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被称为炎黄子孙,那么蚩尤的后代到哪里去了?

蚩尤是中华民族古代神话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是黄帝的强敌,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最为恶毒的邪神之一。据说蚩尤有四个儿子,他们的名字分别是句芒、白泽、赤眉和黄耳。那么,蚩尤的后代到哪里去了呢?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蚩尤的后代并没有具体的记载。但是,在历史文献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有关蚩尤后代的记载,下面就来进行具体的分析。

首先,我们可以在《山海经》中找到一些有关蚩尤后代的记载。在《山海经·海内西经》中,有这样一段话:“句芒者,蚩尤之子也,有三头六臂,住于江水之西;白泽者,蚩尤之子也,人面蛇身,住于江水之北;赤眉者,蚩尤之子也,人面鸟身,住于江水之南;黄耳者,蚩尤之子也,人面獬豸,住于江水之东。”这段话告诉我们,蚩尤的四个儿子分别住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但并没有明确说出他们是否有后代。

其次,我们可以在《史记》中找到一些有关蚩尤后代的记载。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有这样一段话:“黄帝之时,有蚩尤者,闻黄帝之强也,欲与之争,不胜,遂走。”这段话虽然没有提到蚩尤是否有后代,但是却告诉我们蚩尤的故事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最后,我们可以在民间传说中找到一些有关蚩尤后代的传说。在一些地方,人们相信蚩尤的后代是兽类或者妖怪。例如,在湖南省湘西州,有一个叫“蚩尤妖”的传说,说蚩尤的后代是一种会变成人形的妖怪,它们身材高大,手臂异常粗壮,头上有两只大角,脸上长着尖牙,吃人肉。在江西省南昌市,也有一个“蚩尤妖”的传说,说蚩尤的后代是一种会变成人形的妖怪,它们身材高大,皮肤黑色,头发乱糟糟的,长着一双红色的大眼睛。

综上所述,虽然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没有具体的记载,但是在历史文献和民间传说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有关蚩尤后代的记载。这些记载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却都反映了蚩尤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谢谢邀请!今天,蚩尤的后代现在到处都有。黄帝击败了蚩尤,而蚩尤的后代还存在,在长期生存繁衍的过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的一部分,他们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如武夷山至今还留下了蛮夷的痕迹;吴越,南海也是古称。这都是蚩尤后代生活的地方。从古至今,之所以能形成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靠的是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黄帝和蚩尤的斗争,是两个部落之间的矛盾,不是中华民族和外敌的矛盾,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有过各民族之间的矛盾,一但有侵犯中华民族的利益的时候,中华民族的人们会团结起来,共同对敌。这就是说,中华民族靠的是向心力,从古至今,团结起来,形成了今天的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蚩尤的大名想必各位都有所耳闻,也是一代战神,那么蚩尤被黄帝杀死后,蚩尤的后代到底去哪了?有人说蚩尤的后代就是汉族,有人说苗族,众说纷纭,我们一起从历史的证据来看看这个问题。

蚩尤大约出生在公元前2500百年,是少数民族九黎部落的首领,他带领着九黎从南方北上,来到了中原生活。也因此爆发了和炎黄二帝的激烈战争,这件事情还被记载到古籍当中,蚩尤也是在和黄帝的战争中被杀而亡。而且蚩尤还制造了金属,他将金属炼化成刀戟和斧头之类的东西,用它们作为利器,从而在战争中所向霹雳,无人能敌。蚩尤所带领的部落还将谷类的种植等农业发展的更为壮大,这也是当时社会进步的一大亮点。除此之外,蚩尤还发展了陶制品,铸铁技术和陶制工艺在当时都是一个巨大的发现,也是蚩尤不可磨灭的功绩之一。

蚩尤后裔后来演变成什么民族?

尤被汉族人民尊称为“战神”,这是因为蚩尤作为上古时代九黎部落的首领,作战勇猛,曾让黄帝部落九战九败。而蚩尤最终败在了黄帝手中,身首异处,他的部下也相继各奔东西,四散而逃,这也给历史学家们留下了“蚩尤后裔是什么民族”这个疑问。

当下较为主流的说法认为,蚩尤战败后,他的不少部下加入了炎帝、黄帝的部落,渐渐融入了他们的文化当中,成为了华夏族的祖先。经过上千年的演变,他们的子孙便是现在占中国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汉族的很多姓氏也跟蚩尤有关,而汉族人对待蚩尤的态度--将他尊称为“战神”,也为蚩尤后裔是汉族提供了证据。

另一种说法是蚩尤后裔是苗族。首先,在苗族地区,流传着很多神话传说、山歌民谣,而其中有很多都与蚩尤有关,大部分苗族人也认为蚩尤就是自己的祖先,蚩尤在苗族人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其次,从地理位置说起,有历史学家认为,本来生活在黄河流域的苗族,在败给了黄帝部落之后,不得已迁至贵州等地,也就是现在苗族人大量聚居的地方,这与蚩尤所率领的九黎部落的生活之地相一致。也有研究表明蚩尤后代是羌族人,但这一说法还有待考证。无论蚩尤后裔是什么民族,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现在中国的很多地方都能看到蚩尤的雕像,而他所代表的勇敢战斗、面对强敌不屈服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一大财富。

蚩尤的宝贝蚩尤之旗是什么样的蚩尤之旗,看字面意思,用现在的话来翻译,很多人应该会将其理解为蚩尤部落的象征,是一种像国旗一样的东西。但是很可惜,如果这么理解,我们就理解错了,因为蚩尤之旗虽然是一种象征,但并不是蚩尤部落的象征。

最近新闻报道,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所谓良渚文化,是发现距今5300-4500年左右分布的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而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则在钱塘江流域的东北部、东部的文化。良渚文化就是战败后的蚩尤后裔建立的,建设良渚古城这些大型军事防御体系,估计是蚩尤部落担心黄帝部落继续对他们追击,或是来自南方当地的土著部落攻击,而建立的自我保护措施。

据说蚩尤后裔主要姓邹、屠两姓,因为当年与黄帝的战争打的很残酷,黄帝追杀蚩尤后人,一部分蚩尤后裔被打散,没有跟主体南迁,而是北迁,加入了荤粥(匈奴之别名)等北方部落。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我是@黑白史




——字匿信史

首先,我们得明白蚩尤族的标志或者说主要生产、生活方式,才好根据这个属性分析其后代的流变。


「尤」字的构形为六指或者是手上长了赘肉,分化字「疣」就是为了表达「尤」字的构形本义。因而「尤」字表示特异、突出的含义,就是从构形本义直接引申来的。所以,蚩尤的「尤」字,就表示近似于“王”、甚至“帝”一样的领导者含义。

“蚩尤”之所以不是蚩王乃至蚩帝,正是为了对蚩尤所代表的蚩(尤)族的贬低。所以,“蚩”才是蚩尤族真正的族属标志。

金文「蚩」从止从两虫或三虫。「虫」字是所有非陆行生物(滑行生物)的统称,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虫”的行进轨迹是立体的,上下左右前后任意方向皆可前行。所以有鳞虫、羽虫之分,基本上鳞虫都是能入水的,羽虫都是能飞的。

因此,「蚩」的构形有两解,一个是经常活动在水面,所以脚下都是鳞虫,上图其中一个金文「止」的下部甚至像船,整个构件“止”甚至像人在乘船;另一种稍微牵强,那就是以鳞虫(鱼类)为食物。而蚩尤族在南方,“蚩尤”族的标志和鱼有关,跟如今南方为鱼米之乡的形容一脉相承。

从蚩尤铜皮铁骨的传说看,蚩尤族极可能是捕鱼为主,稻作为辅的生产方式。如今的南方人仍然是“饭稻羹鱼”,在古代稻作产量不高的时候,南方人更多的时间进行驾船捕鱼就很自然。要驾船捕鱼,必然得有船,造船就得伐木。

而南方有铜山,汉代淮南王以铸币(铜币)致富,甚至能叫板中央。蚩尤族因为伐木造船,需要大量的伐木石器,在制作石器工具时,必然会遇到铜矿石乃至天然铜。因此,在蚩尤族捕鱼为生,大量伐木造船的假设下,蚩尤族在冶炼金属出现之前,就使用自然铜来打造少量的铜制兵器盔甲的可能性还是很高的。

所以,蚩尤族的标志有三个,稻作、嗜鱼,金属崇拜(源于造船),但稻作被整个南方继承,于是算不上真正特色标识。而一般认为最可能是蚩尤后代的是苗族,苗族自己也尊蚩尤为远祖。而从嗜鱼,金属崇拜这两个特点看,苗族也很相符。

苗族在梯田也会进行稻田养鱼,这究竟是远古流传下来的习惯,还是后来才养成的无从考究。但从开发梯田这个行为看,苗人从江边平地被赶到山区,然后才不得已开发的梯田这一历史不容否认的。因为猎人学习平原人在山上种田进而开发的梯田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即使有那么几位猎人转化为农民,也不可能发展出苗族这样的大民族

新禾节捕鱼

而金属崇拜方面,苗人佩戴银饰是各族之最,而且该习惯一般认为是古而有之。这种习惯的由来,最可能是源于古代造船发现铜矿(乃至少量金矿)与银矿。苗人古歌中有:“金子冒出来,像只大黄牛,银子冒出来,像只白绵羊。”

因而,蚩尤铜皮铁骨,并不是有意的佩戴盔甲,而是出于金属崇拜而打造金(铜)饰,而蚩尤族女性就打造银饰。后来蚩尤战败,男性佩戴金(铜)饰的习惯被强行消除(戴的要被视为造反,又或者因为铜是流通货币的材料,金(铜)器被全部收取或交换为其他财物)。银器因为质地软不能制造兵器,而且在我们古代,基本上不是主要的货币,因而女性佩戴银饰的习惯被保留下来,并发扬至几乎全身佩戴:

从佩戴银饰的习惯来看,蚩尤族的主要继承者是苗族,其次是侗族,至于彝族,很可能是苗族(蚩尤族)与外围本地土著长期混居而形成的。

但从蚩尤以捕鱼为主的生产习惯来说,蚩尤族实际已经泯灭,而从广义(文化)角度来说的炎黄族,实际是谷物生产为主、以漢字文化为主体的民族,因此,虽然从血缘来说,漢族与苗族存在一定的差别,但从生产习惯,文化传承来说,苗族等蚩尤族后裔,实际上已经炎黄化。中华民族(炎黄后裔)包括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完全没毛病,并不是有些人说的,纯粹只是政治意义的存在。




在我们神州大地这片热土上曾经有两个部落,他们的首领分别是炎帝和黄帝。在今天黄河中下游一带繁衍生息,经过无数次的战争、迁徙与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华夏民族,因而说我们都是炎、黄的后代,称之为炎黄子孙。 中华民族有两个"别称",一是"中华儿女",二是"炎黄子孙"(炎帝与黄帝的子孙,或者只说"黄帝子孙")。这两种称呼有时候可以通用,都是指的中华民族。但是大同之中又有小异,"中华儿女"之称是近代才出现的,其含义偏重于文化(是共同接受中华文化的群体);"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之称古已有之,其含义偏重于血缘(有共同的祖先)。因此,有些少数民族可以接受"中华儿女"之说,不愿接受"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之说。 一个民族的形成,首先是由于血缘。其次才是由于文化。在原始社会中,一群人能够长期生活在一起,大概总是一家人、一族人。以后这个部落发展壮大了,才会接纳血缘不同的人群参加。在世界上数以千计大大小小的各民族之间,有些民族特别重视血缘,认为血浓于水,在血缘上有排他性,很不容易接受外来的人群参加;有些民族重视文化,只要外来者接受了我们的文化,我们就欢迎他们参加,不加排斥。中华民族在形成之初就是一个由许多部落组成的复合体,以后在发展中也就表现出首重文化不太计较血缘关系的特点。 正因为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具有重文化轻血缘的传统,所以文化色彩较浓的"中华儿女"之称比起血缘色彩较浓的"炎黄子孙"之称更容易为大家所接受。对"炎黄子孙"之称反对最力的是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教授。1991年5月,我们在上海会晤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他直指"炎黄子孙"之说违背史实,因为中华民族是多源的,既是多源,即无共祖(共同的祖先)。"炎黄子孙"之说,既不科学,又不利于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因此,他认为在学术研究工作中,在正式的场合里,不要使用"炎黄子孙"一语。 1996年8月,笔者到滇西少数民族地区参观考察,听到一些彝族学者提出了"中华彝族"的说法,觉得此说值得肯定,值得赞赏。因为其中的"中华"二字是指文化传承,"彝族"二字是指血缘关系,"中华彝族"就是接受了中华文化的彝族子孙,其含义既简单扼要,又十分周到。 由于"炎黄子孙"之说,涉及到中华民族的起源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听惯了中华民族历史一元论。那就是: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的始祖是黄帝,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是西北的黄土高原,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中华文明的传播是以发源地为中心,然后向四方辐射。简言之,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始祖,一块发源地,一条母亲河,中华文明只有一个中心,逐渐传布四方。历史真相真是如此么?绝对不是。这个古史框架是由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建立起来的。当时的司马迁也并不能畅所欲言,他明知道出身东夷的伏羲与出身南蛮的神农都比出身于西戎的黄帝历史悠久,但是汉武帝自比黄帝,一定要以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他也只好屈从,却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一些真实情况,希望读者"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自己悟出其中的道理来。 到了近代,我国的考古工作刚刚起步,著名的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著名的历史学家蒙文通先生就首先起来向中华民族历史一元论挑战,大胆指出在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中华大地上至少已有三个民族集团互争雄长,各个集团对于创造中华文明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儒家的孔孟出身于东夷集团,道家的老庄出身于南蛮集团,中华民族并非只是炎黄二帝的子孙或者黄帝一人的子孙。 后来由于东南百越地区考古发现越来越多,中华民族的来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又由过去的三分法修正为四分法。不论三分也好,四分也好,中华民族历史一元论总是彻底推翻了的。 因此,用"炎黄子孙"或者"黄帝子孙"来代表"中华民族",是以偏概全,显然不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3

标签:炎黄子孙   后代   彝族   中华民族   炎黄   苗族   汉族   黄帝   血缘   后裔   子孙   民族   部落   财经   文化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