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著名学者郦波和康震的诗词水平?

郦波和康震都是著名的学者、文化人,他们的诗词水平可以说是各有千秋。


郦波的诗词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情感色彩,用词考究,意蕴深远。他的诗词能够深入人心,引起读者的共鸣。从他的诗词中可以看出他对历史文化、人生百态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康震的诗词则更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心境,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他的诗词能够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出内心的感受和思考,给人以启示和思考。


总体来说,郦波和康震的诗词水平都很高,各自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魅力。评价他们的诗词水平,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考量和分析。




谢谢这位朋友的邀请,关于这二位学者的诗词创作水平,其实我在昨天关于诗词大会能否增加“现场作诗”的问题里曾经提到,恰恰是这两首诗,去年专门就有诗人专门评价过。

说实话,这两首诗不看作者只是评价诗的话,不论是集句诗还是自作诗,都不是太成熟。

我们毕竟和古人不一样,古人从小学写诗,我们从小学背诗,大一点,学校里也只有背诗的课,没有写诗的课,所以几乎每个诗人都是从门外汉走过来的,今天不会,不代表明天不会,昨天的诗不代表明天的水平。

再贴一下去年网上几位老师的评价,大家看看有无道理。




关于这康震郦波两位教授,很明显偏重于研究,但是研究的并不是创作,只是背景、含义、典故、作者生平,因为不会写诗(郦波老师这两年已经在学习写诗了),所以其实讲不出诗的真谛,大家听一下叶嘉莹先生的讲座和我发的王步高教授的视频就会明白区别在哪里。

叶先生教你怎样放盐、何时加大火候、怎么配料、何时出锅,最终告诉您怎样成为一名优秀的厨师。其他人教您怎样用刀叉、怎样用餐巾纸、吃鱼先吃哪一段、顺便给您讲一下厨师的生平与爱好。一个是电影学院教你怎样作演员、做导演、作摄影、怎样拍好一部电影;一个是教你怎样看电影、写影评,这不是一回事。当然学会怎样欣赏一部好书一部好电影一桌美食,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因为诗词大会也不是一个创作大会,因此请这几位有学问又有流量的老师是正确的,我是导演的话也请他们。

关于诗论还有这样的争议,下面有两位教授的看法大家可以看一看。


这两位徐教授是会写诗的,一个人是否能写诗,一般看看他的微博就知道,经常在微博发言的人 ,如果会写诗必然会发出自己的作品,水平高低大家自然能辨别。如果常玩自媒体从来不发诗作,大部分是不会写。从这方面来说,好像郦波教授是唯一在微博发表过的,因此观点不同,所以被以上二位学者批评。

诗词大会引发争论对于弘扬国学是一件好事,几位评委和中央电视台功莫大焉,白璧微瑕,其实也是常事。我比较佩服纪连海先生,他在一次卫视的综艺节目中,主动说起自己对于诗词是弱项,所以我们在诗词大会上是不会看到纪先生的。

记得李敖在北大的演讲中提到,他年轻时指出过钱穆先生的错误,钱穆给李敖回信接受并赠书给李敖。今天的我们还有这种气度吗?今天的名利世界里,您看到过名人曾经低过头?

希望每一个人都冷静地从事物本身出发,就事论事,不要一开始就站队无论对错都去维护自家人。指出问题的极尽嘲讽,被批评的恼羞成怒,特别是今天的粉丝经济下,本尊还没说什么,粉丝们却拔刀相对了。好的东西坏不了,坏的东西好不了,所有的东西都会被记录下来,有个人叫做历史,他最公正。

说了这么多,我还是比较认可徐战前先生的话 ,说话是人的权利,允许人说错,自然允许人批评。旁观者发言、看热闹自然也随意。只是真正喜欢诗词希望学习的人要冷静,这样才能真的找到方向、学到知识,知道毕竟你不会希望自己一辈子停留在打油诗的水平。

其实大多数人对于诗,就像老街面对书法一样,一副字好还是不好,我只能听人家说,你是范增好 ,他说启功好,我是搞不清楚的。但不妨碍我偶尔看看书法,高兴了写两笔,管什么章法笔法自得其乐就可以了。

另,绝句有律绝句,也有古绝句,古绝句是非格律诗。

您说呢?

@老街味道




说实话,六甲番人挺佩服中国诗词大会评委们的胆量的,文化类比赛(暂且定义为比赛罢,因为有了冠军)是需要足够的知识积累的,尤其是诗歌类,对诗歌理解不够深刻太容易出错了,或许评委们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在点评的时候,经常会将话题引申到自己擅长的领域,毕竟都是大学教授,口才都不错,乾坤大挪移就带大家进入了百家讲坛。

但单靠话术,难免还是有疏漏,于是精心准备的诗终于揭晓了所有的疑团,六甲番人无意抨击任何人,就事论事吧,且看第一首诗:

人间有味是清欢,照水红蕖细细香。长恨此身非吾有,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首诗据说是集句,也就是将前人的名句集合成一首新诗,集句类型的也有佳作,比如辛弃疾的《踏莎行·赋稼轩集经句》就可以算是集句,一共十句,句句用引用经典,只是略微修改几字,而诗词大会的这首集句确实也都引用了名句,都出自苏轼的词,首句来自《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次句来自《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第三句来自《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改了一字,尾句来自《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之只是,这四句放在一起,究竟想表达什么?用典绝不是堆砌,这里只能说是小孩子垒积木了。

至于格律,那这首诗也是说出律很多,且不说第三句和尾句各有一个“吾”字,重字的毛病不懂格律的朋友都知道不可取。再细说格律,按七绝首句平起入韵的格式,“欢”怎么可以和“香”、“乡”押韵,即便按用韵最宽的中华新韵也押不了韵的,按平水韵就差得更远了。如按首句平起不入韵呢,第5字“是”应平,第7字“欢”应仄, 第20字“吾”应仄,多处出律。

再看第二首诗:

大江东去流日月,古韵新妍竟芳菲。雄鸡高歌天地广,一代风流唱春晖。

这首诗看似豪放雄壮,用典明显可见,苏轼的词,伟人或李贺的诗,但是还是弄不清楚想说什么,是在颂诗词大会让诗词雄起?还是号召大家用诗词歌颂新时代?如是,为何用平声五微?五微韵属于窄韵,读音色彩灰暗沉闷,更适宜表达委婉的情绪,以展现阴柔之美。选韵是有讲究的,想表达雄壮的气势,为何不用三江或七阳?

再论格律,也是没法看的,按七绝平起不入韵格律,第6字“日”应平,第13字“芳”应仄,第16字“鸡”应仄,第23字“代”应平,第25字“流”应仄。出律比第一首诗还多,只能算打油诗了。

诗词大会的初衷是好的,但是评委代表着诗词大会的水平,评委们如果实在不擅长作诗,建议还是别作了,不然,让观众们当成标准格律来模仿,问题就大了。

我是六甲番人,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六甲番人。




严格地讲,在《诗词大会》上,郦波老师的集句诗和康震老师的七绝都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诗。

先看郦波老师的作品:人间有味是清欢,照水红蕖细细香。长恨此身非吾有,此心安处是吾乡。一是这首集句作品,没有写出什么新意,也就是引用了古诗文的诗句,没有推陈出新,只能算抄袭。二是一首28字的古体诗中,出现了两个是、两个此、两个吾。一首诗中,出现重复用词或字,除非有特殊的意义,否则是应该避免的。诗歌讲究凝炼,重复用词或字,会被人看作是词穷的表现。三是诗的意境不统一。前两句表现的分明是比较悠闲的生活,后两句表现的是忙忙碌碌、飘无定所的生活。两者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据上述三点,可以判断,郦波老师的作品不能称为诗。

再看康震老师的作品。我就不把作品当七绝了,只作古体诗来对待,因为平仄不对。康震老师的作品没有什么新意,也就是应景之作,或者说是老干体,把这样的作品列为快板一类更为合适。

除了这两首作品,我没有接触到郦波老师和康震老师的其他作品,因此不敢妄加评论他们的诗 词创作水平。不过,即使他们的诗词创作水平不高,也不影响他们成为著名的学者,也不会影响他们在人们心中的学者地位。我对两位老师的艺术素养和诗词赏析水平还是非常折服的!本来嘛,学有专长,术业有专攻。一个编辑,他能一眼看出艺术作品的好与差,但他可能不会写诗、写小说……一个诗人,写了一辈子诗,但他可能写不出一篇像样的诗词赏析文章。因此也不能要求两位学者必须会作诗。




谢邀。姑妄谈之,一家之言,不喜勿喷。

咱们先看郦波教授的集句诗,形式上乍一看像是首七绝,诗云:

人间有味是清欢,

照水红蕖细细香。

长恨此身非吾有,

此心安处是吾乡。

实话实说,这期节目我没看,咱就诗论诗。

首先,看形体格律。

①三句吾字处应为仄声,四句也没见救拗。

②二四句失韵,首句平起平收,着欢字入韵,属上平十四寒;二四句香乡属下平七阳,皆失韵。

③重字。三四句都有“此”,绝句一般不宜重字,至于香和乡,有人说撞韵了,我认为这个不算毛病,也没有犯忌。

其次,看诗意诗境

我们把原诗直译一下:人生最有趣的其实就是平平淡淡的快乐(不需要讲排场搞奢华),就像在水面投下倒影的红莲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时常苦恼我这身躯壳不是自己的(大忙人),能让我心情安定的地方就是我该在的地方。

起句人间有味是清欢,没毛病;第二句照水红蕖细细香,也算是承住了,问题不大。第三句长恨此身非吾有,转的虽然有点做作,也挑不出啥硬伤,第四句虽然结的有点僵硬,意思是可以连贯起来的。诗意上虽然差强人意可以讲通,但若谈诗境,可就不敢恭维了。诗境与结构关联极大,既然拼凑的如此生硬晦涩,又何来美感而言呢。


再看康震教授在诗词大会落幕时所作的七绝:

大江东去流日月,

古韵新妍竟芳菲。

雄鸡高歌天地广,

一代风流唱春晖。

说实话,康教授这首诗比郦波的集句诗更糗更烂,实在没有耐心硬看下去。前两句想学袭苏东坡毛泽东的诗风锐气,后两句直接拼上了“老干体”。此诗问题太多,出平仄出格好几处,结构上更是直不隆冬生搬硬凑。

大江东去流日月勉强看得过去,古韵新妍竞芳菲(把自已看成园丁)也行,雄鸡高唱咋回事?莫不是参赛选手都是雄鸡?哪朝哪代有哪位诗人把同台竞技的秀才举子比作雄鸡了?好像没有吧。一代风流唱春晖,若说风华风姿我觉得还算妥贴,风流二字极其超拔厚重,试问台上的选手是否真正可以担当得起呢?

康老师,您是真的震到我了。



总之,诗词大会各大评委的出糗让我更加坚信了两句哲理:

①高手永远在民间。

②一流的学生永远不是靠老师课堂教出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0

标签:诗词   水红   学者   水平   格律   雄鸡   大江东去   绝句   古韵   有味   教授   人间   著名   评价   大会   老师   作品   财经   郦波   康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