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僧格林沁的死是晚清军事史的重要转折点?

蒙古一直都是满清的重要支援力量。蒙古基本上参与了满清的全部国战。为满清200年江山立下汗马功劳。不论是当年打新疆,还是后来打海外。

僧格林沁恰恰驾驭的就是满清最后一支100%的忠诚力量,蒙古骑兵。那个时代,八旗军已经衰败,绿营成了乡村警察。只有蒙古骑兵是满清的最后机动军。

曾经有人说李鸿章,曾国藩造反咋滴咋滴。但是只要蒙古骑兵还在,他们都没有把握打赢。清廷就有足够的自信。随着僧格林沁和几万蒙古骑兵损失在三里桥。清廷失去了最后的主心骨。

为了抵抗外敌,不得不开始了新兵训练,把军权交给汉人。这就是袁世凯的小站练兵和张之洞的武昌练兵。但这两只军队对清廷忠诚度极地,最终南北先后背叛清廷。

从这个角度来说,僧格林沁和蒙古骑兵覆灭,意味着满清政坛的维系之一:军权,崩溃了。




僧格林沁的死标志着清王朝重塑中央军努力的失败

我就从清王朝军事体制变迁来谈谈吧。

1、清王朝中央军的衰落

知道清史的朋友都知道,清王朝的军事体制为“满洲八旗+绿营”。绿营基本是守备队、治安军层次。小一点的问题可以解决。

大一点的问题就是驻防八旗解决;再大一点就是京营八旗解决。可以说京营八旗是作为清朝最强大的军事打击力量而存在

所以在看康熙、雍正时期的历史会经常看到史料,类似于奉命大将军康亲王杰书统帅禁旅南征耿继茂。注意几个点:大将军、亲王(宗室)、统帅京营八旗。这就是八旗军征伐的情况。

(八旗军与清朝征伐体制)

到了乾隆时期这一模式已经靠不住了,毕竟生活水平提高、安逸,搞文化去了,战斗力严重下降。怎么办?

还有塞外的兄弟:黑龙江马队、吉林马队、归化城八旗就应允而生。作为八旗的补充力量这些人还可以,经常大鹏展翅,海扁准噶尔。“索伦营”也被称为清朝的战斗民族。

所以八旗的模式还维持了。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候。

如果你注意到浙江战场,扬威将军奕经率领精锐部队在浙东反击战全面溃败。这就没戏了。八旗真的成了渣,得努力整合

2、太平崛起与新式力量产生(重建)

对这一阶段感兴趣的朋友基本知道,太平军崛起,绿营兵、八旗兵都不能打,湘军淮军崛起。

其实这只说对了一半。

我们还得从太平军北伐谈起。太平军北伐打到了天津静海,在河北前后折腾了两年多才被灭。

咸丰组建了专门的司令部:京城巡防处。对大半个北中国进行了动员,最盛时,仅正规军就有14.9万。

(太平军北伐与清朝北方军政力量重组)

其中有战斗力的就是僧格林沁所统帅的三万多部队,其中不少是骑兵。虽然混杂了一些:京营的、黑龙江、吉林的、蒙古的。没办法,这已经很不容易凑出来了。

这支部队的战功,歼灭北伐的太平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对抗太平军;在战后,南下剿灭捻军张洛行。是咸丰、慈禧初期能做到直接控制的打击力量

3、八旗之花凋零在高楼寨

高楼寨不算大规模会战,但对清王朝的意义是重大了。新建中央军的核心统帅死了。其所统领的部队再难凝聚一块。

朝廷只能依赖湘军淮军。慈禧在之后的岁月里,巧妙的在此之间平衡。

到了戊戌变法后,慈禧抓住机会组建武卫军,但也只是昙花一现。

历史注定大清药丸。

(落日余晖)

参考文献: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陶短房:《1856纠结的大清、天国语列强》

《太平军北伐史料选辑》、《清文宗实录》

卓海波. 僧格林沁若干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

胡耀先. 僧格林沁镇压太平天国北伐军的军事活动[D].内蒙古大学,2006.

李惠民.关于太平天国北伐战役的战俘问题[J].清史研究,1997(04):102-108.

李惠民.太平军在北京[J].近代史研究,1997(03):42-52.

张守常.太平军北伐军人数考[J].近代史研究,1991(01):80-95.

朱光华:有关太平军北伐的新史料——清京城巡防处及其档案述略




僧格林沁是给清廷撑场面的最后一人。他的死,意味着满蒙联合的军事力量瓦解,直接导致了汉人地方势力做大,最终演变为北洋军阀。


僧格林沁有两个身份,一是蒙古王爷,二是清朝名将。这两重身份,充分反映了清朝长期的统治结构——满蒙结合。

汉人处于被压制、被防范的地位。比如,同一个职位,分设满汉官员,汉官级别要低于满官。

但清朝对蒙古人,也是区别对待。蒙古人分为东、西、北三大系统。

因为,清朝龙兴于东北,与东部蒙古(科尔沁部)接触最多,双方结合的最早。对北部(喀尔喀部)则采用拉拢手段,基本有些土司制的意味。而最狠的,是对西部的准噶尔汗国,则直接消灭掉。


真正的满蒙结合,说的就是与蒙古科尔沁部的结合。

僧格林沁就出自科尔沁部。僧格林沁是成吉思汗弟弟哈萨尔的第二十六代孙。其父只是一个四等台吉,属于最低等的爵位。再加上蒙古地区当时的落后环境。所以,幼年的僧格林沁只能跟着父亲一起去给富人家放牧为生。

幼年的艰苦生活,锻造了他在之后带兵打仗时,能够与将士同甘共苦的作风。也成为清末贵族中少有的实力派。

但,若不是他的堂叔没有子嗣,他又被选为嗣子,即使他有再大的实力,也不会有机会施展。也正是借着黄金家族的一点血脉,僧格林沁继承了极为庞大的一笔政治遗产。

他的堂叔索特纳木多布济是科尔沁左翼后旗扎萨克郡王,也是嘉庆帝的女婿,还是嘉庆帝的顾命大臣,死后被道光帝追封为亲王。

而这些地位,全被时年十三岁的僧格林沁继承下来。僧格林沁继承了郡王的爵位,还是道光皇帝法理上的表弟,奉命御前行走、赏赐三眼花翎。

在第二年,也就是他十四岁时,被任命管理上虞备用处、火器营。这都是皇帝亲兵,相当于清朝的锦衣卫。

在道光帝死前,僧格林沁又被委任为顾命大臣,辅佐咸丰帝。

整个道光朝,僧格林沁不断晋升,一直是皇帝身边的红人。而且,还是事儿少钱多的那种。


但到了咸丰朝,真正的天下大乱开始了。南方有太平天国、北方有英法联军,之后又有捻军。僧格林沁是坚定的主战派,也由此开始征战生涯。


僧格林沁不仅是八旗都统,还是哲里木盟的盟长,可以调动手下八旗兵及蒙古兵,保卫京畿。僧格林沁先后与太平天国北伐军、英法联军、捻军作战,两胜两败。



第一仗,由于天平天国北伐军孤军深入,缺乏后援,僧格林沁得以发挥优势,两年间剿灭北伐军残部,生擒北伐主将林凤祥、李开芳。


至此,僧格林沁的功劳达到顶峰,郡王升格为亲王世袭罔替,被授予努尔哈赤御用宝刀,得到咸丰帝御赐“湍多巴图鲁”称号。


第二仗,背景是在第一次大沽口战役中,清军战败,被迫签订《天津条约》。而僧格林沁认为只要请全国兵力,一定能把侵略者打出去。请朝廷撤回条约。但遭到主和派的压制。但,僧格林沁也因此得到了驻防大沽口和京东防务的任命。


僧格林沁在大沽口整顿军队,积极备战。恰好遇见英法战舰闯入防线,被清军击毁三艘,使得四百多英军死伤。英法联军撤走。史称大沽口保卫战。僧格林沁的功劳简直无以复加。甚至传到了欧洲,被马克思盛赞。


第三仗,是转过年来的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再次进攻天津时,僧格林沁却轻敌兵败,退兵后,一败于张家湾,再败于八里桥。僧格林沁郡王爵被革去。只保留了钦差大臣之职。咸丰帝出逃,英法联军攻进北京,火烧圆明园。

第四仗,僧格林沁追剿捻军,却中了对方诱敌深入之计。在突出重围后,因重伤落马,被小兵张皮绠所杀。


僧格林沁一生四战,全在北方。而南方则有湘军、淮军。本来,湘军、淮军不算是正规军。

在清朝的军队体系里,从高到底依次是八旗、蒙古、绿营、团练

八旗内部分为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并不是二十四个旗,而是八旗各个旗里,都有满蒙汉。

所以,并不是所有蒙古兵都属于八旗蒙古。在蒙古地方的蒙古兵,属于各盟旗的蒙古王公掌控。

绿营兵多为汉人,最初是明朝南方军人转化而来。人数最多,战斗力也最差。

团练相当于民兵,最初根本不入流,不算正式编制。可绿营兵不堪用,八旗兵人数少,蒙古兵多在北方的蒙古地方。也就只能让各地自己筹钱自己招兵,才有了团练。

不过,在剿灭太平天国、捻军的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地方团练。也就是湘军、淮军。地方团练,代表人物是曾左李等人。

这也就形成了,清朝末年主要的两支武装力量。一是在北方负责京畿保卫的僧格林沁,统帅八旗兵与蒙古兵。一是在南方负责对抗太平天国曾国藩等人,统帅湘军、淮军等团练兵。

一南一北,初步形成了两个势力集团。南方这一伙人是新兴势力。第一代是湘军的曾国藩,第二代是淮军的李鸿章,第三代是清末新军的袁世凯,第四代是北洋军阀段祺瑞、冯国璋等人,一直延续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


僧格林沁死后,清廷在军事上完全依赖地方团练起家的曾左李等人。

传统的满蒙结合的军事集团退出了历史舞台。所以,僧格林沁算是最后一代。之后,虽有恭亲王等人,没一个能打的。

而新兴势力的第一代曾国藩与传统势力的最后一代僧格林沁,是同一时代的人物。故而,僧格林沁的死,便是清朝军事力量倒转的关键节点。




僧格林沁的是清末非常重要的军事人物,不仅仅是说他本人,而是说他带出了一批猛将。在很大程度上了恢复了一部分八旗军的战斗力。

僧格林沁手下的多隆阿率领1万八旗打败了陕甘数十万回军,金顺作为副司令和前敌总指挥参加了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战役,多隆阿,都兴阿,西凌阿等人还在湖北摧毁了太平军英王陈玉成的主力。

而在高楼寨一战,损失了太多勋贵军官,可以说这是八旗军创办以来一战损失军官最多的一战。满洲镶黄旗翼长恒龄、齐齐哈尔副都统舒伦保等等都战死了,而且还死了很多开国功臣的后代。

僧格林沁率领的部队包括东部察哈尔三盟蒙古军,黑龙江吉林八旗军,还有西方人训练的汉人步枪队。结果,僧格林沁自认为部队精锐,一味追击,最后的步骑万人全部陷入包围圈。

在狭窄地形上,数万捻军手持几米长的长杆长矛一顿攒刺,在上万捻军骑兵配合在在狭小地形完全击败了蒙古军和八旗军骑兵。苏克金、舒通额、恒龄,舒伦保,舒通额,全顺等人全部战死,其中都统级别的就有4个人。

这造成的严重后果就是八旗军,硕果仅存有作战能力的中级以上军官,基本在这个包围圈里面全灭,也就是后继无人了。而且,黑龙江,吉林八旗马队在清朝看来非常珍贵,本来就分了1万人跟着左宗棠去西北各省转战,最后一直到新疆,就剩下这些也都损失了在了高楼寨。

据称在战场上,华丽丽的单眼双眼三眼花翎就装了几个大篓子,缴获战马数千匹。最后,只能征调黑龙江八旗西丹马队了,也就是未成年少年组成的骑兵队伍。

后来就是清朝失去了对北方的控制,只能提拔湘淮军将领到北方驻防。从此湘淮军掌握了南方和北方的所有防务。

其实算起来清末八旗军历次战争也损失了很多人,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损失了1000多人,在第2次鸦片战争的大沽口炮台,石缝炮台,张家湾和八里桥又损失了数千人,在对太平天国战争,捻军战争又损失1万多人。

最后在高楼寨又损失了6000-7000人,最后的一支八旗军部队在金顺带领下,在西北五省转战十年,战斗艰苦,也损失过半。从此,八旗军已经不能作为一支主要战斗军团参战了。




僧格林沁——清朝的最后一个勇将。他的死标志着清朝军事力量的衰落,汉族大臣的军事力量的崛起;他的死标志着冷兵器时代结束,热兵器时代的开启。从此以后,清军彻底放弃了冲锋战术,没人再回拼命

清朝末年,国家外面又强敌,内部又内乱。太平天国起义,一支太平军北伐,一路势如破竹。一直从长江打到了北京城下,帝都告急。而此时的八旗子弟们已经习惯于遛狗斗鸡,早已经是手无缚鸡之力的纨绔子弟。于是咸丰皇帝紧急调僧格林沁进京勤王,这位蒙古小王爷并没有被荣华富贵所腐化——他依然保持着草原勇士的勇猛,并且手下拥有一支2万精锐骑兵。

采用的战法是他的祖先成吉思汗用过的——曾经用这个战法横扫了欧洲,打败了南宋。北京城下,僧格林沁2万骑兵面对几万北伐的太平军;他把骑兵分成5列,前面的两列是手持长矛的破阵骑兵,后面三列是装备弓箭的射击骑兵。破阵骑兵和弓箭骑兵间隔30米,在距离敌人一百米的地方,后方的弓箭骑兵仰望45度,一起射箭,密集的箭雨会越过破阵骑兵落入敌阵。就在敌人慌乱时,破阵骑兵已经冲到了前面。把太平军的几十个大阵瞬间破掉,杀的太平军片甲不留。

五年后,英法联军攻打到了北京城下,僧格林沁的2万精锐骑兵面对英法8000人联军,面对英法联军的方阵,僧格林沁决定给这群洋鬼子一点教训,僧格林沁预估:英法联军的火炮会在200~500的距离上杀伤他一千名士兵,在冲到100米左右的时候,敌人的排枪可能会杀伤他1000~2000名士兵,但是他们只有一次射击的机会,因为他后面的一万多骑兵会冲入敌军方阵,杀他们一个片甲不留。

僧格林沁发起了进攻,但是他惊奇的发现——英法联军在500米距离的时候他们就开枪了。他并不知道,英法联军使用的是新式装备——线膛枪和米你弹,而不是老师的滑膛枪。这意味着:敌人每次齐射的间隔只有7~8秒,自己的骑兵在冲到对方阵前的时候,将会遭受到十几轮的射击,而不是预想中的1~2轮。破阵兵全部阵亡,弓箭兵暴露在了对手的射击范围内和刺刀面前,纷纷被射击落马。

那一天,僧格林沁的部下骑兵没有一个撤退或逃走的,他们全部阵亡在了冲锋的路上。僧格林沁大败而归,损失了2万人,而英法联军只损失了十几个人。僧格林沁成为了清军历史上,最后一个发动全面冲锋的将领。他不是不勇敢,而是时代变了

北京城洞开,咸丰皇帝跑到了热河病死了,两宫的太后掌权了,英法联军烧毁了圆明园。随后,要找一个替罪羊,于是,已经没有兵力的僧格林沁就成了替罪羊的最好人选。他被夺走了一切封号,而且被排挤边缘化,最后逼迫他带领他的残存的骑兵,去干意见不可能的任务,僧格林沁战死沙场。

公正来讲,僧格林沁是一个负责人的人,他的军队也是极其又军事素养的人,他们没有在战场上怯懦,没有逃跑;但是以冷兵器去和热兵器作战,这本身就是不可能胜利的。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个人的努力也会成为悲剧。

僧格林沁死了,作为汉族大臣的曾国藩、左宗棠该登场了,他们看到了失去兵力的僧格林沁如何从铁帽子王被人逼死沙场的——还带着自己亲手带出的士兵。汉朝大臣显然比僧格林沁更具有智慧,曾国藩在攻打太平天国的时候,有一次,在攻打武汉的时候,曾国荃带兵冲锋,损失了3000人夺下了武汉,曾国藩气的直拍桌子,严令湘军不准冲锋,只准挖壕沟,用炮火和子弹杀敌。——曾国藩看到了僧格林沁失去了士兵后的下场,自己可以失败,但是绝不能失去手里的士兵,否则比僧格林沁的下场更惨,毕竟僧格林沁是王室,自己只是清廷不得已而启用的。

从此以后,湘军、淮军大力购买先进的装备,他们绝不冲锋,而是用炮火和子弹消灭敌人,保住部队就保住了自己赖以立身的根本。于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湘军、淮军、左宗棠的部队等都是装备了世界上一流的装备,甚至装备了当时美国都不舍得买的机枪、加特林(早期的版本)、火炮;但是这些大臣在上奏朝廷的时候总是说敌人的炮火如何多,敌人的火枪多猛,自己打的是多么的艰辛。其实一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勇猛,二是为了多向朝廷要军费;三是为了自保。

曾国藩、李鸿展、张之洞、等洋务派,大力购买国外的兵工厂和先进技术,先进装备。

靠这种方式,清朝在军事上一路上所想披靡,国力也渐渐恢复了。直到日本侵略朝鲜,这个平衡才打破了。在双方武器装备等同的情况下,日本兵的冲锋直接导致了淮军将领直接弃城带兵逃回来了——他怕士兵死了,李鸿章的老本没了。

就连当时的德国教官都奇怪,清军在炮火和日军对射的时候勇猛无比,但是对方一冲锋,清军就立刻跑了。到后来的甲午海战,虽然海军没了,但是清朝的陆军依然在,而且兵力武器都十分的先进到后来的甲午海战,虽然海军没了,但是清朝的陆军依然在,而且兵力武器都十分的先进;但是李鸿章不打算打了,他知道和日本人打必须要拼命的,这会打光他的老本——没了老本的李鸿章和他的家族将回和僧格林沁,不,甚至比僧格林沁还惨,其他的国内利益集团都想取代李中堂,恨不得把他碎尸万段。更为关键的是,和日本人拼光了老本,还有其他几个列强呢。

翁师傅此时已经断了海军好多年的军费了,这就是前车之鉴,更有僧格林沁的战死沙场,不就是求和花点钱,总比把老本输掉要号。

所以李鸿章去谈判的时候,伊藤博文的让步不仅仅是李鸿章的谈判,还有他背后强大的陆军。

清廷的毫无信用,淮军的弃义,是国家制度的失败,而战争的失败,和武器无关,是清廷的自私,民众的愚昧,是人的失败。

武器是决定胜败的重要因素,制度和人才是决定胜败的决定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5

标签:僧格林沁   太平军   太平天国   英法   咸丰   捻军   蒙古   团练   绿营   湘军   清廷   晚清   联军   骑兵   转折点   清朝   损失   财经   军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