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代”的第四国:燕国为何不配拥有姓名?

东汉末年的燕山东麓,穿过群山重叠,辽河平原一望平野,这里存在着一个隐匿于《三国演义》中“魏”“蜀”“吴”三国之外的“第四国”——燕国。

伫立辽左,怅望中原。今天,我们来聊一聊燕国,以及围绕燕国发生的往事旧闻。

辽东:边陲之地与割据天堂

在诸侯纷争的乱世里,燕国并没有另外三国的知名度,无论是在浩如烟海的史籍,还是在民间的演义评书,都鲜少留下有关燕国的记录。燕国的存在感之所以这么低,首先就是与燕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挂钩。

燕国地处辽东半岛,西连幽燕,东抵朝鲜半岛,位于两汉时期华夏文明的边缘之地,与两汉时人主要记事中心的中原地带距离遥远。话虽如此,燕国也有其独特的优势,燕国统治的核心地带的辽河平原,同样宜于农业耕作,自古以来便是农业区。燕国以西,又有燕山群峦余脉,屏翰东北,燕国想要关门自守,不在话下。

对于中原政权来说,若要进入辽东也是困难重重,首要问题便是——远,是长途行军的消耗和绵延千里的后勤补给,据《后汉书·郡国志》载:

“涿郡(高帝置,洛阳东北千八百里)七城,户十万二千二百一十八,口六十三万三千七百五十四......辽东郡(秦置,洛阳东北三千六百里)十一城,户六万四千一百五十八,口八万一千七百一十四。”

以幽州(今北京)为攻燕的桥头堡,到达襄平(今辽宁辽阳),就有一千多里,若是从洛阳(今河南洛阳)出发,则有三千多里,也难怪后来司马懿攻打燕国时将其定义为“四千里征伐”。

除了路途遥远,通向辽东的交通道路同样艰难。当中原政权自华北向辽东挺进,除了从海路上跨渤海外,陆路上只能挤向交通状况素来不好的辽西走廊。辽西走廊沟通山海关内外,从秦汉到明清,历来为兵家征战必经之地。辽西走廊从广义上讲,并非单指某一条道路,而是数条古道的汇称。

一为卢龙道,从卢龙而出,经由平冈通向柳城,此路穿丘陵山地而过,崎岖难行,曹操就曾经此道路,开山填谷,北伐乌桓大胜而归;

二为无终—平冈—柳城道,此道自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凿,但因其途经道路同样遍布丘陵,行进也颇有困难。

三则是傍海道,在三条道路中最为平缓。此路由幽州(北京)出发,沿着渤海经山海关通到锦州,这也是自战国到近代以来,从华北通向东北最常走的通道。曹操征乌桓时,也是因为傍海道在夏秋时节的连绵阴雨,道路“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无奈之下才选择了卢龙道。

再从地形上看,辽西走廊背山面海,不断有丘陵起伏,平原与渤海相傍延伸开来,呈狭长的“一”字形走向。若是军队从华北而来,即便纠集了大部队进攻,也会被辽西走廊独特的地形束缚,战略纵深被压缩,军队丧失了推进腾挪的空间,数量优势几乎瞬息抹除。

以晚明辽东战场为例,明清两军自天启年以来鏖战于辽西走廊,明廷集全国之力投入辽西作战,一直到崇祯晚期的松锦会战,明军不断折戟沉沙,却再没能挺进辽河平原。正因如此,当社会学家费孝通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民族走廊这一概念时,除了西北走廊、藏彝走廊、南岭走廊以外,还单独指出“一个地区(辽西走廊)包括东北几省”。作为咽喉交会之地,辽西走廊的地位非同一般。

即便克服重重困难,跨过了辽西走廊,也并不意味着可以顺利进抵襄平(今辽宁辽阳)。在辽河平原以北,还存在广阔的沼泽湿地,称为辽泽。辽泽横亘辽中,燕国仅需凭借辽泽这个天然屏障,再加固辽泽以南的辽队的防守,就能限制敌军的进攻,后来毌丘俭和司马懿先后攻燕,都是从辽队方向来进攻的。

种种有利条件加持下,辽西走廊如同一把钥匙,锁住了华北和东北门户,隔绝遥远的中原,又有辽泽的庇护。辽东之地,俨然成为割据自雄者的天堂。

燕国的崛起:内修国政,外攻邻邦

地缘优势给了燕国割据的基础,东汉末年的辽东太守公孙度则让燕国的割据成为既定事实。公孙度并非豪门子弟出身,与坐拥白马义从的著名诸侯公孙瓒没什么亲缘关系。早年间的公孙度,随父亲公孙延定居玄菟(今辽宁沈阳),年长后在郡中任职,也不过区区小吏。

不过,当时的玄菟太守公孙琙与公孙度同姓公孙,又对公孙度十分欣赏,“见而亲爱之”,进而对公孙度好生培养,以子待之。很快,有了跻身仕宦阶层资本的公孙度扶摇直上,他先后“除尚书郎稍迁冀州刺史”。虽然公孙度很快被免职,但他却遇到了生命里的另一个贵人——徐荣。

董卓专权时期,中平六年(189年),公孙度的同乡、在董卓麾下任职中郎将的徐荣向董卓举荐了公孙度,公孙度从一介白身再次一跃成为辽东太守。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公孙度逐渐崭露头角。他掌权后,为了立威和加强控制,公孙度采用雷霆手段,开始诛戮辽东大族,以公孙昭、田韶为首,前后“夷灭百馀家,郡中震栗”。

初平元年(190年),随着关东州郡起兵讨伐董卓,盘踞河北的公孙瓒、刘虞等人无暇顾及辽东事务,公孙度的野心也开始不断膨胀,他认为“汉祚将绝”,并以辽东有“冠石之祥”为名,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

此后的公孙度,名为汉之州牧,实行割据之事,君王之礼。公孙度并没有安于现状,而是在军事上四面出击,东西扩地,“东伐高句丽,西击乌丸,威行海外”,凭此,公孙度奠定了在辽东的威望。

当公孙度在辽东不断谋求发展时,中原的乱局仍在延续。曹操挟持汉献帝号令四方,与中原各诸侯角力,无力劳师远征辽东,出于笼络的目的,曹操上表献帝请封公孙度为武威将军、永宁乡侯。没曾想,公孙度却不领这个情,并称:“我王辽东,何永宁也!”公孙度的野心还不止于此,中原纷乱时,他令军队南越渤海,甚至一度收取东莱诸县,开置营州。

此时的燕国,也的确有割据的实力。在当时,燕国大臣凉茂曾提到“将军拥十万之众”,这几乎与后来蜀汉的常备兵力持平,即使在数目上略有夸大,燕国的军事力量也足以称雄一方,实力不容小觑。

建安九年(204年),公孙度溘然长逝,继任者是其长子公孙康。他改变了公孙度的对外策略,首先,开始修复同曹操之间的关系,换取生存空间。袁绍官渡战败之后,袁绍之子袁尚、袁熙投奔公孙康,反被公孙康斩杀。公孙康将二袁首级献给曹操作为投名状,因此被拜为左将军,封襄平侯,得到了大义名分的背书。

解决中原的威胁后,公孙康开始着手重新加强对乐浪郡(今朝鲜半岛北部)的统治。

与西汉时乐浪郡对朝鲜半岛的统治不同,东汉时期汉廷的影响力在朝鲜半岛明显降低。东汉时期在朝鲜半岛的统治特征,相比西汉,其一在曾经朝鲜半岛以直接管辖为主的郡县管理体制被明显削弱,其二在间接管理的藩国羁縻管理体系逐渐替代直接管辖成为主流。

单单大岭(今介于元山、平壤之间的北大峰山脉)以东原属乐浪郡的秽貉人,但实质上有着等同于三韩的自治地位。这种格局最早从汉光武帝时业已开始,东汉建武六年(30年),“省都尉官,遂弃领东地,悉封其渠帅为县侯,皆岁时朝贺。”

而到了东汉末年汉桓帝、汉灵帝时期,随着国家动乱不休,在朝鲜半岛的郡县甚至出现了“韩、秽强盛,郡县不能制,民多流入韩国”的现象。

公孙康,正是恢复对朝鲜半岛统治秩序的重要人物。

接手辽东半岛以后,公孙康率先攻破时常袭扰辽东的高句丽。建安十四年,公孙康一战而克高句丽王伯固,俘虏伯固的长子拔奇,又遣公孙模、张敞等收集遗民,兴兵伐韩,安定四方以后,在这个乐浪郡的南部几县又分置“带方郡”。

剿抚并用、细化行政单位后,以郡县代管郡县区外的各部族的基本思路得到施行。公孙康时期的燕国,不仅扩大了领土,也深入了对朝鲜半岛的统治,自此走向了统治的极盛。

同时,随着曹丕代汉,曹魏逐渐稳定在北方的统治,燕国的危机也悄然到来。

燕国之亡:公孙渊的迷幻外交

燕国之所以能盘踞自雄,除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外,也与多年来对中原政权名义上的臣服有关。

名义上臣服(以州牧、太守施政)、实际上自治,正是燕国的生存之道。同样,对中原王朝来说,战乱时期无暇顾及地处边陲、易守难攻的燕国,作为折中之策,双方既然没有显著的敌意,公孙家族在辽东自治的问题也就暂时搁置。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魏明帝曹叡统治晚期。

当时的燕国统治者公孙渊是个不省事的主,在外交上朝秦暮楚,一阵迷之操作,将魏、吴两国得罪了个遍,也敲响了燕国的丧钟。

公孙渊掌权不久后,一反先前与曹魏和平共处的态度,开始与孙权联络。公孙渊先是向吴国孙权称臣,以图声援南北、对抗曹魏,而当孙权使者乘船渡海,带着敕封不远万里抵达辽东后,公孙渊心生反复,旋即反悔,斩杀了孙权的使者,吞没吴方的“兵资”,并将吴国使者的首级送往洛阳,向魏明帝曹叡献媚。

这样的事,公孙渊后来还干过很多次,并且每次都做得两边不讨好:

最初,曹叡还以为公孙渊是故意引诱吴使前去,打的是吴国的脸面,表的是对魏国的忠心,对此还颇为欢喜,拜公孙渊大司马,封乐浪公,还让公孙渊继续持节任辽东太守,统领诸郡。

但事态的发展逐渐偏离了曹叡的预想。

在魏国册封时,公孙渊听闻魏国使团中有位名叫左骏伯的大力士,心生惶恐,派军包围了使者的驻地,一番口舌之争后,才接受了册封。当使者回到洛阳向曹叡汇报情况后,曹叡对屡屡反复的公孙渊彻底失去了耐心,下定了解决辽东割据问题的决心。

景初元年(237年),魏幽州刺史毌丘俭带兵征讨公孙渊,至辽队(辽河东岸),为公孙渊所阻击,又逢大雨滂沱,铩羽而归。

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公孙渊,在击败毌丘俭后,自立燕王,取继承汉业之意,改元绍汉,设置百官,遣使持符节,给四方部族颁发印绶,公孙渊延续了两面三刀的处事风格,听说魏军想要讨伐他,公孙渊再次向吴国称臣,希望吴军为他分担军事压力。但这回,公孙渊没有得到吴国的帮助。

转年,也就是诸葛亮病逝四年后,在西线军事压力大为缓解的情况下,曹叡召回在关中领兵的司马懿。魏廷决议由司马懿率领4万中央军,自洛阳而出,直插襄平(今辽宁辽阳);另有一路由刘昕(刘夏)、鲜于嗣跨海收复乐浪、带方诸郡(今朝鲜半岛北部);此外,魏廷还充分调动幽州诸军、辽西慕容鲜卑(前燕曾祖慕容莫护跋曾参与此战)、高句丽等各方部队,从四面八方包围公孙渊。

面对司马懿的进攻,公孙渊仍然沿用先前迎击毌丘俭的战术,命令卑衍、杨祚率领数万人,占据辽河的关键节点辽队县,修筑围堑,想要凭仗地利逼退魏军。司马懿戎马多年,没多久就看穿了公孙渊的图谋。他对部下说:“贼所以坚壁,欲老吾兵也。”

燕军的主动出击,给了司马懿突破的机会,在击败卑衍等人后,司马懿借机渡过辽河,以兵力优势在数十里辽河围堑中打开了一个缺口,通往襄平的道路顿时门户洞开,司马懿挟大胜之威,连战连捷直驱襄平,很快将公孙渊包围起来。

公孙渊怕了,派使者前往魏营卑躬求和,使者却被司马懿斩首。司马懿谈及军事要点,还留下了一段名言:“能战当战,不能战当守,不能守当走,余二事惟有降与死耳(《晋书·宣帝纪》)。”

燕军既不能战,也不能守,投降的路还被司马懿断了,剩下的只有死路一条。当年8月壬午,公孙军崩溃,公孙渊父子突围失败,魏军在襄平城外流星坠地的地方,将公孙渊父子斩杀,首级传送洛阳,随后魏军迅速占领辽东、带方、乐浪、玄菟等地,燕国灭亡。

从公孙度任职辽东开始,在燕国立国的五十年里,虽然地处边境,却也因不同文化汇集于此,既是对外的窗口,也是对内的门户,地位特殊,有意无意中,参与了中原事务,搅动着天下风云。燕国作为亲历者,见证了这段纷繁动乱的历史。

如今,当年的金戈铁马早已随着时间消弭,在海晏河清中归于沉寂,只是昔日历史的厚重还在故事里悠悠传唱,走入千门万户,磅礴至今。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 8950条回答。

其实三国时期,还有几个分离势力,比如辽东公孙家、交趾士家、河首平汉王宋建。

这三个势力的统一特点,就是地处偏僻。

我们一个个来看。

辽东 东孙家

这就是所谓的燕国。



辽东东孙家

辽东公孙家的地盘,大体是今天辽宁省南部和朝鲜北部。

公孙度本来是东汉任命的辽东太守,是合法的官员,一方霸主。

中原大乱期间,公孙度,对其亲信柳毅、阳仪说道:“汉室要灭亡了,度想要与其属下商量谋取王位时机。”

于是,从190年辽东开始实际上独立。

而历代中原王朝没去攻打辽东,只是给与笼络。


比如曹操封其为武威将军、永宁乡侯,但公孙度已自以为是辽东王了,说:“我王辽东,何永宁也!”

公孙度去世以后,他的儿子公孙康继任,公孙康死后因为儿子年幼,由弟弟公孙恭暂时代理。公孙恭掌握大权后,不愿意随便放弃,被侄儿公孙渊用武力夺取。

公孙渊时代,认为自己家族已经盘踞辽东30多年,拥有兵力超过4万,实力非常强大,不愿意居于中原君主之下。

公孙渊开始联络孙权以抗衡曹魏,但随后又翻脸,杀死孙权派来的使臣。


曹魏乘机命令幽州刺史毌丘俭攻公孙渊。

但古代除了山海关以后,到公孙渊控制的辽东,有一个长达数百公里的无人区,辽西走廊。

这个地区北面是山地,非常难以通行,南面则是大海,也无法通行,只有狭窄的道路可以通行。

这个道路上有很多沼泽和湿地,大军行军非常不便。

所以,古代想要征讨辽东是很困难的,军粮运输问题就无法解决。


结果237年毌丘俭派大军攻打公孙渊,长久不能获胜,被迫撤退。

公孙渊由此得意,认为曹魏没什么了不起,干脆在当年自立为燕王,改元绍汉。

他联络孙权和北方鲜卑,一同对付曹魏。

但这次曹魏派出司马懿对付他。

司马懿分析局势,认为公孙渊刚刚打了大胜仗,此刻一定骄傲自大,防御松懈。

所以,司马懿率领4万大军,以闪电战轻装突袭公孙燕的燕国。

公孙渊并没有戒备,突然发现曹魏大军到来措手不及,惊慌之下派遣数万大军正面对抗,试图继续用持久战拖垮敌人。

老狐狸司马懿却更为厉害,他派遣主力同公孙渊正面交战,随后派遣轻骑兵绕过对方阵地,迂回突袭燕国首都襄平。

公孙渊唯恐襄平失守,急忙命令前方主力回来营救。


司马懿则让部队拖住公孙渊主力,余部猛攻襄平城。此时高句丽王也出兵增援,公孙渊知道大势已去,部下也人心浮动,陆续向曹魏投降。

曹魏围攻襄平,最终将其攻破,公孙渊被斩杀,时间是238年。

至此,辽东公孙家整整盘踞当地长达48年之久,半个世纪。



交趾士家

交趾士家没有公孙家这么牛逼,但也是南方的一个霸主。

交趾士家的地盘,大体是今天的广东、广西两省,还有越南北部。

在东汉,这里都是鸟不生蛋的地方,是偏远地区,同辽东差不多。

交趾士家是当地的门阀豪族,势力非常强大。

他们家族的领袖士燮,在187年被汉朝任命为交趾太守,也是合法的官员。


随后中原大乱,交趾就被士家控制。士家的亲族多出任交州的要职,如士燮的三个弟弟士壹、士䵋、士武,分别担任合浦太守、九真太守和南海太守。

时间大概也是190年。

由于交趾过于偏僻,古代从中原步行到交趾也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士家独霸一方,相当稳定。

士燮是个优秀的官员,创业不行,守业还是很强的。

交趾在他的控制下,安定繁荣,没有战乱。中原大乱后,一些汉人为了活命,逃到交趾,因此这里也逐步繁荣起来。


208年赤壁之战以后,士燮明白北方的东吴极为强大,已经不能与其对抗,就开始称臣。

孙权派遣步骘为交州刺史,形式上管理交趾,但实际上地方还是士家控制。

曹操也想方设法笼络士家,但由于地理上不喝交趾接壤,影响力没有东吴那么大。

士燮没有辽东公孙家那么糊涂,他明白自己1万左右的兵力,不足以和东吴作战,所以比较老实。

士燮将儿子送到东吴作为人质,每年对东吴上贡。在夷陵之战中,刘备派人拉拢士燮,后者坚决支持东吴,获得了孙权的认可,被孙权封为卫将军、龙编侯。

226年,士燮以90岁高龄去世。在古代,普通男人一般就活到50多岁,90岁相当于今天的110岁,堪称长寿至极了。

士燮控制时期,交趾长达36年实际上是独立的。


但士燮死后,他的儿子士徽认为士家在交趾的势力根深蒂固,根本不怕东吴,开始起兵和孙权作对。

东吴立即派出部队攻打交趾,士徽这才发现自己老子士燮的英明。交趾的军队虽是地头蛇,在精锐的东吴士兵面前不堪一击。

士徽兵败出城投降,兄弟6人都被斩首,士家几乎被孙权族诛,只有少数人幸免。

士徽失败后,地盘被东吴吃掉,改为交州和广州。

即便如此,士家也盘踞交趾30多年,但并没有建国。




河首平汉王宋建

河首平汉王宋建的地盘在西凉,面积同上面两个人不能相比,大体是以他的家乡枹罕(今甘肃省临夏县)为根据地得附近地区,几个县而已。

184年黄巾起义以后,中原大乱。

宋扬、边允、韩约、马腾等人借机在凉州起兵叛乱,他们大多数是依靠强悍的羌人武装,战斗力很强。

但中原王朝很快平叛,连续击败这几个家伙。

宋扬由于被大汉通缉犯了诛九族的罪,就改名为宋扬,改为盘踞枹罕,自号“河首平汉王”,改年号,置百官。


由于宋建地盘非常偏僻,得以从184年一直割据到214年,长达30年之久。

因宋建实力较弱,曹操优先对付马超和韩遂,开始并没有对付他。

但211年,马超和韩遂再次骑兵攻打曹操,曹操出兵将其击败,随后追击到西凉。

到了214年,马超和韩遂都被彻底击败,马超投靠刘备去了,韩遂也朝不保夕。

这种情况下,曹操命令大将夏侯渊顺便收拾地头蛇宋建。


夏侯渊派遣张郃率领大军进攻,沿途羌族部落纷纷投降。

宋建试图逃走,但已经来不及了,被张郃大军围住后几天内就被打败,宋建也被斩杀。

宋建的力量薄弱,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但也在夹缝中称霸了30多年。

曹操对夏侯渊很满意,赞扬“宋建造为乱逆三十余年,渊一举灭之,虎步关右,所向无前。仲尼(孔子)有言:‘吾与尔不如也。’(宋建造乱已经三十多年,夏侯渊一举消灭他们,像老虎般进步关右,所向无前。仲尼(孔子)有句说话:‘我与你也不及。’ )”



这就是三国的三个独特割据势力。




为什么?因为辽东公孙家族建立的燕国,实力太弱了,不足以改变天下格局。而且结局过于凄惨,几乎被司马懿摁在地上摩擦,一点脾气都没有,所以压根称不上三国时期的第四国。

如果公孙家能称得上第四国,那么南方士燮的交趾也能称得上第五国了!这些偏安一隅偏到姥姥家的诸侯,就不要跟三国其他诸侯凑热闹了。

公孙家族的发展大概是这样的:

  1. 第一代:公孙度。他被董卓任命为辽东太守,公孙家族开始在辽东发迹,后其自任辽东侯、平州牧。
  2. 第二代:公孙康。他是公孙度的儿子,他倒向了曹操集团,所以被封为左将军、襄平侯。
  3. 第三代:公孙恭。他是公孙度的儿子,公孙康的弟弟。他继位后也倒向了曹魏集团,被曹丕封为车骑将军、平郭侯。
  4. 第四代:公孙渊。他是公孙康的儿子,早年投靠曹魏,被魏明帝封为大司马、乐浪公。后来他选择自立为燕王,建立所谓的燕国,结果被司马懿所灭。

从公元190年公孙度成为辽东太守,到公元238年公孙渊被司马懿所灭。公孙家族在辽东地区统治了长达48个年头,历经4位统治者,也算是相当长的时间了。但是为啥他们不能称之为第四国呢?


一、公孙家族长期依靠曹魏集团。

第一个阶段,公孙度有自立倾向,却没实力。

从公孙度开始,其实我们就能明白,为啥他们家族不能称之为一个国家了。公孙度被董卓任命为辽东太守以后,意识到了天下大乱,所以他自立为辽东侯。

但是这个时候的公孙度依旧不敢搞独立,毕竟连袁绍、曹操这些强大的诸侯都表示效忠汉朝,你一个小小的辽东太守,又能嘚瑟什么呢?

第二个阶段,公孙康果断投靠曹操。

等到公孙康继位以后,他就更加没啥野心了。这个人在历史上还是有点名气的。当初袁绍被曹操击败以后,他的俩儿子袁尚和袁熙逃到了辽东公孙康这儿来。

这个时候曹操打算征讨辽东,结果公孙康很有自知之明,他果断把袁尚和袁熙的脑袋送到了曹操跟前,并且向曹操服软。

曹操很高兴,因此公孙康就得到了左将军的职位,同时被封为襄平侯。所以说,这一时期的公孙家族,是跟着曹操后面混的,只是相对独立而已。

公孙康在位期间,也做了一点扩张势力的事情。他带兵击败高句丽,拿下了高句丽的国都。同时讨伐韩族、濊族,在当地设立了带方郡。


第三个阶段,公孙恭时期,依旧是曹魏的铁杆粉丝。

公孙康去世太早了,他的俩儿子公孙晃、公孙渊都太小了。所以辽东太守的位置,就落在了公孙康的弟弟公孙恭手里。

这个公孙恭也是跟着曹魏后面混的。魏文帝时期,特地加封公孙恭为车骑将军、平郭侯。可见曹魏对辽东的态度是,只要你服从领导,那么你们公孙家就能继续在当地做土霸王。

毕竟当时曹魏的工作重点在蜀汉和东吴,压根没工夫抽调人马去管理辽东的事情。公孙恭这个人身体不是很好,甚至失去了生育能力,压根就没有足够的体力治理辽东。这才让长大以后的侄子公孙渊有了可乘之机。

从以上三个阶段来说,公孙家族是长期依靠曹魏集团存活下来的。这种没有独立主权的地方集团,又怎么能称得上是一个国家呢?


二、公孙渊依旧是曹魏的乐浪公。

到了第四个阶段,公孙渊的确硬气了一把。

公孙恭身体不好,所以等到公孙渊长大以后,这家伙就被赶下台了。公孙渊夺回了属于自己的大位,顺便把自己的叔叔公孙恭给囚禁了起来,真是个好侄儿。

算起来,这也是谋反了。可是魏明帝曹叡,对公孙渊却充满了信心,认为他还会一如既往地支持曹魏,所以赶紧加封他为辽东太守、杨烈将军。

康死,子晃、渊等皆小,众立恭为辽东太守。初,恭病阴消为阉人,劣弱不能治国。太和二年,渊胁夺恭位。明帝即拜渊扬烈将军、辽东太守。---《三国志》

这个时候公孙渊的骚操作来了,他首先有了和吴国孙权通好的想法,暗地里与之联系。孙权很高兴啊,打算册封公孙渊为燕王,甚至还派了使者和军队渡海前去辽东。


结果公孙渊一顿操作猛如虎,居然因为害怕曹魏来攻,斩杀了东吴派来的使者,还俘虏了1万多东吴将士。这可把孙权气炸了,扬言要乘风破浪去收拾公孙渊。当然,只是说说而已。

魏明帝很高兴,立马册封公孙渊为大司马、乐浪公,同时依旧让他担任辽东太守。我们要记住,这个时候的公孙渊已经成为了曹魏集团的公爵,再往前一步,岂不就要称王了?

可惜同时代的刘禅、曹叡和孙权,都已经是皇帝了。所以公孙渊再拽,也拽不过这三位,因此他所建立的集团不足以成为一个国家。


三、公孙渊硬气了一把,结果被瞬间秒杀。

坏就坏在这次册封的时候,当时公孙渊的手下人,发现魏明帝派来的册封使团中,有个力大无穷的人。这可把公孙渊给吓坏了,他认为这个人是魏明帝派来谋害自己的。

所以公孙渊便带兵把使团给包围了,这才有胆子与使者见面。这件事引起了魏明帝的强烈不满,于是魏明帝又派遣幽州刺史毋丘俭去征召公孙渊。

显然双方就要撕破脸了,公孙渊自认为自己也不是吃素的,立刻起兵于毋丘俭打了一仗。公元237年,小试牛刀以后的公孙渊击退毋丘俭,索性自立为燕王,建立了燕国。

惹毛了魏明帝曹叡,很显然公孙渊是不想混了。于是魏明帝便派遣司马懿带领4万大军征讨辽东。这回是动真格的了,公孙渊压根就挡不住司马懿的进攻。

仅仅两个多月的时间,司马懿就平定了整个辽东、带方、乐浪、玄菟等地。同时斩杀了公孙渊父子俩。

壬午,渊众溃,与其子脩将数百骑突围东南走,大兵急击之,当流星所坠处,斩渊父子。城破,斩相国以下首级以千数,传渊首洛阳,辽东、带方、乐浪、玄菟悉平。---《三国志》

这还不够,司马懿还顺带着把辽东相国以下的数千名官吏全部斩杀。还杀了辽东15岁以上的所有男子,直接把辽东给搞空了!


总结:公孙渊被灭,遗祸无穷。

公孙家族占据辽东的时候,其实不仅独霸一方,还负责对付北边的鲜卑各部。可是司马懿来把公孙家族灭了以后,还把这里的官吏和男子都给灭了。

这么一来直接导致了辽东空了,你倒是派点人来镇守啊!或许由于这里太冷了,压根就没人愿意来,所以司马懿就忘了这茬。

结果直接造成了北方的鲜卑各部南下,占领了辽东。为数十年后的五胡乱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言归正传,公孙家族挡不住曹魏两个月的进攻,而蜀汉和东吴与曹魏打了40多年,这就是为啥公孙渊的燕国,不能称之为第四国的重要原因。

参考资料:《三国志》、《晋书》




这个问题是我看了萨沙的回答之后才来回答的。其实萨沙的答案不但没有回答燕国的存在为什么没有使“三国时代”被称为“四国时代”的核心问题,还堆砌了三个除均为割据政权外性质毫不相同的政权(然而只看这一点的话,三国,或至少蜀汉和东吴,也应该列举出来)。

更何况,宋建和士燮,只是具有那个时代大多数割据枭雄的一般特征,哪里“独特”了?



宋建的政权的确属于广义上的三国时期,严格地说应该是东汉末年的割据政权,至少对应刘表、刘璋、袁绍、吕布之辈,最多也仅仅和袁术同列汉末僭主,其所处时代能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三国时期还两说。

士氏交州于公元210年归附孙权,孙权任命步骘为交州名义上的最高长官交州刺史,士燮本人拜左将军,属于地头蛇的性质。

此后至孙权称帝,交州都是东吴实际上的国土,只是因独立性较强(但没有从东吴分裂出去),可以近似看作一个高度自治的自治区,绝非独立政权。之后士徽反叛,更像是东吴内部叛乱,而不是两个平等的割据国家之间的战争。

至于辽东公孙氏政权就比较有意思了。



纵观该政权的历史,整理可得:

公孙度于东汉末年自封辽东侯、平州牧,拒绝了曹操给予的汉廷永宁乡侯一爵;

公孙康继位,头衔为辽东太守,并在协助曹操剿灭袁绍集团残余势力后被封为汉廷左将军、襄平侯;

公孙恭为继位仍为辽东太守,魏文帝又拜他为魏廷车骑将军、假节,封平郭侯;

公孙渊公元228年继位至公元238年反叛之前,头衔先后为魏廷册封的扬威将军、辽东太守、大司马、乐浪公。



由此可见,在公孙渊反叛之前,辽东公孙氏政权和刘表、袁绍等人无二,都是名义上臣服于汉王朝的地方割据势力,但并没有真正像袁术那样叛汉自立。东汉灭亡后,辽东历任统治者长期接受魏国官职和爵位。由于魏国鞭长莫及,所以辽东实际上延续了东汉末年以来割据但不独立的半独立状态,和士燮治下的交州有些相似。所以准确地说,辽东一直是东汉和曹魏的一个自治区,毫无疑问是东汉和曹魏的领土。此后公孙渊反叛,和士徽反叛一样,都是曹魏内部矛盾,和魏蜀汉、吴和蜀汉、魏吴之间的战争有本质上的区别。

另外,公孙渊虽然自立为帝,但时间太短,仅仅数月而已,在后人眼中不可能和魏吴蜀有相同待遇,就像大多数称帝的农民起义军不被视作正统政权一样。更何况辽东政权的性质决定了他本质上是一个割据的自治区而非独立国家。

另外,西晋一统以来,陈寿著《三国志》、裴松之注《三国志》,以及《晋书》、《反经》、《读通鉴论》、《历代兵制》、《汉魏吴蜀旧事》、《三国演义》、《两晋演义》、《念奴娇•赤壁怀古》、《读汉寿亭侯庙志歌》等史学、军事、文学著作,都默认三国和魏吴蜀的说法。就算辽东政权长期独立,从地理位置、史料丰富程度、措辞习惯(就像五代十国并非只有十五个国家一样)等角度来看,“三国”也不见得就会改称“四国”。




三国时代的‘燕国’,指的其实是东汉末年雄踞辽东的公孙家族。东汉末年,公孙家见到各地开始陷入混乱,直接割地自立,开始了长达近五十年的割据岁月。

不过,要说公孙家是三国时代的‘第四国’,那确实是有点抬举公孙家了。因为公孙家管辖的辽东地区,人口实在是太少了。比起魏蜀吴三国来说,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的。如果不是因为辽东地区较为偏僻,易守难攻,公孙家早就被中原诸侯灭几个来回了。

东汉末年,因为黄巾军起义的爆发,东汉朝廷对于各地的管控能力越来越弱。尤其是在汉灵帝去世之后,东汉高层又爆发了剧烈的权力冲突,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互杀,最后导致并州军阀董卓入主京城,最终把持了朝政。

董卓把持朝政之后,地方上的很多枭雄,纷纷起兵反对董卓。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董卓便尽可能地以东汉朝廷的名义,向地方上委任官员,以期维护自己的地位。

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个叫公孙度的汉朝官员,因为和董卓麾下的将军徐荣是同乡,所以被举荐到了董卓面前。董卓当时正值用人之际,也就没多想,直接大笔一挥,将公孙度任命为辽东郡太守。

这个任命,在当时实在显得有些无关紧要。因为当时董卓正忙着和关东诸侯打仗,也没空去管辽东那边的事情。而那些实力强大的关东诸侯,也没空去考虑辽东那块地盘。东汉末年的时候,辽东半岛那边人口很少,远比不得中原地区。所以,公孙度拿着董卓的委任令到了辽东之后,竟然还真的管用,当上了辽东太守。

这个公孙度倒也还算有点本事,当上辽东太守之后,公孙度运用铁腕手段,迅速压服了当地诸多豪强家族,彻底掌控住了辽东郡。在此之后,公孙度又开始主动扩张地盘,东征高句丽,西征乌丸,实力进一步扩大。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公孙度没敢向中原地区发展。因为那时候中原地区的割据势力,一个个都强得令人发指,随便拎出一个都能吊打他。在这种情况下,公孙度自然也就只能欺负一下高句丽或者乌丸这种软柿子了。

然而,就在公孙度拿下辽东的同时,中原这边却已经彻底大乱了。随着董卓被刺身亡,各地诸侯开始陷入混战的状态,天下彻底分裂。而中原地区的混乱,对于辽东地区来说,反倒是一件好事。因为战乱,大量流民从中原地区涌入辽东,反倒是充实了辽东地区的实力。

眼见中原混乱不堪,公孙度也觉得自己的机会到了,所以干脆割地自立,自封为辽东侯。

在公孙度自立之后,更加奇葩的一幕出现了:虽然公孙度已经成了名义上的一方诸侯,但是各大中原势力,却没谁想着去收拾他。不管是早期的霸主袁术、袁绍,还是中期的曹操,对他都只是以安抚为主,没谁想过要主动去讨伐他。

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奇葩的一幕,自然不是因为公孙度真的那么强,而是因为辽东地区这块地盘,战略价值实在是太低了。

首先,辽东地区气候寒冷,人口极少。据历史学家考证,东汉末年那会儿,整个辽东半岛所有的人口加在一起,巅峰时期也就不到50万。和中原地区那些富庶的地方相比,实在是差得太远了。古代的时候,人口其实才是最大的资源。区区50多万人,确实不足以让中原诸强心动。

其次,辽东这块地方,实在是很不好打。除了气候的原因外,地形也是个很大的问题。今天我们如果要从北京前往沈阳,基本上都是走秦皇岛、葫芦岛、锦州这条线。这条线在古代被称作辽西走廊,想要进入辽东地区,这条线几乎是唯一的选择。如果不走这条线,要么去翻越燕山,要么从海上直接登陆朝鲜半岛,要么从草原那边绕道翻越大兴安岭……

这几条路线,在三国时期想作为行军路线,都不现实。

所以,只要公孙度将辽西走廊封死,中原诸侯想要进攻辽东地区,就太难了。

战略价值低,打又不好打,而且本身实力也不强,没那么大威胁。有这几个前提条件在,大家自然更愿意对公孙家以安抚为主,不愿意主动出兵进攻。就这样,公孙家也就顺理成章地霸占了整个辽东地区,成了名副其实的辽东王。

公元204年,公孙度去世,其子公孙康继承其位。此时曹操已经在官渡之战当中,击败了袁绍,成了北方新的霸主,但是却还没有完全肃清袁家的残余势力。后来,走投无路的袁绍之子,袁尚、袁熙兄弟,被曹操击败之后,还曾逃往到了辽东,最后被公孙康斩杀,将其头颅献给了曹操。

见到公孙康如此识趣,曹操也懒得再收拾他,于是便改为以安抚为主,封公孙康为襄平侯,让公孙家继续镇守辽东。同时曹操将目光投向了南方,开始去攻略南方的荆州和扬州。于是几年之后,赤壁之战爆发了。

在这个过程当中,公孙康其实也想过要不要带兵离开辽东,进入中原逐鹿天下。但看到曹操的强大之后,公孙度觉得以自己这点分量,还是不要作死得好,所以才在名义上臣服了曹操。不过,公孙度对曹操的臣服,也是口服心不服。虽然公孙家在名义上臣服于曹操,但辽东地区还是由公孙家牢牢控制。

接下来的几年里,曹操主要和南方的孙权、刘备较劲,更没时间搭理公孙家了。公孙家也趁着这个机会,进一步扩大自己在辽东的势力,同时吸纳中原地区的流民,势力越发强大。就在赤壁之战刚刚结束几个月之后,公孙度便率军再次进攻高句丽,甚至直接攻下了高句丽的都城。

在此之后,公孙康去世,其弟公孙恭接班。对于公孙康去世的时间,史书上并没有太多的详细记载,但大致应该是曹操还活着的时候。公孙康死后,没过两年,曹操也死了,然后曹丕上位,逼迫汉献帝禅位,东汉彻底灭亡。

曹丕称帝后,派使者封公孙恭为车骑将军,继续默认公孙家对辽东地区的统治。到了这个时期,三国鼎立之势,已经成型。公孙家虽然独立于三国之外,并且独自掌有辽东。但整体实力和魏蜀吴三国来说,实在是差得太远了,所以根本算不上所谓的第四国。

之后的十几年里,辽东这边大体上还算安分,曹丕也没有对辽东用兵。这期间曹丕去世,其子曹叡即位,史称魏明帝。就在曹叡即位一年多以后,辽东这边也发生了一场不小的内乱。当年那个公孙康的儿子公孙渊,抢了自己叔叔公孙恭的位置,成了辽东地区的新一代掌权者。

公孙渊上位后,觉得辽东地区实力也不是那么差,于是开始想要大干一场,成为名副其实的第四国。为了达成这个目的,公孙渊先是和孙权积极联系,打算向孙权称臣,和吴国南北夹击魏国。但是等到东吴派使臣携带大量财宝抵达辽东之后,公孙渊又害怕魏国会收拾自己。于是干掉了吴国的使者,侵吞了吴国使者带来的财宝,然后还拿吴国使者的首级,去找曹叡邀功。

曹叡也不傻,自然猜到了公孙渊的心思。只是碍于辽东地区的特殊环境,再加上当时吴蜀两国的威胁,所以没有马上对辽东用兵。几年之后,等到蜀国恰逢诸葛亮去世,曹叡稍稍腾出一些力量来,便派遣幽州刺史毋丘俭前往辽东,征召公孙渊。

曹叡这一手,其实是一个阳谋。如果公孙渊肯来,自然可以直接将他软禁起来,辽东不战自平。而如果公孙渊不来的话,曹叡也能有一个攻打他的理由。

不出所料,在听说毋丘俭带兵进入辽东以后,公孙渊直接派兵阻击毋丘俭。双方交战之后,毋丘俭并没有讨到什么便宜。如此一来,反倒是让公孙渊误以为魏国其实也不过如此,更坚定了他的自立之心。

于是接下来,公孙渊自立为燕王,同时再次联系吴国,向吴国称臣,希望能够得到外援。

公孙渊以为,他的这番操作,已经足够老辣,足可以让自己称雄一方,成为三国时代的‘第四国’。殊不知公孙家能够在辽东称霸几十年,并不是因为公孙家真的如何强大,只不过是因为中原诸侯觉得辽东地区太过鸡肋,懒得来打他而已。

在公孙渊这番操作之后,曹叡生气了。

曹叡一生气,直接把司马懿给调去了辽东。

公孙家虽然凭借地利,能够霸占辽东数十年之久。但公孙渊的这点本事,在老辣的司马懿面前,实在是不够看。司马懿接到命令之后,从京城到辽东,赶路花了五个月的时间。到了辽东之后,前后没超过三个月,就把公孙渊给灭了。

至此,东汉末年雄踞辽东的公孙家,彻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当中。

从公孙家的发展过程来看,我们可以看出,公孙家之所以能够独霸辽东,并不是因为真的有实力,只不过是因为当时交通不便,中原诸侯觉得这块地盘太过鸡肋,懒得搭理他们而已。偏偏公孙渊又犯了夜郎自大的毛病,误以为自己真的很强,最后当司马懿率兵来打他的时候,他才明白为什么他爷爷和他爹之前都不敢反抗。可这个时候,已经晚了。

总得来说,公孙家雄踞辽东,实力很强,这不假。但要说公孙家能够和其他三国并列,成为第四国,那就真的太抬举他们家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0

标签:中原地区   魏国   朝鲜半岛   辽东   辽河   太守   公孙   东吴   交趾   中原   吴国   辽西   东汉   诸侯   走廊   姓名   时代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