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宣武门政变杀死隐太子后,如何处置太子妃?

有句老话说得好,男人难以容忍夺妻之恨,而女人却可以原谅杀夫之仇!

李世民是一代雄主,所以我们现在评价他,往往是从公德方面评价的。至于他的私德,说的人并不多,至少玄武门之变杀兄弑弟,这种不道德的行为,也被他的贞观之治给掩盖了。

不过在当时的那个年代,女人是没啥地位的,再加上丈夫被杀,也就只能任由他人主宰自己的命运。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干掉了大哥李建成,又杀掉了三弟李元吉。随后,为了避免夜长梦多,又把他们的五个儿子,也就是自己的亲侄子们挨个送上西天。

这样就造成了,偌大的太子府,以及齐王府,只剩下了女眷。但接下来的操作,就让人大跌眼镜了,因为李世民将齐王妃,也就是杨氏纳入后宫,到了后来还生下了一个儿子。

俗话说,好吃不过饺子,作为李世民大嫂的郑观音,也就是题目中问到的太子妃,按理说是很好玩的,为什么李世民纳了弟媳杨氏,却放过了大嫂郑观音呢?

要想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考虑到李世民跟李建成,以及李元吉的关系究竟如何?

李元吉作为小弟,必然是小时候最受宠爱的一个,这在任何一户人家大体都是如此。这样造成了他的性格一直是飞扬跋扈的,但是大哥李建成很厚道,比较包容他,由着他。而二哥李世民,相对来讲就严厉的多了,这样就造成,李元吉骨子里就认为二哥是故意针对自己,总是想着法让自己出洋相。

时间久了之后,李元吉就站到了大哥李建成身边,死心塌地,而二哥李世民自然也就被兄弟孤立了。

现在的影视作品也好,各种网文也罢,往往会把大哥李建成描写成,妒贤嫉能,头脑简单,又人格败坏之人。但事实上,李建成绝不是这种头脑简单之人,人品也而并不差,而且他也为唐朝的创立立下了汗马功劳,绝不是李世民一个人就占了大半。

实际上,玄武门之变之所以爆发,并非简单的兄弟相残,争夺皇位。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皇权跟功臣利益归属问题的不可协调,在于李渊的一系列骚操作:

比如把自己身边的宰相,换成了隋朝遗老,维护前朝的利益;比如李渊选择性地提拔了萧瑀、裴矩等前隋投降高官,但是却把一些来投的士绅,甩给了天策府(秦王府);比如李渊恢复了九品中正制,撤销所有地方行台省,还把一些有功的地方大员下了大狱……

这才导致了功臣集团要自救,要找个领头人帮自己,若是还有皇室血统,那再好不过了。

从这个角度考虑的话,实际上李世民跟李建成和李元吉之间,并没有多么深仇大恨,毕竟他们仅仅是因为代表的利益集团不同而已。

实际上,抛去杀兄弑弟这个原因,大唐的皇帝们,确实有这种嗜好。倒不是说他们当皇帝了,就无法无天,肆意妄为了。而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有鲜卑族的血缘,李世民的妈妈啊,奶奶啊,都是鲜卑人。多少会受到鲜卑族的影响,它们本就有这种兄终弟及、爹死娶小妈的风俗。

比如李世民的儿子李治,连小妈武媚娘都娶了,最终成就了一代女王;李世民的老爹李渊,跟隋炀帝杨广还是表兄弟呢,把人家妃子也给睡了;还有李世民的曾孙,李隆基,更是厉害,连儿子的老婆杨玉环都不放过,甚至还成就了一段爱情佳话。

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李世民纳了齐王妃杨氏,并非多么不道德的事情,也不是见不得人的事。

关于李世民为什么霸占了原齐王妃杨氏,很多人觉得就是以下几种原因:

一是杨氏多么多么漂亮,李世民垂涎良久,最后忍不住了,纳了人家;

二是李世民比较恨李元吉,毕竟玄武门激战的时候,李元吉差点射杀李世民。后来李元吉被弓弦勒死,死相难堪,也可以看出李世民还是比较恨李元吉的。毕竟是亲兄弟,不能挫骨扬灰,索性睡了弟媳,还把生的儿子过继给李元吉,算是恶心了三弟一把。

三是,杨氏家族是延续了八百多年的世家大族,属弘农杨氏。齐王妃杨氏还是隋观王杨雄的侄孙女,纳了她,有助于团结力量,稳固皇位。

实际上,我觉得,真正的原因并非如此,理由如下:

首先,齐王妃杨氏长得漂亮,这件事是毋庸置疑的,若非如此,李元吉也不会相中她,还给她正妻名分。但是,若说李世民对她垂涎已久,我觉得有点过了,真不至于漂亮到这种程度。

按照唐朝的惯例,一般皇子是三岁受封,李世民跟杨氏生的儿子李明是在贞观二十一年获封曹王。也就表明,原齐王妃杨氏,受临幸的时间,应该在贞观十七年左右。

这时候的杨氏,至少也是三四十岁的中年老女人了,况且贞观中前期一直跟着原齐王府其她女眷,挤在后宫的一间房子里:

“诚周于造次之间,行满於危疑之地。”

若真是垂涎已久,也不会等到人老珠黄,且受尽人间苦难之后,再临幸吧?

而且,杨氏自始至终都没有获得李世民的认可,也就是说虽然承认了他们的儿子,却不给儿子生母名分,杨氏的名分也一直随着前夫李元吉的名号改变而改变:

玄武门之变后,齐王妃杨氏就随着李元吉被贬为庶民,自己也成了庶民;后来李元吉被追封海陵郡王,这个庶人杨氏又变成了海陵王妃;再后来,李元吉又被改封巢王,杨氏就又成了巢王妃,这也是她最终的名号。

在过去,人们是最注重名号的,李世民随便给她一个后妃名号,也比被世人错脊梁骨骂她通奸要强得多。

当然,史书中也记载了,李世民并非没想过给她名号,只是被魏征制止了而已,《新唐书》记载:

“曹王明,母本巢王妃,帝宠之,欲立为后,魏徵谏曰:‘陛下不可以辰赢自累。’乃止。”

辰赢是一名女性,在《春秋左传》中记载她是很贱的一个人,且好淫。魏征说这句话,就等于指着李世民的鼻子说他好色,被道德败坏的杨氏勾引,还生了孩子。

当然,史书上有多处记载,刻画出魏征一点都不怕李世民,还敢据理力争的典故。勇气固然可嘉,但李世民听他这么说,却一点都不生气,这显然没有半点宠杨氏的意思啊?

甚至于杨氏的死,唐太宗李世民也下令不准她陪葬昭陵……

所以,我觉得,最大的可能性,就是李世民酒后乱性,不小心上了杨氏,导致怀孕,生了一个儿子,而并非是宠爱她。要知道年老的李世民,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怀旧,有些话又不能随便说,这才导致了他会找一些老人聊聊,不小心就聊到了一直活在过去的杨氏,有了共同话题。

那为什么李世民饶过了原太子妃郑观音,没纳她呢?

道理太简单了,还记得文章开头我说的那句话吗,男人难以容忍夺妻之恨,而女人却可以原谅杀夫之仇。

但若是这个男人杀了女人的儿子呢,女人还会原谅他吗?

郑观音是李建成的正妻,也是太子妃,她比李世民仅小一岁,跟李建成结婚十一年。而且,她跟李建成的关系相当好,我前面也讲过,李建成并没有做错什么,若是错了,也只能怪老爹。

而这十一年,郑观音可没闲着,而是一直在生孩子。李建成有记载的妻子就这一个,可以说李世民杀掉的那五个侄子,极有可能都是她所生。

一个生过这么多孩子的女人,岁数又这么大,李世民怎么可能看得上?

况且,他还杀掉了人家的几个孩子,郑观音恨他都恨得牙痒痒,他躲还来不及呢,哪里敢去往前凑,不怕被人家剪了命根子?

事实上,郑观音活的岁数还是蛮大的,活到了77岁,晚年一直跟着小女儿归德县主的。

她去世的时间已是676年,这一年李建成和自己的儿子们已经先走了50年,杀子仇人李世民也已走了27年。

当然,由于时代久远,李世民究竟有没有纳原齐王妃杨氏,也成了一个谜。或许应了那句话,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吧,审美不同,结论不同。




玄武门之变,李建成李元吉战败被杀,哥俩十个儿子都被李世民斩草除根,女眷大部分被李世民收归国有,充实后宫。

尤其是李元吉的老婆杨氏,青春美貌,李世民这位二伯垂涎已久,刚把弟弟干掉就马上霸占弟妹,做皇帝果然是能人所不能。

杨氏是前隋皇族后裔,有人说李世民并非好色,而是希望借此与有一定影响力的杨家联姻,纯粹胡说八道,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大权在握,老爹都不放在眼里,根本不需要杨家这个早被淘汰家族的支持,即使需要,隋炀帝的女儿就是他的妃子,还生了皇子李恪,哪里还需要这个杨氏,纯粹就是个大淫魔。

而李建成的老婆郑观音,也一样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

太子妃与阶下囚,一墙之隔!

郑观音出身于北朝望族荥阳郑氏,十六岁嫁当时的唐国公李渊之长子李建成,她比李建成小十岁,二十岁时成为皇太子妃,玄武门之变后,孀居五十年,于公元676年卒于长安,时年七十八岁。

自佛教东来,观音就成了救苦救难的代名词,很少有人敢把观音的名号当做自己的名字,郑观音的父亲郑继伯与高僧智越深有交往,作为一个资深佛教徒,一心向善,给女儿取名观音,希望借此保佑女儿喜乐平安。可是这个名字非但没有给女儿带来好运,反而终生孤苦无依。

郑观音与李建成的六个儿子,除了长子早夭,其余的全部在幼年死于小叔子的手里,老公儿子都被人杀掉,却无法报仇。

值得庆幸的是,还有五个女儿,郑观音死后,在小女儿归德县主家里出殡,结束了大喜大悲,凄惨寥落的一生!

李建成死后,一度传言郑观音一起被杀,好在有墓志铭存世,详细了记述了这位乱世佳人的一生,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一读!

对郑观音的容貌,墓志铭中用大段华丽的辞藻来形容,如:妃程云荐彩,喻日摛华。淑韵娉婷,明月皎星河之夕;韶姿婉娩,和风泛桃李之蹊。

可见这位奇女子在相貌上的确是非同一般,加上出身高贵,气质出众,在当时绝对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大美女!

对于郑观音的为人,墓志铭也有专门说明,说她心胸宽广,不妒忌,对妾氏也非常好!原文:嘒彼小星,且流三五之咏

李建成做太子的时候,郑观音扮演了贤内助的角色,东宫宴会很多,郑观音感恩生活,并保持质朴。经常居安思危,力行节俭,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这样一位出身豪门大户,又贵为太子妃的美丽女子,不爱珠宝脂粉,尤爱读书。原文:恒在贵而思降,每矫奢而循约。宁窥宝匣,唯取鉴於缇缃;罕御芳铅,独庄情於礼训。

如此一位尽善尽美的女性,却红颜命薄,一朝干戈起,半世飘零身!让人难免唏嘘感慨。她的父亲给她取名的时候也许没有想到,爱女一生如此坎坷,修佛变成了修红尘。

郑观音死后,侄子李治比较厚道,厚葬伯母,出殡的日期很讲究,选在当年的七月七日,与李建成合葬与隐陵,夫妻五十年阴阳永隔,不思量,自难忘。终于有机会在地下相会,

2013年,西安警方破获了一起倒卖文物案件,经查,犯罪嫌疑人共倒卖唐代墓志铭248件,其中国家二级文物墓志铭64件、三级文物墓志铭121件、一般文物墓志铭63件。当审视追回的文物时,只见一块墓志上刻着:“大唐故隐太子妃郑氏墓志铭并序”。在此刻,一段尘封千年的往事被再度揭开。

如果您觉得我写的好,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大家一起探究历史,谢谢!




太子虽死,美女无罪;杀之可惜,闲着浪费;空房守寡,于心不忍;收归己有,百般宠爱;如此处置,值得肯定!

首先明确一下问题中的3个角色,唐太宗李世民、隐太子李建成、太子妃郑观音。

李建成原本已被唐高祖李渊立为太子,但李世民因军功卓著,声望日隆,对大哥并不服气,两人再加上齐王李元吉明争暗斗,逐渐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最后还是李世民技高一筹,更加厚黑,设计在玄武门干掉了自己的哥哥和弟弟。

按照斩草除根这一皇位斗争的最高法则,李建成和李元吉家的男人难逃一死,李世民亲自下令,干掉了哥哥和弟弟的10个儿子(也就是他的10个侄子),还把他们在宗室中除名,不留后患,果真是稳、准、狠。

李建成和李元吉,一个是太子,一个是齐王,死后都留下众多女眷,特别是他们那些美艳动人的妃嫔妻妾们,应该如何处置?当然不会杀掉。

自古以来,女人都是作为男人的附庸品和财产,即便是最残酷的野蛮战争中,胜者也是杀光对手的所有成年男性,而把女性据为己有,让她们为自己传宗接代,杀掉女性是不划算的。对女眷而言,通常有三种处置方式,一是被发配流放,天荒人老;三是被赐给功臣,作为奴婢;三是被充作官妓,被人淫乐。毫无疑问,任何女人都不会喜欢这三种方式。

但对那些地位较高、又天生丽质的女人,还会有第三种方式,就是李世民采用的接盘。

郑观音出身于北朝望族,16岁一朵花时,嫁给当时还是隋朝唐国公的李渊长子李建成,20岁成为太子妃,也是大唐未来的正宫皇后。

郑观音温和素雅,端庄大方,明白事理,而且生活朴素,力行节俭,不爱珠宝脂粉,独爱读书,最难得的是处处与人为善,没有一点太子妃的架子,这样的女子几乎是每个男人梦寐以求的贤妻,与李世民的长孙皇后类似。

玄武门之变后,郑观音夫死子亡,成了可怜的寡妇,彼时她28岁,温顺柔弱,风情万种,惹人怜爱,正是李世民最欣赏的类型,一下子激发了李世民的保护欲,顺理成章地把她据为己有。


需要说明的是,正史中对太子妃的记载极少,大多数内容都源自于2012年出土的太子妃墓志铭,墓志说郑观音一直孀居50年,独立抚养女儿,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薨于长乐门内,享年78岁。作者认为李世民将之纳为己有,并非抹黑,而是希望这个令人神往的女子能有人怜爱,不至于度过凄凉的一生。

郑观音的墓志铭中曾如此记载她的天生丽质:“妃程云荐彩,喻日摛华。淑韵娉婷,明月晈星河之夕;韶姿婉娩,和风泛桃李之蹊。”

如此超凡脱俗,仙气飘飘的女子,别说是李世民,任何一个男人都要动心吧?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玄武门之变,李建成身首异处,5个儿子也被李世民斩草除根,太子妃郑观音落入虎口。更要命的是,李世民与弟弟李元吉的妻子夜夜笙歌,还把生下来的儿子过继给死去的李元吉。

长孙皇后刚去世,李世民就要立她为皇后,种种行径让人迷惑,李世民为何要这样做呢?


公元676年,李建成去世40年后,郑观音也走完了大起大落的一生,终年78岁。李世民大发慈悲,允许郑观音与李建成合葬,如果李建成还是太子,郑观音日后便是母仪天下的皇后。


然而历史不能假设,出身名门的郑观音就这样被李世民改写了一生。


那么,李建成死后,李世民是如何处置太子妃郑观音的呢?这一切,都要从玄武门之变说起!



玄武门兵变——缘起

公元617年的一天深夜,一场秘密会议正在悄然进行中。核心人物李渊,刚满51岁,而此时他的身份还是隋朝山西太原留守。这是一场决定家族生死存亡和王朝命运的会议。

隋朝末年,炀帝昏庸群雄并起,隋王朝的衰败已是定局,究竟是揭竿起兵颠覆隋朝,还是俯首称臣做个富贵闲人,李渊有些犹豫不决。

时年18岁的李世民,看着父亲李渊迟疑不定的样子很是心急,李世民力主起兵,并为此做了很多前期工作。

李渊有个好兄弟名叫裴寂,是晋阳宫监,李世民通过裴寂送给李渊很多美女,而这些美女原本是要送给隋炀帝的,如此一来李渊就犯了欺君之罪,一旦事发,必定被隋炀帝治罪。李世民以此为借口,游说李渊起兵造反。

而围绕在李渊身边的重要官员,也都视李渊为济世之才,纷纷出言劝说李渊发兵。在《新唐书》和《旧唐书》的记载中,李渊“任性率真”,是个直爽果敢的人。为什么此时的李渊却有些优柔寡断呢?


李渊之所以纠结,完全与个人经历有关,这些来自于原生家庭的影响,也间接导致了玄武门兵变的发生。




李渊7岁以前,父母都先后去世,姨母独孤皇后便把他接进宫中生活,他跟隋炀帝杨广是表兄弟,从小就在一起玩耍,感情基础很深。身为孤儿的李渊非常渴望家庭温暖,而这些难能可贵的爱都来自于姨母和表弟杨广。


在命运的十字路口,李渊陷入了两难之地。一方面,他不愿对姨母和表弟落井下石,这实在不合人性。而另一方面,隋朝的灭亡已经不可避免,不论谁举兵造反那也只是时间问题。既然隋朝灭亡是无可挽回的,那么李渊出兵也算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经过一番心理斗争,李渊终于决定顺应民心,送隋朝上路。不过,为了把自己的责任摘干净,李渊还是对着众人说出了这样一句话:“吾儿诚有此谋,事已至此,当复奈何?正需从之尔。”话锋一转,李渊便将起兵造反变成了“无可奈何”之举。


公元617年7月5日,李渊亲率3万甲士正式起兵,随后大军从晋阳出发,一路沿汾河古道南下,不出3月便占领了长安。

次年3月,隋炀帝被禁军将领刺杀,6月18日,李渊在长安太极殿登基,正式建立唐王朝。一朝称帝,李渊便立李建成为皇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

经过一场腥风血雨的洗礼,李渊终于坐上了那把梦寐以求的龙椅。然而作为一个父亲,李渊一定不想看到他的儿子为了身下那座龙椅自相残杀,而他的儿子们未必能体会父亲的苦心。

随着宝座上的父皇越来越老,皇子们对权力的争夺与渴望也愈演愈烈。阴谋与流血即将笼罩在帝国的上空。




玄武门兵变——祸起

窦氏为李渊生下了四男一女,分别是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四子李元吉,一女是平阳公主,因为李玄霸早夭,所以在历史上少有耳闻。


在李渊称帝以前,窦氏就去世了,皇后之位属于追封。窦皇后去世时,李建成24岁、李世民14岁、李元吉刚刚10岁。据说李元吉生来丑陋、性情暴躁,窦皇后非常厌恶,就把这个儿子交给了侍女抚养。


由此可见,李渊仅存的三个儿子,因为年龄差距大且又没有共同生活的经历,所以感情基础相对一般。而后李渊称帝,对于权力的渴望又压制了亲情,使得三兄弟越发冷血,故而自相残杀。


公元626年7月2日清晨,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恭等人在玄武门埋下伏兵。当太子李建成、李元吉二人骑马经过玄武门时,与李世民众人狭路相逢。


李建成察觉到了气氛不对,立即掉转马头,却被李世民一箭命中,倒地身亡。李元吉几次射杀李世民不成,只能纵马逃窜,却被尉迟恭放箭射杀!


彼时,李渊正在宫内的海池上划水嬉戏,李世民的手下尉迟恭身披铠甲手握长矛,径直走到李渊面前,“太子和齐王作乱,秦王起兵诛杀了他们。”李渊一时错愕,竟然连船桨都滑落到了水中。



成功捕杀兄弟之后,李世民一路狂奔来到李渊的面前,痛哭流涕诉说着自己的无奈之举,李渊掩面恸哭,内心却是五味杂陈。他早知兄弟不和,却没想到手足相残的这一天,竟然来得这样快。


面对李世民的哭诉,李渊心中无比清楚,眼前的这个儿子已经被皇权冲昏了头脑,太子已死,不论自己是否情愿,李世民都是唯一的继承人了。


3天后,李渊就册立李世民为皇太子,亲颁诏书称:

“此后军队和国家的各项事务,无论大小,全部委托太子处理和决定,然后再报告给朕。”

两个月后,李渊禅位,自为太上皇,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即皇帝位,是为“唐太宗”,由此开启了他23年的皇帝生涯。


而后,李建成与李元吉的所有儿子全被诛杀殆尽,就连咿呀学语的幼儿都没能幸免于难,李世民特地吩咐,将这些侄子从宗室名册上除名。


作为同胞兄弟,李世民此举实在冷血无情,可作为帝国统治者,他又不得不这样做。

摧残掉李建成、李元吉后代的肉体,才能保证江山稳固。

否则,一旦留有二人的血脉,日后谁要起兵造反,肉身就是旗帜,更何况李建成的儿子当时已经是十几岁的少年,家族覆灭都看在眼里,留他一个活口无异于埋下复仇的伏笔。在中国古代的历次政治斗争中,斩草除根都是必须之举。




玄武门之变——存疑


一些史书和影视作品中,对李建成的评价普遍不高,以致于在公众心目中,李建成是个昏庸无能之辈,这无形中为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提供了说辞。然而,历史上的李建成真的如此吗?


《新唐书》中的李建成,“资简弛,不治常检,荒色嗜酒,畋猎无度,所从皆博徒大侠。”


《旧唐书》上这样写道:“建成残忍,岂主鬯之才;元吉凶狂,有覆巢之迹。若非太宗逆取顺守,积德累功,何以致三百年之延洪、二十帝之纂嗣?或坚持小节,必亏大猷,欲比秦二世、隋炀帝,亦不及矣。”


《资治通鉴》曾有这样的记载:“太子李建成性情松缓惰慢,喜欢饮酒,贪恋女色,爱打猎”;“齐王李元吉,常有过错”。


按照《资治通鉴》中的描述这两个人都不受李渊的宠爱,而李世民屡立战功,却深得李渊器重,因此李建成心中常常不安,才与李元吉共同谋划,排挤甚至妄图杀掉李世民,这才有了李世民“逼不得已”的兵变。


实际上,司马光在编写《资治通鉴》时,对于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史料描述,也是存在疑惑的,史书往往是胜利者书写的,难保会有粉饰之语,不足以作为铁证。


值得玩味的是,李世民在登基以后,曾经两次想要查阅《起居注》。《起居注》记录皇帝一言一行,是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规定皇帝本人是不得查阅的。可见,李世民对“玄武门兵变”的记录格外关注。




事实真如史学家推测的那样,李世民为了粉饰自己,刻意抹黑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吗?历史上的李建成当真是平庸无为?李元吉又是否几次三番刻意暗害李世民呢?


李建成在后人心目中,俨然成了爱喝酒、贪图美色、爱打猎,做事情懒散平庸之人。而事实上,作为官二代,喝酒与好色并非十恶不赦的大罪,李世民本人也酷爱美女,除了长孙皇后外,后宫佳丽也人满为患。


至于打猎,作为具有鲜卑血统的男子来说,打猎充其量只是娱乐活动,怎么能作为评判一个人昏庸与否的标准呢?更何况,李世民本人也非常喜欢打猎,为此还被魏征劝谏过。

高祖起兵太原时,李建成与李世民各领一军。做太子时,其所用官僚如魏征等皆为贞观之治的名臣,可见李建成在领兵作战和用人治国方面,是有才干的。

李建成做太子的8年时间,唐朝政治清明、统治稳固。可见,部分史书对李建成的评价,实属被人动过手脚。


温大雅跟随李渊起兵的心腹,他对于李建成的评价似乎更为可信:“太子及王俱禀圣略,倾财赈施,卑身下士。逮乎鬻缯博徒,监门厮养,一技可称,一艺可取,与之抗礼,未尝云倦。故得士庶之心,无不至者。”


在温大雅的口中,太子李建成是个胸怀天下礼贤下士、具有谋略的人。与李世民执政后的史书评价,大相径庭。我更愿意相信温大雅的言论,毕竟李世民作为皇帝,操纵工笔史书简直易如反掌。过分抬高自己而贬损他人的言论,多数都不可信。




既生瑜何生亮


那么,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是否被逼无奈呢?真正推动他猎杀兄弟的导火索又是什么呢?

在起兵反隋的过程中,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二人配合默契,均为李渊的肱骨。然而,李渊一朝称帝,兄弟三人便呈现了对立之势。

李元吉的政治优势最少,又不被李渊器重,因此他将筹码押在了太子李建成身上。而军功赫赫的李世民一向自视清高,他对于父亲传位于嫡长子的结局,始终心怀不忿。

毕竟,同为李渊的儿子,又是一母同胞,凭什么大哥做皇帝,我偏要做王爷呢?

中国人内心中始终有着一个信念,“不患寡而患不均”。


而李建成对于“赏无可赏”的李世民也渐渐有了戒备心。由此,李建成与李世民两股政治势力,对立之势已现。这一点,李渊并非不知情。


公元624年,李渊带着李世民、李元吉等人一起前往长安以北仁智宫避暑。李建成作为太子妃留守宫中。就在李渊离宫不久,李建成便命人偷偷运送了一批盔甲到庆州,庆州都督杨文干是李建成的心腹。


私自运送盔甲非同小可,很快李渊就接到了官员尔朱焕、桥公山的密报,二人声称李建成要造反。李建成得知消息,立即来到李渊御前“叩头谢罪,奋身自掷,几至于绝”


李建成哭诉自己的所作所为违反了国法,却死活不承认有谋反之心。有趣的是,李建成刚把自己摘干净,杨文干就真的在庆州起兵造反了!


杨文干一反,李建成谋反的罪名似乎就坐实了。然而,李渊的处置却非常值得玩味,他没有迁怒李建成,仅处罚了李建成的手下。同时,还处罚了李世民王府的属官。




没点智商还真的看不懂李渊的操作。

实际上,李渊早已注意到两个儿子之间的对抗,他也坚信李建成不会谋反,毕竟太子之位已经是他的,李渊彼时已经60岁,再熬几年李建成就能登基称帝,何苦背上个举兵造反的骂名?


太子运送盔甲,李世民的部下受到处罚,可见李渊心明如镜,陷害太子李世民脱不了干系。只不过,都是自己亲生儿子,李渊不想把事情做绝,点到为止。


杨文干事件也让李渊彻底洞悉了事态严重,再不下手阻止,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争斗会愈演愈烈。没多久,李渊便下旨,要李世民前往洛阳定居,并承诺将陕西一带交给他治理。


李渊想用二分天下的办法,换取兄弟之间的和平。李世民自然是愿意的,但李建成却痛哭流涕地请求父亲,千万不可裂土封侯。


作为父亲,李渊可以用一碗水端平的方式去处理兄弟纷争,然而作为帝王,一旦将李世民纵往东都,待到他羽翼丰满,那唐王朝的国本就免不了要动摇了。

经过考虑,李渊又收回成命,然而他的这一次“言而无信”,加速了玄武门之变的发生。

既然储位之争已经摆到了明面上,李建成也不得不替自己考虑。

为自保,李建成与李元吉密谋,的确做了很多削弱李世民势力的举动。比如:

  • 李建成和李元吉刻意拉拢宫中的嫔妃,时不时在李渊耳边吹枕边风,构陷李世民。
  • 李建成擅自召募长安及各地的骁勇之士两千多人,充当东宫卫士,让他们分别在东宫左右长林门驻扎下来,号称长林兵。
  • 李建成在夜间召来李世民,与他举杯痛饮,李世民喝酒之后便吐血不止。


然而,李建成陷害李世民的种种举动,意在削弱李世民的势力,而从未动过杀心。




曾经有一种观点认为,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是因为得到了消息说李建成和李元吉要暗杀自己,所以才先发制人。


公元626年,突厥骑兵进犯黄河以南,包围了乌城,太子李建成便向李渊推荐弟弟李元吉,出征反击。李元吉趁机请求让尉迟恭、程知节、段志玄以及秦王府右三统军秦琼等人随征,而这些人都是李世民秦王府的精兵强将。


这件事很快被李世民安插在太子府的细作王晊探查到,他对李世民告秘说,李建成和李元吉会趁着为军队践行之际,刺杀李世民,而后再将尉迟恭等秦王府的兵将全部坑杀!

李世民正是得到了这样的密报,才不得已发动了玄武门之变,以求自保。事实真的如此吗?



实际上,上述的所谓导火索根本就是子虚乌有。

首先,刺杀李世民这件事缺乏可行性,且不论李世民机敏过人,就算是李建成得手了,那么李渊心中会作何感想呢?刺杀兄弟,李建成的太子还能做的下去吗?

更何况,当着秦王府忠心耿耿兵将的面刺杀李世民,他们不会忠心护主吗?李世民都死了,他们还会跟随李元吉去对抗突厥吗?


说到底,玄武门之变的发生,是权力争斗的必然。李建成与李世民自李渊称帝的那天起就已经站在了对立面,矛盾不可调和。而李渊,加深了兄弟之间的矛盾。


作为君主,要解决二李之间的问题,易如反掌。杀掉李世民或者削弱李世民,即可让李建成稳坐太子之位。反之,废掉李建成,扶李世民上位,问题也可解。

可死穴就在于,李渊不止是君王,他更是一位父亲,他疼爱嫡长子李建成,也器重李世民。两个儿子,手心手背都是肉,只能看着兄弟相残。


而李渊始料不及的是,两个儿子的争斗居然以你死我活的结局终止,这是他从来不曾预料的,否则即便再优柔寡断,李渊也不会坐视不理。

让人唏嘘的是,李世民还追封李建成为息王,谥号隐,是为息隐王;皇弟齐王李元吉为海陵郡王,谥号为剌,是为海陵剌王,以皇家丧礼重新安葬。安葬那一天,太宗在宜秋门大哭一场,显得十分哀痛。



8年太子妃

李建成一死,家中男丁也跟着销声匿迹,唯有妻女苟活于世。最可惜的便是太子妃郑观音,原本她该有着平静恬淡的人生。却被李世民亲手改写!

郑观音出身于北朝望族荥阳郑氏,16岁嫁给了李建成为妻,20岁成为太子妃,荣耀无限。

玄武门之变时,郑观音与李建成的儿子才刚刚11岁。在此之前,李建成曾经有过婚配,也生育过儿子。然而一朝被杀,李建成和儿子们都成了冤魂,郑观音和5个女儿被李世民带回了宫里。

《新唐书》中是这样记述的,郑观音与李元吉的妻女一同住在长乐宫中,那里狭窄逼仄,“诚周于造次之间,行满於危疑之地”

作为先太子的遗孀,郑观音遭受了多少白眼,我们不得而知。想必,李世民不会对她特别优待,大体上留一个活口便是了。而李元吉的妃子杨氏却有着不同的命运,因为貌美,杨氏很快被李世民纳入后宫,日日宠爱,甚至还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李明。

李世民非常宠爱杨氏,长孙皇后去世后,李世民曾经想立杨氏为皇后,索性被魏征阻拦。魏征言:陛下不可以辰赢自累,辰赢贱...且为二君嬖,淫也。

辰赢是春秋时期的秦国公主,曾先后嫁给了晋怀公和他的叔父晋文公。所以古人明确将辰赢定性为“即淫且贱之人”。


虽然杨氏最终没能成为皇后,却足见李世民对她的喜爱。杨氏死后,李世民将她风光大葬,还为此悲伤了许久。杨氏所生的儿子,在唐高宗即位后被送给李元吉嗣子了。

总是无情帝王家,对于权力的迷恋和争斗,往往会引发蝴蝶效应,身处其中的人都难免受到牵连,而郑观音正是站在权力漩涡中的人。

或许在嫁给李建成的那一天,郑观音曾暗自庆幸命运的眷顾,可福祸相依,她怎能料到这命中的劫数呢?夫君与儿子均死于非命,她自己也守寡40年。

如果能重新选择,郑观音还会想要踏入李家的大门吗?




公元617年,李渊在太原起兵,一般认为背后真正推动的,是其次子,颇具军事才能的李世民及其谋臣。事实上,李渊嫡长子李建成的军事才能也是不俗,太原起兵后的河西之捷,便是其为领导核心所取得的,李世民当时仅仅是副手。接着霍邑之战中,在李建成与谋臣唐俭力排众议,促使李渊继续进军。战斗中,李建成佯攻引出了隋朝守将,并与李渊一道承担了敌方的正面攻击,而李世民率部从后包抄,从而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李渊

次年,李渊在长安称帝,是为唐高祖,正是建立唐朝,疆域仅为关中和河东一带。远的不说,光在长安周边就有诸多敌对势力环伺:东边是屈突通部,西面是薛举、薛仁杲父子,南有朱桀、萧铣,中部呢,是刘武周。为此,被立为太子的李建成与李渊一道“主内”,积极整顿朝纲,为全局做出战略性的谋划。

平定的任务,则交给了李渊的次子。李世民也不负众望,在此后的统一战争中,率部扫除西部薛仁杲、击败北方刘武周等敌对势力,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建立了不少军功,拥有自己军事势力的同时,也积累足够的民望,李世民还开设“开文学馆”,笼络天下英才。

李世民

权力斗争是排外的,李世民这么做,自然不会太过考虑李渊嫡长子,也即是哥哥的感受。受到威胁的李建成,一方面做加法:积极培植自己的势力,魏征与王珪曾建议,李建成重操旧业,亲自出征,希望借机提高在军队上的声望,以及民间的威望;博取后宫的支持,营造出“东宫仁爱”的名声,进而博得朝堂重臣的拥戴。

另一方面做减法:李建成借李渊之手,将李世民身边的房玄龄、杜如晦等重臣一一驱逐,在企图收买尉迟敬德未果后,将其调离;此外,李建成还借突厥造反之机,向李渊力荐李元吉担任主帅,率领从李世民阵营中征调的军队前往平叛,企图分化瓦解李世民在军营中的势力。

面临岌岌可危的形势,加之公元626年的两次“太白经天”天象示警,于是,李世民决定先发制人,收买了玄武门守将并设下伏兵后,将前来的李建成、李元吉诛杀,史称“玄武门之变”,李建成的儿子,除了长子承宗早卒外,其余诸子皆被李世民下令处死,那么,李建成的太子妃呢?

玄武门之变

2013年,在破获的一起倒卖文物的案件,收缴了一块“大唐故隐太子妃郑氏墓志铭并序”的墓碑,从中可以得知李建成太子妃的信息。不知与是否信奉佛教有关,太子妃取名郑观音,是河南荥阳人。荥阳郑氏,发展自两汉,到了魏晋南北朝,逐渐成为了望族。郑观音一支郑氏呢,在统一中,因支持李唐政权的缘故,郑观音被李渊选择做了李建成的太子妃。

可以说,郑观音是个幸运的女人,而后李世民也没有选择将其处死,但郑观音又是个不幸的女人,还没从失去丈夫的悲痛中,缓过神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李建成健在的五个儿子被李世民诛杀,悲痛中更带凄惨,内心是千疮百孔,立马想死的心都有了,但又不能这么做,因为其已经身怀六甲。这样一来,凄惨中更显残忍,十月怀胎,每天又是备受煎熬,因为她担心这胎是男孩。

所幸郑观音生的是女孩,从墓志铭推断很可能就是第五女归德县主。就这样,28岁的郑观音强忍着悲痛,搬到长乐门附近后,将五个女儿抚养成人。墓志铭描述道,“于是捐饰玩,屏珍华,耳无丝竹之音,身有绨缯之服。”绨缯指的是粗厚的丝织品,表明郑观音过着非常简朴简单的生活。

墓志铭的作者这样评价,昔有陶婴,恤孤资于纺绩。借以肯定肯定郑观音的德行。陶婴呢,是古代贞节妇女的代表,相传其年纪轻轻便守寡,带着孩子靠纺织赚取微薄的收入,艰难度日。当时,有人很佩服陶婴,想要娶她为妻,陶婴听说后,做了一首《黄鹄之歌》表明自己的态度。

陶婴

或许出于政治考量,或许为了弥补当年父亲的过失,执政后的李治,选择优待这位已进入暮年的伯母,从墓志铭记载的详细,也能从侧面印证这点。但不久又碰上第二女李婉顺病故,享年四十,哪怕这位女儿是庶出,身为嫡母的郑观音又品尝了一次失去亲人的痛苦。

最终,郑观音“薨于长乐门内,春秋七十八”。从青年丧夫到晚年丧女,可谓是大起大落,如果说没有一颗坚强的心,是撑不过78个春秋的,李治下诏给伯母风光大葬,此外,在下葬时间,则选择了农历的七夕节,而下葬地点选在了李建成的隐陵附近,可谓是用心良苦。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捧个人场,点个赞呗^_^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长孙   秦王   荥阳   太子   隋朝   兵变   长安   墓志铭   长子   观音   皇后   公元   儿子   父亲   兄弟   财经   李世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