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日本战国时代战争放到中国来看,大概相当于什么规模?

有种搞笑的说法,是说日本战国时期的战争,就好比是“村战”。

所谓“村战”,就是说,别看日本战国时代打的挺热闹,但在人数和规模上,跟几个村子发生械斗差不多。

比如,著名的日本历史人物织田信长,他的成名之战桶狭间合战,其当时麾下所带的兵力,也不过是两千人而已。

再比如,被称为日本战国时代“信浓四大将”的村上义清、诹访赖重、小笠原长,以及木曾义在,这四人,曾组织联军讨伐过大名武田信玄。

他们组织起来的联军人数是多少呢?答案是1800人。

猛地一看,这区区一两千人规模的战役,似乎还真有点“村战”的意思,尤其是和我国古代动辄几万,甚至几十万的战争规模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但实际上,这种看法是一种认知上的偏差。

为什么这么说呢?很简单,首先,战役参与的人数多少,与战役是否著名,以及造成的影响大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这话如何理解呢?

举个例子,三国时期,曹魏将领张辽张文远,他就主持参与了一场极为著名,且造成后续影响相当深远的战役。

这场战役的名字,叫做逍遥津之战。

此战的结果,是魏军实现了对吴军的“大破之”,同时,张辽还差那么一点就生擒吴主孙权(几复获权)。

不仅如此,失败后的吴军,“人马皆披靡”,一度“几至危殆”,甚至,当时还出现了大批的“吴降人”。

另外,此战之后,张辽还在东吴民间,喜提了一个“荣誉称号”,,即谁家小孩子要是哭闹不停,家大人只要一提张辽的名字,小孩马上停止哭泣。

所谓“张辽止啼”的典故,就是出于此处,并且在唐代时,日本出使大唐,学会和弄明白了这个成语,回去之后,发明了一个俗语,叫做“辽来来(辽来々)”。

这个俗语,在日本盛行的时间,一直持续到公元1274年(南宋咸淳十年,日本文永十一年,当年忽必烈派兵武力征讨日本)。

之所以说这么多,就是为了说明,逍遥津之战不管是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影响甚大,既然该战役有这么大影响,说其是一场著名的战役,不算为过吧?

但张辽当时带了多少兵力呢?答案是只有八百人。

如果按照上述对日本战国时期的战争所定义的“村战”标准,那张辽的逍遥津之战,简直是连村战都算不上。

不止是逍遥津之战,在唐朝,也有类似的案例。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世民与王世充的虎牢关之战,最初阶段时,李世民所率领的玄甲军,在对阵王世充时,兵力有多少呢?

秦王世民选精锐千余骑,皆皂衣玄甲,分为左右队,使秦叔宝、程知节、尉迟敬德、翟长孙分将之。---《资治通鉴》

看到没,也就只是一千多人而已,但这一千多玄甲军,却打的王世充的军队“畏之”,甚至,还将王世充打的仅带残部逃走。

另外宋朝时,岳飞也有仅带八百人,就击退敌军的南薰门之战的例子。

类似于上述的战役案例,在我国古代的历史上,可谓是数不胜数,而这些著名的战役,能说其也是村战吗?

答案是当然不能。

所以,那种嘲笑日本战国时期的战争,就好像几个村子发生械斗的说法,是有很大偏差的,至少,不能仅凭参战人数,而不看战役影响就武断的将其定义为“村战”。

而回到日本战国时代的战争上,严格来讲,当时的战争规模并不算小。

先说前文提到的织田信长的成名战,也就是桶狭间合战,当时他之所以会仅带两千人,是有一定原因的。

公元1552年(日本天文二十一年),织田氏的家督织田信秀猝死,其嫡长子织田信长,也因此继位,成为织田氏的新任家督。

但就在织田信长继位的数年后,东海道大名今川义元(今川氏的家督),悍然发动了对织田氏麾下控制区域尾张国的攻击。

按史料记载,今川义元开始发兵的时间,是1560年的5月10日。

而等到织田信长得知消息,已经到了5月18日晚间,没等他开始着手安排迎战,今川义元的军队,已经开始攻击丸根、鹫津两地,这两个地方,距离织田信长当时所在的清州,已经相当近了。

在这种十分仓促的情况下,织田信长压根做不到周密部署和安排,更没有时间去调兵遣将,再耽误一会,敌军就打到眼前了。

因此,织田信长在5月19日凌晨(大约是凌晨3点左右),急忙叫人出发。

经过极短时间的召集,在凌晨4点前后,织田信长带着人火速冲了出去,典故“织田出阵”,就是说的这件事。

而当时时间如此紧迫,织田信长是不可能召集太多人马的。

据记载,当时跟随织田信长一起走的,只有其五个心腹,加上织田信长本人,一共也只有六个人。

当然,在路上织田信长一路跑,一路也在集结军队,到了当天上午八点,织田信长走到热田神宫的时候,其当时身边的总兵力为““马上六骑(含织田信长),杂兵二百”。

两个小时后,也就是织田信长走到善照寺,并召开第一次军情会议之际,其本队兵力,约为1000~1500人。

就是这样一路走一路召集,逐渐有士兵赶上了织田信长,最终在抵达桶狭间一带时,汇集成了两千多点的总体兵力。

而除此之外,应该还有部分兵力还在后面,但直到桶狭间之战结束,这些人也没能赶到。

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织田信长当时只有两千人的原因,一来是因为其没有时间集结全军,二来则是其行动速度过快,以至于只有少部分人跟了上来。

并且,从此战之中织田信长的表现来看,该战役,可以定性为一场轻装简从的长途奔袭战。

说白了,织田信长就是要打敌人一个出其不意,所以他最开始,才会仅带了五人就冲了出去,也只有这样,才能不被敌人知晓己方的具体行动方案。

靠着出其不意的奔袭,织田信长带着这两千人,着实给今川义元制造了极大的混乱,同时加上天降暴雨,更让今川义元的军队无法形成也有效反击。

最终,今川义元战死,织田信长大获全胜。

所以还是那句话,仅看参战人数,不看具体的战役过程,以及将领的相关策略,就武断的将其定性为“村战”,并不严谨。

再打个比方,如果,把指挥一个排的兵力作战,称为“排长大战”,这说法确实不错。

但是,把指挥十个排的兵力作战,还称为“排长大战”,甚至把指挥一百个、一千个排的兵力作战,依然称为“排长大战”,是不是就有点脱离现实了呢?

总之就是,定义一场战争的性质和规模,不能光看参与的人数,人数只是其中的指标之一,还得去看战役的影响、过程等因素。

不然的话,按照前文提到的所谓“村战”标准,那全世界的战争,都该称之为“村战”了。

再者说,日本战国时代,还是有不少场人数规模较大的战役的,单是由织田信长指挥参与的,就有好几个。

比如发生在1568年的观音寺之战,当时织田信长攻打南近江大名六角义贤、六角义治父子,此战,织田一方,兵力就有五万之多。

还有,在1571年的火烧比睿山时,织田军则有近八万人之多。

到了1582年,也就是织田信长即将进入全盛期之前,他当年在各地征战的军队人数,据统计就高达10万人。

不管是五万人,还是七八万,乃至十万兵力,这应该不算少了吧,要知道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每次的兵力也只不过是几万人而已。

如果这还不足以说明问题,我们可以再来做一个对比。

东汉末年的官渡之战,应该称得上大型战役了吧,当时袁绍实力极为雄厚,在此战中共计投入兵力约为11万人。

曹操一方,则仅有区区两万多人,两者相加,总兵力约为13万人多点。

而日本战国时代后期的著名战役关原合战,对战双方中,德川家康的“东军”,兵力为7万到10万之间,姑且按照十万。

另一方,为石田三成组成的“西军”,其兵力,则是8万人。

两者相加的话,那就是18万人,这可要比官渡之战的人数还要多上几万人,这种规模的战役,说其和官渡之战同样重要,应该不算为过。

此外还有,刘备与东吴的夷陵之战,蜀汉的兵力为四万多,加上一万多五溪蛮夷组成的士兵,合计约为六万人。

对手东吴,参战兵力约五万多,两者加起来,也就12万人上下。

而日本战国时期,这种十几万人,甚至二十多万人参与的战役,并不是没有,除了前文所说的关原合战,还有大坂夏之阵(对阵双方共投入兵力约为21万)、小田原合战(对阵双方投入兵力约为25万)等等。

总之就是,日本战国时代的战争规模,和我国三国时代的战争规模基本接近。

毕竟当时日本的人口(战国时代初期为700万人左右),和三国时期的人口(公元265年,三国人口总计767万左右),在数量上差不多,所以,战争规模自然也比较接近,是可以做一个基本类比的。




某个朋友的恶搞~

日本本州岛的面积大概和河北省差不多,于是……

“沧州之虎”武信玄经过十年奋斗终于统一了沧州地区,正在雄心勃勃准备上北京的时候,他遇到了一生的宿命敌人---“塘沽之龙”林谦信!两个人展开了长达十五年的宿命之战,几次大战不分胜负!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第三次大邱庄之战了。没办法,不解决林谦信当时确实没法上京了!

就在二人于宿命中纠缠不休的时候,一个号称“第八天鬼王”的年轻人在唐山崛起了,他就是河北布武的田信长!以疾风怒涛之势席卷了大半个河北,命运如此弄人,让龙虎相斗不休,若不是这样,他们随便一个人早就进了北京!

此外的河北战国群雄还有“大兴之熊”、“天津九区一县无胜此人者”、“唐山之虎”、仅用10年时间就统一石家庄地区的“石家庄能人”……

其实啊,日本战国名将被吹这么高,是因为人家八九十年代经济发达,有钱,有吸引力,能编,有钱编·




日本战国时代要是放在中国的话,可能要把历史上溯几千年了。

牧野之战:

周朝:战车300辆,铜甲精锐兵3000人,木甲步兵45000人。

商朝:武装奴隶与战俘,史称约700000人,现代估计约50000-70000人。


日本战国时代始于1467年,持续时间超过百年,大概处于中国明朝中后期。

日本在战国时代产生了六位“骁勇善战”的所谓名将战神:今川义元、上杉谦信、武田信玄、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如果是网文书虫,看过不少明穿小说的话,应该或多或少都听说过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这三个人,他们在日本历史上确实也非常有名,尤其是丰臣秀吉统一日本以后意图通过吞并朝鲜以图染指中华。

日本战国时期有六十六国,当然限于国土面积,所谓国自然无法跟中国战国时的诸侯国相比,可能是县乡那么大吧,日本国土面积37万平方公里(与我国云南相当),当时人口约有800万,明朝当时人口1亿多,具体多少无法确切统计。

今川义元兵力:40000

上杉谦信兵力:15000

武田信玄兵力:20000

织田信长兵力:25000

丰臣秀吉在统一日本以后出兵攻打朝鲜,当时号称20万大军,但在古代打战时都会夸大兵力,希望借此能够震慑敌军,20万兵力水分很大,我估计实际兵力绝不会超过15万。

日本战国的战斗规模其实也不大,最大规模战争应该是几千上万兵力的对战,小规模战争也就是几十人上百人。

日本战国时代的战争从战争规模的角度来看,小规模战争确实可以称为“村战”,我记得我上高中的时候,我们乡有两个村为了争夺一座山头,双方约架,各出动了百多人,装备锄头铁锹等等兵器,最后还有人不幸阵亡了。

“中大规模战争的话”,可能是几千上万兵力对抗,这在中国的话,可能围困一座城池至少也需要一两万吧,日本那时候应该也没有多少城池,再加上人口限制,是很难形成真正的大规模战争的,所以日本战国时代根本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战争。




日本战国时代中期,全日本人口约800万人左右,人口密度与汉末、隋末、唐末相仿。

日本战国时代的战争,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特点,初期以职业武士参与为主,规模小,几百人即是大规模战争,到了中期,各势力都采用了足轻制度,战争规模开始扩大,如中川岛合战,武田军与上衫军合计3万左右,今川上洛动员了25000人,到了后期,关原合战,双方参战兵力30万人左右,大阪合战也接近这个数字。

另外,万历朝鲜战争,日军参战兵力超过15万人。

说日本战国时代都是村战,未免太片面了,初期确实如此,但发展到后期,战役规模也逐渐扩大,并不逊色中国古代太多。

山海关大战,李自成、吴三桂及满清,参战兵力不超过30万,赤壁之战,不超过20万,诸葛亮北伐,每次也只是带了五六万人而已,要说规模特别大的,应属淝水之战。

但东晋南北朝时期,史书记载多有浮夸之风,通常喜欢夸大敌人的规模,从而衬托自己的胜利。




日本战国时代的战争,用大家比较熟悉的例子来说明其规模。

桶狭间之战:尾张的乳虎,织田信长的崛起

1560年(日本永禄三年),东海道大名今川义元全面动员军队,大举攻入尾张国境内,在桶狭间山一带(今爱知县名古屋市),遭织田信长领军奇袭本阵阵亡。战后,原本称霸东海道的今川氏从此没落,而获胜的织田信长则在中日本和近畿地方迅速扩张势力,奠定了未来掌握日本中央权力的基础。

关于今川义元的这次军事行动,有上洛*争霸、攻略尾张国、救援鸣海城等多种说法。

(注:日本效仿中国洛阳(左京)和长安(右京)的风格设计了平安京,后右京因沼泽众生而放弃,故将平安京雅称为“京洛”,上洛即指进京;战国时期,大名上洛的意思,是指诸侯进京向天皇或将军索取权力,向天下展示武力以彰显其霸主地位,甚至推翻将军自立新幕府政权,等等)

关于今川义元的兵力,日本史学界也没有统一的意见

《信长公记》:45,000

《甲阳军鑑》:2万余

《武功夜话》:3万有余

《德川实纪》《武德编年集成》《总见记》等:4万多

《绘本太阁记》:5万余

《日本战史桶狭间役》:25,000

根据石高*估算

今川家的领地骏河、远江、三河,三国的石高约在70万石,因此推算今川家共有20,000到25,000的兵力,今川本阵(即中军,通常配置为1,500人左右)兵力不超过5,000人。

另一方面,尾张国石高约57万(按后来的庆长检地数据统计),可动员的全部兵力约在14,000,但一般认为由于织田信长下达命令突然,且动员能力远不如今川,因此当时加入战斗的兵力(不包括驻守各城砦的织田守军)不超过4,000。

但是过于自负的今川在指挥各部行动时出了问题,导致本阵突出在前,且与周边友军距离拉开过长,缺少呼应,结果被带着3,000余人马,正在战场以逆袭的行动方式寻找战机的织田军发现。在驻扎休整的时候,被偷袭*得手,最终身死名灭,今川氏迅速衰亡,代之的是织田信长的强势崛起。

(注:有说法认为今川本阵遇袭并非发生在桶狭间山谷中,而且织田军也不是迂回偷袭,而是在寻找德川家康(当时还叫松平元康)的部队时意外发现敌人的主帅位置)

网上曾有人以桶狭间之战与中国三国时期的官渡之战相比较,甚至认为不下于官渡之战

都属于以弱克强这一点没有问题。

但个人认为,这两场战役之间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

不仅仅是跨越了1,300年的时空。

1. 官渡之战,双方兵员数量更多于日本桶狭间之战

建安五年(200年)二月,袁绍率步兵十余万、骑兵一万,进军黎阳(今河南濬县东北),准备渡河,同时派遣颜良进攻白马(今河南滑县东北)。由此可得袁绍的部队保守数量也在110,000。

曹操方面,投入此次战役的人数存在较多争议。

根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的描述,官渡决战前,曹操将士具有战斗力的,只有8,000人。

“公亦分营与相当,合战不利。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

但是这种说法已有宋代史官裴松之质疑,认为数据非常不可信。

臣松之以为魏武初起兵,已有众五千,自后百战百胜,败者十二三而已矣。但一破黄巾,受降卒三十余万,余所吞并,不可悉纪;虽征战损伤,未应如此之少也。夫结营相守,异于摧锋决战。本纪云:“绍众十余万,屯营东西数十里。”魏太祖虽机变无方,略不世出,安有以数千之兵,而得逾时相抗者哉?以理而言,窃谓不然。绍为屯数十里,公能分营与相当,此兵不得甚少,一也。绍若有十倍之众,理应当悉力围守,使出入断绝,而公使徐晃等击其运车,公又自出击淳于琼等,扬旌往还,曾无抵阂,明绍力不能制,是不得甚少,二也。诸书皆云公坑绍众八万,或云七万。夫八万人奔散,非八千人所能缚,而绍之大众皆拱手就戮,何缘力能制之?是不得甚少,三也。将记述者欲以少见奇,非其实录也。按锺繇传云:“公与绍相持,繇为司隶,送马二千余匹以给军。”本纪及世语并云公时有骑六百余匹,繇马为安在哉?

《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

“追黄巾至济北。冬,受降卒三十万,男女百万余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

曹操在初平三年(192年)收编的青州黄巾精锐,如以10取1的比例,也有3万左右,考虑到还需要分兵驻守其他地方,因此通常见到的说法:官渡之战曹操的兵力约2万人,起码是比8,000这个数字更靠谱的。

(注:还有40,000、50,000等说法,篇幅有限,恕不再多作分析。)

2. 官渡之战,战事交错、复杂度高于桶狭间之战

从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二月袁绍派遣颜良进攻白马(今河南滑县东北)开始,直到同年十月,曹军奇袭乌巢后兵分八路,大举进攻官渡,袁军全面溃败为止,战役持续了半年以上。

其间,有白马的声东击西,有延津的计斩文丑,有单挑有偷袭,有相持有兵法,有正阵有奇兵,是一场经典而精彩的,如古代战争教科书一般的演绎。

反观桶狭间之战,从1560年(永祿3年)5月12日,今川义元于骏河誓师开始,直到5月23日,主将被枭首,今川军撤回骏府为止,总共不到半个月的时间。

其中关于今川义元的进军意图、织田信长的作战本意、当时下雨还是下雹子……的具体细节,至今日本史学界还在争论不休。

(注:半个月和半年比……我都懒得吐槽了。)

3. 官渡之战的惨烈程度,也是日本本州两股地方势力的冲突所不及的

日本战国时期,列国及诸势力之间的冲突,并非是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的,而是以陷城、溃敌、以及诛杀领军大将为目标展开的。在战斗开始前,过程中,常会有不同的势力作为己方盟友,抑或敌方盟友加入战团。

桶狭间之战,是伤亡情况比较高的战役。

今川方面:伤亡从2,500(根据《落穗集》、《武德大盛記》)到3,907(根据《改正三河後風土記》

织田方面:各守备队计3,000人全灭,本队伤亡不明。

再看官渡之战,曹操战后杀降卒就达80,000。

《三国志‧袁绍传》裴松之引张璠《汉纪》:"杀绍卒凡八万人。"另《三国志‧武帝传》裴松之注:"诸书皆云公坑绍众八万,或云七万。"

附:日本战国末期关原之战,也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双方决战时的总人数约17万

最后是彩蛋:大坂之役,有传说德川家康死于此战,后来江户幕府中的将军,只是一名影武者(替身)

【关注历史,坚持原创,我是夜未央】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日本   前文   中国   东吴   规模   战争   作战   兵力   千人   战役   战国时期   说法   人数   织田信长   时间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