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朱标当上一天的皇帝,继承给儿子,朱棣也不敢造反,对吗?

不管朱标当不当皇帝,也不管实力多么强大,只要朱允炆上位进行削藩,朱棣反还是会反的,朱棣的造反根本就不是为了皇位,而是为了生存。只不过朱棣面对朱标不会成功,必败。面对朱允炆,也是赢得侥幸。

朱标当上一天皇帝,唯一改变的是淮西二十四名将的命运。

当初,朱元璋通过各种手段,把朝中众臣全部培养成了东宫属官,成为了太子心腹死忠。目的就是为了给朱标上位打好基础。



诸如宋濂、李善长、刘伯温、徐达、汤河、常遇春、蓝玉等人,不是东宫太师,太傅,就是太保,少保之类的,朱标可以说集合了满朝之力于一身。

如果朱标活着,这些人在朱标登基之后,又是肱骨重臣,君明臣贤,大明必然迎来一个盛世。

面对这样的阵容,朱棣没有赢得可能,一旦造反,那就是必败的结局。

但是这些跟朱棣造反关系不大,他跟朝廷的差距他知道,即使后来朱标一死,这些朝中的牛人都被朱元璋为了给朱允炆铺路清除光了,朝中文武没有人是他朱棣的对手了。但是总体实力差距,仍然是不可逾越的天堑。如果造反,九死一生。朱棣没那么傻。



虽然在朱标死后,朱棣对皇位有过渴望,但他期盼的,也只不过是朱元璋能立他为储君,因为除了朱标,他朱棣的能力在众多皇子皇孙当中无人能及。他有那个能力将大明带向另一个高度。唯独没有想过造反。

后来,朱元璋立朱允炆为储君,朱棣虽然失望,但也认命了。没有造反的念头,否则他就不会在那几年关键时期不做任何准备了。

他想当皇帝,但他不想造反,一来是实力差距,造反成功的机率太小,失败的后果朱棣承受不起;二来,朱棣文武双全,心中是有大局观的,再怎么说,皇位是他朱家人的,大明的江山不止是朱元璋一生的心血,也是他朱棣出生入死多年拼杀保护的对象。一旦内讧,便宜的是外人,这是他朱棣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朱棣虽然想当皇帝,但是却没有为了皇位造反的心思。如果朱元璋把皇位给他,他得偿所愿,励精图治,振兴大明。如果朱元璋不把皇位给他,他也不会那么自私自利的起兵造反,当一个藩王永镇北平也挺好。

可是,朱允炆不给他这个机会,上位之后,在有心之人的煽动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削藩。

原本作为皇帝,为了集权削藩也是无可厚非,可是朱允炆的手段太过狠辣血腥,不给藩王留活路。一年之内,五位藩王被撤,有的圈禁,有的流放,有的贬为庶人,湘王朱栢更是举家自焚而亡。



在那个皇权至上的时代,皇子在无形中都会得罪一大批权贵,流放或者贬为庶人之后,无依无靠,那些权贵就会像狼一样扑上来把他们撕成粉碎,远比直接砍头更加残忍。

一时间藩王人人自危,一个不小心就是家破人亡。面对这种情况,朱棣没有了退路,家人是他的底线,他已经被朱允炆逼到了悬崖边上,退一步,就是粉身碎骨。他死无所谓,但是无辜的一家妻儿老小何其悲惨?作为一个男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难道不应该为他们撑起一片天?



所以,朱棣只能反击,起兵造反。明知道和朝廷差距悬殊,一旦造反,九死一生。但他朱棣没得选择,如果能选择全家安稳无忧,他根本不会造反。可是现在不造反的话,全家都得死。还不如放手一搏,或许还有一线生机,哪怕最终失败了,他也尽力了,无怨无悔,让他朱棣束手待毙,他做不到。

不管皇位上坐的是谁,朱标也好,朱允炆也罢,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逼得自己一家无法安稳生存。为了家人,他只能反抗,不管敌人多么强大,他都必须动手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与皇位无关,也与皇位上坐着的人无关,只为生存。

所以,朱棣决定造反了。为了麻痹朝廷,赢得准备时间,他整日装疯卖傻,与猪同食同眠,朝廷召他回京时,不顾众人劝阻,毅然回京,在朝中文武嘲笑的目光下整疯卖傻,蒙混过关。为了降低朝廷疑心,冒着被扣为人质要挟的风险,不惜把三个仅有的嫡生儿子送到朝廷。

1400年,朱棣起兵了!

就在朱棣准备妥当准备动手时,迂腐的朱允炆,竟然把朱棣的三个儿子,毫发无伤的送了回来。

这让朱棣大喜过望,也看到了朱允炆的无能,增加起兵的信心。毫无意外的,朱棣率领800府兵起兵了,号称“靖难”。

理由有两个:

1.朝中有小人黄子澄等人当道,蛊惑圣听,国将不国,奉太祖遗训,藩王领兵清君侧;

2.朱允炆是庶出,得位不正,有违太祖所订《皇明祖训》,作为太祖嫡四子,有责任为大明正法统。

朱棣起兵之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掌控了北平四万驻军。然后留守五千人由世子朱高炽率领,镇守北平。



朱棣亲率三万余大军向北而去,逼迫宁王朱权妥协,顺利掌控战力强悍的朵颜三卫。朱棣实力大增。

尽管如此,朱棣依旧没有什么胜算,七万大军对抗朝廷百万大军,无异于以卵击石。但架不住朱允炆的一系列无能的操作让他取胜啊。

愚蠢的朱允炆不但无能,而且多疑,不用将才徐辉祖,只因为对方是朱棣的大舅哥。竟然将京营五十万大军交给了纸上谈兵的李景隆

在朱棣去和宁王交锋期间,李景隆率领朝廷五十万开国精锐大军围攻北平,一旦北平被攻克,朱棣的老窝就没了。即使有七万大军也是没有任何后援依靠的孤军。

但谁都没有想到的是,奇葩的一幕发生了!



五十万精锐大军,装备精良,攻城器械应有尽有,良好物资充足的情况下,面对不擅长军事的朱高炽率领五千人驻守的北平城,竟然长达一年没有攻克。一直拖到朱棣吞并了宁王的兵力支援过来。

可就算这样,五十万大军对阵七万,也没有输的理由啊。可偏偏事实就是,朱棣分派出的四万兵力竟然追着李景隆率领的五十万大军的屁股打。一路丢城失地,直至全军覆没。

朱棣很快率军南下,此时的朱允炆稍微有了点儿脑子,派徐辉祖出战,奈何京营已经全军覆没,临时拼凑的都是各地卫所府兵,战力不强。

但尽管如此,徐辉祖仍然稳稳的扎在黄河北岸,一度把朱棣打的大败,让他不得寸进。



驻守在山东的守城大将、开国元勋耿炳文,也从侧面包抄而来,大将盛庸出战,连斩朱棣军中多员大将,甚至就连朱棣手下第一大将张玉,也死在了盛庸的手里。

眼看前路已断,没有了任何胜算,朱棣担心被抄了后路。打算退兵自守,再作打算。眼看着朝廷就要转危为安,可是朱允炆的脑子又发热了。

疑心病再次发作,担心徐辉祖倒戈,把他从前线调了回来,再次派遣草包李景隆统帅全军作战。

毫无意外的,朝廷大军大败,再也没有了主力大军对抗朱棣大军。耿炳文、盛庸随之兵败被捕,李景隆逃回南京。朱棣的兵锋很快就推进到长江沿岸。北方各地悉数投降。

长江南岸,济南城驻扎着唯一善战的兵部尚书铁铉,他像一根钉子似的死死的钉在长江南岸。因为兵力不足,朱棣又实力大增,不能正面交锋。



铁铉命令军队将长江封锁,江上船只全部调到了南岸渡口,一时间朱棣束手无策。本该是南北对峙的局面,朱允炆再不济也能保住长江以南,伺机反攻。

可是朱允炆的昏庸愚蠢再次发挥作用了,黄子澄、齐泰这些只知道之乎者也的蠢才,也是不遗余力的出昏招。

他们竟然因为担心南京防守不足,命令铁铉带兵回撤,驻防京师?铁铉满心悲怆,失望无比,但君命不可违,只能满心悲痛的放弃了长江防线返回京师。

就这样,朱棣兵不血刃的过了长江,直逼南京城下。眼看破城在即,铁铉、方孝孺等人想出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他们请出朱元璋的画像挂在南京城头,期望以此阻挡燕王朱棣。



你朱棣不是厉害吗?现在太祖皇帝朱元璋在此,你若是胆敢攻城,就是大不孝。大明以孝治天下,你若是动手。哪怕得了天下,也是千夫所指,不得人心,天下人勤王之师必然群起而攻之,你又如何坐得稳江山?

面对这一幕,朱棣罕见的停在了南京城下,孝道大于天,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哪怕他朱棣再厉害,面对父皇朱元璋,也只能下马跪拜,三军将士呼啦啦跪下一大片,对着朱元璋的画像高呼万岁。

铁铉等人不由的松了一口气,以为能稳住朱棣了。可他们想错了,到了这一步,朱棣不可能退步,退一步就是万劫不复,只能前进。

虽然他不能攻城。但是朵颜三卫并不是汉人,是异族,完全没有这层顾虑。他们冒充叛军,在方孝孺和铁铉呆滞的目光中,对着南京这座巍峨的皇城发动了冲锋。



多次兵败仍然被朱允炆委任为南京城统帅的李景隆,眼看朝廷大势已去,兵败如山倒,直接开门投降了!

朱棣率领大军迅速冲进皇城,进入皇宫,此时的皇宫发生了一场大火,朱允炆尸骨无存,下落不明。朱棣成功称帝,年号永乐

两年的靖难之役落下了帷幕,朱允炆的昏庸迂腐令人叹为观止,要不是他的瞎操作,朱棣不会有赢的可能。

虽然当初,朱元璋为了以防后患,清除了大批的开国武将,但是以朝廷的兵力,也不是朱棣北平一地可以撼动的。



朝廷从不缺乏良将忠臣,耿炳文、盛庸、徐辉祖就不说了,铁铉更是宁死不降,被朱棣割了耳朵塞进嘴里吃了下去,全家被杀;方孝孺虽然迂腐,但宁愿身死十族也不低头,这种华夏自古传承的宁死不屈的气节让人敬佩。

可惜的是,他们没有遇到一个英明的君王,朱允炆但凡有一点儿智慧,就不会避开所有的正确做法,全是出了昏招。要是朱允炆有一次做正确了,等待朱棣的都只是败亡的结局。

朱棣的胜利充满了巧合性,朱棣但凡有的选择,只要能保住一家老小,他都不会反。偏偏朱允炆不给他选择的机会,逼得他只能反,然后给朱棣制造太多机会让他靖难成功。



如果朱标活着,以朱标的城府和谋略,他不会把朱棣逼到这个份儿上,能让满朝文武百官死忠,兄弟敬服的朱标,自然有他的仁慈和睿智。

就算要削藩,也会给兄弟们一个富足安稳的未来,而不是让朱棣走投无路,走上造反的道路。

如果朱标活着,那些开国武将不会死,每一个的军事才能都是吊打朱棣的存在,那些人好多还算是朱棣的师父,朱棣的军事能力正是跟他们在战场上学的。



再加上朱标的英明睿智,朝廷上下齐心,文臣武将各展所长,三军将士用命,就算朱棣造反,他连北平都打不出来,就会被快速镇压。

但是,如果朱标变得狠辣无比,和朱允炆一样的削藩手法。朱棣仍然会反,虽然他知道面对那些开国武将,他没有丝毫的胜算,朱棣仍然会反。因为桀骜的朱棣,从来就不是束手待毙的主。

不管是朱允炆还是朱标,只要一样的削藩手法,朱棣都会反。虽然他从一开始起兵就知道,和朝廷对抗几乎是必死的结局,但是为了一家老小,他只能如此。

如果不反抗,看着全家被害,他过不了自己那一关,这不是他朱棣的性格。反抗了,哪怕必败,但他尽力了,问心无愧!



所以,不管是朱标还是朱允炆上台,也不管他们是不是削藩,这都不是朱棣造反的理由。而是要看他们削藩是不是给自己一家留活路。只要一家能安稳的活下去,朱棣不会选择这种几乎不可能成功的造反之路,因为失败的后果他同样承受不起。

2675




我先说一下我的观点,朱棣不敢造反,若造反则必败。

朱棣之所以发动“靖难之役”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建文帝削藩,朱棣是被逼上了绝路才不得不反。而建文帝刚登基不久,羽翼未丰满之前就盲目削藩,最终一败涂地。



那么朱标当上一天的皇帝再传位给儿子会有不同结局吗?结局会不同。这里不得不说一下提问者很有水平,他说的是继承给儿子,而不是说继承给朱允炆。因为,如果朱标死在朱元璋后面继承了皇位,再由朱标传位的话,朱允炆根本没有继承皇位的可能,朱标会传位给第三子朱允熥。而朱允熥继位,即便削藩,朱棣大概率也不敢造反,因为一旦造反则必败。

朱允炆继位符合法制,朱允熥更嫡

朱标与正妻常氏生育有两子,长子朱雄英以及三子朱允熥。这两人才是朱标真正意义上的嫡子。而朱允炆是朱标的次子,原本只是庶子。因为常氏以及长子朱雄英早逝,朱允炆的生母吕氏才被扶正为续妃,从而令得朱允炆“升级”为嫡子,也成了朱元璋的皇长孙。所以说,朱元璋传位给朱允炆也是符合“嫡长子传承制”的,因为朱允炆和朱允熥同样为嫡子,根据“立嫡以长不以贤”的标准,朱允炆继位顺序在前。至于朱元璋的其他儿子,即便是嫡子,在继承皇位的顺序上是排在朱允炆后面的。



朱元璋选择朱标“替身”朱允炆

很多人都觉得朱元璋选择隔代传位给朱允炆是一个重大的错误。不过上面也说了,从“嫡长子继承制”来看,朱允炆继位没有一点问题。但光从“嫡”的程度上来看,朱元璋立朱允熥也是可行的。或者朱元璋干脆放弃“嫡长子继承制”,直接立当时诸皇子中最优秀的皇四子燕王朱棣也是可以的。为什么朱元璋没有这么做呢?因为朱元璋对于后代帝王的执政理念的要求。



朱棣是朱元璋众多儿子中跟朱元璋最像的,一样的文韬武略,一样的心狠手辣。这样的性格最适合打江山,而治江山的话需要更多的仁义,起码在朱元璋心中是这么想的。说起仁义那朱标太子是当之无愧的最佳楷模,自幼学习儒学思想,待人宽厚,兄友弟恭,这个特质亦是朱元璋始终没有考虑更换太子的重要原因。而朱允炆则是很好的继承了朱标这方面的特质,这是朱允炆力压朱允熥的一个重要因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朱元璋眼中,朱允炆就是朱标的“替身”,是施行朱元璋“仁政”的人选



朱标传位,朱允熥占据绝对优势

朱元璋虽然选择传位给了朱允炆,但如果朱标先继承了皇位,再选择传位的话,朱允熥将占据绝对优势。

首先,蓝玉案将不会发生。

历史上蓝玉案发生在朱标太子死后的第二年,朱元璋的目的也很明确,为的就是给朱允炆继位扫除障碍。蓝玉等开国功臣原本是朱元璋为朱标量身打造的辅政班底,朱标太子的英年早逝令朱元璋有点措手不及。在确定朱允炆为继位人选后,蓝玉等人就必须死。因为留着蓝玉等人不但朱允炆的皇位不保,甚至连大明朝都有可能改国姓。



其次,朱允熥继位板上钉钉。

这里不得不说下朱允熥和蓝玉的关系。朱允熥的生母常氏是常遇春之女,而蓝玉是常遇春的小舅子,也就是说,蓝玉是朱标太子的妻舅,朱允熥的舅姥爷。正是因为有这层关系在,蓝玉才会被贴上朱标太子一党核心人物的标签,也是朱元璋放心蓝玉辅助朱标的原因。因此,如果朱标传位,绝不可能传给跟蓝玉毫无关系的朱允炆,只能是传位给朱允熥。



第三,朱允熥削藩,朱棣不敢造反。

有着蓝玉等一众开国功臣大将在,朱棣绝对翻不出一点浪花来。即便是同朱允炆一样一继位就削藩,朱棣想要造反也根本没有一丝成功的可能。不论是实力上还是作战能力上,朱棣方面处于绝对下风。如果朱棣不想死的话,唯有乖乖接受削藩,做一个闲人王爷。



朱允熥继位或许才是大明太平的最佳选择

刚才也说了,朱允熥继位有着舅姥爷等保驾护航,朱棣根本没有起兵造反的可能,即便造反也绝对不会成功。当然这是基于朱允熥削藩的前提下。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朱允熥不削藩。内有蓝玉等外戚存在,外有诸多皇叔藩王存在,对于皇权来说都是一种潜在的隐患。一旦削藩成功,没有了藩王的制约平衡,外戚势力进一步坐大,难保不会出现外戚篡位的可能。或许不削藩,让外戚和藩王相互制约才是保证皇权稳定的最佳方法



我是月关略萌,专注历史领域。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支持关注我,感谢大家阅读和留言。




差不多,会是如此。

因为如果朱标能继位。即,如果朱标比朱元璋死的晚。

哪怕只晚一天。

凉国公蓝玉、开国公常升、会宁侯张温、鹤庆侯张翼、普定侯陈桓、景川侯曹震等十五名在“蓝玉案”中被朱元璋故意冤杀的明朝开国元勋,都不会死。(都是朱元璋留给朱标的太子党)

此外,如果朱标能继位。作为“蓝玉案”的附属牺牲品,两位常胜将军,傅友德和冯胜,也不会死。

想想看,如果这些人都活着。会是什么样的一番景象?

他们必然会紧密团结在朱标身边,监视所有藩王的异动。

用明史专家王崇武先生的话说:“玉驻兵北方,实可牵制燕王,设非太祖诛功臣,成祖之能否起事未可知。”

只要蓝玉还活着,他就会监视朱棣。就算他不具体负责这事,也会派人盯住朱棣。但凡有点风吹草动,他就会拿下朱棣。根本不给朱棣机会造反。(也包括对其它藩王的监视)

如果朱棣敢造反,我不是轻视他。就以他的水平和实力而言,确实不是朱元璋留给朱标的太子党的对手。

这一点,想必朱棣自己心理也是清楚的。

而且还有很重要的一点。

如果朱标能活到继位,他死后,继承他皇位的人,可能就不是朱允炆了,而应该是朱允熥。

蓝玉是朱允熥的舅老爷。常升是朱允熥的舅舅。蓝玉又是常升的舅舅。此外,冯胜还是常升哥哥常茂的老丈人。

这几个人通过姻亲,紧密团结在朱标和朱允熥身边,构成一个派系。朱标和朱允熥当皇帝,他们才“荣”。朱标和朱允熥垮台了,他们也要跟着倒霉。

试想,朱棣如果敢造反,他将会面对一群什么样的对手?

蓝玉那帮人就算不在乎姻亲关系,仅为了家族富贵,也会跟朱棣玩命的。


注意了,是“玩命”。这些人就是一群杀红眼的野狼。

他们与历史上朱允炆派去征讨朱棣的那些只是抱着“打卡”心态,意思意思,无所谓谁赢谁负心态的中立派将领,可谓是有天壤之别。

这一点,想必朱棣也是清楚的。

朱标政权的合法性,再加上蓝玉一党的战斗力。二者强强联手,朱棣压根不会有起兵的念头。

当然,凡是都有例外。

假如朱标死后,继位的人不是朱允熥,而是朱允炆,那结果就不一定了。朱棣是有可能逮着机会造反的。

因为,当年朱元璋册立朱允炆,而不立朱允熥,就是因为朱允炆出身“清白”,不会被强大的太子党控制。(朱允炆也就比朱允熥大几个月而已,册立朱允炆,绝对不是因为朱允炆比朱允熥老持稳重)

而清洗常蓝太子党,也同样是因为朱标死后,朱元璋怕朱允炆控制不住蓝玉那帮骄兵悍将,要给朱允炆提前扫清路障。


所以,如果朱标死后,蓝玉、常升那帮人还活着,而继位的又是朱允炆。那么,他们肯定会跟朱允炆闹矛盾:

朱允炆如果不想被常蓝党掣肘,就要打压他们,让他们通通靠边站。

而常蓝党如果不想靠边站,他们就要搞倒朱允炆,扶持朱允熥上台。

最终的结果,估计就是打起来。

蓝玉哪天看朱朱允炆不爽了,大吼一声:“朱允炆,你个小王八蛋,赶紧给我从龙椅上滚下来,那是我外甥孙朱允熥该坐的位置!”

双方开打。

如果他们内斗,朱棣会不会趁机造反呢?

我觉得,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因为朱棣和蓝玉也有结构性矛盾。


据《奉天靖难记》记载,蓝玉在世时,曾提醒太子朱标,说燕王有不臣之心,惹得朱棣对蓝玉也是十分忌惮。双方关系并不和睦。

(蓝玉对朱标)曰:臣所见亦然。臣观其在国,抚众甚不烦扰,且得人心,众谓有君人之 度,恐此语一闻于上,殿下之爱日衰。且臣窃闻望气者言,燕地有天子气,殿下宜审之。……殿下推赤心问臣, 臣不敢隐,故言及此,惟尽臣愚尔。殿下慎之勿泄,所谓事机不密则害成。——《奉天靖难记》

当然了,《奉天靖难记》是朱棣造反成功后命人撰写的,并不是客观史料。

只能说,这只是一家之言。可供参考,但不能尽信。

但是,根据明初的利益冲突来看,蓝玉即便没有诋毁过朱棣,他跟朱棣也合不来。

原因还是前面说的,蓝玉支持的人是外甥孙朱允熥,而不是朱允炆,更不是朱棣。

朱棣手握重兵,对中央的权威是个挑战。他不仅能威胁到朱允炆,同时也能威胁到朱允熥。所以无论如何的说,蓝玉都是容不下朱棣的。

再进一步说,除个别藩王,比如蜀王朱椿(蓝玉的女婿),大部分藩王在太子党眼里都是祸患。

蓝玉如果还活着,也保不齐会把包括朱棣在内的藩王逼反。

朱允炆和蓝玉打起来,以朱棣为代表的藩王们又加入混战。这样一打,明朝估计也要凉凉了。



另外,假如朱标继位,又传位给朱允炆。然后太子党输给了朱允炆。

结果也会跟历史差不多,朱棣还是会反。

因为历史上朱棣造反,很大程度上是被朱允炆逼反的。

朱允炆这个人,执政水平极低,他的三个军师,除了齐泰,另外两个人,黄子澄和方孝儒,也都是办事能力极低,做事偏理想化的腐儒之辈。(黄子澄很早就是朱允炆的老师了,方孝儒又是黄找来的帮手。所以朱允炆继位,他们二位铁定会上位)

如果是他们辅佐朱允炆,那么朱允炆必然会重演历史。把朱棣逼反。

至于说,在这种情况下,朱棣会不会赢。那就不好说了。

本来历史上朱棣造反,就是运三分靠努力,七分靠运气。赢的很幸运。朱允炆和朱棣,都有赢的可能性。

假设性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以上仅为一家之言。如有错漏,欢迎斧正。




如果朱标能当皇帝,再给朱棣一个胆子他也不敢造反。

朱棣是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封国在前元旧都北平,以燕王之尊统领燕山三护卫和北平都司数十万将士,绝对的位高权重。要不是被逼无奈,谁会放着好好的亲王不做去造反?要知道在明朝以前,以区区一方藩王对抗大一统王朝而造反成功的光辉例子,不好意思是零。

万一朱棣真的猪油蒙了心还是要造反,他将面对什么样的地狱级磨难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朱标剧照

朱标的班底

朱标,朱元璋嫡长子,生母马皇后。笔者知道,一般这时候总有一些熟读了地摊文学的专家出来表示:朱元璋没有嫡子。这可真是搞笑,感情老朱本人没你们活得明白?如果朱标不是嫡长子,为什么朱元璋要让当世大儒宋濂等人对他从小进行培养?如果朱标不是嫡长子,为什么朱元璋自称吴王,就要封他为吴王世子。如果朱标不是嫡长子,为什么朱元璋称帝之后,就要封他为皇太子?

网上一直有个梗,如果朱标造反,恐怕朱元璋自己先乐得合不拢嘴。这固然是个笑话,但朱标堪称史上权力最大,最受父皇信任的皇太子这一点,基本是没有什么疑问的。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开始,已经到了知天命年龄的朱元璋把权力移交给太子,自己做起了甩手掌柜。

丙寅,命群臣自今大小政事皆先启皇太子处分,然后奏闻。—《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十三》

这是个什么概念?朝廷中的大小事务,朱标先拿主意,然后老朱再来背书。而从树立太子威信的角度出发,朱元璋轻易也不会驳回朱标的意见。这样一来,朱标名为皇太子,实为副皇帝。太子东宫集团,和以丞相胡惟庸为首的老牌官僚势力之间,势必会有一番龙争虎斗。

斗争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胡惟庸被处死,朱元璋连带废除了丞相制度。数百年来对于这场震惊天下的“胡惟庸案”,大家的注意点都在朱元璋身上。可是我们要想一想,此案之前朱标已经做了三年的副皇帝,这个案子真的和他一点关系都没有吗?

胡惟庸剧照

朱标的文武班底之中,文臣基本是以代表江南大地主利益的文人为主,武将则是以太子妃的舅舅蓝玉以及义兄沐英等人为主。这一批人,和老一代的淮西勋贵集团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矛盾。朱元璋放权的时间是洪武十年六月,沐英进封西平侯的时间是当年十月。而在胡惟庸案发生前两个月,蓝玉、仇成、谢成、张龙、吴复等一批武将进封侯爵。这一切的一切,难道仅仅是巧合吗?

在此后的十年间,以蓝玉为首的这批新贵如火箭般在大明军界冉冉升起。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四月,蓝玉更是在捕鱼儿海一举端掉了北元王廷,取得了盖世大捷。此时的朱标集团,势力空前强大,很快他们就将对最后的敌人:淮西勋贵发动总攻。

以太师、韩国公李善长为首的淮西勋贵,是跟着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老革命。这些人对于皇帝的忠心没有问题,可是对太子呢?即使他们愿意献忠心,东宫集团也已经没有多余的蛋糕可以分配给他们了。图穷匕见,就在眼前。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李善长案爆发。在这场历时两个月的激烈斗争中,尽管朱元璋本人亲自出手又是将都察院、刑部、大理寺三法司的领导换岗,又是提出公侯还乡,最终还是没能保住李善长等淮西老兄弟,太子党最终大获全胜。

李善长剧照

李善长案之后,朱标的实力有多强?或者换句话说如果朱标不死,朱棣造反之时要面对什么样的对手呢?朱标死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四月,朱元璋在次年二月发动了“蓝玉案”,这些人基本就可以认定为朱标的班底:

凉国公蓝玉、开国公常升

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会宁侯张温、沈阳侯察罕、普定侯陈桓、舳舻侯朱寿、宣宁侯曹泰、东平侯韩勋、安庆侯仇正、怀远侯曹兴、全宁侯孙恪、西凉侯濮玙、东川侯胡海次子胡玉

东莞伯何荣、徽先伯桑敬

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

左军都督黄辂、杨泉、马俊,右军都督王诚、聂纬、王铭,中军都督谢熊、汪信、萧用,前军都督杨春、张政,后军都督祝哲、陶文、茅鼎

这些人有多强悍呢?我们就不提蓝玉这位凉国公,也不提曹震等十三位侯爵,单把右军都督聂纬拿出来提一提。靖难战争期间有一场白沟河大战,朱棣本人差一点在这一战中被朝廷方面的大将瞿能阵斩。而在当年明军平定四川月鲁帖木儿之乱时,瞿能也不过只是聂纬的副将而已。

朱棣剧照

结语:如果朱标能当一天皇帝,意味着包括蓝玉在内的东宫班底全部完整。先不说以朱标的政治手腕,是否会像儿子朱允炆那样急吼吼削藩。即使朱棣真的敢于造反,那只怕真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要知道即使面对朱允炆,朱棣最终胜利也有很大的侥幸成分,而这个机会,他大哥是不会给他的。




其实客观来讲,建文帝不极端削藩,四叔朱棣也是不敢造反的,再假如朱标当年在世,接过朱元璋的神器,那么按照朱标的性格与手段,他绝对能把诸位弟弟打造成自己儿子的江山铁壁。

即便朱标只能当俩月皇帝,儿子的江山也是稳的。

后世的明仁宗朱高炽其实就是朱标当皇帝后最贴切的一个状态:仁厚、宽善、容忍,但是也会布局。

朱标早逝,其实对于明初被朱元璋屠戮能臣后的政治环境是另一颗雷,当年从胡惟庸案起,太子朱标和父亲朱元璋的政治理念就不同,朱元璋主张用重法重典,对这些大臣吹毛求疵,以至于他的标准下,几乎没有功臣可以活,杀功臣,这个没有办法,但问题是,杀的也是能臣。

当年朱标还健在,作为兄长,作为储君,他多次担任各位已经就藩的弟弟们封地的巡查使,空降长官,例如朱元璋好几个儿子就是品行不怎么样,就把他们调回中央,派朱标去把地方问题搞清楚再给这些王爷定罪,可是朱标作为好大哥,多次帮助兄弟们渡过朱元璋的严厉法则,由是乎,主要的几位藩王都很敬重朱标,常言道长兄如父,用在朱标和他的兄弟们身上,是合理的,这里也包括了朱棣。

洪武二十五年,朱标难过短命关,在李善长案后竟然去世,这样朱元璋的布局大乱。其实朱标也是属于积劳成疾类型之人,朱元璋自洪武十三年起,独揽皇权,监国太子朱标无法避免也要承担父亲包揽过来的高压,但是朱元璋一遇到事情便启动暴力结算,能处理就处理,不处理就杀,朱标明显是仁慈有度之人,和朱元璋的政见不同,除了和父亲周旋,又要给那些人想办法保命,朱标早已经积劳成疾。

而朱标死后,朱元璋把希望放在了朱允炆身上,而且对于外人一概不信,蓝玉在次年爆发案情被处死,蓝玉案又带了一万多人下地狱,朱家的皇位的确是永固,而朱元璋还想着让这些藩王儿子们拱卫朱允炆,只是他没想到,朱允炆登基后就不按朱元璋的思路走,而朱棣竟然还敢造反。

前面之所以说,如果建文帝不极端削藩,那么也不会导致皇位被朱棣抢走,这其实是有环境依据的。

建文帝上位不久,逼死了朱柏,把四位叔叔削为废人,一上来对五位叔叔心狠手辣,而且朱柏更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样当年承过朱标情的各位藩王们犹豫了。而朱允炆在解决了这些藩王之后,就立马把手伸向北京,要对这个当年讽刺过他的四叔挥下削藩之刀,可能不会处死,但是对于朱棣来讲,戎马半生的他一旦被废,也是生不如死。

当年朱允炆的二叔、三叔,朱樉和朱棡都已经不在世了,他俩是可以与朱棣齐驱并驾的将领型藩王,少了他俩的帮衬,朱棣几乎等于没有对手。虽然朱樉和朱棡的后代都在帮助朱允炆,可是在打过大仗的四叔面前,他们注定是难以力挽狂澜。

本来当时的情况,能抵抗的朱棣脚步的人不少,数起来能有五个,就是朱权、朱栴、朱瑛、朱椿、朱桢。

虽然朱棣军事能力更强,但当时没兵。朱栴、朱瑛是远一点的塞王,如果勤王回来抵挡,朱棣压根就没胜算,而朱桢当年更是打过云南,就在楚地盘旋着,朱椿盘踞四川,有着雄厚的实力,而朱权理论上可以与朱棣平起平坐,但是却被朱棣威胁站到了他的一边。

那么另外四位叔叔为什么不救侄子?

还是那句话,朱允炆自己极端作死,导致几位有能力的叔叔对这个皇帝已经是心灰意冷,如果朱柏不死,这件事本来还有得周旋,但是朱柏死了,亲兄弟被逼死,这些藩王懂得分轻重。而朱允炆呢,他身边真的支持他的只有朱植,就连朱橞都是来诓他的,最后还打开了城门。

靖难之役,其实就是朱允炆自己挑起来的,不是说不应该削藩,而是不应该这样削藩,他有着他爷爷朱元璋很重的执政风格,但问题是,即便是朱元璋,也不敢对儿子们动手,朱元璋中后期之所以敢对这些功臣动辄九族连诛,就是因为儿子们都长大了,如朱樉、朱棡这些人,他们已经可以替代这些功臣了。

可是朱允炆理解有误,他把藩王的危害认为更重于藩王的帮助,于是把藩王要一个个拔掉,而且他还不是各个击破,他是直接一对多,摆明了宣战。

那么假如兴宗皇帝朱标还在世,当了一短短时间的皇帝呢?

其实即便是朱标,他也要削藩。塞王制度是朱元璋留下的一个大漏洞,他是诸位藩王的父亲,自然有着一定的特殊性,但是朱标的后代,或者说未来的明天子却不是每一个藩王的父亲,怎么可能还维持着这种家庭形式的江山经营。

不过朱标削藩肯定是张弛有度的,就凭着他与兄弟们之间的理解和感情,就不会如此极端的上来就一顿猛揍。建文帝当年要是没有逼死朱柏,靖难之役其实都还是有点看头的,朱允炆当时在靖难之役中,是说明了不要伤到了他四叔,这是假惺惺也好,还是真的想活抓,无非就是为了安其他藩王的心。

而且在明初削藩的问题中,其实有一些藩王是没有必要削掉的,可是朱允炆还是决定了无差别攻击,朱棣这种,削掉可以理解,不过好几个没有威胁性的王爷朱允炆也削掉,摆出了一幅弱的也不放过的架势,这就让各位叔叔极其反感了。

如果朱标在世,以他皇帝的身份对各位藩王进行一定的规划,再让朱允炆把这个工作接着做就是可以了,不至于让朱允炆自己搞出了个“我的叔叔都想害我,于是我就要把他们全部废掉”的计划。参照后来的朱棣两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其实朱高炽在位的那短短的一点时间,真的为朱瞻基争取了很大的优势。

朱高炽在位时,朱高煦就想着带兵造反了,可是一直被朱高炽压了下来,一直到朱高炽驾崩,朱瞻基掌握了基本的情况,朱高煦大骂他们爷孙父子一直骗他,但这个时候再愤怒,也为时已晚,最后朱高煦还是被侄子朱瞻基给收拾了。

如果朱标在世当上皇帝,那么朱棣就只会成为朱高煦,而且最重要的是,当年朱棣对于大哥朱标的皇位是认同的,而朱高煦是一开始就想着替代朱高炽当太子,有朱标这个过渡,朱棣肯定会稳很多,不至于后来逼得起事。

当然,后来朱棣为了发挥儿子的能动性,又给自己埋下个坑,还说要把皇位给朱高煦,但事实上,明朝一直都需要仁君,他让朱高炽监国多年,朝廷已经很倾向这位仁慈的皇帝了,怎么可能选择朱高煦。

而朱允炆和朱棣的叔侄矛盾中,大家只看到了朱棣委屈,看到了朱允炆的凶残,于是站队自然就有了明显的区分。如果后来这些藩王知道了朱棣上位后其实也不准备放过他们,那么靖难之役的结果还是两说的。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8

标签:北平   大明   皇帝   儿子   江山   都督   皇位   长江   南京   长子   朝廷   标的   大军   太子   当年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