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气重该怎么办?

湿气是中医上的一个概念,通俗的说就是身体里的水多了。湿气重不重,除了看体重以外,还可以通过舌苔、大便的次数和形状等症状来判断。


舌苔白腻:体内有湿,舌苔就会又厚又腻。

大便粘腻:大便粘在马桶上,很难冲下去。

小便浑浊:湿气重的人,小便往往是浑浊不清的。

肥胖水肿:湿气重的人很容易出现肥胖的情况,水肿也会随之而来。

眼睛浮肿、眼袋下垂:如果你早上起来眼睛肿了,而且很难消下去,那么就是湿气重了。

全身乏力:如果你一动就觉得累、浑身不舒服、觉得浑身关节像有东西裹着一样,那么也是湿气重了。


湿气重要如何应对?

坚持运动

运动可以加快体内新陈代谢,把身体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运动的好处不言而喻,但是湿气重的人运动就需要慎重了,因为如果运动过度,会导致大量汗液排出,这样会使身体中的水分和热量同时排出,很容易导致体内出现虚湿。

还有人在运动时会大汗淋漓,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防止身体出现脱水的情况。而且运动后也要注意及时休息,否则很容易使身体中的湿气加重。不过,如果在运动后感到不适的话,也要及时停止运动。


合理饮食

平时要少吃生冷、油腻等食物,可以多吃一些有利于祛湿的食物,比如红豆、薏米、冬瓜、扁豆、绿豆等等。


保持心情舒畅

中医认为“思则气结”,心情压抑、思虑过多,会导致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水湿代谢异常。这也是为何很多人在情绪低落时会感觉头重脚轻、四肢无力。此外,过食肥甘厚味之品,脾运不及、易生痰湿。因此,保持心情舒畅、畅达乐观是祛除湿气的重要方法。


多吃健脾祛湿食物:扁豆、赤小豆、薏仁米、茯苓、冬瓜、山药等,平时可以煮粥喝或煮水喝;也可以尝试一些健脾祛湿的药膳如扁豆薏米芡实粥等。平时饮食要清淡些,避免暴饮暴食或进食过多生冷食物等,这也是祛除湿气的有效方法。

还有一点很重要:运动!运动!运动!重要的事情说三遍!!!适当运动可以排出体内的湿气。


避开潮湿环境

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遇热则成为湿热,遇风则成为风湿,因此要想没有湿气,就要避开潮湿环境。

不要直接睡地板。地板湿气重,容易入侵体内,造成四肢酸痛。最好睡在与地板有一定距离的床上。

潮湿下雨天减少外出。如果外面下雨了,千万不要出去淋雨!因为湿邪最喜欢这样的气候,这时如果不躲雨淋雨的话,湿邪就会长驱直入。

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不要盖潮湿的被子。洗完澡后要充分擦干身体,吹干头发。


睡前热水泡脚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湿,肾主水液。脚离心脏最远,而负担最重,因此,这个部位最容易造成血液循环不畅、湿气淤积。睡前用热水泡脚,不仅能帮助去除身上的湿气,还能起到促进睡眠的作用。脚底有很多穴位,泡脚时可以对穴位进行按摩,能起到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


另外还可以经常泡泡澡、做做运动、喝杯水等方式来排出湿气。

如果你本身就有湿气重的问题,平时也要多注意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日常多注意饮食清淡为主,不要吃生冷油腻等刺激身体的食物;多运动出汗、少吹空调和风扇;经常泡脚排湿气。通过以上方式来缓解体内湿气的情况,远离湿气困扰!


脐疗法祛湿

选用脐疗法,是因为肚脐处的神阙穴,历来就倍受医家的重视。以温经活络的艾绒;祛湿、袪寒的花椒;养心安神的桂圆合成的肚脐贴,作用于肚脐的神阙穴处。可以快速地被吸收,还能通过经络送达全身。因此,我们在此处用药,药效就可通过经脉,送达至中焦脾胃的深处。


给大家推荐一个同款好物,同仁堂肚脐贴。组方最早出自南怀瑾老先生的《万病方》,原方由艾绒,花椒,桂圆肉组成,可以看出,这几味药基本都是阳热之性的,可以很好的振奋脾阳、升发阳气。而这样用药,像极了在中焦的阴寒之下,架起了一盆火源,时时刻刻地炙烤着中焦的寒湿浊邪。从而达到健脾祛湿的目的。




祛湿的“冠军”是它,老中医:白开水加它,彻底排除湿气!


人体湿气重的时候,有些人会选择拔罐祛湿。首先,拔罐只能祛外湿(环境潮湿以及吹空调太多等因素),另外,如果拔罐技术不好容易伤皮肤,而且拔完罐后身上留下的紫色印也很难看。


【不妨按照4个信号自检一下】


1、照镜子的时候发现自己舌苔非常的厚或者发现自己的舌体胖大,并且舌头边缘还伴有非常明显的齿痕的话,那就证明您体内的湿气太重。

2、每天都是满面油光的,而且毛孔粗大,爱长痘。

3、湿气重的人,真是喝水都会胖,而且很难减掉,体内的水分和脂肪结合,让你看起来更胖更胖。想瘦身得先祛湿才行了。

4、最后这个方法最简单,很容易就能判断自己是否湿重。每次上厕所的时候,总是出现大便黏腻的现象,马桶总冲不干净。

中医讲的“湿气”,是百病之源,体内湿气重的人,一定要给自己的身体好好排排毒,祛祛湿。



80岁的中医介绍了祛湿“冠军”——栀子


如果想要更好发挥栀子的作用,还可以这样搭配:赤!豆!无!湿!茶!

取适量栀子、薏苡仁,大麦,橘皮,红豆,赤小豆,苦荞,芡实,甘草这9种祛湿的食材配制成茶包,冲泡饮用,坚持喝,可以很好的帮助身体祛湿气,健脾利湿,每天喝一杯,还能清心、利尿、祛烦躁,解渴消暑,减少湿气对身体的损伤,身体一天天变健康!






湿气,是一种中医理论概念,也是生活中很多人常患上的一种状态。特别是在春夏的阴雨时节,由于持续时间长,环境湿度大,人很容易就会受湿气侵犯而使得湿邪入体。

当然,除了气候环境因素外,个人饮食生活习惯也很容易沾染湿气,而人一旦沾染湿气,就会陷入精神不振的亚健康状态。

体内有湿的表现

湿气入体不像感冒一样,可以从明显的头痛头晕、咳嗽流涕的病理状态的改变中发现。而是主要体现在生活状态的一些异常:

1、精神不振:体内有湿者多早起时昏昏沉沉,打不起精神,忌食睡够8小时依然状态不佳,白天容易犯困。

2、恶心感:主要为刷牙是感觉恶心,有呕吐感,平日嗓子里总有不干不净的感觉,有时候也会吐痰。

3、便溏:湿气比较重的人,往往会出血大便不成形的情况,且时溏时泻,成形的很容易粘在马桶上冲不干净。

4、食欲不振:湿气主要影响脾胃,故有湿气的人群往往会有胸闷腹胀,食欲不振的情况。

怎么去除体内的湿气?

既然湿气是因为环境起居和饮食所引起,自然也可以通过饮食和起居进行调整。这里,小康就两方面提出建议。

起居方面

1、早睡早起,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2、阴雨天气注意室内环境的干燥,适当通风。

3、避免冒雨涉水,不长时间呆在潮湿地带,不睡凉地板。

4、适当加强锻炼,以促进新陈代谢,帮助祛除湿气,改善体质。

5、保持衣物的干爽

饮食方面

1、多吃具有健脾作用的食物,如薏苡仁、白扁豆、绿豆、茯苓、芡实、莲子等。

2、少吃肥甘厚腻、甜食。

3、少饮酒,如果可以,应禁酒。

4、不吃生冷食物。

附:薏米芡实茶

原料:炒薏米、炒芡实,选择加入绿茶,有咳嗽者可添加淡竹叶、马齿苋等。加水煮茶饮用,可有健脾祛湿,化痰、减肥的作用。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口腔溃疡、皮肤病、肾虚等等,怎么调理最有效?

想了解更多,请点击 文章最上方的 红色「关注」按钮 关注我们!

康爱多每天为您推送各种专业、趣味的健康知识,帮您识破健康谣言,走出用药误区!




中医常说湿气重,十人九湿,那什么表现才是湿气重?

湿气重的人,经常会感到困倦无力,面部爱出油,长痘长斑,身材和面部也会显得比较水肿,舌苔黏腻,舌头边缘有锯齿,大便塘软不成形等等,这些都是湿气比较重的表现。对比一看,是不是也觉得自己“湿”了?那我们该怎么给身体排湿呢?

1.食疗法。一些膳食具有利尿消肿的功效,比如红豆薏米汤、山药芡实薏苡仁粥、甘草煮豆汤、冬瓜排骨汤、姜糖茶等。在日常饮食中,使用些生姜、大蒜、葱来调味,也有一定的去湿作用。另外,饮食重口的人更易招惹湿气,因为重油重盐会加重脾胃负担,所以要避免湿气,尽量饮食清淡。

2.泡脚。天气一热很多人便没有泡脚的习惯了,但泡脚不失为一个不错的排湿法。可将艾叶、生姜、藏红花等加入水中,增强排湿疗效。

3.蒸桑拿。在汗蒸过程中,人体能够通过汗液的形式来排湿。

4.运动,湿气重的人大都缺乏运动,而越不运动体内湿气就越多。建议每天坚持30分钟以上的运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加强水分代谢,从而促进湿气排出。

5.避免环境中的湿气,除了人体自身的代谢原因,湿气还与环境有关联,当经常处于潮湿阴冷环境中时,湿气更易进入体内。因此,最好选择向阳的房间居住。

看完顺手点个赞吧,欢迎关注糖人健康网!




你在凌晨3点左右提问,就已经说明了你的生活状况了。

熬夜对五脏六腑的伤害非常大,颠倒的生活,就是对身心的慢性绞杀。

湿气产生的内部机理不多讲了。百度即可。

分享一下实用的祛湿方法,是我自己亲身体会的。并且已经转变体质。我尽量言简意赅。

古人说“千寒易去,一湿难除。”没有猛力,猛决心,是不可能除去的。

思伤脾,脾的作用自己百度,减少思虑,屏蔽生活中一切不必要的信息。

不吃寒凉食物。保暖。早睡。

实际操作方面,敲胆经,敲胆经很重要,每天坚持,要重敲。作用自己百度。

电吹风机,每天保持体温恒常。

晚上少吃,或者不吃,让身体在深睡眠中充分自我调整。

找到身上的经结,经结是有痛点的,把它揉来。

最好素食。好处自行了解。稀饭少吃。

如果以上你都做到了,那么身体就已经开始进入自我恢复的状态了,此时累了就及时休息,出现任何症状都不要害怕,比如拉肚子,痰多,眼泪鼻涕多,怕冷等等,都是在排寒排湿气。不用担心。

可以吃一些归脾丸,拉肚子的可以吃一些补脾益肠丸。千万不要吃医药,比如抗生素等。

给一点时间,让湿气怎么来的,又让它怎么去。

个人经验分享,欢迎补充,欢迎关注,欢迎私聊。希望能有利于更多的朋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湿气   中焦   芡实   舌苔   薏米   生冷   肚脐   大便   潮湿   体内   食物   身体   作用   饮食   环境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