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慈禧把银子用来建设海军,那甲午战争能赢吗?

不过,相比海军建设的巨大支出,颐和园的建设费用实在是太少了。

甲午战败,是整个国家意志和执行力的全面失败,是生产力和制度彻底落后的结果。不可能说不修一个皇家园林就能扭转乾坤。

先从修建颐和园的投入说起。颐和园是在被毁的清漪园的基础上,在1886年开始重建的。

根据样式雷家藏资料,颐和园重修56项工程,共用银三百一十六万六千六百九十九两八钱三分三厘。这些工程,占颐和园工程总量的一半以上。可以估计,颐和园工程的总费用约为白银五百万到六百万两。大概相当于100到120万英镑。这个数字出入不会很大,因为乾隆修建清漪园历时15年,也不过用银四百四十万二千八百五十一两九钱五分三厘。颐和园是修复清漪园,很多建筑都有原来基础,而且被毁的建筑也没有全部修复,论规模是不如清漪园工程的。就算考虑到经办人中饱私囊和白银贬值的因素,那些颐和园耗资数千万两的说法也很不现实。

那么这些钱当初能干多少事情呢?

北洋水师额定的经费是每年200万两,但实际上清政府从上到下都缺钱,所以北洋水师每年只能收到100万两左右。颐和园的建造费用,大概能支付五六年的欠款。可问题是在北洋水师从筹建到覆灭的20年时间里,差不多是年年欠费的。

那么如果且顾眼前,只买军舰应急呢?

参加大东沟海战双方最强的军舰,中方的定远镇远,日方的吉野。非常巧,他们价钱很接近。都是三四十万英镑。换句话来说,颐和园的造价,能买三条定远或者三条吉野。

表面上看,有三条定远或者三条吉野加入北洋水师,确实能够在大东沟海战中获得一定优势。但事情真这么简单么?甲午战争一触即发的时候,有人建议过去找南美洲的智利购买军舰救急。其中就有一条规格和吉野号接近但火力略强的Blance Encalada号(这也是后来讹传吉野号原本是中国订购的由来,实际上日本订购吉野号的时候北洋水师早就停止外购军舰了)。

问题是地球人都知道你现在是急来抱佛脚,急着要船救命。人家不往死里宰你还有天理么?所以智利一路狮子大开口,最后也没成。

同时期的日本在干什么呢?

战争爆发前两个月,日本已经列支了合计6000万日元的特别预算应对可能爆发的战争,并且随后还在国内发售国债筹集更多的军费。而这时候,李鸿章磨破了嘴皮才从户部要到了150万两,还不能马上递解。由于国内筹款速度过慢且数额不足,支撑中方打完甲午战争的是1894年11月和1895年2月汇丰银行的两笔合计2800万两的借款。论烧钱,老李他还真烧不过日本。

在1894年战争爆发前,日本就向英国订购了两条12500吨的战列舰富士和八岛准备未来与中国的战争。相比铁甲舰定远镇远,这是划时代、具有压倒性优势的前无畏舰。只不过日本也没想到战争这么快爆发,这两条战列舰最终参加了日俄战争。颐和园的建造费用,不过买一条富士级外加剩点钱买炮弹。而在富士和八岛交付的1897年,日本又向英国订购了排水量更大(15000吨)、装甲材料更好(哈维镍钢)、火力更强(40倍径主炮)的三条战列舰敷岛、初濑、朝日。

日本的军费开支是个加速增长的过程,甲午战争之前,日本的海军军费已经占到政府预算的10%到15%,购买新武器新军舰的手笔远不是北洋水师能比的。而到日俄战争前,日本光是向欧洲购买战列舰和装甲巡洋舰,就花掉了上千万英镑。修十个颐和园都有了,而且这只是买船的钱,只是军费的一部分。

而相比欧洲强国,日本当时的海军规模其实还是不大的。在工业革命后列强的巨大军费面前,封建国家修个园子,简直就是和小孩买个玩具一样。

海军经费不等于海军军费,海军经费相当于海军衙门的办公费用,并不是购买军舰和练兵的军费。大清历年购买军舰的钱是哪来的呢?

据《李鸿章全集》以及《北洋海军舰船志》记载:买定远、镇远两舰,是淮南北盐商议捐报销一百万两,又从招商局拿了一百万两;买靖远、致远、经远、来远四舰,是户部提用神机营借英商怡和洋行洋款二百四十八万两,海军衙门转商户部指拨各省展限海防捐输银七十五万两及江海、闽海、浙海三关洋药税厘二十六万六千两,总计近三百五十万两买的;扣去购舰费用,还有六万多两余款,用于旅顺船坞工程;利用神机营借款拨归购舰费用存银行的利息七万八千两,再补一些钱,又从英国购得头等出海大鱼雷艇。

也就是说,购买军舰的钱,本来就不是从户部每年划给海军衙门的“海军经费”中出的。而拿去修颐和园的二百六十万两“海军经费”,也不是户部每年划拨的固定经费,而是经李鸿章动员,由他联合两江、两广、湖广、四川省的四位总督,湖北、江西两省巡抚,共同报销的。

当时打着海军经费的招牌,号称存款生息,以补正杂款之不足,但实际上用作修葺园林乃公开的秘密。海军衙门解释,修园林也是为了“恭备皇太后阅看水操”之用(因为在颐和园昆明湖畔有一个水师学堂,常在湖上操练),总算与海军扯上一点关系。倘若这两百万两银子用来给海军,固然可以进行现代化改装,订两条新舰。但那些各省大员还会愿意掏银子?

所以与其说,老佛爷挪用海军经费修园子,不如说是李中堂去挪用颐和园公款去补贴海军。倘若真是把这两百万两银子归于海军,扣除贪污,火耗乱七八糟的东西,还是足够水师全部进行现代化改装,购进些新舰。1894年的清与日本两国,大家都是非工业国。大清的军舰是买的,可日本的军舰也不是自己造的啊。大家都是买买买。那按理说应该是谁的钱多,谁就具有优势。那么以大清比日本高一个数量级的人口、一个半数量级的有效国土面积,就算让慈禧变着花样地挥霍,最后剩给海军的军费也不该低于日本的三五倍吧?

不管怎么算,日本都不应该获得与大清摆开堂堂之阵的资格啊。

问题就只能出在财政效率上了。慈禧修园子花的那点钱对大清的GDP来说根本算不了啥,但问题是慈禧修园子表明了一点,那就是慈禧政府根本没有任何执政的诚意,遑论改革、转型为现代国家的意愿了。换句话说,约束国家首脑是国家体制的底线,是最简单最基本的事情;大清的体制连国家首脑的行为都无法约束,难道还想约束得了下面大大小小的官员?慈禧的一个园子算不了什么,于是上行下效,大官修大园子,小官修小园子,大清的农业剩余都变成了大大小小的园子。到最后留给海军的,居然是一个和日本相同数量级的军费。

相同数量级的军费意味着相同数量级的军舰。这场仗能打得起来,对大清来说,就已经是有够丢人了。而这场仗是赢是输,对大清来说丢脸的程度已经差不多了。

至于这场仗输了,大清赔给日本的这点钱对日本来说固然非常珍贵,赶紧扩军搞工业化,也让明治修个小园子玩玩。但是对大清来说,这笔学费再次不算啥。如果从这时开始大清开始认认真真地收集它的农业剩余,哪怕仍然大部分都被地主剩在了手里,那么仍然要不了几年,纯农业态的大清就能再攒一波兵推掉日本那点子赌本。

当然再一次地,再三再四地,中国人看到了,什么叫自己革不了自己的命。

我们泱泱大国的农业剩余,他大清究竟是不想收集,还是不能收集,已经不重要了。我们替他收集。于是在接下来的38年里,干脆连地主的那一份都收集了。

这也才有了后来的弯道超越嘛。

甲午海战还是能按着那群患有“恐定症”联合舰队打,至于原因?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甲午战争打不赢,但甲午战争的黄海海战可能会打赢。

联合舰队可能和北洋水师打的两败俱伤,这样大家都占据一部分制海权。

如果是这样,日军就不能随意的在金州湾和辽东半岛登陆,甲午战争陆战的清军压力就会大为减轻,战局会有很大扭转。

颐和园工程经费约为800万两,其中挪用海军衙门经费数额约700万两,挪用的海防专款数额约66 万两,一共是700多万两。

而北洋水师的定远号和镇远号铁甲舰,在海战中起到巨大作用。

日军联合舰队5艘主力舰包围2舰狂轰滥炸,就是无法将它们击沉,反而被两舰击伤多艘军舰。

如果没有定远和镇远,北洋水师在黄海海战期间就全军覆没了。

大家知道,日军费尽全力无法击沉的定远舰,造价是多少?

不过是140万两白银!

也就是说,慈禧太后挪用的700多万两白银,可以修建5艘定远号。

大家想想看,如果北洋水师不要说多五艘定远号,就算多2艘铁甲舰,黄海海战又会如何?

再退一步说,黄海海战日军之所以获胜,其一就是装备了先进的速射火炮,北洋水师则基本没有。

这种火炮使得联合军队发射的炮弹总数是北洋水师的20倍,命中北洋水师的日军炮弹则是北洋水师的7倍。

这样挨炮,自然是必败无疑的。

然而,换装速射炮根本花不了几个钱。李鸿章曾请求迅速添购快炮来更新北洋军舰上的旧式后膛炮,至少也要让定远、镇远二舰率先加装。当时购买12门速射炮只需白银30余万两。

就算把整个舰队换装速射炮,也不过花费区区200多万两白银而已。一旦换了,在黄海海战我们就不会明显落下风,至少是旗鼓相当的。

然而呢?没钱,换不了。

为什么慈禧宁可修颐和园,也不愿意用在海军上呢?

很简单,因为大清国其实就是慈禧的。慈禧所做的一切,本质就是为此自己和身边的皇族荣华富贵。

那么,修建颐和园对慈禧来说,是最直接的荣华富贵的体现。

说白了,慈禧认为建造海军,远不如建它的安乐窝重要。

没有几百万两买新军舰,没有几十万两换速射炮,却有钱支付马关条约的2亿3000万两白银的赔款。

一句话就能点评:犯贱!




道光二十年(1840),英国借口鸦片贸易迫使中国开放贸易。十三年后,美国也用一艘炮舰威逼日本开国,这就是著名的“黑船事件”。中国和日本这两个东方国家,第一次睁开眼打量这个处在变革之中的世界。为了救亡图强,中国和日本走上了两条不同道路,最终在光绪二十年(1894)“相交集”,甲午战争爆发,日本完成了它华丽的转身,以胜利者的身份,向世界宣告了日本的崛起,而中国则继续沉沦在长达半个世纪的苦难之中。

甲午之殇是国人心头的一道阴霾,大多数书籍在谈到甲午战争时,都会提及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的事情,每每读到次,都让人感觉痛心疾首。但是如果当时慈禧没有把北洋水师购置军舰的军费用于修建颐和园,甲午战争的结果会不会有所改变呢?笔者的答案是不能。

北洋水师筹建于光绪元年(1875)5月30日,当时为迅速建设海上力量,清政府决定每年拨款四百万两给北洋水师和南洋水师购置军舰,北洋水师按道理每年能分到200万两甚至更多的军费来购置军舰。但实际上,当时清政府的财政捉襟见肘,从筹建的光绪元年(1875)到覆灭的光绪二十一年(1895)的二十年里,北洋水师每年的购置军舰的款项只有100万两左右,光绪十四年(1888)以后北洋水师更是再没有购入一艘舰艇。

同时,慈禧太后为了制衡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默许清流派对李鸿章进行打压,导致甲午战争前期,李鸿章的淮军和北洋水师单独对抗日本的全部军队。因为在当时清政府看来,日本是不可能战胜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九的北洋水师的,他们掣肘李鸿章不过是想让日本尽量消耗一部分李鸿章的实力,好在与洋务派的政治斗争之中取得优势。

而反观日本,为了打败清朝,一直都上下一心,积极建设军队。甚至从清光绪十六年(1890)开始,每年都把百分之六十的财政收入用于建设海军陆军。为了省钱购买军舰,天皇降低文武百官十分之一的薪酬并且从宫廷中省出30万元,皇后为了给海军捐款连首饰都卖了。

颐和园在清漪园的基础上重建,共花费316万两白银,相较于北洋水师每年拖欠的军费,和两国对战争的态度,这一些银子实在是难以对战局产生决定性的作用,最多只能延缓北洋水师覆灭的时间。

另一方面,甲午战争分为海战和陆战两部分。清政府凭借北洋水师在海战之中勉强能与日军打的互有来回,但在陆战部分,清朝军队可以说是不堪一击。此时日本已经建成了新式陆军,并且配备了新式武器装备,但清朝虽然配备了不少先进的武器,但却仍然是用封建朝代的方法来训练军队,这样的军队在面对训练有素的日本新军时,自然毫无战斗力可言。日本陆军从平壤一路打到辽东,基本没有受到什么大的阻碍,反倒是清政府十分恐慌其“龙兴之地”遭到兵燹之灾,立刻请美国居中调停,被美国狠狠讹诈了一笔。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还是清朝改革的不彻底,洋务运动在深度和广度上远远不如日本的明治维新。它仅仅引入了部分先进的武器装备,没能将中国建设成一个近代国家、没能改革中国的政治体制、没能发展出民族的工商业、更没能让中国的百姓觉醒。这不是一个小小的颐和园所导致的,从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开始的那天起,中国就注定有此劫难。




问这个问题,就根本没搞明白满清是什么性质的政权。

满清是以满族人为根本,满蒙联盟为基础,再笼络汉族精英分子为官僚的一个殖民政权。

对满族统治者来说,防汉人比防洋人要看重的多。

跟洋人打输了,打不过割地赔款。要是输给“家奴”汉人了,那岂不是死无葬身之地。

这种提防心态,从上到下的满族人心里门清。从上到下的汉族官员也是门儿清。

第一次鸦片战争,仗打的最激烈的镇江,驻防八旗1500多人在将军海龄带领下,先把“汉奸”给杀了一通,才和英军巷战到底。

隔代论史的《剑桥晚清史》也曾提到海大人的滥杀良民:“最糟糕的是镇江的一位将军,他确信,在英国人从前面进攻时,该城的汉奸一定会从后面袭击满洲人。于是他命令一看见形迹可疑的人就抓起来,此后他的居民一看到满洲士兵走近时就惊恐地逃走。显然有些士兵一见有逃跑者就把他们杀死,用他们的尸体去领赏。”

第二次鸦片战争,仗打的最激烈的八里桥之战,清军主力是蒙古亲王僧格林沁带的一万蒙古马队,冒着英法联军炮火拼命进攻,死战不退。但实力悬殊,最终落败。联军的损失很精确,记载为法军死亡3人,受伤17人,英军死亡2人,受伤29人。

但老百姓在英法联军打进北京城,火烧圆明园的时候,可都是帮忙的。

联军约定是10月8日动手,可中国老百姓已经迫不及待了。

法军翻译莫里斯·伊里松日后回忆:10月7日下午,突然听到军号响,要调集一个武装连队,原来是海淀附近的村民和法军招募的一些中国苦力,已经架了云梯攀上墙头,进入圆明园大肆抢劫,并在好几个殿堂放了火……联军还没动手,大清百姓就先干上了。负责战利品管理与分发的法军上校保罗·瓦兰提道,“当地的强盗搞破坏非常严重”,不少“中国团伙”流入那座巨大的宫殿,凡是能抢的他们就抢,带不走的就毁掉,他们还有个习惯,用火把和草绳放火寻开心,趁火打劫。

这样的国与民的关系,指望慈禧把钱给北洋海军,怎么可能。

北洋海军在清廷看来,是李鸿章的私军,关键是,同僚也是这么看的,比如,清朝南洋海军有几艘军舰开战时在北洋,就要求日本把南洋的军舰归还。

最终,到了八国联军的时候,慈禧也不装了。




这个问题表述不清,甲午战争分为一系列的陆战以及海战,是两个形态的战场对抗,在陆地战争中将近六十万的军队从朝鲜半岛一直被打退到山海关,而北洋水师亦全军覆没,所以,即使慈禧把棺材本都捐了,也只是用在海军建设上,根本扭转不了整场战争的失败。

纵横的结论是,甲午战争是一场必输之战,问题是在于海战部分,如果清军能够全身心的投入,能否与日本一战。

甲午战争对于近代中日两国的影响是巨大的,一直以来引发了很多学者的研究,但由于该战争复杂性,至今依然有很大的探讨价值。

很多人认为清朝的失败完全是腐败造成的,1888年北洋海军建军之后,到甲午海战之前再未添任何舰只,1891年以后就再也没有添过炮弹,北洋水师一共有军舰25艘,官兵四千多人,从建军之后就再也没有发展。

以慈禧为首的清王朝统治集团把克扣下来的经费用于修建颐和园以及给自己过寿用,户部更是明确规定南北洋不允许购买军舰装备。

与中国军备停滞不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甲午海战爆发前,日本积极发展战备,日本将国家财政收入60%用来发展军备,在甲午开战十年前,日本天皇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三十万元,再从官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都用来发展军备。到甲午战争开战前,日本的陆军拥有6万常备军,23万预备兵,海军在排水量上已经超过了北洋水师。

甲午海战失败的因素有很多,但是纵横认为慈禧挪用军费,或者海军经费不足恰恰是最不重要的一点。

慈禧在修建颐和园的过程中总共挪用了八百多万两白银,实际这八百万用在海军上面,也就是打个水漂。十年陆军百年海军,不是说说的,有人说当时买一艘顶级的战舰不过二三百万两银子,那也只是一个船的价格,日常维护需要更长久的投入,舰上的官兵吃的喝的,哪一样不是钱。

海军用钱就像吃一样,敢问哪个不准备打仗的国家能够长期维护住,而且还是清朝这样的农业国家。

如果清政府将国家财政的60%都用于军备建设,甲午战争中国一定会赢,那样的话,国家将会更加积贫积弱,穷兵黩武,我们不是军国主义国家!

甲午海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海军经费不足只是其中一部分,根本的原因在于清政府根本就不想发展海军,而是为了防御别人进攻才建设海军,建军之后几年不发生战争,或者说没有带来明显的效果,清政府会立马减少投入,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海军的领导体制,以及海战指导思想都存在着问题。

增加再多的海军经费,无非是在战争中抗的更久一点,或者给日本造成大一点的伤害,本质上改变不了战败的结局,想要真正战胜敌人,靠的是全方面的提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8

标签:甲午战争   镇远   定远   北洋   颐和园   慈禧   海军   水师   军费   甲午   军舰   海战   日本   中国   银子   经费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