲,好好做人,踏踏实实干活,切忽走入歪门邪道。

这一传统也被白嘉轩保留了下来,对于教育子女,振兴家族这一件事上来说,白嘉轩是费尽心力的。

白孝文受到田小娥诱惑以后,一蹶不振,白嘉轩气急败坏,将其当众打了一顿以后,把他赶出了家门。

失去家族支援的白孝文更加自甘堕落,卖地卖房,和田小娥厮混在窑洞里吸食大烟,最后沦落到和乞丐去路边抢吃。

看到此景的白嘉轩痛心疾首,他拿出木匣子交给孝武,令其好好保管,告诫他不要像白孝文一样不思进取,丢尽白家的脸。

当初,白嘉轩之所以对白孝文这么狠,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他是一家之长,是要为整个白家的发展,整个白鹿村的发展考虑的。他怎能容忍像白孝文一样的不孝子孙留在白家败坏整个家族的风气,所以他不得不把这个儿子赶出去。

白嘉轩其实代表了很多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家长形象,他们有其值得肯定的一面,宽厚仁义,讲信用,重武德,教育子女极其严格。

比如白嘉轩对待自己的长工鹿三就像对待兄弟一样,从未亏待,也从不鄙夷。每次孩子们回来,白嘉轩总是提醒孩子们,要先去拜见自己的三伯鹿三。这个细节说明白嘉轩是非常看重礼仪道德的,这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

当然,白嘉轩这个人物身上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若是从他本人来看,确实愚昧无知,固执已见。但是从大环境来看,这是当时社会风气的反映,人们身处其中,有时很难会认识到自己所作所为不对。

二、白嘉轩的另外一面

白嘉轩对待田小娥的态度确实冷酷到让人倒吸一个口气,即便是田小娥死了以后,他仍旧不愿承认自己有所偏失的行为。

作者正是通过田小娥附身鹿三的这一情节,用这样一种魔幻主义的写法来反映社会,讽刺现实。为什么像田小娥这样的女子就不能有一点活路?

白嘉轩在当上族长,重振白鹿村的过程中,曾让朱先生写了一本《乡约》,希望全村的老百姓都能遵守,从而维护一个更好的白鹿村。

《乡约》中曾有一条规定:“衣冠太饰及全不完整者……行罚”。

对于村里的规定,白嘉轩和朱先生等人制定得非常细致,他们的出发点或许是好的,希望村民有更好的精神面貌,以便更好管理,但同时有些规矩却也不尽人意。

比如,这衣冠不完整者该如何裁定?

有位女子在路边给孩子喂奶,正巧被白嘉轩碰到,面对袒胸露乳的女子,他却十分生气,认为这样的行为非常不雅文明,女子回去以后便被丈夫暴打一顿,从此所有的女性都不敢随意在路边喂奶。

可见当时白嘉轩的威望震慑住了村里的每个人,而这些规定之中总有那么一丝意味对女性是不太公平的。这不仅是制定的偏颇,也是白嘉轩思想中有其局限性的部分。

因此,在面对田小娥的问题上,他始终不肯放松关口。

这不得不让人觉得有些残忍。

当然,规矩是他定下的,只有他坚持执行规矩,整个村子的人才能在族长的掌控之中。

三、白嘉轩的聪慧和毒辣

那么,我们再来说说白嘉轩的其他一面。

白嘉轩是靠种植罂粟起家的,这似乎有些让人意想不到。

白嘉轩不是单纯的庄稼人,他是个生意人。

当时,他曾经娶过六门媳妇,为了娶这六门媳妇他不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最后人没了,自己什么好处也没捞到。

他的第七位妻子是仙草,仙草从父亲吴长贵的手里给他带来了罂粟的种子,罂粟收成之后,他让家人进行加工,拿到镇上的药店去卖,销路完全不成问题。不久以后,白家就渐渐富裕起来,家里重新修整了门面,盖上新房。

村里人纷纷效仿白嘉轩种植罂粟,白鹿原上到处都是罂粟的土地,怎么禁止都禁止不掉。

在这个新旧文化的变革之际,白嘉轩眼光超群,从小小的罂粟种子上看到了商机,他灵敏的嗅觉,踏实肯干的态度,是一般人不能够比拟的。

此外,白嘉轩虽然做生意,做族长,却不掺和外面的政治

他和鹿子霖不一样,鹿子霖要名得利,巴结田福贤,希望从他那里讨到一个官当,让自己脸上有光,白嘉轩却从不搅合这些事,他只管自己种自己的地,管它外面试风还是雨,只要自己家的屋顶没有倒就行。

当时,有一位镇嵩军的杨排长跑到白鹿村里来征粮,他要白嘉轩把村民们都召集过来,白嘉轩不干,他说百姓只纳皇粮,自古都这样,别的粮我不纳。这个杨排长威逼再三,白嘉轩才没法拿出锣来让他们敲,把百姓们都召集到一块。

后来,国共相争,国民党到村里征人,白嘉轩就让白孝武到山里面去躲躲,不要去趟浑水。

尽管,外面的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过白嘉轩是不大关心外面的变化的,对他来说,能做好自己的族长,安安稳稳过日子就是他的人生。

四、白嘉轩的精神支柱

白嘉轩是族长,除了管理村民之外,他还要主持祠堂的各项重大事情。

当时,鹿子霖已经与田福贤等人搅合在一起,鹿子霖就曾轻蔑地嘲讽白嘉轩,一族之长嘛,除了祠堂之外还能弄啥嘞?他知道祠堂墙外头的世事吗?

但是白嘉轩不以为然啊,在祠堂被人破坏之后,白嘉轩让儿子白孝武带领人们重新修缮了祠堂,大家又一次举行了规矩繁多的祭祀大典。

在白鹿原经历了种种磨难以后,人们再次回到祠堂,参加祭祀的活动,白嘉轩又一次从人们的脸上看到了轻松愉快的表情。

祠堂同时也是白嘉轩的精神支柱,他热爱这片土地,坚守着这片土地。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当时的文化风气对整个社会的撕割,它是一种变革,也是某种程度上的破坏。

而即便如此,白嘉轩还是默默坚持着,信仰着他心中的这片文化,虽然他所代表的这种文化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有一些让人失意的地方。

但是,文化的凝聚和认同,才能把人们捆绑在一起,在黑暗的前进路上找到新的方向。

如今,再读《白鹿原》这本书,再看白嘉轩这个人,才能感受到更加深刻的东西。

这个严素认真的老人更像是一种象征。

白赵氏临死前,白嘉轩的两个儿子孝武孝义在床前守灵,白嘉轩对两个儿子说,福祸,俩字半边一样,半边不一样,就是说两字互相牵连着。就好比罗面的箩筐,哐当摇过去是福,咣当摇过来就是祸。

遇到好事的时候,不要张狂。遇到难事的时候,也不要着急,忍忍就过去了。

最后,这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经历了一辈子苦难和折磨,有痛,有笑,有得,有失。

这也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一生。

只有从文化和历史,更深层次的角度去分析,才能读懂这个人,读懂这本书。




所谓小时候书里的地主,皆都是为了达到阶级斗争的需要而添枝加叶、添油加醋艺术创造出来的形象。

不仅书里这样,电影中也是如此。

但这些并非事实,而是一种政治的需要。

地主、乡绅,是过去中国乡村社会的中坚力量,在稳定乡村秩序、协调乡民关系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用现在的话来说,地主是乡村维稳的主要力量。

同时,地主、乡绅也引领着地方的文明。

随着时代的进步,思想的开放,地主的真实面目也被还原回来。

比如那会儿罪恶滔天的四川大地主刘文彩,也不再是过去所描绘出的狰狞面目。全国人民都知道的《半夜鸡叫》也被揭出是编造的。

由于所谓的政治需要,地主被扭曲成“鬼”,而时代的开放,又还地主以本来面目。

说到这个话题,应该感谢陈忠实,感谢他以《白鹿原》再现了乡绅的真实生活状态。

白嘉轩,是当时许多地主、乡绅的代表。





谢邀!铅华来答,必属精华!

《白鹿原》是陈忠实先生的代表作,具有史诗性的巨著,其中主要讲得就是白家和鹿家的一些纠葛,铅华也不班门弄斧,去讲故事了。而对于其中一些地主的描写和别类书籍中的不一样,铅华有几种看法:

人有千分,地主也就有千种。

不是说只要是地主,就都是“黄世仁”,剥削压迫长工,也有好地主的呀,其实地主中是恶霸的,只是少数,他还要靠地下这些长工维护自己地主的财富与地位呢。就比如现在富豪,有致力于慈善的,也有花天酒地的,这个不能一概而论。自然,白嘉轩就属于那种相对较善的地主,他对鹿三的好,甚至把鹿三当兄弟,把黑娃当干儿子。再看看鹿子霖,小聪明,狡黠,但心里还是善的。

地主的身份来源,导致其做事迥异。

有的地主,就是世代为地主,或为没落官僚,或为没落富豪;而另一些地主,也是由底层人民走出去的,出于某种机缘,成了地主。这就导致其地位不同于其他,也就导致其行事风格不同。而白嘉轩家的地主,是由于白鹿两家世代作为族长而流传下来的,他也不天天和鹿三一起吃饭,一起干活,一起喂头牯嘛,他就是个有钱的给自己打工的长工罢了。

人性使然。

身为族长,也就是他要掌管白鹿村的大大小小各种事情,大到给清政府上粮、维护一村安宁,小到谁家吵嘴都要找他。白嘉轩,连土匪都称他仁义,他通过相约,宗族观念,维护延续中国千百年来的道统。而其他作品中的地主,没有这份地位。这个族长,就相当一家之主,他要掌理一个家的所有事情。这也就是为什么白鹿村被称为“仁义白鹿村”的原因。所以,白嘉轩是地主,也不是地主,他更多的是舍弃不下与土地的那份感情,他也会和长工一样,吃完饭后舔碗。

最后,和铅华一起缅怀陈忠实先生吧!




电视剧白鹿原已经对原著有很大的修改,主要是在结尾部分,原著的深意完全没有了。

一,白家轩并没有什么正义感,他摧残黑娃和黑娃的女人之毒无以复加。死了还要修一座塔压上,连亲生儿子都不认。

二,他偷取鹿家的风水最后儿子当了县长,他很满意。

三,黑娃的爸就是他养的狗,他的一切柔情就是主子对奴才的感情。

四,真正付出代价参加革命的鹿家大儿子下落不明,白灵被活埋,原著并没有歌颂革命。

五,真正的高大上是那个“举人”先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地主   乡绅   仙草   窑洞   铅华   祠堂   长工   白鹿   族长   罂粟   仁义   村里   小时候   儿子   家族   财经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