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三杰,只有韩信被杀,他冤不冤?

从他自己的角度来说,肯定是冤的,毕竟他自己没计划谋反,大汉江山功劳簿上肯定是排名靠前的,但是从刘邦的角度来说,杀他理由也很充分。

韩信最大的特点是,他性格优柔寡断,十分反复多变,他始终没有明确自己的身份和定位。

如果他把自己定位成打工人,如何萧何、张良一样,那就是好好对领导效忠,紧紧围绕着领导转,深藏功与名。如果他把自己定位成和刘邦、项羽一样的创业老板,那就不要想太多,大家彼此就是竞争对手,没有什么情义可讲,多谈利益。

韩信给自己的定位就很矛盾,当他给刘邦打工的时候,他觉得自己很牛,完全不care这个领导,领导的话不听,领导要求的事情不做,天天要待遇,时不时还展示一下,自己有背刺领导的能力;但是当他真的占据优势,别人劝他自立为王的时候,他又被刘邦的怀柔政策所蛊惑,觉得领导对自己不错,不能干对不起领导的事,于是安安分分打工。

如果你能力不足,领导可能也不会头疼,反正折腾不出什么水花来,但是偏偏能力不错,尤其是军事能力,一下没控制好,还真可能把江山捅个窟窿。

江山不稳的时候,利用价值很高,所以领导愿意哄着你,让着你,但是领导也是人啊,心里肯定也憋着气呢;江山一旦稳定了,肯定是要秋后算账的,你要是夹着尾巴,谨慎做人还好,偏偏还时不时把当初的那一套再耍一遍,领导要是还能惯着你才怪。

同为三杰,但是张良、萧何就低调的多,前期打江山的时候,基本上都是默默做贡献,很少提要求,后期江山稳定了,萧何就开始向领导效忠,张良格调高一点,半隐半退,领导心里都念着人家的好,所以善始善终,将打工人的身份进行到底。

韩信就是太拧巴了,明明是个打工人,但是偏偏要领导哄着,各种给领导找事,不收拾他才怪。




以韩信的知识、能力、聪明不可能不知君臣之道,不可能不知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既这样何以被杀?先看张良,张良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他只负责运筹而决胜则有他人领兵完成,况刘邦称帝后即隐退完成心中另一理想即求道问仙去了,刘邦没有杀他理由和机会;再看萧河,刘邦撩倒时对刘邦有帮协之恩,且总在刘邦眼皮下共事共谋,在刘邦眼里萧河全完透明,刘邦感恩且依赖的重臣,不舍得杀,杀韩信也出自萧河之谋,成败均萧河!那韩信呢?当然首先韩信是个全才,能运筹更能决胜,不管啥原因,还向刘邦讨过王封,一介草民刘邦也能称帝,尽管斩蛇寓龙的戏码忽悠百姓,可韩信心里明镜似的,没有想法是不可能的,故处理某些事时肯定让刘邦感觉到一丝寒意,尽管韩信一直守着君臣份际,可刘邦在离世之际,还决定杀韩信,以绝后患,因为秦一统来,刺皇起事者不断,刘邦认为立朝尚浅,基石尚未稳固,故除之!没有冤与不冤,都咱的历史!




在崇尚皇权的社会,臣民的生命权都没有保障,生杀予夺全在统治者一念之间,哪怕你的功劳再大,没什么冤不冤的。




一点也不冤!

“国士无双”,功高震主,必将遭到开国皇帝刘邦的忌惮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木罂渡军、背水为营、拔帜易帜、传檄而定、沈沙决水、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成语问世和一系列“神来之笔”横空出世让韩信功成名就,功高震主后。当韩信荣获“兵仙”“神帅”的光荣称号,位居“淮阴侯”、“左丞相”、“相国”的高位后,其实,韩信已“高处不胜寒”。

作为统帅,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

大将军韩信可是当过“齐王”和“楚王”的诸侯。当刘邦找了个“重大罪过”(隐藏包庇项羽大将钟离眜),将其由“楚王”贬为“淮阴侯”时,韩信就已成为“秋后的蚂蚱,蹦达不了几天了”。

擅自攻齐,逼封齐王,早已埋下被后来诛杀的伏笔

当韩信听信范阳辩士蒯彻的劝说,在明知郦食其已说齐归汉,仍为了争功而夺攻齐地从而害死了郦食其后。当韩信上书汉王刘邦“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的借口逼封“齐王”时,韩信早已埋下后来被诛杀的伏笔。

汉王大怒,骂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

牢骚满腹,目空一切,韩信的死期已进入倒计时

口无遮拦的韩信,毫无疑问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但毋庸置疑是一个不合格的政治家。“打仗他行,搞政治他不行”!

韩信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连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等这样赫赫有名的功臣,韩信都耻与为伍。

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

最让功臣们和他离心离德的事,就是韩信心血来潮后,到樊哙府中的“半日游”。樊哙是谁?此时已是舞阳侯、大将军、左丞相。当年“鸿门宴”上一声吼,救了刘邦的主。何况人家樊哙现在早已“脱胎换骨”,“鲤鱼跳龙门”身价百倍,人家不但是“皇亲国戚”,还是“功高莫过于救驾”的“从龙功臣”。目空一切的韩信,还拿樊哙当昔日的“屠狗杀猪”之辈。人家老樊向你行“跪拜之礼”,唤你“大王”,是樊哙个人修养不断提高的具体表现。你韩信扔下一句“生乃与哙等为伍”的狂言,就扬长而去。

韩信死就死在自己的那张嘴上。韩信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祸从口出”!

部下兼好友陈豨被任命为代国的相国兼巨鹿郡太守,向韩信辞行。韩信呢?来了个“临行密密说”:“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

这可是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白纸黑字。瞧瞧!你韩信此时早已是“脱毛的凤凰不如鸡”,你还口无遮拦地忽悠陈豨谋反,还信誓旦旦地想为陈豨做“内应”?简直是“老鼠舔猫鼻——找死”!你当“齐王”时,为啥不反?你为啥不听从范阳辩士蒯彻的建议,早早和项羽、刘邦上演个“三国鼎立”?

谋反的罪名板上钉钉。陈豨的确听信你的话,造反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当你和陈豨的密谋被你的家臣告发后,韩信!你的死期到了。

谋反!自古属于十恶不赦之罪。根本不管你一生立了多少举世无双的功劳。功是功,过是过,功过也不能相抵。综上所述,韩信死的一点也不冤!




韩信被杀,一点都不冤。

韩信,张良,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在刘邦建立汉朝的过程中,三人都立下了不世之功,可以说少了其中任何一人,刘邦都不可能取得成功,这样看来三人同等重要,那对刘邦的威胁应该是一样的,为什么刘邦杀韩信,没有杀其他二人呢?

韩信的职业,是刘邦必杀他的理由之一。

萧何主抓后勤工作,张良是刘邦身边的参谋长,这二人手中都没有兵权,属于文职人员,俗话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韩信手里有几十万大军,像樊哙,曹参,灌英这些汉朝名将,都曾经是韩信的手下,他们对韩信的军事能力十分佩服,韩信在军队的威望可想而知,在刘邦眼里,韩信的威胁远大于萧何,张良二人。

可能有人会有疑问,韩信后来被刘邦贬为淮阴侯,已经没有了兵权,哪还对刘邦有威胁。这一来是韩信在军队里有威望,如果韩信造反,刘邦担心可能会一呼百应。

再一个韩信不仅会带兵打仗,组织军队的能力也让刘邦忌惮,楚汉战争中,刘邦曾几次夺走韩信的军队,韩信很快又把队伍发展起来,而且把军队训练能征善战。

刘邦在荥阳被项羽打得惨败,只身坐着夏侯婴的马车,逃到了韩信驻军的修武,刘邦早上突然进了韩信军营,趁张耳,韩信还没有起床,拿走了韩信的兵符,调走了韩信的军队,临行前只给韩信留下了两千人,命韩信不日攻打齐国,两千人打齐国,这不是开玩笑吗?

正当张耳,蒯通为难之际,韩信命蒯通把两千士兵都打发回家,给足路费,只要能带回五人,就是伍长,带回十人,就是什长,带回百人,就当百夫长,韩信使用这样的激励政策,很快又组织了几万人的军队,经过训练,做好了攻齐的准备。韩信有这样组织军队的能力,虽然他被剥夺了军权,但韩信凭威望和组织能力,重新建一支军队并不困难,在和外面的诸侯相呼应,肯定是大汉朝最大的威胁。

韩信虽然号称兵仙,但他的情商远不如张良,也比不上萧何。

刘邦建立汉朝后,给予了韩信,张良,萧何很高的评价,大意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安抚百姓,我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

刘邦表面上称赞三人功劳大,自己作为皇帝都不如三位,但从侧面考虑,这不就是常说的功高震主吗,历来功高震主的人有好下场吗。

张良不愧是谋圣,他最早看出这一点,张良深知和邦哥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所以楚汉战争大局已定,张良功成名就,选择了退出江湖,归隐山林,这使张良在汉朝初期的腥风血雨中,没有受到一点冲击。

萧何和刘邦关系特殊,他是刘邦的恩人,老乡和好哥们,但刘邦地位变了,不会百分之百地相信任何人,萧何也不例外。

楚汉战争期间,刘邦在前线和项羽对峙,无暇顾及其它,治理后方,筹集粮草,供应兵员这些事顺理成章地落在了萧何身上,这在刘邦看来萧何的权利太大了,一旦萧何有异心,那后果不堪设想。

还是长点心吧,刘邦为表示“关心”,经常派人去后方看望萧何,每次都带着赏赐,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这是刘邦对萧何的宠信。

萧何也没感觉出哪不对劲,当局者迷吗,这事被萧何手下一人看出了破绽,他告诉萧何,你在后方比在前线还危险吗,值得大王这样关心,这是汉王有别的想法,所以才经常派人看看你,萧何是聪明人,马上明白了,为消除刘邦的疑心,萧何把儿子送到前线,在刘邦身边做了人质。

建立汉朝后,萧何被封为开国第一功臣,担任汉丞相,深得百姓拥戴,刘邦又不放心了,这是跟皇帝争夺民心,哪里容得,萧何又一次感觉到危险,他马上采取了特殊手段,收受贿赂,用低价强买农民手里的土地,刘邦接到农民的状告信,哈哈大笑,萧何用自污的方式,解除了刘邦的猜忌,虽然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击,但勉强得以善终。

说完张良,萧何,我们再说韩信,你会觉得韩信就是在作死。

韩信顺利占领齐国,水淹了龙且的二十万楚军,拥兵三十万,数量超过刘邦,项羽任何一方,完全可以凭实力三分天下。就连天不怕,地不怕的西楚霸王项羽,也对韩信感到了一丝恐惧,派人和韩信搞联合。

韩信作为刘邦的臣子,还是不想背叛刘邦的,他打发走了楚国的使者,接到了刘邦的求援信,刘邦在正面战场和项羽对峙,打得十分艰苦,既然齐国已经平定,韩信就应该和刘邦汇合,一起消灭项羽率领的楚军,说好听点是求援,以刘邦和韩信的关系,应该叫做命令。

韩信这时候就开始作死了,如果他足够聪明,应该选择自立,我也不帮助刘邦灭项羽,也不联合楚国打刘邦,维持三足鼎立的局面,是最稳妥的,毕竟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上演过多次了,这是上策。

再有就是无条件地服从刘邦的命令,帮助刘邦消灭项羽后,主动交出兵权,去做平头百姓,或许也能有一线生机。可偏偏韩信没有选这两条路,而是选择了作死的第三条路。

刘邦没有等来韩信的援军,却等来了韩信的使者,使者回复刘邦,韩大将军说了,齐国刚刚平定,齐人反复无常,不能让他们担任齐王了,汉王是不是封我个代理齐王,治理齐国。

韩信这是趁刘邦危难之机,要挟刘邦,这对韩信来说是致命的,刘邦听了火冒三丈,要不是陈平,张良在一旁踩了刘邦的脚尖,让刘邦醒悟过来,估计刘邦掀桌子骂娘了。

刘邦打天下,要建立向秦朝那样的,刘姓一家之天下,根本没想封几个诸侯,共同治理天下,韩信这个举动,暴露出韩信的野心,他要当诸侯王,这在政治上和刘邦是完全对立的,没有调和的余地,刘邦得势后,那些异性诸侯王都被刘邦一个个除掉了。

刘邦脚尖的疼痛,让他瞬间反应过来,如果不封赏韩信,韩信就不肯发兵,凭自己也灭不了项羽,只能委曲求全了,

刘邦嘟嘟囔囔地骂道:“男子汉大丈夫,要当齐王就堂堂正正得当,当什么假齐王,没出息,”他这么说是给韩信的使者看的,心里真实的想法是:韩信,你小子等着,消灭了项羽,我第一个收拾你。

垓下之战结束后,刘邦马上剥夺了韩信的兵权,齐王别当了,那地方都是你的人,为照顾一下面子,先去楚国当几天王吧!韩信成了没实权的楚王。

如果韩信情商还可以,应该知道怎么做,去讨刘邦欢心,保护好自己,但韩信继续作死。

刘邦打赢了楚汉战争,开始搜捕项羽的余党,钟离昧是楚军大将,多次打得刘邦狼狈不堪,刘邦非常痛恨钟离昧,韩信在项羽手下当过执戟郎,和钟离昧是朋友,他就把钟离昧藏在府中,躲避追捕。

其实韩信应该坦诚的向刘邦说明,钟离昧在他这,劝刘邦放过钟离昧,刘邦对项羽的人虽然痛恨,也没有赶尽杀绝的意思,季布是项羽的大将,刘邦不仅没杀他,还给予重用。如果刘邦非要钟离昧,韩信主动交出去就是了,连自己都性命难保,怎么能保护朋友呢?他私藏钟离昧,给了刘邦捉拿韩信的理由,毕竟这有谋反的嫌疑。

说到这里,已经注定了韩信被杀的命运,韩信被贬为淮阴侯,软禁在皇帝身边,当时刘邦正全力消灭异姓诸侯王,经常出征在外,家里还有韩信这样的大隐患,你说他能安心吗?韩信不死,刘邦心不安,排除隐患大家都知道怎么做,宁愿做过,不能放过。

刘邦平定陈豨叛乱,吕后和萧何联合起来,诛杀了韩信,听说韩信已死,出征归来的刘邦态度暧昧,史记记载刘邦:

见信死,且喜且怜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汉王   楚国   淮阴   项羽   江山   兵权   齐国   汉朝   刘邦   诸侯   军队   钟离   能力   领导   财经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