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的1元钱都能干什么用?

肯定是很值钱的!

虽然不知道70年代的实际情况,但那个时候我记得货币当中还是有分分钱的,这个分分钱在90年代的时候可能用的很少了,但从这么小的面值来看,70元的一元钱购买力肯定是很强的,记得90年代末的时候,吃一碗粉大概就是1元的样子,90年代很多商品还是可以以角来计算,比方说一毛钱有2个糖果。

而在70年代,很多商品都是以分和角来计算,那时候的情况大家应该都清楚,大部分人都只能在家务工,想要挣钱还是很难的,当时的生活水平不高,1元钱虽然不是一笔巨款,但也是普通家庭的重要财富,现在的1元钱已经没有什么购买力了,很少有商品只需要1元钱,但在当时1元钱绝对是不小的钱,至少堪比现在几百元了。

这些年我们的物价上涨快,而过去的物价不高,货币面值不大,发行量也不大,那么货币的购买力就比现在要强很多,我记得在90年代的时候,上学如果有几毛钱零花钱都算是很富有了,每天能有1块钱的零花钱,一个班上有那么一两个就不错了,那时候就业面还是很窄,人们的收入水平不高,就业岗位也没有现在这么多!

所以,70年代的1元钱作用比现在要大的多,至少堪比现在几百元了!




七十年代,一元钱在农村家庭有很大的用途。社员群众天天在生产队出工劳动,靠生产队年终收益分配过日子,生产队只分配不够吃的口粮,日常开支还要社员自已解决。

过贫穷日子,很多家庭日常开支已免除,照明用的煤油,生火用的火柴,煮菜必须的盐巴是再穷多要买的。七十年代农村家庭就有这三种用完无钱补充的窘境。如果用一元钱买这三样:0.37元一斤的煤油买一斤半,0.15元一斤的盐巴买二斤半,二分钱一合的火柴买四合,节约的家庭可以用二到三个月。

七十年代的一元钱作用大,要把一元钱装进口袋也不容易。我们生产队七十年代的工分日值,每十分三角多,在生产队出工劳动三天才能赚到一元钱。家庭另一项收入门路是养家禽,当年的家禽价格是:一斤菜鸭六角,一斤肉兔七角,一元钱鸡蛋要十多个。

我们这一批经历过六七十年代的老人,抺不尽以前的记忆,现在花钱吝啬小气,敬畏钱粮,就还是受那个时代生活习惯影响所至。










70年代初那时还小,基本上是不会花钱的,也没有钱给我花。我感觉70-80年代的物价应该变化不是很大的。

70年代后期,记得在夏收的6-7月份,天气热的不行,总有人推着自行车到村里来,卖冰棍,记得应该是5分钱一根,到村里来爆米花的,自带玉米、大米,也要5分或者是1毛的。那时,拿几毛就敢上街去玩的,有一块钱那算是比较奢侈了。

80年代,还有粮票的,买吃的不只是要钱还得有粮票,记得我们拿的是全国通用粮票,面额至少是5斤的。在成都,买了东西店家通常都没全国的可找零,总要按市场行情来折算。粮票是可以直接换鸡蛋的。

吃上一碗刀削面,小碗那种2毛钱。酸辣粉、肥肠粉大概是2.5-3毛钱。食堂一份肉菜3.5毛,后来一次性涨到7毛。89年,一瓶沱牌白酒、一包芙蓉牌香烟都是1.3元了。

不过那个时候,你在街道上一不小心就会捡到,几毛几分,甚至是一块、五块的哟,小的时候还真交警察叔叔手里边,要不就交给老师领朵小红花,大了些就不知道了。大家都懂的。



图来自网络,若侵即删




问:七十年代的一元钱都能干什么用?

七十年代,我们河北农村一个社员劳动一天挣十个工分,十个工分是一个日值。年终结算时,一个日值最多的年头为六毛钱,少的年头只三四毛钱,一般就是不足五毛钱,也就是说劳动一天就挣五毛钱,一个月的收入最多为十五块钱,干一年全年三百六十天一天都不歇工,也就挣一百八十块钱,如果每月歇工四天只劳动二十六天,只挣十三块钱,这十三块钱是以分粮食和副产品兑现的,分粮食剩余的钱是余款,一个人每月消费七到八块钱,一个劳动一般养一个半人,如果挣十三块钱,一个半人的消费为十一块钱,如果是三口之家,两个劳力全年能余款四十八块钱,这不足五十块钱就是一家三口全年的油盐酱醋和点灯的消费,三口之家每月的零花钱平均就是四块钱。

七十年代的一块钱能干什么?那时的盐是每斤一毛四,一块钱能买七斤盐;醋是七分钱一斤,酱油一毛四,一块钱能打十四瓶醋,能打七斤酱油;一块钱,能为一个十五瓦的灯泡交八个月的电费(每天点两到三个小时);水果冰棍二分钱一棵,一块钱能买五十棵冰棍;大碗茶二分钱一碗,一块钱能喝五十碗大碗茶;三分钱一只铅笔,二分钱一块橡皮,四分钱一本白报练习本,一毛钱十一个水果糖。

一块八毛钱买一双解放鞋,一块五毛钱买一双方便鞋,一块五毛钱买一双塑料凉鞋,十三块钱买一件的确良格衬衣。

一块五买一个搪瓷洗脸盆,两块钱买一个暖水瓶,六毛钱买一个搪瓷茶缸,一块钱买一块大号的羊肚毛巾。

一块钱能坐六十公里的长途汽车。




七十年代一元钱,相当于现在的一百元。那个年代,人均每月生活费是八元。也就是说一个人一元钱可以维持三到四天的伙食。现在的一百元,要维持三到四天的伙食,那就相当紧张了。现在每月八百元生活费在城市里也肯定是不够的。

举个例子吧,一九六六年秋天。我作为一个“红卫兵”外出大串联。临行时我父亲给我十元钱。

当然,那个时候红卫兵在外面,住宿和出行交通,都是免费的,但一日三餐还是需要花钱。如果是在各地方招待所,一日三餐是交两角五分到三角钱。如果在街上吃,一碗面条也就八分钱。反正抓紧点,一元钱可以吃三四天是没有问题的。所以我在上海、杭州、南昌、重庆、成都、西安、郑州、北京共计待了四十天,回到家里,身边还有三角五分钱。平均每天花了二角五分。所以说,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元钱可以吃四天左右,并且能吃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2

标签:红卫兵   大碗茶   年代   盐巴   生产队   工分   粮票   社员   购买力   冰棍   零花钱   块钱   物价   货币   家庭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