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六七十年代的电影放映员是个“肥差”,究竟“肥”在哪?

在中国的六七十年代,由于技术水平和设备条件的限制,放映员职业一度被认为是一个“肥差”。这里所说的“肥差”,主要是因为他们不仅能够稳定地获得收入,还能够在一些场合获得特殊的待遇和尊重。

首先,当时的电影放映员主要靠放映电影来赚钱,因为电影的普及和需求量大,所以放映员的工作相对来说比较稳定,获得了相对较高的保障和收入。

其次,电影放映员作为一种娱乐行业的从业者,往往能够在一些场合获得特殊的待遇和尊重。例如在一些城市的影院,放映员能够获得免费电影通票,还可参加一些电影颁奖典礼,这使他们在当时社会中也有一定的地位和声望。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当时电影放映员的职业相对稳定,但他们也面临着较为苛刻的工作环境和要求,需要长时间的工作和保持高度的专注力,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此外,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工作条件的改善,电影放映员的职业地位和收入水平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说起农村放映员,我最有发言权。我1971年高中毕业,本来是让留校当教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村驻队干部老李找我谈,说公社要选两名电影放映员,问我愿不愿去,当时刚毕业就有去参加工作的机会是很幸运的,我满口答应。第五天就派到市电影公司办的放映员培训班去学习,一共学习了两个月,公社买了一台8.75mm放映机,我也顺利拿到了电影放映员合格证,回乡后开始了我的农村放映员生涯。当时的公社放映员,正象大家说的是公社包括广播员,接线员,农技员,邮电员,(银行)营业员,(市场)管理员,税收员在内的八大员之一,虽然不是行政干部编制,但工作很吃香!我们主要任务就是到公社所辖的几十个村庄轮流放映。下乡中非常受村干部和群众的欢迎,村里派饭总是安排在家里条件好,卫生讲究的村民家里,村干部还四处抓鸡,买肉,买鸡蛋,打酒,陪我们吃饭。因为农村当时没有其它娱乐活动,各村争着预定场次,并派人抢着去拉放映机。我1971年至1978年在公社放电影期间,先后使用过三种放映机。即:郑州黄河8.75mm机,甘光8.75mm机,南京F-16mm4型放映机。每月都要放20多场电影。回想起当时的岁月,充满了乐趣。




在六七十年代,电影放映员是一个非常吃香的职业,是当时的“八大员”之一。他们不仅拿着可观的薪水,下乡放电影的人们还会好酒好菜的招待,让人称羡。



那时候农村娱乐生活匮乏,能看一场露天电影就是莫大的享受了。如果知道哪里晚上放电影,不管大人还是孩子都像打了鸡血一样,走个五六里路依然浑身是劲,当时看电影的人用人山人海来形容也不为过,特别是放映《渡江侦察记》、《海市蜃楼》、《南拳王》、《少林豪侠传》、《无敌鸳鸯腿》等片子的时候,连荧幕后面都站满了人。



为什么说六七十年代的电影放映员是个“肥差”?

如果可以穿越到六十年代,采访下当时的孩子,问他最大的梦想是什么,他可能会告诉你,想成为一个电影放映员。如果你问他原因,他可能会说电影放映员吃得好,受人尊敬,还特别有面子。不错,这就是那时人们眼中的电影放映员!

1.电影放映员是一个稀缺职业,受人尊敬。

在六七十年代,想成为一个电影放映员可没那么容易,那时10来个生产队可能只配备一两个电影放映员。想成为电影放映员,首先要有一定的文化程度,且聪明好学,受到青睐后才有可能被推荐去学习电影放映技术,学会装片、倒片、修片、调片等,完成电影放映学习班考试,拿到电影放映学习证才算是一个合格的电影放映员。

在人们眼中,电影放映员属于高技术人才,是“铁饭碗”,很受人尊重。

举个小例子:

当时放映电影不是随时都能放,要到大节日或生产队有活动或碰到喜事才会放映一场电影。如果某户人家结婚想放一场电影,需要生产队有头有脸的人去公社把电影放映员请过来。

放映电影要有银幕、大喇叭、电影机、发电机、汽油桶、音响设备等,这些七七八八的很重的,你可能会看到这样一个画面,电影放映员悠哉的骑着自行车在前面,一帮人在后面运这些设备。

2.电影放映员吃得好,可能还会获得一些礼品。

前面说了电影放映员是一个稀缺的职业,一个公社10几个生产队可能也就1-2个放映员,所以电影放映员是很忙碌的,经常会到下面的生产队放电影。

电影放映员来放电影,生产队基本都会好酒好菜的招待,有时候为表示热情,有些老乡可能会送上一些礼品,如粉条,家里喂养的鸡等。

不要小看这些小礼品,积少成多嘛,所以电影放映员的生活条件在当时就相当不错了。

3.电影放映员工资高,职业体面。

六七十年代,电影放映员的工资在20-40元不等,在当时这已经算高薪了,要知道在农村一个成年劳动力干一天的活才10工分,折合人民币2—5毛钱。

写在最后

如今露天电影早已被电影院和网络所取代,电影放映员也已成为过去,但请不要忘记,在那个年代,露天电影曾带给我们的激动和快乐。现在你还能记起儿时看露天电影的场景吗?




我在八零年当过公社放映员,当时倒村里照顾很好,晚上吃烙大饼,面条,一瓶鱼罐头,一盘炒鸡蛋,一瓶橘子罐头,一瓶山楂罐头,一瓶地瓜干酒。吃完饭去放映的时候,村里一人给一盒两毛三的烟。早饭吃面条,当时这个生活比农民高了很多




我大伯就是电影放映员,这个可不仅仅是肥差,还是个非常威风的职业。

我是81年出生的,老家是一个山村大概有100来户人家,小时候唯一开心的一件事我记得就是看电影。

我有个大伯虽然不是亲的,但是农村里面本来就是,一个村里面多少有一点沾亲带故,大伯就是乡里的放映员。

那时候大伯基本上是不在家里的,村里都说他是承包了放电影的工作。

他自己在家里开了一个小店,很小的小店主要是卖鞭炮和烟酒之类的,他就把这两个给结合起来,这也最终让他在90年代成为了村里唯一的万元户!

我们知道在那个年代物资是有多么的匮乏,我记得最清楚的是1990年那时候村里就一家人家有个黑白电视。

而那家人家又非常的爱惜黑白电视,也不知道从哪里听到的消息,说电视放半个小时要休息十分钟。

全村人夏天的时候都围绕在他家的院子里面,小孩子也蹲坐在地下,放半个小时霍元甲就关机拔电休息十分钟,每次都在刚好精彩的时候,关机拔掉!

大家都不懂,就觉得这个电视好麻烦,还是电影好,然后每天看到大伯村里人都喊,什么时候放电影?

“不急不急,很快就放”!

因为大伯是整个乡里唯一的放映员,他拿到电影胶卷会第一时间在本村放,但是村里人当时是不知道原来放电影还是上面批准的。

当时大家心里就一个疑问,这个每个星期免费放电影图啥?

很多人问大伯,他就一句话“乡里让放的”?

大概是每天有人问,每天有个人,大伯终于决定在周六晚上放电影。

很多地方电影都是在外面放的,但是露天电影有一个不好的地方就是怕刮风下雨,一刮风或者下雨基本上要收工。

当时村里有个粮库,粮库很大,在很久之前就被人拿来住人,那户人家把自己家里免费提供出来用来放电影。

农村里面各种传说都有,我听老人说那个粮库在以前有2个人上吊死了,现在鬼魂半夜经常挂在房梁上面,那家人家听了算命的话,说人越多那上吊的鬼魂就越不敢待在房梁上面。

所以那户人家才把大堂免费提供出来,农村就是这样,也不知道是出于羡慕还是嫉妒,人家免费提供场地还有人造谣!

不过也只有他家那个大堂能容纳全村几百人,毕竟是粮库嘛。

周六那天要下午三点村里就有几个游手好闲的人来帮忙拉布了,搞好布就搬东西,那个胶卷很多,又很重,基本上大伯是不需要动手的,只要指挥就行,反正人多。

最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工程,就是把他的货架上面的烟,零食都装在两个大木头箱子里面带过去。

反正免费劳动力多,不用白不用。

到了晚上6点钟,放电影的地方人多了起来,这个要放电影的消息很早就已经传了开来,可以说隔壁村,甚至更远的地方山里人都早早的下来。

真是什么都阻挡不了看电影的乐趣,至于放什么电影,这名字就成了有本事人嘴里的谈资了,大伯是不说的,除非和他亲近的人,那个人得到电影名字,显得自己很牛,就对别人说今天晚上放《醉拳》成龙的电影。

“是武打片,真的假的”!一帮人围了上来,这人就成了全村的焦点。因为他会说里面的人怎么打,多好看,其实他自己也没有看过,估计是听大伯说过。

你想想看一个狗仔都能成为全村的焦点,那个主宰电影播放权的人多有权利!

有了权利就算有了通往致富的路,大伯先把自己的流动小店支起来,这个可是他最大的副业,本来是本村放电影,那些外村的人过来看,你不买点东西好意思么?

那几毛钱一包的烟总得来那么一包吧,那几分钱的零食总得给自己孩子来那么几袋吧。不买来哄孩子,万一放一半的时候孩子闹腾,可是要犯众怒的哦。

本村人就更不用说了,为了能安心的享受看电影,烟和零食基本上都会买,就这样一场电影小店里的货基本上都能清空。

那个啤酒,汽水真是不要钱一样,放到精彩处男的都一边喝一边喊。

这个时候大伯还是发威了,一句安静,马上大人的喊叫声,小孩子的打闹声都停了。

他就是全场最有权势的一个人,包括村长都得听他的话。

其实村里都知道,他虽然是免费给村民放电影,但是都是村里出钱,不然那些设备和影片他也租不起。

这里本身就是一大笔钱,而且他最重要的是不光在这里放,基本上每天都去各个村里放,尤其是好看的影片。

我记得最清楚的一部电影叫《世上只有妈妈好》,当时这部电影太感动人了,而且又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

他说基本上每个村,都来预约,而且不是预约一次,那一年他家稻谷都来不及种,从五月份开始放,每个村都循环的放,一直放到十月份才结束。

而他小店里的那些东西都不用自己去批发,直接是批发部隔几天就送一次货,就几年的功夫他家就起来了全村唯一的二层小洋楼。

他说那部电影最赚钱的是在乡里电影院放,那个电影院我到现在还记得,至少有五六百人的座位,我们学校那时候下了通知,每个学生带5毛钱,周五统一去看。

那部电影已经不叫电影,叫什么教育片,那也是我第一次去电影院,五六百人一人5毛的电影票他就站在门口收钱,大人小孩都统一。

很多大人都是在村里看过的,包括小孩子,但是就是忍不住去二刷,三刷,而且每个人都会流眼泪。

有一次大伯喝酒的时候说,就那一部电影,加上卖零食,就赚了差不多2万块钱。恐怖吧,在1992年的时候猪肉才卖2.5块钱一斤的时候,人家已经赚钱拿万来计算了。

之所以说放露天电影是个“肥差”其原因就是一不要成本,二还可以顺便发展副业!

而大家小时候喜欢看电影的原因我觉得是,那个时候物资匮乏,特别是精神方面的,大家已经能吃饱饭了,但是还买不起电视。

一个是看电影热闹,全村老少都在一起,那种感觉很奇妙,不光小孩子喜欢,就是大人也喜欢。

过了差不多1995年就不行了,应该是大家都能买的起电视了,而里面的电视剧更有吸引力,放电影已经差不多淘汰了。

但是大伯因为当初拿到的是最肥的事情,赚到了人身的第一桶金,不光盖起了小洋楼,还在街上开起来了批发部。

多少年过去了,虽然说现在不是村里最有钱的人,但是还是排得上号,现在差不多七十岁,在村里吹牛的时候还是声音最大的一个。

不管怎么说,这个都是曾经见过大世面的人,在父辈眼中,不光挣钱厉害,脑子更厉害!

朋友,你是八零后么?你小时候看过露天电影么?

你小时候是不是觉得那个放映员是你最羡慕的工作呢?

谢谢朋友们观看我写的罗里吧嗦,耽误大家时间了!

主页有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大家围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肥差   放映机   生产队   粮库   大伯   全村   乡里   露天   村里   公社   看电影   农村   职业   财经   工作   电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