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唐太宗李世民是怎样的?

生活环境决定一切,李世民是贵族出身,本身就带着自信。当时的环境,决定了发挥了,他的智慧能力,李渊登基后的环境里,发挥了人类的本性。小的世袭制环境决定了,他的政治对手都是兄弟。以后的环境里不再有对手了。所以他不在乎,大臣们的所做所为,大臣们的所作所为,他都能掌控。说明了李世民的政治能力很强很出色。

李世民的出身环境是贵族出身,李渊本身,也是很有能力的,在这样的生活环境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用为了生计奔波。社会的那些求生的艰苦,李世民是不可体会得到的。给李世民带来了自信,如果像刘邦那样的,流氓生活环境,李世民能有自信心吗?刘邦是社会出身,看透了人情世故,有一些人只能,让他们消失,才能消停,都是相同的出身你凭啥当皇上,韩信彭越英布的能力,和刘邦几乎都是差不多的。

朱元璋的童年生活环境,也许李世民都活不下去?朱元璋的童年的痛苦,谁带来的,贪官污吏,朱元璋的江山,能容纳这些贪官污吏吗?就像现在的城管农管,它们的假公济私,拿着鸡毛当令箭,干的坏事?会记在谁的头上?要让他们为社会做贡献,首先得教育培训它们。得像驯兽师,驯兽那样把它们训好,省着出来败坏统治者的名声。

李世民的生活环境,和秦始皇很相似,李世民是后者,他可以总结,秦始皇的一切,秦始皇是唯一一个没有兄弟相残的皇帝。

人到老了不一定会善良,但是一定会犯糊涂,李世民和秦始皇到老了,都贪图享乐。李世民比秦始皇轻一些而已。他们的贵族生活环境决定了,他们不奢侈就是节俭了?

皇帝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他们的一切,都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他们的一切都在决定着,这个社会的走向。他们是不可直视的,否则会晃瞎眼睛的?皇帝做事的取向,会被一些智者,看透这个社会的发展走向的?




从道德品质看,唐太宗李世民,不如宋太宗赵光义。赵光义给李世民“差评”,还讽刺他:“唐太宗喜欢作秀,崇尚虚名,还没我做得好。”

“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宋朝皇帝能跟李世民掰手腕的,也就宋太祖赵匡胤。赵光义能力不如兄长,为何敢瞧不起李世民呢?宋太宗、唐太宗之间的差距,究竟有多大?

一、从文治角度看

宋太宗、唐太宗差距不大,半斤八两。李世民继位后,励精图治,整顿吏治,迎来“贞观之治”,户口从隋末的200万户到380万户,为大唐盛世奠定了基础。

李世民在隋炀帝的基础上,完善科举制度、三省六部制,又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道”,扩大统治基础的同时,也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让高士廉编订《氏族志》,重新划分门阀,打击传统“世家”,树立“李氏”在唐朝的领袖地位。孔颖达修订《五经正义》,重新解释、整合儒家经典,作为教育人民的书籍,凝聚人心。

宋太宗文治方面,也不差,跟李世民差不多。宋太宗继位后,十分重视对古籍文献的整理,注重从历代的典章制度中汲取经验,相继编订《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等,所谓盛世“修书”,也算过一把瘾了。

科举考试的完善,在宋太宗时完成,比唐朝更加先进。糊名法、誊录制,以及殿试的常态化,工商业者也能参加考试,使得科举更加公平、公正,形成“天子门生”的政治生态,强化了皇权。

宋太宗时期,科举考试录取名额众多,比唐朝多了几十倍,乃至上百倍,底层人民参与政务的机会更多。录取名额多,当官机会也多,这就挤压了传统门阀的政治空间,出现了“文官政治”,社会更加稳定,门阀世家也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崇尚“文治”,以文官担任地方掌管,剥夺节度使的兵权,又设置通判监督,加强了中央集权。北宋之后,唐末藩镇割据以及五代十国乱象不再出现,这是宋太宗的贡献。

二、从武功角度看

唐太宗是神一样的存在,把东亚霸主颉利可汗抓来长安喝茶,在庆功宴上表演节目,载歌载舞。宋太宗则是“高梁河车神”,与契丹名将耶律休哥一起“飙车”,留下了心理阴影。

617年晋阳起兵,李世民是右路军主帅,杀入长安。接着,李世民相继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梁师都等割据势力,唐朝江山的一半是他打下来的,另一半是李靖。621年的虎牢关之战,李世民率3500“玄甲军”破阵,一战“擒两王”。

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诛杀李建成、李元吉,然后登基。颉利可汗率20万骑兵南下,抵御长安郊外,人心惶惶。国内不稳,李世民暂时向突厥妥协,签署“渭水之盟”,忍辱负重。

630年,李世民派李靖出征,节制13万兵马,与颉利可汗在定襄决战。唐军奋勇拼杀,突厥战败而逃,颉利可汗主动“归顺”。李靖无视规则,以苏定方为前锋,率200骑兵直奔阴山,自己率主力跟上,活捉颉利可汗,送到长安载歌载舞。

635年,李靖再次出征,唐军出动15万,跨越戈壁2千多里,灭了吐谷浑。4年后,李靖的部将侯君集出征,灭亡高昌,打通对西域的联系。此后,唐太宗继续征讨西域,建立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人称“天可汗”。

李世民征战一生,军事上不够完美的地方有三处:首次挂帅,对决薛举,唐军惨败浅水原,但各种史料记载不一,有些说是刘文静擅自做主导致失败。颉利可汗南下,签署“渭水之盟”,送给突厥银两、布帛,有点耻辱。晚年御驾亲征高句丽,在安市城下受挫,唐军后勤跟不上,只好班师回朝。

因为这次失败,韩国的影视剧中,李世民成了一个“小丑”。高丽大将渊盖苏文率兵冲杀,唐军一触即溃,李世民惶恐不安,慌不择路,还被射中一只眼睛,只能跪地求饶。李世民泪流满面,直言犯下了错误,不应该找高句丽麻烦,自取其辱,很有意思。

单纯看纸面数据,宋太宗也不是很差,可圈可点,实则不然。979年,宋太宗御驾亲征,灭亡“北汉”,基本统一了全国,占领了五代十国全部的土地,完成了赵匡胤的夙愿。旋即,宋太宗与契丹交战,前后大战15场,相当激烈。

宋太宗时,北宋、契丹经常发生战争,规模比较大的有15场。其中,北宋赢得10场胜利,契丹赢5场。表面看,宋太宗很给力,能压着契丹铁骑打,实则水分太多。

10场胜利:白马岭之战、沙河之战、满城之战、雁门关之战、飞狐口之战、代州之战、唐河之战、徐河之战、府州之战、雄州之战。特点:局部战术获胜,防守作战获胜,杀敌数量并不多。

5场失败:高梁河之战、君子馆之战、瓦桥关之战、岐沟关之战、陈家谷之战。特点:大规模会战,几乎都是主力对决;正面硬刚,杀伤众多。其中,高梁河之战与“雍熙北伐”的惨败,让赵匡胤时代的精锐损失殆尽,北宋元气大伤。

战场上失败,宋太宗无法收回“燕云十六州”,且契丹不断南下,只好在黄河一带种植树林,挖掘河渠、河塘,阻止契丹铁骑。此后,北宋军事转入防御,很少对契丹发起进攻,采取“守内虚外”策略,成为“弱宋”。

考虑到契丹汉化程度很高,是一支攻防兼备的劲旅,宋太宗受挫也能理解。契丹既能依靠城池防守,也能出来野外决战,宋军作战难度很大。如果是李世民率领宋军,想轻易击败契丹,也是很难。李世民攻打高句丽,受挫安市,就是典型。

宋太宗能力有限,搞不定契丹,也谈不上对外扩张,西域、辽东这些中原王朝的传统土地,北宋是压根管不了,想都不敢想。河西走廊,土地肥沃,北宋也没能拿下来,还被西夏压着吊打,靠送“岁币”赢得和平。

三、从道德角度看

严格意义上说,李世民也是“篡位”,虽然他懂得“程序”,先让李渊册封他为太子,然后父亲“禅让”,自己接班。如此一来,李世民就有理由说:“是我爸传位给我,跟李建成没啥关系;儿子继承父亲的基业,名正言顺。”

无论程序如何“完美”,李世民就是逃不过“杀兄弟,欺压父亲,霸占弟媳,夺权”这罪名,这是道德上的污点。李建成能力不差,品德也高,否则岂能作为“储君”,还有一帮人支持他?

晋阳起兵,李建成是左路军主帅,与李世民一起杀入长安。随后,李建成还前往榆林抵御突厥,多次获胜。最终平定刘黑闼的,是李建成,而不是李世民。单纯论军事能力,李建成也许不如李世民,但绝对不是很差,也就是八十分跟九十分的差别。

李建成没有犯错,凭什么杀了他?长安是李建成的领地,如果李建成铁了心要杀李世民,又有何难?李世民诬陷李建成跟李渊妃子有一腿,李建成为何要去跟李渊“辩解”,结果血洒玄武门。

一旦下了决心,要除掉李世民,李建成岂能犯下这等错误。李建成看来,李世民有夺嫡的野心,也不至于不讲情义,真的敢杀了自己,而且还是在上朝的时候,在父亲的眼皮底下。

李世民杀了李建成、李元吉,连同他们10个儿子,有些尚在襁褓之中,也是全部杀掉,毫无顾忌。要知道,明成祖朱棣夺权,也不敢明目张胆地杀害建文帝的后代,李世民是公开。当然,李建成、李元吉的女儿没被杀,她们成为政治联姻的工具。

李元吉尸骨未寒,李世民不顾兄弟情义,不考虑人伦,直接把李元吉的妻子杨氏带到宫中临幸,生下儿子李明,册封曹王。更过分的是,李世民又把曹王过继给李元吉,活生生打脸了。

也许是内心有愧,李世民担心史官写下一些不利于自己的内容,便要求查看《起居注》,被褚遂良痛斥一顿。李世民碰得灰头土脸,又去找房玄龄,希望能查看这些史料,并将其中部分内容篡改、删除。

杀害兄长、侄子、欺压父亲、霸占弟媳、篡改历史,唐太宗李世民即便有“贞观之治”的成就加持,也会被后代史官批评。李世民一世英名,但无法洗刷他道德上的污点,朱棣也是如此,宋太宗则相对好一点。

赵光义也是夺权,无法解释“烛影斧声”,以及“金匮之盟”,赵匡胤究竟是怎么死的,“车神”无法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复。但是,宋太宗也算够义气,没有对赵匡胤的后裔赶尽杀绝,也尊重自己的嫂子。

赵德昭自尽,赵德芳突发疾病而亡,或多或少都跟赵光义有关,但他没有直接去做。赵德昭死后,赵光义还大哭:“痴儿,何至于此呢?”意思是,我在朝廷上说了气话,你何必当真呢?你当了皇帝再赏赐,只是气话而已,不是害你。

总体而言,对待赵匡胤的后裔,赵光义还是比较给面子,也很照顾。赵德昭、赵德芳死后,他们的子孙并未受到影响,还能享受朝廷恩泽,继续做官。宋高宗时期,又去民间找来赵匡胤的后代继承大统,是为宋孝宗。

从道德角度看,唐太宗、宋太宗都有污点,但宋太宗确实比唐太宗强。如此,宋太宗也有底气评价李世民:“古代帝王,都应该顺其自然,不应该好大喜功,更应不应该作秀,崇尚虚名而不求实际。”

《续资治通鉴长编》有记载:“大凡帝王举动,贵其自然。朕览唐史,见太宗所为,盖好虚名者也。”宋太宗这么一说,大臣也随声附和,歌颂皇恩,着实有意思。

李世民是否“好虚名”呢?晚年比较明显,李世民想征讨高句丽,魏征起初强烈反对,魏征死后,李世民推倒他的墓碑。东征高句丽失败,李世民后悔了,又给魏征修墓碑。成就李世民“虚心纳谏”美名的是魏征,让李世民晚节不保的也是魏征,即便魏征不知道。

当然,综合各方面考虑,唐太宗比宋太宗强很多,唐朝是“强盛”的代名词,是李世民打下的基础。两宋是“虚弱”和“耻辱”的象征,是宋太宗“重文轻武”种下的苦果,两人高低立判。

历史上,著名的太宗文皇帝有汉文帝(庙号太宗)、唐太宗、宋太宗、元太宗、明太宗、清太宗。其中,汉文帝堪称“完美”,综合评价的话,唐太宗应该不如他。元太宗窝阔台、明太宗朱棣(嘉靖改成祖)能跟李世民掰手腕,半斤八两。清太宗皇太极则稍逊一筹,但也不差;宋太宗赵光义,应该是垫底。

参考书目:《中国古代史》




只要你认真地研究史书,从那些自相矛盾欲盖弥彰的字里行间,你就会清楚地看到,被一道道“赞美”的“英雄”的光环笼罩着李世民,被千百世人歌功颂德誉为英明神武的唐太宗,.其实是一种“虚伪”的假像。


一.军事上屡打打败仗......推过于人,夸功于已

李世民在军事上一败于薜举二败于李密三败于宋金刚四败于刘黑闼。据史书所载,第一次出战薛举时,李世民患了疟疾,卧病军营,将兵权交托于刘文静和殷开山,并嘱托他二人不可轻易出兵。.但二人不听嘱托,私自出兵,结果在浅水原被薛举偷袭而大败,士卒死亡竟高达十分之五六,许多大将被俘。李世民只得率残兵退回长安,以致“京师骚动”......李世民在此次大败中,不管他是真病假病,骄兵致败的责任是不能推卸的。.再说,以李世民治军之严,刘文静又长期做他副手,岂有不听将令而擅自出兵之理?

李世民大肆吹嘘的河东道打败刘武周、宋金刚,其实都是高祖李渊亲征的结果。当时李世民不但没有功绩还打了败仗,被撤去太尉之职。李世民纵兵四出抄掠血腥屠城使他名声极臭。

在镇压河北、山东刘黑闼叛军时,差点被刘黑闼叛军活捉。最后还是在太子李建成的恩威并进,太子”悉解囚俘,放其家属,慰谕遣之,人心始定”。一举平定山东、河北一带多年的反叛势力。武德七年,高祖令李建成出秦州,李世民出并州击突厥。结果,李建成大胜,而李世民败于突厥,丢了并州,张谨战死,被高祖一顿臭骂,以李元吉取代李世民陕道行台之职权。.

通常史书上吹捧“秦王李世民打下了大唐天下......”其实,有史料证实:大唐的半壁江山是赵郡王李孝恭打下来,李孝恭横扫江南如卷席。玄武门事变后,军事天才赵郡王李孝恭也被李世民软禁了起来。

二.人格卑劣,品德下流.

李世民得国不正、逼父、弑兄、屠弟、夺妻、灭侄,血腥篡权上台。为了给玄武门阴谋制造合理依据,就对父皇、兄弟和武德大多数功臣大泼污水,把一切功劳归于自己,把一切罪过归于别人,竭力为自己贴金。

史载突厥退兵后,李渊命兄弟三人驰射角胜,李建成将一匹劣马付于李世民,结果劣马连蹶三次,李世民都适时跳离马背,免于遭殃。此事疑点有四:一是李世民与李建成明争暗斗多时,如何会让李建成为其挑马,又如何会乘上此马?二是李建成如何会在父皇面前使出这等拙劣手腕?三是李世民久历沙场,骑术高超,如何不识蹶弓劣马?四是即便碍于情面骑上劣马,一蹶即当换骑,如何三蹶?




李世民(598——649)。唐太宗,唐高祖李渊次子,626——649年在位。隋朝未年,在农民大起义的冲击下,隋朝统治摇摇欲坠。他力劝任太原留守的李渊起兵反隋,趁机夺取隋朝政权。617年随父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起兵,西渡黄河,攻克长安〈今陕西西安),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国号唐,封他为秦王、尚书令。隨后与兄太子李建成、弟齐王李元吉等率军平定各切割据势力和镇压农民起义军。首先平定了割据陇右的薛仁杲。。620年击败联合突厥贵族势力的刘武周、宋金刚,占领河东。621年灭亡了两个最大的武装集团:窦建德在河北所建的夏国和王世充在河南所建的郑国。以后又镇压了分散在各地的农民起义军,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外部敌对势力消灭之后,李氏集团内部爆发了争夺皇位的斗争。626年(武德九年)7月2日,李世民先发制人,伏兵玄武门(长安太极宫北面正门),发动政变,杀死建成、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接着,逼迫李渊退位,他即位称帝。次年,改元贞观,在他统治期间,政治较为清明,社会经济发展较快,成为中国封建时代最著名的“治世”,史称“贞观之治”。李世民对于中国的主要贡献在于:

一,推行均田制,制定租庸调法,实施轻徭薄赋等一系列进步的经济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连年丰收,贞观后期,农业经济得到很大发展,改进手工业和商业政策,使人身依附关系趋向缓和,促进了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商业的繁荣。唐朝能成为中国历代王朝最为强盛的一个朝代,并繁荣昌盛闻名于世界,与李世民的经济政策宻不可分。

二,他知人善任,采取选贤任能的用人方针,使唐朝出现一批优秀人材;广开言路,择善而从,使大臣能够面折廷诤,错误得以避免和纠正,制定刑律,从轻代重,执法不避权贵,严惩贪官污吏;修撰《贞观氏族志》,以抑制山东旧士族等作法;促成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至今仍不失其借鉴作用。

三,在民族政策方面,制定了“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对待少数民族采取和缓开朗的政策,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带来民族间的和平与安定。由于对降服的东突厥部众及附属各族采取怀柔政策,被当地人民尊称“天可汗”。对西南僚人反叛,采取不动干戈的政策,化解了矛盾。送**公主和亲于吐番的赞普**干布,发展了汉、藏两族的亲密关系。

唐太宗是杰出的政治家,对社会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但是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也存在着某些消极的方面。特别是晚年,他生活日趋奢侈,不再虚心纳谏。亲往高丽的战争给本国和高丽人民带来了灾难。在确立皇位继承人方面也存个人好恶问题,他最初立长子承乾为太子,后来又爱重第四子魏王泰,由此引发了承乾企图刺杀李泰的政变,失败后承乾被废为遮人。以后又贬李泰,改立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著有《帝范》一书。




唐太宗李世民简介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号贞观。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生于开皇十八年(599年),早年随父亲李渊进军长安于618年建立唐朝,他率部征战天下,为大唐统一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秦王、天策上将。626年玄武门之变夺位登基后,开创了着名的贞观之治,他虚心纳谏,厉行俭约,轻徭薄赋,使百姓休养生息,各民族融洽相处,国泰民安,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功大过微,故业不堕”,为后世明君之典范。庙号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    生平介绍: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是唐朝第二位皇帝,626年9月4日-649年7月10日在位,年号贞观。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李世民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在位期间,其对唐朝的建立与国家的统一,立下了赫赫战功,并取得了决定性的作用,他爱好文学与书法,并有墨宝传世。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最终统一中国。公元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弟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二人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被迫让位,李世民即位。李世民即位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以文治天下,并开疆拓土,成为中国历史上着名的明君。唐太宗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并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终於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着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早年经历    唐太宗李世民,据唐朝史记记载:太宗皇帝是开皇十八年12月戊午(公元599年1月23日)出生于陕西武功别馆(今陕西省武功县),是唐高祖李渊与窦皇后的二子。隋朝末乱世,李渊和李世民父子趁势于晋阳(今山西太原)起兵,兴建唐朝。    公元617年(大业十三年)六月,与其兄李建成率兵攻西河(今汾阳),首战获胜,促使李渊决意西向关中。李世民任右领军大都督,统右三军,封敦煌郡公。不久攻克长安,立杨侑为帝,遥尊杨广为太上皇,杨侑被封李渊为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尚书令、大丞相,进封唐王,李世民为京兆尹,改封秦公。    公元618年(义宁二年)三月,李世民为右元帅,封辅祭国公。    同年五月,隋恭帝杨侑禅位于唐朝,唐王李渊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唐朝,改元武德。武德元年,以李世民为尚书令、右翊卫大将军,进封秦王。武德四年被封为天策上将。    唐朝建立以后,为统一全国,先后进行了六次大的战役。这六个战役李世民就指挥了四个(其他两个战役是由李孝恭、李靖指挥的平定江陵梁王萧铣之战与平定江淮辅公祏之战),全部取得了胜利,为唐朝立下了赫赫战功:    第一次是对陇右薛举父子集团的战役,唐武德元年,薛举率军进攻关中,双方在现陕西长武县发生激战,由于李世民生病,刘文静不听元帅告诫而听殷开山之计,出战,被薛举所败,退回长安。但不久,李世民便在浅水原之战彻底打败薛军,消灭了陇东集团。    第二次,刘武周依附突厥,南下进攻唐朝,攻占了晋阳,李世民不畏艰险,终于击溃了敌人主力,并乘胜追击,两天不吃饭,三天不解甲,一日八战,八战皆胜,彻底消灭了敌军,收复了丢失的土地。    第三次是对王世充和窦建德的战役。这次战役规模为唐统一战争中最大的。在这次战役中,李世民先将王世充击败,围困在洛阳,令其无粮草供应,待其自毙。就在洛阳将下未下之时,河北的窦建德军10余万众号称30万为救援王世充,突然出现在唐军背后,李世民力排众议,亲率3500人在虎牢之战中大败窦建德军,生擒窦建德。洛阳的王世充也只得投降,这次李世民一举两克,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第四次是平定刘黑闼的战役,刘黑闼是窦建德的部下,他打着为窦建德复仇的旗号,在河北起兵反唐。李世民指挥了平定其第一次起兵的战役,仅仅两个月就取得了胜利。    李世民自此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战后进入长安时,受到部分军民以皇帝的礼仪招待。武德四年冬10月,封为天策上将、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食邑增至二万户。高祖又下诏特许天策府自置官属,俨然形成一个小政府机构。    李世民在战斗中注重战前侦察,虽屡次遇险,但每次战斗都能作到知己知彼,善于制造战机,当敌强我弱时,他经常用“坚壁挫锐”的战法拖垮敌人,战斗中身先士卒,亲自率领骑兵突击敌阵,胜利后勇追穷寇,不给敌人喘息之机,因此获得了每次战役的胜利。在统一边疆的战争中,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明于知将选拔良才,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李世民用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为大唐盛世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登基    玄武门之变发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6月4日(626年)。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并立世子李建成为太子。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曾答应他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但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渊却犹豫不决。太子李建成随即联合四弟齐王李元吉,排挤李世民。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李建成曾经下毒害李世民。武德九年,突厥犯边,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借此要把握住秦王的兵马,并准备在昆明池设伏兵杀李世民。太子府率更丞王晊把这一密议告诉了秦王。李世民在危急时刻决定背水一战,先发制人。抢先一步杀死大哥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3天后(癸亥),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诏曰:“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2个月后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唐太宗即位后,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终于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中国封建时代最着名的“治世”。贞观四年(630),唐太宗遣李靖平定东突厥,俘虏颉利可汗,解除了北边的威胁;九年,平定吐谷浑,俘其王慕容伏允;十四年,又派侯君集平定高昌氏,于其地置西州,并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置安西都护府。唐太宗对东突厥降众及依附于突厥的各族执行比较开明的政策,受到他们的拥戴,因而被尊为“天可汗”。十五年以江夏王李道宗送**公主和亲于吐蕃的赞普**干布,发展了汉、藏两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但唐太宗晚年还亲征高句丽。唐太宗最初立长子李承乾为太子,后来又爱重第四子魏王李泰,李承乾由此产生了夺嗣之惧,企图发动政变刺杀李泰,没有成功,被废为庶人。唐太宗为防止身后发生兄弟仇杀的悲剧,贬魏王李泰,改立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即以后的唐高宗。    武德九年(626年)8月,因唐朝发生玄武门之变,政局不稳,东突厥伺机入侵,攻至距首都长安仅40里的泾阳(今陕西咸阳泾阳县),京师震动。此时,长安兵力不过数万,刚刚即位的唐太宗李世民被迫设疑兵之计,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6骑在渭水隔河与颉利可汗对话,怒斥颉利、突利二可汗背约。《唐语林》记载唐太宗“空府库”赠予颉利可汗金帛财物,以求突厥退军,并与之结“渭水之盟”,唐太宗于629年八月任命李靖、李积、柴绍、李道宗等为行军总管,出兵征讨东突厥。630年三月颉利兵败被俘,东突厥灭亡。    去世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正月,唐太宗撰写《帝范》十二篇颁赐给太子李治。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得了痢疾(一说是服用丹药暴病),医治最终无效,命太子李治到金掖门代理国事。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廿六己巳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驾崩于终南山上的翠微宫含风殿,享年50岁,在位23年,初谥文皇帝,庙号太宗,647年加谥文武圣皇帝,749年加谥文武大圣皇帝,754年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位于今中国陕西省礼泉县东北50多里山峰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东突   契丹   秦王   贞观   大唐   可汗   武德   贞观之治   突厥   长安   北宋   唐朝   太子   战役   皇帝   真实   财经   李世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