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皇帝连自己爱吃的菜,都不能夹第三筷子?

在中国古代,皇帝被视为万民之上的至高无上的权力象征,其身份地位极为尊贵,有着严格的礼仪规定。其中,皇帝不能夹第三筷子这一规定,主要是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1. 避免传染疾病:在古代,疾病流行比较普遍,为了避免皇帝通过餐具间接接触到疾病,规定皇帝不能夹第三筷子。

2. 避免毒害:在古代,政治斗争和内部权力斗争比较激烈,为了防止有人通过毒药等手段对皇帝进行攻击,规定皇帝不能夹第三筷子。

3. 保持威严:皇帝是国家元首,其身份地位极为尊贵,为了保持其威严和尊严,规定皇帝不能夹第三筷子,以彰显其特殊地位和身份。

总之,皇帝不能夹第三筷子的规定,是基于古代社会的医学、政治和文化等多方面的考虑而制定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皇帝的健康和安全,维护其尊严和威严。




在古代,皇帝这个职业肯定是最让人羡慕的了。大权在握,看谁不顺眼,想打就打,想杀就杀跟玩似的。而且谁见到皇帝都得跪下低头请安,身边一群美女环绕,喜欢谁翻个牌她就会被送到床上来了。什么是宇宙中心,非皇帝莫属。

那么当皇帝就没有一点烦恼,没点忧心事了?

其实并不然,皇帝并不好当。以清朝为例。那个朝代的皇帝生活相当有节制,每天得四五点钟起床。虽说没有闹钟,可那值班的太监比闹钟还让人讨厌,一声声在门外喊:黎明即起,万机待理。皇帝想多睡会那也是不成的。

起来之后,皇帝刷完牙洗完脸,得开始早读,感觉跟我们读高中时差不多啊。读完书后才能吃早餐。吃完早餐就正式上班了——上早朝。早朝见大臣其实也不是件轻松的事。我们看电视剧,好像一句有事上奏没事退朝,早朝就结束了,但其实早朝很考验皇帝的应急处理能力的。想想看,要哪个大臣提个问题,皇帝提不出对策,不能拿个主见,那就算这个皇帝权利再大,那也那免会引发大臣不满,落得个昏君的名号。

要是不早朝,也不代表皇帝就放假,可以跟后宫的姐妹们去浪了,他还得去批改奏折,召见重臣,反正是没得闲。

好了,终于到了吃饭的点了。我们看电视,皇帝吃饭菜至少得二十多个,吃货们当然是十分羡慕。但是注意了,尽管菜品特别多,皇帝并不能专挑自己喜欢的菜吃,如果觉得味道不错,最多吃两筷子,旁边的太监就会叫人把菜给撤了。而且下面一个月这个菜都不会再出现在皇帝面前,这分明是做了好吃的偏不让人吃,专馋皇帝啊。

那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原来这是为了保护皇帝,担心心怀不轨的人要是知道皇帝的口味然后加以利用,毒害皇帝。

最后男同胞们羡慕的后宫佳丽三千,想想这就是生活在花丛中啊。但其实皇帝也不是随心所欲。通常妃子与皇上啪啪的时候,也会有太监在旁边守着,一个时辰后,太监就会在边上喊:是时候了。那么妃子就必须离开了。当然皇上觉得没尽兴还想再战一回,就不理太监。那再过一个时辰,太监又会在外面喊:是时候了。那这个时候,皇上就是战斗力再强,也得放人走了,以免被人觉得有贪色之嫌了。

所以别看皇帝权高权重,其实他也是有很多苦说不出的。




首先说一句,目前任何靠谱档案里,都没有说过皇帝一个菜不可以夹第三筷子,大家不要受《甄嬛传》的毒害!!!!!!

然而这种论调似乎也不是《甄嬛传》放出来的,我稍微一查,这样的言论真是比比皆是,

有一本书叫《你不知道的历史细节》,居然还把这件事说得特别学术:

清代,皇帝吃饭叫“传膳”。太监们分立两旁,各司其职,有侍膳太监、布膳太监、执法太监。一旦老太监喊一声“膳齐”,院内的乐手便开始鼓乐齐鸣,皇帝在太监们的簇拥下到膳桌旁用膳。皇帝吃饭不能说话,全凭侍膳太监的眼力。皇帝的眼睛瞧到哪个菜,侍膳太监就要赶紧把哪道菜挪到皇帝面前。但侍膳太监不许献殷勤,比如说“这道菜时兴”、“这道菜味道好,您尝尝”等等。皇帝如果吃哪道菜超过三口,执法太监就会高喊一声“撤”,这道菜就必须撤下去。这之后的十天半个月皇帝都不会见到这道菜了,即使馋得流口水也没有办法
“菜不过三口”,这是清代老祖宗定下的家法。皇帝爱吃什么不爱吃什么不能让任何人知道,即使是太监或者大臣,也包括自己的家人。原因有二:一是怕有人从中做文章,比如下毒;二来,也是最主要的,是怕传出去有人邀宠,用口腹之欲腐蚀皇帝。

我靠,清朝皇帝也太自虐了,真是真的吗?

必须是假的啊!

比如,最抠门的道光皇帝,就经常天天吃炒鸡蛋啊,乾隆皇帝的母亲崇庆皇太后(就是你们说的甄嬛)就有过一个星期吃三次青菜豆腐啊,按照这个逻辑,岂不是不合规矩吗?

这种奇怪的言论,类似的还有:

妃子要脱光了被太监裹着送到皇帝床上。

宫里动不动就有嫔妃怀孕之后被流产

……

皇上为什么只能吃三口?你敢限制皇上吃饭?活腻歪了吗?

清朝皇帝吃饭这件事,是由御膳房来负责的。

按照《大清会典》的说法,御膳房仅承办皇帝一个人的御膳烹饪事宜,后妃、皇子及福晋的膳食,御膳房只供应原料,具体烹饪则由其所在各宫的膳房负责承办(就是电视剧里说的小厨房)。

那么,怎么预防下毒呢?

御膳房里面有400多人,做每一个菜都有三个人,一个人掌勺,一个人看火(等于是助理),一个人记录。也就是说,从洗菜、切菜到炒菜,每个环节都是三个人盯着,下毒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找不到时间下手。

然后,在饭菜做好之后,要试毒。溥仪的回忆肯定是最可靠的(因为人家tmd是皇帝啊):“每个菜碟或菜碗,都有一个银牌,这是为了戒备下毒而设的,并且为了同样的原因,菜送来之前,都要经过一个太监尝过,叫做‘尝膳’。”

吃饭的时候,确实有一个太监,负责侍奉皇帝,这个太监的作用,是为了看皇帝今天这顿饭喜欢什么菜,对于什么菜不太合口味,什么菜咸了什么菜淡了,什么菜需要再加点什么(不要笑,乾隆皇帝就经常下旨意,比如“看菜”之一的福肉,就是白水煮肉,每天都会端上来,乾隆皇帝有一天就说,哎,你们明天把福肉拆成丝然后炒一炒端过来呗,第二天,就有了“炒福肉”。)。

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部分“膳底档”,就是由侍食太监记录的,要记录皇帝吃饭过程中的每个细节,这么做,是为了研究皇帝爱吃哪一口,喜甜还是喜酸,喜咸还是喜辣,以便改进。

皇帝根本不需要担心自己吃多了一口两口就被人知道了口味,这是人们想象中的皇帝。他遇到好吃的,不仅要打包,甚至还要把厨师也打包带走——比如,乾隆皇帝吃个苏州红烧肉,直接把张东官带回北京了,一直到人家年纪大了腿脚不好了才送人家回去。

我看到的膳底档,每天有许多菜都是雷同的,所以并不存在皇帝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爱吃什么不爱吃什么的问题——因为每天的正餐基本就是那几样。还有一种说法,说皇帝每顿饭要吃多少多少多少个菜,其实也是不正确的。这些菜里,连上来的调料也算一品,而且多数都是看菜,就是为了表示自己不忘先辈,每天都要看到先辈们当年吃的菜,比如白肉。

所以,皇上自己往往不想吃正餐,有一些皇帝则设立了小厨房,比如乾隆皇帝要在晚上吃一顿“酒肴”,那个就是几个自己喜欢的小菜。溥仪喜欢吃西餐,他还在宫里扩建了野意膳房,可以做一些西餐。

能不能不要再传言“食不过三口”了,你以为皇上也要减肥啊!!!!




不好意思,所谓皇帝用膳时,任何菜都不能超过三筷子的说法,可能压根儿就不存在。

在很多的影视剧与小说里,尤其是清朝为故事背景的,都有皇帝用膳的时候,只要吃一道菜到了第三次,一旁的内侍就要将其撤掉,这样的桥段司空见惯,并不新鲜。

之所以如此,也有看着非常合理的解释,那就是“老祖宗的规矩,食不过三”,为了防止其他人知道皇帝的喜好方便下毒,因此皇帝用膳,都不能超过三筷子。



这样的说法,最早出现在《宫女回忆录》中,清末的慈禧太后用膳时,任何菜只要吃了两勺之后,她再吃第三勺就会被拦住,这道菜也会被撤掉,之后十天半个月都不会再出现。

按照书中的描述,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因为害怕其他人知道主子的饮食喜好,之后就方便刺客在食物中做手脚,因此有了食不过三的规矩,而这个方法似乎也很有效,书中说,跟了太后几十年,她到底喜欢吃什么,其他人也并不知道。

慈禧太后掌握清朝江山数十年,虽不是皇帝却也差不多,她的寿膳房规模比之御膳房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她的饮食习惯,并不能作为所有皇帝的一个参考。



但很尴尬的是,《宫女回忆录》的描述是个孤证,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的文献资料能够证明清朝与其他朝代,皇帝用膳的时候,有这样的一条规矩。

不仅找不到其他的佐证,更好笑的是,很多皇帝的饮食喜好都被明确记载了下来,比如乾隆帝与嘉庆帝这对父子,就很喜欢燕窝,几乎是每天都吃,而按照清代御膳房的膳食单子,乾隆帝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吃七次燕窝,谁都知道他的饮食喜好。

除了乾隆帝,清代其他的皇帝也大多都是如此,他们对于哪些食物有偏好,其实宫里人都非常清楚,他们日常吃饭的时候,也根本就没有意藏着掖着。



其实想想也很对,皇家的规矩都是皇家自己定的,最后还不是想怎么来就怎么来,比如清代规定除了皇后,其他嫔御不能与皇帝过夜,但康熙帝完全无视这条祖宗的家法。

如果说规定食不过三是为了节制饮食,实际上也没什么用处,乾隆帝就曾自己下诏要求宫廷宴会上,饮酒不能太甚,可他每每开心起来,爱喝多少就多少,根本没人敢管,至于吃,他也经常指定膳房给他做菜品,根本就没有什么节制还有饮食喜好的保密可言。

规矩终究还是皇帝自己定的,所谓的祖宗家法,其实并没有真正的史料能够证明,曾经的确存在过,因此所谓食不过三是为了防止有人窥探其喜好的说法,站不住脚。



当然,食不过三,膳食不能吃第三筷子的做法,虽说在典籍中并没有完全能够证明其存在的例子,但古代的皇帝的确害怕有人下毒行刺,这档子事是的确存在的。

历代的宫廷都有非常严密的“验毒”制度,有专门的“尝膳”人员,膳房所有的厨子都专司一道菜并且每天都要严格记录,菜品都要用银子试毒,然后由尝膳的内侍尝过,确定其安全之后才能奉送给皇帝享用,虽然繁琐,但的确是非常有效的。

实际上,古代的皇帝御膳并不好吃,甚至可以说相当难吃,明清时期的皇帝尤其不喜欢膳房做的饭菜,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用膳规矩很多,最后上桌的饭菜失去了本来的风味。



现在的很多剧中,都有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的神奇毒药,可在古代压根儿没有,最普遍的也就是砒霜,像是鹤顶红其实也是砒霜,而这样的玩意儿,也很难随便加进菜里不被发现。

因为条件不允许,古代想要给皇帝下毒其实难比登天,尤其是到了宋代之后,此前倒是还有不少被毒挂了的皇帝,所以说,皇帝压根儿也没必要施行什么食不过三的规矩来保证安全,这样的故事,当做闲聊笑谈,说说打趣儿就够了。

不止是食不过三,很多关于古代皇家的所谓老规矩之类,实际上都是根据一些只言片语还有个例,进行各种添油加醋之后出现的,真正的古代,根本就没有过。





“吃菜不许过三匙”是清朝时延承下来的传统。皇帝吃一种菜不许过三匙,首先是一种自卫行为。在封建时代,皇帝拥有着有无上的权力。不管是想谋权篡位,还是复仇,想要置皇帝于死地的人都不少。在戒备森严的皇宫,能让皇帝死于无形的就是下毒,在饮食方面下毒最常见。

皇帝为了自卫,在吃喝前不仅要银针验毒,叫人试吃,还要保证对每个菜品做到“雨露均沾”。因为,如果每个菜都吃三口,身边的太监、侍女等人不易摸不清皇帝的爱好。如此一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免去一些对他起歪心思的人,避免被下毒。

这也算是一个保密措施,不让别人知道皇帝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病从口入,一旦被别人知道了皇帝喜欢吃什么,有人就会利用吃来讨皇帝开心,从而扩大自己的实力,培植党羽,从而独占朝纲。

其次就是一种权势的体现。众所周知,古时百家争鸣,秦始皇时期注重法家,而汉朝注重儒家,虽然儒家被普遍接受,但皇帝还是比较偏爱法家的,而这个菜不过三口也是取自法家的权势之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筷子   皇帝   法家   皇上   大臣   清代   清朝   太监   饭菜   喜好   规矩   说法   古代   饮食   早朝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