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官和珅的亲生儿子为何叫丰绅殷德?

根据我所知的历史资料,贪官和珅并没有名为丰绅殷德的亲生儿子。和珅(1738年-1796年),原名豫亲王,是中国清朝乾隆时期的官员,曾任职于乾隆皇帝的内务府,以及其他高级职位。他以贪污和腐败而闻名,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贪官之一。

然而,贪官和珅的家庭情况相对较为复杂,他有多个妻子和子女。有一种说法称,他有一个亲生儿子名叫丰宪。但是并没有提到他有一个儿子叫丰绅殷德的记录。或许你提到的丰绅殷德可能是历史上的其他人物或者是相关传说中的人物




首先,这就牵扯到了满族的姓名问题。和珅不姓和,他的的姓为钮钴禄氏,满洲正红旗。就好比乾隆不姓乾,姓爱新觉罗一样。

其次讲讲丰绅殷德,丰绅殷德出生于乾隆四十年正月十九日(1775年2月18日),生母为和珅嫡妻冯氏冯霁雯。乾隆四十五年,乾隆皇帝“赐名丰绅殷德,指为十公主之额驸。赏戴红绒结顶。双眼孔雀翎。穿金线花褂。

丰绅殷德与公主同年所生,出生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正月十九日,比固伦和孝公主小半年月,丰绅殷德也与其父一样英俊美貌,乾隆也非常喜爱丰绅殷德,而且,丰绅殷德的名字就是乾隆帝所赐的。丰绅在满语中是福裕的意思,乾隆希望丰绅殷德能福裕长驻,好为自己最宠爱的小女儿带来好运。

最后,丰绅殷德理所当然的成为了驸马。十公主很早就被封了固伦和孝公主,最受乾隆皇帝的娇惯,宠爱,而固伦和孝公主"性刚毅,能弯刀弓,少尝男装随上狡猎,射鹿丽黾,上大喜,赏赐优厚。"公主极富英武之气,这在以后的生活中表现得更加充分,即使后来嫁入和府后,公主依然不爱红装爱武装,还经常与丈夫丰绅殷德一同出去打猎,而且随侍侍从皆以劲装打扮。

从乾隆给和珅儿子赐名,嫁女这几件事来看,足以证明和珅当时的在朝中的地位有多高。多么的被乾隆皇帝所喜爱。也正是由于丰绅殷德娶了十公主,在处决和珅的时候,嘉庆皇帝网开一面,没有追究,很是好命了。

最后,皇帝赐的名,当时是无上荣耀,他不想叫别的,并且也不敢叫别的。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首先这事真不赖和珅和大人,要赖也的赖乾隆,因为丰绅殷德这名是乾隆给起的。

所以和珅就算是想要自己给起个名,那也的看乾隆答不答应,皇帝赐名您能改吗?不能够啊,要改的话,这得长多少脑袋瓜子都不够砍的。

当然俺也知道题主这里头其实还有一个问题,这和珅吗?按照名字的惯例,这宽脑门的家伙应该姓和,他儿子就算不是宽脑门咋就来个丰绅殷德,姓了丰了呢?

这其实啊您有个误解,首先人家和珅他就不姓和,人家姓的是钮钴禄,和珅这就是个名,您搞错了。

毕竟人家是满人,不是汉人,他要是汉人的话,那可不会在乾隆的眼跟前得宠的。

终乾隆一朝,不是满人,乾隆连眼皮子都不会撩你一下。

你也别听电视剧里头胡咧咧,什么宰相刘罗锅啦,什么烟袋锅子纪晓岚啦,真正的历史上上,是有这么几个人,而演的那些个事那是真心没有。

你让纪晓岚抽着烟袋锅子在乾隆眼跟前掰扯两句试试,送俩字——找死,别的不说,当年纪晓岚也不知道打那看对一苗子,感觉当官的话不错,就推荐给了乾隆。

你都不知道,当时把个乾隆气的,指着纪晓岚的面门骂,就这个娼妓一样的东西,也敢妄谈国事?

瞅见没,这要是再来点狠的,乾隆不是骂那么简单。大家伙也知道乾隆特别喜欢整那文字狱,有那么一丢丢不钟意,一准出事。纪晓岚主持编《四库全书》,出了点小纰漏,好悬没被乾隆给剁了,但也吭哧吭哧的吃了好几天牢饭,要不是和珅过去把他捞出来,指不定就死里头了。

在这种高压下,后人都说纪晓岚其实是一个精神上的太监,这辈子才华是有的,但真真的没写出点什么可以流传于世的好书来。

这说的,一说起来就管不住咱这张嘴,扯远了,咱把话头拉回来接着聊和珅这儿子的事。

那么大家伙现在也就知道了,和珅和他儿子还是一个姓都是钮钴禄。

问题来了,乾隆咋就想起给和珅儿子起名字呢?

他是这么回事,丰绅殷德在五岁之前肯定有名,没跑一准是和珅给起的,至于叫啥,现在真翻不出来了。

五岁吗?模样啥的也就长出来了,有一次和珅带着自己的儿子去见乾隆,被乾隆瞅见了:“呦吼!小伙子挺漂亮的!这么的吧,俺给你起个名字吧!”

皇帝取名,那有拒绝的,就这么的丰绅殷德这名扣在了和珅儿子的头上了。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会疑惑:“丰绅殷德很帅气吗?”

瞧您说的,历史上和珅本人的相貌就不差,就不是您看电视剧那种印象,也是帅哥一枚的,搁现在那也是该叫小鲜肉的存在,所以这儿子就更不差了。

漂亮的东西人人爱吗?再加上和珅本身就是乾隆的宠臣,爱屋及乌乾隆赏赐个名在正常不过了。

其实这也是和珅为自己的儿子铺路,在乾隆眼跟前混个眼熟,弄个赐名,这关系就更进一步了。

没法子和珅这辈子您别看他富可敌国,可一辈子就这么个儿子,独苗,四十岁那会好不容易有个老二,没撑过十天就死了。

所以和珅为这儿子也操碎了心。

后来也不知道怎么弄的,让这丰绅殷德和乾隆的十公主结了婚,其实这桩婚事算是政治联姻,和珅想要和皇家捆绑的更紧一些,为儿子打造一个更好的阶梯。

因为这十公主可了不得,那是乾隆的心头肉啊,非常疼爱这女儿。

有时候乾隆都叹息,这十公主咋就是个女的,要是个男娃的话多好啊!

其实引申的含义,大家伙也能听的出来,这十公主真要是个男娃,指不定皇位就是这十公主的了。

您也别说,这十公主是个不爱红装爱武装的角,没事天天打猎,和丰绅殷德结婚之后,这习惯都没改。

而且这十公主政治远见也不俗,和丰绅殷德结婚之后,就和丰绅殷德说过:“你这老爹,承受皇恩太重,却没有多大回报,现在俺都替你这做儿子的担心,不知道哪天,你这老爹就身家不保了,而你也必然遭受牵连。”

人家原话在《啸亭续录》当中就有记载,作为马后炮的咱都知道,乾隆嘎嘣一死,后脚和珅就被嘉庆逼着上吊死了。

这也是在十公主多次求情的情况下,和珅才有了一个全尸。嘉庆也很喜欢他这个小妹妹的。

所以十公主嫁给丰绅殷德之后,天天督促他这老公读书,长本事,为以后做点打算。

结局

只是,后来嘉庆办了和珅,天天瞅着丰绅殷德也不得劲,所以也就削职为民,免了一切的职务。

后来嘉庆瞅着他天天也没个事,就给了丰绅殷德一官,直接弄到了蒙古草原上当官。

把自己的妹妹十公主留在紫禁城,让俩人来了个两地分居。

其实明眼人也知道,嘉庆的用意,就是让俩人分开,断一断念想。

结果丰绅殷德四年后就死了外边,十公主也没有再嫁,一直守着这丰绅殷德,俩人就生了两女娃,一个男娃,而这个男娃当年出生没多久就死了。

所以和珅这一脉可以看做是绝后了,只是后来十公主又收养了一个孩子叫福恩的,嘉庆以及后来的道光对这孩子都不错,基本上都是看在十公主的面子上。

只是史书当中对这孩子也没有太多的描述,具体最后咋样,咱也不清楚。

就是这么个事,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和珅的儿子为何不叫和殷德,而叫丰绅殷德?难道他随母姓“丰绅”?并不是,丰绅殷德的生母是冯霁雯,这就有意思了。和珅不姓和,丰绅殷德不姓丰绅,只有冯霁雯真的姓冯。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和珅是满人,姓氏为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也就是说和珅的完整名字应该是钮祜禄·和珅,而丰绅殷德的完整名字为钮祜禄·丰绅殷德。

钮祜禄氏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也是满族八大姓之一,这是清朝的一个大姓,但是钮祜禄氏和钮祜禄氏是不一样的,其中有一支极为兴盛,出产皇后,即弘毅公家。

这个家族出过清太宗元妃(皇太极的原配,还有孝昭仁皇后、孝圣宪皇后、孝和睿皇后、孝穆成皇后、孝贞显皇后等,此钮祜禄氏为满洲镶黄旗人,属于上三旗之首,没有旗主,直接由皇帝亲统。

而钮祜禄·和珅出自满洲正红旗,为下五旗之首,旗主是努尔哈赤之子代善及其后代。同属于满洲正红旗的还有道光帝的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不过她后来抬旗,成为满洲镶黄旗人。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和珅这个家族出自钮祜禄氏的一个分支,并非真正的钮祜禄大族。但满洲正红旗毕竟也是第四旗,同样也是尊贵的存在。

从和珅原配名字为冯霁雯来看,就知道,冯霁雯要么是汉人,要么是出自汉军八旗,实际上,她是汉军镶黄旗人,两人1768年结婚,1775年生下长子丰绅殷德。一般来说,满人的姓氏多是比较复杂的。

比如满洲八大姓:佟佳氏、瓜尔佳氏、马佳氏、索绰罗氏、赫舍里氏、富察氏、那拉氏、钮祜禄氏,一般就是两个字和三个字,但名字一般比较简单,大部分就是两个字、三个字,比如和珅、索尼、索额图等等。

当然也不乏由四个字组成的,比如苏克萨哈,但这样的名字其实看起来并不特别,但是“丰绅殷德”这四个字,单独拆开来,每个字的寓意都是很不错的,四个字连起来的话,寓意就更好了。那么这样的一个名字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实际上丰绅殷德这个名字并不是和珅和冯霁雯取的,而是乾隆赐的。很多人觉得乾隆给和珅的儿子赐名,是因为和珅位高权重,能力非凡,为乾隆的银库做了不小的贡献,实际上,乾隆赐名的时候,和珅还不是后来的和珅。

1775年,丰绅殷德出生的时候,和珅还只是一个管库大臣,管理布库,这为和珅后来积累起巨大的财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之后的和珅一步步往上升,实际上我们看和珅的一生,就会知道和珅是一个相当励志的人,他是真的凭借实力一步步成为乾隆时期的重臣的。

1780年对和珅来说是很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和珅审理了李侍尧一案,从而得到了乾隆的信任,他自己也因此一年内连升几级,而且这一年还是和珅为官转变的一年,这一年之前,和珅想做一个清廉的官员,但李侍尧一案让和珅尝到了财、权的好处,后来的和珅就开始积累财富、广结党羽甚至排除异己了。

而这一年还发生了一件中重要的事情,即乾隆欣赏和珅的能力,爱屋及乌,看到和珅五岁的儿子也非常的喜欢,遂给他赐名“丰绅殷德”并指为十公主的额驸。那么,这个名字有什么含义呢?

在满语中,丰绅是富裕、福禄的意思,而殷德这两个字在汉语中的含义也是很美好的,其实这个名字就是乾隆给予和珅长子的祝福,祝福他能拥有福禄兴旺之意。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另外一件事,即丰绅殷德的堂兄弟,即和珅弟弟和琳的儿子丰绅宜绵,两人都是出生于1775年,按理来说,如果丰绅殷德这四个字是乾隆所赐,那么和琳的儿子就不可能用丰绅这两个字,但他却用了,唯一的可能就是乾隆赐名之前,丰绅宜绵这个名字已经取了。

从这里看来,丰绅殷德的原名很可能也是丰绅开头,而殷德这两个字才是乾隆所赐,当然,其寓意确实是祝福丰绅殷德福禄兴旺。而乾隆之所以如此祝福丰绅殷德,自然是因为他让丰绅殷德做了十公主的额驸。

十公主是乾隆六十多岁所生的女儿,也是最小的一个女儿,而且她性格很像乾隆,所以乾隆对这个女儿倾注了很大的心血,很是关爱她,总是想着给她最好的东西,额驸自然也要选最好的。和珅当时是一个能力出众的臣子,前途不可限量,所以乾隆提前就预定了和珅的长子,给他赐名,五岁就指为十公主额驸。

只不过,乾隆作为父亲,虽然自认为给十公主安排了最好的未来,却不知道他死后,十公主的日子实在好不到哪里去,只因为乾隆一死,嘉庆帝就立刻对和珅出手,查封了和珅的府邸,抄了和珅的家,然后赐和珅自尽,丰绅殷德虽然因其为十公主额驸的身份而躲过了一死,但悲剧却早已埋下。

从前琴瑟和谐的夫妻俩形同陌路,嘉庆帝是十公主的哥哥,丰绅殷德没有办法说服自己和十公主好好生活下去,所以他开始破罐子破摔。

四年后,十公主府的长史就告发丰绅殷德三宗罪:演武欲为父报仇、想毒杀公主、国服内生女等。嘉庆帝一气之下将丰绅殷德圈禁在公主府中,不准他外出。

再后来更是眼不见为净,让丰绅殷德乌里雅苏台的军中任职,这一去就是两年多,丰绅殷德在乌里雅苏台患病,十公主请求让丰绅殷德回京,嘉庆帝准许丰绅殷德回京,但回京不久就去世了,此时为1810年,此后十公主又守寡13年,直到1823年去世。

实际上我们看十公主的一生,还真就不怎么幸福,她的幸福仅仅维持到1799年的正月,即乾隆去世之前,也就是24岁之前是幸福的,24岁之后就开启了守寡人生,虽然从24岁到35岁这11年中,丰绅殷德还活着,但夫妻俩已经形同陌路,实际上已经算是守寡了,后期丰绅殷德死了,就是真真正正的守寡了。




如果觉得丰绅殷德姓丰的话,那么和珅可能会笑醒,因为他也不姓和,他和丰绅殷德的本姓,乃是“钮钴禄”。

钮钴禄氏乃是满族贵族之一,是为满族的八大姓,因为自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开始,钮钴禄氏就和爱新觉罗家族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都有钮钴禄氏的妾室),所以钮钴禄氏在大清朝廷的地位并不低。

和珅原名“善保”,全名是“钮钴禄·善保”,在和珅小时候,和珅的父亲“钮钴禄·常保”就因病去世了,整个家庭的担子就落到了九岁的和珅身上,所以和珅虽是贵族之身,实际上的生活却脱离了贵族的行列,后来和珅得于家族长辈的资助,进入了学堂,他的老师给他改名“和珅”。

这就是和珅名字的由来。

虽然和珅从小到大的日子并不好过,不过和珅的家族在大清朝还是有名的,和珅的父亲常保乃是福建左翼的副都统(正二品官员),其祖父尔善还是康熙皇帝多年的贴身侍卫,所以和珅即便是科举成绩并不好,都仍然被乾隆青睐,破例提拔为自己的贴身侍卫。

就这样,和珅通过“出身”还是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在乾隆提拔他的时候,他也表现了出色的才能,而后连连高升,乾隆四十年,和珅被乾隆任命为“正蓝旗满洲副都统”,这一年也是和珅的儿子“钮钴禄·丰绅殷德”出生的时候,巧合的是,乾隆的十公主也是这一年出生,仅比丰绅殷德大了十几天。

当丰绅殷德和十公主到了五岁的时候,乾隆为了加强自己和和珅之间的关系,于是给双方子女定下“娃娃亲”,就这样,和珅和丰绅殷德的地位再次暴涨,成为了乾隆心腹中的心腹。

也是随着和珅与乾隆的“亲家关系”越传越广,和珅的名字和丰绅殷德的名字被世人纷纷议论,许多汉族的老百姓就很纳闷一件事情,为什么和珅与丰绅殷德明明是父子,他们却不是同一个姓?

会有这种想法的,其实都是习惯了汉族“姓名”的普通老百姓,在汉族的姓氏和名字中,超过三个字的都是“少之甚少”了,一般来说“姓+名”都不会超过两个字和三个字,这也是我们汉族人姓名的习惯和规则。

如果是汉族的官员和贵族阶级,和满族接触较深,那么必然不会有这样的误会,只不过普通汉族百姓和满族直接距离还是很遥远的,所以就把这种习惯代入了满族人的名姓之中,于是大家就觉得和珅姓和,但是乾隆的女婿,和珅的儿子却姓“丰”,十分稀奇。

除了姓不一样以外,和珅与丰绅殷德两人的名字也有着巨大的差别,就算告诉世人和珅的姓与丰绅殷德的姓都是“钮钴禄”,也仍旧不会觉得两人有亲属联系,比如和珅的祖父与和珅父亲,一直到和珅,他们的名字结构就是很像的:

和珅祖父:钮钴禄·尔善。

和珅父亲:钮钴禄·常保。

和珅本人:钮钴禄·善保(钮钴禄·和珅)。

和珅弟弟:钮钴禄·和琳。

而和珅的儿子却叫“钮钴禄·丰绅殷德”,在一般汉人的姓名观感习惯上来看,确实不会觉得和珅与丰绅殷德是两父子。

造成这种“差距”的,更多是的“音译”的问题。

不管是和珅也好,还是爱新觉罗家族,又或者是整一个满族,他们起名字的时候,用的首要语言乃是满语,而不是汉语,如果是从汉语的习惯出发,那么就算满人再不会起名字,最起码都会请教汉族文人来帮忙起名字,因为汉名是为了给汉人看的,取得不伦不类的话,反而是本末倒置。

正是因为满族起名用的是满语,所以在名字上才会那么令人费解,比如后金时期的大臣“费英东”、“额亦都”、“扈尔汉”,他们名字在汉人看到的第一反应,就是难以理解蕴含着什么含义,这就是因为他们的汉名根本就没有什么含义,都是满语音译,人家也是为了方便融入汉族,才翻译出来的名字。

所以丰绅殷德这个名字,和珅给他起名的时候也是依照“满语”来起的,或许在满语中来看,丰绅殷德的名字就和祖辈姓名的规律很像了,只是刚好“丰绅殷德”的满语转写为汉语之后是四个字,显得有些差异罢了。

关于和珅与他儿子名字之间的区别所造成的“疑问”,在清朝不是个例,事实上除了爱新觉罗皇族,大部分满族人都还是习惯先起满名,再译汉名,这就会显得一个家族的人名字很斑杂,而且因为满姓太长了,一般人还选择性忽略掉他们的姓,这导致一个满人家族的“名字”看起来,就像是几十个家族拼凑在一起的。

这个问题最早是爱新觉罗皇族的困扰,所以他们在入关之间就选择了给孩子起名首用“汉名”,而不是“满名”,就算在起名的逻辑上依旧是按照满足的方式,可是规格与格式,采用的都是汉人的办法。

之所以会这样,那也是清朝吸取了他们的前辈元朝的教训。

我国古代皇朝中,元朝和清朝两个皇族的名字最费劲,比如元朝皇帝,大家都知道忽必烈、铁穆耳、海山,可是这些皇帝连名带姓的完整名字,几乎没几个人说得出来,清朝也同样是这样,虽然清朝吸取了元朝皇族名字太费劲,不好融入汉文化的教训,可是这种情况还是存在。

在元朝之后,明朝史官对元朝的历史进行修著,这个过程中元朝贵族们的名字就把明朝史学家们整得没脾气了,比如忽必烈的名字,全称是“孛儿只斤·忽必烈”,又比如元朝顺宗名字全称是“孛儿只斤·答剌麻八剌”,而元顺宗的儿子元仁宗,后世人几乎都没有喊他的名字,因为元仁宗全名是:

“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

这不仅是长了,还非常拗口,因此关于元朝的皇帝们,姓氏“孛儿只斤”一般会被习惯性忽略掉,如果名字不长的话,那么就会念名字,但如果想元顺宗和元仁宗这种名字都很长的皇帝,干脆只念庙号。

因此忽必烈他不是姓“忽”,铁穆耳他不是姓“铁”,他们都是姓“孛儿只斤”。

同样的,努尔哈赤在后金建立之后,因为考虑到日后要融入中原,于是开始了一系列汉化,比如对自己满族内部姓氏、名字的汉化。

努尔哈赤,全名“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而爱新觉罗也就是清朝的皇族,不过努尔哈赤好像发现了如果子孙的名字太长的话,后人就会读起来难受,假如努尔哈赤不规范起名,那么后人再取一个类似于元仁宗这么长的名字都是有可能的,虽然起名是皇族的自由,但努尔哈赤还是尊重汉文化,于是开始给子孙们的名字“设限”。

在努尔哈赤这一辈中,他和他的兄弟舒尔哈齐都还是“四字名字”,但是随着后辈的出生,他们先在爱新觉罗家族内部进行改变。

比如努尔哈赤的大儿子叫做“爱新觉罗·褚英”,次子叫“爱新觉罗·代善”,就算是名字长一点的,也不超过三个字,比如爱新觉罗·皇太极,爱新觉罗·多尔衮。

只不过努尔哈赤给儿子们起名字的时候,结合“汉语”文化还是太少了,所以还存在着这种类型的名字:

爱新觉罗·德格类。

爱新觉罗·巴布海。

爱新觉罗·阿济格。

爱新觉罗·赖慕布。

这些名字每一个大家都会读,可是背后的意义用汉语来斟酌,却是想不出什么深刻的意义,跟汉语的名字一般有“寓意”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努尔哈赤给儿子们起名字,虽然在格式上有所改变,大大缩短了,可是字义上却还是和满语有所出入。

所以到了更加亲汉,也更加善用汉文化的清太宗皇太极这里,他就对自己的儿子们的“名字”,跟汉语进行了强大的关联。

比如皇太极的儿子,顺治皇帝,名字就叫做“爱新觉罗·福临”,这个“福临”,就算是汉人一眼都能看得明白的,其寓意自然也也好理解,毕竟自古以来家家户户的百姓都希望“福临门”,在门上贴个“福”字对联。

可皇太极毕竟还没有入关,加上自己也有几个较为落后部落的妃子,所以有几个儿子的名字还是选用的满语,甚至汉译之后还特别长,不过也是皇太极给予后世子孙一个“标准”,那就是大清皇族的名字,也要开始流行“字辈”,几乎就跟汉人一样。

因此,顺治的孩子们,名字就都是两个字的了,虽然没有编排好字辈,但是却完全可以理解,比如顺治的两个儿子“爱新觉罗·福全”、“爱新觉罗·玄烨”,后者正是著名的康熙皇帝,前者就是跟康熙好了一辈子的裕亲王福全。

也就是说,在大清政权入关之后,大清皇族的命名方式开始巨大的变革,他们完全是倾向于以汉文化为主的名姓制度,这跟元朝数十年的“固执”是完全不同的,比如康熙皇帝的儿子们,就都是“胤”字辈(后来雍正登基了,为了避讳都改成了“允”字辈)

九子夺嫡中耳熟能详的那几个人:

废太子:爱新觉罗·胤礽。

四阿哥:爱新觉罗·胤禛。

八阿哥:爱新觉罗·胤禩。

十四阿哥:爱新觉罗·胤禵。

从这种排序和格式上来看,就立即让汉族百姓看到就有一种“亲切感”,而且都是同一个字辈的,就非常好理解了,首先就不会让觉得他们不是一家人,肯定是兄弟,就算有人不知道他们姓爱新觉罗,只看他们的名字,那么一家子人都姓“胤”,这也不难理解,无非就是这个姓比较少见罢了。

从康熙的诸子们开始,清朝皇族的名字命名方式就是“流水线”化了,又因为此前已经有了明朝这种类似的流水线造名(明朝皇族,命名方式是字辈+五行偏旁),所以大家对大清皇族这种名字的格式一点都不难理解,后来的乾隆皇帝给自己儿子们起名字,也是一样的规律。

将大清皇族的这个做法和元朝皇族做对比,就能看出两者的不同,最起码后人说起大清皇族,都能很迅速地知道是哪个人物。

不像元朝皇族,姓名看起来凌乱不堪,他们一直以来就坚持用“蒙语”作为起名的第一语言,坚持不用汉语,所以蒙语名字在音译之后,就变成了很奇怪的汉子,比如元仁宗的“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这就真的是‬完全‬没有‬汉语的‬逻辑‬可言‬,这‬八个‬字‬组成的‬名字‬到底是什么意思‬,汉人‬表示‬那真是‬看不懂‬。

也是从这个角度来看,元朝对本身的文化还是有着一种迷之自信的,坚持不大量融入汉文化,所以元朝人的名字确实不好记,大家就没有记住几个的,而且是那几个皇帝还好,比如元顺宗、元仁宗,他们还有庙号可以喊一下,可那些没庙号的贵族们,那就真的被人遗忘了。

之所以会被人遗忘,那就是因为他们的名字太难记了,后世人看到他们的姓名,都会潜意识排斥,由此可见,文化的共通性很重要,如果文化不共通,那么以后被另一个文化排斥且遗忘的可能性就非常之大。

由此再回到和珅儿子的名字“丰绅殷德”上来,丰绅殷德之所以看起来与“和珅”区别这么大,正是因为和珅的起名还停留在努尔哈赤的那个阶段,虽然也选择起短一点了,可是汉语读起来,还是不能理解“丰绅殷德”具体是个什么意思。

有这种特点的还不是钮钴禄一家,事实上清朝除了爱新觉罗家族以外,大部分的满族、蒙古贵族都还是选择以“满语”、“蒙古语”作为第一起名的语言,然后再选择是否“音译”汉族名字,这可能也和大清皇帝并没有强制他们“汉化”有关。

别看爱新觉罗家族纷纷汉化,这也是他们作为统治者,为了更加“亲民”才做出的改变,毕竟整个天下还是汉人为多,他们不能走元朝的老路,但是爱新觉罗家族也想在内部保持一定的“满族遗风”,所以他们会让其他贵族名字不汉化,甚至不可以汉化。

因此在清朝末年,除了爱新觉罗家族以外,其他的满族贵族名字读起来就非常拗口,也令人难懂,后来大清毁灭了,他们被迫蜕去贵族的身份,那时候才开始改名才是难受,因为他们再改汉名字,就完全和原来的名字无关,看起来就像是两个人。

结语:

和珅看起来姓和,丰绅殷德看起来姓丰,两人好像没有关系,但问题是当和珅被抄家的时候,丰绅殷德差点就给自己的“大舅哥”嘉庆皇帝牵连弄死,责任他却是要背的,或许丰绅殷德自己都想过,如果他真的与和珅没关系那该多好。

钮钴禄氏起名在整个大清前后都没有太大改变,一直都是那么独特,所以最后也没有深刻融入汉族社会,再等到他们融入汉族社会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别的、崭新的名姓了。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爱新觉罗   努尔哈赤   嘉庆   满洲   满族   乾隆   汉族   儿子   汉语   元朝   皇族   汉人   贪官   皇帝   名字   公主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