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很多老人去了养老院才懂,养老院其实和想象的不一样”,如何看待这种说法?

养老的需求量增加,各个地方的养老机构也就多了起来,但是质量却参差不齐,这也是让老人比较担心的地方

“很多老人去了养老院才懂,养老院其实和想象的不一样”,如何看待这种说法?

养老院,分为公办和民营两种,公办的总体水平较好,但比较热门,很难排上队。民营的有高、中、低端选择,根据费用高低,住宿、服务、基础设施、娱乐设施、医疗条件等不同。

老人在养老院落脚,享受服务的好坏、多少,固然与花费有关,但直接与老人们接触最多的,是护工。护工的状态水平直接影响和决定了老人的服务质量、心理感受等方面。

其实很多时候护工不够用,又或者流动性比较高,一个护工照顾好几个老人的情况还是比较常见的。另外就算护工的配置问题没有水分,护工也是人,素质和层次各不相同,有的也会偷懒,也不会24小时守着老人,很多时候赶上护工不在身边,老人一个不小心就容易受伤。更有甚者,私分老人家属给老人送来的礼品等,对老人不好,甚至恐吓老人,叫老人不要乱说话,导致很多时候老人在跟家里人沟通的时候,敢怒不敢言,怕给孩子们添麻烦,这种护工问题一般发生在不正规的养老院,因此选择养老院时一定要注意

不能自理的老人最受罪!

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在养老院里毫无隐私可言,护工为了省事,给老人清理身体的脏污时,根本不避着人。护工喂老人吃饭也很马虎,他们为了赶时间,总是随便喂几口就算,老人经常会吃不饱。

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数人还是认为养儿才能防老,与自己的子女生活在一起才是最好的结局。有的子女为了赚钱养家要出去工作,不得已的情况会把父母送到养老院,但老人并不情愿去那里生活,他们会觉得这样就被子女抛弃了。

现在一些私营的养老机构,大多是以盈利为主,老人没去之前,各方面的条件说得很好,等去了之后就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不是那么好。现在用工成本那么高,护工人员有限,去的老人多了之后,根本就照顾不过来,这也是养老机构的现状。

但是我们要相信一点,随着养老服务产业的越来越多养老服务行业,今后一定会变得更加的规范,更加的人性化,那么未来养老服务体系也会逐步的提高,所以说今后养老院只会是变得越来越好。




农村70多岁的老太太,带着全部存款,到孝顺的儿子家养老。她死后将五十万遗产全捐国家。一封遗书揭开了全部缘由!

老太太其实只在儿子家里,住了一个半月。随后,就和儿媳妇闹翻了。可从小到大都听话孝顺的儿子,这次只听信儿媳妇的一面之词,帮着自己老婆指责她。

老太太又气又恨,从城里回来就病倒了,不到1个月就伤心过度,去世了。老太太的孝顺儿子听说这个消息后,赶紧带着自己的老婆回老家,给她举行葬礼。

但当他们夫妻俩处理母亲的遗产时,他们最在意的东西,丢了。那可是老人用一辈子勤劳和智慧攒下的积蓄,足足50万,怎么就不见了呢?

儿子表示无法接受,这可奇怪了,老太太终身未嫁,只有他这唯一的宝贝儿子。而且她在家里一直都是一个人,在独自生活,无人陪伴。这笔不小的钱去哪了?

而其实老太太养了近30年的宝贝儿子,这儿子也不是亲生的。他是老太太在万源市的一座小山沟里捡回来的。当初捡下这可怜的孩子时,老太太还是个单身的未婚女青年。

那个年代,邻里邻居的唾沫是可以淹死人的。更何况是老太太这样年轻漂亮的单身女娃娃,当时村里村外很多人都乱传谣。大家议论纷纷,说这孩子也不知是老太太和村里哪个小伙子生的。

各种谣言都有。但就是没有人相信,一个没嫁过人的大姑娘,会这么好心收养一个看着还没满月,还哭闹不停的小婴儿。

老太太这一生都是这样善良好心,脾气又倔,也不解释。她干脆一个人带大了这个捡来的孩子。

老太太其实是个很能干的人!除了照顾儿子,她都在变着法儿地挣钱,改变家庭的现状。她心疼这个生下来就被丢弃的孩子,希望自己这个儿子少吃点苦。

让老太太特别高兴的是,好在这儿子从小听话学习刻苦。等她长大后,更是争气地考上了好的大学。等到儿子大学毕业后,找到了一份好工作,留在了大省城生活。

但儿子还是不错的!只要有假期,儿子都会回来看老太太,买点礼品,有时还会给老太太几百块钱,用于生活打杂。

老太太感到很欣慰,自己的儿子能干又孝顺,养儿防老,自己晚年算是有指望了。她感觉自己当年不结婚,一心照顾这个捡来的孩子的决定,做得很值得。

儿子上了两年班之后,自己攒钱买了个二手奥迪车,开始追求公司里的前台小妹妹。对方没有同意他的追求,但每天上下班都坐他的车往返。

儿子这样接送了这姑娘一个月之后,有些沉不住气了,他把姑娘约出来摊牌。他希望这姑娘能给他个明确的答复。

对方也是个爽快人,说他的车还勉强能看得过去。但大家都是来这个城市打工的,她还是希望找个有房子的,不然以后万一结婚了,睡桥洞哦?

他没有房,周末就开着他的二手奥迪车回村里了。他这人嘴甜心狠,把前台小妹妹的照片往老太太面前一摆,说这是自己女朋友,俩人好了有段时间了,姑娘怀孕了,准备结婚。

把老太太气坏了,无法理解年轻人的想法,还没结婚,肚子先大了,这观念可不行。但老太太心好!

她想着不论如何,都是女孩儿吃亏。老太太赶紧把辛苦经营了30来年的饭店卖了,拿出了一部分钱。然后她给儿子在城里首付,买了个房子。自己继续回老家住。

很快,有了房子的儿子,感觉自己与众不同了!等于有了底气。没过多久,和漂亮的前台小姑娘结婚了。

事实上,儿媳妇娘家其实很富裕!天生的优越感,让她和娘家人都有些看不起,这个穿着朴素的老太太。

儿子也很识趣,很少在自己老婆面前提起自己的家庭。更没说过自己母亲吃了多少苦,才把自己养大了的。

期间,老太太也来过他们家里小住,儿媳妇对她的偏见越来越深。因为她觉得,这是自己和老公的房子。而且房产证上,也是小两口的名字。她这个女主人,有权利决定不要老太太住进来。

老太太是识趣的,很少上门打扰。但人毕竟年纪大了后,实在是感到孤独。她就向儿子诉苦,表达了自己想从村里,搬到城里住。当初她买的三室一厅的电梯房,就是想着年龄大了,腿脚不好时,可以上下楼方便。

但儿子不听这么多,强制性将她送往老人院。所以当老太太突然从老人院跑掉,去儿子家里时,他们俩都感到很别扭和尴尬。

老太太真不是有意要去给儿子和儿媳妇找麻烦的,实在是老人院这个地方,和她在电视宣传上看到的不一样,更和她想象得太不一样了。

小地方的老人院,是好几个同性老人住一个屋,进行统一的安排和照顾。却不具备大城市养老院的人性化管理;护工也大多素质不高;各项设施设备也不够齐全!

老太太虽然是农村人,但她对生活还是一向有要求的。有规律,有要求,爱干净。她喜欢早上6点钟起床,然后简单洗漱、喝杯温开水、做早餐吃。

她在养老院的第一天就惹了麻烦!早上她轻手轻脚地起床,还是不小心吵醒了隔壁床的婆婆。那是个习惯睡懒觉、起床气很浓的老婆婆。

老婆婆揉着眼睛,就给她一顿吼。强硬表示这不是自己家,要有公德心。老太太不擅长和人争吵,憋着一口气去院子里洗漱。护理工却给她劝回屋了,说这个时间应该在房间睡觉,不要到处乱跑。

老太太感觉这也太不自由了,什么事都不能按自己的想法来。她来养老院,却把自己养成了几十年的生活习惯,全部地打乱了重新改。

而且为了考虑整个群体的综合情况,养老院里的很多生活习惯根本就是错误的。老太太是个心态积极的人,她希望自己能活到99岁。

她把自己的未来都规划好了,存折里还有50多万呢。她一直舍不得花钱,习惯了省吃俭用。她想着拿着这钱支持儿子和儿媳做点生意,免得一天到晚都听儿子抱怨自己老板的严苛。

但她得给儿子设置一个考验,才能放心把钱拿给小两口。但她没想到,自己和儿子一起过生活,仅仅只维持了1个半月,就不欢而散了。这主要是儿媳的从中作梗。

从老太太搬进儿子家,儿媳妇就一直说李老太身上的老人味,让自己觉得难受。不给李老太做饭,而是每顿给李老太8块钱让她出去吃。

随后两天,儿媳妇看她非常不顺眼,开始从各方面挑剔李老太,而她的脾气很好,不想跟儿媳妇计较,更不想让儿子夹在中间为难。所以她一直忍气吞声。

让她没想到的是,自己儿子对自己倒是大吼大叫的,面对自己老婆却是大气都不敢出一下。

一天,老太太想试着改善和儿媳的关系,忙活了一两个小时,做了晚饭让下班的儿子和儿媳妇吃,没想到儿媳妇却嫌脏,连饭桌都不上。

老太太再也忍不住了,于是指着儿媳妇的鼻子说了很多不愉快的话,没想到儿媳妇回了她一句:“可笑的农村人!看着你儿子买了房子,就跑来蹭吃蹭喝,也不知道闻闻你身上那味儿。”

李老太气得直哆嗦,她很爱干净,怎么老了就有味儿了。她伸出手想要给儿媳妇一巴掌,却被儿子抓住了手。

本以为自己养大的儿子会向着自己,却没想到却听他狠心地说“你回老家吧”,这一句话让老太太失望极了。

老太太提着行李,在儿子家楼下站了足足俩小时。她期盼着儿子能下来送自己回家,这样就可以找机会把存折递给他。自己儿子可以用这笔钱,但儿媳妇不行。左等右等,儿子却没有下楼。

于是,李老太回家后越想越气,就将存折里的五十万全捐了,没有给这儿子留下半点财产。想来她是对自己养了几十年的儿子,太失望了。

最后她写下一封遗书,详细地讲了捡儿子,和养他的辛酸经过,也写清楚了把钱捐给国家的缘由,儿子看着遗书嚎啕大哭,但已经为时已晚。

通过村里70多岁老太太的亲身经历告诉我,“很多老人去了养老院之后才知道,其实养老院跟自己想象的不一样”这个观点说得非常正确。中国的传统习俗,还是养儿防老。

现实生活中,老人大多十分愿意跟着儿女住。或者老伴儿在世时,两个老年人互相依靠。而养老院,更多的是提供一个生活居住场景。也算是老人养老的一个兜底吧。

养老院,特别是小地方的养老院!只有你去了那个地方,才会知道和想象的不一样。村里老太太亲身体验后,回村告诉我们的糟糕体验来看,有以下四点问题:

第一点问题,布局不合理,生活不自由。养老院是面向大多数老年人的,不会考虑个别人的生活习惯。它布局不合理。选择让6个,甚至是十多个同性老人住一起。这就必然导致起居生活习惯不同的老人,时间长了会滋生矛盾,心里不舒服。

第二点问题,护工的素质普遍不好。养老院在宣传时,都会强调有专业的护工。老人的晚年生活,会得到很专业和全面的照顾。

但老太太在那呆了段时间发现,护工的素质真的是普遍不好。在这群护工眼里,来养老院生活的老人,他们大多是儿女嫌弃的人护工总是粗声粗气地对老人们说话。尤其是一些身体不适的老人,护工更是表现出了不耐烦。

第三点问题,儿女很少前来探望。自从儿子把老太太送到养老院,就没来主动看望过她。很多年轻人觉得自己老了的爸妈,是负担。扔到了养老院,就可以省心省事了。

所以,大多数老人进了养老院后,和子女见面的机会少之又少。他们对儿女的在意程度,从来都没有淡化过。

对于村里老太太不愿意住养老院,想和子女住这种情况。其实在我们广大的农村,并不是个例,秋秋想说:

1.如果老人不愿意住养老院,而子女也不愿意和老人同住,可以选择自己独居,请个保姆照顾。

2.子女还是要多听听老人的想法,即便是要住养老院,也得好好做老人工作,让她理解子女的良苦用心,从内心接受这个决定。而不是像老太太的儿子这样,强行地把老人送到养老院了。

3.老人到了养老院后,孩子们可以多来看看老人,送送水果,买买新衣服,添置添置新物件什么的。

4.其实现在大城市的养老院条件不错,各项设施设备也齐全,老人在这住,子女可以安心工作,子女可以每周抽一天固定时间,带老人出去玩玩,走走,散散心。

这样老人每周有个念想,也不会那么失望,觉得子女想远离她了。

正如老太太对儿子说的:“我现在就想和你住!这也算是我自己的家,我为什么不能住呢?我想活到99岁,我还没看到过我的大孙子,我心很酸的。”

老话说得好: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其实老人年纪越大,越像孩子,需要我们多用心哄哄,家对她来说,是全部情感的寄托。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家的草窝;再好的护工,都不如自己的儿子亲。老人对自己的子女有什么坏心思?

他们只不过是都有这个思想概念的,落叶归根也是这个道理。还是多听听老人的心声……




78岁的老人刚住进养老院2个月,就偷偷找人给侄子传出了一张“求救”纸条,而她求救的原因,让侄子气愤不已。

刘老太曾是一名老师,退休后她就随丈夫回了农村老家生活,生活自由而惬意。可没想到,前几年她呢老伴因病去世了。儿女因为不放心她,就把她接到了城里一起生活。

开始两年,刘老太经常会到侄子刘先生家串门,也会经常跟侄子联系。可近两个月,刘先生都没有再见到姑姑,也没有接到过姑姑的电话,正当他感觉奇怪的时候,他收到了养老院送来的一张姑姑给他的“求救”纸条。

刘老太怎么突然进了养老院?她为什么要求救?难道背后有什么不为人知的隐情?

带着这些疑惑,刘先生去了养老院,了解清楚了姑姑在养老院的处境,得知真相后,刘先生气愤不已,不明白刘老太的子女为什么要这么对待自己的母亲。

为了帮姑姑摆脱困境,刘先生找来了调解人员。据刘老太说,她是被儿女骗进养老院的,当天女儿骗她说,只是去参观一下养老院,却没想到他们早就办好了手续,她一进去就再也出不来了。

其实,养老院的住宿条件和伙食刘老太都很满意,但她就是不想待在那里。因为她感觉自己像是被子女关起来了,一点自由都没有。说话间,刘老太看着铁窗一脸忧伤。

刘老太还伤心的表示,她的工资卡和几十万的积蓄,全部都被儿女拿走了。不仅如此,儿女还把她的手机号换了,联系人也删完了,通讯录里只有了儿女的联系方式,这让她和外界完全断了联系。

刘老太如今一无所有,连自由都没有了,她渴望自由。刘老太表示,她想要经常和朋友一起玩,想要到处走走散散步,她都已经78岁了,可能没有多少日子了,不想一直被关在养老院里。

既然老人如此不想去养老院,儿女们为什么还要强制把她送去养老院呢?难道就是为了她的钱吗?刘老太的处境让人心疼。

刘老太的子女坦言,他们把母亲送进养老院,就是想要限制她外出。

刘老太想要自由,偏偏他的儿女们就不想给她自由。刘老太的女儿说,他们之所以会把母亲送去养老院,是因为害怕她被人欺骗,更是因为担心她的身体。

原来,刘老太迷上了保健品,她在几年之内,买了大量的保健品堆在家里,被子女发现之后,她答应子女以后不买了,但却一直没有停止过购买。

按照子女的说法,刘老太已经掉入了陷阱,怎么劝都没有用了。而且刘老太也曾答应过儿女,如果自己再去买保健品,儿女可以把她送养老院。

刘老太保证多次后,却一直管不住手,子女担心她被人骗了钱,还担心她吃那些没有资质的保健品会影响身体健康,所以才强制把她送去了养老院。

养老院是封闭管理,刘老太想要外出,必须要经过子女的同意。所以,自从去了养老院之后,刘老太就再也没有机会出去买保健品了,这让她的子女们很是放心。

为了自由,刘老太给儿女写了一封充满深情的信,儿女们却显得很冷漠。

对于母亲的求助,三个子女不仅没觉得心疼,反而责怪母亲给他们丢脸。

为了能够从养老院出去,刘老太给和她最亲近的小儿子写了一封深情的信,表达了自己想要离开养老院的愿望。在旁人看来,这样的信件催人泪下,但刘老太的儿女们却不为所动,他们完全不信任自己的母亲。

对于自己的亲生母亲,儿女们为何会如此冷漠呢?刘老太的女儿说,她母亲是老师,以前一直忙于工作,吃住都在学校,他们三兄妹从小就是由外婆带大的,所以和母亲关系一直很生疏。也就是父亲去世后,刘老太才突然来到了他们身边。

刚把母亲送去养老院的时候,他们也会去探望,但每次去了都会被母亲责骂,为了避免冲突,后面就一个月都没有再去看望。

没有子女探望,也不能联络亲戚朋友。刘老太一个人在养老院孤独而绝望,她不明白子女为什么这样对她,她只想要一个自由快乐的晚年,不想被一直困在养老院里。

刘老太说,来养老院之前,她有很多兴趣爱好,比如打鼓。但进了养老院之后,她唯一的娱乐活动就是打牌,但她并不喜欢,她只想要出去自由自在的生活。

因为子女们不肯退让,最后调调解人员建议,让刘老太的子女多去探望母亲,有空就多带她出去走走,不要让老人一直孤独的待在养老院。

对于这个提议,刘老太的子女很赞同,他们表示愿意多花时间陪伴老人,带老人出去散心。如果母亲确实意识到错了,不在乱买保健品,之后他们会考虑接回母亲。

在亲情面前,刘老太选择了妥协,她只希望子女能说到做到,多关心她,多带她出去散散心。她也期待着有一天能够走出养老院,重获自由。

在大家的想象中,养老院有吃有喝,还有很多老年朋友,住进去应该可以幸福快乐的安享晚年。但从刘老太的经历,我们可看出,养老院确实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如果子女孝顺,经常去探望,还经常带父母出去游玩的话,也还好。但如果一进去之后,十天半个月见不到家人,想出去一趟也没有自由的话,那确实会很孤独,也很难受。

在刘老太养老院“求救”事件中,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1.提高老年人的防骗意识。

人到老年,防范意识变得很差,容易上当受骗,很多骗子就专挑老年人下手。

人老了之后,身体越来越不好,很多老年人就会很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只要是对身体有好处的,都能吸引到他们的注意。

在销售人员花言巧语的劝说下,部分老年人就会一而再再而三的购买保健品,即使吃不完,也想买回家屯着。为了让老人能持续购买,这些销售人员通常会十分关心老人,经常嘘寒问暖,甚至比儿女还要体贴,这就会让老人感觉很温暖,从而心甘情愿的长期购买。

说到底,还是因为儿女对父母的关心不够,才会让骗子有机可乘。如果儿女多关心父母,发现父母可能被骗时,耐心劝说,相信父母也不会一直被销售人员牵着鼻子走。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关心父母,还要多给他们普及防诈骗知识,提高父母的防范意识,让他们能够守住钱袋子,安安心心的养老。

2.作为父母,还是要尽量把子女带在身边。

儿童时期正是儿女和父母建立亲子感情的关键时期,如果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一直都把子女交给老人,等孩子长大了才想要建立感情,那可能已经晚了。

这本就是人之常情,孩子也是有感情的,谁陪伴他最多,他就会跟谁更亲近。陪伴永远都是最长情的告白。

当然,很多父母之所以和孩子分离,也是迫于生计,逼不得已。但即使是这样,也要想办法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爱。比如多抽空回去陪伴孩子,多给孩子打打视频,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只要父母用心对待孩子,即使没有每天陪在身边,相信子女依然能够感受到父母的爱。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作为父母千万不能缺席。你今天缺席了孩子的童年,明天孩子可能就会缺席你的晚年。

3.孝敬父母,要尽量尊重老人的意愿。

父母虽然老了,头脑可能也没那么灵活了,但他们依然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只有让他们过自己喜欢的生活,他们才会幸福。

很多子女都说,我就是为了让父母得到好的照顾,才把他们送养老院的。殊不知,父母根本不想要这种你觉得好的照顾。

所以,只要老人生活能够自理,或者自己有能力,就应该尽量尊重老人的意愿,而不应该为了给自己省事,为了避免麻烦就不顾老人的想法,直接把老人送进养老院。

每个人都会有老的一天,要多多换位思考,才能更好的尽孝。

4.老人如果去了养老院,子女应该多抽时间看望陪伴老人。

很多老人是为了不给子女添麻烦自愿去了养老院,也有的老人是因为身体原因不得不去养老院。但不管出于哪种原因,他们都希望子女能够孝顺自己。

越到老年,就越害怕孤独。父母要的不仅仅是吃饱穿暖,他们更需要的是子女的关心和爱护。

老年人心思敏感,如果子女长期不去探望陪伴,老人就会觉得子女不关心自己了,心里会变得很失落,在养老院待住着也就会越发觉得孤独凄凉。

所以,父母去了养老院之后,子女更应该多花时间陪伴关心父母,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希望所有的子女都能用心的对待自己的父母,让他们有一个幸福快乐的晚年生活。

我是@百灵说,对于养老院,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喜欢我的文章,记得点赞关注,谢谢[比心][比心]




我有一个同学开养老院十多年了,我们家老人住了6年养老院,进养老院之前,我们5个子女几乎把本地所有的养老机构都考察了一遍,老人中途还调换过3次养老院,以下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可能会颠覆您对养老院的想象,所以,建议准备把自己的老人送去养老院的朋友,特别是老人自己打算去养老院养老的人仔细阅读一遍,也算是提前给您打一个预防针,养老院其实和想象的不一样。


关于养老院里的护工,其实和想象的不一样,他们的职业素养参差不齐

在很多老人和老人子女的想象中,只要有钱就可以解决任何问题,有些人甚至抱有这种幻想,如同送孩子读贵族学校差不多,多花一点钱,选择条件好一点的私立养老院,养老院的硬件设施和生活环境肯定要好一些,护工的服务质量一定也很优质。

没错,也许您猜对了一半,当您去考察养老院时,的确硬件设施和生活环境都不错,但还有一点您必须得有心理准备,养老院的基础设施只是养老院的一部分,老人住进去之后,最关键的是要享受同等价值的护理,否则就是花钱买罪受。

老人日常的护理工作谁来做?当然是院里的护工,他们绝大多数都是通过社会招聘,经过短期培训进入养老院,承担老人的日常饮食起居,打扫房间卫生和物品整理,通过与老人聊天、谈心来关切老人,注意,他们可都是与老人半点血缘关系都没有的人,唯一有关系的就是他们那点微薄的薪酬。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大部分老人住进养老院,多多少少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病痛,有生活不能自理,患有老人痴呆甚至老得儿女都不认识的人,伺候这样的老人,时间久了连亲生子女都会感到身心力竭,试想一下,一个和你没有半点情感的护工,能长期面对一个老人做到无微不至的关怀,指望护工真的把老人们当自己的父母来伺候吗?其实和想象的不一样。


我家老人第一次入住的是省城一家私立养老机构,每月费用在8000块钱左右,曾亲眼看见一位隔壁房间的老人,在我探望老人长达半个小时的时间内,老人不停地用手按床头的呼叫器,希望护工过来换一换床上的纸尿垫,可直到我离开经过她的房间时,老人还在呼叫,此时床下已经被黄色的液体打湿很久了,对面不远的护工站,两个护工正在若无其事地聊天,能说护工没听见吗,显然不是,她们是司空见惯,面对这样的情形早就麻木不仁了。

关于养老院里的生态环境,其实和想象的不一样,养老院也是一个小社会

我家老人住的第二个养老院,老院的老板就是我那个同学,由此我可以在任何时间内去看望老人,您千万别误会,一般人是不可能随时进去探望的,养老院也是一个小社会,您必须提前申请探视,给院方留有充足的时间,您就可以看到养老院给您展示的环境和生态,这些都是院方希望您看到的,至于他们不愿意让您看到的另一面,您永远都看不见。


老人在养老院的生活,与幼儿园,学校,都有相同的地方,哪怕是躺在床上不能自理的老人,他们也有社交,也有小的圈子和谈得来的人,同样会拉帮结派发生争吵,从客观上来讲,老人们也需要这样有交流,能释放声音的生态环境。

但是,这样的生态是可以人为操纵的,能在这个环境中操纵局面的人只有是强者。

养老院里谁是强者?一是身体条件相对好一点的老人,第二显然就是护工了,所以在养老院过得开心不开心,体验主要是来自周围的人,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绝大部分养老院肯定不存在欺凌与虐待,这是养老院管理者的底线,因为一旦有子女们拿出证据来投诉,这是所有养老院管理者很难承受的风险。

但是,所有老人的修养和个人素质都参差不齐,护工也不是当年的白求恩和雷锋,他们的职业素养和服务精神因人而异,对于他们觉得难以伺候的,或是在其身上没得到好处的老人,他们可以选择性地优先服务谁,忽略或怠慢老人的要求,如果他们抱有对工作的不满而心生怨气,故意引导别人孤立那个老人,那么,这个老人简直就是在养老院花钱买罪受。


我曾经问过我的同学,你作为管理者应该管一管啊?

他笑了笑,用手指着一个不远处的护工:你能指望一个拿4千块钱的工资,做着别人子女都不愿意干的活,象对待自己的亲妈一样照顾吗,我只求老人在我这有吃有喝,不出意外,护工们别越过我设定的红线就阿弥陀佛了。

我隐隐知道他所指的红线是什么,心里一阵阵发凉……

关于养老院里老人所处的地位,其实和想象的不一样,孤寡老人和有子女的老人区别很大

如果您以为自己退休前是领导,或者是不差钱的主那就错了,以前的地位在您进入养老院的那一天就清零了,一文不值,就算是有钱也不是万能的,其实养老院里也讲究丛林法则。


在养老院,服务质量靠的是有效的监督,这种监督最主要不是院方的管理,而是来自老人子女的威慑,退一万步来讲,就算老人养了一群不孝之子,把老人送到养老院后就不闻不问,这种老人在养老院的幸福指数,还是比孤寡老人都要高出很多。

这一点非常重要,院方管理者包括护工,他们会时刻提防老人的子女提出质疑和投诉,哪怕是不孝顺老人的子女,更有可能在老人受到不公平待遇和意外的时候,大敲院方管理者一笔,那些隔三差五来看望老人的子女,对护工和管理者也是一种威慑,所以无论是子女来不来看望老人,只要有子女的存在,老人心里就有底气,就是坚强的后盾。


既然话已至此,我不妨在这里善意地提醒那些不愿意要孩子的年轻人,为什么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养儿防老?这不仅仅是人老后需要儿女赡养的问题,更是取决于未来自己晚年的社会地位,当您受到委屈时,一个帮您申诉,替您出气的人都没有,其结果将是多么的悲哀。

写在最后:

回复这样的问题,我的心情一直很沉重,在我家老人住养老院这6年里,我见识了太多太多,还有些负面的现象以免引起大家的不适,在此我就不作过多的描述,最后还是给关心这个话题的朋友们,总结一下我的观点:


1、现在的养老产业正蓬勃高速发展,良莠不齐,现实和想象在现阶段的确些差距,相信不久的将来,管理层会加大力度规范和调整。

2、老人选择入住的养老院很重要,建议优先考虑国家正规非营利性质的养老机构。

3、养儿防老,养儿防老,养儿防老,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人终归是要老去的,从现在起,一定要搞好父母与儿女之间的关系,在年轻的时候给孩子们传承善良的品行,赋予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老了后无条件地信任他们,无论您是选择居家养老或是入住养老院,信任自己的子女都是必须的!

以上我的看法和观点,仅代表我本人所见所闻,在此仅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朋友们在评论区参入、交流您的看法,给关心这个问题的朋友提供帮助,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谢谢!




公务员退休的王婶不愿在儿子家受儿媳的气,选择去了县城的养老院,然而还不到三个月,王婶却哭着打电话给儿子要求把她接回乡下老家,还直言:养老院的生活远比大家想象的黑暗。

王婶早年在县统计局工作,是不折不扣的国家干部,老公和她一样在县城工作,双职工的家庭在小县城的日子过得悠闲又潇洒,让很多人分外羡慕。

由于早些年计划生育的限制,王婶尽管没有家庭负担,但一样只能有一个孩子,还好的是儿子,这让王婶两口子宽慰不少,总算可以传宗接代,不至于这一辈中断在自己手里。

由于工作轻松日子悠闲,加上王婶两口子在仕途上也没有太大的事业心,所有两口子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儿子的教育上,每天下班后后轮流辅导儿子的作业,周末和节假日的时候带儿子去附近的城市开拓视野,让他从小就养成学习的好习惯。

而儿子也不负两口子的重望,从小开始学习成绩就名列前茅,常年保持在年级前三名,中考以全县第16名的好成绩考上了市一中,还被选进了鼎鼎大名的实验班。

而即使在人才济济的实验班,王婶儿子也一样不落人后,成绩保持在班级前三,最后的高考更是考出了650+的好成绩,成功被某985大学录取。

一时间王婶成为单位的名人,就连其他单位的同事都纷纷上门向王婶两口子请教如何教育孩子,如何才能够培养出985大学的学霸。

那段时间,王婶每天上班走路都是飘的。感觉儿子的未来一片光明,自己两口子的晚年可以尽享清福了。

就这样一晃几年过去了,王婶的儿子也成功地在上海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年薪起步就是14万,让我们这群月薪不过3000块钱的基层公务员羡慕不已,纷纷夸赞王婶的儿子将来年薪百万不是梦,到时候稍微给王婶留一点都够她们享清福了

然而在上海工作,买房是绕不过去的坎,而上海的房价之高更是让普通人绝望,尽管王婶两口子是公务员,但一年的工资加一块也不过15万上下,工作这么多年来,也仅仅在县城攒下了两套房产和一套商铺罢了。

本来,王婶是希望儿子能够考老家的公务员,守在父母身边过小日子,轻松惬意。然而,作为一个985的高材生,又怎么可能愿意留在小县城工作和生活呢?

眼见儿子和女朋友谈恋爱已经两年却因为没有在上海买房而迟迟不能结婚,王婶两口子最终还是下定了决心卖掉了两套房子和商铺,凑够了150万给儿子做首付。

经过小两口将近两个月的看房,最终选中了一套75平方的两室一厅,总价450万,每月房贷16000元。而小两口每个月到手工资也不过是22000元,还贷压力实在太大,所以每个月王婶两口子还会给他们5000元补贴,真的是为了儿子付出了全部。

然而,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一次摔倒,让王婶老公因脑梗导致血管破裂去世,独留下王婶每天郁郁寡欢,直到孙子的出生才让她重新燃起对生活的渴望。

为了照顾孙子,王婶搬到了上海与儿子儿媳同住,顺便照顾孙子,看到儿子每天被房贷压力压得喘不过气,为了减轻他的负担,王婶选择将唯一的住房卖掉,又拿出了所有的积蓄,凑够了将近100万给儿子让她提前还贷。

对于王婶的付出,儿子和儿媳心知肚明,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对王婶也是百般照顾,一家人生活得其乐融融。

然而,人终归会变老,随着年龄的增加,王婶患上了脑梗,手脚逐渐越来越不灵活,照顾孙子更是力不从心,甚至发展到最后连饭都没法做,最终无奈儿媳辞职在家带孩子同时顺便照顾她。

儿媳毕竟不是亲生的,做不到像儿子那样无话不谈,相互理解和包容。

长时间的付出自然会让她心有怨言,从一个光鲜亮丽的都市白领变成一个邋里邋遢的全职奶奶,而且还要照顾一个老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这个转变的。

媳妇只能把一切的过错都归咎在王婶身上,平日自然对她百般怨言,而王婶又是一个从没有受过气的人,怎么可能会受儿媳的气呢?平时的生活中自然和儿媳的摩擦和矛盾逐渐增多,最后甚至发展到口语相加。

夹在中间的儿子最终还是偏向了媳妇,选择将王婶送到了老家的一个养老院生活

对于儿子的举动,王婶表示理解,甚至有一种终于脱离儿媳的解脱,然而自己一辈子为儿子付出这么多心血,满以为可以安享晚年,最终却落得这样的孤独下场,还是让王婶感到很伤感。

来到老家县城的养老院,其实王婶刚开始抱着很大的期待,因为她觉得自己在养老院是花钱买服务,养老院自然要服务到位,因为如果服务不满意,自己完全可以投入,甚至提出换人,再不济自己出院用行了吧。

然而,很快的事实让王婶失望,最终绝望。

宣传资料里,看似这家养老院每天所做的饭菜质量都挺好的,有肉有菜荤素搭配挺合理的,可是住在这里王婶才知道这里吃饭是工作人员优先,而等他们吃完之后,那些好吃的菜早已经没有了,养老院的老人只能吃一些剩菜剩饭。

而养老院的住宿环境同样让她绝望,由于在养老院的老人几乎都是生活不能自理,尽管服务人员经常打打理,但每个房间依然有股难闻的气味传出,非常的刺鼻和呛人。

而让王婶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养老院里面的护工真的太势力了。无论是你让护工帮你去做什么事情的话,那么你就必须要给护工一定的好处才行。

这个好处可以是钱或者其他的等价物品。如果什么都没有,你根本叫不动任何人,因为他们根本就装作听不见你的声音或者干脆故意拖延时间。

而每次你有求于护工,都要送一次礼物。那么长久下去谁能受得了?在这家养老院住了不到3个月时间,王婶实在是坚持不下去了,打电话给儿子要求出院,回到了老家乡下生活。

写在最后:

如今的王婶一个人在老家生活,年近70岁的老人,还患有脑梗、冠心病、高血压等基础病状。

虽然每个月有近5000元的退休工资,但老人一样舍不得吃,总是存下来打给儿子,在老人的眼中,尽管儿子对自己并不太孝顺,但他有他的无奈,自己虽然老了,但还是要尽量帮助儿子,这是自己为人母的责任。

至于养老院的那段岁月,更是让老人不愿去回忆,她直言除非自己动不了了,否则绝对不会去养老院,因为那里比想象的还要黑暗得多。

对于王婶的遭遇,我深表同情,也希望将来她可以好人有好报,安享晚年。

大家怎么看待养老院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养老院   养儿防老   老人   儿媳妇   两口子   儿媳   老太   老太太   儿女   子女   说法   儿子   母亲   父母   孩子   时间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