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武则天”有一位国师叫“神秀”,他就是“菩提无本树”作者“惠能”的师兄。

“惠能”后来与师兄“神秀”分家,创立了“禅宗”的南派,最后成为“禅宗”的正统。在“宋代”大放異彩。

在“宋代”所有的高僧,几乎都是“禅宗”。

中国人骨子里就是“道家”思想,如果要在这个地方生存的话,就必须要溶入这个地方的文化。

所以“禅宗”就加入了“道家”的思想。就好像“肯德基”(家乡鸡),要卖“口水鸡”一样!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其实就是“道家”的:

“反者道之动”!





这句是佛家语,道不清说不明,没有几个人真正懂的。一家之言,姑且听之。

1 出处:

出自佛家圣经《五灯会元》17卷里的一个小故事,

青原惟信即唐代著名禅师青原行思,恵能大师门下首座,最盛的两大法嗣之一,住吉安青原山净居寺。这里四方禅客云集,听禅宗说法。

上堂:佛教术语,古时长老住持可随时上堂说法。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青原禅师说的是他参禅的三重境界,随着参佛的逐渐深入,他对事物的认识也逐渐不同,就像爬山,刚开始山是山,水是水,攀岩钻洞后,山好像不是山了,水也变得不是水了,最后山顶休息了,再回头,山只是山,水也只能是水罢了。

六祖慧能弘扬“顿悟见性,直指人心”,顿悟是灵光乍现,单刀直入的过程,是心对外物的认识过程。

可能类似于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心即是理”。

1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山,水本就客观存在,不以人意识转移,只有当人认识山水时,山水才有了特定的内涵与意义。

于佛家而言,参禅的第一步是放下一切,六根清净,心无旁骛,归于本真。

人对万物的认识,是由无知到意识的固定。见山时,从此所有类似的,深层意识的反应便都是山。

这就像识字,没有道理可言,规定好了,记住就行。

  • 人最初的意识便是认识万物,接受,形成固化模式。

人生的境界也便是心的境界。

最初的人生状态是认识这个世界,好奇探学支配你的意识,学习自然的与社会的,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情感。

这是无知单纯又坦率的人生阶段。我们都从这里出发,发现美好与光明,并全力以赴进行下一个阶段。

就像所有的爱情,始于一见倾心,接受对方的所有并欢喜对方的一切。

就像二十岁以前的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所有一切都觉新鲜,总想走遍每个角落。

2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什么时候产生怀疑了?

那一定是人的意识认识了足够多的东西,无形中潜意识里反复比较,发觉万物各有各地点,名有各意义,不能笼统概之。

于佛家而言,参禅后是悟道,融汇各家所长,悟出自己的独到内心体验。

就像六祖惠能得到五祖弘忍祖传衣钵离开时所说:“迷时靠师渡,悟时要自度。”

《坛经》中有一故事:“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有人说这是质疑与否定,其实不然。见山是山,是大多数人的所见,而见山不是山,则是自己在认识的基础上有了独到的感悟,正与别人不同,才能形成自我。

人生的境界也是如此。

庄子《疱丁解牛》中有一句:“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宰牛也是一种艺术,是表演的盛宴。

  • 到了一定程度,你见到的事物呈现的是它的内在,这才算见识。

叔本华说,我们愈年轻,每一个单个的物体愈象征着它所从属的整个类;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上述情况逐渐消失。

阅历即见识,这是人生的关键时期,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与思想。

不同思想的人,有不同的见识,有些人仰望的整个星空,有些人只在意脚下的风景,见识决定了你人生的格局。

大凡有作为的,都是这一人生阶段的功劳。四十岁之前的我们,有如何的见识,决定了你这一辈子过如何的人生。

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理想国》中,柏拉图说,哲学家必须从感觉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智世界。

爱情里的男女相处时间长了,看到的是他的个性与思想,倾心于他而变成了适合于我,合则成不合则散。婚姻是一场思想见识是否匹配的生意。

3 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相比第一重境界,这一句“只是”格外有深意。

见山是山,是浅层次认识;而山只是山,则主观经历太多的收获。

山水就是山水,世间山水千姿百态,变化万端,但只能是山水,成不了别的。

于佛家而言,参禅悟道的目的是“明心见性”。通过佛法让自己变成纯粹的人,再去拯救别人。

就像孙悟空从野性十足的猴经过漫长的受苦受难的磨练,最终还是成为拯救苍生的猴,而不是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

《参禅要旨》中说:“参禅的目的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实见自性的面目。”

是不是又回到了起点?但与起点不同,起点是简单单纯的认识,而这一重,是清晰理智的知道你最终的角色。

庄子《疮丁解牛》的最后,疱丁说,“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疱丁的最高境界就是游刃有余的宰牛师。

只有经历太多,你才知道你最适合的角色,才渴望更为纯粹简单的你。

马云说他后悔创立阿里爸爸,只想当个教师。如果没有创立的复杂经历、风口浪尖的危机以及站在巅峰的荣耀,他是不可能只平凡于一名教师。

类似于辛弃疾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寻觅了无数,才最终知道最想要的。

人生也是如此。

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否定曾经的自己,寻觅最适合的角色。

四十岁之后的我们,经历了太多,荣辱得失,悲欢离合,反而只想做好为人子女为人父母的角色,过简单的生活。

孔子说:五十知天命。可能就是这个状态,反璞归真,淡泊宁静,只想做最真实的自己。

但,一个人的经历非要重要。只有曾经吃过最美味的美食,你才想着要尝尝臭豆腐。不知谁说过:“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折磨,才有征服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

“见山不是山”,才是人生的关键。




这句话出自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的参禅悟道的三重境界。

他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五灯会元》

第一重境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这个时候人们还不知道参禅悟道的法门,只是用简单的、单纯的眼光看待事物,山就是山,水就是水。

这个时候,山水只在眼中被看见,没有显现在心中,看见的什么就是什么,这是一种原始、浅显的认识。

第二重境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这个时候,人学习到了一定知识,也有了一些见识,见识到了事物的表面现象并不一定就是真实的,有可能是虚幻的,只有自己的内心是真实的。

沉迷于浮华的表面,会让人迷失自己。这个时候,要有怀疑的眼光、自省的认识,认为山不是山,水不是水。

第三重境界“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这也是最高的境界。

这个时候的人,已经参禅悟道,领悟了世间至理,抛弃了知识、见识和经验对自己的束缚,也不再执着于事物的表面现象。

山山水水和万事万物都在自己的心中,自己可以看到自己的本心,也就领悟了真实的世界。

这时,看到的山水都是心中真实的山水,因此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但这个时候和第一重境界相比已经完全不同了。

人生一世,万事万物,抛却纷繁不断修行,方得始终!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表达: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细细品味琢磨,实感哲理深刻,意味深远,真乃人生的经典写照。形象深刻的描述了人生历程不同的三个阶段:人之初,幼小单纯,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随着年龄渐渐长大,走进了山水之间,发现山水不是我原来想象中的山水,因此,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人到中年,通过自己多年的修炼,茅塞顿开,回归初心,做回自己,走出了山水之间,回头再看,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道德经》讲:”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意思是:含德深厚的人就如同出生的婴儿一样。人生之初,纯洁无暇,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你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人生之初,就像一张白纸,在上面画山是山,画水是水。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春秋交替;寒来暑往。随着年龄增长,人们历经了世事,渐渐变得不再那么单纯,而是,越来越成熟,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天下,有理寸却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

进入这个人生阶段,是激情的,不平的,焦虑的,困惑的,纠结的。你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了。在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感叹抱怨。山自然不再是那单纯的山,水自然也不再是那单纯的水。

一切的一切都成了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倘若留在人生的这一阶段,那就苦了这条命了。可叹,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

但是,有一些人通过自己多年的修炼,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这时的你茅塞顿开,回归初心,回归自然,做回了自己。人在这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繁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这个时候的你,已走出了山水之间,回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能达到第三境界的人,不管他耳闻目睹了多少烦心事,遭遇了多少人生的坎坷挫折,都能面对现实,正视生活,以“花开花落都随意,云卷云舒我自歌”的平常心,过自己快乐自在的生活。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人,一向能够保持从容、洒脱的淡然,能够冷静沉着、处之泰然。他们不因高兴而忘乎所以,不因伤悲而痛不欲生,也不因失意而蹉跎岁月不饶人。

每一个人都在走着自己的“路”,登着自己的“山”,把着自己的“调”,唱着自己的“歌”,每一个人都在演绎着各自的人生。人生就像一座绵延起伏的大山,有各自的顶峰与低谷,无论处在深深的峡谷,还是登上风光无限的顶峰,我自安之若素,从不放弃对快乐、美好和幸福的向往!

我们曾如此渴望生命的精彩,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自己才是命运的主宰者!

诚如老子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切自然而然。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一辈子做人,怎样算是做好了人?一辈子处世,怎样算是成功的处世?不如豁达的心态,人生在世,无非是让人笑笑,偶尔也笑笑别人。曾经沧海后,再去看世事,无非是云淡风清,不过是日升日落般的泰然了。回归自然,回归初心。人,就是要修炼到人生的至高境界: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如此,心静人亦安“ 祝你安好,请您转发分享,福生无量!





人到最高修行的领域,渐渐领悟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山水一色,山未必是山,水未必是水,你未必是你,我未必是我,隐隐约约,形形色色,这是人与自然的一道屏障,禅心悟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9

标签:佛家   惠能   初心   禅宗   这个世界   见识   万物   山水   事物   境界   意识   阶段   思想   真实   人生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