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民为什么要将带领他们赢得胜利的丘吉尔赶下台?

丘吉尔在1945年的大选中输给了工党,这令人感到震惊。尽管丘吉尔在战争期间非常受欢迎,但他在和平时期的国内政治上并不擅长。他在战争中的首要目标是取得军事胜利,而其他一切,包括党派政治,都是次要的。因此,当战争结束,党派政治恢复时,丘吉尔突然发现自己没有明确的目标或方向。

有趣的是,丘吉尔之所以输掉1945年大选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他成功地完成了他在1940年承担的几乎超人的任务,这使他变得多余。






因为英国人不想要“大国崛起”,只想要“小民确幸”。丘吉尔想让英国老百姓继续咬咬牙,维持住英国世界性帝国的位置;然后英国老百姓冲丘吉尔欢呼,转头就把票投给了丘吉尔的敌人。

这是真的。

因为英国人在二战中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比如食物配给制、比如孩子疏散到乡下……可以说英国人为了获得战争胜利,连最后一点儿资源都拿出来了。

看过《兄弟连》的朋友应该知道,美国是把英国作为欧洲战区的大本营,大量新兵从美国本土来到英国接受最后的训练,然后投入到战场;而战场老兵也会选择到英国休假。

1943年的前3个月,驻英美军士兵染上性病的比例为6%,是平时的6倍。

美国政府在1944年曾经给英国政府发了一封公函,大意是希望英国政府管管他们的妇女,不要老是勾引美国士兵,许多美国士兵在美国也是有家庭的。

而二战后英国出现了大规模离婚潮也证明,确实有不少英国女性为了香烟、尼龙袜、巧克力等等物资主动去勾引美国士兵。



(英国考文垂)

当然,我这里不是批评英国女性,而是说这可以从一个侧面证明英国当时已经山穷水尽到什么地步了。

所以,二战结束后,英国民意就是希望赶紧改善民生,增加收入,让大家的日子好过起来。

这也是工党竞选时主打的竞选策略:改善民生,加强社会保障,英国不争霸。




而丘吉尔则不然,他在竞选时大谈英国的大国地位,要求英国人民继续奉献,继续忍耐,让英国维持住世界大国的地位。

疲惫的英国人民对着丘吉尔欢呼,然后转头就投工党的票了。(根据当时英国媒体报道丘吉尔所到之处,到处人山人海,他演讲时到处是欢呼。)




胜利?失败好不好?败的一塌糊涂!

英国的国策是什么?是搅屎,自离岸平衡!

英国的底线是什么?是保留帝国!

为了战胜德国,议会和国王赋予了他巨大的权利,丘吉尔可以不经审判的对和国王之外的人抄家灭族,随意支配其财产!

它的实际权利是二战巨头里面最大的,远远超过东条英机斯大林希特勒!

与德国死磕,结果是什么?是违背几百年来英国联弱抗强的国策!

造成了英国的衰落,美国的堀起!主奴父子颠倒!

这么几年来,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死光了整整一代人,这个结果?

何况这个死胖子好大喜功,昏招迭出,专横独断!大家忍他很久了好不好!

这样一个无能的混蛋,英国人没出来天诛国贼, 追究他把英国打包卖给美国的罪!

很绅士了好不好?

我看多半也是战后实在依赖美国,要不胖子难得善终!




1945年5月8日,在希特勒畏罪自杀后,威廉·凯特尔元帅代表德国政府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标志着纳粹集团的彻底覆灭,也标志着二战中欧洲战势的终结。紧接着,丘吉尔以临时内阁首相的身份向全体国民宣布,英国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五年前,也就是1940年5月13日,温斯顿·丘吉尔临危受命,出任了英国的战时内阁首相。在他首次亮相时,发表了著名的战时演说:

我没有别的,只有热血、付出、眼泪和汗水献给大家。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那就是“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

当时,英国已经处于了前所未有的至暗时刻,国家随时都有可能被纳粹德国所消灭。

1939年9月1日,德军通过“闪电战”突袭波兰,彻底点燃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1940年4月9日,德军在短短40个小时内再次上演“闪电战”将丹麦彻底侵占。1940年5月10日,德军绕过法国人引以为傲的“马奇诺防线”,自诩为“最强陆军”的法国竟然没羞没臊地投降了。

很显然,纳粹德国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孤悬海外的英国。由于前任首相张伯伦的绥靖政策,英国已经变得相当被动,丘吉尔在议会坚决地表示:

如果我们勇敢抵御希特勒,整个欧洲就会解放,全世界便可走上灿烂的阔野。但是,如果我们失败了,整个世界包括美国在内,包括我们所熟悉所关切的各个国家,都将陷入一个新黑暗时代的深渊。

从此以后,英国在丘吉尔的带领下越战越勇,不仅取得了不列颠之战的胜利,而且还与美国、苏联和中国等同盟国家协同配合展开反击,终于击败了纳粹德国。

德国投降后,英国战时内阁随即也宣布解散。当时,丘吉尔的声望可谓是如日中天,英国《泰晤士报》这样评论:

温斯顿·丘吉尔不仅是英国精神的化身,而且更是我们的坚强领袖。除了英国人,整个自由世界都对他无比的信任。

作为保守党的领袖,丘吉尔宣布参选下一届议员,满怀信心地准备再次担任内阁首相。当时,所有人都认为首相之位已经是板上钉钉,非丘吉尔莫属。

可是,随着7月26日公布大选结果时,所有人都懵圈了。因为,丘吉尔领导的保守党竟然以197票对393票的巨大劣势落败于克莱门特·艾德礼领导的工党,成为了议会少数派。

当时,丘吉尔正代表英国政府在波茨坦出席同盟国首脑会议,商讨如何敦促日本尽快投降以便早日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会议的间隙,他抽空回国准备波澜不惊地迎接选举的胜利,以至于行李中的日常用具都留在了波茨坦,因为他确信自己“很快就会返回会场”。

可惜,他回不去了!

大选结果公布后,艾德礼立即便以当选首相的身份前往波茨坦参加了接下来的会议,还在1945年7月26日与美国和中国共同签署了《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简称为《波茨坦公告》或者《波茨坦宣言》。

那么问题来了,凭借二战期间的卓越贡献,丘吉尔如何会在刚刚宣布战争胜利后就遗憾丢掉了首相的宝座?接下来,文史不假带您还原历史,探寻其中的原因所在。

从18世纪60年代起,英国在全世界范围内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国力迅速提升。以至于,狭小的国内市场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英国开始了疯狂的对外扩张和侵略。

最巅峰时期,英国统治的领土除了我们所熟知的北美、印度、澳大利亚等国以外,还遍及了世界各地。据统计,英国的殖民地总面积达到了本国领土的111倍,全天任何时段都能保证有阳光直射英国国旗,因而得名“日不落帝国”。

但是,到二战结束时,英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属于功勋卓著的战胜国,虽然与美国和苏联并驾齐驱为“三巨头”,但作为盟国中唯一一个从头到尾全程参战的国家,英国的损失尤其惨重。

一、外部环境

二战后期,全世界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民族解放运动和国家独立运动,加速瓦解了旧有的殖民体系。

在亚洲,印度民族独立运动迅速兴起,朝鲜和越南等国也紧随其后。在非洲,以埃及为首,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摩洛哥和肯尼亚等国都掀起了反抗英法等国殖民的独立运动,还要求收回苏伊士运河的主权。在拉美洲,古巴、尼加拉瓜通过武装斗争而赢得了独立,巴拿马、多米尼加等国也不断掀起反帝爱国运动。

伴随着全球范围的独立浪潮,众多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世界殖民体系已经濒临崩溃和瓦解。

在这样的背景下,丘吉尔却不思顺应潮流,继续在大选中鼓吹:

要建立强大的殖民地,要坚定维护英国“日不落帝国”的地位。

二、内部环境

为了应付巨额的军费开支,英国欠下了庞大的债务,赤字问题已经相当严峻。为了还清这笔战争借款,英国分期50年开始偿还,直到2006年底才终于还清。

当时,保守党裹挟着二战胜利之功,只是一味抨击工党的纲领和政策,却在内外政策方面均无实质性的改革。可是,对国内选民而言,战胜纳粹德国已经成为了过去式,他们更关心的是未来,他们希望政府可以在创造就业、改善民生和发展经济等方面有所举措。不过,已经被胜利所陶醉的丘吉尔显然没有摸准这个脉搏。

在大资本家和垄断阶级看来,英国在战争中死伤军民近百万人,其中大部分都是被用来榨取最大剩余价值的青壮年劳动力。加之,战争中消耗了庞大的军费开支,使战后的英国债台高,从债权国变成了最大的债务国。

面对如此狼狈不堪的窘境,垄断资产阶级除了归咎纳粹德国以外,还归咎于英国的丘吉尔内阁。因此,在选择战后政府首脑的人选时,垄断寡头们都认为:

作为战时的领袖,丘吉尔依然深孚众望,因为他的工作非常出色。但是,如果继续作为未来和平时期的领袖,他却显得毫无吸引力。

而反观工党的领袖艾德礼,他因为没有战争的功劳,不得不积极迎合选民,制定了旨在强调社会改革的竞选纲领。工党认真考虑了英国在战后的发展方向,在竞选纲领中宣称:

如果工党上台,在对内政策中,将会继续执行并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监督,把经济的主要部门如英格兰银行、煤炭工业、冶金业、动力经济和运输业等都收归国有;努力实现土地的国有化;彻底改革社会保险制度;推行“福利国家”政策等等。在对外政策中,将会全力保障在战争中形成的美、英、苏同盟关系,以保证在战后的和平与稳定。

在得知自己竞选落败后,丘吉尔首先祝贺竞选对手艾德礼当选。之后,他引用了古罗马著名传记作家普鲁塔克的一句话:

对本民族伟大人物的忘恩负义,是伟大民族成熟的标志。

这句话看似有些酸溜溜,实际上还是表现出了一个政治家应有的胸襟和姿态。

离任首相后,丘吉尔并没有消沉,依然长期活跃于政坛。1946年3月5日,他在美国富尔顿城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著名的反苏、反共演说,运用“铁幕”一词去攻击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史称“铁幕演说”。

从此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开始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展开了冷战。

到了1951年的英国大选中,丘吉尔卷土重来,终于在下议院以321席对295席战胜了工党而再次上台出任了首相。那时,他已经是77岁的高龄,可谓是老当益壮。

1955年4月5日,丘吉尔终于以80岁的耄耋之年卸任了英国首相之职,迁出了唐宁街10号的首相官邸,在祝福的欢送人群中乘车离去。此前,他最后一次以首相的身份发表了演讲:

黑夜终有破晓时,公平竞争、友爱世人、尊重正义和自由,终将带领苦难的我们挣脱沦落之丑恶,平静而凯旋地奋勇向前。在这个时候,决不要退缩,决不要颓丧,决不要绝望。




丘吉尔的下台是丘吉尔个人的失败,却是英国民主政治制度的胜利。英国人民把丘吉尔赶下台,是因为英国人民坚信“没有最好的领导人,只有更好的领导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0

标签:丘吉尔   波茨坦   英国   英国政府   希特勒   苏联   工党   帝国   德国   内阁   美国   战后   首相   竞选   国家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