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最后的决战,30万大军为何挡不住1万湘军?

太平天国刚开始起义时,提出的政策抓住了农民的心,他们打仗觉得是为自己打,为过上好日子,所以开始势如破竹,清军一击则溃败。等大打下天京,洪秀全自己开始奢靡腐化,下面的各级官员也都开始贪污腐化,当兵的已经毫无斗志,所以即使人多,也没有什么战斗力了。




在太平天国最后的天京之战中,曾国荃的一支湘军孤军深入,直扑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太平军几十万大军却居然奈何不了这支湘军。最后,这支人数很少的湘军不但站稳脚跟,还一举破城,宣告了太平天国的灭亡!(本来我想修正题中兵力数字,后作罢了。因严谨数字尚有争议,但无论是哪个版本,双方兵力数字都较悬殊)

看起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其原因却非常简单。让我们回顾一下这场战役的前前后后,个中原因,自然一目了然。

洪秀全的两个哥哥生财有道,致使天京长期缺粮

在李秀成救援安庆受挫后,曾经在天京提出建议,湘军很可能很快威胁天京,希望太平军开始在天京储存粮食,并且在雨花台附近加强防务。

这些建议,得到了天朝朝臣的一致赞许,决定开始在四周采购粮食入天京。可是,洪仁达、洪仁发发布命令,“要买粮的,一定要用我们的洪票,要洪票的人,一定要出银子来买,没有银子,是没有票的。拿了票买好粮食的人,回来的时候记得一定要交重税!”这样,大家都不肯去外面买粮食了。

洪天王的两位哥哥,贪婪无度,目光短浅,逼走石达开,污陷李秀成,掠夺天京民,又扰乱储粮大计,堪称大清超级卧底。


洪家兄弟的这招发财招数,直接导致了太平军在天京作战中的被动局面。由于天京缺乏粮食,太平军不敢在城内养大军。而外地的援军,来到天京后也不能长期坚持。洪天王,最后就因缺粮,带头吃“甘露”而归天。

天京缺粮,对湘军来说,是最大的鼓舞,因为,他们知道,眼前的敌人再多、再可怕,湘军只要咬牙坚持下去,太平军就自然会退去了!

举措慌张,不顾全局

在湘军进抵雨花台后,洪秀全立刻下诏,要求正在攻打上海的李秀成回援天京。

李秀成得令后,调拨了军队回援天京,本人依然在苏州主持东线战局。

李秀成的计划,是比较照顾全局的。

天京附近出现敌军,对太平军来说,不算新鲜事。自打太平军定都天京,清军就常常来访,冮北大营、江南大营就常常屹立天京周边。太平军常见战法,是肃清周边,孤立敌军后,一举击破。比如,1856年,杨秀清等到西征取得一定战果,稳定外围局势后,才一举击破冮北大营。

正因如此,李秀成一早建议天京储粮,就是知道天京保卫战,是一场持久战,很难直接驱走来敌。因此,稳定东线局势,再回师断敌后援,解天京之围,与当年杨秀清的策略是比较接近的。

可是,洪秀全一再急诏下,李秀成只得紧急回师天京,发动了“十三王解围天京”之战。

整个天京保卫战,洪秀全多方挖坑,致使太平军调度无当,劳而无功。


以己为劣,攻彼之长

太平军和湘军,此时各自优劣势都十分明显。

太平军人多势众,可是,兵员素质低。据陈坤书的兵员册子记录,此时李秀军的兵员,多是1860-1863年间加入的部队。这些部队,多是流民、会党及未经“改造”的清军降卒。这些人,扰民有本事,打仗没经验。

湘军虽人数少,但多是5-7年以上的老兵,且多是参加过惨烈的安庆攻防战的。

偏偏,雨花台这地方要命,正面狭窄,正是“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战场,对兵多而不精的太平军极为不利。


雨花台的地势,太平军虽多,却只能在狭窄正面进攻


因此,李秀成建议出敌后,断敌归路。这可不是忠王胆怯,实在是忠王知兵。

可是,天王“不许”。这个不许,是以“上帝之言”传达的,只说神仙话,不说人话,李秀成连申辩的余地都沒有。

那就来硬的吧!

霸蛮的湘军

雨花台大战,把湘军霸蛮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湘军此战,可不得“天助”,大军一来,就闹起了瘟疫,三万大军,大部没了战斗力。

也许,洪天王就是据此信息,认为“上帝助我”,令大军急攻吧。

湘军没有“天助”,只有先“自助”了。深沟壁垒,以待敌攻。

结硬寨,打呆仗。背后是坚忍的霸蛮气。


当时,已进入冷热兵器并用的时代。双方以炮声作开场白,枪炮互射,争取在短兵相接前削弱对手。

谁吃亏?希特勒这样的一战老兵会告诉你,战壕是士兵的好伙伴!深沟壁垒的湘军损失不大!

随后,是太平军的冲锋了。

湘军深沟壁垒,放太平军接近时,才一齐放枪,太平军死伤惨重。

就这样,双方相持了十几日。

李秀成十几天就在这里玩“添油战术”给湘军练级?当然不是!

李秀成地面上令人打枪炮进攻,地底下挖地道接近湘军。

湘军也不傻,料着这招。也挖地道,每挖通一处,就灌汅水,上毒烟,立木桩伺候。

地面上的太平军决意死战,组织纵深死斗!前面的士兵倒下了,后面的士兵就把他们推到沟里,慢慢的,尸体填平了“深沟”,太平军一拥而上!两军贴身近战,血肉模糊!湘军副将倪桂节阵亡,主将曾国荃脸上中弹,尤奋力组织反击,死战不退!

这样的死斗,持续多日!

地道里太平军也工夫不负有心人,地道挖成几处,火药爆炸,炸塌湘军几处营垒,大军趁势杀入!

湘军马上霸蛮拥上来互砍!

短兵相接,不管是老兵新兵,杀红了眼,不都是两个肩膀扛着一个脑袋?一时间,杀声震天。大家都知道,此时正是太平军最后的机会,也是湘军不可退却的底线!

一番肉搏,湘军驱走太平军!



短兵相接,湘军营垒险像环生!

这样的险像,再来一两次,湘军恐怕就要交待在这儿了!

可是,湘军惊奇地发现:太平军撤了!

呵呵,托洪家兄弟的福,太平军粮食吃完了!

湘军,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开始准备对太平天国的最后一击了!

一点不同观点

对于雨花台大战的结果,一般认为,主要因为太平军此时素质的低下。

可是,这些缺乏经验的太平军新兵在此战中对着不利态势,冒死力战,死伤惨重。

联想到克里米亚战争及冋时代其他战争中,进攻方对壕沟普遍的束手无策。

我认为,这些被后人嘲讽的新兵蛋子,已经表现出了军人应有的勇气和素质。

最可恨的,是洪家兄弟。贪婪自私,目光短浅,又假托迷信,胡乱调度!亲手断送了自家江山!




曾经不可一世的太平军在洪秀全的率领下一路高歌猛进,攻下清朝半壁江山,也许洪秀全的太平军,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上下将士沉浸在这巨大的喜悦中,贪图享乐,逐步迷失自我。

天京保卫战,是太平天国的亡国之战。按理说天平军与湘军如此悬殊巨大的兵力下,太平天国30万大军完全能挡住清朝1万湘军进攻。 但是失得其反,太平军最终以失败告终,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天平军兵员素质不一样。当时守卫天京的太平军,大多是1861至1864年投降过来的清军,战斗力素质非常差。这些人习惯了对老百姓耀武扬威,面对精锐的湘军,战斗力平平。

二是太平军缺衣少食,湘军则物资准备充裕。李秀成率领太平军,与曾国藩的湘军战斗,一般情况下,都是先扫除外围之敌,再合力剿灭腹心之患。

总之,在攻打天京起初,清军并不是十分顺利的。曾国藩迅速建立据点,依靠洋枪与战壕,与太平军作战。经验丰富的太平军,疯狂地对湘军阵地展开轮番进攻,全部都失败了。这与他们速战速决的部署,完全相反了。后来,他们采用了正面冲杀、暗地里面掘地道等办法,最终因为没有粮食、物资供给归零而放弃。站稳了脚跟的湘军,则顺势一举攻入天京,拿下了天京。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因为,太平天国后来的兵员素质,同最初的兵员素质,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太平军金田起义时,其实只有二三千人而已。

而杀到南京时,太平军真正的作战部队也就是四五万人。

但是,这些兵员的素质都很高,以广西客家人为核心,还有大量湖南、广西的士兵,都是敢打敢杀,悍勇善战的人。

资料这么写:当太平军驻扎在象州中平的时候,清军副都统乌兰泰带领三个营四千多贵州兵进逼独鳖山,对太平军形成了合围之势,大有一举歼灭太平军的趋势,到了夜里,石达开率领两千多太平军进攻独鳖山。


不过,石达开并没有与乌兰泰的清军硬抗,而是假装攻打且边打边退,当清军被引诱出他们的营地的时候,石达开派了七个太平军对清兵侧翼发起了冲击。清军看到太平军奋力冲入自己阵营厮杀,因为是对方主力部队,直接溃散。上千清军,竟然被7个太平军打跑。

但后期就不同了,首先北伐军带走了2万精兵,结果在黄河以北被清军消灭。

石达开又带走了10万大军,其中很多是精锐部队。

由此,太平军老兵至少损失一半以上。


而新兵素质很差,基本都是被强行征召进入太平军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的市民或者农民。

这些人中,尤其是市民根本就不想打仗,是被迫进入太平军的。

他们身体较强的,就成为作战士兵,即便体弱多病的,也被变为民夫。

而夸张的是,太平军后期为了作战,兵力不足,往往将民夫也发给武器,命令他们作战。

这种军队,战斗力和士气都是极低的,人数再多也没有用处。

他们一有机会就会逃走,甚至投靠清军,反咬一口。




第一,太平军打清军,摧枯拉朽,是针对八旗和绿营而言的。

如破江南江北大营、席卷苏杭,太平军打的都是八旗和绿营。

对阵湘军,太平军没有碾压优势。

自始至终就没有。

比如大家都知道,太平军一次西征,在湖南打得曾国藩要投水自尽。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就在曾国藩跳水自杀被部下救起来的第三天,另一支西征湖南的太平军就被湘军在湘潭打得全军覆没。

此后几个月,太平军全力与湘军作战。结果毫无进展。而且在厮杀中,骁勇善战的曾天养还战死了。

曾天养之死,导致太平军一溃千里,从洞庭湖直接退到了鄱阳湖。

要不是后来石达开临危受命,在湖口全歼湘军水师,打得曾国藩第二次跳水自杀,又收复武昌,打出了太平天国全盛局面。太平天国可能撑不了13年时间。

还比如大家都知道,石达开出走后,太平军进行第二次西征,陈玉成、李秀成全歼了湘军李续宾部六千精锐,取得三河镇大捷。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天京事变前后,太平军前期的精兵,要么在事变中被杀,要么随石达开脱离太平天国。

陈玉成、李秀成打李续宾,是以绝对兵力优势才弄死的李续宾。

换言之,当时太平军的兵源素质已经大不如起初了。要靠兵力优势才能取胜。

而且三河镇大捷不久后,陈玉成在二郎河之战(1858年12月)中,就败给了湘军。

此败,教科书不讲。但其实很有历史意义。

即太平军后来当面锣对面鼓的对阵湘军,无比吃力,完全打不过了,就是从二郎河之败开始的。

第二,湘军不是单挑太平军。曾国藩的背后还有清政府撑腰。而清朝的兵力、财力,要远强于太平军。

最典型的例子,安庆保卫战。

湘军围困安庆后,陈玉成率部解围。

先是打阵地战,陈玉成没打过曾国荃。

打不过的原因,参照第一点。

然后陈玉成决定打运动战,运动到两湖,想以切断湘军后勤补给线的方式,逼迫曾国荃从安庆撤围。

然而,陈玉成刚运动到湖北,各路增援而来的清军就陆续赶到,逼得陈玉成不得不又退回到安徽。

运动战失败后,陈玉成开始选择打皖北,整合北方的捻军一起袭扰清军补给线。但还是效果不佳。

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湘军水师厉害,控制了长江航道。可以通过水路,源源不断的往安庆运补给。

为啥湘军的水师就这么厉害呢?太平军不是也有水师的吗?

这就是清政府在综合实力上的优势了。

湘军水师在湖口被打得全军覆没后,曾国藩靠着清政府授权,又马上筹集军费建立了新的水师。

新建立的湘军水师,不仅规模大,而且军舰也比太平军水师先进。

可以说,1859~1864年期间的太平军,是水战,陆战都打不过湘军。

二是清廷全力支援湘军。几乎所有的南方清军都在配合湘军作战。

清军折损了兵马,不要紧,补充马上就有。

相反,陈玉成的兵力越打越少。

古代农民起义,大多都是就是这种情况。你要是主力屡战屡胜,那就群起蚁附,兵力多的时候能有几十万。但你的主力一旦屡战屡败。那附和你的几十万之众,基本就是作鸟兽散,连人影子都见不着了。

所以说,别看围困安庆的湘军不多。但算上打辅助的清军,陈玉成指挥的太平军,以及配合他的捻军,其实并没有兵力优势。

清政府剿太平天国,本来就是以强剿弱。时间在清政府一边。战斗拖得越久,对太平军越不利。

陈玉成绞尽脑汁也拿湘军没辙。最后的结果也只能是以安庆沦陷,太平军一路退至天京而告终。

1862~1864年的天京保卫战也是如此。

围城的湘军曾国荃部人马,看似不多。

进攻曾国藩的太平军,看似有几十万。

但此时太平天国的外围,可都是清军!

湘军水师在长江航道上,畅行无阻,给曾国荃送去源源不断的补给。

曾国荃呢,多的事不用他干。他只需要指挥部队挖战壕,一圈又一圈的挖长壕,把天京重重围困起来。不管太平军怎么诱敌,他只需要躲在一圈又一圈的长壕里不出来,就等着太平军来强攻送人头就可以了。

粮草不足,水师会给他送粮草过来。

天气寒冷,水师会给他送棉衣过来。

兵马折损,水师会给他运兵马过来。

此外,曾国藩有什么洋玩意,如洋枪洋炮也会第一时间送给曾国荃。

他甚至都不用担心太平军打运动战,突然跳到外线作战。

因为只要洪秀全不离开天京,李秀成就不可能不救天京。

曾国荃就只需要负责在天京外围蹲着,消耗太平军的有生力量就行了。

而在他与李秀成厮杀的同时,外线清军在英美支持下,步步为营,收紧口袋,瓦解李秀成在苏南刚刚建立起来的统治秩序。

一旦口袋彻底扎紧,太平军仅有的一块根据地没了。太平天国也就进入灭亡倒计时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太平天国   太平军   雨花台   家兄   安庆   天王   兵员   湘军   水师   作战   保卫战   兵力   战斗力   决战   粮食   素质   财经   万湘军   万大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