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上古代只要把四书五经背熟了就能考上状元,为什么多数人却连个秀才都考不中呢?

自汉唐以来(具体起源不详),到光绪31年(1905年)为止,中国古代选拔官吏,一般都是通过科举考试来实现的。而参加科举考试获得功名,也成了普通人成为仕大夫的必由之路。

科举考试并不只是简单的一次考试,虽然每个朝代都不太相同,但大致情况都差不多,以明清为例,要想从一个读书人,走上仕途,一般要经历五次(级)考试。第一级考试称为"童试",由县、府的教喻组织本地的读书人考试,考试合格者成为"童生",表明此人具有了基本的文化知识和写作水平。

第二级考试称为"院试",由省里的学政组织全省的童生参加,考过的即为"秀才",没有考过的,下次可以接着再考。

第三级考试称为"乡试",秀才在通过省内组织的"岁试"、"科试"后,成绩优异者方可参加(每年参考者数量有限)。这是由国家组织的全国性考试,一般在各省的省会举行。考试合格者成为举人。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举人不能直接做官,但是已具备了入仕的资格(少量会被任用为低级官吏),因此录取不但要看考生的考试成绩,还要依据考生所在省的人口数量,按比例录取。一般人口少的省录取几十个人,人口多的省则有上百人之多。

第四级考试称为"会试",由国家组织全国的举人在京城参考,成绩优异合格者成为"进士",每个朝代录取的进士数量是不相同的,但考中进士后,基本上就确定此人能做官了。

第五级考试称为"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所有的当年进士参加,不过这次考试,只是对这进士进行排名,不影响他们成为政府的官员。当然,这个排名对他们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比如,排名前三的是进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状元,榜眼,探花。他们一上任就享受正六品(类似于现在的厅级)待遇。而排名靠后的,只能享受正八品待遇。当然,任用的职务肯定也就不相同了。

不过,科举考试是一个千万人争过独木桥的竞赛,其中的幸运儿少之又少。能通过科举考试取功名,从而成功入仕者,用千里挑一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说白了,绝大多数的读书人,是没法考取功名从而仕的,甚至有一些人,连最起码的秀才也不能考中。可能这对对很多人来说,是不能理解的,因为科学考试,考就是四书五经,把它们全背下来,不是很容易吗?

说实话,科举考试的确是以儒家经典为基础的考试。不过熟续,甚至能背诵这些经典,可能是参加这些考试最基本的要求。

因为事实上,科举考试的内容,除了要考儒家经典的基本内容外(类似于默写、填空、注解等),还会要求考生根据某一社会事件,写出自己的看法以及解决方案等。此外,考试还会要求考生根据命题,写诗词歌赋等。

而这些考试,不但要求考生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以深厚的文学功底,而且还要求考生有敏锐的洞察能力。而这些东西,很多真的是人的天赋,靠死记硬背还真不行。所以也这也导致,一些天赋较低的读书人,穷其一生连个秀才也考不上。




答:我认为,你把古人能够考取秀才太简单化了。

因为,虽然说在科举时代,凡是参加各种考试的学员,基本上都以四书五经为主。但是,还是有其他的知识要考。否则,不可能连秀才都难以考上。

再说,考秀才的比例,肯定是有限的。因为,考秀才只在乡里考。范围小,肯定是名额不多。再者,在古代,能够进私塾读书的人,是少之又少。大多数穷人家的孩子,连吃饭都很困难,何况读书呢?所以,学员不多,固而录取率低。

还有,读书需要一定的天赋的。而真正有天赋的人不多,大多数是靠死记硬背的(这是我们古人的教育方式)。因而说,理论上古代只要把四书五经背熟,就能考取考上状元。而大多数连秀才考不上的原因!




你这答案太想当然了,古人若中功名, 哪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四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字数都不多,几千字到几万字不等,但是,但是,为毛古人写书惜字如金呢?因为那会儿写字要刻在竹简上——不知大家有没有小学时往课桌上刻字的经历,刻个字其实是很麻烦的事,一节课刻三五个字且能让人分辨出来,那就是铅笔刀篆刻大家了,像现在一些领导讲话发言口若悬河叨逼叨三四个小时是不行的,全国人口都抓来刻都赶不上他喷废话的速度。所以,刻在简上的每个字,都是作者苦心孤诣研究了半生的结论,都非常值得推敲。这十几万堪称字字珠玑的文章,非常不凑巧,全是这类需要反复推敲后再一板一眼刻在竹简上的文字,所谓一字千金那种,您若能全背下来,光这个难度就足以消灭今天绝大多数的初三考生。

而光会背四书五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学习各家的注释,而历朝历代显学达人们对四书五经的重视程度是递增的,周易光系辞来说,就那几百字,但历朝历代对周易的解读与心法,而且动辄就洋洋洒洒几万字甚至几十万字,放现在开个图书馆也不为过。所谓学海无涯,知也有涯,而你要能在这些浩如烟海的著作中快速准确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这不仅考验你的眼光和见识,考验你的记忆力,更是拼人品的开始。

所以,如果光背书的话,古人为啥那么热衷游学呢?第一就是互相交换经验,第二就是切磋学问,哪本书值得看,哪本书沽名钓誉不看也罢,你达到这程度看的是啥师从的谁,等等,多少真知灼见就都藏在这“游”字里了。

光背下四书五经了解了各名家注释就想赶考去了?外延来了,年轻人颤抖吧——经、史、子、集,光一个史部,左传是基础打底的,前三史或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这是基础课、必刷题。当年苏轼苏东坡高考时,光一部《汉书》就刷了不下九遍——注意,这可是连正文带注释不下上百万字的《汉书》!至于本朝之前的历代通史、各朝《会要》,也都是重点出题范围,明清两代的考生甚至还要兼顾《资治通鉴》的策论部分。这还只是史这一部哦,经、子、集虽然没这么汗牛充栋,但体量也是非常可观。

尽信书不如无书,是饱学之士接下来要做的第四件大事,那就是要把书中的知识和当下的时局联系起来,融会贯通,也就是说,要把圣人的智慧之光,通过你的所学所悟照射进现实里,这还需要——继、续、读、书!

天文地理、龟澨占卜、紫微斗数、奇门遁甲、阴阳五行这类阴阳玄学的,黄帝内经、千金方这类医学的,《孙子》《孙膑兵法》《李卫公问对》《司马法》《六韬》《三略》这些练兵打仗的,《文心雕龙》《文赋》《全宋词》《全唐诗》这类提高文学修养和造诣能让你在高端场合跟着和诗填词不露怯的的,《天下郡国利病书》《读史方舆纪要》这类讲经济军事地理说不定哪天就得用上的,你作为一个读书人,一位未来的封疆大吏、手握重兵的督抚要员,也要通盘学习各有心得才行。另外,我还没说,有些牛人在如此繁重的课业负担之余,居然还能开外挂,练武强身。

所以,看看历代状元的试卷,你会发现,古代的读书人并非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痴汉呆子,更不是只会四书五经的书呆子,书袋子,而更像是一群妙语连珠、学富五车且有理想有抱负有热血唯独没有利益代言的大V公知。

除此之外,邋里邋遢的也别想金榜题名了,试卷卷面分要求极高,几乎达到正楷书法大师作品级的水平才行。不仅如此,皇帝及历代皇帝的名讳你也要知道怎么进行空行和回避,否则,一字之差,轻则名落孙山重则全家受株连。

这些,是光会背四书五经就能掌握得了的?




(原创)熟能生巧

[赞][微风][ok]背熟了,只是字面印象,理解、联想才是最重要的。

[赞][微风][ok]就和现在的高考和公务员录考差不多,有命题作文和自题作文。

[赞][微风][ok]审题、达意很重要。明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秀才   死记硬背   合格者   举人   汉书   科举   进士   读书人   功名   状元   历代   古人   微风   考生   古代   组织   考试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