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如果不死,会是朱棣的对手吗?

如果朱标不死,朱棣根本不会造反,也许朱标连削藩都不需做,朱标的威望是除朱元璋外唯一一个可从令朝中内外皇亲国戚兄弟姐妹们信服的皇位继承人,如果朱标在,统治能力也会比朱棣好,朱标也会成为中国帝王史上重要的一位




朱标要是还活着,朱棣连个屁都不敢放。朱棣一生就害怕2个人,一是他老爹朱元璋,另一个就是他大哥朱标。

当时朱标的身边,绝对是最强阵容,只要朱棣敢动一下,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如果朱标不死,朱元璋也用不着大肆斩杀功臣。因为这些功臣几乎和朱标都有联系,朱标完全可以通过政治的手段,来控制这些功臣。

但是,朱标一死,朱元璋所有的准备全部落空。年幼的朱允炆,根本无法保证这些功臣的利益。他们对朱允炆日后的执政,必定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朱元璋只好狠心斩杀功臣。

也正是因为,朱元璋将明初这一批名将全部杀死,这才导致朱允炆身边无人可用,不得不任用一些,只有理念而无经验的文臣。

而朱棣自幼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斗争经验十分丰富。因此才能处处掌握先机,最终扭转了战局。

我们来看看朱标的班底有多强大?少师是文官之首李善长,少傅是武官之首徐达,少保是武官中第二人物常遇春。

后来,天下读书人的代表宋濂,也成为詹士府赞善大夫,成为朱标的正式老师。

朱标的正妃是常玉春的女儿,而后来成为大将军的蓝玉,正是常氏的亲娘舅。

此外,在云南还有一个视朱标为亲兄弟的黔宁王沐英。当沐英得知朱标去世的消息,一度悲伤过度,甚至晕倒。由此可见,沐英和朱标的感情之深。

有这些人为朱标保驾护航,给朱棣10个胆,他也不敢有所妄动。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一些朱元璋不待见朱标的一些举动。这都是朱棣登基以后,篡改了史书,故意污蔑朱标,其目的就是为了给他自己正名。

朱标从13岁开始,就被朱元璋立定为继承人。此后,朱元璋便寻访各路名师,甚至自己编撰书籍,教导朱标学习。

从洪武十年开始,朱元璋就下令,一切政要先报告给朱标,然后再上报给他。

朱元璋就是在刻意练习,朱标处理国家政事的能力。

经过十几年了磨合,朝廷上下朱标都是赞不绝口。可见,当时的官员朱标还是非常拥护的。

最关键的是,朱标是马皇后所生,也是朱元璋的嫡长子。这对于观念正统的明朝人来说,朱标就是唯一的合法继承人。

但是在洪武二十五年四月,38岁的朱标突然患病去世。所有的一切都发生改变,朱元璋也曾想过改立朱棣为继承人,但是被众多朝臣所阻止。

于是,朱元璋也就放弃了立朱棣为继承人的想法,认定朱允炆为继承人。但是,之前为朱标做的准备,在朱允炆身上都已经用不上了,甚至还有可能成为累赘。

因此,朱元璋要在自己临死之前,为朱允炆扫清道路。因,此才有了三年之内,功臣被诛杀殆尽的状况。

靖难之役以后,朱棣篡改历史,一直把朱标描绘成,心慈手软的妇人形象。

我们可以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朱元璋和马皇后都是经历过惨烈的战争,才最终夺取了天下,而朱标的童年也是伴随着战争成长。

有着朱元璋的狂热基因,再加上在这样极端的环境熏陶出来的朱标。怎么可能是一个妇人之仁的形象呢?

即使朱标在朱元璋面前,极力的表现维护兄弟之情,那也不过是给朱元璋面前做做样子而已。况且他的这些兄弟,也没犯下什么不可饶恕大错。朱标为他们辩护,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朱标的政治和斗争经验,也是朱允炆所不能比的。

朱标死的时候已经38岁了,等到7年后朱元璋去世那时,朱标也才45岁。此时,朱标的政治经验和精力都达到最顶峰的状态。这是十几岁的朱允炆最欠缺的。

同样是对待藩王问题,朱标根本就用不着去削藩。他只需要效仿汉武帝,颁布一道推恩令,藩王的问题自然就可以化解。

这种强制削藩的手段,也只有朱允炆这种没经验、没头脑的人,才会选择去做。

朱标要是不死,那他身边将会有明朝初年一大批的名将,供他使用。

这些人在战争中历练多年,随便拉出来一个,都比半路出家,自学成才的朱棣,要厉害得多。

朱棣之所以在朱允炆的年代,敢起兵作乱。一是欺负朱允炆就是个小孩子,而且身边没有可用之才。

其次,他在燕地准备了多年,之所以一直不敢动手,就是害怕两个人,一是朱元璋,二是朱标。直到这两个人都死了以后,朱棣才敢放手一搏。

至于朱允炆削藩,这也是朱棣制造起事的借口。反正朱棣是已经铁了心了,打算要推翻朱允炆。因此,朱允炆无论做什么,都会被朱棣找到机会。

同时,朱棣在朝中也有自己的人吗?可以随时给他通风报信,让他掌握全局。也只有朱允炆这个傻小子,才会真的相信帝王之家有亲情。才会在战场上对朱棣故意放水,最终将大好的局面葬送。

如果朱标在世,只要朱棣敢动,朱标一定下死手。如果朱标真是一软弱无能之人,朱元璋也不会费那么大力去扶持他。要知道,朱元璋儿子就多达26个,还找不出一个雄才大略的人吗?




如果你了解朱标是如何恐怖的存在,你就会知道,只要他不死,给朱棣一百个胆子,都不敢成为他的对手。



据史料记载,朱元璋的嫡子有五个,即长子朱标,次子朱樉,三子朱棡,四子朱棣和五子朱橚,都是孝慈高皇后马氏所生。

虽然根据现在学者研究,朱棣和朱橚或许不是马皇后所生,朱棣称帝后为了让自己继位变得合法,才说自己是马皇后所生的,但也缺乏证据,我这里姑且不考虑这一点,先把他当做马皇后的嫡子来看待。

在这五个儿子当中,朱元璋毫无疑问最喜欢朱标,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古代嫡长子是要继承家业的,朱元璋理所当然要重视朱标;第二,朱标出生的时候,朱元璋已经二十八岁了,年纪已经很大了,他期盼有个儿子也已经好多年了,朱标的到来让他感到欣喜若狂。

据记载,朱标出生的时候,朱元璋正在攻打南京,当他得知消息后,高兴地在一座山上的石头上刻下“到此山者,不患无嗣”几个字,他觉得自己终于后继有人了,同时也对朱标抱有极大希望。



朱标之后,朱元璋的妻妾们又连续给他生下了很多儿子,但他心中最喜欢的儿子,朱标永远都排第一。

为了能将朱标培养成才,朱元璋可谓煞费苦心,朱标很小的时候,他就将其确定为自己的继承人。

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立九岁的朱标为吴王世子;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又立十三岁的朱标为皇太子。

我们可以发现,朱元璋每向前走一步,都拉着朱标一起,朱标由此成为朱元璋儿子中最幸福的一个,享受的待遇也最高,其他人跟他根本没法相比。

尤其是在朱标成为皇太子之后,为了稳固朱标的地位,朱元璋采取了很多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两个环节,就是为朱标准备一套超强班底作为辅佐,并让他与功臣集团中的一流人物、也就是常遇春之女联姻。



01,先说一下朱标的辅臣团队有多强。

由于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因此得到了功臣们的支持,洪武元年中书省刚刚成立的时候,以李善长为首的大臣们就上书朱元璋,请求朱元璋立朱标为中书令,朱元璋虽然感到很高兴,但他认为朱标毕竟年纪还太小,最终拒绝了。

儿年未长,学未充,更事未多,宜尊礼师傅,习经传,博古通今,识达机宜。他日军国务重,皆令启闻,何必为中书令?

不过,朱元璋也看出朱标得到了多数人支持,他便顺势为太子府配备了一套班子,选择功臣勋贵为朱标保驾护航,让朱标建立自己的势力,从而坐稳太子之位。

这些人中,最强的三个人是中书左丞相李善长,中书右丞相徐达,以及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他们分别担任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和太子少保,也就是教朱标读书、习武,保护朱标的安全。

要知道,李善长、徐达和常遇春可是淮西勋贵的领军人物,也是文武大臣之首,朱元璋让他们在太子府任职,可见他对朱标是何等爱护。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让当时主要的文臣武将都到太子府任职,比如我们熟悉的冯胜、廖永忠、胡美、杨宪、耿炳文、邓禹、汤和等等,都在太子任职,甚至连浙东集团的刘伯温和章溢等人,也都在太子府兼职。

并且,朱元璋还下令,除了东宫这套班子之外,不再令设府僚,他的用意是一旦自己征战在外,朱标留下来监国,那么太子府这套班子就会为朱标效力了。

总之,朱元璋为朱标配备的这一套班子,将朝堂上绝大多数人都变成了太子党,尤其是大将军徐达、舅舅蓝玉、表哥李文忠、以及镇守在云南的西平侯沐英等军方人士,他们有力地维护了朱标的地位。

02,朱标的婚姻,也是稳固他地位的有力保障。

洪武四年,朱元璋让十六岁的朱标娶了常遇春的长女为妻,他这么做的意图很明确,即是为了告慰常遇春在天之灵,也是为了朱标的地位考虑。

我们都知道,常遇春与徐达作为当时军中大佬,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他在洪武二年的时候病逝于军中,朱元璋悲痛欲绝,下令追封他为开平王,并命人绘制他身穿龙袍的画像。



可以说,常遇春是功绩显赫的,也是朱元璋最信任的人之一,他虽然去世了,但他作为淮西勋贵的领军人物之一,在军中威望甚高,再加上他的几个儿子也都与其他功臣有联姻关系,因此常家依然有很大的影响力。

朱元璋让朱标娶常遇春之女为妻,意在加强朱标与淮西勋贵的联盟,尤其是在常氏为朱标生下嫡长子朱雄英之后,这层关系就变得更加牢固了。

可以说,朱雄英是个很关键的人物,因为他是朱元璋的嫡长孙,未来肯定是皇位的第三代继承人,再加上他是淮西勋贵的血脉,因此淮西勋贵自然要拥护他了,这就让朱标的地位变得更加稳固了。

只不过,后来朱雄英去世了,元朝降臣吕本之女吕氏成为了太子妃,吕氏所生的朱允炆取代朱雄英成为嫡长孙,由于朱允炆不代表淮西勋贵的利益,所以朱标的地位出现了一丝松动,但不足以威胁他的地位,因为他那时候已经羽翼丰满,至于为什么,我后面会说到。



总之,经过朱元璋的一番操作,朱标的地位稳固无比,成为除了朱元璋之外,明朝权力最高之人,反观他的几个兄弟,则无法与之相提并论,比如说是燕王朱棣,当时还跟着徐达打怪升级,尽管他娶了徐达之女为妻,但徐达及他的长子徐辉祖都是朱标的支持者。

除了以上两个措施之外,朱元璋还做了一件事,让朱标的威望和地位得到稳固,那就是让朱标监国,成为国家的掌控者。

洪武十年,朱标已经二十二岁,朱元璋见自己年过五十,觉得是时候当甩手掌柜了,于是下令以后所有大小事宜全部交给朱标处理,处理完后再禀报给他就行。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虽然大的决策还是朱元璋来做的,但维持国家运转的人其实变成了朱标,前后长达十四年之久。

在这十四年时间里,朱标其实就是“二皇帝”,是国家的实际主宰者,并且他展示出了超强的理政能力,也因此建立了很高的个人威望,别说大臣们不敢稍有放肆,就连兄弟们也只能老老实实做人,没人敢觊觎皇位。

史书上还记载了这么一件事,说朱棣和其他几个当塞王的兄弟经常闹别扭,都想要扳倒对方,但他们从来不去找朱元璋告发对方,而是找大哥朱标告状,朱标也很严厉,每次都将弟弟们训得跟孙子似的,没有一个人敢做声。



尤其是朱棣,他是朱元璋儿子之中最不安分的人之一,每次入朝拜见朱标,朱标总要训斥他几句,他跪在地上唯唯诺诺,跟儿子见了父亲似的,由此可见朱标在当时是掌握绝对权威的。

史书上说朱标有仁爱之心,性格温文尔雅,但这不代表他是好欺负的,事实上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执政理念,敢于跟朱元璋叫板,后来朱元璋对他有所不满,但依然没有动过改立太子的想法,因为他已经羽翼丰满了,朱元璋还能怎么样呢。

洪武十五年,朱标的嫡长子朱雄英去世了,朱允炆成为皇长孙。

按照朱元璋定下的规矩,皇位必须由嫡子来继承,其次才是嫡出的兄弟,如果庶子成为皇帝,臣子们可以将其推翻,然后立嫡子为帝。

以此作为指导思想,朱允炆虽然也是嫡子,但是由庶子上升而成的平嫡,与是正嫡的朱雄英有着根本区别的。

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若奸臣弃嫡立庶,庶者必当守分勿动,遣信报嫡之当立者,务以嫡临君位。朝廷即斩奸臣,其三年朝觐,并如前式。—《皇明祖训》



而随着朱雄英的去世,朱允炆被推上历史前台,他成为朱标的第一继承人,这让很多人感到不服气,尤其是当时除了朱标之外,朱元璋活着的嫡子当中最年长的朱棣。

也就是在这一年,朱棣将姚广孝和袁珙带到北平,并在当地暗中结交文武官员,从而培植自己的势力。

也就是说,从那个时候开始,朱棣就开始觊觎皇位了,但他根本就不敢造反,他所做的一切准备,也只是未雨绸缪罢了。

事实上,当时朱棣虽然是最强大的塞王之一,也是个骁勇善战的大将,但比他厉害的武将还有很多,比如说蓝玉;并且,朱棣的个人势力也不突出,只有燕王府三护卫、共计一万余兵力,而仅仅是镇守在北平周边的朝廷军,就比他的兵力要多得多,那就更不要说朱标掌握的整个大明朝的军队了。

洪武二十五年,朱标因为太过劳累而染病去世,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为了稳固朱允炆的地位,朱元璋将蓝玉等大量武将铲除,淮西勋贵几乎全军覆没,这就为帝国留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继位为帝,他为了稳固地位,开始大力削藩,将众多藩王都给得罪了,朱棣趁机造反,并夺走了宁王朱权的兵力,实力得到极大加强;再加上朝廷没有大将可用,只能依靠李景隆这样的年轻将领,以及只擅长防守的耿炳文等人,结果朝廷虽然兵力更多,但依然败给了朱棣。

试想一下,如果朱标还在,那么会是个什么情况呢?

首先,只要朱标还在,那他就会在朱元璋去世后成为皇帝,他作为嫡长子,继位的合法性不容置疑,朱棣也就没有造反的理由了,即便是朱棣真的起兵造反了,也得不到太多人的支持;

事实上,朱棣之所以敢造朱允炆的反,跟朱允炆不是正嫡有很大关系,当时很多朝廷大将都投降朱棣,因为他们认为朱棣也是嫡子,有兄终弟及的合法性,不是一定要支持朱允炆才行。

比如说,朱棣攻打到南京城外的时候,包括谷王朱橞和李隆基在内的很多人都投降朱棣了,就连顶级武将和亲王都如此,其他人就自不必多说了。

其次,如果朱标还在,那么蓝玉等大将就不会死,这些人如果不死,朝廷军对燕军的优势将会十分悬殊,朱棣只靠自身力量就根本不敢造反,而且其他藩王、武将也不会支持朱棣,甚至会帮着朝廷攻打朱棣。



尤其是大将蓝玉,他作为朱标的妻舅,是朱元璋重点培养的大将,也是朱元璋留下来辅佐朱标之人,一直以来都对朱棣有戒备心,如果他活下来,朱棣肯定会忌惮他,也不敢造反,即便造反了,也一定打不过他。

还有宁王朱权,如果朱标还活着,他也不会左右摇摆,最后被朱棣骗走所有兵力,他肯定会听从朱标调遣,配合朝廷军攻打朱棣,朱棣必败无疑。

再次,如果朱标还在,即便朱棣真的造反了,以他的个人能力和威望,将会让朝廷变得空前团结,而且还会采取最有力的措施来应对,可能朱棣连北平城都还没出,就被朱标给解决了。

总结一下,我认为只要朱标还活着,朱棣是万万不敢造反的,因为他是聪明人,他知道跟朱标成为对手,将会输得很惨,与其这样不如安心做个藩王;同时,我也认为,只要朱标死了,朱棣肯定会造反的,因为他也想当皇帝,即便是朱允炆不削藩,他也是会造反的,只是时间可能会晚点罢了。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朱棣要是面对还活着的朱标,一擦俩大鼻涕,俩巴掌直接举过头顶,一准会情真意切的说:“哥!咱有话好好说,咱别一惊一乍的,吓死俺了,俺不反了还不成?”

咱真真的没有有一点子夸张的成分在里头,就算是朱标当着朱棣的面说:“今个没别的,就是要削藩,还就打你这里开始,你看中不中?”

朱棣连个疑问都不会带的,跟着就答上一句:“中!哥说啥?咱还能有个不同意的,无所谓,现在俺就卷铺盖卷回南京。”

什么黑衣宰相姚广孝,就算是他蹲一边挤眉弄眼的,朱棣都不会拿正眼瞧他一眼。

哎!就是这么的有谱。

朱标是谁?那可是朱元璋正儿八经培养的下一辈的接班人,打小就开始培养,老朱给朱标打造的班底,何止是强大。

别的不说,就说被老朱给法办了的蓝玉,那可是给朱标准备的一把快刀。当年朱标要是不死的话,蓝玉绝对活的好好,狂奔起来整个大跳都没问题。

结果朱标一死,老朱就知道自己这大孙子朱允炆,压根就镇不住这脑袋都要长犄角的悍将,这才给弄死了。

单从这一点,您就能吧嗒出味道来,朱标的班底何其的强大。

这么说有点空,咱说点具体的实例,大家伙体会一下。

首先咱来感觉一下朱标出生时候,老朱有多重视。

朱标哇哇哭闹着来到这个世界上,还整不明白一二三四五的时候,老朱正带着大部队攻打集庆,也就是现在的南京。

接过消息的老朱,直接就乐了,开心的不要不要的,直接在当地一座山上刻了八个大字:

到此山者,不患无嗣。

大家伙也知道老朱这个人,他可以对不起天下所有的人,但他绝对不会对不起马皇后。

马皇后给老朱掉个脸子,都会让老朱心神不宁。老朱打定主意您就是给他准备十八头牛这么去拉,他连个头不带回的,可马皇后轻轻一跺脚。

“媳妇咋了?”

所以老朱那是爱屋及乌,马皇后生的大小子,就算没瞅见那也是开心的很。

至于其他儿子,呱唧呱唧一连串的落地,都没有让老朱这么开心,这么注意过。

而且老朱绝对是一个很传统的人,嫡长子在他的心坎里的分量那绝对是最重的。就从他朱标死了,直接越过一帮儿子让长孙继承就能瞅的出来。

所以老朱打小就培养朱标的能力,五岁就开始请了当代大儒宋濂来授课,五岁啊,俺五岁的时候就懂的吹个鼻涕泡傻乐。

这就算了,老朱有时候还会把小朱标带身边,给他讲一些个道理,也算是言传身教吧!

当然老朱加一个宋濂,老朱感觉还是不够的,好在他作为一个开国皇帝文臣武将他也不缺。

您比方说李善长,徐达,常遇春,这三人分别是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就这三头衔可不是什么荣誉头衔,在那会对于朱标来说这就是正儿八经的师傅。

您就说吧,这三位那个弱?搁历史上都能挤进前边去的能人。

后边细碎的师傅那就太多了,什么冯胜,什么汤和,什么刘基等等,都是人杰啊。

师傅是一层关系,但搁到朝堂何尝不是一种政治联盟呢?

而且当年老朱出入军营也喜欢带着朱标,必要的熏陶那是必须的,所以朱标自己的文治武功这都不带差的。

朱标十岁的时候,老朱蹲在南京这嘎达自立为吴王,这朱标就已经是世子了。

过去都说一旦立了太子,这一准就有太子党。老朱的朝堂也不例外文臣武将这基本上都是,你以为老朱让朱标监国,一监就十几年的监,这期间官员的任免你以为没有朱标的影子?那不可能。

要俺说其实老朱就是最大的那个太子党。

有时候往上不是有个玩笑。

忽一日,老朱端坐于金銮殿之上。小太监撒丫子狂奔:“报!太子造反了!”

老朱一准拍案而起:“好小子!等你这么多年了,够硬啊!”

回头接着说:“来呀!把宫门打开!让那帮子侍卫都滚开,俺就坐这里等他?苍天啊,大地啊,总算是开眼了。”

历代王朝,皇上和太子搭档入过江之鲫太多了,但就只有这对爷俩最特殊,老朱在听到太子造反是最开心的。这都不带有任何疑问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

当年老朱和朱标他也不是没有意见相左的时候,老朱不仅会骂,回头指不定就抽着鞋底子要抽他朱标。

爷俩打打闹闹结束之后,第二天该干嘛干嘛,这都不带记仇的,毕竟这是真爷俩,这中间就不带其他任何东西的。

你试试其他皇帝和太子,敢这么干?

当年清朝的康熙就因为自己生病,太子胤礽没有表示表示,这记恨就能记恨二十年,也成为了废胤礽的一大罪状,你看,不一样的。

您回头瞅瞅朱棣。

朱棣是老四,他出生的时候,正赶上陈友谅打下了太平,手臂一指带着大军往南京这嘎达狂奔而来。

所以老朱接到这儿子出生的消息,您别说瞅上一眼了,就连个高兴劲都没有,至于取名字的事,压根就没有琢磨。

再回头朱棣已经七岁了,什么师傅不师傅的,连个引路人都没有,全凭自己感悟。

您要说老朱和朱标那是朝廷上俩太阳,整个朝廷都围着他俩转悠,这都没毛病。

其他儿子呢?他们连做星星的资格都没有,您就别说月亮了。

而且老朱这些个儿子,有一个算一个,那个没有受过朱标的恩惠?所以朱棣要是造反,这都不用朱标说啥的时候,其他兄弟指不定就站出来,一股脑的指头都会杵到朱棣的脑门上大骂。

说真格的,朱棣造反,他连北京城那城门口都出不去,就让人给掐吧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如果朱标不死,朱棣就不会起兵靖难;如果朱标不死,朱棣也不敢在他面前造次。

现在我们看朱棣,是雄才伟略的明成祖,可是在当时,朱标才是站在大明舞台中央的大主角,而且是无限光环加身,上受老爹朱元璋宠爱,下受文武百官拥戴。而朱棣,只能是坐在后排拍手傻笑。

朱棣和朱标,本就不在一个重量级上。朱标是太子,代替朱元璋监国摄政,是代理皇帝,是“君”,而朱棣,即便能力再强,也只是“臣”。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在朱标面前,朱棣只能俯首称臣。

牛娃朱标的完美人生履历

1355年,朱标出生在安徽省当涂县一个叫陈迪的商人家中,他的母亲就是朱元璋的结发妻子马皇后。朱标是朱元璋的第一个亲生儿子,此前他已经领养了沐英,朱文正,李文忠。

此时的朱元璋,并没有像普通的父亲一样,焦急的在产房外面等待,因为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他去做。

朱标出生这天,朱元璋正率领大军攻打集庆,士气低落之时,传来消息说夫人生了一个大胖小子,朱元璋高兴的蹦起来,在一座山上刻下“到此山者,不患无嗣”八个大字,然后重整旗鼓,一举攻下集庆,改名为应天府,就是今天的南京。

1360年,朱标5岁,朱元璋给他请了第一个家庭教师做启蒙教学,这个老师叫宋濂。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元顺帝曾经邀请他出任翰林编修,被他拒绝了。

什么概念呢?就相当于让一个大学教授级的人物来当朱标的小学老师,这起点,不是一般的高。

这一年,朱棣刚刚在南京出生,陈友谅正在大举进攻安徽当涂,一旦当涂失守,南京就岌岌可危,朱元璋正火急火燎的在前线打仗,根本没有空管这个第四子。

1364年,朱标9岁,朱元璋在南京自立为吴王,封朱标为世子,这就是向天下人宣布:“朱标,就是我的接班人”。

1367年,朱标12岁,朱元璋开始亲自教他做人,安排他回老家祭祖,并告诉他:“你从小生活富足安乐,但是民间还有很多百姓生活很困难,你沿途要注意观察他们的生活,体察民情,体会为父的创业不易”。

1368年,朱标13岁,朱元璋正式在南京称帝,建立了大明朝。随即封朱标为皇太子,在法统上确立了朱标继承人的地位,然后给朱标配备了超级豪华的导师团队。

这个导师团队有多豪华,我们来看一下。

左丞相李善长担任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担任太子少傅,开国猛将常遇春担任太子少保,还有胡美,冯胜,廖永忠等一大批开国功臣作为他的幕僚和宾客。

朱元璋经常告诉这些老师们:“太子将来是要管理国家大事的,治理国家,首先是要心正,不必拘泥于背诵诗文,要培养他的帝王观念”。

可以说,朱元璋在朱标身上投入的教育资源,那是无上限的,从一开始,朱元璋就是按照皇帝的标准在打造朱标,这种优势,是任何一个皇子都无法企及的。

而那时候的朱棣,只是一个普通的燕王而已,他能够被朱元璋喜欢一点,也是靠自己带着军队拼死和元军作战,拿命换回来的。

同样都是朱元璋的儿子,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老爹朱元璋的无限信任

古代皇家,太子党总是和当朝皇帝有一定的矛盾,一个着急接班,一个提防篡位。比如清朝的康熙皇帝和太子胤礽,但是朱元璋对朱标却是无限的信任。

1377年,朱标22岁,朱元璋觉得是时候让他到皇帝的岗位上实习一下了,于是就下令,以后所有政事,除了向朱元璋汇报外,还要同时请示太子,让太子来处理一切政务。

朱元璋还传授朱标“四字心法”。第一,要“仁”,才能防止出现暴政;第二,要“明”,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第三,要“勤”,勤劳工作,才不会贪图安逸;第四,要“断”,遇事要干脆果断,不能犹豫。

朱元璋还语重心长的说:“我当皇帝这些年,工作勤勤恳恳,每天早上起床就批阅奏折,晚上很晚才会睡觉,这些你都看见了,要向我学习”。

朱标也是个好孩子,点头记下,认真的学着朱元璋的样子去处理国事。

特别是“仁慈,仁政”这一点,朱标学的特别的好。两个弟弟秦王,周王犯了错误,主动去向朱元璋求情,有人揭发弟弟晋王谋反,也是朱标哭着去向朱元璋求情。

大明开国后,朱元璋为了稳固江山,杀了不少的功臣,还是太子朱标出来,劝说朱元璋不要杀太多的人。胡惟庸案爆发后,朱标的老师宋濂的孙子被牵连进去,是朱标联合马皇后一起劝说朱元璋,才保下宋濂一命。

朱标的仁政,赢得了朝堂上文臣武将的支持,也获得了极大的民心。

朱元璋虽然诛杀了很多的开国功臣,但是还是给朱标保留了基本的文武班底,比如大将蓝玉,他是常遇春的妻弟,而常遇春的女儿嫁给了朱标,从这层关系上讲,蓝玉是朱标的舅舅。

1391年,朱元璋打算迁都西安,就让朱标去做一些前期的走访调查工作,从西安回来后,朱标就感染了风寒,竟然一病不起,时年仅38岁。

关于朱标的死因,史书上的记载是感染了风寒,但是据野史记载,是因为朱标审问重犯,嫌用刑过重,和朱元璋发生了争执,被朱元璋教训了几句后投河自尽,被人救起后就一病不起。

朱标死后,朱元璋非常的伤心,特意安排将朱标葬在自己陵墓的旁边,祭祀的礼仪规格也非常的高,甚至朱棣称帝后也没有改变这个规定,这让太常寺的人非常不理解,为什么太子的祭祀礼仪还高于皇帝。

可能是过于偏爱长子朱标,朱元璋在传皇位的时候,直接忽略了自己众多儿子,把皇位传给了朱标的二儿子朱允炆。

可能是担心朱允炆过于嫩,驾驭不了开国功臣,朱元璋又借机诛杀了蓝玉。

朱允炆也确实太嫩,他听信了齐泰和黄子澄的建议,开始削藩。朱棣原本是想踏踏实实的在北京当个燕王,没想到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上天给了朱棣一个机会,朱棣就不能束手就擒。

朱棣能够靖难成功,主要是因为开国大将都被朱元璋杀完了,朱允炆身边全是一群能说话就不动手的人,最终让朱棣做了江山。

如果朱标不死,朱棣是绝对没有机会起兵的,因为朱标的巨大光环就像是一个梦魇,紧紧地笼罩在朱棣的头顶,让他动弹不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吴王   明朝   皇位   武将   南京   继承人   长子   功臣   朝廷   标的   太子   皇后   皇帝   对手   地位   儿子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