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要经历什么后,才能懂得学业的重要和父母的不易?

原生家庭的不富裕,从小我就懂得父母的不容易,也非常体谅父母的辛苦和劳累,所以初高中都是拼了命学习,拼了命去抢国家助学金的名额,整个初高中都是国家的资助对象,为此也给家里减轻了一点负担。

以下以我的亲身经历,说说我家的贫穷生活,父母如何把我们拉扯大的。

我,1993年出生在广西偏远小山村,家有7口人(爸妈、2个姐姐、2个弟弟和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没见过(还未出生就过世了)。

5岁以前一家人在广东中山生活,由于超生为躲避计划生育的罚款,举家逃回农村(长大后听村里人说的)生活,前5年是老爸外出工作,留老妈在家顾家并养育我们几姐弟,后面老爸胃病发作,没钱去大医院根治,一直拖着越来越严重干不了重活,就回家顾家换老妈外出打工。

对小时候的印象,2008年以前住的是亲戚家闲置的泥头房子,一家人窝着生活,天天打扫还是一屋子灰尘,睡觉都是和2位姐姐一起挤着睡,夜里常常被姐姐踢醒或者冻醒(二姐姐力气大,经常抢被子)。

维持生计除了种植水稻、玉米、花生、小麦等农作物(农作物成熟了可以置换钱),闲时老爸还会去接泥水、吊砖等零工,一天挣百来块钱,还有老妈在电子厂每日没夜倒班挣的2-3000多块月工资。

老实巴交的农民是老爸的形象写照,面朝黄土背朝天水田里干活,小时候家里的水稻种植都是人工的,家里的气候一年可以种植2季,分别是三四月种植六七月收,八九月种植十一月收,农忙时节会非常忙碌。

在夏天,老爸会在早上4点多起床,煮一大锅粥当早餐,然后喂牛、喂猪、喂鸡鸭等生擒,等一切做好之后就拉着家里的的水牛耕田犁地,都是趁着太阳还没有出来的时候多做点,不然出大太阳了,暴晒下牛不愿意耕地了就很难做活了。

倘若老爸早上不用牛去地里干活,就会叫醒我起床牵牛去田埂或者山坡上吃草,等临近中午大太阳了再牵回来休息。

我小学都是这么过来的,早上牵牛去吃草,中午放学牵牛回来关牛栏休息,然后自己做饭吃(大人都在外干活),下午自己去学校,等下午4点多放学回来再去山坡上放牛,到天黑再牵牛回家做晚饭。

到了周末不用上学了,吃了早饭后,我会约村里同龄的小孩去岭外放牛,会用树藤套起来荡秋千,还会爬树摘果偷吃。有一次只顾着玩,没注意牛跑远了,几个小孩一直找都找不到,都着急哭了,疯跑回家告诉大人一起找,最后再几公里外的田埂上找到了,为此还被老爸严重说教了一顿,让我跪在地上一直抽打我肩膀。

那时候小小年纪的我,第一次见老爸发那么大的火,从老爸生气的行为上,我开始懵懂地知道一只牛对于贫穷家庭的重要性,若是丢失了绝对是致命的。

从那之后我放牛都不敢疯玩了,就算玩也要在看到牛的视线中玩,时刻关注牛的动向。

整个小学和初中,留给我的回忆都是“放牛、喂猪、田里插秧、收割-晒稻谷、挑水淋菜、洗衣做饭”等,随着长大,有力气了样样农活都要跟着干,被太阳晒黑晒伤是常有的事,甚至我脸上一直褪不去的晒斑也是那时候积累出来的,令我很苦恼,都消除不掉了。

家里条件不好,一家人的生活压力都在父母身上,真的过的特别辛苦。一年到头,农作物种植也换不了几个钱,从播种到收成,需要人工维护,过程中施肥、喷农药除虫等都要费用,挣到的钱仅能维持温饱罢了。

因为穷,家里会种植很多稻田,接近20亩,一年2季,全部都是人工种植水稻(那时候机器还未普及,而且刚上市价位贵,买不起一台机器也租不起)。每年都是六七月收割完一季之后,立马抽水蓄水刨田,然后又开始播种插秧,种上下一季,每年的六七八月份是农忙最忙的,累得直不起腰来。

有一年,老爸耕田被铁犁弄伤了脚板,整个人都无法行走,得在家卧床休养。而恰逢农忙时节,老爸受伤无法下地干活,抽得吃不下饭,农忙又不能拖太久了,过来那个时节播种会影响收成,只得去求邻居家帮忙耙田,但邻居十分不乐意,他说他家里也种有大几亩都顾不过来。

一开始是不帮忙的,老爸去求了3次,最后才松口说等忙完他家的就会帮忙弄我家的地,但这也来不及呀,老爸才休养了3天,第4天忍着疼痛下地干活了,晚上回来脚肿胀得都脱不了水鞋,强硬脱下后看到老爸的脚已红肿不堪,还有化脓溃烂,心疼得哭了。

那时候就默默发誓,一定要让家里过好一点,让那些亲戚邻居看看没有你们的帮忙我家也一样能好起来,所以拼命学习的动力是为了家里过得更好,就越发独立和懂事,没怎么让爸妈操心我的学业,包括大学选志愿还有毕业后来广州工作,都是我自己的选择,家人从未过多干涉。

这2年,家里种植的水稻才少了一些,10亩以下,一方面是因为天气干旱,没水灌溉,收成不好,另一方面也是父母年纪大了,做不了那么多了,大概再辛苦2年,等小弟读书出来后就只种2亩够家里吃就行了,老爸已经66岁了,不管怎么说都不想他再在田间操劳了。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觉得我做得还远远不够,安家立业一样未成,仍需努力啊!




说一下自己的经历吧。

初中时成绩一般,中考刚过线,父母为了让我高中能有一个好一点的环境,于是去了外市的私立高中,原因是我有一个亲戚在那所学校任教,方便照看我。

到了学校以后,和预期差距还是比较大的,不能说自己认真学习了,只能说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没有目标,没有理想,也没有追求,刚开始还有些腼腆,后来和宿舍的同学熟悉以后也开始经常外出上网。因为学校管理还是比较规范的,外出需要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给班主任打电话同意以后才能外出,所以每个星期都是找各种理由出校。

高一的时候没有生物,8科期末考加起来才500多一点,平均每科都刚好及格。浑浑噩噩的过了一年,似乎没有达到父母预期的效果。

高二的时候转学了,还是私校,原因是我那个亲戚要自己出来办学,我也就跟着转学了,高二上学期班上14个人,下学期只有8个人了。这一年父母来到了身边,没有机会出去上网了,每天最多的时间就是打篮球。似乎没有把心思放到学习上,依旧浑浑噩噩。

第一个转折出现在高二期末考前,我突然意识到我这样下去好像考不上大学,然后我和父母说我要转学,父母表示支持,但是至于能转到哪里可就没那么简单了。于是乎我开始复习,参加了离家不远的一所新建公立高中的插班考试,很意外的考了第一名,这是我第一次考第一,不论是单科还是总成绩。更让我意外的是因为考了第一名,学校免除了我的插班费2000元,我第一次觉得学习好有用,还能给父母减轻负担,因为那时候家里比较拮据,2000元是笔不小的支出了。

我如愿转学去了想去的学校,感受到了强烈的学习氛围,但这还不是催生我后来努力学习的动力,第二次转折出现了,高三上学期一般多分时候,我爸和别人发生了矛盾,动个手,受了伤,住了院。那周我从学校回家父母都不在家,之前和我关系比较好的同学都在我家,我不知道他们来我家做啥,有一搭没一搭的和我说话,我吃完饭说是一起上街去转转,我没想太多就和他们去了,在他们的引导下我去了医院,才知道我爸住院了,而且已经做完手术住院一周了。一直没敢告诉我怕我分心影响学习,那天我哭了,很伤心,很难受。

回到学校以后我下定决心好好学习,以后的日子里没有去过一次球场,甚至都不曾往球场周围去过。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背英语单词,中午12点下课吃完饭回到宿舍做习题做到一点半,然后躺一会,下午两点开始到教室上课,下午放学就赶紧去食堂吃饭,回到宿舍洗头,每天都洗,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有了白发,每天五点半左右就到教室,开始做题,中途除了上厕所,基本都在教室里上自习,三节自习下课是晚上十点五十,回到宿舍以后洗漱完毕就上床,看书做题基本每天都是在一点左右才睡觉。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大半年,即便是高中最后一个寒假,每天早上我都坚持六点半起床开始做题。后来勉强考上了一个大学。也算是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父母。

读书的重要性无论别人说多少,也许都没有自己的切身体会来的实在。

只有真正体会到了父母的不容易,自己才会努力才会真正的用心。




作为一名高校老师,我见过各式各样的孩子。有的孩子勤奋用功、钻研学业,有的孩子整天混混沌沌、虚度光阴。两种背道而驰的态度,也意味着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往往需要整个家庭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财力,才能将孩子培养成一个独立自主的优秀人才。但有些孩子不懂得父母讨生活的艰辛,不愿意用功学习,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懂得学业的重要和父母的不易呢?在此,我提出三点建议,希望对各位家长有所帮助!

1.蜜罐里泡大的少年,如何懂得“愁”滋味?

现在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家长们对于孩子也多保持着宠溺和纵容的态度。孩子要星星,绝不摘月亮。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口中怕化了。父母对于孩子的要求,不管合理不合理,永远都是一个字“好”。但这样的教养方式真的好吗?作为家长,我们无法陪伴孩子走过生命中的每一个重要阶段,如果孩子没有自立自强的能力,她将来要如何抵挡温室外的风雨呢?适当给孩子一些挫折教育,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坚决说“不”,以理性平和的态度教会孩子直面人生的困难,要让孩子明白:人生并非一帆风顺。

2.收起保护伞,学会向孩子示弱

孩子不是天生就懂得体恤父母,他们只有切切实实感受到了父母的艰辛和苦难后,才会对父母心生感激,进而对自己严格要求,不辜负父母的一片苦心。如果你一直把所有的血和泪默不作声的咽进肚子里,孩子只会以为挣钱很容易,又怎么会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呢?社会不是和颜悦色的慈善家,而是一场残酷激烈的竞争。可以让孩子在假期时去兼职体验一下生活,爸爸妈妈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也要学会跟孩子说出自己的难处和力不从心。

3.良好的示范,是给孩子的最好馈赠

众所周知,勤奋努力的家庭里往往不会有懒惰、矫情的人。这是环境氛围和优秀榜样的力量。孩子们望着父母的背脊长大,你认真,孩子必然不会马大哈;你粗心大意,孩子也很难专心细致。你是什么样的家长,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今天的父母,总想着把最好的条件给孩子,这其实是在害孩子。给孩子真实的成长,让孩子懂得困难与艰辛,教孩子珍惜馈赠与财富,引导孩子依靠勤奋和努力,才是对孩子最深邃的馈赠。

我是一个师范大学的老师,我的很多学生也是老师;我是一个妈妈,倡导无论如何要自己带孩子的妈妈;我是一个公益纪录片导演,几年来接触到很多底层母亲,让我时时审视我们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我愿意和您分享我所有教育孩子、教育学生的真实案例和思考;也欢迎您关注我的头条号和微信微博,在评论区多多留言,和我一起探讨如何培养好我们的后代。




只要经历这五种刺激中的任何一种,任何熊孩子都可以判若两人。


不爱学习、不懂得体恤父母的孩子,在特定阶段和特定的家庭环境里,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定势”,若想让他改变必须经历“强刺激”才能实现。


第一种:环境置换刺激。


环境改变人,环境造就人。就如一个非常散漫的青年参军入伍之后,短短几个月就可以脱胎换骨,判若两人。记得很不喜欢的那家卫视曾经有一档节目:让一个城市孩子和一个农村孩子互换,去对方家庭里体验生活(具体叫什么节目忘记了)。可以看到:无论是城市孩子还是农村孩子,在置换了环境之后都有巨大的变化:一个是各种反应非常强烈,二是参加节目的孩子基本都开始变得懂事了。



现实中,面对无奈的孩子,父母可以选择这些方式来进行环境置换:1、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考虑给孩子转学。新的环境,不但可以给孩子强刺激,而且也可以有新的开始;2、在假期里,可以让孩子去远方农村亲戚家体验生活。没有条件的,可以参加类似主题的夏(冬)令营等活动;3、让孩子主导一次旅行:长短途都可以,从目的地选择到整个游玩攻略,都交给孩子来做主。


环境置换能让孩子改变的原因就在于:在新的环境中,每个人都会受到客观环境的刺激而重新审视自我,从而重新调整自己。


第二种:情感转换刺激。


现实中,很多孩子特别是男孩子,常常是在父母有一方突然生病住院后,一下就开悟懂事了。但是,总不能为了让孩子改变而让父母去生病。那么,现实中,如何运用情感转换来让孩子改变呢?


要懂得运用两个法则:一个是暖风法则,一个是贝勃定律。


冬日里,看到一个老农穿着厚厚的棉衣,太阳就和风神打赌看谁能让老农脱下棉衣。风神信誓旦旦先来:它用尽力气刮起了一阵狂风,想把老农的棉衣扯下来。结果,老农却把棉衣越裹越紧;轮到太阳的时候,它提升了高度,加大了热量,老农一会就热得耐不住了,只能把棉衣脱下来。


暖风法则的启示: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只能让孩子进一步地站在自己的对立面。



一个离家出走的小女孩,徘徊在一个馄饨摊前。饥寒交迫的她非常渴望能吃一碗热乎乎的馄饨。但是,她兜里没有钱。卖馄饨的老奶奶看出了她的心思,就请她吃了一碗馄饨。小姑娘被感动得不要不要的,一再道谢。老奶奶说:“我仅仅是帮你了一次而已。你应该感谢你妈妈,她每天给你做饭,多辛苦啊!孩子,快回家吧!”


这就是贝勃定律:对于亲人的关爱我们之所以习以为常,那是因为我们的期望值太高。而普通人偶然的帮助,我们却感激涕零。是因为我们对陌生人没有抱期望。


贝勃定律的启示:孩子之所以对父母的话和付出置若罔闻,就是因为他内心对父母的期望值太高了。要让孩子改变,就要在一段时间里,降低他的这种期望值,或者说要让孩子体验到没有父母可依靠的危机感。

第三种:偶像启悟刺激。


当下的孩子最听谁的话?老师?充其量只能排第二位。他们最爱听偶像的话。偶像说一句话,比父母说一万句都管用。但是,让孩子的偶像来给自己的孩子说句话,这几乎没有可操作性。怎么办?父母就要去用心研究一下孩子的偶像。



通过研究孩子的偶像,可以充分挖掘孩子偶像奋斗的励志故事。用这个励志故事来刺激和启悟孩子,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


如果孩子没有偶像,那父母就可以帮助孩子竖立一个偶像——和孩子一起看一本书,一部电影,都可以帮助孩子找到心中的偶像。


关键在于,当父母真正静下心来研究孩子偶像的时候,你已经完全走进孩子的内心了!你已经开始潜移默化地改变孩子了。


第四种:身边同学的刺激。


言之有参一个亲戚的孩子,就是那种脑子好使学习就是不用心的典型。第一年高考后,就连走个专科的分数线都没有够着。


他参加了几个同学的“谢师宴”之后,突然就醒悟了。换了个学校,补习了一年,他居然考上了211大学——当然,也有运气的成分。


无论多么不懂事、多么贪玩的孩子,本质上,他的内心深处都有不甘人后的上进心。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种反差会给孩子内心深处强烈的刺激。很多时候,父母往往错过了去发现和发掘这种上进心。


第五种:放大自我小成功的刺激。



还是言之有参身边的一个例子:一个非常调皮的男孩,小学的时候,不但语数外三门课加起来都考不到100分,而且成天在学校里惹事。家长真的是愁坏了。偶然的机会,他父母发现孩子在见到乐器的时候,就会出奇地安静下来。于是,就尝试让他学了长笛。孰料,这个尝试彻底改变了孩子:不但学长笛非常用功,而且学习也开始努力了。一个问题孩子,因为父母的一个发现,彻底变成了一个优秀的特长生。2020年,这个孩子考上了中国音乐学院。


心理学上有个罗森塔尔效应。简言之就是父母若是只盯着孩子的缺点,总是不断地在指责和矫正孩子的毛病,孩子的毛病就会被成倍放大,孩子就会越来越差;如果父母总是发现、鼓励和放大孩子的优点,孩子就会找到自信,就会找到自我进步的成就感,就会步入良性循环。


身为父母,因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往往会陷入对自己的孩子求全责备的陷阱之中。一旦陷入这种陷阱,就会被孩子浑身的毛病遮蔽双眼,就很难再用欣赏的眼光去发掘孩子身上的优点。一个在学校里总是惹事的孩子王,他身上往往具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只是用错了方向;一个上课喜欢涂鸦的孩子,可能具有很强的绘画天赋;一个内心胆小的孩子,或许有非常丰富细腻的内心。所有这些,都需要家长耐下心来,俯下身来去发掘和发现。


特别声明:本文由言之有参原创。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我是言之有参:问答解读人生痛点;微头条透视社会热点;文章剖析生活焦点。感谢您的阅读。




说一个我自己的故事。

15岁那年,我没考上高中,花了20多万,去了外地的私立高中,可是三年后,我依然对不起父母。

中考的时候,我还差几分才到当地的录取分数线,正常来说是没书读的。我父母花了很多钱,把我送去了一间以严格著名的高中。那所学校,每年可以出许多清北高材生,但却也因为魔鬼训练而著名。

进去后,说实话,那时候还浑浑噩噩的,也没想过读书是为了什么。而我在班级的排名是全班倒数第二。

那所学校,虽说是严格的学校,也的确出了很多清北状元。但却也有很多人是考不上大学的,而我,当时的成绩,应该是其中一个吧。

到了高二,我突然有一种恐惧,我不知道我考不上大学会怎么办?也不知道考不上大学,我能做什么。好像我除了考大学,我什么都做不了。

于是,高二升高三的那个暑假,我第一次让爸妈帮我请补习老师,从高一的课程开始补。高三那年,我每天凌晨两点多睡,六点多起床去学校。整个人从120斤暴瘦到80斤。

千万不要以为,我可以从倒数第二哗的一下逆袭成全级第一,那都是小说的情节。我的成绩虽然有进步,但前面落下了太多的课程了,还是补不回来。最后,只能读了一个二本。

当大学毕业后,自己赚钱了,我才终于明白,为什么当初所有人都要我好好读书。我也理解了,十几年前的二十多万,其实是父母所有的继续。好好读书,并不是为了父母的面子或者是为了父母的期望。好好读书,是为了让自己大学毕业后,有更多的选择权。

所以,不用劝,也不用经历什么。生活和社会会告诉你读书的重要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8

标签:老农   父母   孩子   牵牛   馄饨   水稻   棉衣   学业   老爸   偶像   家里   高中   太阳   环境   学校   财经   大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