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对甲午海战的理解有哪些误区?

受邓世昌指挥军舰撞击吉野号这一说法的影响,很多人都牢记住了吉野号这艘日本军舰,甚至在老电影《甲午风云》中,这艘军舰还被影射成了日本联合舰队的旗舰。

但事实上,当年日本联合舰队的旗舰是松岛号,吉野号在黄海海战中的表现虽然很出彩,但由于其在黄海海战中使用了一套备受争议的战术,该舰的最高指挥官坪井航三反而在战后受到了指责。

在黄海海战交火前,日本联合舰队编排了一个极为特殊的队形,他们放弃了传统的、所有军舰都组成一个大阵的排列,而是把速度最快的吉野号、浪速号,秋津洲号和高千穗号编排了成一个四舰组成的游击队。

在长达五个小时的海战中,这支游击队始终凭借着高航速不断的围着北洋水师游走,并持续不断的攻击北洋舰队阵列中最薄弱的部位。

1、海战的一开始,这支游击队避开了北洋水师的正面,直接突向北洋水师阵列的右翼,成功击沉了攻防实力最薄弱的超勇号并重创了扬威号。

2、海战的最后一刻,面对试图脱离战场经远号,日军的这支游击队再次凭借着高速快速追上,并对经远号展开了长达一个小时的炮击,最终导致该舰沉没。

北洋水师在黄海海战中战损了五艘军舰,以吉野号为首的第一游击队就包办了其中的三艘,可算是夺取了本次海战中最大的功劳。可问题也恰恰就出在这里,由于坪井航三光顾着吃肉,他只忙着如何击沉北洋水师最弱的军舰,却全然忽略了火力密度更大的黄海海战主战场。比睿号遭到重创、搭载着日本海军军令司司长桦山资纪的西京丸号差点被鱼雷击沉,旗舰松岛号被引爆弹药酿成大爆炸,面对众多友舰遭遇险情,坪井航三却始终视若无睹。

也就是说,以吉野号为首的这支游击队虽然在海战中建立奇功,但建功的背景却建立在其他日军战舰拖住北洋水师主力的背景下。这也直接导致事后的论功行赏环节,坪井航三反而被边缘化。

所以当年的甲午海战,吉野号的存在感看似很高,但它却并没有在真正的主战场中出现过。至少从北洋水师主力战舰上的参战人员在战后的回忆来看,日军三景舰上的120毫米速射炮对他们打击的影响,远远超过上述那四艘军舰。

或许是北洋水师覆灭的结局实在是不想让大家回忆,在很多资料甚至教科书中,对北洋水师的最后一战——威海卫战役的描述实在太过于简单。只是简单的概述北洋水师在此战中全军覆没,多位历史名人自尽身亡,可整个战役的全过程是什么?很多书籍却给予了回避。

之所以回避,是因为这一仗打的实在太窝囊太耻辱!

1、旗舰定远号直接被日军鱼雷艇偷袭搁浅在海里,同一级别的战舰镇远号更在事后投降,成为了日本军舰。

2、同样在这一战中,日军鱼雷艇大队大放异彩,在海战史上尚没有鱼雷艇能够击沉敌舰的背景下,日军鱼雷艇一鼓作气,以夜袭的方式先后击沉北洋水师三艘军舰,并重创搁浅一艘,日军鱼雷艇给北洋水师造成的损失吨位甚至超过了几个月前的黄海海战。

3、更耻辱的是,北洋水师在最后的战役中并不是全部被击沉,而是有10艘战舰和3000多名北洋水师官兵选择投降。这也是清朝对外作战以来,单次投降人数最多的一次。




甲午战争是中日战争,是在1894年日本发动的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战争。1894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叫“甲午战争”。

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日本帝国主义乘机出兵朝鲜。同年8月,日本海军突然袭击黄海的中国海军,对我国发动了侵略战争。中国广大士兵和一部分军官英勇抗日,如陆军左宝贵坚守平壤,中炮牺性;海军“致远”、“经远”两舰管带邓世昌、林永升及其舰上官兵奋战到底,坚持到最后壮烈殉国。

我最大的理解是:在甲午战争期间,主要的是卖国贼李鸿章把持下的清政府,一味“保船避战”,妥协求和,使我们中国失败。清政府腐朽无能,经营了16年耗银数千万两的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然后,在1895年4日,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以后,中国的大片领土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并且在条约规定的巨额赔款,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加快了日本帝国主义化的过程。在历史上,甲午战争的理解不是误区,而是日本帝主义的利用我国廉价原料和劳动力,残酷地剥削中国人民,直接掠夺了中国人民的财富,阻碍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利用各种手段迫使中国重新走向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其实仔细盘点一下会发现误区真不少,下面我就具体为大家盘点一下目前人们对甲午海战的主要误区:

北洋水师基地刘公岛上妓院、赌馆林立——过去有一种说法认为:北洋水师军纪败坏,以致于刘公岛上有多大70多家妓院、赌馆。问题是刘公岛只有区区3.15平方公里,在这有限的空间里还得布置各种军事设施以及官兵宿舍,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公岛上还能布置下70多家妓院、赌馆吗?退一步讲就算能安排下,可别忘了刘公岛是军事基地,岛上并无多少常住人口,这意味着这70多家妓院、赌馆都是面向北洋水师官兵营业。然而北洋水师一年中仅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驻泊刘公岛,其余时间则在烟台、天津、旅顺等地巡防,这70多家妓院、赌馆仅仅依靠每年四个月面向北洋水师官兵营业是如何生存下去的?

北洋水师吸食鸦片成风——丁汝昌、刘步蟾、林泰曾战败殉国时都采用了吞食鸦片的自尽方式,于是有人得出结论:北洋水师军纪败坏,吸食鸦片成风。说这话的人其实不懂战争,也不懂医学。事实上在当时鸦片不仅是毒品,而且也是世界各国军队常用的麻醉止痛药品。实际上关于丁汝昌、刘步蟾、林泰曾自杀殉国的鸦片来源是有明确记载的:是从北洋海军自己的军医院得来,而不是从烟馆购买而来。如果他们当真吸食鸦片成瘾,身上怎会没有多余的鸦片,还需要去医院拿?

北洋水师利用军舰载客走私——某些影视和文学作品言之凿凿地声称:北洋水师利用工作职务之便用军舰私自载客牟利,乃至于参与走私。然而北洋水师的军舰不比客轮,是没有固定航期、航线的,而是根据上峰的指令临时派遣,那么乘船者如何计算买票登船的日期时间呢?又如何能确保军舰要去的地方正是自己的目的地呢?答案只有一个:根本不是北洋水师私自载客,而是官方安排的大员利用职务之便搭乘军舰,对此北洋水师属于身不由己的被动接受方。

定远舰主炮晾晒衣物——据说北洋舰队访日期间日方军官东乡平八郎在定远舰的主炮炮管里摸到一手灰并且看见北洋官兵将衣物随意晾晒在主炮上。可实际上定远舰是当时的亚洲第一巨舰,其主炮距离甲板的高度为3米左右,东乡平八郎是怎么以不到一米六的身高伸手摸到炮管的?尽管当时中国人的平均身高要高于日本人,但应该也不会有人冒着摔断腿的危险把衣服晾那么高吧?就算北洋水师再怎么军纪涣散,军舰桅栏不能晾衣服吗?为什么一定要搭着凳子、扶梯去主炮上晾呢?

邓世昌在军舰上养宠物属于违规行为——事实上军舰上养宠物不是什么违规行为,而是世界各国海军中相当普遍之事:豢养这些动物并不是毫无来由的,最早登上军舰的动物是猫,这是因为跨海远征必须保证充足的粮食储备,而在军舰上堆积大量粮食无形中吸引了老鼠的眷顾。为保证战士们的口粮,猫就被引入军舰。当19世纪世界各国普遍进入蒸汽战舰时代后军舰上的动物种类也日益繁多起来:除了猫之外,狗、猴子、鹦鹉,甚至是熊这样的大型动物。这时豢养这些动物的主要目的已不是消除鼠患,而是为了调剂船员们在长途航行中疲惫的精神。当中、日两国模仿西方海军的模式创建自己的近代化海军时几乎照搬了当时称霸海洋的大英帝国海军的服装、饮食、礼仪和军语词汇等等。至于在军舰上养动物在当时的西方海军中乃是通例,而《北洋海军章程》和日本联合舰队条例也都并未就此作出禁止性规定。邓世昌在致远舰上豢养太阳犬并不违反《北洋海军章程》任何一条,与此同时日本联合舰队旗舰松岛号上的宠物则显得比较别致——一头大黄牛。

北洋舰队官兵和伊东祐亨、东乡平八郎是同学——有的影视作品为了让观众牢记国耻发愤图强而将北洋舰队官兵同他们的对手伊东祐亨、东乡平八郎刻意塑造为英国皇家海军学校的同学以象征甲午战前中日两国海军之间的竞争关系。然而实际上伊东祐亨压根没有赴英留学的经历,何来同学之说?至于东乡平八郎当倒是于1871年赴英留学,可他读的是商船学校,而不是英国皇家海军学校。而中国北洋舰队官兵赴英留学是在1877年,此时的东乡平八郎已前往船厂见习日本订购的扶桑舰的建造。

黄海海战中丁汝昌不设代理指挥员,以致于旗舰信号装置被摧毁后全军失去指挥——事实上丁汝昌压根不需要设代理指挥员,因为世界各国的军队在战争中有一条约定俗成的惯例就是根据军衔大小在上级指挥员阵亡或失去指挥能力后由下级指挥员自动替补。如果非要专设一名代理指挥员,那么以战场上瞬息万变的局势而言谁能保证代理指挥员不会比指挥员先挂呢?

清政府再多坚持坚持,日本的财政体系就会崩溃——这种说法是根据20世纪抗日战争的经验去倒推得出的:中国是大国,即使战败,但就战争潜力而言胜于日本,所以只要坚持下去,日本的财力必定难以为继。如果以中国的整体国力而言自然能和日本长期相持对抗,但就清政府的财政体系而言根本无法和日本拼消耗。日本1894年10月在广岛召开第七届临时议会,通过了临时军事预算1.5亿日元并发行战争债券1亿日元,然而截至1896年3月日本实际支出的战费是20047.6万日元,而这还包括了甲午战后日军对台湾用兵的费用,也就是说即使在甲午停战后日本大举入侵台湾后日本的战争经费也并未超支。即使2.5亿日元的预算被花光了,日本的财政体系也不至于立马崩溃。反观清政府筹措的战费只有日本的一半不到,但已有58%是举借外债。

日本把甲午战争中得自中国的2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绝大部分用于教育——事实上《马关条约》的2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中有46.4%被用于扩充海军,15.6%用于扩充陆军,另有22.6%作为临时军事资金,也就是说84.6%的赔款被用于军事用途。即使在剩下的15.4%的份额中用于教育的比例也并不占大头:我们知道在甲午战前明治天皇曾节衣缩食打造海军,皇后曾为海军建设而变卖首饰,不过在甲午战胜后日本皇室毫不客气拿走了赔款总额的5.5%作为自己的补偿。由于甲午战争中日本侵占了中国的台湾,因此又拨付了3.4%的殖民地经营开发资金。为支撑甲午战争而发行的1亿日元的国债也到了该偿还的时候,于是又拨付了0.9%的国债清理资金。为了预防日本整天都地震或者是火山喷发,所以预备了2.8%的防灾基金。最后剩下的2.8%的赔款倒真被日本用于了教育。




甲午海战日本之所以能够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打败中国,除了有政治制度占优势的原因外,日本的动员体制比中国先进得多,是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


北洋水师纪念馆

而清朝政府在开战后拥有两支舰队——北洋水师和南洋水师,南洋水师眼看着北洋水师落败,也没有调集一兵一卒前往支援。日本历史学家升味准之辅在《日本政治史》一书中总结说,即使李鸿章指挥得当,奋勇还击,北洋水师因为中国人的动员能力太差,也会落败。“李鸿章在对日开战时所能直接动员的,只是他的北洋军而已。日清战争实际上成了日本与直隶省的战争。而且,北洋军是在传统的腐败习惯和乡党关系中成长起来的。

另据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考证,在甲午海战中,日本海军的头号功臣是战舰“吉野号”,此舰为英国造,原来是为清朝政府定做的,后来慈禧太后要办六十大寿,海军衙门就把这笔预算转为了礼金。而日本政府打听到这个消息后,决定倾全国之财力购买此舰。皇太后捐出了自己的首饰,日本商人和民间发起了“‘吉野号’募捐会”,后来募集到的银两可以买三艘“吉野号”。为了一举战胜清朝人,日本人进行了全国总动员,日本天皇御驾亲征,将大本营从东京迁到广岛,为了节约开支,支援前线,天皇每天只吃一顿饭,举国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就这样全部压到了前线。




很多啊。

1.北洋舰队是亚洲第一,世界第六。

北洋舰队或许曾经是亚洲第一,但从来没有是世界第六。往前排至少还有英、法、美、俄、德、意、奥。这个讹传的来历是有一个西方人出的海军词典里面中国在目录中被排到了第六。这是因为目录里是按照字母顺序排列的,而中国的首字母C比较靠前。

至少到爆发甲午战争的时候,多年没有更新军舰和火炮的北洋舰队,在亚洲也绝对排不到第一。无论是吨位还是质量都不如日本的联合舰队。

2.北洋舰队和日本曾经争购吉野号。

老谣言了,子虚乌有的事。

3.叶志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

叶志超从平壤撤退并不是因为贪生怕死,是因为弹药真的差不多打光了(这从后来日军半夜伏击缴获的武器数量上可以看出来,当时清军每门炮真的没几发炮弹了),而且后勤接济不上。此时死守平壤反倒是全军覆没的选择,还不如及时撤退。

4.北洋舰队官兵用主炮炮管晾衣服。

这个也是老谣言了。事实上主炮炮管根本没法晾衣服,又粗距离地面又高,傻逼才会把衣服晾到那种地方去——而且从物理上路说都不一定挂得上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甲午   海战   东乡   甲午战争   北洋   鱼雷艇   指挥员   水师   军舰   日本   日军   舰队   官兵   中国   海军   误区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