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马拉松赛事再现猝死,这起到了哪些警示作用?

马拉松跑步是高风险运动,马拉松跑步比赛更把风险推向了极限。有多少人知道第一个跑完42公里……马拉松的人,就是过度劳累猝死的。为了纪念他,才有了这项运动。

这位比赛中猝死的老人69岁。在多少公里段猝死的?比赛前的健康状况如何?如喝酒抽烟否?睡眠足否?赛前进行过循序渐进的跑步训练否?有基础病否?等等都是跑步健康与否的重要原因。

我今年68岁,跑步48年,我跑步是为了健康,从不参加比赛争名夺利。每天5公里或10公里,跑完30分钟后,尽量躺平休息。去年春节,我独自跑过一个25公里,但,那是经过15天循序渐进的训练才完成的,还是不限时速的。

我们不要因为跑步有人猝死,就对跑步怕的要死,也不能因为跑步有利健康,就要违背跑步规律而乱跑一气。

但总归一句话,跑步的猝死率,要比不跑步的猝死率要少得多得多。跑步人的健康年龄要比不跑步的人的健康年龄要长得多。生活质量也要高得多。

比如,我在64岁时,用6个月时间以优异成绩考得驾驶汽车的资格。

我是全天候跑者,有阳光的正午,伸手不见五指的暗夜,暴风雨雪,我都要跑出去磨练自己。

我是全天候驾者,任何时间段,任何路段,任何恶劣的天气,都挡不住我因全天候跑步而提高的驾车能力。

我的孩子曾表杨过我:

给我爸一架飞机,照样给它拉上天去。




适量运动有益健康,过量锻炼有损健康!




感谢邀请!年纪大了,懂得强身健体是好事,但一定要量力而行,毕竟自己和年轻人的体质有很大差别,不能因为自己精神的不服输而拿自己性命开玩笑。上了岁数的人,凡事都得悠着点!

长相思·运动警语

家庭中,事业中,须把平安记在胸。三思再去行。

青年行,老年行。生命时时撞警钟。不可不去听。

鹧鸪天(一)

岁月不知落叶寒,黄昏怎比朝阳丹。

虽有老骥能伏枥,也仍平安挂心间。

观盛世,叹流年。莫把青年比老年。

淡泊丛容朝朝过,夕阳美景自留连。

鹧鸪天(二)

无限夕阳美黄昏,黄昏更比朝阳金。

健体强身要适度,怡情养性悦身心。

观美景,赞流云。山水花草自在身。

平常不把烦恼挂,性若闲鹤放龙吟。








马拉松运就是一个不断用生命告诉所有人,极限运有风险,猝死再身边!

长期跑步不一定懂运动,科学运动,适量运动,才有利于健康!

定期体检不一定检查心脏!所以一定引以为鉴!

量力而行是安全的保障,也不是一句空话!

警示一直有,作用不大!赛事一旦开启,很快会被选择性的遗忘,被利益掩盖!

大家一定不要忘记,一个个用生命祭奠这项运动的人们谱写的血淋淋的教训!




1、急救跑者的问题

两名身穿急救跑者T恤的急救跑者在现场第一时间进行心肺复苏,他们似乎希望同时操作胸外心脏按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从画面看胸外心脏按压操作基本规范,但对于口对口人工呼吸,似乎急救人员操作显得有些犹豫不熟练,导致中断按压时间过长。

从急救角度来说,急救人员在不具备熟练技能的情况下,可以不做专业性要求更高的人工呼吸,只进行更简单的单纯胸外按压完全是允许的,也即在AED到达前实施单纯胸外按压足够了。

不熟练的人工呼吸反而造成按压长时间的中断,对急救不利。

2、AED救护员的问题

我们看到一位穿着蓝色服装,带着AED(全自动除颤仪)的救援人员几分钟后到达现场,根据“急救夜鹰”的分析,她先把自己的作战兵器-AED交出去了,犯了急救大忌。

AED救护员到达后,就应该成为现场急救的指挥者、主导者,必须把打赢战斗的关键武器AED掌控在自己手中并迅速正确使用。

但非常遗憾,这位救护员没有能控制住现场,她交出AED,自己去按压吹气。而这名AED救护人员和旁边两位急救跑者,似乎也不太懂AED究竟应该怎么用,即使在AED利用灯光、语音、警报反复提示除颤的情况下也没有规范操作。

主要问题一可能是没有及时将电源线连上AED,二是没有及时按下至关重要的除颤键,导致AED没有能够正常发挥作用,太遗憾了!

3、急救车医护人员

又过去几分钟,救护车和医护人员赶到,医护人员急急忙忙做了几下心脏按压,就试图把患者转运走,“急救夜鹰”认为此时关键是不要急着转运,而是就地施救。

包括继续高质量心肺复苏、寻求第二次和第三次除颤机会,建立静脉通道推注急救药物,完成以上步骤之后再考虑转运的问题。

早期急着转运会失去高质量心肺复苏和及时除颤的机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急救更困难。

对于以上分析,由于画面不太清楚,现场声音也听不太清楚,我们无法完完全还原现场,当然急救作为一门专业技术,即便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都学过,但毕竟大家很少真正遇到过紧急情况,再加上现场情况和患者病情千变万化,你通过视频似乎都能分析得头头是道,觉得自己上去都能比他们操作专业,但如果真正换你上去,你未必会比上述人员更加专业。

所以定期训练,反复操作,形成自动化动作可能是急救成功的关键所在。

再次温习CPR+AED

CPR+AED(心肺复苏+除颤)要求反应迅速、动作精准、操作规范,这是一个需要专业学习和培训的过程,不是看就能看会的。

以下是基本操作规范:

☑ 患者突然倒地,身边的人赶紧过来,轻拍肩膀大声呼喊后,确认没有反应,医护人员增加检查脉搏,非专业人员可不检查脉搏;

☑ 立即让身边其他人拨打120电话,并派人去取AED;

☑立即实施心肺复苏,按压部位为双乳头连线中点胸骨剑突处,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频率100-120次/分钟,胸廓充分回弹,中断时间<5秒,并且可以只进行胸外按压(Hands-only CPR),AED送达急救现场后,迅速打开AED并贴上电极片,自动分析后除颤。继续进行CPR;

☑ 继续进行心脏按压,可两人不间断轮换按压,两分钟后,停下心肺复苏,并再次分析心律后放电除颤,重复前述操作,直至120车到达现场;

全民急救知识和技能普及

刻不容缓

大部分民众遇到心脏骤停患者,首先能做的也就是拨打120,然后眼睁睁看着患者倒地不起而难以施以援手。

实际上,在救护车到达时,患者已经基本失去了救活的希望,即使抢救过来,往往也会有各种严重后遗症。我国成人心肺复苏普及率不到1%,而美国是60%。

有识之士一直呼吁建立面向大众的心肺复苏普及培训长效机制,比如在考取驾驶执照时,要求必须学习心肺复苏技术,在大、中、小学设立心肺复苏培训课,作为学生健康和应急教育的内容之一,也可以把这项技术普及与提高公民的应急救助能力联合起来,提升全民急救能力。

也有专家认为进一步推进急救免责立法工作,从法律层面保护施救人员。

目前部分地区已经出台了急救免责方面的条例等,解决“不敢救”的问题,但国家层面还没有建立有关法律法规。

此外,应当加强建筑物和公共场所除颤仪配备,提高抢救效果。除颤仪(AED)是院前心肺复苏急救所使用的重要设备。

虽然一些公共场所比如车站、机场、商场已经配备除颤仪,但目前我国公共场所除颤仪总体配备率较低,遇有紧急情况,附近很难找到除颤仪。

在实施心肺复苏时,如果能最快找到除颤仪使用,则能大大提高抢救效果。

总结

情急之下难免慌乱,本文并无意吐槽急救人员的操作不规范,但多位现场急救人员的衣着都表明他们不是普通群众,至少在急救方面的技能掌握应当优于群众。

所以作为专业人员,在达到急救现场应当实施高级心肺复苏,遗憾的是,从视频中我们没有看到这样的画面。

希望AED普及率更高,希望更多民众具备急救知识和技能,也希望跑者有条件都要考取急救证书,掌握心肺复苏技术是关键时候救别人,也是救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马拉松   外心   夜鹰   人工呼吸   公共场所   赛事   患者   心脏   技能   作用   关键   现场   操作   人员   时间   财经   健康   专业   桂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