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辜鸿铭?

辜鸿铭是清朝末期和民国初年的著名学者和翻译家,他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西亚、俄等多种语言,获得十三个博士学位,是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创获甚巨。他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辜鸿铭在文化领域有着广泛的涉猎和独到的见解,他的思想和言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特的价值。然而,由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他的某些观点和言行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争议。


总体来说,辜鸿铭是一位卓越的学者和文化使者,他对中国文化传承和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辜鸿铭就是一个沽名钓誉哗众取宠的脱口秀演员,他说的话不能当真,因为他所有的观点直指那个时代最可怕的方向——复古。

如果辜鸿铭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一定会被喷成筛子,可是在那个时代,虽然谤满天下,却也誉满天下,实在是一大奇景。

辜鸿铭这个人,严格来说算是外国人。辜鸿铭的父亲辜紫云当时是马来西亚的橡胶园总管,操流利的闽南话,能讲英语、马来语。他的母亲则是英国人,讲英语和葡萄牙语。

辜鸿铭从小聪明伶俐,受到了橡胶园主人布朗夫妇的喜爱。布朗夫妇没有子女,就认他为义子。也正是因为布朗夫妇的帮助,辜鸿铭10岁就离开马来西亚,到了欧洲学习,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后来,辜鸿铭被爱丁堡大学录取,受到了著名哲学家卡莱尔的赏识。

辜鸿铭曾说自己在德国读博士,一共得到了文、哲、理、神等十三个博士学位,可是辜鸿铭在德国总共才呆了不到3年。按照德国的学制,除非作弊,辜鸿铭绝无可能得到那么多的博士学位。况且辜鸿铭也拿不出任何证据来驳斥别人的质疑。

与当时伍廷芳、唐绍仪等人的少年得志不同,辜鸿铭“得到十三个博士学位”后的20多年,始终默默无闻,一直到1909年才发表了代表作《中国的牛津运动》。

从1880年到1909年,辜鸿铭干什么了?答案其实很简单,他回炉重造了!

1880年辜鸿铭回国时,偶遇了语言学家、教育家马建忠,与他畅谈三日,改变了志向,从此以后开始专心研究中国传统文化。马建忠,著作有《马氏文通》,长期在李鸿章幕府任职,是李鸿章外交和洋务的高级顾问。同时,也正是马建忠最早绘制了“太极旗”,后来成为韩国国旗。

辜鸿铭和马建忠相遇是,辜鸿铭24岁,马建忠36岁,辜鸿铭自称有13个博士学位,马建忠则是刚刚得到巴黎政治学院的博士学位。不要以为马建忠大器晚成,早在26岁时就是李鸿章幕僚,和王韬、郑观应、薛福成等人同为早期维新派的主要代表。

辜鸿铭回炉重造的地方,是中国最有学问气息的地方——张之洞幕府。辜鸿铭在张之洞幕府,担任翻译。这样的工作实际上随便一个有国外北京的华侨都能做到,辜鸿铭在张之洞幕府,远不如其他本来就有维新思想或者洋务干才的人。

张之洞成立自强学堂时,辜鸿铭担任了一名普通的教师,可见他在张之洞幕府并不出名。

辜鸿铭的很多观点,被知识界和文化界传为笑谈。这不是对他的赞誉,反而是对他的嘲笑。

辜鸿铭说,男人和女人的关系,应该就像茶壶和茶杯。所以,一夫多妻制有利于社会稳定。

辜鸿铭一生都留着自己的小辫子,在他眼里,满清的小辫子是文化的象征,不能割掉。

辜鸿铭还到处吹捧中国女人的小脚,还公开发表了品小脚的文章,令人作呕。

辜鸿铭1924年在日本东京大学演讲时,曾说“日本人才是真正的中国人”。这种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可是仔细一分析,就容易把中国带向绝路。

辜鸿铭的说法,实际上也让很多人接受了,流传到现在就是两句“要找唐文化,要去日本;要找明文化,要去朝鲜。”元朝统治中原,让唐宋文化丢失大半,但日本因台风打败忽必烈船队,得以保持旧文化;清朝统治中原,让明朝文化损失大半,但朝鲜却保持了明朝文化。

说到这,辜鸿铭的思想内核就十分明显了,日本那么发达,正是因为学了中国1000年前的唐文化,所以中国想要富国强兵,直接去学唐文化就行了!

还是复古思想!

辜鸿铭没有看到的是,日本明清时期虽然是闭关锁国的幕府时代,可是兰学一直在发展。兰学就是来自于荷兰的学问。正是有兰学的发展,才让日本在明治维新中阻力小得多。

日本虽然保持了一些唐朝文化,可是唐朝文化并没有对日本的近代化强国路有任何的积极作用。恰恰相反,日本一直都在提的口号是“全盘西化”和“脱欧入亚”。日本连自己的本土文化都可以抛弃,又如何会珍惜1000年前的唐朝文化!

别人都说辜鸿铭是“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娶在东洋、仕在北洋”,可是他在哪边都是了解个半吊子,距离一代宗师的位置还差得远很远很远!

如果辜鸿铭对别人说自己是受到马建忠影响成了这样,马建忠还不得被他气死!马建忠给郭嵩焘当翻译时,一直宣传维新思想,在李鸿章幕府也是积极推进洋务运动。马建忠在庚子年准备与八国联军和谈时操劳过度而死,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辜鸿铭,这个清朝腐朽文化下的怪胎,以一种脱口秀、小丑表演的形式成为当时的奇观,实在是近代中国文化界的耻辱!




我们现在有很多人也自诩“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但是实际上都是空皮囊,在小编看来,中国这一百多年来能够担得起“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盛名的人没有几个,辜鸿铭是其中一个,因为有了辜鸿铭,中国近代文化思想就又增添了一道亮丽的色彩。

西方人一度把辜鸿铭与印度的泰戈尔并称,认为他们俩都是东方学的代表性人物。一度有消息说他与泰戈尔曾经共同被提名为诺贝尔奖候选人,但是最终泰戈尔获奖。辜鸿铭的出生也是非常中西合璧的,他是马来西亚华裔,母亲是葡萄牙人,父亲是马来西亚华人,曾经在英国人的橡胶园里面担任总管,辜鸿铭因为自幼聪明伶俐,因而被英国老板认为义子,后来辜鸿铭被带到英国接受教育。24岁那年,辜鸿铭回到马来西亚,在马来西亚见到了中国洋务派士人马建忠,经过与马建忠的交谈,辜鸿铭深受影响,决定做真正的中国人。

1881年,因为偶然的机会,辜鸿铭来到中国,后来经人力荐,做了张之洞的幕僚,可以这样说,张之洞的世界观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到了辜鸿铭的影响,辜鸿铭做幕僚的第一件事就是建议张之洞订阅数十份外国报纸和几百种外国杂志。大大拓展了张之洞的视野,辜鸿铭先后跟随张之洞长达19年,在“长江教案”、“庚子国变”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中都为中国人挽回了一定的面子,他也因此被西方人所熟悉。

清朝灭亡后,辜鸿铭成为文化保守主义者,和王国维等人一样,留了辫子,在民国初年的几次复辟运动中,虽然参与程度不深,但是也的确留下了他的身影。

蔡元培主政北大后,辜鸿铭也被延聘到了北大,新文化运动中,他与陈独秀等人辩论,为传统文化张目。

辜鸿铭后来留下了诸如“遗老”、“愚忠”、“怪杰”等一系列名号,多元、保守、博学就是他一生的印记。




一百年前,用中国文化征服西方世界,这位马来西亚华裔才是真正明星

二十世纪初,西方人曾经流传这样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以不看辜鸿铭。

1857年,辜鸿铭出生在一个马来西亚橡胶种植园里,他父亲送他去西洋留学时,对他的最后一句嘱咐是:“不管你人在何方,都要记住,你是个中国人。”辜鸿铭把这句话记了一辈子。

在外国呆了14年的辜鸿铭来到了中国,在张之洞手下做了二十年的幕僚,主要工作就是帮助张之洞统筹洋务,同时精研传统国学,终成学贯中西的一代学界泰斗。

关于辜鸿铭的奇闻趣事,大家比较熟知的段子有这样几个:民国留辫子、喜好小脚、用茶壶茶杯的比喻为纳妾辩护。

越深入了解西方,越明白自家传统文化的好处,辜鸿铭没少捉弄西方人,而且是点名道姓。

辜鸿铭认为中国人的性格及其背后的中国文明有三大特征——“深沉、博大和纯朴,以及灵敏”。美国人博大纯朴不深沉,英国人深沉淳朴不博大,德国人博大深沉不淳朴,法国人不博大不深沉不淳朴但灵敏,只有中国人全部具备。

关于日本人扬名世界的礼貌,辜鸿铭一针见血的指出:这是一种虚假的仪式化,下跪、鞠躬很容易学会,但不会给别人带来任何真正的愉悦,像一朵漂亮但没有味道的假花,而中国人的礼貌才是发自内心真实感情,使人愉悦和谐、如沐春风。

辜鸿铭把中国古典经籍《论语》、《中庸》、《大学》等译成英文,介绍给西方读者,其英文专著《中国人的精神》又被转译成德文、日文,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外国人普编反映相当扎心,《纽约时报》更有评论:有史以来,中国人直接用英文写中国,最成功的有两位,第一位便是辜鸿铭。

辜鸿铭在北大任教授时,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希腊语轮番上阵,学生们普遍反映,这个挂一条辫子的老古董跟八国联军开骂也永远不会输,这一段子被郭德纲使用。

学生们没有评价错,辜鸿铭有一次在伦敦街头读报纸,故意拿倒,过路英人讥笑,这个笨蛋!辜鸿铭用标准的伦敦腔倒念如流,边念边叹气,这英语太简单,完全起不到锻炼大脑的作用嘛!

辜鸿铭在六国饭店英文演讲《中国人的精神》,票价两块,梅老板当时的票价才一块二,即使这样,仍然高朋满座,一个大厅全是老外。

辜鸿铭有一段话,至今读来仍振聋发聩:“许多世纪以来,我们中国惟我独尊的不以武力而用智慧管理国家,为什么现在会遭到你们这些白种人的轻视和欺凌呢?因为你们发明了枪,那是你们的优点。我们是赤手空拳的群众,你们能够把我们完全毁灭,你们只知道用你们那可恶的发明来压迫我们,却不晓得我们中国人有机械方面的天才,不晓得在这国度里有四万万世界上最务实最聪明的百姓。当黄种人会造和你们白种人一样的枪炮,而且和你们射的一样准时,你们将面临什么呢?你们喜欢枪弹,你们也将被枪弹判决!”

这一幕似乎越来越接近现实,辜鸿铭有理由在坟墓中微笑。




我们每个人身边都有这么一种生物,名叫学霸,往往对我们来说如天书一般的知识,他们总是能够轻松掌握,并且以望尘莫及的成绩,让我们只能仰望。那么学霸中的学霸应该叫什么呢,学神?如果有“学神”这种生物的话,那个辜鸿铭一定是了。

辜鸿铭,字汤生,号立诚,1857年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祖籍是福建泉州。就是这个被称为“清末怪杰”的人,曾经在欧美获得了13个博士学位,学贯中西,并精通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希腊语、马来西亚语等九种语言,是名副其实的语言天才兼学神。

辜鸿铭的父亲是马来西亚华人,他的母亲则是一位西方白人。在马来西亚的一个橡胶园出生后,由于橡胶园主的喜爱,将他收为义子,并在他十岁时将其带往英国学习。

正是在西方学习过程中,辜鸿铭彻底展露了自己非凡的学习能力,他先后在英国、德国等国获得了文学、哲学、理学、神学等13个博士学位,熟练掌握了九种语言。辜鸿铭不仅学习能力超强,他也将学习的知识化为己用,甚至可以用拉丁文写诗,他的著作也是欧洲许多大学的必读书。

辜鸿铭如此强大的学习能力和渊博的知识,使得辜鸿铭在西方声名鹊起。1880年,在西方游学14年后的辜鸿铭回到马来西亚。由于父亲一直以来的影响和与马建忠的谈话,辜鸿铭开始学习中国文化,并走上了宣传中国文化的道路。

辜鸿铭先后将《论语》、《中庸》、《大学》,也就是四书中的三书翻译为英文,并在海外刊行。1885年,辜鸿铭来到中国,投入了湖广总督张之洞的门下,担任了“洋文案”,也就是外文秘书,主要负责翻译。在张之洞的幕府之中,辜鸿铭整整呆了20年,他一边帮助张之洞进行洋务运动一边继续研究国学。

在这期间,正是靠着辜鸿铭的谋划和积极争取,在湖北武汉建立了由中国人自己建设和管理的高等学府——自强学堂,自强学堂也是现代武汉大学的前身。

辜鸿铭先后担任了外交部侍郎、南洋公学监督等职,并先后发表了《中国札记》、《中国的牛津运动》、《中国人的精神》(《春秋大义》)等在西方引起巨大影响的介绍中国的书籍。民国建立后,辜鸿铭先后在北京大学和日本讲学,1928年4月,辜鸿铭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

辜鸿铭学贯中西,对东西方文化都极为了解,他的著作也使西方人开始了解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也因此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甚至在西方人中形成了“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的说法,可见辜鸿铭在西方影响之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7

标签:泰戈尔   橡胶园   布朗   南洋   学贯中西   马来西亚   幕府   幕僚   英文   日本   英语   西方人   中国   中国人   评价   财经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