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全面评价崇祯皇帝?


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明光宗第五子,明熹宗异母弟,母为淑女刘氏。

在位期间,爆发了鼠疫,称为“崇祯大瘟疫”,整个华北地区,包括首都北京,受到极大的伤害。

亦即所谓“十日建国都,金仙语不缘人算,玉玺登基竟失群”。


朱由检死后庙号为思宗,后改为毅宗、烈宗,史称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在位期间,一直致力于将大明朝从内忧外患的困境中解救出来。


他本人具备励精图治的品质,即“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


他为人勤俭、不近女色,堪称是明朝历代皇帝中较为勤勉和贤明的皇帝。


然而,崇祯皇帝在位期间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由于天灾人祸不断,财政出现危机,国内政治腐败,关外满洲势力的侵扰等问题,使得明朝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


虽然崇祯皇帝尽力挽救局面,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他最终未能挽救明朝的厄运。


总的来说,崇祯皇帝在位期间表现出了励精图治的品质,但是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他的努力虽然未能挽救明朝的厄运,但是他对明朝灭亡的痛苦和悲痛却是真切而深刻的。




怎么说呢?崇祯其实是“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崇祯帝其实本来与皇位无缘,可有些事就是那么巧:他的哥就是天启帝突然死了,也没留下个什么后人。经过大臣的商议决定立崇祯,话说当皇帝是谁都想的,但是崇祯上位前可是万般无奈,因为那时大明已经处于风雨飘摇的地步,大明帝国的大厦随时都可能垮塌。但他却仍想做个想尧舜禹一般的帝王。

崇祯帝登基之后还算勤勉执政,可是他的大明已经无药可救,无非就是强撑十来年。往远了说明朝在明英宗的土木堡之战后就开始走下坡路,再加上嘉靖,万历,这些个奇葩皇帝以及朋党之争,满洲袭扰,援朝作战,农民起义已经掏空了大明精力。

可崇祯生性多疑,冲动激进。这些后来都加速了明朝的灭亡。本来在对李自成的作战中已经将李自成打得剩下10几个人,崇祯偏偏又停止作战,后来李自成又起事,崇祯却急于求成,结果害得大明精锐损失殆尽,还搭上一员大将:孙承宗。

多疑。在袁崇焕守卫锦州一带时,打得皇太极恼火,后来皇太极想绕过锦州,绕道蒙古入关,结果被袁崇焕知道提前去了做好了准备,结果皇太极兵败受伤而死。后来满洲买通明朝大臣反诬袁崇焕有投敌之像。结果崇祯下令将其凌迟处死。




勤而不智,检而多疑。亦难持国也。

当时千疮百孔的大明需要一位能足够力挽狂澜的人带着它沿着历史的车辙继续前行,很可惜崇祯不是这样的君王。也可以说在经历了很多荒唐帝王的统治,朝政腐败还有农民起义军还有满清鞑子的虎视眈眈加上小冰河时代的到来。终于在历史的尘埃中大明王朝这座三百多年的大厦轰然倒塌。取而代之的是李自成的兵败,满清入关,剃头令,扬州十日 嘉定三屠 湘潭屠城等等之后无数的汉人奋起抗争,但均被镇压。 整个神州大地尸横遍地血流漂杵。

入主中原后清朝政权以极其冷血的方式杀了数以万计的汉人坐稳了江山。少数民族得了天下后似乎都很排斥汉人,总是把汉人作为下等人(声明一下并不是挑拨民族关系,包括元朝,五胡乱华也是一样)旗人自视高人一等享有很多的特权,不用劳作就可以衣食无忧,加上闭关锁国和满清政府的狂妄自大。天朝大国的美梦最后被英国人用船舰利炮轰碎了!又引发了中国数十年的动荡不安,民不聊生。

但崇祯皇帝和满清统治者面对国破家亡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崇祯帝比较有骨气严格的执行了明朝的国策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国策。最后的遗诏:朕死无面目见列祖列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可也,切毋伤百姓一人。反观慈禧太后:尽天朝之物力结大国之欢心!




谢邀。

崇祯帝朱由检是统一明朝的末代皇帝,在农民军和后金政权的双重打击下,他最终不得不在煤山自缢。

一般来说,悦史君对末代君王,都持否定态度,但面对崇祯帝,情感上要复杂很多。

第一,勤政富于进取

明朝天启七年(1627年),明熹宗朱由校驾崩,因没有子嗣,皇位留给了异母弟信王朱由检,也就是后世的崇祯帝。

崇祯帝即位后,采用先拉后打的方式,迅速铲除了大太监魏忠贤及其党羽,大快人心。

崇祯帝有远大抱负,想让大明在自己手上中兴,事必亲躬非常勤政,“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

第二,应对天灾失策

明末灾祸不断,先是连年旱灾、蝗灾,接着又是瘟疫爆发,造成“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白骨青磷,夜夜似闻鬼哭。欲使穷民之不化为盗,不可得也”的惨剧。

由于北方后金政权不断入侵,崇祯帝不仅无法对苦难的百姓进行赈灾,反而加征赋税,导致有了“重征”之名。

更可怕的是,大量无法生存的农民组成了多股反明势力,迫使崇祯帝在多线作战中,陷入穷于应付的境地。

第三,君臣关系紧张

崇祯帝的性格很复杂,“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遽失措。

崇祯帝想尽快整顿朝纲,却求治心切,17年更换了17个刑部尚书和50个内阁大学士,对文武百官严重不信任,最终重新起用大批太监。

崇祯帝高估了袁崇焕,误信他“五年复辽”狂言,结果后金军绕过宁锦防线直逼京师,崇祯帝也只能痛杀袁崇焕,造成更大危机。

第四,犹豫错失良机

崇祯帝在长期多线作战过程中,也知道无法继续苦撑,而京师的第一线危机,更是非常严重,很早就有了南迁的想法。

但大部分朝臣鉴于南宋教训,不肯与后金政权接触,崇祯帝也一直摇摆不定,无法下定决心,最终只能以身殉国,失去了重整旧山河的机会。

而从后来的多个南明政权可以看出,反清复明的势力很强大,如果崇祯帝能够顺利南迁,历史改写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第五,后世普遍同情

崇祯帝虽然没能挽救危局,也有不少资金的硬伤,但他悲剧般的人生,让后世充满了同情。

南明礼部尚书余煜曾言:“先帝(崇祯帝)英明神武,人所共钦,而内无声色狗马之好,外无神仙土木之营,临难慷慨,合国君死社稷之义。千古未有之圣主,宜尊以千古未有之徽称。”

《明史》对崇祯帝也有总评:“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

悦史君认为,崇祯帝绝非无能之辈,在朝野纷扰、狼烟四起的复杂局面下,他苦心焦虑,进退失据,铸就千古遗憾。

悲哉,崇祯帝!


作者:悦史君(资深媒体人,文史专家,作家,多平台签约作者,观止读书会发起人,书评人,文学专栏主编 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写有趣的历史,讲真实的传奇……

我是悦史君,2018我们一起努力!




如果用六个字来形容明朝崇祯皇帝朱由检,那可以这样说:有理想,没能力!

首先说崇祯皇帝朱由检的理想,这位十七岁登基的少年天子,可以说无比坚定,甚至在登基初期,当身边的大臣们把他比作唐太宗汉文帝时,都把他惹得龙颜不悦:这两个人算什么?我要做的,就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帝王!

崇祯皇帝朱由检,就是这样一个自信的人,甚至这种自信,也表现在他日常的好多工作中,其中典型的一条,就是批阅奏折。他批阅奏折,已经不能用勤奋来形容,甚至可以说是火眼金睛,别说奏折里的内容看得清清楚楚,就连奏折上写了几个错别字,只要有就会被他挑出来,然后找借口把写奏折的大臣骂得狗血淋头。堪称是明察秋毫的等级!

他工作起来,更是无比勤奋。以明朝《起居注》里的形容,在大明王朝最忙最苦的几年里,崇祯皇帝朱由检每天几乎只睡三四个小时,基本是天不亮就起来工作,深夜才小睡一会,而且每天累死累活,穿着补丁打补丁的衣服,吃的是粗茶淡饭,简直是憋足了一股劲,要带领大明王朝勇攀高峰。

但是无情的事实是,他越努力,大明王朝越是下坠加速度,他越是勤政爱民,民间反抗越如同烈火。难道真的是他背的锅太沉重?真实的原因其实更残酷:就是他能力太差。

崇祯皇帝最大的短板,就是根本不具备一个帝王应有的素质。一个英明的帝王,不一定非要学富五车,也未必都是英明神武,但一定要有冷静的战略规划意识和清醒的用人方略,恰恰这两条,崇祯基本不具备!他执政十七年,在抗清和对抗农民军的大事上多次摇摆,白白葬送好局。用人更严重眼歪,信任的陈演魏藻德之人,在他上吊后却争着做叛徒。这样一个能力欠缺的帝王,就好比一个根本不会开车的司机,把本来就在险路的大明朝,提前开进了悬崖里。

我方团队张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崇祯   满洲   锦州   大明   皇帝   明朝   太极   奏折   作战   汉人   多疑   君王   满清   大臣   帝王   评价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