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虽小却国力强大?历史上小小日本为何敢于多次入侵中华?

日本在近代历史上多次入侵中国,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原因是,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对日本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导致日本经济下滑,大部分人失业。军国主义思想慢慢日益膨胀,急需发动战争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以此来缓解本国的阶级矛盾,转移国内视线。

一般认为,日本入侵中国的直接导火索是1931年9月18日发生的“九一八事变”,也就是日本关东军在沈阳附近炸毁南满铁路,并借此为借口,发动了对中国东北的武装侵占。

但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野心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

一方面,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土狭小,资源贫乏,人口众多,又受到西方列强的影响和威胁,因此有着强烈的扩张欲望和民族主义情绪。

另一方面,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发展了强大的工业和军事实力,但又面临着国内市场不足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困境。

特别是在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之后,日本经济陷入了严重的困境,国内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

为了摆脱危机,日本统治集团采取了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政策,加强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

1927年7月25日,时任内阁总理大臣田中义一在臭名昭著的《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中写到“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这也成为日本的扩张的大方针。使其侵略野心变得具体,可实施。

而中国作为一个近代以来长期遭受列强欺凌和内部分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拥有广阔的土地、丰富的资源、庞大的人口和悠久的文化,在日本眼中是一个极具诱惑力和侵略价值的目标。

所以,在历史上,日本多次对中国发动战争或者制造事件,试图从中国夺取利益和特权。

例如,在1894年至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日本打败了清政府,并迫使其签订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割去了中国台湾岛和澎湖列岛,并获得了在山东半岛等地的租借权和开放权。

在1904年至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日本击败了俄国,并从俄国手中夺取了在中国东北和内蒙古等地的特权,并在东北设立了关东都督府、满铁等殖民机构,并建立了关东军。












日本不小。


日本小,那是和中国比起来,那确实小,但是你和欧洲比一比看?我们看几个欧洲主要大国:


英国,领土24万平方公里,人口6605万

德国,领土35万平方公里,人口8269万

法国,领土55万平方公里,人口6711万。

日本,领土37万平方公里,人口1.2亿。


我们看到,在欧洲主要大国英法德里面,日本领土大于英国,大于德国,仅仅小于法国。当然,历史上的英法德由于有殖民地等等原因,领土一度比日本大得多,但是日本本身领土确实不小。

日本之所以看起来比较小,一方面是因为其领土细长,另外一方面是在中国旁边,有了对比就显得“小”了。


现代工业化的特征是并不需要庞大的领土也可以获得强大的国力,比如说大英帝国,大英帝国起家的时候就一个英伦三岛,但是却占据了地球四分之一的土地,这就是明证。日本的领土虽然非常贫瘠,但是有一个额外的好处:它是四面环海的,因此日本海上贸易是非常方便的。


特殊的历史机遇


日本当时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历史机遇,就是当时的清朝在欧洲列强的胁迫下,根本无力和日本竞争。美国黑船来袭后,日本门户开放,但是由于旁边有一个巨大的帝国,欧洲列强对日本普遍没有兴趣,这给了日本一个喘息的时间,而不像中国,从开始就是被步步紧逼,喘不过气。


在历史上,中国是东亚和东南亚都是毫无疑问的唯一霸主,自历朝历代的征伐,从商周时期的畿服制度,到此后的册封制度,羁縻制度,到明朝以后建立比较稳固的朝贡制度,日本一直游离在朝贡体系边缘,在中华体系看来,日本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边缘国”,日本不能直接和中原王朝交易,只能靠走私之类的维持贸易,当年活跃在中国沿海地区的“倭寇”,实际上是他们又是商人又是海盗。


日本心里是很清楚中国是日本的文化养母的,奈良城就是直接参照长安城建的,日本的文化,制度无一例外的洋溢着中华文明,日本打中国是有心理障碍的,最典型的就是日本福泽谕吉,福泽谕吉在早期的作品里面还有和中国人同为东亚人的感觉,后期的作品就是不折不扣的帝国主义分子,日本在学习工业技术获得成功后,不但没有打算反哺它的文化养母中国,反而挑起了中日战争,用“恩将仇报”来形容,不为过。


当年中国大唐时期,日本白江口之战输的一败涂地,但是大唐并没有因为日本输掉,然后立即进攻日本,反倒是日本自己紧张过度,沿海搞了一堆的防御设施,当日本人看到大唐对于日本压根没什么兴趣后,派出了遣唐使,学习大唐文化和制度,而大唐从未对日本有过侵略之意,反而尽心传授,日本学习了大唐多少东西我都不想说了。

我想这大概就是大陆之国和岛国的区别。




海岛小国的日本,厌烦了无休止的火山、地震、海啸,千百年来梦想着抢占朝鲜半岛,踏足富饶广袤的东亚大陆,拓展大和民族的生存空间。早在公元646年,日本孝德天皇仿照唐朝制度推行新政,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加强了日本中央集权,让日本从奴隶社会进入到封建社会,国力大增,野心也随之膨胀,妄图干涉朝鲜半岛事务,不自量力地想与大唐一较高低。

公元663年8月,唐军兵分两路直逼百济叛军老巢周留城,刘仁愿率一部人马由陆路挺进,另一路由名将刘仁轨率万余水军由海上包抄。

白江口,大唐、倭国海军不期而遇,进而爆发惊天激战。参战的唐军,只有一万三千人,战船一百七十艘,而倭军集中全国精锐,凑足四万二千人,战船一千余艘。但此时的唐军,兵将是百战之师,战船有坚甲利器,刘仁轨指挥有方,战力之强,兵锋之利,绝不是倭国临时拼凑起来的乌合之众所能抵挡的。倭军凭着悍不畏死地气势,舍身突击唐军,而我大唐水师从容应对,火箭、投石机远程打击,临近时有楼船配备的拍杆击碎敌船,灵活高速艨艟撞击敌人,即使是近战,唐刀也完胜倭军的铁刀。于是,唐军大败倭军,“四战皆克,焚四百船”,“ 烟炎灼天,海水皆赤”。

大唐白江口一战,让东亚祸乱之源的日本蛰伏了千年。

日本是一个海岛国家与游牧民族一样都具有很强的对外扩张性。尤其是日本这个被诅咒的土地。据全球有记载的破坏性海啸大约有260次左右,平均大约六、七年发生一次。发生在环太平洋地区的地震海啸就占了约80%。而日本列岛及附近海域的地震又占太平洋地震海啸的60%左右,日本是全球发生地震海啸并且受害最深的国家。使日本形成了一种极为狭隘的文化。

到了近代日本的实力超过了中国助长了日本的野心,加之日本地震频繁人口的快速增长,日本贪婪的目光又看向了中国。发动了侵华战争,又发动太平洋战争最终迎来了两颗原子弹。国家也被美国占领了。

中国从满清朝以来,有康乾盛世,觉得无比强大,然后就走下坡路。因为当时觉得自己是天朝大国,固步自封,然后就变得国将不国了。在这一方面,中国古人说的最清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值得每一个人认真思考的。中国要永远把自己放在前进的路上,没有终点的路上,千万不要自以为是,就像现在这样,美国永远是世界老大,中国要把自己永远放在追赶的路上,才能够永不懈怠,才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日本是一个海岛国家与游牧民族一样都具有很强的对外扩张性。尤其是日本这个被诅咒的土地。据全球有记载的破坏性海啸大约有260次左右,平均大约六、七年发生一次。发生在环太平洋地区的地震海啸就占了约80%。而日本列岛及附近海域的地震又占太平洋地震海啸的60%左右,日本是全球发生地震海啸并且受害最深的国家。使日本形成了一种极为狭隘的文化。

在日本的地理位置极好是一个完全的海岛国没有陆地接壤,在近代之前唯一能进入日本的通道就只有对马海峡,进可攻,退可守。一旦被中国打败,日本立刻在九州布置重兵,中国是很难打进来的。减低日本攻打中国的成本,再加上日本对中国来说实用价值太低了了,打下日本也没用。而日本打中国就很有价值,中国打日本就像富人抢穷人,而日本打中国就像穷人抢富人,心态不一样。



到了近代日本的实力超过了中国助长了日本的野心,加之日本地震频繁人口的快速增长,日本贪婪的目光又看向了中国。发动了侵华战争,又发动太平洋战争最终迎来了两颗原子弹。国家也被美国占领了。




日本面积小而国力强大,多次侵略中华。主要原因有三点。1、自身生存需要。2、民族性格。3、文化基因。另外历史上日本侵略中华次数为2次半。1931年-1945年的侵华战争、1894年的甲午战争以及只能算半次的万历年间丰成秀吉侵略朝鲜。明朝中后期的倭寇之患不是国家间的战争,只是中国沿海海盗商人和日本浪人之间组成的犯罪集团,属于贼寇海盗。需要说明的是,这2次半,在开战前只有1931年侵华战争时,日本的国力的全面超过中国的。下面简单聊下为何日本屡次侵华。

1、自身生存需要。日本是个岛国,面积狭小,且人口密集。而地国土面积70%被森林山地覆盖,可用耕地面积只有20%多。加上日本四岛处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火山地震频发。日本这些小岛上,生存的环境是非常恶劣的。因此养成了日本人强烈的危机意识和侵略性。从大化该新日本进入封建社会以来,其实历代日本人都在为寻找更好的生存土地而努力。而一衣带水的中国,恰好又占据着世界上最好的地形之一,自然成了日本人侵略的首选。在中国强大时,作为中华最好的学生,日本自然知道身边这个庞大的古国多么不好惹。而一旦中国进入衰弱期,则日本国内的军国主义思想就会抬头。

2、民族性格。自然环境和生存环境造就了日本这个民族强烈的危机意识和不安全意识。而日本历代统治者又在对国民进行军国主义的催眠教育。始终让日本人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在古代中华强盛的时候,周边蜀国无不俯首称臣,唯独日本在唐代以后,就开始以平等的身份和中国相处。称他们的天皇为日出之国的君主,我们的皇帝为日落之国的天子,不管这个勇气是不是梁静茹给的,但是日本这个民族在漫长的岁月里,一直具备着强烈的侵略性和民族自尊心。相比于朝鲜、越南、琉球等国,日本对中华少了一丝畏惧,而更多的是羡慕嫉妒。同时蒙元时期的两次远征日本,也让日本人吓出一身冷汗。如果不是运气好加上大海险阻,这个国家早被灭了无数次了。从那时候起日本人或许发现,中国这个温和的老师,如果真想灭亡他,大概率他们没有反抗之力。

3、文化基因。衍生于中华文化且极端变异后的日本文化基因决定了,日本那极端对中华领土的侵略意识。网络上以及日韩的史学界流传一句话:“崖山之后无中华,明亡之后无华夏。”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一直是以中华文化的一份子为荣,在宋朝灭亡后,更是觉得自己是中华文化的正统继承人,这个观点在今天的日本史学界依然存在。据传在南宋灭亡后,日本天皇曾经率领臣民在海边披麻戴孝,隔海祭奠。宋之后,日本对中华的敬畏之心消失了,他们认为作为正统的中华文化已经在蒙元的铁骑下灭亡了,明清的中华不再是正统。因此他们有了挑战中华的真正勇气。

日本第一次挑战中华,是在丰成秀吉统一日本后,也就是他们所谓的战国(村长大战)后。已经认为比肩中国古代战胜的丰成秀吉开始飘了,把目光投向了对岸已经江河日下的大明帝国,自然先选择了中国最坚实的小弟朝鲜作为跳板。勇气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结果是悲剧的。迟暮的大明帝国在名将李成梁的率领下,给了日本古代战胜好好上了一课,小日本惨败,丰成秀吉郁郁而终。这次侵略输得很惨,对中国几乎没伤害,因此算半次。

第二次到了1894年,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后国力日强。自然迫切希望需要更广阔的土地去实现他们的大日本帝国。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1894的时候,经历了洋务运动的清王朝,并不是大家想的那么弱。那时候的清帝国如果不是慈禧掌权,换一个稍微能干且头铁的皇帝(乾隆这样的就够了),全力开战的话,胜算很大。甲午战争对日本来说,是赌上国运的战争,赢了日本从此起飞,迈入世界强国之列,输了则明治维新失败,日本将会沦为列强殖民地。

第三次,从1931年918事变开始,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日本对中国进行了长达13年的侵略,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这段历史上上过学得都很熟悉,我就不讲了。这次的侵华战争,我们的国力的全面落后于日本的。而日本当时的国力,正是依靠甲午战争的赔款发展起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8

标签:日本   明治维新   国力   甲午战争   中华   海岛   大唐   帝国   日本人   领土   海啸   中国   人口   强大   面积   国家   财经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