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54年的汉武帝,却花44年去打匈奴,为何揪着匈奴不放?

汉武帝活了70岁,在位54年,花了44年打匈奴,一生致力于攻打匈奴。最后把匈奴人打残了,逃到漠北。

到东汉时,东汉朝廷继承汉武帝的遗志,仍对匈奴人穷追猛打,迫使匈奴人分裂成北匈奴和南匈奴。南匈奴归顺东汉政府,北匈奴被东汉打得不断西迁,去霍霍欧洲人去了,自此,这个令汉民族头痛百年的匈奴,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匈奴人在周朝时已在,他们生活在中原王朝的北方。而北方气候严寒,不适合农作物生长,他们只能逐水草而居,四处游牧。

随着匈奴人世代繁衍,人口越来越多。光靠吃羊肉,牛肉和乳制品已无法养活。

特别是遇到大雪灾的年份,大量牲畜死亡,他们只能喝西北风了。

当然他们不会坐以待毙,要想生存下来,就剩抢掠这唯一途径了。

而且抢掠成本不高,能快速获他们所需要的粮食衣物。

从战国时开始匈奴人就不断南下抢掠。

而匈奴人是马背上的民族,骑兵的机动性极强。他们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他们来如风,去如电。而汉人骑兵少,要想大规模地歼灭他们,是极困难的。

中原王朝对他们无可奈何,只好想了一个最笨的办法,在边境修长城,以阻挡匈奴人南下。

战国时期秦赵燕等国纷纷修建长城,以阻挡匈奴骑兵南下。

赵国的赵武灵王在与匈奴长期对阵中,感受到匈奴骑兵的威力,向匈奴人学习,胡服骑射,组建了汉民族第一支骑兵。

这支骑兵在李牧的带领下,多次击败匈奴。

秦国的蒙恬依靠强弓硬驽,也打得匈奴人不敢南下牧马。

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就把北方各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形成了万里长城。

不管秦始皇还是赵武灵王,他们对匈奴采取的是守势,根本无法彻底圢残匈奴。

秦末楚汉战争时期,匈奴人趁汉人忙于内战之机,统一了各个部落,形成了一个部落联盟式的奴隶制国家,控弦将士有三十万。

刘邦建立汉朝后,知道匈奴人是汉王朝的心腹大患,便组织了三十二万大军,想一战解决匈奴。

刘邦急于冒进,他带领的骑兵被匈奴国困在白登山,险些成了匈奴人的俘虏。

经此一役,刘邦认识到以当时汉朝的军事力量,根本无法打败匈奴人。只能采取和亲政策,每年嫁王室公主给匈奴,每年还要送大量的粮食和牛羊给匈奴。

汉朝用女人和粮食换来了暂时的和平。这对汉朝人来说是极大的耻辱。

然而,更大的侮辱还在后面。

刘邦死后,吕雉临朝称制,是汉朝实际最高统治者。

冒顿单于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吕雉。

信的内容极为卑污。

说我现在单身,你也是单身,我们俩人可以各取所需。

意思就要想睡吕雉。

吕雉非常生气,就把信拿给朝臣看,问他们怎么办?

大汉朝廷顿时炸锅了。

这个侮辱性和伤害性都太强烈了。

樊哙大吼道:臣愿提十万雄兵踏平匈奴!

这时有一个大臣说:樊哙欺君!高祖刘邦组织三十二万大军都没有能打败匈奴,樊哙你凭什么带十万军队就能打败匈奴?

樊哙低头,默默不语。朝堂一时安静下来。

吕雉知道现在与匈奴人硬扛,大汉的国力不允许。她强忍羞辱,写了一封回信给昌顿单于:

我已年老色衰,齿发脱落,已不配侍侯单于。现奉上牛羊好酒若干给单于……

吕雉为国家着想,忍受巨大的羞辱,没有发兵,而是继续与匈奴人采取和亲政策。

匈奴人却是一头永远喂不饱的饿狼。尽管汉朝每年送美女,送粮食,匈奴人依然不停南侵,在边境不断抢掠。

汉文帝时,匈奴人三次一大规模入侵汉朝,气得汉文帝要御驾亲征匈奴,被他母亲薄姬苦苦劝住。

长城拦不住,女人的柔情也拉不住匈奴这匹凶残的饿狼,难道只能眼睁睁地任由匈奴人蹂躏?

有人说不了。

汉武帝继位后,汉朝经过吕雉汉文帝汉景帝三代人的积累,国力强大了。

匈奴人对汉人的欺凌,就像一根烧红铬铁,铬在汉武帝的胸膛上吱吱冒烟,让汉武帝痛彻心肺。

汉武帝决心彻底解决匈奴人。

他果断放弃与匈奴和亲的政策,要向匈奴人开战。

汉武帝从一个匈奴人俘虏口中得知,大月氏与匈奴人是世仇,匈奴单于砍下大月氏首领的头颅,制成酒具。

大月氏与匈奴人不共戴天。

汉武帝就派张骞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人夹击匈奴。他要主动反击匈奴了。

张骞一去几年,杳无音信。

汉武帝不再等了。他没计让匈奴人倾巢而出,攻打大汉的边境城镇马邑。

汉武帝布置了三十万大军埋伏在马邑周围,专等匈奴人上钩。

然而想不到,却犯下一个不该犯的失误,致使围歼匈奴的计划功亏一馈。

汉军放了很多羊群在马邑道上山坡上,目的是制造这里没有伏兵的假像。

但狡猾的匈奴人却看出了破绽,只见满山的羊群,却没有看见一个牧羊人。

疑心顿起的单于下令攻打一个汉军的一个小寨,抓住了一名汉军尉。这名汉军军尉不经打,招出了马邑周围大量汉军。

单于就像一只狡猾的狐狸,拨脚就溜了。

引诱匈奴出动围歼的计划破产,汉武帝决定主动出击,寻找匈奴人作战。

于是派出四路大军,各率一万骑,分路深入匈奴境内两千里。

这是汉民族第一次主动派兵深入匈奴境内作战。

由于经验不足,李广率领的一路全军覆没,李广被俘,另一路也残遭失败,仅余三千骑,有一路没有遇上匈奴人,等于去沙漠旅游了一回。

唯独卫青这一路大获全胜,斩匈奴七百多人。

这让汉武帝看到了战胜匈奴人的希望。

有了强大的骑兵部队,再加上优秀的将领,是可以完成打败匈奴人的。

汉武帝派霍去病两次闪击匈奴人盘据的河西走廊,大捷。

匈奴人经卫青霍去病联手打击,只能退往遥远的漠北。

匈奴人主力尚存。汉武帝没有给匈奴人苟延残喘的机会。

让霍去病卫青各率五万骑,加上运输粮草的部队,共计五十万人,跨越二千多里的沙漠戈壁,与匈奴在漠北展开决战。

漠北一战,霍去病歼灭匈奴七万余人,卫青歼灭匈奴人五万余,彻底打断了匈奴的脊梁骨。

匈奴人自再也无力南下侵掠汉境。

汉武帝穷尽国力,也要把匈奴打残,打怕。就是要彰显大汉国力,向世人宣告,大汉不可欺。谁敢欺辱大汉,再强大再凶残,也必然像匈人一样被打得落荒而逃。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奏响中华民族时代最强音,穿越历史时空,让妄图入侵中华的魑魅魍魉瑟瑟发抖吧。

任尔再横再凶,今天不收拾你,总有一天要收拾你。




在位54年,却打了44年匈奴的汉武帝,揪着匈奴不放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如果你不打他,他就反过来打你,还不如一鼓作气将其打残打废。

要说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有名的游牧民族,恐怕非匈奴莫属了,这个兴起于公元前3世纪阴山一带的民族,曾经是农耕文明的汉民族挥之不去的梦魇。

为什么?因为只要让他们抓住机会,他们就会想牛皮糖一样死死地缠着你,时时刻刻的南下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匈奴的第一次侵扰中原,正值秦王朝时期,本想打家劫舍的匈奴,被横扫六合的秦始皇一举赶回了老家,大将蒙恬率兵30万,把匈奴打得落花流水,顺便还收复了河套地区,修筑了万里长城和秦直道。

被凶猛的秦兵打回阴山的匈奴,暂时安分了一阵子,但很快,他们就又找机会反扑回来。

秦汉交替之际,匈奴出了个冒顿单于,趁着中原内乱,先是统一了匈奴各部,之后又看秦王朝无暇北顾,将蒙恬打下的匈奴地及朝那、肤施(现宁夏、陕北地区)等郡县侵占,并不断蚕食中原大地。

时值汉朝初建,国力孱弱,志得意满的匈奴,在冒顿单于狂热的战争思想以及劫掠的天性之下,再一次的打起了南下侵扰的计划。

公元前201,匈奴的冒顿单于勾结韩王信在大同地区起兵造反,为平定叛乱,汉高祖刘邦亲率30万大军前往征讨,在最初的战斗中,刘邦所率的汉军势如破竹,把反叛的韩王信打了个落花流水,同时还把匈奴赶出了其所占领的晋阳(今太原)。

但随着战局的顺利,刘邦起了轻敌之心,不顾部下的规劝,执意追击,不料中了匈奴的诱兵之计,刘邦被困在平城白登山达七日之久,完全和主力部队失去了联系,前有强敌,后无援兵,眼看着刘邦就要交代在白登山这里。

在危急时刻,谋士陈平利用冒顿单于的老婆阏氏,打起了“枕边风”牌,通过重金贿赂阏氏,居然让冒顿单于相信刘邦是“天命之人”,最终刘邦逃出生天。

逃出来的代价就是,阏氏得到了金银财宝,而汉朝则需要向匈奴进行和亲,将汉家公主嫁给冒顿单于。

对于这个结果,匈奴自然是极为满意的,但对于汉朝来说,就是一种刻骨铭心的耻辱。

但是没办法,谁叫当时打不过人家,只能选择和亲,换来暂时的和平,这打掉牙就血吞的屈辱,一忍就是80年。

这种屈辱,时时刻刻挂在心头的大汉历代皇帝心中,自刘邦时代开始,前前后后有多名公主被送往匈奴进行和亲,但即便是这样,匈奴这个贪婪的部落,依旧还是会无端入侵。

公元前166年,正值汉文帝时期,匈奴出兵14万,没有任何理由的大举入侵,一路上烧杀抢掠,匈奴的前锋军队,甚至打到了甘肃泾川县境内,距离长安只有200多华里,再任由匈奴这样骚扰下去,怕是长安都会不保。

刀都架在脖子上了,你说反击还是不反击?

刚刚继位不久的汉武帝,选择了出兵反击,汉匈之战就此打响,由此,至汉武帝驾崩,一生都在不断的打击匈奴。

牵涉到亡国灭种的危机是其一,虽然汉朝和匈奴有和亲这样的口盟,但是匈奴一旦没吃没喝了,依然还是会选择打汉朝,并不会因为和亲就不发动战争。

套在汉朝头上的,是匈奴这个紧箍咒,暂时的和平并不能换来长治久安,与其被动挨打,时常被侵扰,倒不如一鼓作气,将其打残乃至消灭,这样也能为后世子孙换来太平。

在汉武帝之前,大汉经历了六代的积累和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实力,尤其是经过文景之治,汉朝的综合力量空前的强大,就在汉文帝时期,就动过打匈奴的念头,但由于各种原因,最终这项计划被搁置下来。

年轻的汉武帝在亲政后,很快就将朝堂上料理妥当,此时的大汉,国富民强,他的目光,就转向欺压汉家近百年的匈奴。

是该报仇的时候了。

说到报仇,早在汉高祖刘邦去世时,匈奴就曾给汉朝带来过莫大的耻辱。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驾崩,在听闻这个消息后,匈奴的冒顿单于就给汉朝谢了一封书信,当然,他可没有什么好心,这封信不是来安慰吊唁的,反而是对汉朝的一个侮辱。

在信中,冒顿单于毫不掩饰的表达了对刘邦的妻子吕后的爱慕之心,言语间颇为轻佻,就是一封赤裸裸的调戏与恐吓信。大致的意思是说,吕后你老公死了,我刚好也是鳏夫,不如来我这里跟着我过吧。

孤愤之君,生于沮泽,长于平野牛马之域。数至边境,愿游中国。陛下独立孤愤,两主不乐,无以自娱,愿以所有易其所无。---冒顿单于写给吕后的信

这封信在朝堂上公开后,汉朝上下被气得几乎爆炸,大将樊哙咬牙切齿的要求出兵去讨伐匈奴,但最终还是没能成行。

连刘邦御驾亲征都险些丧命,樊哙又能如何呢?

但这份耻辱,被汉朝记下了,时隔八十年后,年轻的汉武帝要为祖先报这个仇。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积累,从汉景帝手中接过权力的汉武帝,掌握的是一个“富得流油”的大汉,富裕到什么程度呢?根据《汉书》记载,当时因为五谷丰登,粮食高产,以至于新粮压陈粮,一直堆到了舱外,有些都放烂了;而各府库里的堆着用不完的铜钱,放得时间久了,就连穿钱的绳子都沤烂了。

打仗打得是什么?打得就是钱粮,如此富裕,就具备了打一场硬仗的先决条件。

同时,在审视匈奴的长处和自己短处之后,汉朝早就开始发展自己用于作战的军民以及骑兵队伍,并且到了汉武帝时期,已经颇具规模,至少在面对匈奴时,不用再拿步兵来用人命填坑了。

有钱有兵,万事俱备,汉武帝的一句霸气的“寇可往,我亦可往!”,宣告了这场长久战争的基调。

自元光六年起,汉武帝就开始了他一生中长达44年的征伐匈奴之战。

之所以打了这么久,主要是匈奴的战斗力确实非同小可,同时,既然是主动打击匈奴,那就需要出兵长线作战,漠北艰苦的自然条件,其中的困难可想而知。

最主要的是,汉武帝的雄心壮志,他并非仅仅只是要打胜,而是要彻底的消灭匈奴,三次的汉匈之战,贯穿了他的一生。

公元前127年,汉朝与匈奴的首次大规模接触战役打响,在名将卫青、李息的带领下,二十万汉家儿郎采用迂回战术,把匈奴白羊王、楼烦王包围在河南地(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一带),此战,将二王打得丢盔弃甲,汉军消灭匈奴数千人,俘虏大小贵族三千余人以及牛羊百万余头。

战后,汉朝乘战胜之机,很快就在河南地设置了朔方、五原两郡,并筑起朔方城,加强防卫。

此战的意义非同凡响,是汉家王朝对匈奴大规模作战中,取得的较大胜利,同时此战解决了匈奴对于关中地区的控制,将汉朝的防线往外推进了千里之外。

对于河南地的失去,匈奴自然是极为不甘心,在之后组织了数次反扑,但均没有成功,紧接着,在公元前124年,汉武帝乘胜追击,再次发动了漠南之战,这次的目标是匈奴的右贤王。

此次领军的仍是卫青和李息,卫青长途奔袭下,以极快的速度,包抄了右贤王的王廷,措手不及的匈奴被打得七零八落,被迫退回漠北。

公元前121年,让匈奴人闻风丧胆的天才将军霍去病出场了。

著名的河西之战,就是发生在这一年,汉武帝在这一年中,决意收复河西走廊,霍去病不负众望,先后两次出击,先是在在皋兰山下,歼灭匈奴近9000人,后又在张骞、李广等人策应下,霍去病率精骑数万,大破匈奴左贤王部,歼敌三万余人,俘获匈奴名王5人及王母、王子、相国、将军等百余人,匈奴浑邪王部众4万投降。

经此一站,匈奴元气大伤,曾经在匈奴部落中传唱的民谣《匈奴歌》,就证明了我大汉王朝当时取得的巨大胜利。

"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这次的胜利,除了使匈奴元气大伤之外,汉朝也占领了河西走廊地区,并设置了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彻底将这些地区纳入直接统治之下。

如果说这两次战役,打得匈奴元气大伤,那么汉武帝第三次征讨匈奴的漠北之战,就是决定性的一场战役。

在经历了数次惨败之后,匈奴确实被打的元气大伤,但仍然具有一定的实力能够反扑,加上游牧民族缺乏必要的生活物资,因此,抢掠仍然是匈奴的主流动作。

为了一劳永逸的解决所有问题,汉武帝决定倾全国之力,再打一次,公元前119年,由卫青、霍去病所率的征讨大军,正式开拔!

此战,卫青部深入戈壁沙漠,纵横数千里,在阗颜山下,歼敌近两万余人;而霍去病部,将匈奴左贤王部彻底歼灭于狼居胥山下,消灭七万余人。

封狼居胥,饮马瀚海,霍去病因此战封神!

这次战役之后,汉武帝的战略目标基本得以实现,该报的仇也已经报了,但汉武帝还是不太放心,生怕匈奴反扑,依然持续追击匈奴,一直将其打到今天的贝加尔湖一带。

而在此时,因为长期的征兵作战,原本富饶的大汉也消耗的差不多了,国内上下充满了怨声载道,汉武帝也在临终前几年幡然醒悟,恢复了汉初息兵养民,轻徭薄赋的国策,让偌大的汉朝得以喘息。

被打残的匈奴,再也没有重振旗鼓的实力,就此分流同化,一部分南下进入中原,一部分西行至欧洲,经过若干年时间的洗礼,匈奴最终消散在历史长河之中。

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3月29日),汉武帝刘彻病逝,享年七十岁,这位从继位开始,就筹备计划征讨匈奴的帝王,就此与世长辞。

总结:

汉武帝自公元前156年继位,从汉景帝手中接过帝国的权杖,在将朝堂上整理安顿之后,开启了四十四年打击匈奴的军事行动,将一直欺压汉朝的匈奴,从壮大打到弱小,又打至最终消散,向当时的世界证明,我大汉子民,不容欺辱,驱使他有这样坚定信念的原因则是,如果不打匈奴,就会永无安宁之日,与其被长期侵扰,还真不如一劳永逸,将其直接打回原形。




汉武帝继位以前,汉匈战争一直持续,总体上说,匈奴处于攻势,汉朝处于守势,尤其是“白登之围”以后,汉朝选择以和亲的形式来缓解双方的摩擦,极力避免大规模战争,即便如此,匈奴依然不断的以袭扰的形式侵犯汉匈边境,文帝期间有过反击,但多是基于匈奴主动进攻基础上的自卫反击战,并没有出现汉朝大规模进攻的行动。

汉朝的政策看似软弱,实则有自身的难处。

冒顿单于继位以后,整合了北方草原上的游牧部落,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军事力量,无论人数还是组织能力,都大大优于秦朝时期,刘邦对匈奴的御驾亲征可看做是双方第一次正式交锋,而从“白登之围”可以看出,汉朝对匈奴的军事实力缺乏了解,加之汉军以步兵为主,无法应对匈奴以骑兵为主的作战方式,失败也就在所难免。

“白登之围”带来的失利,打消了汉王朝企图毕其功于一役的指导思想,加之后来的文帝景帝性格柔软,把精力都放在国内休养生息,不愿意大规模对外用兵,双方出现了长期的和平局面。

这种局面随着汉武帝的继位而被打破!

武帝终其一生不断对匈奴用兵,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1)汉武帝个人性格

有心理学家推测,汉武帝可能属于典型的热血型人格,这类型的人不甘于平庸,做事冲动,仿佛有用不完的精力,汉武帝在位期间,长期大规模对匈奴用兵,与此不无关系。除此以外,匈奴强势时期给汉王朝带来的屈辱感,也是汉武帝矢志不渝打垮匈奴的重要原因之一。

汉武帝有个同父同母的姐姐,十四岁就远嫁匈奴,也就是后来的匈奴阏氏,虽然其身份地位并未受到亏待,但这种城下之盟定下的婚姻,让汉武帝难以接受。

汉高祖去世后,冒顿单于出于挑衅目的,在言语上多次冒犯吕后,“ 孤债之君 , 生于沮泽之中 , 长于平野牛马之域 , 数至边境 , 愿游 中国 。 陛下孤立 , 孤债独居 。 两主不乐 , 无 以 自虞 , 愿以所 有 , 易其所无 ” 。

其时汉朝国力有限,无法做出军事上的回应,只能让匈奴单于吃豆腐,但于此产生的耻辱情绪并未随着事情的解决而消散,再加上“白登之围”给汉朝带来的负面影响,让汉武帝强烈渴望一雪前耻。他在诏书中写道:高皇帝遗联平城之忧,高后时单于书绝悼逆,昔齐襄公复九世之仇,《春秋》大之

(2)主战思潮占据主流

汉朝立国初年,碍于国力,主和派占据主流,“文景之治”以后,汉朝国力增长,主战派开始崛起,汉武帝因势利导,主持了两次廷辩,就战和问题进行讨论,其中第二次王恢和韩安国关于马邑之战的廷议争辩使得主战派的声音占据了明显的优势,加上汉武帝本人主战的意愿,主战思潮开始占据主流。

(3)国力支撑

楚汉战争以后,中原地区生产力遭到了极大破坏,《史记》记载:天下既定 , 民 无盖藏 , 自天子不能具醇驯 , 而将相或乘牛车。在这种背景下,汉朝根本不具备长期对匈奴用兵的国力,“文景之治”后,汉朝生产力得到恢复,人口大幅增长,已经具备了对外用兵的实力,“ 吏安其官 , 民乐其业 , 蓄积岁增 , 户口寝息 ”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并不打算将这些财富用于百姓,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屡屡侵犯边境的匈奴,不仅投入巨资提升战斗力,还从后勤保障方面加以完善,例如对军马的重视,就贯穿武帝一朝,“ 众庶街巷有马 , 吁陌之间成群 ” 。

与之相对应的是,匈奴在经历了冒顿单于的巅峰后,国力开始下降,此消彼长,给了汉武帝用兵的绝佳机会。

站在历史的角度,汉朝与匈奴的冲突,实则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两种生产方式的冲突,纵然其中一方在军事上取得短暂优势,在生产方式不发生变更的前提下,双方的冲突也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汉武帝终其一生对匈奴用兵,实则是对这种规律的一种反抗,但从效果来看,并不理想。

当然,日慕乡关并不否认汉武帝用兵的积极意义,正是在他的不断打击下,匈奴政权趋于解体,宣帝年间,利用匈奴遭遇雪灾的机会再度用兵,终于彻底击溃匈奴,此后很长时间,匈奴无力组织起大规模的进攻,追本溯源,还是汉武帝的功劳!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看电视剧《汉武大帝》的时候,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汉武帝的:寇可往,我亦可往!简直是霸气之极!

如果你知道武帝这句话的背景,就知道他为什么要花44年的时间,死揪着匈奴不放了。

在中国甚至世界历史上,匈奴可以说是赫赫有名的游牧民族之一了。

自从公元前3世纪在阴山一带兴起,这个以披发左衽为标志的民族,就成了南方农耕汉民族挥之不去的梦魇,因为他们一有机会就像一块橡皮糖一样死死的缠着你,烧杀劫掠,无恶不作。

匈奴第一次南下侵扰被殴,万里长城形成

第一个被他们侵扰的,就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王朝。但第一次他们就选错了对象,千古一帝秦始皇岂能让国土遭匈奴践踏!那让俺如何承载千古一帝的名号?

再加上方士卢生给秦始皇进献了一本图书,上面胡说什么"亡秦者胡也",更让秦始皇大受刺激!俺这个刚刚始皇帝,还没有千秋万代,就要亡了?而且是"胡"?这个"胡"是谁呢?秦始皇自然而然就把矛头指向了在北方频繁骚扰的匈奴了,因为那个这些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都被称为胡人,而匈奴就是当时最强悍的一支。莫非就是这家伙要亡我大秦吗?朕必须先把他们干掉,再不济也要拒敌于国门之外!

于是,大将蒙恬受命率千军万马出征北上,30万大军势如破竹,在战马的嘶鸣声中,破开的弓箭,带着愤怒的呼啸,把侵扰九原的匈奴人打的是屁滚尿流,丢盔弃甲,头曼单于麻溜地带着残兵败将,逃回了阴山老家以北的漠南放牧去了。

蒙恬大军也没有追击痛打落水狗,而是在占据河套地区以后,修筑了万里长城和秦直道。秦军的凶猛和防御措施的给力,使得"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秦始皇也去掉了"亡秦者胡也"的担忧,北方的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王朝之间维持了一段和平时期。

时间不停歇,转眼间本想千秋万代的大秦王朝还是亡于"胡"了,只不过此"胡"非彼"胡",而是始皇帝自己的儿子胡亥的"胡",时也命也!

西汉初立,匈奴再扰,刘邦被困白登山

经过秦末的乱战,"斩蛇起义"的原派出所所长刘邦,终于干掉了贵族出身的西楚霸王,一路高歌,从小小的亭长火箭般地蹿升为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

但这个开国皇帝还没有春风得意多久,那个被蒙恬痛殴过的匈奴人,趁西汉刚立,国势孱弱之际,又开始故技重施,南下打砸抢烧了,把个汉高祖逼得没法,只好御驾亲征,誓言把这个可恶的匈奴人打个亲爹都不认识。

这时是匈奴头领是冒顿单于,就是那个杀掉自己的老爹头曼单于自己当家做主的家伙,绝对一个狠角色。

这货先是趁刘邦们忙于内战,不但把当年被蒙恬收复的河套地区又鼓捣到了自己的手里,甚至还把势力扩展到了及朝那(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东南)、肤施(今陕西省榆林市南鱼河堡附近),兵峰直逼西汉在统治中心长安,把个汉高祖急得团团转。

急没有用,干呗!于是乎,刘邦亲率大军一路北上,势如破竹的汉军,不但把那个因为剿匪不力反而投降匈奴的韩王信打了个落花流水,还把匈奴大军赶出了被其占领的晋阳,也就是今天的太原。

俗话说,骄兵必败。接二连三的胜利,让汉高祖产生了轻敌之心。在获悉匈奴主力只剩下老弱病残的信息之后,在己方大军还没有到位的情况下,决定孤军深入,乘机干掉对方。殊不知冒顿单于也是一个刀口舔血过来的人,知道如何顺势而为。前几仗不是被汉军暴打吗?干脆装出一副弱不禁风的模样迷惑引诱汉军,却把精锐埋伏了起来,伺机而动。

这时有些轻飘飘的刘邦果然中计,不顾看破匈奴诡计郎中刘敬的警告,执意发兵进攻。刘邦率轻骑先到达平城(今天的大同)附近的白登山时,陷入了冒顿单于率40万匈奴大军在此设下的伏击圈。

双方经过七天七夜的攻防之战后,双方损失惨重,汉军已经处于弹尽粮绝的状态,而援军还没有到达。

重金贿赂逃出生天,公主和亲换来屈辱和平

眼看就会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还是谋士陈平的眼光犀利,居然从冒顿单于和老婆阏氏的亲密中发现了突围的机会。

陈平建议刘邦派使臣悄悄地下山用金银珠宝贿赂这个阏氏,毕竟高祖是打仗过来的主,在刀光剑影里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危险,陈平的建议让他看到了希望。

阏氏还真会忽悠人,晚上就对冒顿单于说,当家的,你看我们都围了刘邦这么久,还没有打下来,说明的天意,天意不可违啊,咱们还是放了他们一条生路吧,这样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英雄一世的冒顿单于此时在阏氏面前简直成了傻白甜,居然同意网开一面,把包围圈开了口子,让刘邦大军在迷雾之中顺口溜走了。

阏氏得到了金银珠宝,汉高祖捡了条命,冒顿单于则得到了刘邦提供给他的和亲公主,一举三得。

不亦乐乎的结局,让冒顿单于乐开了花,但被迫献出公主和亲才求得暂时安宁的汉王朝,从此在心里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屈辱。

武帝亲政,整饬内政平息边乱,前耻再绕心头

这屈辱一忍就是80年的光景,西汉王朝经过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来到了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的时代,匈奴靠和亲和抢掠过上的好日子也走到了尽头。

在武帝之前,已经有六位公主和亲,对象全部是匈奴,武帝继位之初的建元元年,刚刚16岁的少年天子汉武帝,就在匈奴勒索下,被迫送去了汉朝第七位和亲的公主,不过这个时候的汉武帝还是窦太后的关怀之下,自己还没有亲政。

当然,这七位公主,都不是皇帝亲生的,只不过是宗室之女,被冠以公主称号之后,送到了匈奴。这匈奴人也不管是不是皇帝亲生的,是老刘家的女人就行。

窦太后去世,此时已经21岁的汉武帝终于可以亲政了。他在整治了一系列内政问题、平息百越之地内乱以后,就把目光对准了那个曾经让汉室备受屈辱的匈奴,他要一雪前耻,他要保护汉室子民,不让汉室的女人再被匈奴蹂躏,唯一的办法就是干掉匈奴。

汉武帝对匈奴恨之入骨是有道理的,除了先祖刘邦被困白登山,公主被迫和亲之外,骄横无比的匈奴冒顿单于还在刘邦死后给其遗孀吕后写了一封长长的信,毕竟人家刚死了老公,去信问候一下也是人之常情,再说,这个冒顿单于还是汉室的女婿嘛,看起来挺懂礼数的。

但这封信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慰问信,而是一封赤裸裸的调戏与恐吓信,其对象就是吕后!言辞之间十分不敬,大致意思就是,吕后啊,这你老公也死了,你成了寡妇,而我呢,也是个鳏夫,不如来我这里,由我来安慰你吧。

根据《汉书》记载,匈奴冒顿单于给吕后的国书中写的原话是这样的:孤愤之君,生于沮泽,长于平野牛马之域。数至边境,愿游中国。陛下独立孤愤,两主不乐,无以自娱,愿以所有易其所无。

这冒顿单于赤裸裸的调戏,但吕后也没有办法,咋的了呢?无非是当时匈奴势大,一时半会儿奈何不得,只能忍气吞声了。

虽然时间过去几十年了,冒顿单于也已经嗝屁了,但汉武帝却忘不了先祖所受的耻辱,这仇,咱必须得报!

文景之治积累实力,招兵买马,武帝倾力斩匈奴

不得不说,南朝梁国太子萧统的韬光养晦一词是个了不得的发明,汉朝虽然还没有这个词,但武帝之前的几位皇帝干的都是这个活,任你匈奴张牙舞爪,我也不搭理你,专心致志地休养生息,虽然也遭到了不少不解与诟病,但终于给汉武帝积攒下了足以能够痛殴匈奴的资本。

这个时候的武帝,从景帝那里接手的是这样一个"烂"摊子:五谷丰登,新粮压陈粮,一直堆到了舱外,有些都放烂了;府库里的堆着用不完的铜钱,放得时间久了,连穿钱的绳子都沤烂了,这得有多少钱啊。

打仗就是打后勤,现在如此,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更是如此。看着这么多的钱粮,这后勤保障妥妥的,刘彻还不乐开了花?

有钱就是好办事,朝廷也看到了匈奴作战的优势及自己的劣势,大力发展军马养殖,使汉朝武帝时期,可以用于作战的军马数量急剧上升。要不然靠步兵,基本上还是被匈奴虐的份。

钱粮有了,军马有了,剩下的就是人了。这人自然包括有意志打击匈奴的皇帝、敢于也有能力率千军万马打仗的将军和能征善战的士兵。

恰好,这个时候三要素都具备了。

发出"寇可往,我亦可往!",就是汉武帝个人政治意志的最好宣言。

他的目的,就是要让那些频繁侵扰中原的匈奴臣服于中原。

天助武帝的是,他手下有了大将军卫青、少年英雄霍去病,飞将军李广等等无数让匈奴人闻风丧胆的赫赫战将。

三次战略反击之役,汉王朝完成了彻底打垮匈奴的战略准备

万事俱备的汉武帝,于元光六年起,开始了他一生中长达44年的征伐匈奴之战。

之所以长达44年,自然与匈奴的战斗力和自然条件有关,作战都是苦寒之地进行,其困难几乎是许多人不可想象的。

但再大的困难,也没有让汉武帝的意志有丝毫减退,干掉匈奴,那是必须的。

在几个几番小规模的战斗试探以后,汉武帝就开始了大规模地打击匈奴作战,这里面主要是三次规模性的战役。

河南地之战

公元前127年,在卫青、李息率领下,采用大迂回包抄的战术,把匈奴白羊王、楼烦王包围在河南地(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一带),二王被打得丢盔弃甲,被汉军消灭数千人,俘获3071人及牛羊百余万头。汉朝在河南地设置朔方、五原两郡,并筑朔方城,加强防卫。

此战意义非同小可,不但收复了河南地全部土地,而且打通了与陇西的联系,把防线北推千里之外,基本上解决了匈奴对关中地区的直接威胁。

漠南之战

匈奴自然不甘心失去对河南地的控制,几次进行反扑,都遭到了汉军的狙击。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发动了漠南之战,目标是匈奴右贤王,统帅依然是卫青、李息。卫青主攻,李息配合,长途奔袭包抄了右贤王的王廷。毫无防备的匈奴右贤王部被汉军打得措手不及,丢下万余人后狼狈北逃,汉军完胜,巩固了汉军对朔方的威胁,彻底消除了匈奴对长安的直接威胁,并将匈奴左右两部一分为二,切断了他们之间的联系。

此后,卫青更是率军两次袭击匈奴,歼灭敌军万余人,把匈奴的主力赶到了漠北。

河西之战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决定继续收复河西走廊的河西之战,这个时候的统军主帅,就是让匈奴闻风丧胆的天才少年霍去病了。

霍去病是匈奴人的天然克星,当年两次率骑兵千里奔袭,打得匈奴元气大伤,直接动了他们的根本。

三月第一战,霍去病率精骑万人出陇西,越乌鞘岭,采取长驱直入,突然袭击的策略,在六天内连破匈奴五王国后,翻越焉支山(今甘肃山丹大黄山)千余里,在皋兰山下,歼灭匈奴近9000人,斩杀匈奴名王数人,俘虏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多人,可谓大获全胜。

第二次,是霍去病进攻匈奴左贤王部的战斗,在张骞、李广等人策应下,霍去病率主力精骑数万,出北地郡,绕道河西走廊之北,迂回纵深达1000多公里达到敌后,远出敌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大破匈奴各部,今弱水上游地区与河西匈奴主力展开决战,杀敌3万余人,共俘获匈奴名王5人及王母、王子、相国、将军等百余人,匈奴浑邪王部众4万投降。此战,汉朝彻底占领了河西走廊地区,并设置了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彻底纳入直接统治之下。

河西之战的胜利,让中原王朝彻底打开了通往西域的战略要道,实现了"断匈奴右臂"的战略目标,意义非常,影响深远。

此战,使匈奴士气大受打击,一首当时的匈奴民谣《匈奴歌》就说明了问题:"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对匈奴来说,这也是报应,当初他们不就是这样对待汉朝的?

漠北之战,封狼居胥,汉武帝反击匈奴取得决定性胜利

经过三次战略反击,匈奴的势力大不如前,但依然还有反击之力。一不做二不休,汉武帝决定再打一仗,彻底打掉匈奴,这就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漠北之战。

公元前119年,汉军骑兵十万,步兵数十万, 在卫青、霍去病率领下,出定襄、代郡,在漠北与匈奴伊稚斜单于进行了一次毕其功于一役的大决战。

卫青部飞驰千余里,穿过戈壁沙漠,直抵阗颜山(蒙古杭爱山脉),歼敌1.9万余人。霍去病率部深入1000多公里,歼灭匈奴左贤王部于狼居胥山(蒙古肯特山),俘敌7.4万余人,封狼居胥,饮马瀚海,最远到达今天的贝加尔湖一带。

漠北之战,歼灭匈奴9万余人,对其打击是致命的,从此"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

至此,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战略已经告一段落,该报的仇已经报了,也不用再给匈奴纳贡献公主了。

但汉武帝不放心啊,一直追着匈奴残部打,一直到最后,国力消耗的也差不多的时候,汉武帝才幡然醒悟,发表了著名的"轮台罪己诏",重拾汉初的息兵养民,轻徭薄赋的国策,算是有了较好的结局。

毕竟,在当时的条件下,彻底消灭游牧民族也是不现实的,这也在此后的历史进程中得到了证明。

匈奴的最终结局,除了南下融入中原的一部分外,其余西出欧洲,在沉寂了一段时间后,匈人在上帝之鞭阿提拉的率领下昙花一现了一段时间,在他死后不久,匈奴就彻底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当然,在中国此后的五胡乱华时期,匈奴的后裔也折腾了一阵子,但最终都被同化了。

或许,你的身上就流着匈奴人的血脉也说不定。




不是汉武帝刘彻揪着匈奴不放 ,而是匈奴揪着大汉朝不放,刘彻打匈奴是被迫反击的 。

从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开始,匈奴就屡屡南下骚扰边境,抢掠大汉朝的物资和人口,公元前200年,刘邦还被匈奴围在白登山七天七夜,还是靠陈平花重金收买了匈奴单于的老婆才得以脱身。

西汉刚刚建立的时候,经过七年的战胜,国力衰弱,而当时的匈奴却是历史上最强大的时期,刘邦时期的匈奴单于叫冒顿,是匈奴历史上最伟大的首领,冒顿单于在世时,也是匈奴历史上最强大的时候。

为了保证刚刚建立的西汉政权的稳定与安全,刘邦在娄敬的建议下对匈奴采取和亲的政策,也就是将汉朝的公主嫁给匈奴的单于,同时每年赠送给匈奴一定数量的财物,并开放若干过境城池让双方进行贸易。

和亲政策其实是一种不平等政策,是一种屈辱的政策,但是对于汉朝来说,实力不如匈奴,再加上刚刚建立的政权,国内也不稳定,只能采取和新的政策,攘外先安内。

刘邦采取和亲的政策对待匈奴,估计也是这个意思,先应付着匈奴,等到汉朝强大起来,实力超过匈奴,再一劳永逸的解决匈奴问题。

刘邦去世后,吕后掌权,吕后在收到匈奴冒顿单于的一封调戏信后,在樊哙等人的附会下,差一点就不理智的发兵与匈奴开战,还是季布清醒,劝阻了吕后,要不然大汉朝早就亡在匈奴手中了。

吕后去世后,汉朝掌权的就是汉文帝和汉景帝了,两人统治下的汉朝被称为文景之治,仍然是继承了刘邦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同时在国内埋头搞发展、韬光养晦

虽然汉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但实际上匈奴并不守信用,仍然经常纵兵南下抢掠物资和人口。

汉文帝时期,公元前177年,匈奴入侵河南地上郡,烧杀抢掠物资与百姓。公元前169年,匈奴入侵狄道。公元前166年,匈奴14万人侵入那肖关,杀汉朝北地都尉,抢掠百姓牲畜,匈奴前锋部队已经进至雍地、甘泉附近,离长安不远,并且烧毁回中宫。公元前158年,匈奴三万骑兵入侵上郡,三万骑兵入侵云中郡。

汉景帝时期,公元前148年,匈奴入侵燕国。公元前144年,匈奴入侵雁门郡,至武泉后又进入上郡。公元前142年,匈奴入侵雁门郡,雁门太守冯敬战死。

汉武帝即位之后,匈奴南下扰边的情况仍然持续,虽然汉朝仍与匈奴在进行和亲的政策,但是匈奴丝毫不遵守协议,可见和亲政策并不是解决匈奴问题的根本。

汉武帝16岁即位为皇帝,首先考虑的就是稳定统治,当时的大汉朝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的盛世,国库充盈、百姓富足,仓库的粮食多的都开始发霉了,穿铜钱的绳子都烂掉了,而汉朝国内稳定,威胁只有外来,当时的外来势力能够对汉朝形成威胁的只有匈奴。

但是当时的汉武帝也没有底气对匈奴动武,毕竟经过汉初的几代人都不敢对匈奴主动出击,而只是被动防御,而且朝廷上的大多官员都反对与匈奴开战,也让汉武帝投鼠忌器,公元前134年,匈奴又派人向汉武帝和亲,当时的朝廷有人建议继续和亲,也有人建议不要和亲,但当时23岁的汉武帝最终没敢对匈奴开战,而是选择了和亲。

到了第二年,发生一件事,当时的大行令(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长)王恢与马邑当地的商人聂壹商量一个引诱匈奴大军进入马邑,然后由汉军包围消灭的计谋,汉武帝终于同意了这个计策,并开始实施。

结果事与违背,当聂壹引诱匈奴单于率领十万骑兵正一步步进入汉军包围圈时,匈奴人起了疑心,抓了一个汉军的雁门尉史,结果这个雁门尉史把整个计谋讲给匈奴人了,匈奴人一听立即退军,马邑之谋就白费了,同时匈奴与汉朝也正式撕破脸皮,进入敌对状态。

直到这个时候,汉武帝才真正开始下定决心与匈奴全面开战,可以说汉武帝的决心,是被马邑之谋的失败坚定出来的,双方关系已经破裂,没有任何缓和余地,战争是唯一选择,也可以汉武帝与匈奴的战争是被动逼迫的。

接下来汉朝就正式与匈奴开战了,一直到汉武帝去世前2年,汉武帝下达《轮台罪己诏》,对自已的罪过自我反省,同时停止对外战争,休养生息,无为而治,从公元前133年到公元前89年,汉朝与匈奴在汉武帝时期一共打了44年才暂时停止。

之所以打了44年,是因为匈奴一直没有被打垮,汉武帝时期与匈奴的战争,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试探阶段;

从公元前133年开始,汉朝与匈奴开始进入敌对战争状态,这个时候双方互有攻守,更多只是试探实力阶段,互有胜负。

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时期;

由于汉武帝重用卫青与霍去病,汉朝开始对匈奴的战争取得全面胜利,这一时期从公元前129年卫青第一次领兵作战开始,到公元前117年霍去病去世为止,有12年的时间。

这12年的时间,是汉朝对匈奴作战取得辉煌胜得的12年,基本上每战都能击败匈奴人,尤其是霍去病,不仅封狼居胥,而且横扫整个漠南匈奴,从此匈奴漠南无王庭,逃到更远的漠北苦寒之地。

这一阶段,汉朝对匈奴作战取得全胜,斩首匈奴人近20万,沉得打击了匈奴实力,匈奴一下子由盛而衰。

而在这个空档期,汉武帝觉得匈奴被打残了,还一度把精力放在其它地方,比如征西南、南越国和朝鲜,匈奴在这一个空档期迅速恢复了一些实力。

3、李广利对匈奴作战失利时期。

卫青、霍去病都去世后,匈奴卷土重来,汉武帝重用了贰师将军李广利对匈奴作战,由于缺少名将,李广利才能又不行,这一时期,汉朝对匈奴的作战基本上是失败,汉朝不仅损兵折将,而且主帅李广利还投降了匈奴。

本来匈奴转弱的实力,在取得一系列胜利后,匈奴与汉朝形成了对峙阶段,一时之间,谁也吃不了谁,到了公元前89年,汉武帝就罢兵了。

不是汉武帝一直揪着匈奴不放,而是在汉武帝一生,就没有完完全全的击败匈奴人,最终打成对峙阶段,战争都没有真正胜利,怎么可能放任匈奴不管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7

标签:汉武帝   匈奴   单于   王朝   中原   汉军   漠北   作战   汉朝   刘邦   国力   公元前   骑兵   大汉   时期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