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讲出农村现在,八九十岁老人年轻时干的什么活?吃什么吗?

我是与国同龄人,

深知父辈经历真。

迠国初期搞互助,

那时人们都同心。


互相帮助家人短,

军工烈属也代管。

共同努力种好地,

确保地里能高产。


那时都为共同富,

多数之人都为农。

生活基本能温饱,

少数当兵做公务。


玉米地瓜是主粮,

细粮面粉不见上。

地瓜晒絲压面粉,

加工成了瓜面湯。


县级直接分管农,

公社直接插村户。

干群生活在一起,

干劲十足有前途。


兴修水利整田地,

开荒扩产增效益。

深翻土地扩地块,

河水引灌多见利。


来到一九五八年,

大练钢铁户锅掀。

为了赶超英和美,

农业练铁地改观。


锅掀粮收吃食堂,

大户人家多腾房。

人人都是领饭吃,

公社成立愿更强。


干部开始胡乱吹,

粮食收藏不按归。

地瓜牛耕山中放,

造成入窖地瓜毁。


三年灾害遇时赶,

天灾人祸粮食短。

无粮淀粉也产生,

咽菜吞糠人照干。


为度灾荒食堂散,

没有粮食国家返。

每人每天三两三,

人人很难吃饱饭。


灾害三年农民饥,

工人都是按票批。

粮食供应压力大,

大量工人向农逼。


忍饥受饿还劳作,

坚苦生活也得过。

幸亏六二年丰收,

人民生存才得活。


形势转好学大寨,

全国普遍动起来。

同时工业学大庆,

自力更生面貌改。


六五年兴红卫兵,

文化革命逐步兴。

打倒走资当权派,

地富反坏右派增。


破四旧又立四新,

贫下中农当主人。

文物古物遭破坏,

主席语录印满村。


十年动乱粮食短,

下放青年农村返。

农村又为国解难,

直到开放局才转。


土地开放分到户,

农民开始能变富。

粮食增产有余粮,

从此走向致富路。

(原创2023/07/09日)




农村现在的八九十岁的老年人大都出生于三四十年代娃娃们,年轻时干什么活?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他们那代人也步入了年轻行列;肯定有参加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不在少数,也有参加祖国建设工作的和上学的,再就是在家中帮父亲干地里的活计……。合作社化随着人民公社成立留在家中的他们,就成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了!




我记得最清楚的时候是六十年代的事,农村八九十岁的老人那时候正当青年人,哪时候国家还不发达,在农村干活全靠人力,种地,修渠,挑水,担大粪,收割,样样都是人力干,哪时候他们吃的正遇到三年自然灾害,缺粮,很少吃到白米细面,大部分都是粗粮,包谷面窝窝头,红薯,野菜,榆树面,人都盼过年,只有过年大人小孩才有机会吃一顿像样的饭菜。




修过水库,修过路,开挖过河,农村什么脏活累活都干过,吃不饱,穿不暖常人难以相像罪都受过,现在那一代人活在世上的也没有多少了,




我生长在农村,62到64年直接在家种田。你说今天八九十岁老人年轻时干的活,我算那时的小年经吧。实际上指五六十年代农村年轻人干什么活和吃的什么?

地区不同干活和吃的不完全同。我住苏北沿海平原地区,苏北灌溉总渠以南,射阳河北地区,如今都是高产田了。可刚解放时,我家向北一里外(射阳河北二三里外),就是一望无际的荒滩,十里八里难有几户人家。

我们这是老解放区,为挡海潮防海水,老阜宁县长宋乃德带领现滨阜响射四县地区人民建起的"宋公堤",至今仍在发挥效益,是江苏红色纪念地。

建国后,毛主席发出冶淮的号召,治理淮河水患,北挑河苏北灌溉总渠,射阳河口建起射阳河闸,内部开始挑起排灌干渠、支渠,58年基本实现引淮河水自流灌溉,千倾荒滩水改旱,盐碱地上飘出稻花香。

到60年代,进一步完善水利农田建设,在70年代初绝大部分农田实行平整化、条田化,排灌形成(机电)系统,人上居民点,主道路桥梁配套(能走拖拉机)。

粮食年亩产量也从单二百斤左右提高到70年代未的双季八百斤左右,栽种杂交水稻的分田前也有上千斤的高产田。今天亩产基本在吨粮左右(稻麦两季)。

那时年轻农民种田除用牛外,人拉犁、铁抓筑田,大锹挖田,耙子搂田,播种栽秧,积肥造肥,车水施肥,锄草薅秧治虫,收麦割稻,担挑车推、脱粒(牛拉石磙碾、担挑车推,连枷打、手工惯等)晾晒、分粮入库,上交公粮等等。

秋天大忙一结束,冬季水利全面开花。年轻人大部分上大河工,其余男女老少上内部中小河工。我们生产队年底前还抽部分人与农场搞协作,替他们惯圩挖方或收柴割草,搞点副业收入(如钱、柴草等)。

吃什么,上大河工是保证三吨吃饱,中午干饭。再困难时至多是多加点胡萝卜、山芋等副食品。

在家里就不一样了。好在我们这三年灾荒时,因基本实现水利化,农田只是减产,但春三头上,吃两顿稀饭熬日子的也有。

最困难时,是山芋、胡萝卜、瓜菜荚子及小麦磨面不去麸,大麦面疙瘩要给上工人吃。我读初中时,中午有二两米加点青菜、胡萝卜抓一小把豆饼屑子就是上好饭菜了。当然,捞鱼摸虾摸蚬子等回来吃也经常有。

我是不同意把那时都说得乌烟瘴气,说狂热的场面有,我告诉你一次,我父亲那次到海边参加修海堤,我给队里给他们送过一次粮,离几里地就听号子声此起彼伏。再望那几十里,全是上头攒动。再靠近,堆堤下,草蓬连草蓬,锅灶接锅灶,热气腾腾……那几丈宽两丈高的海堤可都是一担担挑上去的。我也上过中小河工。

那是是苦也有饿,更不谈穿好吃好,懒人也有,混工也有,尖头社员、多吃多占干部也有,但绝大多数农村人纯洁,对党和政府有感情,社会风气不坏,人心总体问上,没多少人怨天怨地。我这是实话,只代表我和我这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4

标签:射阳   淮河   苏北   高产田   河工   锅灶   荒滩   海堤   农村   灾荒   地瓜   农田   胡萝卜   年轻时   粮食   老人   地区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