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慈禧的权力在清朝末期没人可以动摇?

业力强大




慈禧是近代历史上一个逃不掉也绕不过去的人物了。很多事情都是在慈禧的手上经办的,很多割地、赔款的条约也是在慈禧手上操作的。不过有一点却是无可争议的事实:慈禧一直到死的那一刻,这权力还是紧紧地握在自己手里的,无人能够撼动。

慈禧剧照

那么慈禧作为一个皇权时代的女人,到底靠什么本事能够始终保持住大位不丢、权力不放、无人能够动摇其江湖地位呢?我们一起走进晚清的世界、慈禧的世界中去看一看、瞧一瞧吧!

首先我们来看看慈禧的简历:

1852年经过清朝的选秀活动入宫,成为了咸丰帝的兰贵人;

1856年,为咸丰帝生下了后来唯一的儿子:爱新觉罗.载淳,也就是同治帝

1857年,由于生儿子有功劳,然后被咸丰帝封为懿贵妃;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了,慈禧随咸丰帝逃往承德避暑山庄;

1861年,年仅31岁的咸丰帝病死在了承德避暑山庄,26岁的慈禧开启了其一生的权力之路……

咸丰帝死了以后,慈禧可谓是孤儿寡母的存在,当时有两大强敌在身边:一是,手握咸丰帝秘密旨意的慈安;二是,咸丰帝亲口任命的“顾命八大臣”。

此时的慈禧只要一招不慎就有可能会满盘皆输的存在。话说咸丰帝还没有咽气的时候,顾命八大臣之一的肃顺就曾建议咸丰帝:搞模仿汉武帝“去母留子”的办法,防止咸丰帝死后慈禧做大、做强。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慈禧联合远在京城郁郁不得志的恭亲王奕忻、同时取得了大权在握的慈安的信任。最后发动“祺祥事变”直接干掉了——顾命八大臣。

慈安和奕忻剧照

这是慈禧掌握最高权力之路上面干掉的第一个对手,不过还有两个对手在等着她。这两个对手就是:慈安和恭亲王奕忻了。不得不说的是,八大臣倒下了,慈安和奕忻都是赢家之一。

恭亲王奕忻从不被咸丰帝待见的“六弟”变成了事实上的辅政大臣;慈安也再一次稳固了到手的权力。

不过慈安实在是过于强大了,地位太尊贵了、资历太深厚了,慈禧一直没有敢轻举妄动。对于强大的慈安,慈禧采取的办法是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打法——尽量维护表面上的合作关系。

一直到1881年,慈安自己病死了,也有一种说法是:慈禧毒死了慈安,不过历史上没啥证据。这样慈禧通往最高权力的路上最强劲的对手就没有了。其实慈禧一辈子唯一一个没有撼动的对手就是慈安了。

1884年,慈禧又借同治帝不满恭亲王阻碍其修颐和园的问题,突然对恭亲王奕忻发难。最后的结果就是:恭亲王奕忻这个慈禧曾经的盟友,也不得不黯然地退出了权力中心了。

按照历史的发展脉络、按照晚清的权力构成来分析的话,慈禧掌握最高权力的时候应该就是在恭亲王被放倒下以后。

说白了就是,慈禧先后干掉了顾命八大臣、耗死了慈安、放倒了恭亲王奕忻,从此以后才彻底地掌握了大清朝的最高权力的。其实并不是某些人认为的,咸丰帝一死慈禧就直接掌握了最高权力。

我可以很明白地告诉大家:慈禧通往最高权力之路上也是经历了一步步“打怪升级”的一个过程,天上是不可能直接掉宝座的。

那么为什么从1884年慈禧掌握最高权力开始,一直到1908年她死亡为止,这前后24年就无人能够撼动慈禧的江湖地位呢?

1884年——1908年,这段慈禧掌握最高权力的时间,同时也是晚清历史上最动荡的时期。这期间发生了无数的大事情,例如:洋务运动、甲午海战、戊戌变法、八国联军进攻、清末新政等等。

不过不管晚清的风云如何变化、不管这世界如何地风起云涌、不管列强们如何嚣张跋扈。但是有一个事实却一直没有改变,那就是:慈禧一直掌握着晚清的最高权力、一直稳稳地坐在钓鱼台之上的。

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慈禧到底用了什么办法、采取了什么招数才不断地保住了自己的权力呢?这其中有什么本质原因呢?

原因一:慈禧最强劲的对手都被她一个一个地消灭了

这一点就不用多分析了,当时对慈禧权力构成最大威胁的几个人都被慈禧干掉了或者自己死了。

顾命八大臣已经死的死、免的免、流放的流放了;慈安于1881年“自然”死亡了;恭亲王奕忻也被慈禧干掉了。

有一个人的死是慈禧非常意外的,不过也帮了慈禧的大忙——同治帝载淳,也就是慈禧唯一的亲生儿子。

同治帝死于1875年,也就是刚刚亲政一年的时间就死了。虽然慈禧很伤心,但是对于慈禧掌权来说却是个利好的消息。

试想一下,同治帝如果比较长命的话,估计慈禧是不会有机会掌握最高权力的。当时慈安以及恭亲王奕忻都还在,无论是拿祖宗家法还是大清律令、亦或者权力制衡来看的话,慈禧都是搞不定同治帝的。

总之一句话,慈禧之所以能够屹立不倒,那是因为:她掌权之路上的所有最强悍的对手,要么死了、要么被她干掉了。

原因二:大清朝的制度设计让慈禧有了天然的优势

大清朝是典型的少数人统治多数人,而且又充分吸取了明朝消失的经验。于是乎,大清朝的皇权模式达到了历史上最集中的状态。

明朝的时候还有内阁、还有司礼监能够制衡一下皇权,例如:张居正、魏忠贤完全可以把皇帝放在一边自己单干。

雍正剧照

可是大清朝完全放弃了搞权力制衡的这一套东东了,雍正时期直接设立了军机处、直接搞了密折专奏模式。

军机处与明朝的内阁是完全不一样的,军机处说白了只是个参谋机构而已,而且里面的军机们普遍官职比较小,这样就完全威胁不到皇帝的权力了。

密折专奏这个东东在大清朝是始终存在的,也就是:皇帝有权向任何官员发布单向命令,而其他人却一无所知。这样皇帝的权力就被无限放大了、皇帝就完全可以直接指挥任何人办任何事情了。

说白了就是:慈禧生在了“好时候”,因为大清朝从制度设计上就给慈禧的专权提供了保证。

原因三:慈禧的用人很有艺术,用人要疑、疑人也要用——大力提拔汉臣

在慈禧掌权以前,大清朝对官员的任用有一个巨大的规则——汉臣一定不能重用,满臣一定要重用,通俗点说就是:以满制汉的战略。这也不能怪大清朝的领导们,毕竟自己是个外来户、心里没底、心里虚。

不过慈禧打破了这一规则,提拔任用了一大批的汉臣,例如: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以及后来的袁世凯等等。

慈禧这样做有三个巨大的好处:

一是,人都是有感情的,既然慈禧提拔了汉臣,那么汉臣一定会心存感激、一定会忠心于慈禧的。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慈禧的眼光,无论是曾经手握重兵的曾国藩、还是后来救了慈禧小命的李鸿章,他们一直到最后都没有背叛过慈禧。

二是,慈禧提拔的这些汉臣能力确实强、水平确实高,例如:曾国藩搞定了太平天国、李鸿章无数次在谈判桌上挽救了慈禧、张之洞和刘坤一也是肱骨之臣。

这样一来,这些被慈禧提拔的汉臣们就间接为大清朝、为慈禧的权力续了命、加了血。

三是,提拔汉臣导致满臣必然不会满意、必然会有矛盾产生的。此时的慈禧就完全可以变成法官的角色、两边平衡、两边获利了。无论满臣和汉臣如何的战斗,慈禧都成为了那个渔翁得利之人了。

原因四:慈禧有时候也是会变一变、改一改来转移矛盾的

不得不承认的是:晚清所有的重大变革都是在慈禧手里搞出来的,例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等。

慈禧搞这些变革有着巨大的好处:

一是,缓解和转移了内部的矛盾,让所有人都认为大清朝还是愿意变的;

二是,让所有人都充满希望和憧憬,不至于死心;不至于想起来彻底的反抗大清朝;

三是,让列强也认为慈禧可能还是个开明之人、让低下人也认为慈禧是个大胆变革之人。这样一来,慈禧面临的压力就会小很多的。

最后一个也很重要,这些变革确实增强了大清朝的实力、增强了慈禧的个人威望。

不过我还是想说,慈禧发起这些变革的本质目的并不是为了大清朝、为了大清朝的群众、为了富国强兵。

说白了还是为了自己的权力稳固而已,如果任何变革影响到了慈禧权力的话,慈禧一定会坚决的扑灭之的,例如:戊戌变法。

原因五:慈禧一直躲在后台、前面让别人去盯着

同治帝死了以后,关于立谁当皇帝是有着巨大争议的。不过慈禧最终说服了慈安选择了光绪帝。很多人说光绪是慈禧亲妹妹的儿子,所以慈禧选择了他。

这么说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了,不过真正让慈禧选择光绪帝的原因只有一个:光绪帝的年纪小、好控制。这就不用我多解释了,要是光绪帝上来就30岁的话,我想也没有慈禧什么事了。

后来的事实恰恰也证明了这一点,小光绪入宫以后面对慈禧那是瑟瑟发抖的状态,每次见了都要亲切地喊一声“亲爸爸”。另外光绪帝的身体也不是很好,这样就给慈禧掌握权力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等到光绪帝长大了以后,慈禧采用了另外一招:幕后指挥法。这一招被很多人用过、这一招的好处是非常明显的。

慈禧不用在前台出面了,这样就有了很多缓和的机会或者说是“甩锅”的机会了。事情办好了功劳当然是慈禧的、事情办砸了这锅当然是光绪背了,例如:甲午海战就是这样的,当战败的消息传来的时候,慈禧直接就把问题扔给光绪了。

庚子事件的时候同样如此,当时对十一国宣战的诏书是慈禧以光绪的名义发出去的。当列强们后来要慈禧老命的时候,慈禧一再辩称:自己是受了所有人的蒙蔽、自己当时没有做主等等。

原因六:慈禧为了权力可以抛弃一切

慈禧是个典型的权力狂人、权力在慈禧的眼中也许比命还要重要。有时候慈禧为了保住手中的权力可以把任何人、任何势力给无情地牺牲掉的。

庚子事件中慈禧的表现就说明了一切,一开始慈禧是积极支持义和团攻打洋人的,可是战败以后立即下令剿灭义和团;

慈禧一开始是支持对列强宣战的,于是乎在战前就把主和的大臣给杀了;可是当战败以后,慈禧又开始把主战的大臣给杀了;

这样看来,所有的大臣们、义和团们在慈禧眼中什么也不是,只要能保住到手的权力那是都可以随时牺牲掉的。

以上就是我个人认为的慈禧能长久保持权力的秘诀和办法了。总结一下无非是这么几个原因:

1、大清朝的制度设计上帮了慈禧的大忙,权力本来就已经很是集中了。

2、慈禧的用人之道还是有点水平的,下面人互相战斗起来自己才稳;下面人忠心于她,慈禧才稳;下面人有能力,慈禧才能续命。

3、慈禧利用光绪年幼、身体不好、又害怕自己的特点等等。一开始是完全代替光绪掌权、后来又把光绪这个“木偶”推向前台,自己躲在幕后掌权吃红利。

4、慈禧为了大权稳定还是愿意做做样子进行变革的,这样为慈禧转移了内部的矛盾、同时也增强了慈禧掌权的砝码。

最后一条也是最关键的一条,慈禧为了权力可以抛弃一切、可以做任何事情。不管谁只要有可能影响到慈禧的权力的话,慈禧一定会和他们战斗到底,例如:列强、义和团、大臣、甚至包括自己的儿子。




慈禧能够掌握晚清最高统治权47年之久,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凭恃特别尊荣的身份地位加上个人权欲野心是内因。慈禧是咸丰皇帝的妃嫔,两宫之一;而且不同于中宫皇后慈安的安份守已,慈禧因为工于书法,时常代替咸丰代批奏章,并获得发表意见的权力,从此走上贪权之路。1861年9月咸丰病逝后,其年幼的儿子载淳继位,是为同治帝;慈禧作为同治帝的生母,身份显得更加高贵。以上两方面的“先天优势”,都为“不安份”的慈禧最终夺取最高统治权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和绝佳的机遇。1861年11月,慈禧联合恭亲王奕䜣并拉拢握有兵权的胜保等,果断发动辛酉政变,诛监国摄政的“顾命八大臣”,清朝随即进入“老佛爷时代”,直到1908年。

二、当时的满清朝庭,有资格问鼎皇权的皇族亲贵,几无人才能堪大任,加之“不简单”的慈禧又心狠手辣清除了揽权道路上的一个个绊脚石。先是咸丰病逝后,面对顾命八大臣专权揽政的局面,慈禧联合恭亲王奕䜣,设计逮捕八大臣,判处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自裁,肃顺斩立决,其他5大臣革职,得以形成“两宫垂帘听政,亲王议政”的局面;1881年4月8日,两宫“垂帘听政”之一的慈安太后离奇暴崩,年仅45岁;1884年4月又发动甲申易枢事变,以“因循萎靡”之名,将恭亲王奕䜣及其他军机大臣全部罢免,慈禧开始独揽大权;1898年戊戌变法时,老辣果断的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实际上并无多少实权的光绪帝于中南海瀛台,斩杀戊戌六君子,重新训政。

三、利用清朝祖宗家法,在立幼君问题上挖空心思,独断专行,排斥异见,以使自己能持续听政训政为目标。慈禧作为同治帝的生母,在同治帝年仅19岁就染上天花而亡后,就“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选择咸丰弟弟和自已妹妹所生的载湉为君,将载湉过继给咸丰,是为光绪帝。1889年,光绪帝亲政,却始终为西太后的权势和淫威所压制,俨然一个傀儡。光绪帝被毒死后,慈禧又立年仅4岁的载沣之子溥仪入继大统,想继续她掌握清廷实权的女太上皇地位。

四、一班奴才和满汉权贵高官拥戴助力。咸丰死后,慈禧在获得恭亲王奕䜣、僧王僧格林沁以及京师步军统领等的相助下,发动政变清除了八位辅政大臣,第一次抓牢了皇权。以后的第二次第三次训政,并不断巩固自身对清庭的一手遮天,都离不开朝堂上诸如醇亲王奕譞、守旧顽固派刚毅和荣禄等一班朝庭重臣权臣的拥戴。甚至宫内为首的太监也投慈禧对权欲的所好所爱,为她独揽最高权力鞍前马后聒噪!为挽救清朝危局,慈禧打破满清禁忌,大力提拔重用汉臣,如胡林翼、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人。这不仅把清朝从灭亡的危险边缘拉了回来,又同时取得了一大批汉族名臣的“跪服”;慈禧就是皇权,皇权就是慈禧,风雨飘摇的晚请江山成了她西太后老佛爷的家天下。

五、清封建王朝“承平日久”而又顽固的统治惯性成就。慈禧开始染指清廷最高权力时,入关后的清朝已经历第七任皇帝,享国祚二百年以上了,清朝子民和满汉奴才早已发服习惯,世代沭浴在皇恩浩荡中岁岁年年的轮回。麻木腐朽的中华帝国外强中干,虚胖的硕大身躯在封建专制的历史锈迹斑驳之轨道上,借着延续了二千多年的巨大惯性,而一时还无法嘎然而止!反动落后的清王朝早该亡却迟迟未亡,是因为“天时地利人和”三者未达到最后最佳结合点。一直到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清王朝灭亡的“三要素”才终于具备。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慈禧是幸运的,因为她是带着执掌晚清政权长达47年之久离世的,年份是:1908年!




清朝末年,中国内忧外患,危机四伏。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甲午战争沉重打击了满清的统治。在内外交困中,慈禧一个女流之辈,却在大清的权力顶峰呼风唤雨、笑傲了数十年,神州多少七尺男儿在她的石榴裙下顶礼膜拜,甘当她的走狗和鹰犬,被她玩弄于股掌之中。

从恭亲王到曾国藩、左宗棠再到张之洞、李鸿章,没有一个人能动摇她的统治、挑战她的权威,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首先不能不说慈禧是个玩弄权术的高手,一个精通厚黑学的大师;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慈禧的权力合法性。

旧中国没有选举,权力是世袭的。谁打下的江山就是谁家的,那是人家的私有财产,别人不能染指。因此满清的江山满清坐,这是天经地义的。在满朝文武和天下百姓心中,爱新觉罗氏是中国合法的家长,外人染指都是大逆不道的;虽然古人有"天下非一人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但不是非常时期,这个合法性是毋庸置疑的。任何一个挑战者。想觊觎大清江山者,不能不在心里反复掂量。而咸丰去世时,慈禧是皇太后,咸丰之后两宫结果了肃顺顾命八大臣,此后的皇帝都是慈禧的至亲,太后就是皇帝的代表,所以她就是正统就是大清合法的执政者。

二、慈禧的母性。

慈禧作为一个女人当政有着很多短板,比如威严不够,狠毒不够,魄力不够。但凡事都具有两面性,慈禧有着女人的优势那就是母性,女人头发长见识短,女人智商低、马虎、好糊弄。女人办事不那么咄咄逼人,不那么绝情。

凡此种种这种缺点都让那些满汉大臣感到受用,产生了依恋。这就像我们上学时候一样,一个严厉的女班主任怎么也比一个严厉的男性班主任要好得多。如果跟康熙、顺治那些雄才大略的雄性皇帝相比,大臣们还是跟喜欢跟慈禧这样的"女皇"共事。慈禧在好多大事上都比较模糊,看透不说透。在处理有些事上不那么非黑即白,不那么咄咄逼人,也让大家愿意维护她的权威,赞同她的统治,无形中团结在了她的周围。

比如。同治八年,慈禧跟前的红人安德海奉命去江南采办服饰,到了山东地方,被巡抚丁宝桢借故处决,这要是换了任何一个皇帝,丁宝桢都不敢这样办。换了任何一个老板都不会放过丁宝桢,但此事硬是不了了之。

还有震惊朝野的刺马案,朝廷命官被杀,谁都知道湘军脱不了干系,可慈禧竟然把曾国藩调去查办此案,将凶手立即处决、草草结案。你说她好糊弄也好,说她外柔内刚也好、说她手段高明也好,反正是大家认可、喜欢这样的老板。

三、大臣的奴性和理性。

一个政权受到挑战被颠覆,同时要具备两个条件,那就是首先大臣非常务实,不信孔夫子那套三纲五常和君臣伦理道德教条;如赵匡胤之流。

第二是大臣智商不行,身边有没有理智的人。就好比是酒驾、醉驾司机,不仅不择手段、而且不权衡利弊,不计成败,无知无畏。这样的谋大事者不管有几分胜算都敢去干,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拉下拉不下不管,只管去拉;如吴三桂之流。

可是无论是左宗棠、曾国藩还是张之洞都不属于那两种人。尤其是曾国藩在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后,湘军的战斗力天下无敌,大清江山也风雨飘摇,只要作为汉人曾国藩振臂一呼,就会天下响应;虽然不一定一统江山,至少也能占据半壁江山,给满清的统治以致命一击。当时曾国藩身边的将士也蠢蠢欲动,有用力曾国藩造反的意思。

但曾国藩深受儒家教育,奴性太足,不想做乱臣贼子。除此之外,曾国藩为人沉稳、老道,没有绝对的胜算不会轻举妄动、孤注一掷。因为造反是一场豪赌,一旦失手满盘皆输,不仅身败名裂还要诛灭九族。所以,最具备动摇大清江山、动摇慈禧权威的曾国藩选择了当一个忠臣。

权倾朝野、如日中天的曾国藩都不敢,满清文武大臣的资历和才干没有一个能跟他相比的,他们就更不敢跟慈禧叫板了。除非出来个缺心眼的、不计后果的家伙,但慈禧幸运,这样的大臣硬是没有出现一个,所以慈禧的统治就固若金汤、无人挑战了。




慈禧的异军突起从她生孩子开始的,慈禧小名兰儿,出生一普通八旗家庭,父亲惠征在官场墨迹了大半辈子,也才混到个四品道台,小兰儿跟着颠沛流离,日子也过得不太如意,还好,女娃娃越长越丽质,满清八旗的人丁从出生都要到内务府报备,女孩长大后必须送到宫里参加选秀女,1851年咸丰皇帝登基,1852年就要大选秀女,这次,小兰儿混在浩浩荡荡通往紫禁城的大街上。

看到老太太骚首弄姿的样,我就想上去挠她。

清廷选秀女的年龄范围是13-17岁,这年小兰儿刚好17岁,小姑娘已经长开了,又天生丽质,外表非常有优势,没得说,一点就被咸丰给相中了,封为兰贵人,住在储秀宫,别欣喜,这个起点很普通,当年众多被咸丰看中的姑娘都封了贵人,而且有个女子受咸丰独宠,仅用6个月就由嫔晋升为皇后,称钮祜禄皇后,也就是后来俗称的慈安太后,悲剧的是,咸丰洒下再多的龙恩,就是没生育,传宗接代这事还得另寻目标。

垂帘听政是两个人,一个慈禧,一个慈安,且慈安比慈禧尊贵。

咸丰4年,一拨儿进宫的姑娘们熬了几年资历都进封为嫔,兰贵人也在内,封为懿嫔,此时她依然不显山不露水,随大流,事情的转弯在2年后,懿嫔怀了龙种,生下了咸丰唯一的儿子载淳,已经26岁的咸丰终于当爹,当天就封为妃,第二年,载淳过周岁时,又封为晋封懿贵妃,当时咸丰只有皇后,没有皇贵妃和贵妃,等于说懿贵妃是后宫中仅次于钮祜禄皇后的二号人物。

景寿,是8个襄政务大臣被杀了3个,幸存5个里面官最大的一个,政变时被革职,3个月后复职。

实际上,明眼人都能看出,懿贵妃生的孩子以后要登大位的,懿贵妃以后才是真正的女主人,钮祜禄皇后也明白形势的变化,她也要巴结懿贵妃,两人以姐妹相称,这时候的懿贵妃俨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女主人了。4年后,咸丰病死,载淳即位为同治皇帝,先帝的钮祜禄皇后徽号慈安,称慈安太后,同治生母懿贵妃徽号慈禧,称慈禧太后。

奕訢,咸丰弟弟,辛酉政变后封为议政王。

同治皇帝才6岁,咸丰闭眼前已深刻考虑过这个问题,于是凑了8个襄政务大臣,他知道懿贵妃权力欲望重,但又不能让大臣太跋扈专权,又弄了个御赏印章和同道堂印,一个给了后宫,一个给了朝廷,国家大事要同时盖这2方印才能生效。8个襄政务大臣也觉得好男不跟女斗,你养你的孩子,我们为朝廷效力,谁知慈禧不这样想,她觉得这样会架空小皇帝权力,说动了好妹妹慈安太后,联合了恭亲王奕訢,女子能动手决不动嘴,直接剁了3个,革职5个,赞襄政务王大臣被处理干净。

图为慈禧的定东陵。

于是开启了晚清著名的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掌有两方大印的慈禧手握实权,这还没完,此时的权力还是慈安太后、慈禧太后、议政王奕訢三角关系,尽管慈安不太管政事,奕訢是个臣子,但仍有碍于慈禧独统,1881年慈安太后归天,3年后因中法战争废黜了奕訢,慈禧终于裹着光绪,登顶权力巅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义和团   清朝   咸丰   光绪   慈禧   权力   江山   皇权   同治   晚清   贵妃   太后   大臣   皇帝   原因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