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王安石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司马光、欧阳修、苏轼都跟他反目成仇?

那是因为王安石的变法有问题,王安石变法的内容虽然有成效,但是太过激进,和司马光,欧阳修,苏轼等人政见不和,所以发生矛盾,但是说他们反目成仇,那倒不至于。

王安石这个名字听起来很熟悉,他都写过什么呢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等等通俗易懂,流传千古的诗句都是王安石的创意。

王安石的诗做的这么好,为什么王安石在政治上的主张为什么会如此激进呢?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到底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在朝廷上树立那么多的政敌呢?

关于这些问题,我们还的从王安石开始说起。

王安石生在官宦人家,他的父亲王益曾经做过临江军判官,王益家男孩多,一共有七个儿子,一个女儿都没有,也是很神奇。

因为王益的经常四处调任,所以王安石和兄弟们经常跟着父亲王益,四处游学,因此王安石更加了解民生疾苦,而且对地方管理深有体会。

那么王安石为什么能做出那么好的诗呢?那是因为王安石是天才型选手。

王安石从小就聪明好学,而且过目不忘,下笔成文,一气呵成。王安石不仅诗作的好,而且文章写的也很好,他喜欢观史论政,对当前的政治总是有些新的想法。

后来王安石的才名传扬出去,王安石的父亲担心王安石的才能名不副实,于是在京城的时候,特意去找欧阳修看王安石的诗词和文章,欧阳修看了王安石的文章之后,给了王安石极大的肯定。

从此,王安石父子认定王安石将来可以从政。

随后王安石开始潜心读书,终于在21岁的时候,参加会试考中了进士。根据史书记载,王安石本来考到了第一名,但是因为文章里有一句“孺子其朋”,触怒了仁宗,仁宗故意将王安石和第四名的杨寘互换,因此,王安石从第一名变成了第四名。

不过是一句“孺子其朋”为什么会惹怒仁宗呢?

原来赵匡胤是柴荣手下的大将军,柴荣临终的时候,将自己的小儿子托付给赵匡胤,并叮嘱赵匡胤“孺子其朋”,意思就是和大臣交好,好好的帮新帝辅政。

赵匡胤当时答应的好好的,结果不过一年就“黄袍加身”夺取了周家的天下,虽然后来赵匡胤建立大宋,成为了皇帝,但是背信弃义,谋朝篡位这件事一直被世人所诟病。

而宋仁宗作为赵匡胤的后代,一直忌讳这件事,所以王安石在应试的文章里写到这句话,自然会惹怒宋仁宗。

对于宋仁宗来讲,王安石能写这句话,那就是没长眼力见。

王安石是不是故意在应试的文章里写这句话,我们不知道,但是史书上记载了,从王安石跟状元之位失之交臂之后,王安石不愿意再接受到京城任职的官职。

王安石怎么做,有可能会死担心自己被宋仁宗记恨,也有可能是认为宋仁宗没有容人之量。

甚至王安石有可能会是故意在文章里写“孺子其朋”,这句话,为了就是试探宋仁宗的容人之量。

结果宋仁宗把王安石的状元撸了,那么王安石认为宋仁宗没有办法接受,王安石变法的新思想,于是王安石为了躲避宋仁宗,决定不要去京城做官,只愿意安稳的做个地方官,攒攒政绩,等到新的皇帝上位了,在出头推行自己的新政。

结果王安石活活在地方上熬了十六年,宋仁宗还没死。

在这十多年里,王安石做了很多地方的地方官。比如,王安石做过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群牧判官,常州知州等等。

王安石在地方官的时候,爱民如子,兴修水利,兴办学校,勤政爱民,这十六年,王安石兢兢业业建立了非常扎实的政绩。

但同时王安石也有一些比较不切实际的想法,他认为想要让百姓摆脱贫困,需要让有钱的百姓将家中钱财拿出来,救济穷人。

王安石的这个想法不仅不合理,而且后患无穷。穷人之所以穷,除了家中劳动力短缺之外,而且还有懒得原因。如果王安石真的让夫人把钱拿出来救济穷人,那么穷人就会产生不劳而获的想法。有钱的人家也会抱怨朝廷,掏空自己家。

在王安石在地方工作十六年之后,宋仁宗还活着,王安石却熬不住了,终于接受了朝廷的委派,调任为度判官,王安石在回京述职的时候,给宋仁宗上书了一本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在这本《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王安石总结了自己在地方为官多年的经验,指出国家军事能力弱,百姓大多贫困的问题。王安石认为国家的问题关键在于,为政者要建立合理严明的法度,改掉弊病,重视人才,改革创新。

王安石还对在书中暗示宋仁宗,如果宋朝现在不解决问题,将来恐怕会重复唐朝李隆基,晋武帝司马炎的老路。

虽然王安石苦口婆心,但是宋仁宗不听。而宋仁宗的反应,王安石早有预感。

宋仁宗虽然没听王安石的改革建议,但是宋仁宗认为王安石还是很有能力的,所以他任王安石为集贤院、知制诰,审查京城刑狱案件。

但是王安石的性格是这样的,他遇到什么事,他认为不对,应该怎么改,他就直接的提出,但是王安石提出的建议有的时候经常触及了别人的利益,因此,王安石在京城得罪了很多人。

王安石在京城做官,得罪了这么多人,日子自然也不好过。

所以,王安石后来借着母亲病逝的机会,离开了京城,回到了老家江宁为母亲守孝。

后来宋仁宗退位,宋英宗上位,多次召王安石进京做官,王安石认为京城里的达官权贵依然容不下自己,多次找借口拒绝到京城做官。

直到宋英宗退位,宋神宗上位,王安石才敢再次到京城做官,那时候,王安石已经46岁了。

宋神宗非常喜欢王安石的诗,也钦佩王安石的为人和能力,所以决定起用王安石,让王安石改革,改变宋朝内忧外患的问题。

经过宋神宗的支持,王安石终于能够推行自己的新政,改革旧政。王安石的新政包括律法的改革,比如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在军事方面有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

这些改革的律法涉及经济,农业,军事,官员管理,选取人才等。

但是变法不是一间简单的事,单单只有皇帝的支持是不够的,皇帝只是下命令的人,但是皇帝下达的命令需要得到各方势力的认可,才能实施下去。

宋神宗非常认可王安石的变法,但是大臣,宗亲,地方官,有很多都不同意。

有的人反对只是因为王安石新政的内容触及了其他人的利益,有的人反对则是因为王安石的新政确实有弊病。

更可怕的是王安石还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御史中丞吕海认为王安石的新政有问题,特意列出王安石新政中的过失,宋神宗认为故意找茬,竟然直接将吕海贬斥了。

按理说,王安石应该针对吕海说的对的地方进行采纳修正,不对的地方进行反驳,但是王安石直接置之不理。

宋神宗贬黜吕海,并没有杀一儆百,反而起到了反作用,接下来韩琦,曾公亮,陈升之也相继提出反对意见,宋神宗根本压不下去。无奈之下,宋神宗只能努力的听去这些提出反对意见的大臣们的都说了什么。

宋神宗仔细一听,发现王安石的新政确实有很多不足,于是决定参考多方意见,进行多方考虑。

宋神宗想要参考多方意见的想法,传到了王安石哪里,就变成了推脱之意。王安石激愤之下竟然辞官了,神宗想要改革,自然不肯放王安石辞官,于是挽留王安石。

这个时候王安石却提出,官员们互相勾结,让宋神宗不要在乎流言,坚持走下去。

宋神宗挽留王安石这件事发生后,很多官员都认为宋神宗和王安石已经鬼迷心窍了,于是十多位官员联名辞官隐退。

宋神宗依然没有清醒,想要继续推行新政。即使司马光三次写信和王安石争辩新政的问题,王安石也听不进去,宋神宗也听不进去。

司马光无奈之下,也断然辞官。

而宋神宗和司马光继续推行新政,但是很快新政的弊端已经出现。比如保甲法,王安石要求各地农村住户家里有两个男丁的人,就要出一个人充做地方军,农闲的时候军训,晚上轮流巡夜,维持当地治安。

农民想要从军干嘛做地方军呢,如果各家出一个人,即使不是农忙的时候,也可以出去赚钱,朝廷这样做,就是活活的牺牲了一个劳动力,百姓自然不肯,有的百姓甚至用自残的方式,躲避出壮丁。

这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其他的的不合理的例子还有很多,有的好处,有的有弊端。王安石的新政一出,惹得朝野上下怨声载道。

王安石的新政施行之后,最受苦的就是百姓了,有一年干旱,百姓流离失所,饥民遍地。这时候宋神宗已经意识到是新政税务和民兵的问题,但是王安石认为和新政没什么关系,饥民的问题只需要安抚即可。

后来皇太后和太后坐不住了,忍不住向宋神宗哭诉,宋神宋终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罢免了王安石的宰相职务。

宋神宗一开始的时候拿王安石当成偶像一样崇拜,重用王安石,后来也发现了王安石新政的弊端,后来王安石的新政推行不下去了,于是王安石借口称病,引咎辞职。

宋神宗将王安石调任王安石的老家江宁,让他又回去管理地方去了。

王安石被罢免之后,朝廷发生内斗,宋神宗过的苦不堪言。过了一段时间,宋神宗的境况有了一点,再次将王安石请回来做宰相。

王安石重新推行新政,但是这一次仍然没有得到什么支持,再加上保守派和王安石的变法派内部也出现了内斗和分裂,新政更难推行下去。

这个时候王安石还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还是坚持己见,认为自己只是得罪了人。但是不管怎么样,新政推行不下去,这是事实,王安石即使做了宰相也没有办法推行下去,后来王安石的长子病逝,王安石正好借着这个借口辞官隐退了。

公元1086年,已经66岁的王安石在在钟山病逝。神宗感念王安石的功绩,赐王安石太傅的名分。

公元1094年,宋哲宗亲征,宋哲宗将王安石的新政里面的可取之处找出来着手实施,给宋朝带来了很多的好处。

宋哲宗感慨于王安石的付出,让王安石得到配享太庙的尊崇。

配享太庙为什么能为官员这么看重呢?那是因为臣子的功劳能够像皇帝一样传到了后世,不仅能够名垂千古,他的祖孙后代都能得到朝廷的封赏和照顾。

王安石一生兢兢业业,克己奉公,非常有才华,但是他也有文人的毛病,那就是理想化和过于激进,这样的人做事虽然出色,但是有的时候做事会不实际,不落地,不稳妥。

而且王安石听不进去意见这一点非常可怕,做决策的人,怎么能听不进去意见呢,就像开船的船长,如果不能够耳聪目明,多听听多看看,那不是很快就跑偏吗。

王安石是个热心积极,一心为国的人,但是如果过于激进,不实际,也会对国家造成危害。




王安石是宋朝最具争议的历史名人。

千百年来,对他的评价,众说纷纭,有黑他的,也有夸他的。

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这从他和苏洵、苏轼、苏辙的交恶过程,可窥一二。

01、王安石和苏轼的金陵之会

元丰三年 (1080年),北宋江宁府(今江苏南京)钟山脚下。

一个面色黝黑、白发苍苍的老人,在接待一个来自黄州(今湖北黄冈)的客人。

席间,老人兴致勃勃地问客人:“最近苏轼有没有写什么好文章?

客人笑道:“苏东坡有一次酒醉之后,一气呵成,写了一篇《成都圣像藏记》,一千多字的文章,只修改了一两个字就成稿了。

老人大喜,好奇心驱使之下,将客人带来的文章仔细阅读一遍。

老人感叹道:

“子瞻,人中龙也,然有一字未稳。”

说完,老人将苏轼原文“如人善博,日胜日负”,改为“如人善博,日胜日贫”。

一字之差,意思更为精准。

因此,当苏轼听说此事后,抚掌大笑,觉得老人改得很对,欣然采纳。

正所谓,是英雄识英雄,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大多都惺惺相惜。

因为这个老人不是别人,正是和苏轼并列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

王安石画像

此时,王安石已经罢相四年,再无东山再起的可能;苏轼也一直在被贬。

两人在政治上都不得意,算是同病相怜的难兄难弟。

眨眼间,当时间来到元丰七年(1084年)正月,苏轼又被贬为汝州团练副使。

当时,苏轼特意向朝廷申请,希望自己能住在常州。

宋朝很快就批准了苏轼的请求。

四月,苏轼开始前往常州。

常州和南京离得非常近,苏轼忽然想起了隐居南京的王安石。

此念一起,难以抑制,苏轼想去拜访王安石。

可苏轼转念一想,自己和王安石素有过节,冒昧登门拜访,非做客之道。

苏轼提前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的心意。

七月,王安石收到了苏轼的信,他非常高兴,派人回复,相约一见。

回信后,第二天,王安石,身着便服,骑着一头驴,主动到苏轼停舟之处,求见苏轼。

赤壁图

当苏轼得知王安石来后,激动异常,帽子都还没戴,衣服也还没换,鞋子也没穿好,跳下船来,拱手行礼道:“苏轼今日敢以野服见大丞相。”

王安石笑道:“礼岂为我辈设哉!”

这就是大宋文坛历史上著名的金陵之会。

02、王安石与苏家的过节

众所周知,王安石、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苏洵、苏轼、苏辙并称唐宋八大家。

王安石比苏洵小12岁,比苏轼大16岁,比苏辙大18岁。

但是在宋六家中,王安石成名极早,仅次于欧阳修。

欧阳修画像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首次参加进士科考试,取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是唐宋八大家中进士考试名次最高的人。

(曾巩也参加了这次考试,不过名落孙山)

自古文人相轻,王安石和三苏都有过节。

王安石首先就和苏洵不对付。

苏洵文风,纵横捭阖,洋洋洒洒,而王安石堂堂正正,他非常不喜欢苏洵的文章,认为苏洵不过是“兵谋、权利、机变之言也”。

苏洵更是对王安石嗤之以鼻。

嘉佑元年(1056年)五月,欧阳修宴请开封名仕,苏洵和王安石都应邀参加这次宴会,而且两人就坐在对面。

两人就这样完成了第一次见面。

可苏洵对王安石印象极差。

王安石这人不拘小节,不修边幅,从来都不会打扮自己,蓬头垢面,满身虱子,而且非常不近人情。

他参加宴会不喜欢喝酒,谁劝也滴酒不沾,一点情面都不讲。

之前包拯有次宴请手下喝酒,王安石和司马光都参加了这次宴会。

宴会上,大家觥筹交错,喝得不亦乐乎,唯有王安石和司马光没有喝。

无论包拯怎么劝,两人都不喝。

最后,司马光架不住众人再三劝酒,勉强喝了一杯,唯有王安石滴酒不沾,说不喝就不喝。

这样的王安石真是不适合参加文人宴会。

这次也不例外。

苏洵非常看不起王安石的做派,对欧阳修说:自古以来,那些不近人情的人大多都会为祸天下。王安石将来必定大乱天下!我劝你早点跟他绝交。

王安石和苏家的梁子,就这么结下了。

苏洵画像

嘉佑二年(1057年),苏洵带着苏轼、苏辙参加欧阳修主持的进士考试。

这次考试,苏轼、苏辙、曾巩都考中了进士。

不过,苏轼进士考试成绩是300多名,苏辙是400多名。

(苏洵并没有参加,他终身没有获得功名,是唐宋八大家中唯一一个没有中进士的人)

这样的成绩,苏轼兄弟俩自然是不满意的。

嘉祐六年(1061年)八月,苏轼、苏辙在欧阳修和杨畋的推荐下,参加考试难度最大的考试制科考试。

制科考试分为秘阁试和(崇政)殿试。

成绩共分五等,第一等、第二等只是虚设,最高就是三等。

整个宋朝300多年历史,只有49个人考中。

苏轼剧照

苏轼这次制科,秘阁试由翰林学士吴奎主持、司马光、范镇等人主考;

殿试由宋仁宗亲自主持,时任王安石主考。

结果苏轼成绩是三等,苏辙是四等。

苏轼创下了宋朝制科考试空前绝后的最佳成绩。

最后苏轼被授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事,苏辙被授予商州军事推官。

(苏轼和苏辙考中进士后,正好母亲病逝,兄弟俩服丧丁忧,当时没有授官)

当时,王安石正好担任知制诰,负责起草、下发官员任免书。

对苏轼,王安石没有意见,对苏辙意见可大了去了。

原来,这次制科考试,苏轼写的文章是夸奖宋仁宗的,而苏辙则是痛骂宋仁宗的生活作风问题。

苏辙这种沽名卖直的套路,让王安石大为不满,违背了他的政治主张。

王安石剧照

王安石从政后,主张皇帝乾坤独断,重用值得信赖的官员,大刀阔斧的执政,其余臣子少说多做,坚决服从皇帝旨意,上下同心。

王安石最反感宋朝言官们没事找事,一味地攻击皇帝的小问题。

(有意思的是,其实王安石死对头司马光也主张皇帝乾坤独断)

苏辙这种做法正好犯了王安石的忌讳。

因此,他坚决不同意给苏辙写任命书,哪怕是宋仁宗来劝都没用。

最后宋仁宗还是让其他人起草了苏辙的任命书。

此事一出,王安石算是与苏家结下了梁子。

嘉佑八年(1063年),王安石母亲病逝。

此时王安石已经名满天下,而且谁都知道他日后必定会位极人臣,

因此,很多人都去王安石府中吊唁,尤其是那些文人,都不想放弃这个蹦人脉的忌讳。

当时苏洵也在来到,可他非但不去,后来还写了一篇《辨奸论》痛骂王安石是个大奸臣。

老实说,苏洵做得很过分,当时很多人都为王安石打抱不平,就连苏轼和苏澈也觉得苏洵这事做得不厚道。

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苏洵病逝。

王安石与苏洵的恩怨就此打住,可是这肯定影响了苏轼、苏辙与王安石的交往。

03、王安石与苏轼的交锋

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宋神宗召王安石入京,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即将拉开帷幕。

正好这时,名士刘原父病逝。

刘原父是欧阳修、苏轼等人的好友,名重一时,而且他也和王安石极为不对付,关系很僵。

刘原父死后,苏轼写了一篇《祭刘原父》,苏轼竟然借着这篇文章痛骂王安石“大言滔天,诡论灭世”。

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苏家父子都觉得王安石是个奸臣。

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第二年,王安石官拜宰相),王安石变法正式开始。

王安石变法后,苏辙是铁杆的反对派。

苏轼画像

苏轼比较复杂。

变法初期,苏轼还是比较认可新法的。

“凡荆公所变更者,初时,东坡亦欲为之”。

可当新法引发一些问题后,苏轼曾多次上书指出问题。

那时候,宋神宗和王安石变法舆论压力非常大,听不进不同意见,两人直接把苏轼划入了守旧派。

据史书记载,王安石主持变法期间,苏轼先后四次公开反对新法。

第一次:

熙宁二年五月,王安石变革科举制度,只经义、论策取士,诗词歌赋通通砍掉。

苏轼不同意,大嘴巴喷个不停。

此时苏轼只是殿中丞直史馆,官位比王安石差太多。

王安石将苏轼弄去开封府当推官,让他多干点实事,没事少喷。

(注:开封府推官是个很重要的职务,宋朝很多宰相都干过这个职务,王安石还是很器重苏轼的)

第二次:

这年十二月,苏轼给宋神宗上书一封,正式对新法开炮。

王安石恶心坏了,“见而深恶之”。

但他空没搭理苏轼,你不就一张嘴嘛,你喷你的,我干我的。

第三次:

熙宁三年 (1070年) 三月,大宋举行科举考试,新党吕惠卿担任主考官,苏轼担任考官,有个叫叶祖洽的考生在答卷中迎合新法。

王安石和吕惠卿想让他成为状元。

苏轼坚决不同意,骂道:

“祖洽诋祖宗以媚时君, 而魁多士,何以正风化!”

宋神宗问王安石该怎么办?

王安石这次没有客气,骂了苏轼一顿:

“轼才亦高,但所学不正,又以不得逞之故,其言遂跌荡至此。”

您别管他,苏轼就是发牢骚而已。

果然,叶祖洽被点为状元。

王安石想做什么,苏轼根本拦不住。

第四次:

熙宁四年(1071年)三月,苏轼又憋不住了,再给宋神宗上书一封,对新法大喷特喷,大骂王安石是奸臣贼子。

王安石一开始也没当回事,可苏轼又玩了把骚操作。

苏轼在主持一次考试的时候出了道题,就是皇帝和宰相要不要独断专行?

苏轼历史好啊,举了历史上几个独断专行的例子。

晋武帝灭吴统一天下,苻坚伐晋身死国灭亡;齐桓公重用管仲成为霸主, 燕王哙宠信子之险些亡国。

呃,苏轼其实就是借古讽今,大大咧咧地问,宋神宗和王安石是哪种。

王安石终于火了,直接将苏轼贬到了杭州。

通过这四次交锋,可以看出,王安石其实并没有把苏轼当回事。

两人权力和地位相差太大了,王安石一动真格,苏轼就被收拾得很惨。

04、王安石与苏轼冰释前嫌

可惜,王安石变法遭到全天下人的反对。

熙宁七年(1074年)四月,王安石被宋神宗罢免宰相之位,遭遇重大打击。

熙宁八年(1075年),王安石再次担任宰相。

熙宁九年(1076年)十月,王安石又一次被罢相。

从此,王安石再也没有起来过,被迫在南京养老。

这一次,王安石退得很彻底,一心在钟山隐居,坚决不过问朝堂任何事情。

王安石唯一一次利用自己前宰相身份发挥作用,就是救苏轼。

元丰二年(1079年)七月二十八日,著名的乌台诗案爆发,苏轼被拿下。

八月十八日,苏轼被关进了御史台监狱。

因为苏轼被人举报写诗讽刺宋神宗,欺君犯上。

很多人以为,宋朝不杀士大夫。

实际上,宋朝从来都没有这条法律。

当时,御史台给苏轼拟订的处罚结果就是砍头。

当时,很多人都出面救苏轼,也有很多人希望王安石能搭把手。

关键时刻,王安石非但没有报复苏轼,而且还给宋神宗写了封信。

王安石说:

“岂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

最终,在王安石等人营救下,苏轼没有被杀,只是被贬。

王安石和苏轼关系,有所缓和。

然后,当王安石隐居钟山八年后,金陵之会出现。

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这次相会,两人共游钟山,只谈琴棋书画,佛道文章,不谈朝政大事,相处非常愉快。

王安石甚至劝苏轼就在钟山住下来,和他一起做伴。

苏轼写诗回答道,我早就想和你做邻居了。

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最终,由于种种原因,这年八月,苏轼还是离开了南京。

临行前,王安石写了四首赠别诗送给苏轼,并且对身边夸奖苏轼道:

“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王安石对苏轼的欣赏和赞美,溢于言表。

王安石对苏轼的欣赏和赞美,溢于言表。

可以说,王安石对苏轼做到了问心无愧,他没有半点对不起苏轼。

宋哲宗元祐元年四月初六日(1086年5月21日),

由于新法被司马光和高太后悉数尽废,王安石悲愤不已,吐血而亡。

尘归尘,土归土,王安石在生命的最后,与苏轼冰释前嫌。

然而,王安石怎么也想不到苏轼会对他做什么。

05、王安石和苏轼终成敌人

王安石死后,北宋朝廷按惯例要给王安石写篇制文,总结王安石的一生。

此时,旧党当政,王安石被全盘否定。

而写下为王安石写制文的正是苏轼。

苏轼的文章写的是真好。

王安石好的地方,他避重就轻,轻描淡写;王安石不好的地方大书特书,浓墨重彩的写。

整篇制文,基本否定了王安石,将王安石骂得够呛。

元祐三年 (1088年) 十二月,新党发起反击,请求让王安石配享宋神宗。

旧党知道,新党这是要反扑。

苏轼当时就是旧党领袖之一,旧党在司马光死后分为三派洛党、蜀党、朔党。

苏轼、苏辙就是蜀党领袖,苏轼又上书两封,将王安石骂了个狗血淋头。

苏轼彻底将王安石打成了奸臣,两人在政治上格格不入。

四年前,苏轼还在感叹,“从公已觉十年迟”。

四年前,苏轼却摆出了一副与奸臣王安石势不两立的模样。

政治,真就是玩变脸呗?

说来也是有趣,洛党、蜀党、朔党三党除了共同反对新党,内部矛盾重重,互相打压排挤。

旧党执政后,新法尽废,苏轼又觉得新法有可取之处,反对尽废新法。

结果苏轼再次被贬。

苏轼弄了个里外不是人,新党对他恨之入骨;旧党也很厌恶他。

但是有一点,苏轼和王安石成为了对立的两面。

苏轼剧照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苏轼病逝。

苏轼和王安石的恩怨纠葛并没有结束。

每次宋朝要重用新法时,必定会抬高王安石时,贬低苏轼;

而要打击新法时,又抬高苏轼,贬低王安石。

宋朝灭亡后,元明清三代,基本都是尊苏贬王。

甚至在一些苏轼的故事中,王安石都是大反派。比如元朝杂剧《苏子瞻醉写赤壁赋》、《苏子瞻风雪贬黄州》、《花间四友东坡梦》;明朝冯梦龙《警世通言》中的“王安石三难苏学士”;“拗相公饮恨半山堂”;《醒世恒言》中的“苏小妹三难新郎”,王安石都是苏轼的死对头,大反派。

事实上,真实历史上的王安石和苏轼却不是像后世文人所写的水火不容。

结语、

行文至此,食堂觉得王安石和苏轼的金陵之会,实在是太温馨了。

可金陵之会被所有人给遗忘了,包括苏轼自己。

因为一旦人和人的交往掺杂了政治,往往都无法保持纯洁温馨。




王安石在北宋可算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人,看看这些称谓就知道了: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文学家、诗人。

1.政治家

1042年,王安石考中进士。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史称熙宁变法。

2.改革家

主要是通过变法,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进行改革。

1069年9月发布青苗法;11月颁农田水利条约。1070年,颁布募役法、保甲法。1071年颁布方田均税法,改革科举制度;1072年颁行市易法。1073年颁行免行法。

3.思想家

思想者块,主要通过王安石的著作看的,特别是罢相后的闲居生活,王安石对佛学宗教也有大量的研究。

4.文学家

这个,王安石当之无愧,一生著书颇多。只要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歌曲》、《临川先生文集》等。

5.诗人

王安石留世的诗词不算太多,但很多都是精品。比如他的《梦》

知世如梦无所求,无所求心普空寂。

还似梦中随梦境,成就河沙梦功德。

还有《咏梅》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问题说,与司马光、欧阳修、苏轼反目成仇,这种说法有些不妥,反目是对的,但到不了成仇的程度,说成政见不和比较恰当。

王安石的变法最终失败了,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变法本身存在太多的瑕疵,为百姓生活带来很大的苦难,遭到了反对派的激烈反对。反对派就是以司马光和欧阳修为首,而苏轼是欧阳修的学生,站在欧阳修这边理所当然。

王安石要变法,反对派反对,王安石是当朝宰相,有皇帝力挺,所以为了让变法顺利进行,排挤打压反对派是正常的,但却到不了仇恨的地步。司马光死的时候,王安石去吊唁,还写了悼文呢。




王安石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唐宋八大家中唯一一个宰相。与此同时,王安石还是一名著名的改革家,他所主导的熙宁变法,是宋朝最具争议的一次变法。

也正是因为这次变法,使得王安石变成了一个毁誉参半的人。毫不夸张地说,在清朝末年以前,王安石和北宋奸臣蔡京一样,都是奸臣形象。到了清朝末年,梁启超给王安石平反,写了一本《王安石传》,这才把王安石给洗白了。

那么问题来了,王安石作为一名优秀的文学家、政治家,努力希望通过改革,把孱弱的大宋朝带向强盛,为何会落得毁誉参半的下场呢?


一、熙宁变法失败了。

咱们先不看原因,只看结果。王安石所主导的这次变法,彻彻底底失败了!中国自古以来,以成败论英雄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

你成功了,什么都是对的,但是你失败了,那么大多数人都会觉得你错了!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一点办法都没有。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够获得成功。如果他整天崇拜一个失败者,你觉得他心里会舒服吗?

就算王安石的初心是好的,就算王安石很有才华、才能,就算王安石为了变法殚精竭虑,只可惜,最终熙宁变法还是失败了!

大家也不用为王安石叫屈,类似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屡见不鲜。诸葛亮分明是一个无可挑剔的千古名相,可正是因为他北伐没能成功,所以现在不少人都会抨击诸葛亮没有军事才能,甚至有人说他是失败的曹操。

单纯从结果来看,王安石就配得上被众人唾弃的下场。强者从来不谈理由,他们只会用胜利的结果告诉你真相。


二、王安石用人不当,导致变法失败。

王安石的性格非常怪癖,因为他很有才能,所以他压根不愿意跟凡夫俗子们接近。他近乎执拗的性格,也使得他没几个朋友,大家总是戏称他为拗相公。

你可以说王安石有主见,但是他的主见未免也太大了!但凡他认定的事情,就算所有人都反对,他还是会坚持。哪怕明知道是错的,他也不会更改。因为他完全可以用自己的理论说服自己,自圆其说。

因此,当宋神宗打算启用王安石为宰相的时候,其实很多人都是表示反对的。倒不是因为王安石的才能欠佳,而是因为王安石的性格。可惜宋神宗不听,结果麻烦事儿来了。

当时王安石主持新法,在他的脑子里就一条用人的标准,支持新法你就是我的助手,反对新法或者对新法有疑问,那你就请滚远点。

  1. 司马光是坚定反对新法的一个人,所以他滚得远远的,回家写《资治通鉴》去了。
  2. 欧阳修批评了几句王安石的青苗法,结果直接被打发出京,欧阳修气不过,索性辞职回家养老了。
  3. 苏轼其实是个中间派,他觉得新法是有好处,但是不能太激进,应该慢慢实行。而且苏轼认为新法当中也有不恰当的地方,祖制当中,也有可取之处。

结果王安石大怒,唆使御史谢景弹劾苏轼的过失,气得苏轼只好麻溜地离开了京城,前往杭州担任通判了。


这些人都是北宋响当当的大文豪,也都是著名的政治家,可惜因为反对变法,都被王安石给赶跑了。

这么做倒也不是说王安石做错了,这些反对者在朝中整天逼逼歪歪的,肯定会影响新法的实施。但问题是,这么做会让一些投机分子看出苗头,只要支持变法,就能得到王安石的器重,那还不好说?

因此,大量对新法压根没什么感觉的人,都选择支持新法。王安石就好像如有神助一样,立马兴奋地将他们全部提拔了起来,他认为这是众望所归。岂不知,这里面不少投机分子,成为了破坏新法的重要角色。

比如说,王安石最著名的副手吕惠卿,他懂个毛线的新法,他纯粹是为了升官才选择支持新法。王安石第一次被罢相以后,吕惠卿居然担心王安石复出,威胁自己的地位,所以各种陷害王安石。

这些投机分子对王安石变法的政策,过分解读,变法过度,结果导致民怨沸腾。他们只要求政绩,只要求保住自己的乌纱帽,压根就不顾变法所带来的实际后果。可以说,这些人才是导致熙宁变法失败的根本。而这些,可都是王安石一手提拔上来的。


三、王安石变法如果成功了会怎样?

这是很多人之所以赞扬王安石的主要原因,他们认为,王安石变法如果成功了,那么宋朝可就不是后来的宋朝的。

我们都知道,现实中的王安石变法失败了。过了差不多50年左右,北宋就灭亡了。北宋灭亡的原因很复杂,其中有一点,大家就提到了王安石变法。

正是由于王安石变法的失败,使得新法派和守旧派之间,互相攻讦,轮番上阵,结果导致北宋内耗严重。朝中重臣们,只顾着党派之争,却忘了如何把国家治理好,你说这不是闹着玩吗?

这也是不少人将北宋的灭亡,归结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可如果王安石变法成功了呢?那北宋可就厉害了。按照王安石的构想,变法成功后,至少北宋不会再出现冗官、冗兵、冗费的现象,将大量节省朝廷的开支。

而且王安石变法从各个角度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如果变法大成,那北宋的富有,将会再上一个台阶。国家富有了,那么很多事情就能办起来了。

比如说,当年宋太祖赵匡胤,每年会存一笔钱,打算存个十来年,用这笔钱向契丹赎买燕云十六州。即使赎买失败,也可以用这笔钱招募勇士,夺回燕云十六州。

王安石变法如果成功了,那么北宋会更加富有。有了这么多钱,自然可以通过战争或者赎买的方式,获得更多土地。不排除提前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可能。

此外,王安石变法非常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极有可能是中国古代社会,提前进入资本主义的敲门砖。那时候不少西方人还在树上摘桃子呢,北宋却已经在资本主义的大门口晃了一圈了。


总结:只能说,王安石差点救了北宋。

很多人把北宋灭亡的锅,扣在了王安石头上,其实这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北宋在宋仁宗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衰败的迹象了。

当时三冗现象非常严重,朝廷所收取的赋税,压根就无法应付这些支出。除此以外,宋朝每年还得给大辽、西夏等国家大量的岁币。朝廷不仅没有存款,可能每年还得倒贴。

因此宋仁宗时期就进行过改革,也就是庆历新政。只可惜改革阻力太大,贵族们纷纷反对,宋仁宗只能半途而废。

到了宋神宗时期,宋朝的衰败已经很难挽回了。除了向老百姓征收更多税收,似乎没有第二条路可走。那时候朝中只有两派,一派支持增加税收,另一派则是支持改革。

当时宋朝老百姓的压力已经很大了,农民起义在宋仁宗时期就屡见不鲜了,再增加税收,那不完犊子了?

在这种情况下,王安石横空出世,积极推行变法。他的理由很简单:不需要增加赋税,只需要恰当的经济手段,也能增加国库收入!

仅凭这一点,就深深吸引了宋神宗。这也是宋神宗对变法心驰神往的主要原因。只可惜宋神宗在关键时刻,顶不住百官、两宫太后、各大贵族们的压力,两次罢免王安石,导致变法走进了死胡同。

商鞅变法为何能成功?因为秦孝公顶住了压力,百分之百支持商鞅。可惜世间再无秦孝公,人主多是宋神宗。

王安石差点拯救北宋,这是事实。如果宋神宗顶住压力,不顾骂名,那北宋或许会有另外一番景象。王荆公也不会背负千古骂名了。与其说他们在骂王安石,倒不如说他们在骂宋神宗。




谢邀,绝大多数历史人物的选择,是基于利益的角度考量,换句话说,他们支持,是因为对他们有利,他们反对,是因为对他们有害。

我们知道,任何现有环境下,都会有一群势力庞大的集团,他们垄断资源、权力、财富,但是呢?他们必然是危害国家的,因为利益集团是国家这个躯干的蛀虫,腐蚀机体,只有把蛀虫清理了,才能健康。

北宋到了神宗时代,已经是冗官冗员、财政入不敷出,军队战备松弛,久不识兵戈,而且,军队里吃空饷的很多,上层官僚穷奢极欲,长此下去,北宋亡国不久。

王安石看到痹症,就想变法,但是要知道,任何变法,都是打击这些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必然遭到利益集团的强烈反击。

看看商鞅、吴起、王莽、贾似道、雍正的下场就知道了。

王安石舍得一身剐,敢与天下人为敌,

正如他的诗所说,他要做的事是“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把新桃换旧符,要改天换地,

这场变法注定是失败的,他的下场注定也是不好的,

但是,这正是他们这些人的伟大之处。

王安石是官宦世家出身,以他的出身,完全可以封其父荫,仕途上平步青云,就是凭借自己的才华也可以做到,实际上,他也做到了,他成了大宋的宰相。

如果他的一生这样走下去,完全是非常成功的,他可以选择“斗鸡走犬过一生,天地安危两不知。”。

但是,他选择了变法,得罪天下士人。

如果说商鞅是为了私利,王安石完全就是公心了,他已经是宰相了,

像南宋贾似道也是一样,还有清朝的谭嗣同,他们都是出以公心,而不是为了私利,

反对他的人,大约有三种,一是党争,但凡新党支持的,旧党就反对,二是利益受损,三是对其变法政策条款有意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6

标签:神宗   钟山   金陵   京城   奸臣   新法   进士   宋朝   宰相   北宋   朝廷   新政   皇帝   意见   财经   文章   司马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