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总是亲征?

在三国时期,曹操作为魏国的奠基人和领袖,他的战略和领导能力是魏国能够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之一。曹操在打仗时总是亲自出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士气鼓舞:曹操亲自率军出征,可以大大鼓舞士气,增强军队的战斗意志和斗志。
  2. 调动战局:曹操作为军队的最高指挥官,亲自出征可以随时调整战局,根据形势变化调整作战策略,使魏军能够在战场上灵活应对。
  3. 实际需要:曹操亲自出征也是出于实际需要。在三国时期,统治者需要通过战争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权力,而曹操所面对的敌人强大而顽强,需要他亲自出征才能确保战争胜利。

总之,曹操亲自出征是基于多方面的考虑,是他作为魏国领袖的职责和责任,也是他在战场上表现出的强烈意愿和出色的战略眼光的体现。

从政治角度来看,曹操是三国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人。他统一北方的各路豪强,建立魏国,奠定了三国时期政治格局的基础。他的文化修养也相当高深,善于诗词歌赋,文学造诣也颇为深厚。但是,曹操也有权力欲望强烈的一面,常常采取残忍的手段,以维护自己的地位和权力。


从军事角度来看,曹操是一位出色的军事指挥官,有着精湛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他在战争中常常能够制定出恰当的作战计划,善于以少胜多,击败了许多强敌。但是,在一些战争中,曹操也存在过度自信、不容人言的问题,导致了一些失利和失败。


从文化角度来看,曹操是一位文化人,对文学、历史、音乐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涉猎和深刻的见解。他不仅是文学巨匠,还是一位学者,对史书、经史子集等有着很深的研究。他的文化造诣在当时也是相当高的。


总的来说,曹操是一位具有深厚文化修养、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的历史人物。他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中国文化和政治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他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如过于强调自己的地位和权力,有时采取过于残忍的手段,这些问题也需要被客观地看待和评价。




说曹操,曹操到。这说明曹操跑得快,而且是个闲不住的人。每有大战都喜欢亲自下手,不太愿意麻烦别人。这是其优点,也是其缺点,但更多的是出于无奈。

第一,手下大将不给力,不得不亲自出征。

也并不是每战必亲自出征,建安三年(198年)四月,曹操派遣谒者裴茂率中郎将段煨征讨李傕,夷灭其三族。李傕也是个狠角色,曹操并没有亲征。

类似的情况也很多,顾不过来的时候就会分兵征战。

就在同一年,徐州吕布再次反叛朝廷,与已经称帝的袁术勾结,派遣高顺、张辽攻打沛城,击败了刘备。曹操派遣夏侯惇救援,也被高顺打败。

夏侯惇去了不办事,木得办法,曹操只能亲征。曹操一出马,就把吕布给活捉啦,不去能行吗?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进攻汉中,驻守大将夏侯渊傻乎乎地带领四百军士离开大营,跑到十五里外的鹿角阵地去修补被刘备攻破的阵地,被黄忠趁机斩杀。

夏侯渊作战非常勇猛,但不太会用兵。曹操多次提醒他,但也没把他教会。曹操木得办法,只好亲自前往汉中前线坐镇指挥。

第二,曹操对手下将领也不是很放心。

初平三年(192年),曹操在东郡太守任上提拔陈宫出仕,并十分信任,委以重任。

就在曹操征讨徐州牧陶谦时,陈宫联合陈留太守张邈等人反叛,迎接吕布入主兖州,致使曹操倾家荡产。不是程昱劝阻,曹操就投靠了袁绍。

像贾诩、张绣这些伙计,咋能让曹操放心呢?曹操走到哪就带到哪,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曹操带着这些将领和谋士出场,自然是战斗力爆棚。但曹操既不放心把他们留在家里,也不放心他们结伙外出哦。

程昱、郭嘉反复提醒曹操,不要放走了刘备。建安四年(199年),袁术北上投奔袁绍。曹操一时疏忽,就派遣刘备、朱灵去截杀,结果刘备带着部队就跑到徐州,斩杀了徐州刺史车胄,占据徐州,反叛曹操。曹操的肠子都悔青啦。

同时,车骑将军、献帝的老丈人董承等人,假借衣带诏搞曹操。谁保证荀彧就不会逮住机会办他吗?还有孔融等一帮伙计在,都是不安定分子,曹操不得不防哦。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进攻襄樊,曹仁支撑不住,曹操就派遣大将于禁带领三万大军救援。结果被关羽水淹,于禁投降。这让曹操非常绝望,他说“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于禁会投降”。

曹操的嫡系部队是曹氏、夏侯氏子弟,但毕竟能力有限。张辽、徐晃、于禁、张郃等五子良将,都是从敌营中投奔而来。在汉末三国时期,跳槽是家常便饭。能投靠曹操,也就可能再投靠别人。让他们带领大军外出征战,的确风险很大。

官渡之战最后阶段,曹操处于被动,其手下将领有许多人跟袁绍眉来眼去。在曹操战胜袁绍以后,就发现了许多将领、谋士给袁绍的信。曹操大度,全部烧毁啦。

这些情况,让曹操不得不谨慎,曹操多疑也就情有可原。江湖险恶,不多个心眼哪行哦?

第三,这也说明曹操的驾驭能力高度还不够。

曹操自己本事很大,手下大将不是能力不够,就是不太放心,这决定了每逢大战,曹操必定亲征。

但从另一个角度,也看出曹操境界不够,驾驭能力有限。曹操没有一统天下,与之不无关系。

从刘邦与韩信的关系,就看出曹操带领团队的套路,与刘邦相比,还是差了一截。

韩信是很可能反叛的,但毕竟没有反叛。这就足以说明刘邦很有一套,证明了他爆棚的掌控力。

如果曹操能够像刘邦那样使用五子良将,其结局就很难说。有可能会被他们害死,但也可能一统天下。

而曹操选择的是亲征,这自然减少了风险,但也没有能够走得更远。

第四,还有一个情况,豹眼在别的问答中说过,那就是曹操在战事失利时,跑起来方便。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只要掌控了军队,即便战事失败,走到哪里一样继续割据,成为一方诸侯势力。如果将领带着军队跑掉,那就啥也不是啦。

因此,在豹眼看来,曹操每次大战亲征,无非就是将领能力有限,对将领忠诚度没有把握。同时也是曹操管理团队的策略不同,亲征是一种选择,并不是唯一的选择。这与曹操驾驭团队的能力不够及自信心不足有关。




曹操为何总亲征?

有人说他缺帅才,有人说他军事本领强,这都对,但这都是表面原因,其根本原因曹操本人曾经说过。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

表面原因一:军中缺帅才

曹操最倚重的一批将领,首先肯定是宗亲大将们,毕竟血脉相连,荣枯与共,不是外人能比的。

创业初期,这批人主要包括五位: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纯、曹洪。(第二代宗亲将领曹真等人还太小)

我们来分析一下他们的带兵打仗能力。

1、夏侯惇

夏侯惇堪称曹魏军方第一人,官至大将军,经常坐镇后方,发展农田水利,维护后勤。

看到这里,大家也许会疑惑,军方第一人怎么经常在后方呢?

诸如韩信、卫青、霍去病、李靖、徐达这些历朝军神,哪一个也不是长年镇守后方,而成的军方第一人啊?

诶,曹操这里的军方第一人就是很特殊,个人武力还行,但他确实不擅长领兵打仗,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常败将军。

在抵御吕布偷袭兖州时,夏侯惇轻军冒进,濮阳失守;后面又受骗被俘,还是靠部将韩浩稳定发挥,才堪堪挽回了局面。

后来反攻吕布时,又被流矢射伤左眼,从此落下了残疾,时人称为“盲夏侯”。

△夏侯惇

吕布占据徐州后,曹操派夏侯惇去小沛,以支援被吕布围攻的刘备,结果夏侯惇被高顺带领的偏师击败,小沛被破,刘备逃亡。

刘备驻军新野时,受刘表指派北伐,夏侯惇率军抵御。刘备后撤诱敌,夏侯惇不顾李典劝阻前往追击,结果中伏败退。

由这些正史记录的战例可知,夏侯惇独领一军的作战能力差强人意,但他也有很多宝贵的优点,比如极为忠诚、身先士卒、大公无私、资历高、声望高等,所以曹操重用夏侯惇,一是绝对放心,二是树立表率。

根据这样的特点,曹操也知道夏侯惇不适合独立出征,但很适合留后守家。

2、夏侯渊

夏侯渊是曹操的连襟,擅长千里奔袭的骑兵作战,作风勇猛,身经百战,在打西凉兵马时格外的战功显赫。

按说夏侯渊的战绩比夏侯惇强得多,但在曹操眼里还是差得远。

△夏侯渊

曹操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将军,固然要以勇猛为根本,但是不能只靠勇猛,还要具备智计、懂得变通,一味逞凶斗勇的将军,是不合格的,那是匹夫才有的水平。

曹操: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

夏侯渊就有这方面的缺陷,曹操因此一直劝他多动脑、少逞能,争取摆脱“匹夫”的境界。

可惜,夏侯渊一直也没能达到曹操的期许,最后因为“匹夫之勇”死在了定军山,成全了黄忠。曹操闻听死讯,还气愤地叹息夏侯渊不听他的劝。

3、曹仁

曹仁算是宗亲将领中战绩最稳定的一个,能攻能守,可独当一面,所以曹操对他多有倚重,派他打了不少硬仗。但曹仁的军事水平,也只能达到优秀将才的水准,难以胜任为帅。

△曹仁

这就好比,指挥一千人、一万人、五万人,十万人,方法都是不一样的,难度越来越大,不是一句骁勇善战就敢说有帅才素质的,比如周瑜、陆逊这样的儒将,虽然个人武力一般,但是“腹中藏有百万兵”,打起仗来有几个敢称是他们对手?

说白了,帅才是在将才的基础上,还要具备高远的战略眼光、机变的战术素养、坚毅的心理素质和过人的机智头脑,缺一不可。

4、曹纯

曹纯是曹仁的亲弟弟,我认为他是宗亲将领中最有潜力的一位,可惜他死得较早,没有完全展露出他的能力。

曹纯年少便独立门户,勤奋向学,纲纪治家,才名远播,十八岁便入朝担任黄门侍郎,在夏侯、曹两家年轻一辈中,也是佼佼者。

曹操因而对曹纯最是看重,把军中最精锐的虎豹骑,交由曹纯督领。而曹纯领军后,深得军心,在一系列的南征北战中,屡放光彩。

△曹纯

可惜在210年,也就是在赤壁之战的几年后,曹纯早早病世,享年41岁。

曹纯逝去,曹操极为悲痛,说道:“像曹纯这样的优秀人才不是再能得到的,虎豹骑的督帅无人再能担当,难道我不能直接统领虎豹骑吗?”

由此可见,在曹操心中,曹纯无可取代,虎豹骑也由曹操亲领多年,直到曹真成长起来后,才交给曹真统领,不过那都是后话了。

有人说曹纯也没优秀到无人能及吧?五子良将等人不都是好手吗?

虎豹骑这种精锐宿卫,怎么能交给外人呢,曹操晚上能睡着吗?只有宗亲才敢托付如此重任,所以详细点说,其实是在宗亲将领中,再也挑不出曹纯这样文武双全的优秀人才了。

5、曹洪

曹洪是曹操的族弟,战绩只比夏侯惇强,打仗能力明显不如曹仁、曹纯、夏侯渊,而且论名望、德行他也是垫底的。

△曹洪

连前几位宗亲大将都难称帅才,曹洪就更不行了。

在曹操的军事体系中,可以信任并委托兵权的只有宗亲大将。

实际操作中,如果曹操不是亲征,那大多就是派一位宗亲将领坐镇,再派一员战将负责主攻,比如曹仁带史涣平灭眭固,夏侯渊带徐晃平灭商曜,夏侯渊带张辽平定昌豨等等。

所以,五子良将等曹魏其他将领都不用讨论了,他们再能打也很难独立为帅,总领大军。(也就一人特殊些,后面讲)

表面原因二:军事本领强

曹操的打仗本领确实很强,在三国时期一众君主中,稳坐第一把交椅,几乎把所有的君主吊打了一圈。

就是放到整个古代历史来看,曹操也堪称一流统帅,这毋庸置疑。

△曹操

既然没有哪个臣属比他能打,那创业打仗这么危险的事,当然是成功率越高越好,不自己带队谁带?

实际情况中,曹操也不愿意事事亲为,比如各地的小规模叛军,曹操也都是派一路偏师就给平了;再比如救援小沛的刘备,一开始就是派的夏侯惇,奈何夏侯惇不给力,只好亲自出马收拾吕布。

但等到大规模的战役,比如官渡之战、河北之战、赤壁之战、汉中之战等,曹操亲自操刀都是险象环生,哪还敢托付给宗亲将领们,他们几斤几两曹操心里太清楚了。

根本原因:缺乏安全感

其实曹操的性格很猜忌、多疑,十分缺乏安全感。

但我觉得这跟当时残酷的斗争环境有关,并不难理解。

史书上写出的凶险不及当时发生的万分之一,隔着纸墨我们无法切身感受到政治的凶险和战乱的恐怖。

我们看看曹操在他的《十二月己亥令》一文中,说了哪些心里话。

曹操:“孤始举孝廉,年少……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后徵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

最后一段是曹操缺乏安全感的集中体现,他说自己虽然功成名就,但如果交出兵权还政汉室,那恐怕很快就会大祸临头、全家遭殃,而他一死,国家又会重陷混乱。

这个逻辑是显然的,曹操这种人仇家太多,没权了一定遭报复。所以对于曹操而言,兵权绝对不能放,那么亲征就是不二之选。

像张辽、徐晃、张郃等人,因为多是降将,哪怕再优秀也只能赋予有限的兵权,这还是在这些人经受了许多考验之后,至于独立征伐,那是想也别想。

这里唯一特殊一点的就是于禁,曹操拿他当半个宗亲将领对待,那是因为于禁可不是降将,他曾是鲍信的部将,而鲍信是曹操的好友,还为了救曹操而阵亡,这层关系就亲近了不少。可惜,于禁后来被关羽击败,晚节不保。

结语

综上,曹操总是亲征,表面看有缺乏帅才和自身擅军事的原因,但究其根本原因,还是缺乏安全感,一刻不敢放松兵权。

这样的军事制度下,曹操对军队确实把控得很牢,但也因此失去了更多的可能性。

文以载道,史可明鉴,@清山雅舍热衷研读历史文化,分享生活感悟。

原创不易,欢迎关注点赞,在此感谢。




这个问题要分阶段看。

公元190~200年期间,曹操草创基业,从一个依附于袁绍的光杆司令,发展成为北方第二大军阀。麾下部卒也从四五千人,如滚雪球一般的扩编到了七八万人。

不过尽管如此,此时的曹操仍然没有稳坐钓鱼台,当甩手掌柜的资本。

因为一方面,曹操是军阀,他麾下的部将也都是军阀。比如乐进、李典、张辽、徐晃等人投奔曹操时,都是带兵来投,麾下都有自己的私兵。曹操要是不亲力亲为,死死的把兵权捏在自己手上。到时候这帮人背叛他了怎么办?张邈、陈宫叛乱可都是前车之鉴。

另一方面,曹操比较信任自己亲戚,比如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等,曹操还是很希望他们能独当一面的。但此时的诸夏侯曹氏,还没有成长起来。曹操的这些亲戚出外带兵,一般也就带几千人,相当于只是曹大帅手下的师长、旅长。曹操让他们去乌龙山剿个匪,他们还是可以胜任的。但要让他们独当一面,去灭了吕布、刘备,他们显然就不能胜任了。

比如说夏侯惇,曹操最信任他,结果他出征两次,两次全输,先是被吕布教做人,后又被刘备虐。他是真不适合负责独当一面的工作。站在曹操的角度来说,他希望夏侯惇能替自己分担压力,但也不希望他出事。

因此纵观曹操戎马生涯的前十年,夏侯氏和曹氏都是被曹操当作保安团长在用,没有让他们独当一面。

还有一点。经过早期的诸侯兼并,当时北方剩下来的诸侯,如吕布、刘备、张秀等,都不是吃干饭的。刘备、张绣等人就都曾经说过,虽然我不是曹操的对手,但曹操手下的诸将,自己还是不放在眼里的话。

所以在这种有能力的人,曹操不信任。信任的人,又能力不足,并且曹操又输不起的大背景下,他只能是亲力亲为,自己亲征了。



接下来是第二个10年,即公元200~210年。

在这个阶段,曹操实力更盛,一跃为天下最大的军阀,北方霸主。除了他本人用兵越趋出神入化之外,手下优秀的将军,如外姓于禁、张辽、张郃、徐晃、乐进,以及如亲戚曹仁、夏侯渊等人的能力也有进步。按道理来说,曹操是可以把兵权下放的了。

但此时的曹操仍不愿意下放兵权,依然牢牢把兵权捏在手里。

之所以会如此,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经过混战后,当时存活下来的军阀都是实力派。以曹操的实力而言,他不可能对两个军阀同时开战。比如他扫清袁氏在河北的残余势力时,就没有余力对刘表开战。他要想对付刘表,就只能从河北抽兵。而这样一来,他就只能亲征了。

第二个原因是曹操当时任人唯亲的心态比此前更甚,对外姓人比较防备。比如曹操第一次颁布《求才令》时就反复强调,自己对人才没有道德要求,希望人才都能出仕。可是他却没说自己对人才的出身没有要求。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求才令》

通篇不提,这也就表明,曹操对人才的出身还是有一定要求的。像张辽、于禁这种有帅才潜质,但出身不高(都是草根出身),并且还不姓曹,也不姓夏侯的外姓人,自然就只能被曹操降一等,当作将才使用了。

值得一提的是。赤壁之战后,曹操曾提拔曹仁为南部军区司令,全权负责荆州事宜。他则回朝专心对付企图煽风点火的人。可结果曹仁却被孙刘联军虐的很惨,丢了江陵。而这也导致曹操第一次试图把军队交给宗族独当一面的计划,不得不搁浅。

此后的几次大战,比如伐孙权,伐马超,伐汉中张鲁,仍然是曹操亲征。



最后是第三个10年。这一阶段的前期,没有变化。大仗仍然由曹操亲征,小仗则交给部将负责。到了后期,由于地盘大了,军队人数也翻到了几十万,曹操开始面临了两线甚至是三线作战的局面。

所以攻灭张鲁后,曹操正式开始放权。当时他把地盘和军队分成了四部分。

其中南面的淮南战场,交由夏侯惇负责,配属张辽、乐进、李典等人辅助,防备孙权。

南面的襄阳战场交由曹仁负责,防备关羽。

南面的汉中战场交由夏侯渊负责,另配以徐晃、张郃、曹洪、曹真、曹休、郭淮等一票大将辅助,防备刘备;

至于大后方,则由曹操亲自坐镇,留曹彰和于禁在他身边,作为机动部队使用。

所以说,这一个阶段时,曹操实际上已经分权了。他不再凡是都亲力亲为,而是把工作重点主要放在了朝廷内政方面,为他篡汉称帝做最后准备。



只不过,还是老问题。曹操不信任外人,但宗室又总是出岔子。刘备攻打汉中时,曹操起先对夏侯渊很放心。他当时在长安整整逗留了半年时间,没有率大军入汉中助战,就是因为他信任夏侯渊。

可结果,夏侯渊却阴沟里翻了船,在阵前被黄忠斩杀。这导致曹操猝不及防,不得不临时赶鸭子上架,完成了人生最后一次亲征。

后来,曹操兵败汉中,灰溜溜撤回长安。可屁股还没有坐热,襄阳方向又传来消息,曹仁也被关羽打爆。曹操不得以下,只能让于禁率精锐先去,他在长安监视刘备。

然而,于禁这一去也被关羽打爆,三万精兵被团灭。曹操当时极为被动,甚至为此还动了迁都的念头。

幸亏在此时,孙权的使者来了,表达了合作意愿。曹操遂就坡下驴,与孙权修好。这才有了后来的吕蒙袭取荆州。

夏侯渊被斩杀,曹仁、于禁被打爆,又一次证明了,曹操的部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特点。战斗级的作战,他们能胜任。但面对更高级别的对手,负责战役级作战时,他们的能力就显得不太够了,必须要由曹操亲自来救火。



总的来说。曹操手下的确有很多名将,但他面临的对手爷很强。即使曹操亲征,很多时候也都是命悬一线,没有十足的把握。交给部将负责,曹操不放心。这是曹操经常亲征的一个原因。

另一个原因是曹操性格多疑。其实亲征,刘备孙权都有过,有的碍于形势,有的受限客观环境,有的是非自己莫属,什么原因都会有。但曹操与他们不同。曹操的亲征明显带有政治意味。他要给诸夏侯曹,保就业,保地位。而五子良将在他眼里,自始至终只是中层打工仔的设定。




曹操总是亲征,这个说法在曹操的前半生无疑是准确的,但后期的曹操,就不尽然了,有时也会偷偷懒,在后方遥控着指挥的。

诚然,曹操一生亲征不少,也属事实。这位手下战将如云,谋士如雨,兵卒如潮的曹孟德,虽身处尊位,而时常亲征,其实也是有其不得以而为之因素的。

曹操亲自披卦上阵,率领将士亲临前线作战,主要有这么几场大仗恶仗: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大破袁绍;濮阳之战。曹操和吕布之间的对决,终究灭了吕布:长坂坡之战。荆州刘琮投降后,曹操追击刘备,几陷刘备于绝境;潼关之战。马超率西凉兵马前来,和曹操大战于潼关;汉中之战。曹操和刘备为争夺汉中展开的一场激战……

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中,曹操亲临前线,“御驾亲征”,创造了辉辉战果,前前后后地把袁术、吕布、袁绍、刘表、马超、张鲁等一干对手,统统打败,可算的响当当的“一世枭雄”!

曹操之所以要亲征,首先是战争形势严峻所迫。操本乃智多谋,能力超强之人。在激烈的战场上,掌控能力当然远超他手下任何个將领,我们从曹操与刘备的较量中可以看到,凡是曹操亲率军与刘备对阵的征战,刘备那真叫“压力山大”,反之,刘备就轻松不少。这些实例证明,一些大的征战若曹操不亲自身居一线,那胜算能有多大呢?因此,“志在千里”的政治家曹操,是宁愿置身限辛中,也要为江山社稷奔波拼杀的。

其次,处于战乱中的曹操也是个多疑之人。将军队亲自操控在手中,那要放心得多。

封建王朝制度下,一支军队就是一支私人的武装。主力部队出征,胜利了则主将会归来领赏,失败之下,那可难说,或降敌方,或作鸟兽散,都是可能发生的。

心有多种想法的曹操,对把大军交与手下将领远征,心中肯定是有十万个不放心堆积着的。选择亲征,一是为取征战胜利添些把握,二是即便一旦打了败仗,但兵权在握的曹操,带着残兵败将们照样能割据一方,东山再起。如果不亲征掌控军队,如果吃了败仗的将领带着兵士跑掉,那曹孟德这个“主公”,就一定是凉一边了。

如此看来,曹操亲征,真还是绝对的聪明之举。你说是不是这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魏国   虎豹   汉中   帅才   徐州   宗亲   兵权   部将   作战   将领   手下   夏侯   军队   原因   能力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