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后,德国军队的高级将领里不少是有贵族家庭背景,希特勒是怎么让他们愿意效忠的?

一战后,德国的社会和政治情况十分动荡。很多德国人感到非常失望和愤怒,他们认为战争的失败是由于政府和军队的领导力量不够强大、没有足够的支持和资源导致的。这种情绪尤其在贵族、军人和其他传统上权力的集团中间十分强烈。纳粹党利用这种人心,反复强调“中伤与衰落是由于在国内和国外的阶级斗争、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导致的”,吸引了众多人的眼球和注意力。

希特勒为了确保纳粹党的权力和统治地位,需要得到德国军队中的高级将领们的支持。在纳粹党竞选时,希特勒曾经提出了“托起国旗”的口号,强调德国的传统和荣誉,这给那些久经风霜、经验丰富的将领带来了一种亲切感和归属感。同时,纳粹党还通过使用诸如德国民族主义、天才论和防御主义等概念,使这些将领相信自己是对德国未来的最佳选择。

希特勒还策划了一系列计划,例如“血统和纯洁性研究”和“德意志军队”的列表,这样他就能够一步一步地控制所有甚至是公共部分的现有权力。在这个过程中,纳粹党还要求各种机构和组织发表声明,宣誓效忠纳粹党,保证将来不会阻止反对党的活动,并且支持全面的军备发展计划。这样的影响使得那些愿意效忠于希特勒的将领们不得不加入纳粹党,而对抗纳粹党的人们则受到了打压,甚至被重新分派或处以死刑。

然而,尽管希特勒成功了,但这种做法的后果非常严重。他的方法抹杀了本来存在的民主精神和监督机制,权力和压制受到了再一次的强化。而这些将领们本来有可能保护战争以外的其他传统和权力组织,现在却成为了专制政府的工具,最终导致了更多的灾难和痛苦。总之,这样的方法再次证明人民自治、平等和强大的公众监督机制是民主体系的基石,没有它们,强化极权主义的风险将变得更加彻底。




如果曼斯坦因、龙德施泰特他们看到这个问题肯定一脸懵逼,不是吧?我明明效忠的是国家,怎么变成元首本人了?话说这也是很多看二战德国历史常常懵逼的一个大坑,纳粹党和军队到底是什么关系?这类话题一扯起来就容易没完没了,所以我还是尽量简单的写。

其实在二战期间,德国的军队是有两种编制的,一种叫国防军,一种叫武装党卫军。从名字就可以看出,国防军的效忠对象是国家,那是传统的国家暴力机器,从普鲁士时代就一直如此;而武装党卫军是纳粹党的准军事组织,他们效忠的对象才是元首本人。虽然名义上党卫军是隶属于国防军,但无论当时还是现在,基本不会有人二到把两者混为一谈。在武装党卫军的高级将领里几乎是没有传统容克贵族的,比如希姆莱、约瑟夫·迪特里希、保罗·豪塞尔等党卫军高级将领清一色是市民家庭出身。换言之,希特勒从来就没有赢得过容克贵族的绝对效忠。

在一战中德国的总参谋部体制受到了很大的质疑,没有基层士兵喜欢自己在前线玩命,后边还有一群猪脑袋喋喋不休,动不动就拿教条扣帽子。而且容克们的抱团让自己更容易成为军官,这对平民士兵也不公平。如果战争打赢了还好,偏偏一战德国输了,玩命的士兵自然不能背锅,那就只能由容克们背。一战之后打倒容克阶层成了政治正确,各地反抗事件层出不穷。

可是长期耍流氓的容克也甩得一手好锅,从曼施坦因那本《失去的胜利》就能看出这帮人的甩锅本事。作为实业资本主义的代表,他们把锅甩给了玩金融资本的犹太人,一致认定是犹太人对德国敲骨吸髓,造成了战败,造成了之后的经济萧条。这也是二战中德国迫害犹太人的根本原因,容克集团需要树立一个外部罪人避免自己成为罪人,化解本阶级与市民阶级的对立。而元首个人并不见得多恨犹太人,但他需要利用对犹太人的仇恨把德国统合成一个整体。市民们则表示,老子们就是出来打酱油的,除了打仗送死,还能有什么选择?

所以元首大人和容克贵族之间其实是相互利用又相互提防的关系,上台初期希特勒需要总参谋部支持稳定权利,总参谋部的容克也需要希特勒来扩大因战败裁军造成的势力消退。战争开始以后,元首大量提拔隆美尔、古德里安这类市民将领,开始向军队渗透,直到在苏联莫斯科战败才找到借口彻底掌握总参谋部。而容克也还以颜色,那次经典的炸弹刺杀就是容克的回答。双方撕破脸后,德国在战场上也就没有了原来的横冲直撞,直到柏林被攻陷,希特勒和容克集团一起被盟军扫进了垃圾堆。

总结起来,希特勒个人从来没有赢得过任何一个容克贵族高级将领的效忠,两边从有限合作到互相拆台其实也是德国战败的一个次要原因。




首先可以确认的是,德国国防军的高级将领们并不是自愿向希特勒宣誓效忠的,而是得到了国防部的命令才不得不宣誓效忠的。这就要感谢时任德国国防部长的布隆贝格将军,在兴登堡总统去世后不久,布隆贝格就以国防部长的名义发布了一条命令,命令德国国防军向希特勒本人宣誓效忠,而不是向国家和人民效忠。对于那些极其重视军人荣誉的国防军将领来说,这条誓言把他们和希特勒彻底绑在了一起,除非希特勒死亡,否则绝大部分国防军将领并不敢违背这一誓言。



可以说布隆贝格在1934年下达的这一命令对德国国防军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国防军和希特勒的纳粹政权由此前的合作关系转变成为了隶属关系,国防军将直接听命于希特勒,这也是导致希特勒后来敢于大胆撤换国防军三大首脑(国防部长、陆军总司令、陆军总参谋长)的主要原因。布隆贝格为他的短视犯了致命的错误,这位将军显然是被希特勒的花言巧语所蒙蔽,布隆贝格此举也倍受德国军方的指责。

此后希特勒可以名正言顺的干预国防军的人事任命,他设法(主要是诬陷)将布隆贝格(国防部长)和弗里奇(陆军总司令)解职,转而自己亲自担任武装部队总司令,且任命自己的亲信凯特尔担任国防部最高长官,凯特尔对希特勒完全是言听计从。至于陆军总司令则由勃劳希奇担任,勃劳希奇是一个持中立立场的将领,他既不排斥纳粹也不反对纳粹,希特勒显然是想暂时稳住军方,以免过快的夺权引起军方激烈的反应。随着1941年德军在东线的失利,希特勒终于有借口对陆军总司令动手了,他同意了勃劳希奇的的辞职申请,转而自己亲自担任陆军总司令一职,至此希特勒彻底夺取了国防军的控制权。

当时布隆贝格之所以下令国防军全体对希特勒宣誓效忠,很大程度上就是希特勒答应国防军将是德国唯一的正规武装力量,希特勒不会再建立其他独立于国防军的武装力量。可惜希特勒并没有履行这个诺言,不久即开始大力发展武装党卫军,并在战争期间不断扩大党卫军的规模,如果不是党卫军实在无法代替国防军(缺乏专业的指挥官,尤其是师级以上),恐怕希特勒早就想把国防军解散了。国防军这场正人君子怎么可能玩的过希特勒这种奸诈小人,在誓言的束缚下,德国国防军所有军人不得不服从希特勒的命令,任何人都不敢违背誓言。




贵族将军们会为一个下士效忠?不可能。

一提到二战中的德国贵族名将和重要人物、德国政治家,可以列举很多,如铁血宰相奥托·冯·俾斯麦、二战德军名将埃里希·冯·曼施泰因、费多尔·冯·博克、鲁道夫·格尔德·冯·伦德施泰特等等。

大家也许都注意到了,他们的名字中都有一个"冯",而"冯"就是他们高贵的标签,贵族的象征,就像满清的爱新觉罗一样。说到这里好多人不解,贵族出身的人都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都非常高傲;而希特勒一个下士出身,混混身份的小胡子,又是怎可能让这些贵族死心塌地为自己效劳的呢?

之所以产生这个疑问是最当时德国的情况不了解,大家的印象中,二战时的德国都被洗脑了,全国上下都是对希特勒一个人效忠,甘心情愿受他驱使。为他卖命。

不错,二战时的德国举国陷入了战争狂热,好多人对希特勒崇拜的五体投地,把他当成德国的拯救者,当成再造德国的神。但也并非大家都是为希特勒一个人二战,也有不少人是为国家命运二战,希特勒不过是人民选择的一个领导人。

尤其是出身高贵的贵族将领们对希特勒没有那么盲从,德国名将曼施坦因就是其中的一位典型。

曼施坦因原名叫埃里希.冯.莱温斯基,是二战德国名将中是佼佼者,是希特勒亲自授予的元帅,是跟隆美尔和古德里安齐名的德国三大纳粹名将,为德国侵略战争鞍前马后、奋不顾身,是希特勒最得力的打手。

但曼施坦因并不是希特勒的私人打手,并没有对希特勒到无条件服从的地步。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是,曼施坦因至始至终都不是纳粹党员,也从来也没有提出入党申请。

曼施坦因是贵族世家,父亲是德国名将爱德华.冯.兰斯基。他的爷爷也不是泛泛之辈,是赫赫有名的普鲁士将军。都说外甥随舅,曼施坦因的舅舅也是将军,而提起他的伯父名字更是如雷贯耳:德国陆军元帅和德国总统保罗.冯.兴登堡便是。

二战开始后,曼施坦因以德国陆军总参谋长的身份为德军制定了一系列作战计划,战胜了一个又一个敌人。而希特勒屡试不爽让敌人闻风丧胆的闪击战,就是出自曼施坦因的手笔。

但曼施坦因对希特勒的种族灭绝政策深恶痛绝,拒绝对部队下达有关命令,经常跟希特勒就此发生争执。在曼施坦因看来,自己效命的是德意志,不是希特勒个人,自己只是在尽一个军人应尽的责任。说他没有受到纳粹思想的蛊惑也不客观,但要说他看不起希特勒也是基本事实。

曼施坦因的立场很有代表性,好多贵族将军效忠的是国家,他们在国防军任职,而希特勒是国家元首,所以要执行元首下达的命令。但国防军不是希特勒的家丁,希特勒也不是贵族将领的家长。希特勒对此心知肚明,知道在关键时候国防军靠不住。于是才有了党卫军这个组织。

和国防军相比,党卫军才是希特勒豢养的,对希特勒惟命是从的打手,而前者只是国家的国防力量。

因此党卫军的长官们都是希特勒的死党,党卫军的待遇和武器装备也优于国防军。国防军有的,党卫军都有,国防军没有的,党卫军也有。而且即使是国防军的最高长官也无法调动党卫军,党卫军只听命于一个人,那就是希特勒。

党卫军里几乎没有德国贵族,而他们不屑于跟流氓。混混和市井无赖组成的党卫军为伍,而只效力于国防军。因此,国防军的高级将领不少都来自容克贵族。

那些贵族将领大多是高干子弟,受过高等教育,国防军的创立的时候,希特勒还是一个小兵,所以国防军的贵族将领不鸟平民出身的希特勒一点也不奇怪。所以说到了战争后期,战场局势对德国不利,德意志面临灭种危险的时候,那些贵族出身的将领没有跟党卫军官兵一样选择为希特勒殉葬,而是开始了反战运动,决心不惜一切代价结束战争,甚至不惜铤而走险谋杀希特勒。

1944年7月20日,一位上校在德军最高统帅部企图用炸弹炸死希特勒,可惜没有成功,未遂谋杀的执行者是德国贵族、德军上校这克劳斯·冯·史陶芬柏格,主谋是德军元帅,曾担任西线军总司令的德国贵族埃尔温·冯·维茨勒本。




感谢邀请。希特勒能够掌控住德国容克贵族这一强大的群体,得力于三个方面。

一是打破了凡尔赛体系强加德国的桎梏,主要是常备军十万人以下,不得拥有坦克重炮等进攻型武器等条件,这对经济以农业为支柱主要靠军功封赏为晋身资本的容克阶层来说,是难以容忍的屈辱。希特勒上台后很快便通过打破凡尔赛限制,发展重型火力,扩充军备挺进法国抢占的莱茵区等方式,将这些看似坚如磐石的条约扫进了废纸堆里,这不得不让容克们对这个波西米亚士官刮目相看。

其次,希特勒的上台并非政坛席卷一切的狂飙突进,而是靠着与各派力量的妥协与勾结,这一点上,一战英雄德国末代总统兴登堡可以说居功至伟。尽管兴登堡并不喜欢这个小胡子,但纳粹党的很多做法和纲领,正是以兴登堡为代表的容克阶层内心极力渴望却不敢付诸实践的,比如反共,反犹,反民主制等等,他们作为贵族,作为魏玛体制的受害者,很多事也看不惯,但一来这是列强强加的,只能忍气吞声,二来,贵族身份限制了他们不能用下三滥手法去对付同样的下三滥,那么,就只好拜托希特勒的冲锋队去干这些脏活了,于是,暗杀,栽赃,种族冲突,街头斗殴等等,这些原本运分子才掌握的技能,在纳粹手中发挥出了更大的杀伤力。这显然是容克们喜闻乐见的。

第三,战争初期,希特勒确实打出了让容克们刮目相看的战绩,闪电战攻灭法国,席卷西欧,接着又东征俄国,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希特勒都实现了德国人几百年来念念不忘的几件大事,统一德意志民族,重现罗马帝国光辉,称霸欧洲大陆,所以从这个层面说,这也是心高气傲的贵族们甘于给希特勒打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希特勒   德国   德意志   纳粹   贵族   总参谋部   国防军   总司令   元首   德军   将领   战后   名将   出身   军队   高级将领   命令   背景   战争   家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