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病逝后,司马懿为何终生不攻蜀国?

诸葛亮病逝后,蜀国的政治和军事形势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蜀国新任丞相李厚和大将军姜维都无法继承诸葛亮的遗志和威望,加上内部的矛盾和外部的敌对势力,蜀国逐渐陷入了困境。

与此同时,魏国的权臣司马懿也因家族实力和个人才干而逐渐崛起。他认为,如果魏国在蜀国疲于应付内外困境的时候发动攻击,将能够轻易地夺取蜀国的领土和资源。然而,他并没有如此行动,而是选择了终身不再进攻蜀国,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司马懿深知蜀国地理和气候的优势,以及诸葛亮留下的严密防线和强大的军事组织。他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魏国发动进攻,也无法迅速占领蜀国的领土,并且可能会陷入长期的战争和消耗。

其次,司马懿还考虑到了魏国内部的问题。他知道,如果魏国一心向着蜀国进攻,可能会让其他势力感到不安,导致内部的矛盾加剧,甚至可能出现反叛。而如果他能够通过外交手段维持与蜀国的和平关系,就能够保持国内稳定和统治的稳定性。

最后,司马懿还想利用蜀国作为他和东吴之间的平衡力量。他希望通过保持蜀国的独立和存在,来遏制东吴的势力扩张,维护魏国在东南地区的地位和利益。

综上所述,司马懿终生不攻蜀国的决策,是基于深入的战略考虑和维护国家稳定的需要。虽然他没有迅速夺取蜀国的领土,但他通过保持与蜀国的和平关系,维护了魏国的国内稳定和国际地位。




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时,蜀军因为群龙无首,随即撤退。同时,蜀军还发生内讧,杨仪和魏延闹了起来,魏延逃走,杨仪派马岱追杀魏延。可以说,当时的蜀军,处在十分危险的境地。这时候,如果司马懿乘势追击,发动大军碾压蜀军,蜀军一定无法抵挡,说不定当时就把蜀国给灭了。

就算一时不能灭,凭魏军的实力,只要此后连续不断地发动进攻,在没有诸葛亮这根主心骨的情况下,一定能够打乱蜀军,同时还可能引发蜀国内部动荡,这样也很容易找到尽快灭亡蜀国的机会。

(司马懿剧照)

可是为什么,司马懿却在这时候撤军了。而且此后一直到他去世的17年里,他都没有主动发动过对蜀国的战争。司马懿这样做,不是坐失良机吗?

我认为,司马懿却之所以不进攻,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不愿。

司马懿其实并不愿和蜀国打仗,之前之所以多次和蜀国打,都是因为诸葛亮挑战,他被迫应对。但是在应对的过程中,他始终坚持以防守为主,绝不主动攻击。以至于诸葛亮送他女人衣服,嘲笑他胆小,但他依然不为所动。

照理说,每个大臣都愿意打仗,因为打仗就可以建功立业,就可以拜将封侯,这是古代人的共同梦想。为什么司马懿反而还坚持息事宁人,不求有功呢?

其实,这是因为司马懿和古代将军们的梦想不一样。古代将军们是为了建功立业,拜将封侯,封妻荫子。但是司马懿的志向远大,不仅仅是要封侯,而是要获取天下。既然要获取天下,就必须学会藏锋。

当时司马懿已经掌控了魏国的兵权,但是还远远没到夺取曹魏江山,乃至夺取天下的时候。因此,当时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稳住,不让皇帝曹叡起疑心。

如果一味地攻击,曹叡势必会怀疑他有大志向,说不定就会剪除他的兵权。

(曹叡剧照)

二、不能。

说他不能进攻蜀国,是曹叡在猜忌他。

由于司马懿统兵多年,在军中的威权越来越大,曹叡也就越来越猜忌他,怕他拥兵坐大,把自己的江山给夺去。

但曹叡又不得不把军队交给他,因为只有交给他,才能退敌,才能打胜仗。所以,曹叡对司马懿的感情,就处在这样复杂的矛盾中。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希望司马懿和蜀军保持一种均衡。只要司马懿和蜀军保持均衡,司马懿就不可能做大。因此,当司马懿多次试图发动对魏国的进攻时,他都派人阻止司马懿的行动。最后甚至派出大臣辛毗拿着杖节前往司马懿营中。只要司马懿想出兵,辛毗就拿着杖节站在大门口。

而司马懿也相当配合,故意多次做出想出兵的样子,等到辛毗出现,他立马就取消行动。他这样做,一方面表现出自己很听曹叡的话,曹叡让干啥就干啥;另一方面,又让他在魏军中保持了威信,不是自己不想打,是皇帝阻止,自己也是无可奈何啊。

正是因为曹叡阻止,所以司马懿就算有心进攻,也是不能的。

(诸葛亮剧照)

三、不空。

在诸葛亮去世以后,司马懿非常繁忙,他组织了征讨辽东公孙渊的战争,又组织了阻挡孙权进攻的战争。

这些战争,都是曹叡派他去打的。曹叡之所以派他去,一是只有他去,战争才能打赢。同时,打这些仗,司马懿不会做大。

因为一直在打这些仗,所以司马懿其实不空。

后来,曹叡去世,曹爽架空他,接着他发动高平陵之战,夺取了曹魏的权力。更是忙得不亦乐乎。

四、不敢。

在他夺取了曹魏的实际政权后,为什么还说他不敢发动大军攻打蜀国呢?

因为他虽然夺取了权力,但政局不稳,国内有很多人不服,多次试图把权力夺回来。王凌就搞过一次,想拥戴曹彪,废了曹芳,同时把他给拿下来。在这种情况下,他当然不敢贸然出兵了。一旦出兵在外,没有坐镇朝堂,会发生什么事,谁也说不清。

所以,一直到去世,司马懿都不敢发动大军打进蜀国。

(参考资料:《三国志》《晋书》)




不是司马懿不想打蜀国,而是他不敢也不能打。

青龙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这标志着历时七年的蜀国北伐至此结束,由于失去了诸葛亮这个主心骨,蜀军随即撤退。

与此同时,蜀军内部发生内杠,大将魏延死在了杨仪手中,起因是因为争夺兵权。

可以说,这个时候的蜀国,内外充满了混乱,诸葛亮的死和高级将领的夺权,都导致了蜀国处在了极为危险的境地。

如果这个时候,司马懿一鼓作气,率领大军追击蜀军的话,就有极大可能会将其一举击溃,甚至,还有机会杀进成都也说不定。

但事实上,自打诸葛亮病逝之后,司马懿在余生里,始终没有再对蜀国发动过攻击,难道司马懿不想消灭蜀国吗?实际上并非如此,他之所以不打,一来是他不敢,二来则是他不能打。

实际上,在诸葛亮刚去世的时候,司马懿曾提出过乘胜追击的计划。

当时,诸葛亮病逝五丈原,紧接着魏延被马岱所杀,蜀军上下一片混乱,这个时候,司马懿果断提出乘机攻打蜀国。

只不过,司马懿的这个提议,被魏明帝曹叡给驳回了。

所以,这才让蜀军得以撤回,而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当时曹魏的决策权,尚且掌握在曹叡的手里,并非是司马懿完全说了算。

换而言之,当时伐蜀与否,不在司马懿的主观意志所决定,而是要看曹叡同不同意。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司马懿有心乘胜追击,也意识到当时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但因为决策权不在他的手里,只能是望”蜀“兴叹。

那么,魏明帝曹叡因何不同意司马懿的提议呢?他难道没有意识到这个灭蜀的好机会吗?

曹叡当然意识到了这个机会,但是在他心里,灭蜀是可以的,但是让司马懿灭蜀,则是万万不可以的。

为什么呢?这就要说一说曹叡的”平衡之术“了。

曹叡这个人,可以说是三国时期最有天分成为一代明主的领袖,在他继位初期,勤政、睿智都是他当时给别人的印象。

但在后期,准确说是在诸葛亮死后,曹叡就开始自我”放逐“了。

比如大兴宫殿、再比如极为好色,总之,曹叡如同是换了一个人一样,从头至尾的开始堕落起来。

但不管他如何堕落,有一点他十分清楚,那就是不能让司马懿继续做大。

司马懿一家,在当时已经占据了朝堂上的诸多席位,并且,由于司马懿成功抵抗了诸葛亮的北伐,因此更让司马一家的地位再次有所提升,也更具声望。

要是让司马懿继续攻打蜀国,并成功灭蜀的话,势必会让司马懿一家在曹魏的朝堂上,拥有更加超然的地位,甚至直接威胁到曹叡的统治。

所以,无论如何,曹叡都不会同意司马懿的提议,他不想也不愿看到司马懿威胁到自己。

甚至,在不久后,蜀将马岱侵扰曹魏边境时,曹叡虽说依然安排了司马懿调兵遣将应对,但实际上真正和马岱对阵的,是忠心于曹魏的大将牛金,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遏制司马懿的继续上升。

说完了曹叡的小心思,就可以明白,至少在曹叡活着的时候,司马懿是没有机会,更不可能继续攻打蜀国的,大老板不同意,作为臣子的司马懿只能放弃。

除此之外,截止到曹叡去世之前,司马懿”很忙“,也是他不能攻打的原因之一。

让司马懿忙碌的,主要是来自辽东,当时,辽东的公孙渊继任辽东太守后,仗着地势和实力,对曹魏十分不敬,并且还自立为燕王,这就让魏明帝曹叡很是恼火。

恼火之余,曹叡就决定给公孙渊点颜色看看,因此,在景初二年(公元238年),曹叡命大军前去讨伐辽东的公孙渊。

而此次讨伐辽东的主帅,正是司马懿。

平定辽东一战,前后持续了大约有一年有余,在此期间,司马懿不管情不情愿,都必须把全身心的精力投入到辽东战事上,所以,他也就没有时间去考虑继续攻打蜀国。

毕竟他不会分身术,更何况只有把辽东平定了,才能继续让曹叡对他放心。

因此,在前期,也就是魏明帝曹叡在世的日子里,司马懿是没有机会,也没有时间攻打蜀国的,原因很简单,一个是他说了不算,另一个是他没时间。

那么,在曹叡去世,曹芳继位后,司马懿为什么仍然不攻蜀呢?很简单,他同样很忙,忙着打东吴,忙着”诈病赚曹爽“。

曹叡临终前,曾将司马懿和大将曹爽定为托孤大臣,让这两人共同辅佐继任的曹芳,而就在曹芳登基两年后,东吴的孙权就开始”不消停“起来。

正始二年(公元241年),孙权兵分四路大举攻魏,司马懿再次作为主帅迎战,而这次与东吴开战,一打就又打了将近三年。

直到正始四年,吴将诸葛恪丢弃舒城,司马懿征讨东吴才算是告一段落。

与征讨辽东相似,在这期间,司马懿同样得全身心地对付东吴,一来东吴确实是曹魏的威胁,二来于公于私,司马懿都有消灭这个威胁的理由。

毕竟这个时候的司马懿,已经逐渐起了取代曹魏的心思,这打东吴实际上也是给自己打的。

再加上当时东吴已经打到家门口了,司马懿总不能视若无睹,反而去攻打蜀国吧,先解决眼前迫在眉睫的问题,才是最重要的。

而在东吴的事情告一段落后,司马懿也迎来了人生的重要时刻。

从正始五年开始,司马懿与大将军曹爽就展开了夺权之战,当然,前期司马懿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毕竟曹爽也不是吃素的。

为此,司马懿不得不开始装病,以骗过曹爽,这就是”诈病赚曹爽“的由来。

既然都开始装病了,那么这个时候攻打蜀国也成了不现实和不可能的事情,总不能这边司马懿装得要死要活,那边却生龙活虎的攻打蜀国吧?

要是这么一弄,那司马懿的计划马上就露馅,也就会正中曹爽的下怀。

所以,与伐蜀相比,还是自己先活着更重要,司马懿在这个关键时候,无论如何都不会发动伐蜀的战争。

并且,高平陵之变也是发生在这期间,除掉曹爽、架空曹魏,这才是当前阶段司马懿的终极目标,不为这个目标服务的事情,都可以先放一放。

除了迎战东吴和除掉曹爽之外,当时司马懿不攻打蜀国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有前车之鉴。

这个前车之鉴就是曹爽,在正始五年春,曹爽提出攻打蜀汉,当时司马懿极力阻止,但曹爽一心要建功立业,根本不停劝阻,最终执意出兵。

出兵的结果,是大败而归,据史料记载,曹爽此战死伤甚多,不仅令关中大受虚耗,就连羌、胡等地也对曹魏怨声载道。

这里需要说下司马懿为何要阻止曹爽伐蜀,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司马懿的小心思,他不想让这个不世之功被曹爽夺了去,二是司马懿清楚,伐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当时蜀国还占据着汉中等军事要地,并且蜀汉方面仍然在沿用着诸葛亮留下的防守政策,就是利用天险和地势来据守,再加上当时的蜀汉朝堂上尚且清明,这几项因素综合起来,就让伐蜀成了一件很难的事情。

最重要的是,伐蜀对于曹魏而言,是一个消耗巨大的拉锯战,尤其是粮草供应方面,如果强行伐蜀,至少在当时会引起极大的负面连锁反应。

总之就是,当时伐蜀不是合适的时机,这也是司马懿不同意伐蜀的根本原因。

而曹爽的失败,则又深刻验证了这一点,有了曹爽的”以身试法“,司马懿更不会”知难而上“,要知道,若论”鸡贼“,司马懿要说第二的话,没人敢排第一。

这就是在魏明帝曹叡死后,司马懿依然不伐蜀的原因,而到了司马懿彻底掌权后,他为何还是按兵不动,不去攻打蜀国呢?

很简单,这个时候,留给司马懿的时间不多了。

司马懿真正架空曹魏和彻底掌权,是在嘉平元年(公元249年),也就是在高平陵之变发生之后。

此时,司马懿所面临的局面,相较于曹爽被除掉之前虽说轻松了点,但同样不敢掉以轻心。

为什么呢?因为当时他刚夺下权力,朝堂上的形势并不算铁板一块,各种暗流涌动,他同样有失去权力的可能。

所以,这个时候,司马懿最需要做的,是巩固手中的权力,而不是带着大军远行。

毕竟他知道当年曹操是怎样”挟天子令诸侯“的,更清楚自己的”高平陵之变“是如何成功的,如果他在这这个时候带着大军攻打蜀国,那么无疑就会让自己远离皇帝。

到时候,保不齐自己就会是第二个曹爽,能不能回来都是未知数。

因此,他只能在这个时候稳定局势,坐镇朝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也更稳妥地将权力交接给司马家的下一代人。

并且,当时距离司马懿去世,也就剩两年的时间了。

临死前为子孙留点基业,是几乎所有人的习惯,司马懿同样也是如此,经过他近半生的”奋斗“,终于把曹魏架空,让司马家成为最大的权臣,而到了他晚年之际,他需要做的,就是如何把这份”劳动成果“传递下去,并发扬光大。

所以,他不能在这个时候伐蜀,也不会去伐,他要把这个不世之功留给后人。

只要他的儿子消灭掉蜀国,才能让司马家的声望更进一步,也才能保证司马氏在曹魏的超然地位。

只有这样,方能实现司马家“篡魏”的终极目标。

事实上,在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也是严格按照父亲的步骤去做的,司马师上位后,先是树立权威,清除反对自己的势力,巩固司马家的权力,但由于司马师死的早,因此伐蜀这件事就留给了司马昭。

而司马昭也不是刚上来就伐蜀的,他同样也是在稳定了朝野之后,才最终在公元264年,发动了灭蜀之战。

所以,司马懿终生不攻蜀国的原因很多,首先是魏明帝活着的时候,司马懿说了不算,且当时他还要应付辽东,其次在曹叡死后,司马懿又迎战东吴,并与曹爽争权,没有机会伐蜀,最后是曹爽被除后,司马懿也走到了生命尽头,因此,伐蜀只能是留给后人了。




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春二月,诸葛亮以新制的“木牛流马”运输粮草,并在斜谷修筑邸阁, 提前在此囤积了大批军粮。待一切准备就绪,他亲率十万大军出斜谷道,发动了第五次北伐曹魏的战争。

这次出兵北伐,他吸取了以往四次兵出祁山伐魏失利的经验教训,为牵制魏军,事先他派使者赴东吴,约盟友孙权同时出兵,东、西配合,以期“同时大举” 。吴、蜀两家自东、西方向分攻淮南、关中,使魏军无法集中力量抵御,顾此失彼。

同年四月,经艰难行军,蜀军终于安全地由斜谷北口出,其先锋迅速攻占武功水以东地区。诸葛亮事先制定的战略目的是进到渭水附近与魏军主力展开决战。

蜀军虽顺利的出了斜谷,但诸葛亮的老对手、曹魏太师、大将军司马懿已经先期率军抵达渭河南岸,他部署军队背水为阵,树栅挖壕,依然坚守不战。

诸葛亮见司马懿早有准备,于是打算攻占渭河北岸以切断关中与陇右魏军之间的联系,不料魏将郭淮率军拼命阻击,蜀军无法渡河,诸葛亮只好屯兵于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一面与魏军对峙,一面命士卒就地屯田,并等待东吴在东线军事行动的消息以寻找最佳战机。

五月,孙权亲统十万大军攻魏,吴军很快捣入淮南,魏明帝曹睿亲率大军迎击,又派两万精锐步骑增援在西线战场抵御蜀军的司马懿。七月,吴军进攻受挫,孙权见难以取胜,很快退兵,魏军遂得以集中全力应对西南战事。

司马懿老谋深算,他背水结阵,坚守不出,与急于求战的诸葛亮相持了一百多天。

蜀军远道而来,魏军却是以逸待劳,因此再拖下去对蜀军肯定不利。

诸葛亮为激怒司马懿出战,曾派人送去一套女人的裙服以羞辱、刺激他,魏将见状均义愤填膺,纷纷要求出战,司马懿却不为所动,依旧严厉约束部曲不得莽撞,仍按兵不动。

魏明帝很支持司马懿的做法,他特地命人到渭南杖节监军,严令诸军不许出战,预者斩。

司马懿虽然坚守不战,但对诸葛亮的一举一动很是关注。当他从蜀使那里获悉诸葛亮夙兴夜寐,日理万机,而且事无巨细都要躬亲处置,且食少事繁时,判断蜀汉丞相即将油尽灯枯,或许不久于人世了,因此更加坚定地贯彻长期坚守、避免与蜀军决战、拖疲拖垮敌军的方针。

果然,到了这年八月间,操心过度、积劳成疾的诸葛亮终于一病不起了,不久,这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蜀汉丞相怀着未能完成恢复中原、兴复汉室之统一大业的无限惋惜之情,在五丈原军营中溘然长逝了。

杨仪、姜维按照诸葛亮的临终部署,严密封锁丞相去世的消息,秘不发丧,不拔营寨,悄然整顿军马缓缓退去。

司马懿风闻诸葛亮已死,立刻率大军出营穷追不舍。杨仪见后方人喊马嘶,烟尘滚滚,心知魏军追兵已近。他命后队做前军,剑拔弩张,返旗擂鼓,装作一副要发进进攻的架势。司马懿不知虚实,恐遭埋伏,遂引军怏怏而退。

杨仪、魏延等魏军走远了,才重新整理好队伍从容回撤,等蜀军全部安全进入斜谷后,才宣布丞相死讯,并讣告发丧。

司马懿引军回到五丈原,他仔细观察蜀军扎营布阵的地方,只见一切井井有条,纹丝不乱,遂由衷的赞叹道:“诸葛亮真乃天下奇才啊”!

这就是民间流传“死诸葛吓跑活仲达”典故之由来。诸葛亮五伐中原的战争,就这样结束了。

诸葛亮死后,司马懿除一劲敌,按理说他应该乘势挥兵大举攻蜀,再建功勋。可事实是,他并没有再接再厉,再续辉煌,反而终其一生再未伐蜀。这是何故?

主要是因为魏国内部起了内讧。原来,司马懿在历次战争中逐渐掌握了曹魏的军事实权。魏明帝曹睿死后,他和曹真之子曹爽共同受命辅佐年方八岁的幼帝曹芳。就这样,曹魏统治集团内部逐渐形成了曹氏和司马氏两大政治势力。

后来,大将军曹爽忌惮位高权重且手握重兵的司马懿,遂设计削其军权,给他封了个有名无实的太傅头衔,让他去做小皇帝曹芳的老师。

阴狠狡黠、善于权谋的司马懿见曹爽势焰熏天,自己暂时斗他不过,就假装称病不朝,后来又辞官回家休养去了。司马懿装病迷惑曹爽,居然在病榻上躺了两年之久。

正始十年(249年)正月,乘小皇帝曹芳率曹爽等文武大臣前去祭拜魏明帝高平陵之机,司马懿悍然发动了“高平陵事变” ,彻底剿除了曹爽集团,控制了魏国朝政大权。

此时,距诸葛亮去世已经整整过去了十五年。在这段时期内,正是因为司马懿受到曹爽集团的猜忌与防范,遭削夺兵权,不得已采取韬光养晦之策以自保,后来又忙于策划并发动“高平陵政变”以窃取曹魏政权,所以根本无暇率军乘胜攻蜀,蜀、魏边境遂得以相安无事十多年......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辛苦 严禁剽窃】




谢谢邀请。首先要说,诸葛亮死后,司马懿确实没有攻打蜀国。然若说这是因为怜惜对手诸葛亮的缘故,以至于放弃不攻,那你是文艺片看中毒了。

(演司马懿最好的,是这位魏老师)

首先我们看,诸葛亮去世是在234年,司马懿紧接着就干嘛去了?出兵辽东,搞定公孙家的叛乱——数十年来困扰曹魏的辽东问题终于彻底解决。

打完辽东打哪呢?实际上曹魏还是打算让他镇守关中,但此时又发生了突发性事件:诏书召他火速回京,三日之间,诏书五至。魏明帝手书说:“间侧息望到,到便直排阁入,视吾面”。

什么情况?皇帝病危了!司马懿一见诏书此语,大惊,乘追锋车昼夜兼行,四百多里,一夜而至京城。魏明帝拉着他的手,目视太子齐王,说了一句话:“以后事相托。死乃复可忍,吾忍死待君,得相见,无所复恨矣。”

(倪版稍逊,但也还可以)

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司马懿几乎成了诸葛亮的翻版,要像诸葛亮辅佐阿斗那样辅佐曹芳了,可事实没有给他这个机会,随后曹爽就开始排挤司马懿,让他做太傅,效仿西汉丞相萧何那样,入殿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实际上就是一种退休状态。

但即便如此,司马懿还是主持了曹魏与东吴的一场战事,那就是孙权的四路攻魏,但这一次东吴大将陆逊并非参与,出动的只是诸葛瑾父子与朱然这些二流将领,所以被司马懿轻松击退。稍后吴国派诸葛恪屯驻宛城,也被他击退(就是此时,邓艾脱颖而出)。

随后,便发生了曹爽事件,最终是司马懿胜利夺权,曹魏进入漫长的司马时代。

那么,在夺权之后,司马懿为何还是不攻打蜀汉?答案很简单,因为要消灭反对他的人。王凌便是其中一个,借着灭王凌的势,他又逼楚王曹彪自尽,并趁机把魏之王公全部拘捕,放置邺城,命有司监察,不准他们互相交结往来——从这些动作可以看出:司马懿根本就不会做曹魏的诸葛亮,后来司马师、司马昭的所为,完全就是老爹的作风。

杀了所有反对派之后,司马懿是不是就该攻打蜀汉了呢?不,这时候老天便来收他了——你若真心辅魏,多活几年无妨,既然无心,就收了吧!

(吴版,可能是最赚钱的司马懿,但也是最无司马味的司马懿,纯是一个新时代的产物)

于是司马懿,卒!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07

标签:蜀国   魏国   蜀汉   辽东   关中   公孙   东吴   正始   司马   丞相   大军   公元   终生   权力   战争   机会   财经   诸葛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