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中常有人陷沼泽被泥浆吞沒的情景,这符合科学原理吗?

如果不幸陷入沼泽,立即躺平往回滚,衣服脏了能洗,陷入没命了就没有一切,我陷入了两次




符合,太符合科学原理了。

因为沼泽就是湿地,深层软土长期被水淹没而导致更深稀软的土层。不是漂浮类物体都会沉入,人沉入更快,越挣扎越沉的深!

因此沼泽地不要乱闯入,如果有人不慎沉入不可乱施救要报警专业人士才行,同时警告被沉人员不要乱动,讲明乱动的危险性。

当然如果附近有大木板,而被沉人员沉入又不深,那就放上木板,让他(她)爬上木板,踩在木板中间上岸就行!





从理论上分析,“吞没”是不存在的,因为水的比重是1,人体的比重是1,02,而泥浆的比重在1,2以上,也就是说,人体比重略比水重一点,人在水中能下沉,在泥浆中会上浮。100斤的人在水中只有近2斤重的沉力,所以人双手把握了划水平衡,就可以获取2斤的浮力对抗下沉(而保持在水中平衡),会游泳的人不用什么力就可以浮在水上,因为把握了在水中的平衡技巧!

人在海水中是漂浮的,在泥水中同样是漂浮的。如果海水的比重是1,1的话,那么人的浮力比重差就是同体积的0,08,这也意味着人在海水中的浮力,排开每百公斤水的体积,就会有8公斤浮力,这是海水比重1,1减人体比重1,02,剩以百公斤水的体积得来的。如果竖在海水中,浮力会让人头露出水面之上。同理,泥浆的比重比水重,一般在1,1以上,泥浆比人体的比重大,十几斤的浮力决定了人头会露在泥浆水面上。

为何影视会让沉没呢?这是为了渲染“危险”的效果。而是真实事实是不容易获救,人一旦陷入沼泽,因为恐惧害怕,会奋力的扭动身体,下上抬动双腿,但是这样反而导致身体容易与泥浆“抱团”,这样挣扎的结果是双腿上来了,上身必须要下沉,因为浮力只有十斤左右,只有让双腿竖立在泥浆之下,才能稳保人头在上面。落入沼泽危险的境地,关键点是施救的困难…

1、偶发危险没有相应的施救工具

因为既然是人陷入沼泽地,周围的硬地也是软的,就近施救没有着力点和支撑点。如果使用20米的竹杆,一端有施救人拉着,一端有受陷者拉着顺爬,是可以获救的;换个长绳拉着,同样可以获救的…问题是一旦落入这般危险的境地,同行人根本没有施救工具。

2、流体(作为非牛顿流体)阻力大

这涉及到科学名词,也是物理流体力学贯用的名词—非牛顿流体。

非牛顿流体也可以分两种:一种是剪切增稠流体,通俗的来讲,增稠就是你在里面动的越快,阻力就越大,你就难以移动;另一种是剪切稀化流体。就是你动得越快,阻力就越小。比如我们常见的酱油、果酱、番茄汁等等都是剪切稀化流体。人落入增稠流体,是拉不出来的,因为“引力”远比人的重力还大。很多动物落入沥青中,就是爬不上岸的。因为“抱团”的粘黏力会耗尽其挣扎的体力…

而我们所说的沼泽,一般并不符合增稠流体的性质,也就是说人陷进去,不存在用力越大,阻力越大。只是施救困难…

只是这方面的知识,不是所有人知道的,导致了施救的人找不着方法,加之落陷者心慌,配合求生的组合行动就是因人而异的措施了。

3、一些比较实用的应对方法

如果陷入沼泽,不要慌张,先观察四周有什么可以用手拽到的东西,列如树根,藤蔓可以借力保持住不下沉甚至移动身体。或者队友在附近,可以扔一根绳子给你,慢慢拖出来。

如果找不到相应工具,周围也没有队友,可以保持静态;如果是横卧也不要动,这可增加受力面积,双手双腿可以慢慢的划动,争取慢慢的出来。当然了,无望自救只能等待救援。

本人小时,在河溏抽水快干时去捉鱼,陷入齐胸深的泥浆中是好几次,这并并让我可怕,因为我5岁就会游泳,知道人是可以轻易浮在水上的,把泥浆看成泥水,人自行解困也是不难的一件事。只是沼泽的泥浆本人没有亲临现场见过,每每看到影视人在沼泽地沉没了时,也让我质疑重重,难道沼泽地泥浆对人体,有象“吸铁石”那般吸沉的功夫?事实逻辑上不成立的。只是没法自救,或没有对策施救,才有等待死亡的结果发生…

于2020/10/15




陷入沼泽后不能挣扎,否则会越陷越深?这是在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的一幕,但其实真相是如果你不挣扎试着逃生,你有可能真的会死在沼泽里,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一起来聊一下传闻中可以“吞人”的沼泽究竟会不会“吞人”?

什么是沼泽?

沼泽其实是湿地的一种,不过,相比较其他的湿地,它有自己独特的特征。首先,沼泽并非无法预知的,因为沼泽的上方地表必须有薄层的积水或者经过过湿,其中积水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来,而过湿其实也很好发现,就是离水体较近,而且地表呈糊状,如果在野外看到这种地表,尽量绕而行,这就是沼泽的第一个特征。

明显的沼泽地

其次,沼泽的本质其实是水体向陆地过渡的中间阶段,这里往往是水体的一部分,但是由于水位长期下降,所以这里慢慢地变得干涸,但是与此同时,这里地下的水含量又较高,还经常的被水淹没,所以,依然处于半水体状态。

沼泽是有许多植物在上面生长的,但是植物有一年生也有多年生的,当植物死亡之后,它们会进入潜水层,进而进入泥中,由于缺氧,植物的分解是非常缓慢的,所以,沼泽地里必然有大量的植物遗骸不断的累积,从而形成泥炭,所以,沼泽地从表面上看土壤的颜色要比其他地方明显的黑很多。

最后就是植物了,沼泽上生长的植物与普通的陆地截然不同,它们属于沼泽植物或者湿生植物,其中比较常见的就是荷花、莲花、芦苇、苔藓植物(比如泥炭藓)等等,当我们看到这些植被,尤其是苔藓植物在一个区域内比较茂盛时,再结合上面两个特征,这里大概率就是沼泽地了。

因此,沼泽其实是由不断退化的湖泊或者河流形成的,根据发育阶段阶段不同又分为:高位沼泽、中位沼泽以及低位沼泽,其中高位沼泽是沼泽的最后阶段,此时的沼泽由于泥炭层的隆起切断了与地下水的互通,植被比较的稀疏,所以,仅仅靠降雨来维持沼泽的形态。

中位沼泽是沼泽的第二阶段,它既与地下水互通,降雨又较多,上面的植物比较茂盛,有的以苔藓为主,有的以草木植物为主,也有的以木本植物为主。

最后是低位沼泽,低位沼泽是沼泽的初级形态,它不断与地下水互通,接受较为频繁的降水,还离水体非常近,经常被水侵,这种沼泽依然植被茂盛,不过植物主要以蒲草、纸莎草等莎草科植物为主。

沼泽真的能吞人吗?

无论是哪一种沼泽形体,人一旦进入后是会把脚甚至是腿部陷进去的,但是,这三种沼泽形态中,其实只有高位沼泽具备吞人的能力,其他两种均不具备,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在低位沼泽或者中位沼泽期,沼泽中主要还是以水为主的,人掉入其中,只要是会游泳,出来是比较简单的,这就好比我们去到了河边差不多。

但是,高位沼泽就不同了,高位沼泽的泥炭灰含量低于4%,而泥炭灰是可以保持大量水分的,较低的泥炭灰分导致了高位沼泽中含水量相对较低,整体呈糊状,所以,此时我们踩中会直接陷进去。那么,是不是人掉入其中,越挣扎就下陷越深呢?理论上确实是如此。

首先,人进入高位沼泽后,由于着力点太小(脚底),重力向下,所以人会陷入其中,但是起初,人是不会发生太大变化的,因为沼泽是泥浆的状态的,而泥浆的密度是明显大于人体的密度的,密度小的物体进入密度大的溶液中是会上浮的,但是,人并不会上浮,这是因为泥浆与我们身体之间有摩擦力,所以起初人是不会下沉和上浮的。

当人体挣扎时,人的腿在乱动,此时破坏了泥浆与身体之间的平衡,简单的说就是一动腿,泥浆会暂时的离开腿,失去摩擦力,重心依旧向下,人自然会下沉一点。

根据这个原理,人在沼泽里不断地乱动的话,是会一直下沉的,直到人在沼泽里失去了动的力气,不过此时的人通常不会被吞没,而是只有头露在外面,但是这样人依然会死亡,因为人是靠着胸腔的收缩呼吸的,当被埋在泥浆中,胸腔的收缩能力会逐渐的减弱,直到无法收缩,所以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把人埋在土下,只露出头,一段时间后确实能憋死人。

为什么说陷入沼泽不挣扎不行?

人如果陷入了高位沼泽,不挣扎连生还的希望都没有,原因很简单,你不动是不下陷了,但你也出不来,在没有补给的情况下,人迟早得饿死和渴死。

除了饿死和渴死外,沼泽里还有其他的危险,那就是“瘴气”,所谓的沼泽瘴气其实就是因为沼泽几乎是死水一潭,而且沼泽地的降雨通常比较多,温度也比较高,这种环境是细菌和霉菌繁殖的温床,这使得沼泽的上方其实是聚集了很多细菌和霉菌的,人长时间在这种环境中,就容易被细菌和霉菌入侵。

因此,人进入沼泽后,一定是要挣扎逃生的,只是不能瞎扑棱,因为乱动不但会消耗体力,还会让自己陷得更深,此时最好的做法就是冷静,如果只是陷进去了一条腿,很简单,方向趴下(另一条没有陷进去的腿所在的陆地是安全的),然后慢慢的爬出沼泽就可以了。

如果是两条腿陷进去了,方法也差不多,那就是稳住,先趴下,增加身体与沼泽的接触面积,然后先用力将一条腿拔出来,这样再慢慢的拔出另一条腿,最后爬出去,切记要全身与沼泽接触。

总结

沼泽吞人是有科学依据的,这是因为人在泥浆状的沼泽里一旦挣扎,就会减少摩擦力,此时重心依然向下,人自然是下沉的。但是仅限于高位沼泽,因为低位沼泽和中位沼泽还完全没有“吞人”的能力,最多就是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出来而已。




这是自然原理跟科学毫无关系,沼泽到了一定面积一定的深度就跟浅水和深水游泳一样,深水无外力百分百死亡那有什么符合科学原理一说这就是个常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1

标签:泥浆   沼泽   茂盛   泥炭   浮力   沼泽地   水体   低位   中常   流体   木板   高位   比重   海水   情景   原理   身体   植物   科学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