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心里的继承人一直是李建成,为何还让李世民手握重兵?

引言

李建成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长子,由于长期伴随在李渊左右,他与很多的官员和贵族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在李渊在晋阳发动兵变,攻入长安后建立了大唐帝国,随后李建成被立为太子、李世民封为秦王,并分别被授予兵权和政治权力,如果不出意外,李建成妥妥的下一代皇帝!那为什么李渊会让李世民手握重兵呢?

李世民是大唐开国初期的中流砥柱

从当时唐朝的局势来分析,唐朝在李渊统治初期,为了扩大领土范围和势力,开始四处讨打,此时,国家刚刚建立,四处的割据势力还未平定,朝堂未稳,面临着外部和内部的威胁,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唐太宗李世民成为了维护唐朝稳定和团结的关键人物。

手心手背都是肉

李渊为了防止唐朝内部出现分裂,保持皇室的稳定,他给了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人兵权,而自己却从中和稀泥。可是刘黑闼、刘武周、王世充的叛乱和匈奴的入侵,李建成和李元吉指望不上,无奈之下李渊只有起用李世民,李世民不但立下了赫赫战功,而且在军中的威望如日中天,这也直接导致李建成、李元吉与李世民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分歧,导致了唐朝的内部矛盾和政治动荡。李建成追求权力并试图削弱李世民的地位,李世民最终在争斗中胜利,并夺取了皇位,成为唐太宗。

结语

总的来说,李渊让李世民手握重兵主要是为了稳定唐朝的建国初的局势。然而,李渊未曾想过这个决策最终带来的后果是自己的儿子们手足相残,更没想到的是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

(图片来自于网络)




李渊允许李世民掌兵,其实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最开始的时候,李渊是只信任李家人掌兵,李世民作为儿子,很自然地就掌握了军队。后来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又只有李世民打得赢,只能继续重用。

等到李渊意识到李世民的威胁,觉得李世民过于强大的时候,这时候的李世民根基已成。就连李渊这个皇帝,也无法轻易拿掉李世民的权力了。

要仔细说这事,得从当年太原起兵说起。

隋朝末年,因为杨广的种种骚操作,导致各地起义蜂拥四起,就连那些贵族也不再支持隋王朝。在这个时候,身为隋朝高层贵族的李渊,也开始心怀不轨,想要准备造反。

但问题是,李渊想要造反,也不是太容易。

李渊和杨家关系其实很深。李渊的母亲和隋朝开国皇后独孤氏,是一对亲姐妹。所以从血缘关系上来说,隋文帝杨坚是李渊的姨夫,而杨广则是李渊的表弟。

不过,从史书上的种种蛛丝马迹来看,李渊和杨广之间的关系,好像并不怎么样。杨坚在位期间,李渊升迁得特别快。但是到了杨广上位以后,李渊经常好几年都没法升迁一步。

史学家猜测,这极有可能是因为,李渊早年和杨广的大哥杨勇关系较好的原因。大家都知道,隋文帝登基以后,本来是立了自己的长子杨勇为太子。但是后来杨广经过一顿操作,硬是把太子位给抢到了手,也是很牛。

反正不管怎么说,杨广看不上李渊,甚至是怀疑李渊,这事是一定的。所以,为了保证杨广对自己不起杀心,李渊就只能开始自污,整日声色犬马。

如此一来,效果确实很明显,杨广确实对自己这个表哥逐渐放心了。但是另外一个问题,也摆在了李渊面前:如果自己只能每天声色犬马,那自己还怎么为造反做准备呢?

最终,李渊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让自己的儿子,去代表自己做一些事情。反正事情是儿子做的,那些被招揽来的人,肯定看的也是他李渊这块牌子,不可能真的只是为了单纯追随一个小毛孩。而如果出了问题的话,李渊也能推脱完全不知道,还能想办法保下儿子。

所以,接下来的几年里,较为年长的李建成,就开始和老爹兵分两路。李建成一边保护家眷,一边暗地里招募豪杰。李渊则是带着李世民,接着在明面上做官,顺便也能培养一下自己的这个二儿子。

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按照史书上的记载,李渊在太原起事,主要是李世民的谋划,最后逼得李渊不得不谋反。但如果仔细复盘那段历史的话,我们就会发现,这种说法其实很扯。因为太原起事的时候,李世民才仅仅只有18岁而已。李渊之前为了造反而准备的时候,李世民年纪就更小了,根本不可能有这份心机。反倒是李建成,李建成比李世民大整整十岁,当时已经有独挡一面的能力了。

随着各地起义军越来越多,渐成燎原之势,杨广面对的窟窿越来越多,手上可用之人越来越少。所以,到了大业十二年,杨广不得不委派李渊,去山西那边镇压起义军。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李渊有机会独自掌管军队。镇压了当地的起义军之后,李渊将其就地收编,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嫡系。

再之后,为了保护这个地方的安全,杨广让李渊留守太原,成了太原地区的最高长官。

这下子,李渊彻底发达了。

以前是有心无力,现在有了自己直接管辖的地盘,那还等什么?准备造反吧!所以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李渊开始为造反做各种准备。大业十三年五月,李渊在太原发动兵变,弄死了杨广派来监视他的两个大臣,彻底独自掌控了太原。七月,李渊正式举旗造反。打的旗号大概就是杨广惹得天怒人怨,要杨广退位做太上皇,然后让杨广的孙子杨侑做皇帝。

这时候的李渊,实力还相对有限,不敢打出自己家的招牌,只能打着替杨家清理家务的旗号造反。

不得不说,李渊的准备,确实是很充足,找的时机也很对。当时杨广因为种种原因,将朝廷迁到了江都那边,同时带走了大量的隋朝精锐。隋朝的原都城长安,以及其所在的关中地区,根本就是一个空壳子。李渊正是看中了这一点,自太原起兵之后,迅速率兵直扑长安。短短三个月以后,就拿下了长安。

这个过程,说起来很容易,但其实做起来真的很难。大家其实可以看一下地图,从太原到长安,直线距离都超过千里了。在隋朝那会儿,想要率领大军跨越千里直接进攻长安,这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不过幸运的是,李渊确实赌赢了。赢了的结果,就是李渊拿下了长安,俘虏了当时在长安坐镇的杨侑,并且顺势控制了整个关中地区!

进入长安后,李渊立杨广的孙子杨侑为帝,自认为大丞相。然后打着杨家的名义,迅速平定了整个关中地区。长安是关中地区最大的要地,拿下了长安,想要平定关中,其实也不算难。更幸运的是,就在李渊进入长安之后不久,江都就爆发了兵变,杨广被麾下的禁军给勒死了。

杨广一死,李渊又已经统一了关中,继续留着杨侑在自己头上,好像也就没什么必要了。所以在杨广去世一个多月以后,李渊逼迫杨侑禅位给自己,唐朝就此开国。

李渊登基后,立李建成为太子,册封李世民为秦王。

唐朝既然已经开国,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该是如何扫平天下,统一全国了。此时的唐朝,还仅仅只能控制关中地区,只是一个地方性的政权。想要统一全国,依然困难重重。

而李渊接下来统一天下的过程,可以大致分成三个部分。巩固关中、平定北方、统一全国。

大致方向已经定下,那接下来就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谁领兵的问题。

靠外人?李渊肯定是不信的。像这种平定天下的战事,如果由下面的将军来完成,最后肯定会出现尾大不掉的情况。李渊自己上?肯定也不行,因为李渊当时已经是皇帝了。李建成也不行,李建成已经是太子,必须久居中枢。

所以唯一的选择,就是李家宗室。比如李渊的儿子或者侄子,还有兄弟之类的。在这其中,李渊最信任的,自然就是儿子。而李渊的几个儿子里面,当时唯一年龄稍大,能够独自领兵的,就是李世民。

所以从这个时候开始,李世民开始独自领兵,开始了他的传奇。

在第一个过程当中,唐军首先向西征战,想要平定身后。这是李世民第一次独自带兵,敌人是当时辖制了整个陇西的西秦霸王薛举。薛举这个人也比较能打,而且恰逢李世民第一次带兵的时候,还生了场大病,根本无法指挥军队。所以这次征战,最后以唐军溃败而告终。

按照史书记载,李世民战败以后,李渊都已经做好了在长安城下和薛举决战的打算。刚刚开国的唐朝,差点因为这次失败而亡国。但这时候,就看出李渊的运气多么逆天了,真的是天命所归。

薛举死了。

病死的。

如果薛举不死,以当时他麾下的能力,是绝对可以一口气打到长安城下的。若真是那样的话,历史说不定就要改写了。但就是在这个关键的时候,薛举竟然死了。

薛举一死,整个陇西彻底群龙无首,他儿子薛仁杲,根本没他老子那个本事。而此时的李世民,恰好已经病愈,李渊再次让他率军出征陇西,很顺利地就打赢了。

据说李世民打赢的时候,薛举的尸体还没有来得及下葬。

收拾掉薛举之后,唐朝西面基本就没什么威胁了。不过,就在李世民刚刚收拾掉薛家之后,一个噩耗忽然传来。李家起兵的太原地区,竟然被更北边的刘武周给一锅端了。所以接下来,李世民又被老爹迅速派到北边去救火。在经过好几个月的战斗后,终于打垮了刘武周,逼得刘武周不得不逃往突厥。

至此,唐朝的西面和北面,都相对安全了下来。第一个过程,巩固关中,彻底结束。所以接下来,就要正式攻略中原了。

李家下一个目标,是洛阳的王世充。

打王世充的这个过程,要说仔细的话,其实能说很长很长。不过简单来说的话,过程其实是这样的:李世民率军进攻王世充,王世充节节败退,退守洛阳一地,被李世民围困在洛阳。王世充自知不敌,向东边的窦建德求救。窦建德想要坐收渔翁之利,直到王世充被围困后,才率领全部精锐来援,打算坐收渔利。

历史上著名的虎牢关之战,就此爆发。

面对窦建德的来援,李世民分兵两路,主力军队继续围困洛阳,自己率领三千精锐,前往虎牢关挡住窦建德。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是,这一战,李世民凭借三千精锐,硬是在虎牢关打垮了窦建德的十几万大军,而且还生擒了窦建德!

没错,三千打十万,而且还打赢了,最后还生擒了对方的主帅。

李世民是真的能打。

得知窦建德被活捉了以后,王世充自然就没什么希望了,只能开城投降。所以,李世民等于是一战打垮了王世充和窦建德两大巨头。至此,唐朝已经相当于统一了整个北方。

而且,就在李世民打王世充和窦建德期间,还发生了另外一场战争,就是唐平萧铣之战。李世民和王世充、窦建德死磕的时候,李渊怕南方的萧铣,趁机北上捣乱。萧铣是当时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整体实力甚至不比唐朝差多少。所以李渊为了防止他捣乱,派了三路大军,主动进攻,想要拖住萧铣。

其中两路大军,最后都没有占到什么便宜,无功而返。不过,就算是无功的话,其实也是很大的功劳了,至少拖住了萧铣。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第三路大军。

第三路大军,领军的是李渊的侄子李孝恭,李孝恭当时手底下有个副将,名叫李靖。

于是,一场好端端的袭扰战,就被硬生生打成了歼灭战。

开战之后,唐军顺江而下,直接打到了萧铣都城,迫使萧铣投降。这一下,南方也被唐朝拿下了将近一半。

此时的唐朝,已经相当于是拿下了四分之三的中原,统一天下之势,已经不可阻挡了。

而李世民这边,当他带着俘虏的王世充、窦建德二人,回到长安时,等待他的,自然就是至高无上的荣耀。虎牢关一战,基本上就奠定了唐朝统一天下的基础。但是对于当时的李渊而言,却又有一个问题摆在了他面前。

因为李世民功劳太大,已有的官职,都已经无法继续嘉奖李世民了。

这也没法子,毕竟李世民起点就很高。唐朝开国的时候,李世民就已经是秦王。秦王这个封号,在历代其实都很特殊,相当于是诸王之长。再往下才是齐王、楚王之类的王。李世民起步就是秦王,后来每次打赢以后,又都有嘉奖。所以等到打赢虎牢关大战之后,已经高到没有任何官职可以封的地步了。

最后没法子,李渊为自己这个二儿子,新创造了一个官职,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天策上将。

除了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之外,李渊也注意到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李世民确实有点过于势大,已经威胁到了太子李建成的地位。所以在虎牢关大战以后,李渊觉得反正天下统一之势,已经势不可挡,似乎也用不着李世民继续征战了,所以就暂时的除掉了李世民的兵权。

李渊真的不傻,不是眼睁睁看着李世民做大,然后骨肉相残。他其实真的是想过限制李世民的。

但是接下来,又发生了一件事,让事情彻底不同了。

这件事,就是刘黑闼造反。

刘黑闼是窦建德的旧部。窦建德战败后,照理来说,旧有地盘都归了唐朝,唐朝也就算统一了北方。不过,窦建德其实是个很有威望的明主,所以他所管辖的山东、河南地区,对窦建德也都是比较怀念的。所以窦建德失败以后,还没等唐朝在这个地区加强统治,窦建德的部将刘黑闼,就直接起兵造反了。

照理来说,重新起事的刘黑闼,总不可能比当初兵强马壮的窦建德更难对付。当时李渊也是这么想的,没太把刘黑闼当回事,只是派了几个下属和李家宗室去清剿。结果事实证明,李家其他的宗室成员,是真的比不上李世民。到了战场上以后,除了给刘黑闼送菜之外,根本没有任何作用。

就这样,短短几个月以后,刘黑闼就收复了窦建德的全部地盘。

这下子麻烦大了。

面对棘手的刘黑闼,李渊不得不再次起用李世民,让李世民带兵去收拾刘黑闼。在经过一番苦战之后,李世民确实收拾了刘黑闼。但经此一役之后,李世民的羽翼也彻底丰满。就算李渊这个皇帝老爸,都无法轻易收拾他了。

在打赢刘黑闼之后,李世民还想继续南下,去统一江南,收拾江南地区的辅公祏。但这时候的李渊,是打死都不敢再让李世民掌兵了。后来哪怕突厥南下,一度威逼长安,李渊都不敢让李世民在掌兵。

但就算这样,李渊依然无法限制住李世民。毕竟,整个北方的几场硬仗,几乎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这也就导致李世民的旧部,几乎把控了北方的大部分地区。李世民在军中的威望,实在不是李建成能够比得了的。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李渊也想过很多办法。比如让李世民回归长安,断去李世民执掌军队的机会,甚至最后不惜逐步驱逐李世民的天策府属官,想要让李世民变成光杆司令。客观来说,李渊的这种做法,确实也有一定作用,让李建成在后来的朝堂斗争当中,逐渐占据了上风。但同时,却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所以最后,李世民眼见着自己通过朝堂斗争取得太子位的可能,已经不大,干脆就直接发动了政变,从肉体上消灭了李建成。一场玄武门事变,终于成了骨肉相残的悲剧。

总得来说,李渊不是没有限制过李世民,只可惜后来造化弄人,连续几次巧合,加上李世民本人才能确实极为出众,导致李渊渐渐失去了对李世民的控制能力。

如果当时李渊能够只选择一方,比如废去李建成的太子位,直接让李世民上位;或者找一个罪名,直接将李世民一撸到底,甚至处死。最后可能都不会出现玄武门事变这样的惨案。但偏偏李渊选择了看似聪明的和稀泥之法,导致两头都不得好,最后只能兵戎相见。





实际上,这是一个错觉,当时手握重兵的不只李世民,从长安势力上看,李建成和李元吉反而占据上风。玄武门之变正是李世民自感危机的一步险棋,在此之前,他甚至想好了退路。


李渊立李建成为太子,完全出于嫡长子制度,也就是封建正统所遵从的“天命说”。但是从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看,在争夺统治权的路上,除了“天命说”,还有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便是“逐鹿说”。


“逐鹿说”讲究的是实力,通常被视为频出乱臣贼子的根源,也备受统治阶级的排斥和打压。但李世民就选择了这样一条路,而且他成功了,最后也顺利加入了“天命说”。



李渊从晋阳起兵到长安称帝,只用了一年时间。他称帝时,群雄纷争:北方边境有李轨、薛举、梁师都、郭子和、刘武周、高开道,黄河流域有王世充、李密、窦建德、孟海公、徐圆朗,江淮之间有杜伏威、李子通等,江南一带有沈法兴、林士弘、萧铣。


也就是说,在唐初建立之初,疆土面积只限于关中和河东一带,还没有完全地统治全国。在这种形势下,李唐确立的战略方针是,首先巩固关中根据地,然后再进军关东,逐步统一全国。


称帝后的李渊,除了改国号为唐,年号为武德元年,还对三个儿子进行了册封,李世民被封为尚书令、右翊卫大将军,进封秦王。长子李建成被封为太子,三子李元吉被封为齐王。



实际上,从太原起兵开始,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在军事斗争中就已逐渐形成了各自的势力。到了武德年间,他们都有自己的机构和组织。比如李世民的天策上将府、秦王府、左右护军府和左右亲事账内府等。太子有自己的东宫,齐王也有齐王府、左右护军府和左右亲事账内府等。


他们的命令跟高祖的命令都具有权威,混杂在一起使用。在《资治通鉴》中记载,“太子令,秦、齐王教 与诏敕并行,有司莫知所从,唯据得之先后为定”,也就是说,政府机构有时都不知道该听谁,以至于形成谁的命令先到,就听谁的。



在地方上,他们也各自有自己的势力范围,李世民以洛阳为中心,山东、陕东道大行台官员基本都听他的。李建成则以河北幽州为势力范围,李元吉则一向担任并州地方长官。在用人上,他们也都各自选派自己的亲信任职,比如李建成有自己招募的长林兵,李世民有秦王府的八百勇士。


也就是说,在唐朝还没有完成军队国家化的时候,李世民、李建成和李元吉,他们三人都有自己的私人卫队和各自忠诚于自己的嫡系部队。



李建成被封太子后,便留在国都长安处理政务,为稳定后方,支援前线,也发挥了重大作用。而李世民则经常出征,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他参与的重大战役有:破薛举父子;击败宋金刚、刘武周,收复并、汾失地;在虎牢关之战后,歼灭洛阳王世充和河北窦建德这两大割据势力;清扫窦建德余部,重创山东徐圆朗。


经过一系列的征战,李世民立下了赫赫战功,提升了威望,在他返回长安城时,受到了长安军民的隆重欢迎。回到长安城的李世民,也让李渊高看一眼,开设了自己的文学馆,开始笼络四方名士,比如房玄龄、杜如晦等。而在此之前,他南征北战时已收罗了不少猛将,如秦琼、程咬金、尉迟恭等。



而在朝堂之上,他还有陈叔达、长孙无忌的支持。李世民在大业九年(613年)就娶了实力显赫的长孙家族的女儿为妻,小舅子就是长孙无忌。而长孙氏和长孙无忌从小是被舅舅高士廉抚养长大的,高士廉出身渤海大族,从北魏到隋都是高官,属于世族大家。因此,高士廉也支持自己的外甥女婿李世民。


面对军中和百姓之间深得民心的李世民,高祖李渊也曾动了改立李世民为太子的心思。太子李建成感受到自己的东宫之位受到了威胁,手下谋臣太子中允王珪、洗马魏徵也提醒他,要防备野心勃勃的弟弟李世民。再加上心生妒忌,于是,李建成联合齐王李元吉一起,开启了排挤李世民的权力争斗。



李建成利用后宫妃嫔在李渊面前诋毁李世民,以通过枕边风达到挤兑李世民的目的,更有说,太子曾想毒杀李世民。但李世民也没闲着,他说李建成和李元吉淫乱后宫,并在六月四日率先发起了进攻。


就长安城内的势力而言,东宫兵加上齐王兵的军力已远远超过秦王府的兵力。单就玄武门之变,并不是因为李世民手握重兵。而是因为他出手之快、下手够狠,将李建成和李元吉同时诛杀,偷袭成功。



当时李世民参与政变的主要武装力量,一是来自秦王府的八百勇士,二是来自高士廉的囚徒兵,高士廉在当时担任雍州治中,负责首都的司法事务。在政变当天,他释放了囚徒,发以兵器,伏于芳林门。芳林门在玄武门之西,进可攻击玄武门之敌,退可守望秦王府。


李世民在长安城的兵力有限,以致于当东宫兵和齐王兵赶到玄武门之后,击溃了玄武门外的屯营兵,并杀死了将军敬君弘和中郎将吕世衡,最终秦王府的兵将不得不选择紧闭玄武门。


在政变之前,李世民也给自己留了后路,一旦失败,他就率领众人逃出长安,退守自己的大本营洛阳,并且在之前,他已把大批人员安置在了洛阳。



但历史选择了他,话说其中还有一段重要的插曲。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当天负责玄武门执勤的常何,原本是李建成的亲信,正因如此,李建成和李元吉并不怀疑玄武门会有异。但没想到的是,常何已被李世民收买,这一插曲也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玄武门之变与李世民手握重兵关系不大,但是他的个人威望和功绩,以及重兵在握,对于之后快速控制和稳定当时混乱的局势有着很大关系。试想如果李世民没有自己的势力,即使玄武门之变后,他也无力控制后续的局面。



由此可见,在当时手握重兵的并非只有李世民,李渊三子都各有自己的势力范围。李渊立李建成为继任人选,一是尊嫡长子继承制,二是李建成本身也不是无能之辈,为初唐的稳定也发挥了重大作用,话说打仗就是打钱,没有经济强有力支持,在前方作战的李世民恐怕也只能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境地。可以说,对内,李建成功不可没,所以他才可以稳座太子之位。


李世民的确有杰出的军事才能,是一位能征善战的猛将,凭着自己的能力笼络了一批文武之才,赢得了更大的权力空间,也为他发起玄武门之变奠定了基础。论对外,李世民的影响力更大。


但皇室内部争权夺利,向来都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总有人胜出,总有人败落,不管李渊削减谁的权力,都会引发一场宫廷政变。李世民的成功夺权,运气成分还是有的。




心目中的继承人是李建成,手握重兵的却是李世民,这是由于历史原因一步一步形成的。李渊不是神仙,他也无法预料到以后的事。(结论在最后,不想看长文的可以直接看,想看分析的继续)

公元617年,李渊从太原起兵,当时打着的并不是反隋的旗号,而是号称“废昏立明,拥立代王,匡复隋室”,直接进兵关中,占领了隋朝都城长安,并拥立隋炀帝杨广的孙子杨侑为帝,自称唐王。

按照习俗,李渊成为唐王之后,就要确定世子,而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宗法制度,李建成成为世子毫无悬念。李世民被封为秦国公,李元吉被封为齐国公。国公是一种爵位,地位比亲王低,大概相当于郡王。

这个时候,李世民不过18岁,而李建成已经28岁了,两相比较,无疑李建成更占优势。

第二年,也就是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所杀,代表着隋王朝正是灭亡,所以原先拥立隋朝皇室后裔为帝的纷纷自立,比如王世充在洛阳杀了杨侗建立了郑国,而李渊则在长安废掉杨侑建立了唐朝,改元武德,这一年就是武德元年。

李渊的身份变成了皇帝,儿子们的身份也跟着改变,李建成成了皇太子,李世民成了秦王。

但是,这个时候的唐朝,远远不是后来那个万国来朝的大唐王朝,它的疆土只限于关中和河东一带,距离统一全国还有很大的差距。北方还有洛阳的王世充,河北的窦建德,江淮的杜伏威,江南的萧铣等等,势力都不弱于李唐王朝。

李渊要统一全国,势必要对这些势力进行讨伐,那么派谁带兵出征就是一个问题。要知道,从东汉一直到现在,中国一直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中,连年战乱不断,虽然中间有过西晋和隋朝的统一,但时间都很短暂,所有的王朝建立时间都很短,其中大部分王朝的灭亡是因为内乱引起的。

所以,李渊根本不信任外人,兵权必须交给自己的儿子才能放心。要说李渊的家庭教育工作做得确实好,他的四个儿子除了李玄霸早夭之外,其余的三个儿子都很优秀,尤其是在军事才能上很突出。

618年,李建成被封为抚军大将军、东讨元帅,率领李世民等向东略地,伺机夺取洛阳。四月,李建成兄弟回到长安。为什么这个时候回来呢?因为李渊正在筹备称帝,需要儿子们回来帮忙。五月,李渊正式接受杨侑的禅位,建立唐朝。

当年六月,李渊派李世民出兵攻打西北地区的薛举、薛仁果父子,大约半年之后取得了胜利。而李建成作为太子,必须坐镇京师,不能轻易以身犯险,所以他更多的精力是放在了治国理政方面。

619年,刘武周、宋金刚勾结突厥,攻入河东,占领了唐朝的老家太原。李世民奉命出兵,征讨河东,李渊于是调遣全部关中兵马给李世民,很快便收复了太原并消灭了刘武周势力,中间还收获了一员猛将尉迟敬德,成为之后多次救了李世民性命的人,并且此人还是玄武门之变的主力之一。

620年,李世民带领大军讨伐王世充。当时北方地区有三大巨头,除去李唐王朝和王世充的郑国外,还有河北的夏王窦建德。王世充在战场上节节败退,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被李世民包围了洛阳城。

窦建德见到王世充形势危急,认为一旦王世充被灭掉,那么三足鼎立的局面就会被打破,于是决定出兵救援。然而,虎牢关下一战,窦建德兵败被俘。随后,王世充也出城投降。这就是李世民“一战灭两国”的赫赫战绩。

此战结束之后,李世民威望大增,甚至李渊都觉得古往今来所有的官职都不足以表彰李世民的功劳,干脆给他新设了一个职位,叫做天策上将,位在亲王之上。

正是从这个时候起,李世民的威望跃居李建成之上,对李建成的太子地位形成了强烈的威胁。李渊肯定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此战过后,李渊解除了李世民的兵权,把他留在了长安城。

但是形势的发展由不得李渊,不久之后窦建德的部将刘黑闼举兵造反,接连击败唐军,甚至其中还包括了后来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李世勣(即徐懋功),半年时间就占领了河北大部。

李渊无奈,只好派出王牌李世民前去平乱。要说李世民的确能打,很快就击败了刘黑闼的部队,刘黑闼被迫逃亡突厥。但李世民并没有注重安抚民心,所以当李世民回去之后,刘黑闼又从突厥借兵卷土重来,占领了定州,并杀死了李渊的侄子李道玄,进而进犯山东。

刘黑闼兵锋大盛,这种情况下李渊本来应该再次派李世民出征,但出于李世民功劳已经太大的考虑,李渊选择了派李元吉挂帅,但李元吉被刘黑闼下破了胆,根本不敢与刘黑闼交战,一味固守。

无奈之下,李渊只好派坐镇京师的太子李建成率军平乱。应该说,李建成此次也是主动请缨,作为他来说,也意识到了李世民的军功已经超过了自己,所以要借这个机会增加自己的威望。这个建议出自他的太子洗马魏征,但肯定也得到了李渊的认可。

作为开国皇帝,李渊最希望的肯定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如果李世民的势力超过了李建成,那么必然造成政局不稳,所以他也有意增加李建成的军功。

果然,李建成到达之后,注重安抚民心,很快赢得了当地势力的支持,并且在军事上也击败了刘黑闼,最终将刘黑闼擒拿并斩杀,平定了山东。

在平定刘黑闼叛乱中,应该说李建成做得要比李世民更好,这也使得李建成在军功上虽然还是比李世民稍差一些,但差距已然不大了。此时为622年底,即武德五年了。

武德六年,突厥颉利可汗进犯,李渊派李建成和李世民驻兵并州防备,两个月后突厥退兵。武德七年,突厥再次入侵,李世民与突厥会谈后,双方结盟,突厥退兵。武德八年,突厥再次入侵,李渊分别派李建成驻守幽州,李世民驻守并州。

从以上李渊对李建成和李世民的任用来看,两人当时在朝中的地位相差不多,威望也差不多。但是,由于两人都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因此身后都有众多的支持者。李建成以嫡长子的身份占据了太子之位,终究还是略压李世民一头。

此刻,双方的关系是很微妙的。李建成担心李世民会抢了他的太子位,而李世民也同样担心李建成会除掉他。事实上,双方也正是这么做的,在武德八年至九年之间,是双方争斗最为激烈的时期,彼此各出诡计,相互打击对方的势力,李建成手下的王珪、韦挺被流放,李世民手下的房玄龄、杜如晦等也被逐出了秦王府。

在李渊的心里,两个儿子都很优秀,他都很爱他们,但终究还是偏向李建成更多,因为在古代的宗法制度下,人们的思想就是以嫡长子为重,这也是保证政权稳定的一个基础,所以秦王府的人被免官处理的更多,最后只剩下长孙无忌、高士廉、尉迟敬德和张公谨等几人而已。

在这种形势下,李建成集团打算一鼓作气杀掉李世民以绝后患,而李世民则在绝境中奋起反击,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最终李世民亲手射杀了李建成,尉迟敬德射杀了李元吉,李渊被迫禅位给了李世民。

综上所述,李渊虽然更倾向于让李建成继承皇位,但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有着杰出军事才能李世民他又不得不用,因此使李世民有了更大的军功和威望。李建成尽管在平定刘黑闼叛乱中也立下了大功,但和李世民相比仍旧弱了一些。

李渊试图在两个儿子之间,通过政治手段,保持一种平衡。在他看来,两人势力相当或许是最好的局面,毕竟此时他才60岁,做皇帝才8年多的时间,还想在这个位置上多坐几年。但让他尴尬的是,无论李建成还是李世民,在朝中的势力都已超过了他,后期他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对两个儿子的控制。

好比两只猛虎在打架,一只羊却过来劝架,而且还想让这两只猛虎听他的话,那结果可想而知,当其中一只猛虎战胜后,羊的下场只能是黯然离场。




李渊到退位之前,面对的都是一个他仍旧理不清思绪的局面。

你说李渊心里一直想立的储君肯定就是李建成吗?

其实未必,而且立储这件事的本身,他都不是李渊能够绝对控制的问题,看似李渊想让谁当太子就谁当,可李渊受到的威胁,却是来自于另一个“维度”的,李世民根本就不跟他在同一个政治系统里玩,你李渊立的太子是谁,跟李世民造不造反,没有一点牵制作用。

变局,是在武德四年开始的。

对于李渊而言,窦建德、王世充是该死的,不管是他们生前还是死后,李渊都要恨他们。

因为就是他俩,给了李世民“脱离”的机会。

脱离这个词,意味着李世民和李渊之间形成一种“分裂”,这在关于唐初的历史中,是鲜有的说法,但事实,却是如此。

武德四年之前,李渊有很多打不赢的敌人,手下的虎将、智将都拿不下,假如忽视李世民的存在,李渊就只是一个很平凡、很普通的诸侯势力,还要垫底,在李渊的皇帝生涯里,刘武周、西秦都是很可怕的敌人,没有李世民,李渊打不赢。

所以就不能够忽视李世民,李渊的战争,不是“赏赐”战,而是“能力”战。

何为“赏赐”战?

如果要打的敌人很弱,兵力差距很大,是个阿斗都能轻松拿下,那么皇帝就可以把这一战当作“镀金”,当作机会送给自己想要提拔的臣子、儿子,这便是赏赐战。

何为“能力”战?

顾名思义,就是需要真材实料才能拿下恶战,往往是敌强我弱。

李渊点了点自己的阵营,最终确认,没人干得了这个活,如果不让二儿子上,全家回山西蹲着,如果二儿子上了,李家还有一线生机。

难道李渊不知道给兵权李世民危险吗?

他太知道了,在武德二年,李渊就防李世民跟防贼一样,不然为什么他还要“忽悠”李世民:

“以后这个太子还是你来当”

有人说这叫哄小孩,其实这更像是缓兵之计。

给了兵权,李世民使劲折腾,一个个敌人全部按倒,坚壁清野、游击、埋伏、间谍,游牧的中原的,经典的战术都用上了,李渊集团齐呼,秦王果真是天神下凡,但这有什么用?

李渊把兵权一收,你李世民还不是孤家寡人?

你再多套路,不给你人不给你兵,你能做什么?

因此在武德四年以前,李世民没有办法。

那为什么变化出在武德四年呢?

因为“天策府”正式成立,大本营就在王世充老巢:洛阳。

又是一次熟悉的剧情,李渊给权,李世民带人围洛阳,也还是熟悉的结果,战神李世民把王、窦两人都干趴下了,自此,大唐几乎宣告坐稳天下,那李世民的功绩大啊,必须要给赏赐,不然说不过去。

于是设立了一个“天策上将”的职位,这个职位,位于三公之上、王公之上,史无前例,绝无仅有。

在当时,李渊的儿子们都有“王府”,李世民本来也有秦王府,但因为一下子拿下了洛阳,李世民顺势搞出了个“天策府”,这个天策府可厉害了,有着自己的官制,长史、司马悼军曹,一个不落,非常完善。

而且李世民还升任“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

这下子,李世民有了一个基本盘,那就是以洛阳为中心的一大片地区,都是听他的了,因为他有着地方最高的行政执政权。

假如不是一家人,这是不是就叫“割据”?

武德四年起,李世民就不是李渊可以随便拿捏的人物了,你说李渊在长安搞风搞雨,今天要立李建成,明天要李元吉,这对李世民的伤害致命吗?

并不致命。

李世民是个很聪明的人,也有野心,在打开洛阳的大门后,他迅速拉拢人心,后来李元吉请求李渊杀李世民的其中一个理由,就是李世民“私有化”洛阳:

李元吉说要杀了李世民,李渊说,你哥哥很有功绩,定四海之功劳,而且他没有犯错,如果杀了,拿什么做借口?

元吉因密请加害太宗,高祖曰:“是有定四海之功,罪迹未见,一旦欲杀,何以为辞?”

李元吉马上就说:

元吉曰:“秦王常违诏敕,初平东都之日,偃蹇顾望,不急还京,分散钱帛,以树私惠。违戾如此,岂非反逆?但须速杀,何患无辞!”

李世民打开东都洛阳之后,并没有立马领兵回京邀功,而是到处“撒钱”,立私惠,为什么这样做?

这很显然李世民已经在做准备了,洛阳被李世民打下那天,就不属于李渊了。

都说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矛盾爆发于武德七年的“杨文干事件”,但还有一个更早,更危险的矛盾,那就是李世民和李渊的父子矛盾,隐隐爆发于武德四年,这一年起,李渊的心里没有那么自在,你以为他一定就想立李建成,而不是拿李建成当挡箭牌吗?

在李渊的角度来看,让儿子狗咬狗,对他来说是最好的办法,这就叫帝王心术。

汉武帝是这样做的,后来的唐玄宗是这样,康熙也是这样,为的,就是让儿子们没有时间对付自己。

因为李渊没那么大能力,他怕,在这个神仙打架的年代,他压不住那么多人,但作为皇帝,他有一个专属的视野,可以让下面的人互相斗殴,大家打得遍体鳞伤,他再出来收拾残局。

而从某个角度来说,假如李渊在武德四年就赶紧除掉李世民,那么就没那么多破事了,李建成是嫡长子,顺理成章即位,天下欢喜,这不对吗?

想法自然是好的,李渊又何曾不是这样想的,可中原一统了,还有北方的突厥呢?李渊也打不过啊,所以李世民不能死,不仅不能死,兵权还需要越来越大,这接下来都是能力战,李渊也好,李建成、李元吉也好,他们没有隔着河就把突厥骂回老家的能耐。

就这样,一直拖到了武德九年。

武德九年,突厥问题依旧没有解决,但是李建成等不及了,他看出来了,李世民已经成了气候,一旦割据河南,李家就要分裂,李世民就可以光明正大地练兵,然后打进长安。

李世民VS李渊,难不成李渊能赢?

结果很明显,所以李建成要出手了。

而其实玄武门之变,这就是一场跟“兵权”没有任何关系的政变,死的人不多,算是一场规模极小的流血政变,甚至叫做不流血政变,那都是可以的。

在玄武门政变之前,李元吉以抵御突厥为由,调走了李世民身边的人,而且还把兵权给拿走了,严格来讲,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没权的人了。

李渊知道吗?

李渊知道,面对这个局面,他什么都不会去做,他要的,就是看看李世民、李建成,谁死谁活,他自然是希望李建成活着,这不代表李渊就是喜欢李建成当太子,但李建成不强势,好处理。

到了这个境地,李渊已经没有喜欢谁当太子的说法了,一切都是顺其自然,他喜欢的,是对他最有利的局面和结果。

政变当天,李世民带着一众天策府的心腹进行埋伏,这一战,是李世民被逼到没有办法的下策,他没有兵,只能从监狱里“借人”出来撑场面,所幸的是,李渊的很多禁军,都是站在李世民这一边的。

因为李渊的叛徒够多,玄武门之变没有死太多无辜的人,全场就是李世民、尉迟敬德、李建成、李元吉在互相斗法,而很显然,武力值都在李世民这边,咔咔几下,兄弟互相残杀的局面形成,李世民获胜。

这可以说是最好的结果了,因为李世民不需要大面积造反,不需要割据,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局面对于李渊来说,并没有比李世民被杀坏多少,李渊要考虑的,是他自己不能被杀。

所以说,皇帝、帝王心术才是最可怕的,皇子们的权斗看似残忍,可那个裁判最残忍。

而关于玄武门之变之后的李渊禅位,其实是朝臣的共同结果。

在这场权力博弈之下,除了李世民有着优越的能力以外,天策府的文武官员,也没有一个弱者,他们对标的,就是以关陇旧贵族、弘农杨氏为首的李渊的老朋友们。

如果文武百官都不向着李世民,即便是李元吉、李建成死了,那么局面还是一样的,李渊要制裁李世民,还是可以制裁,但假如前提是百官都是向着李世民的,那么李世民就只需要把局面推动到一个量变的临界点,那就会产生质变。

武德朝向贞观朝的权力过渡,也是极其不易的,李渊严防左右,还是防不住李世民绽放野心,把自己赶下了台,可站在朝廷的角度来说,李渊下台,能者居之,这才是最好的结果,所以在贞观前三年,有一个对李世民的“观察期”。

李世民登基后,迅速恢复国内生产,也时刻在想办法瓦解突厥,因为突厥内部太强,两个可汗已经要分裂,在最关键时刻,李世民离间两个可汗,突厥内乱爆发,李靖等人受命轻骑北上,最终灭了突厥,抓回了可汗。

贞观三年,李渊正式让出皇宫,这是他卸下全部权力的时刻,因为突厥之亡,已经是隋唐几代人的执念的完成,李渊不服也得服,他也终于承认,这个二子绝无仅有,是他一生最大的宿敌,也是他的骄傲。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长孙   秦王   关中   太原   武德   隋朝   洛阳   兵权   突厥   长安   重兵   继承人   唐朝   太子   势力   皇帝   儿子   财经   李世民   李建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