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政变时,如果曹爽听见了他谋士的计谋,挟天子去许昌,天下的走势会怎样呢?

简单做一个实力力量的对比,你就不难发现一个问题,曹爽的实力看似雄厚,但他实际上已经无法与司马懿进行对抗了。

在军事力量对比的环节上,司马懿父子拥有3000死士,根据各方面的推断,这3000死士应该不是江湖义士或司马懿早年的旧部,而是司马师担任进军中护军时期所掌控的3000禁军。由于司马师独特的个人魅力,这3000名禁军官兵在关键时刻与司马师站到了一起。

同样根据史书的推断,曹爽三兄弟在出城时,他们所掌管的禁军应该没有全部出城,有一部分力量留守在了城内,伴随着高平陵事变的发生,以及曾在禁军长期担任领导职责的原太尉蒋济与司马懿站到了一起,这些曹爽麾下的禁军面对着老领导,也很快选择了服从。

也就是说,高平陵事件发生时,司马懿的手上有3000禁军,外加放弃抵抗的另一部分禁军,后者的人数有可能在上千人左右。

曹爽出城时,为了护卫曹芳,洛阳城内也有一部分禁军出行,但由于曹家三兄弟所控制的中领军麾下的禁军有一部分留守在洛阳城,曹爽带走的禁军人数很可能比不上司马懿手上的禁军。也正因为如此,当噩耗传来时,曹爽也以最快的速度将附近的数千名屯田兵急招过来(征发洛阳周围的数千屯田兵自卫)。

综合对比,曹爽三兄弟的手上拥有数量不足以对抗司马懿的禁军,和新加盟的数千名屯田官兵,但由于后者长期种田,只有战时才集结出征,屯田兵的战斗力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如此来看,在人数对比上,双方可谓是棋逢对手,但在战斗力的对比上,司马懿所拥有的是实打实的武装力量,也是曹魏政权最精锐的禁军力量。但曹爽这边,屯田兵的战斗力远远比不上禁军,如果双方开打,曹爽将难有胜算。

或许有人会说,曹爽实力不足也无所谓,毕竟他的手上还握有皇帝曹芳,他的手上还有兵符,也有从洛阳城内逃出的桓范所携带的大司农印,后者可以调配粮草。既可以调配更多的军队,也可以筹集粮草,理论上曹爽的实力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超过司马懿。但需要请大家注意,以上仅仅是理论上,实际上曹爽能不能这么做,这恐怕是另外一个话题。

因为从史书的记载来看,当高平陵事件发生时,作为曹魏政权名义上的最高领袖,曹芳在这个关键时刻竟然一言不发,至少他并没有反对司马懿,也没有对身边的曹爽表达出任何支持的态度。这也是高平陵事件中,很多人忽略的有关曹爽的一个硬伤。

你手上有兵符不假,有大司农印也不假,可如果作为皇帝的曹芳并不支持你,那收到兵符和大司农印的诸多曹魏军队又该作何感想?话说曹芳压根就不站在你曹爽那边,你调集军队想干什么?到底是平叛还是想造反?

而对比之下的司马懿呢?他的手上可同样有着一个重量级的人物——郭太后,这位常年遭受过曹爽欺负的太后在高平陵事件中也同样下发了一道圣旨,从辈分的角度,这位比曹芳位分更高的太后在关键时刻连续公开斥责曹爽,并坚定不移的站在了司马懿这边。曹爽手中的曹芳不发一言,司马懿手上的郭太后却站到了反对曹爽的对立面。作为曹魏政权地位最高的二人,当他们表达出了如此的政治态度时,你让正在观望的诸多曹魏官员和曹魏官兵该作何选择?

所以我们做一个兵棋推演的话,倘若曹爽与司马懿最后展开大战,最后的结局有可能是这样的。

1、曹爽先后放出兵符和大司农印,但各地的魏军根本无人理会,因为他们会产生这样一个看法:这个兵符根本没有得到曹芳的授权。

2、司马懿依靠郭太后发布的圣旨,给自己争取了一部分的军事力量,就算没有人前来,至少大家也不会站在曹爽那边。

倘若存在这样的局面,那双方如果开打,曹爽基本没有胜算。也正因为自觉胜算不足,再配合上司马懿的许诺,曹爽才在最后时刻放弃了抵抗。

或许在曹爽放弃抵抗的时候,曹爽还存在过这样一个天真的想法,此时的司马懿已经70岁,两个儿子也不一定能挑得起大梁。倘若过不了一两年的功夫,等到司马懿病死的时候,自己或许还能有翻身的机会。只是曹爽没有想到,司马懿完全不按套路出牌,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在随后十几年的时间里更是连续小宇宙爆发。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其实是冒了极大的风险。如果当时曹爽挟天子逃往许昌,那么对于司马懿来说,后果将不堪设想,很可能司马家族要遭到灭门之灾。而此时东吴和蜀汉也一直虎视眈眈,魏国边疆将再起祸乱!

那么曹爽为什么最后会选择妥协?难道没有人劝他吗?事实情况是有的,只是曹爽没有听从罢了。曹爽的心腹智囊为何晏、邓飏和丁谧,高平陵政变发生时三人恰好都在洛阳城,没有跟随曹爽前去高平陵。但是即使这样,还是有人帮曹爽的忙,谁呢?桓范和鲁芝

鲁芝对曹爽最忠诚,当司马懿率领3000死士冲进洛阳城,封锁各个城门后,鲁芝率领部分随身士兵强攻城门,然后投奔曹爽而去。见到曹爽后,鲁芝建议曹爽挟天子而令天下兵马,这样的话,司马懿的那些士兵根本就不值得一击。但是曹爽没有采纳。

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

桓范更有意思,他是临时起意。当时司马懿入洛阳城后,以郭太后的名义发诏,任命桓范为中领军,接管城内曹羲(曹爽之弟)的军队。当桓范将要前去时,他的儿子劝他说:如今天子在曹爽手中,还是投靠曹爽好。于是桓范立马转向,朝城门狂奔。在平昌门诓骗自己曾经的部下司蕃,说自己带有司马懿的手令。然后出城奔往曹爽军营。

桓范胸有计谋,见到曹爽后冷静的分析了当时的局势,给曹爽指出了针对的计策。桓范建议以阙南别营和洛阳典农为兵力进行防卫,然后撤退到许昌,以许昌为大本营号召天下兵马。桓范此时带有朝廷的大司农印,可以征召全国军粮。许昌也有一座武库,里面的武器足够武装军队。这样的话,兵有了,武器有了,兵粮也有了,一切稳操胜券。

范又谓羲曰:“卿别营近在阙南,洛阳典农治在城外,呼召如意。今诣许昌,不过中宿,许昌别库,足相被假;所忧当在谷食,而大司农印章在我身。”羲兄弟默然不从。

鲁芝和桓范给曹爽出的主意大概意思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桓范的主意思路更严密而已。如果曹爽头脑清醒,听从了桓范的建议,真的以洛阳附近的兵力为护卫,且战且退至许昌,则司马懿休亦。为什么这样说呢?

司马懿很清楚,此时他手中的依靠和旗帜仅仅是郭太后而已。太后干政在曹操时期可能还行的通,但是早在曹丕时期就已经禁止后宫干政了。因此,司马懿胁迫郭太后以清君侧的名义要求罢免曹爽大将军的诏令,其实是没有效力的。司马懿真正依仗的还是自己的威望而已,因此,司马懿才是真正的着急。

司马懿为了稳住曹爽,让太尉蒋济给曹爽写信,以自己的人格来担保曹爽的人身安全。司马懿还派了曹爽最信任的殿中校尉尹大目、侍中许允、尚书陈泰轮番做曹爽的工作,为的就是让曹爽放松心态,早日投降。

曹爽后来果然中计,轻易的返回洛阳请罪,最后被诛杀。那么如果曹爽挟天子去了许昌,司马懿该如何应对呢?

司马懿虽然此时已经身居太傅之职(虚职),但是在军中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司马懿曾经镇守过荆州,督管过雍凉军事,因此,如果司马懿想要对付许昌的曹爽,那么他必然会以太后的名义发动雍凉的军队和荆州的驻军。这些地方的军队会听他调令吗?不一定。

雍凉军队此时是被郭淮所控制,但是实际长官是夏侯玄。如果郭淮想要发兵,那么必然要先发动兵变拿下夏侯玄,这对郭淮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一件事情,但是风险也很大,因为军队一乱,则蜀军就要乘虚而入。因此,雍凉的军队可能不会大动干戈,最多清除掉曹爽的势力夏侯玄、夏侯霸这些人罢了。

再看荆州地区,襄阳一直由胡质所镇守,而胡质是个中间派,算是朝廷的人。在当时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胡质不会选择帮助任何一方。虽然他和司马懿的关系也很好,但是大事当前,以国事为重,荆州可保平静。

因此,乱与不乱就看淮南地区了。事实情况是当曹爽后来被诛杀时,淮南地区叛乱最多。为什么呢?因为淮南的将领们与曹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淮南令狐愚、文钦、王凌、毋丘俭这些人都受过曹爽恩惠,因此,一旦曹爽在许昌号令起兵,淮南兵力必然相应。后期王凌在曹爽死后,为了克制司马懿挟天子已令诸侯的形势(当年曹操的手段),他与令狐愚决定另立曹彪为帝,这样的话天下就有两个皇帝,谁赢谁输还真的不一定。(这一招是跟袁绍学的,当年袁绍想立刘虞为帝。)

淮南兵变肯定会引起东吴的反应,但是相比雍凉来说影响要小一点。为什么呢?因为吴军多次进攻合肥都不成功,而即使吴军攻克合肥,后面还有一座寿春这样的超级坚城,因此淮南的防卫足够抵挡东吴的进攻。

雍凉就不一样了,汉中入关中栈道太多,关中兵力一旦空虚,蜀兵想要兵入长安,只是十五天的时间。因此,如果曹爽挟天子去许昌,荆州会最平静,关中会骚动,而淮南会大乱。最终的结果就是曹爽领着淮南的兵去征讨司马懿,司马懿很可能要兵变失败,然后被诛灭三族。这也是为什么司马懿着急派人说服曹爽的原因。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如果曹爽听从桓范或者鲁芝的建议,挟天子去了许昌,那么形势则对自己有利的多。皇帝就是个金子招牌,可以号令天下军队。桓范带有大司农印,可以征调各地军粮。这样的话,许昌立马就会汇集数万军队,到时擒拿司马懿,轻而易举。而曹爽坐镇许昌也不会引起各地太大的动荡,因为关中需要抵抗蜀汉,不会过多派兵支持司马懿。而荆州胡质是个中间派,不会掺和这件事情。而淮南兵力众多,也防守严密。因此淮南会出兵帮助曹爽反击司马懿,到时恐怕司马懿哭都来不及。可惜的是,曹爽贪恋富贵,把自己的前程毁了。不但毁了自己,也毁了大魏江山。曹操如果在天有灵,会有什么感想呢?

本回答独发于悟空问答,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谢谢!

喜欢请随手关注我的头条号,谢谢!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如果‬曹爽‬不投降‬,也是‬斗‬不过‬司马懿的‬,有几个因素‬,一个因素是‬曹操的‬后代已经不多了‬,这么多年下来‬,消耗了不少‬。







如果‬没有力量‬能够‬合并‬起来‬打倒‬司马懿‬,那最后‬还不是‬被‬杀‬吗‬?还有主要的‬军权‬曹爽‬控制的不多‬,所以无法‬与‬司马懿‬抗衡‬。

这一点‬,曹爽‬在‬投降‬的时候考虑的很清楚‬。靠‬屯田‬的兵马‬打‬不过‬司马懿的‬正规军的。只不过是‬拖延时间‬而已‬,结局‬可能也是‬死‬。

司马懿‬当时‬是‬三朝元老‬,位高权重‬,又‬有‬军权‬,曹爽‬怎么可能是‬他的对手‬?况且‬曹爽‬无‬谋‬怎么可能和‬司马懿‬较量呢‬?

曹爽‬底下的‬谋士‬确实‬有人‬劝告‬他们‬不要‬投降‬,但是‬由于‬曹爽‬的‬优柔寡断‬导致‬他的‬可悲的‬结局‬。他‬甚至以为‬司马懿‬能够‬保全‬他平安‬,而‬不‬会‬加害‬他‬,这是‬多么‬幼稚的‬政治‬谋略啊‬,连‬司马懿的‬缓兵之计‬都看不出来‬,当时‬许愿‬保全‬他‬就是‬怕‬他‬起兵‬造反‬,而‬安抚‬他的一个权宜之计‬而已‬。哎‬,可惜‬曹爽‬竟然‬看不出来‬。。


没有谋略‬,又没有‬足够强大的军事力量‬那是无法‬与‬司马懿‬抗衡的‬。要知道‬司马懿的‬谋略‬可能‬只比‬诸葛亮‬低‬一点‬。曹爽‬仅仅‬凭借‬贵族子弟的头衔‬,是无法‬与‬老奸巨猾‬的‬司马懿‬对抗的‬,结局可想而知‬。

其实,司马懿的智谋可能只比诸葛亮略低,兵力要远远胜过诸葛亮,这也是他能够长期与诸葛亮抗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可以从几个事例可以看出司马懿并不惧怕诸葛亮,而与诸葛亮作战也不是一直输,而是互有胜负,而且,诸葛亮送女人衣服给司马懿,司马懿没有上当,冲动而攻城,导致诸葛亮计谋没有用成,司马懿不可谓不老奸巨猾。那么,曹爽与司马懿比起来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没有办法比啊。所以,曹爽就算去了许昌,也很难有胜算,可能最后还是一个覆灭的结局,只不过多活了一些时候罢了。仅供参考。[呲牙][呲牙][呲牙][呲牙][呲牙][呲牙][呲牙]

(图来自网络,侵删)




高平陵政变中,曹爽身为大将军,手握天下兵权,手中又有18岁的少帝曹芳,还有大司农桓范可以随时征调粮食,可谓是占尽了优势,但让所有人大失所望的是:曹爽居然选择了投降,毫不抵抗。

高平陵政变对于司马懿来说,其实就是一场豪赌,他只是趁曹爽带着皇帝出城扫墓的机会,控制了京城洛阳,然后以诱骗的方式,忽悠曹爽投降,欺骗曹爽只要兵权,可以保全性命与富贵,等到曹爽放下兵器投降之后,就被司马懿软禁起来,然后被司马懿随便找了个借口诛灭三族。

在这个过程中,曹爽不是没有机会,当时手下的不少谋士都劝曹爽不要投降,比如桓范、鲁芝、杨综等人,桓范劝曹爽带着皇帝到许昌,以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兵马反击司马懿,用大司农的印章调动天下粮食,然后与司马懿对抗。

曹爽

鲁芝劝曹爽以现在的地位挟制天子到许昌,以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一旦被罢免而束手待毙,肯定会被杀头。杨综劝曹爽挟持天子手握大权,如果放弃这些权力,肯定会被砍头。

这三人的意见都是要求曹爽挟制天子到许昌,然后以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攻击司马懿,但是曹爽迟迟下不了决心,不敢选择与司马懿对抗,而是选择投降,那么问题来了,曹爽为什么不听谋士的建议?

主要有三个原因:

1、曹爽自知能力不如司马懿

曹爽比司马懿晚了一辈,曹爽的父亲曹真与司马懿差不多是平辈,而且曹真的能力并不比司马懿差多少,但是曹真的几个儿子几乎都不成器,在能力上不如司马懿的儿子,跟司马懿相比,无论是经验、能力、学识、待人处事,曹爽全面不如司马懿。

司马懿

曹爽没有对外征战的胜利经验,唯一一次大规模对兵就是兴势之战,曹爽为了立功,以大将军身份调动十余万军队发动了对蜀汉的进攻,但被蜀汉将领王平打败,差一点全军覆没,这次的军事经历让曹爽没有再次起兵对抗的信心。

曹爽没有军事经验,也少有带兵打仗的机会,反观司马懿,在曹真、曹休等人去世之后,司马懿成为魏国军事阵线唯一的顶梁柱,在中南战线,司马懿成功平定了孟达的叛乱,在西北战线,司马懿挡住了诸葛亮的进攻,并成功熬死了对方。

在北方战线,司马懿仅凭一年时间就平定了辽东,司马懿可谓军功卓著、经验丰富,别说曹爽,整个魏国朝堂之上,没有一个人军事能力能跟司马懿相比的,曹爽虽然不聪明,但他也不傻,他知道司马懿的能力。

曹爽与司马懿能力相差悬殊

曹爽终其一生没有在一场军事战役中取得胜利,他的能力根本不如司马懿,就算是他听从了谋士的建议,把皇帝带到许昌与司马懿发生全面对抗,曹爽也没有信心,更没有把握打败司马懿,与其到时候被打败诛灭三族,不如趁现在有资本讲条件时投降。

2、司马懿给曹爽留了一条生路。

司马懿很懂人性,也非常清楚曹爽的为人,在高平陵政变中,司马懿一切的战略战术都是为曹爽量身订做的,他对曹爽太熟悉,甚至曹爽能够专权,也有司马懿一半的“功劳”。

司马懿为人厚黑、隐忍、低调、城府极深,无论是政治,还是军事,他的造诣都是曹爽的数倍,如果司马懿一定要在政治上扳倒曹爽,他肯定能做到, 但司马懿并没有,他选择了捧杀曹爽,故意退却,让曹爽先专权,曹爽一专权就引发了其他官僚世家的不满。

司马懿给曹爽留了一条生路

司马懿就联合这批被曹爽排斥的人,发动了高平陵政变,在高平陵政变发生的过程中,很多人都认为司马懿是正义的,都被司马懿的表面所欺骗,但当曹爽投降之后,司马懿实际上获取了胜利,然后找个借口举起屠刀,诛杀了曹爽三族及其亲信数千人。

司马懿能够成功欺骗曹爽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没有把曹爽逼入绝路,曹爽如果没有这条生路,肯定会选择与司马懿对抗,现在留了一条生路给曹爽,同时许诺给予曹爽富贵,曹爽觉得自己斗不过司马懿,与其押上全部身家去拼命,不如投降换取富贵来得实在。

两权相害取其轻,这是人性的必然和弱点,司马懿洞悉人性,熟悉曹爽,故意假装给曹爽留了一条生路,才让曹爽投降,但凡有政治经验的人都会知道,政治人物的承诺不过就是一张白纸,曹爽却轻信了司马懿,同样被其外表所欺骗。

曹爽投降

3、曹爽的亲信不赞同谋士的建议

曹爽的亲信有何晏、邓飏、李胜、丁谧、毕轨等人以及他的几个弟弟,从这些人能看出曹爽的用人原则,喜欢用浮夸的人,通俗地说就是喜欢吹牛拍马,没有真才实学,这些人在魏明帝曹睿主政时期,都不受重用。

曹睿作为皇帝,算是一个英明之君,基本能够明辨是非,只是生命晚期在用人上有些糊涂,何晏、邓飏、李胜、丁谧、毕轨高谈阔论可以,真要办实事根本就不行,比如兴势之战,就是邓飏和李胜鼓动曹爽发动的,这两人完全不懂军事,却喜欢参与军事,曹爽的参军杨伟建议将邓飏、李胜斩首,因为他们破坏国家大事。

这样的人就是曹爽的亲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曹爽的亲信如此,可知曹爽本人如何了,这些人在面对危机时,根本看不清结局与战略,在面临生死选择时,这些人无一例外地选择了投降。

高平陵政变

桓范、鲁芝、杨综等人并不是曹爽的亲信,虽然他们能够看透司马懿的小把戏,但是他们不受曹爽信任,政治斗争的失败者,在历史上极少能够善终,曹爽之所以犹豫不决,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曹爽不听这些谋士的建议,却相信亲信的话,最终沦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曹爽听从了谋士的建议,选择挟制皇帝到许昌,结局会如何?能否打败司马懿扭转战局?

问题的关键否定在曹爽,如果曹爽能够看清局势,明白政治斗争背后的道理,他也不会投降,也能够领导手下将士打败司马懿,至少曹爽的手中有三个优势:

1、皇帝在曹爽手中,名正而言顺

曹爽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以皇帝名义下诏说司马懿谋反,那司马懿即使能力再强,也面临极大的困难,在名义上无法与曹爽对抗。

曹爽有绝对的优势对抗司马懿

2、曹爽身为大将军,有全国的兵权

司马懿只控制了京城洛阳的兵权,洛阳城内的军队都是禁军,而且数量并不多,曹爽身为大将军,是全国武装部队最高指挥官,有兵权,可以调动全国的军队,这个军队数量可是司马懿的好多倍,曹爽至少在军队数量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3、曹爽有大司农桓范

大司农相当于财政部部长,掌管全国粮食与钱财,打仗打的就是资源,也就是粮食与钱财,谁的粮食多,谁的钱财多,打仗打赢的机会才多,在这一点上,曹爽又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只要曹爽听从谋士的正确建议,他不可能会输给司马懿,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阴谋诡计都是徒劳的,谋士的建议是正确的,但前提是曹爽能够正确地领导这些人,但凡曹爽有曹真一半的能力,司马懿都不可能在高平陵政变中取胜。




高平陵之变曹爽即使反抗,那也是毫无胜算。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突然重病不起,虽然太医竭力抢救,但是一直没有什么起色。自知时日无多的曹叡因为太子曹芳年幼,于是任命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为顾命大臣,辅佐曹芳。

这两人中,司马懿是三朝元老,两朝顾命,德高望重。相比之下,曹爽只是个纨绔子弟,没什么本事。所以在初期曹爽都很尊重司马懿,什么事都听他的,合作得还挺不错。

然而后来曹爽的亲信丁谧、毕轨等人都劝他不可把大权让与他人,唆使曹爽架空司马懿,独揽大权。于是曹爽去见曹芳,将司马懿明升暗降为太傅,夺了他的兵权,然后任命自己的兄弟曹羲为中领军,曹训为武卫将军,控制了中军,亲信何晏、邓飏丁谧为尚书,毕轨为司隶校尉,李胜为河南尹,独揽大权。

司马懿则不动声色,一面假装生病在家休养,一面秘密联络朝中大臣,在公元249年趁曹爽弟兄们陪曹芳离开洛阳去高平陵扫墓的时候,发动政变控制了洛阳。

曹爽得到消息以后不知所措,大司农桓范劝他立刻带着皇帝去许昌,调集大军征讨司马懿。但是曹爽却轻信了司马懿只要他投降,那么就保全他的性命的承诺,乖乖交出印信,最后被司马懿灭族。

从最后的结果来看,曹爽确实怎么都要反抗一下,寻找一下生机。不过按照当时的局势来说,曹爽即使反抗,也没有什么胜算。

首先来说,在洛阳一点司马懿其实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

曹爽虽然是大将军,曹羲、曹训两人又统帅中军,看着兵权在握。不过高平陵事变发生时,他们都不在洛阳,而是陪着曹芳一起去了高平陵,身边只有少量部队随行,加上临时征发的部队,也不过几千而已。

爽留车驾宿伊水南,伐木为鹿角,发屯甲兵数千人以为卫。

而司马懿则拉拢了曾经在中军任职多年的蒋济,趁着曹羲、曹训不在军中的机会,以太后的懿旨接管了中军,接着又控制了武库,掌握了洛阳附近的主要军事力量。所以司马懿除了分兵守卫洛阳各重要所在外,还有余力分兵去驻守洛水浮桥,防止曹爽逃亡关中,和他的心腹夏侯玄汇合。

很明显,当时兵力对比上司马懿占据了绝对优势。

司马懿之所以不急着发起进攻,而是派人去劝说曹爽投降。主要还是因为他了解曹爽,知道他不会反抗,因此希望尽可能避免皇帝受到波及,减少事变造成的后遗症。

不过如果曹爽不识趣,真的要前往许昌的话。司马懿可是一个杀伐果断的人,肯定会发起进攻。按照双方的兵力对比,和司马懿、曹爽带兵能力的差距,这一战结果可想而知,曹爽是必败无疑。

其次来说,曹爽即使侥幸逃到许昌,那么也不可能和司马懿抗衡。

在司马家族控制曹魏军政大权以后,魏国爆发了多次反对司马专权的叛乱,这让很多人觉得曹爽如果振臂一呼,那么肯定会有很多人响应。但是这个看法其实并不准确。

确实,司马专权时期的叛乱有不少是忠于曹魏才起兵的。但是曹爽控制魏国大权时独断专行,任人唯亲,重用的都是他的心腹,这就导致了曹爽和朝中大臣们的关系极为紧张。

更糟糕的是曹爽和他的心腹大多徒有虚名,华而不实,并没有什么真实能力。这就导致了在曹爽执政期间,魏国对蜀、对吴的战争中都遭到了惨败,国力损失惨重。

所以在高平陵事变之前,魏国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曹爽才是曹魏的祸害。司马懿得到了太尉蒋济、司徒高柔、太仆王观、尚书陈泰、侍中许允等朝中重臣的支持。而这些人中,不乏曹魏的忠臣,像蒋济后来就不肯受司马懿的封赏。但是他们当时都选择支持司马懿。

所以就算没有司马懿,其他忠于曹魏的大臣也早晚会起兵对付他。曹爽即使逃到许昌,下令调集各地军队,愿意服从他命令的并不会太多。

更何况司马懿早就用太后的名义说明曹爽劫持了皇帝,因此即使愿意带兵来的地方大员,也很可能要求曹爽先交出皇帝。

问题是魏帝曹芳,也因为曹爽驱逐太后一事和迟迟不肯让他亲政,而对曹爽颇有意见。在高平陵事变发生以后,没有做出任何支持曹爽的表态。所以曹爽到底能聚集起多少愿意为他作战的部队非常可疑。

相反,司马懿不仅是三朝元老,两朝顾命,德高望重,而且又得到太后、朝中大臣和世家的支持,他的号召力显然比曹爽大得多。

因此曹爽侥幸逃到许昌,也无法和司马懿抗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许昌   谋士   魏国   天子   淮南   荆州   司马   禁军   洛阳   呲牙   兵权   亲信   太后   计谋   走势   军队   皇帝   财经   天下   曹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