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三国时期会出现袁绍袁术这种四世三公的大家族?

因高祖父袁安为章帝时司徒、曾祖父袁敞为安帝时司空、祖父袁汤为桓帝时太尉、其父袁逢为献帝时司空、其叔父袁隗为献帝时司徒,所以四个世代中(自高祖父、曾祖父、祖父及迄其父共四世)均出现过担任三公(司徒、司空、太尉)职位的人物,故称袁绍的家世为“四世三公”

因为按照汉代官员的任命制度,当官是靠推荐的。而推荐的标准是,第一,是读书人,这是身份的要求;第二,通晓儒学经典,这是才的要求;第三,举孝廉,这是德的要求。

这样的结果是:某一个人当官,整个家族都当官;同时,推荐了某寒族子弟,对方家族报恩,又反过来推荐自己的家族。

几个家族互相抱团,越滚越大,几乎垄断了仕途。而这样的家族,就叫作“士族”。

和士族相对的,叫“寒族”。


而在汉朝末年,被贴上“四世三公”标签的人,叫:袁绍。所以,袁绍是彻彻底底的士族。




四世三公不可怕,更可怕的是那句“门生故吏遍于天下”。杨修的祖上连续四代官居太尉,却依然没有袁家势力强大,就是因为门生故吏不如他们多



东汉末年的两大四世三公家族

太平年间,治国靠文臣,而每个朝代的文臣最高领袖,所任官职又不一样 ,在三国以前,三公一直是地位最尊崇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这一切的始源还是来自于周朝的太师太傅太保,这是最初的三公。

西汉年间,承袭秦制,虽然有三公,但是以丞相为首,西汉的三公就是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

到了东汉,就没有了丞相,虽然有上公之称,但大多是虚职,实际上以太尉司徒司空为最高官职,三公下设九卿,分别属于三公管辖,所以又叫三公九卿

东汉末年,有两个有名的四世三公家族,那就是汝南袁氏弘农杨氏



袁术袁绍就出身于汝南袁氏这一个大家族,袁绍的高祖袁安为章帝时期的司徒、曾祖袁敞为安帝时司空、祖父袁汤为桓帝时太尉、其父袁逢为献帝时司空、其叔父袁隗为献帝时司徒,一连四代人,出了五个担任三公的高官,所以袁绍、袁术处处以“四世三公”来称呼自家。



事实上,除了声名远播的汝南袁氏之外,杨修出身的弘农杨氏也是一个四世三公家族,从杨修的高祖杨震到他的父亲杨彪,这一连四代都曾在东汉官居太尉一职,可谓是每一代都能“继承”这一三公之职。试想,如果不是东汉灭亡,以杨修的才能,继承祖业,估计也不是难事。



三公,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是就是这么一个国之重器的官职,却被世家大族世代把持,这种畸形的政治现象到底是有何而产生的呢?

东汉的官僚选拔制度

东汉官僚选拔,一般来说,有自下而上的察举,和自上而下的征辟两种方式。

察举,又叫选举,是两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以“乡举里选”为依据,常行科目有贤良方正孝廉秀才明经等科。

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其中的“举孝廉”,有名的曹操,袁术出仕之时,都是通过举孝廉来踏入官场。

本来,举孝廉,顾名思义,就是孝顺清廉的意思 ,可是事实上经过几百年的演变,早已经名存实亡,到了东汉末年已经有了“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可笑局面。



真正的被举荐的人才,基本上都是出自世家大族,东汉顺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举六名孝廉的名额,可是其中五名早已经被当权的贵族勋戚给内定了,真正的名士入选只有一人,这还远远早于三国时期,就已经这样,到了东汉末年,估计六个名额真正靠实力的一个也没有,全部是靠关系。

征辟制度 ,相对来说,就主要是征辟那些已经有了名望的人,主要分为皇帝征辟和州郡地方征辟两种。



被征辟的士人一般来说,已经有了名声,起点会高于才出仕的那些被举荐的人才,比如袁绍20岁的时候曾任濮阳县长,传出了很大的名声,后来眼见朝廷昏暗,在为母亲服丧3年之后,竟然补了一个为父亲服丧,在家待了6年,就是不想出仕,六年之后,朝廷征辟他,他也拒绝出仕,隐居洛阳。

同样拒绝征辟的人很多,都有各自的原因,有的是看不上征辟他的人,有点是另有目的,比如司马懿为了拒绝曹操征辟,不惜装病7年。

门生故吏与二元君主观

诸侯讨董之时,袁绍的真实官职是渤海太守,而渤海郡其实是冀州下辖的一个郡,当时的冀州牧韩馥是袁绍的顶头上司。

讨董失败之后,诸侯混战,袁绍图谋冀州,韩馥本身胆小怕事,加上自己是袁氏门生,害怕汝南袁氏的声望,因此私下让出了冀州牧的官职,这让当时袁绍的声望一时无两,仅仅靠汝南袁氏的声望,不出一兵一卒,就夺得了一州之地



韩馥的“袁氏门生”,其实就与当时的选官制度有关,荐主与被荐人在政治上发生君臣关系,在私人感情上发生父子关系,被推荐的人如果对荐主不表现臣子的情分,就算忘恩负义,将为士人所不齿。大官们历年荐举士人,形成大大小小的私人集团。这就是“门生故吏遍天下”的由来。

不仅胆小懦弱的韩馥是袁氏门生,大名鼎鼎的董卓也曾经是袁氏故吏,熹平年间,董卓被司徒袁隗征为掾吏,后出任并州刺史、河东郡太守,这是其政治生涯上的一个转折点。



所以他对袁氏其实还是比较照顾的,当他掌控朝政之后,很多大事都与太傅袁隗商议,要不是袁绍在外面联盟讨董,他也不至于杀了袁隗与袁基一族。

所谓二元君主观,封建时代,皇帝自然是所有人的君主,加上当时特殊的举荐制度,举主也算是被举荐者的效忠对象,因此有人称之为“二元君主观”。

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于天下,若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则山东非公之有也。——《后汉书·袁绍传》

四世三公家族的诞生,罪不在选官制度

三皇五帝时期,天下为公,能者居之,所以有了“禅让制”;夏商周时期,上至国君,下至普通官员,都是世袭制,又叫“世卿世禄制”;秦朝为了横扫八荒,一统六合,建立了军功授爵制度,但是主要适用于战争期间;两汉的察举和征辟,在初期也为帝国选拔了不少优秀人才;至于之后的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在开创初期其实也都是非常先进的,适合当时社会发展。



只不过,最终因为掌权者的私心,选官制度没有得到贯彻执行,才让权利始终掌握在少数人手上,很多有才之士上进无门。

至于提问者所言,锁死了普通百姓的上进渠道,我个人是不认可的,就两汉而言,士人才能被称之为“人”,任何官员选拔也好,政治斗争也好,都是在这个圈子内的,普通百姓,只不过是“草芥”而已,曹老板动不动就屠城,可是也有“唯才是举”的美名。



不说无论什么制度,百姓都没有上进之门,就说那时候的百姓连字都不认识,怎么去当官?文书都看不懂,还不是被那些文书小吏所肆意蒙骗?

所以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其实并不是选官制度的问题,而是人的私心作祟,无论什么制度,执行者不能贯彻执行,都是如同虚设。

世家把持朝政之后

四世三公只是世家把持朝政的一个缩影,从当权者,也就是皇帝而言,自然是想改变这个局面的,有名无实的汉献帝不说,桓帝、灵帝时期,其实也是有过多次举措,比如两次党锢之祸,比如卖官



两次党锢之祸,不用多讲,虽然宦官集团看似胜利,士人集团短暂受压,但是却动了士族的利益,因此才有了东汉灭亡之祸。

同样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汉灵帝卖官,想想是不是觉得很不可思议,身为至高无上的皇帝,官员本来就是随便他任免,可是他竟然将官职明码标价,到底是为何?

范书《灵帝纪》:(光和元年)初开西邸卖官,自关内侯、虎贲、羽林,入钱各有差。私令左右卖公卿,公千万,卿五百万。李贤注引《山阳公载记》:时卖官,二千石二千万,四百石四百万,其以德次应选者半之,或三分之一,于西园立库以贮之。
范书《灵帝纪》:是岁(中平四年),卖关内侯,假金印紫绶,传世,入钱五百万。

曹操的老爹曹嵩就买了一个太尉的官职,其实这个卖官并不是像有些人臆想的那样,你一个平民百姓,拿出几百万几千万,就可以去买一个官



它首先还是得走流程,也就是选官,选上了官职,再去交钱,才能上任,这才是卖官的真相,他的对象本来就是那些世家大族的候选官员。

而灵帝卖官为了啥,从一个将钱存入“西园”,可以联想到西园八校尉,那是汉灵帝组建的一支军队,用以分薄大将军何进的兵权的。

而何进身为外戚之首,又是士族所拥护,用来跟宦官打擂台的。

可想而知,无论是卖官也好,党锢也罢,其实都是皇帝早已意识到了士族集团的做大,不甘于朝堂被他们垄断,所做的最后抗争而已




把持朝政大权多年,根深蒂固无人敢惹,所以会出现四世三公大家族,




"四世三公"是指袁绍和袁术出身的汝南袁氏四代----都有人位居三公,即司徒袁安(一世),司空袁敞(二世,袁安之子),太尉袁汤(三世,袁敞之侄),司空袁逢(四世,袁汤之子,袁绍和袁术之父)。

东汉官僚选拔,一般来说,有自下而上的察举和自上而下的征辟两种方式。察举,又叫选举,是两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以"乡举里选"为依据,常用方式有贤良方正、孝廉、秀才、明经等科目。最为风行的莫过于"举孝廉",如曹操、袁绍、袁术出仕之时,都是通过举孝廉来踏入官场的。举孝廉,顾名思义,就是选择孝顺清廉之人,可是经过几百年的演变,早已名存实亡。那时,真正的被选荐的人才,基本上都是出自世家大族,全部靠关系、走后门、结裙带、攀富傍贵、拉帮结派。

最终因掌权者的私心私利,选官制度没有得到贯彻执行,才让权利始终掌握在少数人(小团体、既得利益集团)手上,很多有才之士上进无门,“世胄摄高位,贫贱沦下僚"。由于世家大族进一步做大做强,垄断了吏治人事,加剧了阶层利益固化,基本上锁死了普通百姓的上进渠道、上升空间,造成了严重的、尖锐的阶级对立、阶级倾轧。

世家大族垄断官场朝局,其实不是选官制度的问题,而是个人或小集团(阶层、阶级)的私心作崇、私利驱使,无论什么制度,执行者不能有效贯彻执行,都是形同虚设。四世三公不可怕,更可怕的是那句"门生故吏遍于天下"。杨修的祖上连续四代官居太尉,却依然没有袁家势力强大,就是因为门生故吏没有袁家多!










从绝对公平的角度来说,四世三公是这个家族的耻辱才对。

哪有家族里四代人都能做官的?还都做到了位列三公的级别?这里面要是没有猫腻,我能把二十四史都给吃了!

其实提到四世三公的形成,就不得不提一提汉朝选拔官员的制度,那就是察举制。察举制也就是大家熟悉的举孝廉,只有通过举孝廉才能做官。

所谓孝廉也就是孝顺、廉洁。那么谁来举就成了关键所在。一般来说都是高级官吏来做这项工作,所以说时间长了,这里面猫腻可就多了。

到了后期,普通寒门想要做官?想都别想,因为当官的只会推荐自己的子孙后代为孝廉,从而让他们做官,这就形成了所谓的四世三公。

当然了,这么做似乎有点儿明目张胆了,于是乎这帮人开始换套路了。你推荐我儿子,我推荐他儿子,他再推荐你儿子。这么转一个圈,明面上大家都有大公无私的形象,实际上大家都成了获利者。

现在你知道为啥老袁家会出现四世三公的情况了吧?从袁安那一代开始,老袁家就始终出现在政坛巅峰,这里面没猫腻,说出去谁能信呢?难道说老袁家每一代都有顶尖人才出现吗?


一、举孝廉本身就存在很大漏洞。

举孝廉和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一样,最大的特点就是垄断。贵族子弟长期能获得孝廉资格,而寒门子弟就算再有才,往往也只能干瞪眼。

尤其是在和平年代,没有立功的机会,寒门子弟想要举孝廉?做梦去吧。举孝廉中的孝顺该如何体现?其实这就是对寒门子弟的一大挑战了。

有钱人家的孩子,可以把父母的葬礼搞得特别隆重,而且在下葬父母时,会同时陪葬一大批金银珠宝。谁家陪葬的东西多,那谁就是这个地方最孝顺的人,这几乎成了最重要的一条标准。

这下好了,有钱人恨不得把家里的钱掏空了给父母陪葬,就是为了搞到一个孝廉的资格。毕竟做了官以后,千金散尽还复来嘛!

可寒门子弟咋整呢?跟有钱人拼财力,甭想了,所以有一部分人会误入歧途,到市场上借贷来做陪葬,搞得不伦不类,家破人亡。


汉朝以孝道治天下,所以考古学家发现汉墓的时候,都会两眼发光,毕竟这里面的东西肯定少不了!

这么一搞,寒门子弟做官的通道基本被堵死了。而且到民间选拔孝廉的次数也越来越少,大部分都是官员的子孙后代继续成为孝廉做官。比如说曹操、袁术都是举孝廉出身,你能跟他们比吗?

官员们做了官以后,肯定希望子孙后代继续做官,所以他们开始垄断读书的权力。也就是说只有他们贵族子弟才能读书,寒门子弟想要读书,连个老师都找不到。

由于社会上普遍都是文盲,不仅便于管理,而且便于自己的子孙后代可以继续做官。这就是举孝廉的巨大弊端。


二、公平永远都是相对的。

但是你能说举孝廉就一定完全不公平吗?当然不会,如果完全不公平,那这种制度根本就运行不下去。

比如说老袁家第一个发家致富的人袁安,这就是一个真正通过正规举孝廉渠道走上来的人。袁安的爷爷袁良做过县令,虽然官职不高,可是学问不小,这就算是给袁安打下基础了。

袁安的父亲没什么官位,到了袁安这一代,其实已经没有优势了。这个时候袁安凭借自己的品德和学问,成功举为孝廉,担任了县令。

在任上袁安做事十分认真且公正,所以很快就得到了提拔,陆续担任了河南尹、太仆、司空、司徒等官职,成为了汉朝的高级官吏,位列三公。


袁安的确很厉害,凭借自己的真知灼见和自身能力,逐渐成为了汉朝的高级官吏。可是这能代表他的儿子们也能个个成才吗?

当然不能,不过他的3个儿子都做了高官,尤其是老三袁敞担任司空,位列三公。

二儿子袁京的儿子袁汤又担任了司徒,位列三公。

袁汤的儿子袁逢也担任了司空,位列三公。

袁逢就是袁绍和袁术的父亲,所以说我们可以看得出,老袁家的这两兄弟起点有多高了。要说成才率,他们家可真的高,但事实是这样吗?

老袁家之所以如此兴旺发达,主要还是因为他们家的门生故吏太多太多了,有这帮人遍布朝野帮助老袁家,老袁家自然差不到哪儿去。


三、袁术的起点要高于袁绍。

说到底,所有官员都是皇帝家族的门生故吏,但是为啥不是所有官员都向着皇帝呢?原因很简单,林子太大了,什么鸟都有。

老袁家也是一样,他们家的确门生故吏遍及天下,可问题是这些门生故吏究竟支持老袁家的哪些人?这也是个很大的问题。

因为老袁家的政治遗产,其实可以由多人继承。比如说袁逢的几个儿子,自然都能够成为老袁家的接班人,结果袁术成了最终的继承人。

袁绍虽然是袁术的哥哥,但是袁绍是庶出,地位低下。按照袁术的说法,袁绍如果没有被过继出去,那只能在他们家做个奴才。

所以说袁逢的大多数政治遗产都被袁术给继承了,因此袁术不需要怎么努力,就拥有了天下最富庶的淮南之地。而袁绍必须要靠自己苦哈哈地努力,才能实现自己坐拥青幽并冀四州的梦想。

由此可见,一个大家族,也有分裂的时候。到时候这个家族就跟皇族一样,他们的门生故吏也会分成各大派系,很难掌控。


总结:起点高,不代表终点也高。

很显然,袁绍和袁术都是人才,可惜他们俩都没能成为东汉末年最后的成功者。袁术提前称帝,结果遭到天下人唾骂。袁绍被曹操打败,结果啥也不是了。

同样是四世三公的老杨家,更只能在曹操身边打工。杨修被曹操杀了,他老爹身为三公之一的杨彪,居然连个屁都不敢放。

由此可见,起点太高,未必就能成就大事。反而那些受到不少挫折的人,才能在逆境中越战越勇。

参考资料:《三国志》、《后汉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6

标签:汝南   司徒   门生故吏   孝廉   士族   家族   官制   寒门   大族   太尉   东汉   官职   子弟   世家   司空   三国时期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