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魏忠贤得势的三年中,明朝为何能在辽东战场压着皇太极打?

他是权倾朝野,无人敢惹的九千岁;他是大明王朝最为有名的宦官;他是明熹宗朱由校最为信任的太监;他就是臭名昭著的魏忠贤。

世人提起魏忠贤的时候总会想起,例如奸佞、恶毒之类的贬义词,但是人们不知道的是,真正的魏忠贤却是一位能力超凡的政治家,他得势的那三年明军压着皇太极打!

若是他没有死的话,那大明或许就不会灭亡了!魏忠贤得势期间,明朝为什么能多次重创皇太极?每个人提到魏忠贤都说他是一个扰乱朝政的太监,但是他在位的时候还是做了很多好事的。所谓的好事是对老百姓而言,就是他实行的收税制度,不是针对老百姓,而是向工商业和海运收取费用,一般这些产业都是在富有的地区,所以他得到了一大批金钱。并且他在河南遭受灾难的时候用这些收来的钱财进行赈灾,并免收农民的税务。

浙江的官员认为他在位期间有很多功劳,还提议给他修建祠堂进行供奉。后来的袁崇焕还公开称赞他,认为从古代到现在为止,没有一个内侍的功劳比得上他。

辽东的军队对他很感激,因为在他手里还掌握着大权的时候,明朝的军队在面对金朝进攻辽东时,非常有士气,玩命的抵抗。因为他也知道辽东这个地区对整个国家的重要性,于是否决了在山海关防守的建议,支持孙承宗在辽东进行抵抗的提议。袁崇焕对他的称赞也是有道理的,因为,他在后期非常支持袁崇焕做辽东的督师,两人经常来往信件,可以知道他们关系很好。而且在对金朝的战争中,袁崇焕获得了几次非常大的战功,多次重创了皇太极,这几次战功都是在他掌握权力的时候立下的。

有喜欢他的人自然就有讨厌他的,而且讨厌他的还是一群人,那就是在明末的时候非常出名的东林党。这一群人全部都是在江南贡院出来的,抱团在一起,互相帮助,慢慢就变成了一个派系。在魏忠贤死了之后,这一个派系就掌握了朝廷,掌握朝廷之后立马废除魏忠贤颁布的工商税和海税。而且他们还是一群主和派,想要和金朝谈和,不在乎国内的军队,更不在乎百姓过得好不好,有没有发生灾难。

新的皇帝继位之后,非常的节约,衣服破了一个洞,他都要缝起来继续穿,于是这群人便开始在皇帝面前演戏,私底下的时候非常奢侈,只要一到了皇帝的面前,他们就开始哭穷,要是不知道他们到底有多少钱财的话,一定会被他们的表演所感动。加上新皇帝政治觉悟和军事觉悟并不高,不知道辽东对朝廷的重要性,把辽东战场的两名大将都给杀了。最后导致了明朝的灭亡,然后很多人就把这个锅甩到了魏忠贤的身上,其实明朝到这里的时候,经济方面已经不行了,就这样把黑锅甩到一个死人身上,对他也不太公平吧。

魏忠贤家境贫困,为了果腹,他在很小的时候便出来混迹街头了,长大之后,他意外认识了一个太监,并通过这名太监净身进入了宫中。魏忠贤是一个情商极高且很会来事的人,所以进入宫里没多久,他便得到了太监魏朝的青睐,并在服侍魏朝的过程中,结识了明熹宗朱由校的乳母客氏。

客氏和明熹宗朱由校的关系非常亲密,在客氏的帮助下,魏忠贤也成为了朱由校心中的自己人。他是大明第一太监,号称九千九百岁,也是唯一一个差点称帝的太监,他就是魏忠贤!世人都知道魏忠贤是不折不扣的奸臣,却不知道他在世时,明朝能把后金按在地上打。魏忠贤死后,明朝仅存在17年就灭亡了。后来李自成围困京师,崇祯皇帝却说“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皇帝后悔处死为魏忠贤?魏忠贤对大明王朝到底有什么作用?

对于魏忠贤的出身,史料中有两种不同的记载,一种是说他本来就是地痞无赖,因赌博输了心情烦闷,才决定挥刀自宫;另一种是说他家境贫寒,无奈之下才挥刀自宫,进宫做了太监。

但无论是哪种说法,之后都说到魏忠贤是一个擅长阿谀奉承的人,以此得到了皇帝的青睐,赐名魏忠贤。魏忠贤自万历年间进入皇宫以后,魏忠贤办事机灵,巴结上了魏朝,魏朝多次向王安夸赞魏忠贤,魏忠贤也成为了王安身边得力的助手,后来又成为朱由校乳母客氏的对食。

在客氏的帮助下,魏忠贤成功上位取代了王安,成为伺候皇太孙朱由校的近身太监,这些人脉关系为他日后掌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公元1620年,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明朝的皇帝更迭了三代。年仅16岁的明熹宗朱由校继承皇位,这可把魏忠贤高兴坏了,之前所做的一切都有了好的结果。朱由校上台后,魏忠贤平步青云,不识字的他成功进入了司礼监。按理说这个职位不属于魏忠贤,但是凭借皇帝乳母的关系,还是到了他手里。如果说魏忠贤真的没有学问,那么他是怎么哄住,这些学识渊博的太监,甚至后来还独掌大权。

明朝有一个叫东林党的党派,是以士大夫为主的官僚集团,而当时的朝廷已经是东林党一家独大,势力最盛,然而做皇帝最忌讳的就是权臣,此时的明熹宗朱由校,没有什么时间学习治国之术。而他自己本人也非常爱木工机巧,他急需一个人来压制东林党,这便是魏忠贤最好的机会。魏忠贤凭借明熹宗对他的信任,逐步将内廷的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成立宦官集团来压制东林党。

这也恰恰是朱熹宗明智的一点,宦官在古代是受到朝廷官员鄙视的,他们的存在就是为了协助皇帝,很难和外戚的势力形成勾结,朱熹宗提拔宦官魏忠贤,其实也是为了平衡朝臣。

但他没想到的是,魏忠贤逐步掌握了朝政大权,独揽大权数十载,一度被尊称为九千九百岁,导致朝野中只知有魏忠贤,不知有熹宗皇帝。魏忠贤的宦官集团,成功压制了东林党。魏忠贤一个太监到底是怎么做到的?要知道在封建社会中,谁掌握了儒生,就掌握了社会舆论导向。

东林党的创始人顾宪成,凭借自己三寸不烂之舌,让无数读书人为他办事。顾宪成趁着在东林学院讲学,妄议大明政权,逐渐形成了东林党,他们内部相互扶持,把持朝政和社会舆论,这也让明朝的皇帝们非常难受。

通俗地说就是,皇帝听东林党的话,就是仁君,反之是昏君,可见东林党的实力多么大。在朱由校上台以后,虽然他一心钻研木工,但是能当上皇帝必有过人之处,他提携了魏忠贤以后,魏忠贤也很给力,帮助自己针对东林党。外廷在东林党的折磨下,很多官员都不满意,投奔了魏忠贤,而魏忠贤身后还有皇帝的支持,处处和东林党作对。

在皇帝的恩宠下,魏忠贤成功当上了东厂厂督,行事也更加肆无忌惮,将内操军人的数量增加到一万人,这些都是由太监组成的,自然也都挺魏忠贤的命令。说到底魏忠贤的势力还是皇帝给的,明熹宗也没有忌惮魏忠贤。

虽然魏忠贤独揽大权,人也越发嚣张,所作所为也越来越凶残,除了皇帝,魏忠贤可算是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是魏忠贤也有害怕的时候,当有人向皇帝弹劾他,他却吓得找十几岁的明熹宗哭诉。魏忠贤知道自己的权利都是皇帝给的,他也希望明熹宗能长命百岁,可是造化弄人,明熹宗在位仅7年,魏忠贤的靠山也没了。

崇祯帝朱由检继位以后,他听闻魏忠贤独揽大权,更不待见祸害天下的东厂,东林党趁机弹劾魏忠贤及其党羽,甚至还列举魏忠贤的十大不可饶恕之罪。第一条是与皇帝并列站立,第二条是蔑视皇后,第三条是搬弄兵权,第六条是不敬圣人,第八条是隐瞒边关将士功绩,第九条是剥削百姓。

这是主要的几条,剩下的可大可小,然而东林党居然还说不敬圣人,也难怪不待见他们。在东林党的吹风之下,魏忠贤及其党羽彻底倒台,在魏忠贤临死前说了一句话,虽然只有八个字,但是却暗示了大明的存亡。魏忠贤临死前,直到17年后崇祯帝快要死的时候,才知道魏忠贤说的这八个字多重要!这八个字就是:“重用东林党,必亡国”。当时崇祯帝听到魏忠贤的遗言,内心毫无波澜,此时的朝廷中,都沉浸在东厂势力被清除的喜悦中。

崇祯帝自以为清理了门户,但是他却没有想到,这么做打破了朝堂的平衡,导致东林党一家独大,他更没想到的是,东林党是摧毁明朝的幕后黑手。

魏忠贤打压皇太极,崇祯帝上台以后,听从东林党的话打击阉党,彻底扳倒了魏忠贤,随之明朝在辽东的局势急转直下。这是怎么回事呢?

崇祯帝,原来在明朝末年的时候,国家战乱不断,国库早已空虚,辽东战场急需大量军饷来维持作战,但是北方天灾不断,相反南方经济发达,明熹宗想要增加南方工商业的税收,但是东林党强烈反对,甚至要求增加北方的赋税,这显然不可行。

魏忠贤在明熹宗的指令下,严厉打击东林党代表的官商阶级,向南方的地主阶级征税,同时减免北方的赋税。这一举动彻底动了东林党的蛋糕,就算他们极力反抗,但是也阻挡不了魏忠贤的强势。这样一来军队有了军饷,能够持续抵抗外敌。

更重要的是,魏忠贤还是有些军事头脑的,他知道辽东对于保卫明朝的重要性,辽东就像是京师的防御门,若是辽东地区被攻占,那么明朝将会有大危机。

而游牧民族向来都是以战养战,所以魏忠贤明白,只要不让努尔哈赤跨过山海关,他们就不会有什么大动作,毕竟战线太长自然失败。魏忠贤便安排吴三桂驻守在山海关外,保证辽东地区免受后金的攻击。

天启六年的宁远大捷和天启七年的宁锦大捷,强悍的皇太极也只能带领他的军队龟缩在盛京。但是在魏忠贤死后,东林党的人掌握了朝政,他们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废除工商税和海税,解放了东林党代表的地主阶级,反而从贫苦百姓身上征税。

崇祯帝也真是糊涂!对于东林党人主张和后金议和充耳不闻,明朝在辽东的局势急转直下,大明的气数也耗尽了。所以说忠贤不死大明不灭!崇祯帝想明白这一点的时候,派人厚葬了魏忠贤,但是明朝的局势早已无法挽回。在明末的战乱中,魏忠贤强势的存在,显然能够制衡朝臣,但是崇祯帝信错了东林党人,导致朱熹宗平衡的朝廷局面被打破。

在东林党的干扰下,西北李自成起义,造成了明朝内忧外患的局面。甚至到后来国库里几乎没有钱了,崇祯帝就差跪下来求大臣们筹钱了,就算是这样也只募集到了20万两白银,根本不够!

要是魏忠贤还在,每家至少出二十万,不出就直接抄家。实际上李自成攻破京都后,东林党的这些大臣们,家中数万白银都被搜出来!这也是崇祯帝后悔杀魏忠贤的一个原因。如果说魏忠贤是坏人,那东林党也不是什么好人。当然任何事务都有两面性,魏忠贤或许是大奸臣,但是他对明朝,也是有一定贡献的。

万历四十八年,明神宗朱翊钧和明光宗朱常洛在一个月内先后驾崩,朱由校就这么登基成为了大明王朝的真正的天子,朱由校是一个不爱管朝政,特别爱贪玩的皇帝。所以登基之后,他便将自己的乳母客氏封为了奉圣夫人,将魏忠贤送进了司礼监做监笔太监。由于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所以明朝的太监手中的权力是极大的。

按理来说,只有文采卓绝的太监才能够进入司礼监做事,可是大字不识一个的魏忠贤却混进了司礼监,由此可见,他的能力绝对是不遑多让的。进入司礼监之后,魏忠贤便培养出了属于自己的亲信,并与前朝大臣勾结,一步步成为了权倾朝野的九千岁。魏忠贤掌权之后,不仅把持朝政,而且还把手伸到了后宫,和客氏一起左右后宫嫔妃生子之事。

二人的所作所为,很快便引起了朝中大臣的高度不满,那在面对这些大臣的时候,魏忠贤是如何反击的呢?魏忠贤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有名的太监,有人说他祸害百姓,败光了朝廷的气数,又有人说他能力超凡,情商极高,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魏忠贤确实做了许多伤害百姓的事情,但是在军事方面,他却做出了常人无法做到的功绩,他得势的那三年,明军压着皇太极打了三年!

魏忠贤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知道不能够随意忤逆皇帝,所以在大事上,他从来都只听朱由校的命令。平日里,他也一直在努力维系自己与皇帝之间的关系,正是因为他在朱由校面前表现得如此忠心耿耿,所以朱由校才心甘情愿的帮着他一起打击异己。魏忠贤的所作所为,很快便引起了朝中大臣的高度不满,彼时,刑部主事刘宗周率先站了出来,公开弹劾魏忠贤,魏忠贤得知此事之后,不仅没有慌张,反而还自己跑到了朱由校身边装可怜。

得知自己的亲信被别人给欺负了,朱由校大怒,当即便要严惩刘宗周,幸亏这个时候,叶向高及时劝阻朱由校,刘宗周才逃过了一劫。

魏忠贤得势的时候,也是东林党势力强大之时,魏忠贤为了打击东林党,暗中杀死了许多东林党高官。魏忠贤之所以能够得到这么多权力,靠的全都是朱由校一个人,若是朱由校不死,那他是不可能会倒的。只可惜这位贪玩的皇帝在壮年之时便驾崩,离开了人世,由于朱由校膝下并无子嗣,所以他的兄弟朱由检登基做了皇帝。

而朱由检登基之后,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手刃了魏忠贤,属于这位太监的称霸时代,也就此画上了一个句号。魏忠贤活着的时候,大家对他极尽奉承,心怀不满,可魏忠贤死了之后,大家才知道这个大太监还是有大用处的。魏忠贤刚刚去世没多久,北方的皇太极等人便挥师南下,发起了战争,而曾经压着皇太极打的明朝军队也步步溃败,出现了颓势。

这个时候,朱由检才知道魏忠贤有多好用了。虽说魏忠贤贪污受贿、打击异己,但是他却非常重视军事之事。他在世的时候,靠着东南地区收取的工商税和海税,给明军提供了充足的粮草,将皇太极的军队死死地压制在了长城以外。为了保证朝廷稳固,魏忠贤还把吴三桂派到了山海关一带,为辽东地区的和平奠定了极为坚实的基础。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魏忠贤在世的时候,辽东战场没有出太大的乱子。

虽说魏忠贤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忠臣,可是和他相比,只会纸上谈兵的东林党也没有治世的才能。魏忠贤去世之后,朱由检重用东林党,而东林党掌权之后却开始抬高文臣的地位,打压武臣,所以明朝才出现了后期的兵力衰微的局面。

东林党大多为儒生,这群人所信仰的一直都是重农抑商的思想,在他们的打击下,明朝的国库也出现了严重的亏损情况,朝廷连军饷都发不起了,边关的战士又怎么会好好卖命呢?

明朝灭亡只是早一天晚一天的事了,由此可见,令人恨得牙痒痒的魏忠贤,也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呀!




压着打说不上,应该说总体局面可控,也就是优势在我!

实际上就一个原因,魏忠贤能搞钱,也只有阉党能搞钱,文人东林党搞不来钱,因为魏忠贤就是从东林党身上搞钱!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钱哪来的粮草?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没钱,响你都听不上!

中国古代制度,尤其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对文人极为尊重,给了他们一个特权,秀才不服徭役不纳税不交粮,这些文人逐渐形成了士绅阶级!

大明战斗力每况愈下,除了陈旧的卫所制度以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没钱发军饷。官渡之战,袁绍的粮仓乌巢被烧,几十万大军顷刻间土崩瓦解做鸟兽散,大军断粮一天就可能爆发极大兵变!而大明就是没钱!

那么钱去哪儿了呢?前面说了,士绅不纳粮不交税,钱自然在他们口袋里!钱又是怎么转移到他们口袋里呢?

这个士绅不纳粮制度有个很明显的漏洞,就是不管你有多少田产都不交税!聪明如你,你会怎么办呢?

对了,那就是把田产挂靠在士绅名下,只要挂靠费用低于朝廷征收的赋税,你是不是就赚到了?这个行为在历朝历代普遍存在,叫做投献!投献带来的最终结果就是土地大量集中到大地主手里,逐渐成为地主的私有财产,原有土地所有者逐渐沦为地主家的佃农!历朝历代除了宋朝不抑兼并以外,各朝各代都想尽一切办法抑制这种土地兼并,一般一个王朝在200-300年后,土地兼并达到巅峰,农民与士绅的矛盾不可调和,农民起义随之爆发,新的王朝建立,开始新的土地分配,重新开始兼并,周而复始,成为中国古代王朝由兴到衰的宿命!现在我们也是不是开始感觉到阶层难以跨越了呢?

古代交通通讯不发达,土地都是好几年才丈量一次,朝廷根据土地面积大小肥沃程度定下一个总税额,往后几年,无论土地人口如何变换,都按这个税额征收!这造成了严重的问题,因为有的农民把土地投献给了士绅,他不交税了,那么他的这一份税钱就得其他人分摊,投献土地的人越多,有地农民分担的越多,农民税收太高入不敷出,就会把自己的土地也拿去投献,这样以来皇帝能征税的土地越来越少,大量土地集中到不交税的士绅手里,士绅的投献费用也跟着水涨船高,农民生活苦不堪言!而人头税成为压死农民的最后一根稻草,即使没有土地人头税也是一分不少的要交,交不上人头税就只能借高利贷拿第二年的收成还债,还不上的卖儿卖女,最后只能将土地拱手相让给士绅,更加剧了土地的兼并!

在和平时期,问题不大,皇帝少收点钱就少收点钱,大不了少花钱就得了!问题是战端一开靡费千万,万历三大征耗尽了大明的国库,这就是大明亡于万历说法的由来!

天启皇帝继位以后很快发现自己穷的叮当响,各位王公满口仁义道德祖宗法制,让他们收税,他们能心从自己身上收吗?不会!那么税又加到普通农民身上了!最终封建王朝兴亡的恶性循环大家就清楚了!开国打土豪分田地——农民投机取巧把土地投献给士绅——有地农民税赋加重继续给士绅投献——太平盛世滋生人丁,人头税太高借钱交税——卖儿卖女还不上拿土地抵债——皇帝没钱国力衰退——农民起义外敌入侵——直至灭亡!

天启皇帝当然知道这个后果,王公大臣这征税都挣到自己口袋里去了,他天启是一两银子没看到,前线九边将士过冬棉衣都发不下去,再这么下去,自己就成亡国之君了!

但是有一类人,就能把税征上来!那就是阉党,他们不是士绅,没有田产免税特权,而且出身寒微,最懂得底层老百姓的艰辛,他们不识圣贤书,没那么多老祖宗的规矩要遵守,他们明白一件事,天启皇帝大明完了,他们也完了,而那些王公大臣只不过换个主子继续当安乐公!

魏忠贤当然知道百姓都成穷鬼了,没油水可榨了,再榨下去,这大明就要水能覆舟了。

派出锦衣卫东西厂的爪牙,给王公大臣罗织罪名,一旦做实,立马诛九族抄家!派出矿监税吏,严刑峻法看谁敢消极怠工,江南的茶税盐税源源不断的收到朝廷中来!

这些钱保证了大明边军的基本战斗力,魏忠贤在这中间有没有中饱私囊?肯定有,但是比起一毛钱都不会让你拿走的东林党,魏忠贤可算是厚道多了!王公大臣都知道魏忠贤就是替天启皇帝搞钱的,体面的赶紧给魏公公送过来,不体面的魏公公帮你体面!当然最后,这些都成为了魏忠贤陷害忠良,贪污受贿,与民争利的罪状!

但是在军国大事上魏忠贤绝不含糊,边军砍了几个奴酋的首级,赏钱当场兑现!边军粮草冬衣想尽一切办法送到手里!没有马,魏忠贤给有钱的士绅御赐紫禁城骑马的荣耀,按制度接受赏赐的士绅要给朝廷贡献马匹以示谢恩,魏忠贤将这些马匹集中起来送往前线,有的士绅甚至多次被赏赐紫禁城骑马,搞的他们叫苦不迭!

天启皇帝临死嘱托崇祯,重用魏忠贤,朝臣不可信!天真的崇祯,响应天下,为大明除一害,所有罪证毫无疑问由东林党士绅书写!历史也是他们所书,魏忠贤是忠是奸皆出自于他们的笔杆子!

朕非亡国之君,诸臣皆是亡国之臣!崇祯遗言,可惜醒悟的太晚!到死给他陪葬的还是一个太监,王承恩!

后来,有一个人冒天下之大不韪,让士绅一体纳粮,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的利益,被文人士绅抹黑,说他死无全尸,头颅都被血滴子割去!他就是给大清续命200年的雍正!

我们看到的历史,文人士绅所写!




压着打?历史架空小说么?虽然我是明粉,但是不会刻意吹捧大明帝国,也不会昧心诋毁大清帝国,其实他们某些时候也像个人,有优点有缺点,这才正常。

某些资深答友回答的战绩、战例十分完善,我就不在本题浪费大家时间了,先说说这个水分很大的题目(或者说掺水的假象)是如何由来并被某些人群认可的。

作为皇家寄生虫,魏忠贤在某些方面的利益是和皇权利益趋于统一的,国家完了,皇帝完了,他也就完了,出于危机意识,或者说的好听点叫大局观、生死存亡方面的利益原则性问题上,魏忠贤还有些操守,确切的说那个时期只是趋于“稳定”,至少相对来说。

为什么很多人有“魏忠贤在位时,明朝能在辽东占些优势”甚至“忠贤不死大明不灭”的想法呢?

我们说,一个人干坏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干坏事不干好事,所以魏忠贤也未能免俗,不管出于什么目的,他也还是有些功绩、政绩可表的。

为了捞钱,嗯...顺便干点正事,魏忠贤设立工商税,这样一来江南资本家们就被动的给国家奉献了不少银子,虽然他们很不愿意,但在那个时代,商人这个群体本身是没什么话语权的,他们只能借势发言,比如东林党的某些败类,但即便巨富们有喉舌可借用,也不敢跟魏忠贤呲牙,所以工商税勉强算是顺顺利利执行下去了,自己有钱了,高高兴兴,国家有钱了,啥事也都好办,当时的关宁锦整条防线基本不存在拖欠“工资”的现象,军心稳了,不会象某些时期一样会发生兵变,这是安定的基础,功劳算有魏忠贤一份。

还有人员任用方面启用了被喷的体无完肤的熊廷弼,虽然自己也很不喜欢,但也还是另外启用了孙承宗等一些人,孙承宗的能力和功绩大家耳熟能详,不多赘述了。

在这里我想引用我曾经看过的一段评述:

魏忠贤是皇家走狗,这狗还是有些忠心的,虽然并不这么纯粹,也虽然他很贪,经常窜到厨房偷点肉汤,甚至连主人的饭食都敢尝尝鲜,但也有些看家护院的本事。

东林党就是宠物猫,天天要吃要喝,过分的是---吃喝过了他还不会卖个萌,见天的喷天喷地喷皇帝,院子里进贼了,宠物猫丝毫都不关心,谁的猫粮不是粮呢,主子能当小鱼饼干吃么?




任何人都有他的两面性,明朝那位大太监, 号称“九千九百岁”的魏公公同样也有两面性

坏人有很多种,有的坏人只干坏事不干好事,有的坏人好事坏事都干,还有的坏人,干的好事还比坏事多。

从个人角度来说,相比于只会吵架不会干事,却又有一副臭架子的“东林党”,我要是皇帝,我想我也是一样宁愿用魏公公这样的人吧。

魏忠贤:

崇祯帝在煤山吊死前夜,另外一个大太监曹化淳对崇祯说:“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 现在让我们掀开历史的面纱,认识一下这个“九千九百岁爷爷”。

魏公公曾经是个混子,后来混不下去了,就去当了太监。在宫里,他认识了一个女人——客氏,而且和这个客氏关系很不一般。他就是依靠这个女人发迹的。

客氏是个奶妈,她奶大的孩子叫朱由校,就是天启皇帝。天启即位后,由于客氏的帮忙,虽然不识字,魏公公还是进了司礼监,任秉笔太监,后来又让他提督东厂。

对于天启帝,魏忠贤擅投其好,因而也越来越多的受到天启这个木匠皇帝的信任。 当时朝中东林党人很多,势力很大,而魏公公身边也聚拢了一些人,形成了阉党,以此对抗东林党。

东林党:

由于皇帝的支持,最终阉党大获全胜。从此魏忠贤掌握了朝廷大权,成了“九千九百岁”,把持朝政数年,坏事是干了不少。 天启死后,崇祯继位,将魏忠贤免职,发往凤阳。在路上得知崇祯要抓他回去治罪,于是魏忠贤上吊了。

没错,魏公公是在天启年间掌权了几年,但时间并不长,这个时代正是满清在关外势力膨胀的时代。在抵抗满清入关的战争中,他还是起了一定作用的。

打仗最需要什么?第一就是钱。没有钱,是打不了的。对魏忠贤来说,收税是“毛毛雨“的小事,他最擅长的就是收税,但这个税是向普通老百姓收,而且是重点在江南富庶之地,面向贸易领域,收取的工商税、海税。

魏忠贤:

你可以说他在收税过程中贪污,但是这笔钱在当时的大明真的就是‘救命钱“。

抗清的大功臣袁崇焕说: “从古内臣谁有出其右者,通侯之世赏宜也”。

就是因为他给钱。有了钱,才有了关宁铁骑,才能在宁远筑城,才能让战争机器运转。 天启时期,大明面对的是野战无敌,“满万不可敌“的后金骑兵,很多人都建议放弃关外,死守山海关就行了。

当时经略辽东的孙承宗反对这样做,辽东巡抚袁崇焕也反对这样做。这两个人都是魏公公支持的。魏忠贤支持了袁和孙两个人,这才有后来的”宁远大捷“,才会打败努尔哈赤,才会使大明边关前移300里。

当然,题主说的,追着皇太极打,这是夸张了。当时的明军,防御是强项,野战是弱项。能守好锦州、宁远等几座城,已是谢天谢地,根本没有能力去追着打的。

我们不禁要问魏忠贤是个坏蛋吗?这点肯定确定以及一定是有的。但我们要记住,骂他最多的是读书人,是东林党人,这些人又干了什么

东林党人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他们反对向工商业者收税,只向农民收税,造成了大量农民破产,形成大量流民,直接导致了明末的农民大起义

可以说,明朝就是亡在他们手上。 《晚明士人心态及文学个案》称:

东林党人"是一群没有多少政治远见,缺乏治国才能"的士大夫,"

在好同恶异,党同伐异方面,东林党比起其地诸党成员来,常常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崇祯:

所以,"明朝的最终灭亡,晚明的党人们包括东林党在内都是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罪责的"。 毛主席教导我们,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旗帜鲜明的反对拨高魏忠贤,可是一味的批判这位魏太监,把他说得毫无是处,也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吧!

参考:《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三》 《晚明士人心态及文学个案》




“压着打”的说法过分了。

不过,魏忠贤得势的3年,确实是大明对后金(清)作战成绩最好的3年。其间,明军两次重挫后金军。

魏忠贤时期,明军对后金的战绩

明代宦官作怪已经很多年了。

不过,在天启四年(1624年)之前,朝堂基本上仍然是文官们话事。大臣们见了大宦官要巴结巴结,但只要照顾好大宦官利益,还是可以“众正盈朝”。

天启四年,魏忠贤一波操作,排挤了东林党。

天启四年六月,魏忠贤将东林党领袖杨琏、左光斗、赵南星等人陆续下狱,彻底压制东林党,开始专权。

直到1627年底,崇祯铲除魏忠贤阉党,魏忠贤专权3年余。

这3年,正是明军对后金作战成绩最好的3年。

1626年正月,宁远之战。

努尔哈赤猛攻宁远,损兵折将1.7万人,失利。

努尔哈赤自25岁征战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唯宁远一城不下,蒙受重挫。

1627年五、六月,皇太极发起宁锦之战。

结果,皇太极连战不胜,“死者益众,乃撤兵归”。

在整个明清战争中,宁远之战、宁锦之战,是明军最拿得出手的作战,皆发生于魏忠贤当政时期。

这里面,九千岁有多大的功劳呢?

后金的瓶颈

其实,在魏忠贤专权之前,后金已经遇到了瓶颈。

1622年,广宁之战。后金军大败明军,取得重大胜利。

可是,此后3年多,后金未再对明大举用兵。

怎么不打了呢?

后金遇到了瓶颈。

努尔哈赤起兵以来,连战连胜,统治区域、人口迅速膨胀。

可是,其后金当时对治理人民,尤其治理汉民的办法还未成熟。

努尔哈赤当时对汉民采取单纯的监管、压迫,激起了强烈反抗。

1623年六月,复州城1万余人暴动,后金派2万余人镇压。

此后,辽西地区的大小凌河、锦州、义州、广宁等地纷纷发生起义,此起彼伏。

同时,朝鲜、蒙古与大明结盟,也威胁着后金的侧翼,成为后顾之忧。

这些困扰,都拖住了后金的发展势头。

孙承宗打造的防御体系

与此同时,孙承宗利段时间,精心打造了防御体系。

孙承宗采取的方略是:守关外以蔽山海关,层层设防,步步推进。

在他的主持下,辽东军“拓地400里,练兵11万,立车营12、水营5、火营2,前锋后劲营8,造甲胄、器械数百万,造船1500艘、战车6万,开屯5000顷,岁入15万,防务大振。

尤其是宁远、锦州等地的修峻,使宁锦防线的支点极为牢固。

同时,由于孙承宗的特殊地位,他对辽东防务的将帅进行了大幅度调整。

袁崇焕、满桂、祖大寿等将才走上关键岗位,即将成为战争的主角。

此消彼长之下,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

魏忠贤的表现

魏忠贤专权后,干了3件事,影响了战局。

1、宁远之战:换帅。

魏忠贤示好孙承宗失败后,让天子罢了孙承宗,换上了高第。

高第不知兵,一上来就要放弃关外要点,退守山海关。

于是,锦州、大小凌城等要点尽失。

只有袁崇焕坚决不放弃,率不足2万人坚守宁远。

由此,孙承宗苦心打造的关外防御体系,只剩下宁远孤城。

本来被内部事宜搞得没有精神的努尔哈赤一看,瞬间来了精神,发兵来攻。

袁崇焕激励军队,坚守孤城,力挫努尔哈赤。

整个过程中,驻守山海关的高第拥兵不救。

因此,宁远之战的胜利,主要靠的是袁崇焕等人的将略以及宁远城的城防、战备。

而这些,都是孙承宗留下的老本。

如果说魏忠贤有什么贡献的话,那就是一顿瞎折腾,“卖了个破绽”,“赚”努尔哈赤来吃了个憋。

2、宁远之战-宁锦之战期间:支持袁崇焕等人。

宁远之战后,魏忠贤还是有一点贡献的。

当时,袁崇焕与阉党正出于蜜月期。

袁崇焕又是给魏忠贤修生祠,又是肉麻地上奏奉承“厂臣”之功。

魏忠贤要维持好局面,也需要人才,对袁崇焕也是一再提携。

1626年,一年之间,袁崇焕连续被加官,一路升到了辽东巡抚。“关内关外兵马悉听调度”。

魏忠贤大力提拔袁崇焕,并在具体工作上给予了极大支持。

蓟辽总督王之臣,本也是依附阉党之人。因为他与袁崇焕不和,被魏忠贤调回了北京。

在魏忠贤的支持下,袁崇焕顺利主持辽东防务,并陆续恢复了早先被高第放弃的锦州、大小凌河等处,重建宁锦防线。

可以说,袁崇焕能在宁锦之战中挫败皇太极,与魏忠贤的信任、支持是分不开的。

3、再撤袁崇焕。

魏忠贤被灭前,先把袁崇焕撸了。

撤换袁崇焕时,他反驳反对者:你们说袁崇焕无人可替?阎鸣泰、王之臣难道不行吗?

阎鸣泰、王之臣,早在孙承宗时期就已经被认为“不行”了。

魏忠贤虽然有些才能,但终究是把个人政治利益摆在国家利益之前的阉党···

4、比袁崇焕高明的大局观。

皇太极即位后,想要暂缓攻明,先征朝鲜,解决后顾之忧,遂派人表示“两国通好”,和谈。

当时,锦州、大小凌城等地初复,仍在修整中,袁崇焕试图以议和为缓兵之计,加强防御,遂提出:“守为正着,战为奇着,款为旁着”。

魏忠贤大怒!

“假吊修款,设策太奇”!你这里和后金议和,不与蒙古、朝鲜协调,那么,蒙古、朝鲜当初和我们订立的盟约将“因之涣散”!

这一点,确实是魏忠贤比袁崇焕更有大局观之处!

调整

随后,明、后金双方,都开始了一段调整。

皇太极意识到难以骤然击败大明,遂改取“讲和与自固”二策,改革内政,强化实力。

通过改善汉人地位,“编民为户”,缓和内部关系,发展生产,又通过加强军政集权、增设汉蒙八旗等手段,加强军事力量。

同时,皇太极集中力量,连续进攻朝鲜、蒙古,稳定后方。

大明,也进行了调整。

魏忠贤倒台后,崇祯召回袁崇焕,寄希望他“五年复辽”。

袁崇焕确实是将才,他在任期间,整顿军队,打造的关宁铁骑已具备了野战击败八旗的实力。

但是,明金(清)双方的统治者是有差距的。

皇太极征服朝鲜、蒙古,开疆拓土后,不仅扭转了多线受敌的不利局面,甚至可以绕过宁锦入边,攻入中原。

而蓟辽总督袁崇焕虽练兵备战有方,但是,缺乏更高层的战争指导,在后金远征朝鲜、蒙古时不积极援救,使局面逐渐恶化。

1629年开始,皇太极率兵迂回入边,开始“伐大木”,掠夺、削弱大明腹地,促发大明内乱,展开战略攻势。

就在皇太极第一次迂回入边后,崇祯除掉了袁崇焕···

大明王朝,即将万劫不复。


随着战争的持续,到魏忠贤时期,明清双方进入了微妙的均势。

后金虽连续取胜,但统治区域、人口增加,统治能力跟不上,而且,其攻坚能力不足的弱点依然明显。

而明军,在孙承宗的指导下,找到了克制后金的方法,构筑了坚固防线,提拔了能战良将。

魏忠贤时期,明军的胜利,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取得的。

就魏忠贤本人而言,他轻易换帅,引发了防线危机,幸有袁崇焕坚守宁远,为他擦了屁股。

其后,他对袁崇焕的信任、提拔,充分发挥了袁崇焕的将才,为宁锦之战的胜利打下基础。

所以,魏忠贤在这段时间的表现是:自己挖坑自己填,勉强算功过相抵而已。

而从他对袁崇焕议和一事的事情上看,魏忠贤,是一个有一定全局观的战争指导者。

不过,从魏忠贤最后对袁崇焕及辽东人事的处置看,他终究是一个把个人利益摆在国家利益之前的人物,不是救国者。

魏忠贤倒了。

不过,这对大明来说不完全是好事。

因为:崇祯···在接下来明清战争中的表现还不如魏忠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3

标签:辽东   明朝   太极   努尔哈赤   宁远   崇祯   山海关   东林党   阉党   大明   士绅   天启   得势   朝廷   太监   年中   战场   皇帝   财经   魏忠贤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