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献公的骊姬是怎样改变历史的?

公元前672年,晋献公准备攻打骊戎,出征前他照例进行了占卜。可是占卜的结果却十分诡异,说是胜而不吉,不宜出兵。

然而,野心勃勃的晋献公没有听从占卜师的话,亲率兵马攻打了骊戎。在晋军猛烈的攻势下,骊戎伤亡惨重。

骊戎的首领自知不是晋国的对手,为使自己的臣民免遭涂炭,他将自己最漂亮的两个女儿骊姬和少姬作为战利品,献给了晋献公。

晋献公打了胜仗,又抱得美人归,可谓是意气风发。可是,任谁也不会想到,就是这个名叫骊姬的女子将给晋国带来无尽的腥风血雨。

骊姬不仅长相妖艳,更是心机深沉。她跟随晋献公回到晋国后,为了获得安逸的生活,使出浑身解数取悦晋献公。晋献公对骊姬也是万般宠爱,更是不顾朝臣的反对,将她立为夫人。

可是,骊姬的野心不止于此,她为了扶持自己的儿子登上君位,陷害太子,驱逐众公子,导致晋国内乱,国家的命运也因此改变。

那么,骊姬究竟做了什么害死了太子申生,逼迫公子重耳和夷吾流亡它国?骊姬最终落得如何下场?

这一切,要从骊姬生下奚齐说起。

01

骊姬之乱

公元前665年的一天晚上,晋献公正在寝殿内处理政务,内侍来报说,骊姬生下一名男孩。老来得子的晋献公喜不自胜,当即重赏了骊姬和侍奉的宫人。

此后,晋献公对骊姬母子更是宠爱有加。可是,骊姬看着一天天长大的儿子,内心却越来越担忧。

如今,晋献公已经年逾花甲,没几年可活了,若是有一天他魂归黄泉,那骊姬母子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内心的恐惧让骊姬明白,只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才是永恒的依靠。

为了儿子奚齐和自己的后半生,骊姬决定要夺取太子之位。恰逢此时,晋献公也突然想改立奚齐为太子,这本与骊姬的想法不谋而合,可令人费解的是,骊姬竟然拒绝了。

不仅如此,骊姬还劝谏晋献公道:“太子申生贤德仁厚,并无过错,岂可随意废掉。若是因为我们母子而废掉太子,势必会引起大乱,我与奚齐不如现在就以死谢罪。”

晋献公见骊姬如此为大局着想,对她更是多了几分宠爱。其实骊姬是假意拒绝,她觉得太子申生的实力太过强大,若是贸然被废,必定弄巧成拙,难以得逞。

于是,她暗中贿赂了大夫粱五,让他以加强边疆为由,向晋献公提议,将太子申生派到曲沃,公子重耳和夷吾派往蒲城和屈城。

就这样,骊姬借粱五的手,将晋献公最器重的三个儿子赶出了都城,远离了晋国的政治中枢。可是骊姬还不放心,她明白申生在朝中的地位和声望还在,他随时会卷土重来。

最终,骊姬下定决心要彻底除掉太子申生,永绝后患。

不久后,骊姬派人给申生送信,谎称晋献公常常做梦,梦到申生已经故土的母亲。希望申生可以去祭奠一下生母,告慰亡灵。

申生是个十分孝顺的人,他接到信后,立刻启程前往宗庙祭祀了母亲。时候,他还按照当时的礼节,将祭祀的酒肉带了回来,孝敬给了晋献公。

不巧,当时晋献公正外出打猎,于是他便将东西交给骊姬后便离开了。没过多久,晋献公从猎场回来后,便准备享用申生送来的贡品。

谁知骊姬却阻止道:“君上,这些东西都是从宫外送来的,虽然太子不会有害你的心,但是礼不可废,还是要按规矩试一下毒。”

果然,试毒内侍在肉中试出有毒。

骊姬见状,假装疑惑道:“这怎么可能呢?这贡品送来后,一直就放在我宫中,从未有外人接触。”

晋献公听罢,问道:“这肉除了申生,就只有你接触过吗?”

骊姬闻言,惊慌地说道:“君上是在怀疑妾吗?我视您为一生的依靠,又怎么会害您呢。再者,若真的是妾下的毒,又怎会阻止您来暴露自己呢?”

晋献公听了骊姬的话,又问道:“这真的是申生送来的?”

骊姬果断地说道:“真是申生送来的,宫人们都看到了。”

晋献公听着骊姬的话,陷入了沉思,骊姬见状又火上浇油道:“君上,难道是申生想毒死您,再谋夺这江山吗?他怎么能这么做,你要是有三长两短,我们母子可怎么办?”

晋献公被骊姬的话撩拨地怒火中烧,他对申生无比失望,很快就定了申生的弑君之罪

申生得知消息后,明白这一切肯定是骊姬捣的鬼。可是他也知道,以晋献公对骊姬的宠爱,不会愿意听自己的辩解。

走投无路之下,申生的老师劝说他离开晋国。可是,申生不愿意背负弑父的恶名苟且偷生,于是选择了上吊自杀。

申生以为,自己死了,这一切就结束了,可骊姬并没有就此收手。因为她觉得,公子重耳和夷吾将来也会是奚齐登上太子之位的绊脚石。

申生自杀后,公子夷吾和重耳第一时间得到了消息,为了还申生一个公道,重耳立刻进宫面见了晋献公,指出骊姬才是幕后的真凶。

可晋献公被骊姬善良的假象所蒙蔽,始终认为骊姬对申生百般维护,不可能陷害申生。因此也不愿听重耳的辩解,将他赶出了王宫。

父子俩不欢而散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骊姬的耳中,于是,她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向晋献公进献谗言,诬陷重耳和夷吾是申生的同谋,想要联合起来害死晋献公。

就在晋献公半信半疑之时,内侍来报,重耳和夷吾离开了都城,各自前往封地了。

晋献公听闻消息后,颇有些无奈。可此时,骊姬又诬陷重耳和夷吾不辞而别,莫非是回封地调兵遣将,准备杀回都城。

此时的晋献公还不相信重耳和夷吾会做出弑君的举动,但是为了安骊姬的心,他还是立刻下诏,命重耳和夷吾非召不得回都城。

可此时的骊姬哪肯善罢甘休,她声泪俱下地说道:“君上,申生死了,他们不会善罢甘休的。您若是再不动手,失去的就不仅是我们母子了,还有晋国的江山啊!”

骊姬的话戳到了晋献公的心,他此生最不愿意失去的就是骊姬和江山。他听信了骊姬的谗言,彻底地失去了理智,立即派兵讨伐重耳和夷吾。

此时,重耳刚回到蒲城就收到了王宫中的密信,得知晋献公准备出兵讨伐自己的消息。但是,他身为人子,做不出对抗君父的举动,于是准备离开蒲城。

就在此时,讨伐重耳的军队已经兵临城下,开始攻城。重耳在赵衰等人的护送下安全逃离了晋国,投奔了他母亲的故国狄国。重耳投奔狄国后,得到消息的夷吾也逃亡到了梁国。

重耳和夷吾的举动让晋献公明白,这些儿子所组成的公族势力会给晋国带来祸乱。因此,他下令晋国不再蓄养公族,造成了“晋无公族”的局面。

不久以后,晋献公将骊姬的儿子奚齐立为太子。

四年后,晋献公病逝,临死前,他将骊姬和奚齐托付给了文臣荀息,然而,骊姬逼死太子,驱逐众公子的做法尽失人心,非但没能巩固奚齐的地位,反而让群臣更加讨厌他们母子。

公元前651年,荀息遵从晋献公的遗愿,扶立奚齐登上君位,尊骊姬为太后。至此,骊姬终于坐上了她梦寐以求的位置,可是她仍是不能安心。

因为此时,手握重兵的将军里克仍是前太子申生的人。里克对骊姬母子恨之入骨,为了给太子申生报仇,他联合留在晋国其他三位公子的拥护者,计划杀掉奚齐。

晋献公出殡这日,里克让收买的力士换上晋君卫队的服装混在卫队中,当奚齐领着文武百官跪在晋献公的灵柩前时,突然有人冲上前去,将奚齐一刀毙命。

奚齐死后,里克想将公子重耳和夷吾迎回晋国,仍是遭到了骊姬的反对。她草草办完了奚齐的丧事后,就和国相荀息召集文武百官,想将妹妹少姬的儿子卓子推上君位。

里克见骊姬冥顽不灵,于是将卓子也杀了。国相荀息见自己无法完成晋献公的嘱托,为报君恩,只得自裁,以报君恩。

至此,以骊姬为代表的势力基本被铲除。最终,骊姬被里克活活鞭死。

02

最后

骊姬为了一己私欲,机关算尽,到头来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然而,洒满朝堂的鲜血并没有平息晋国的内乱。

此时的晋国君位空缺,卿族大夫各怀异心,政局再次陷入混乱。为了平息局势,安抚人心,大臣里克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将逃亡在外的公子夷吾接回晋国,扶上了君位。

可是,夷吾继位后,不但杀死了里克,还大肆排除异己,一时间,朝野上下风声鹤唳,人心惶惶。里克为了稳固自己的君位,还派人前去追杀重耳,重耳被迫再次开启流亡生涯。

骊姬是个美丽而狠毒的女人,她害死申生,逼走重耳和夷吾,为晋国大乱埋下祸根。此后的二十年,晋国频繁地更换国君,导致政治动荡,国家发展迟缓。

虽然,晋文公重耳流亡归来后,彻底结束了晋国的内部混乱。但是,骊姬之乱所带来的二十年内乱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晋国称霸中原的步伐。




骊姬,春秋时期骊戎国君之女,晋献公妃子,晋君奚齐的生母。晋献公在位时期做了许多荒唐事,其中一件最为荒唐,那就是要杀掉他的三个亲生儿子——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公子夷吾,而这件事就与他的妃子骊姬有关。

在晋献公即位第五年(前672),他发兵攻打骊戎,获得了骊王的两个女儿——骊姬以及她的妹妹少姬。晋献公把这姐妹俩纳为自己的妾,后来骊姬给晋献公生了个儿子,叫做奚齐,而她的妹妹给晋献公生了个儿子叫做卓子。晋献公对他的这两个妃子以及她们所生的孩子非常宠溺,这样一来晋献公三位年长的公子的地位就岌岌可危。

我们从骊姬姐妹俩的角度来看待,她们的国家被晋献公所灭,她们的父王被晋献公所杀,她们不可能真心实意喜爱晋献公。而两位弱女子如何报仇?她们有她们独特的办法,美色就是她们报仇的办法。骊姬委婉顺从晋献公,打算让她的儿子做太子再做晋国国君,当她的儿子奚齐做上晋国国君的时候就等于夺走了晋国。当然这个想法是天真的,就算她的儿子做了晋国国君,也不可能说晋国成了骊戎的一部分,但是骊姬与她的妹妹想不到这一层,骊姬现在只想除掉太子申生,让她的儿子奚齐做上太子。

晋献公在骊姬的怂恿下,为了最小的两个儿子奚齐和卓子,特别是让奚齐当上太子,于是将三个长子外派。派太子申生住在曲沃,公子重耳住在蒲城,公子夷吾住在屈城。只留下奚齐与少姬的儿子卓子在身边,居住在都城。

晋献公十七年(前660),晋献公派遣太子申生攻打东山的皋落氏。皋落氏骁勇善战,晋献公打算让太子战死,如果太子兵败回来,就可以以兵败之罪将其废掉,而如果打了胜仗,也可以造谣诽谤说太子居功自傲将其废掉。战前晋献公让太子申生穿上左右不同色的偏衣,佩带上金玦。太子申生成功讨伐皋落氏归来,顿时谣言四起,太子穿的两种颜色的衣服是想分裂,手握金玦是想独掌兵权。

晋献公二十一年(前656),骊姬对太子申生说,晋献公曾梦见他的母亲齐姜,让他速去曲沃祭祀一番,回来后把祭祀用的胙肉献给晋献公。太子申生于是到曲沃祭祀母亲齐姜,并将胙肉带回来给晋献公吃。恰好当时晋献公外出打猎,骊姬将胙肉放在宫中,并暗中派人在胙肉中下毒。晋献公打猎回来,厨师将胙肉奉给晋献公,晋献公要吃胙肉。骊姬从旁边阻止晋献公说:“胙肉来自远方,应试试它。”便把胙肉给狗吃,狗死了,给宫中宦官吃,宦官也死了。太子申生百口莫辩,逃奔到新城曲沃。晋献公大怒,杀死太子申生的老师杜原款。

有人让太子申生去申辩,太子申生说:“我父君年老,如果没有骊姬,就会睡眠不安,饮食不甘,而骊姬有罪会使父王不高兴,我也会忧郁不乐。”还有人劝他逃到“国外”去,太子申生说:“我带着杀父的恶名逃奔,谁会接纳我?。”于是太子申生上吊自杀。 太子申生死后,骊姬诬陷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说他们都参与太子申生的阴谋。于是公子重耳逃亡到蒲城,公子夷吾逃亡到屈城。

晋献公二十六年(前651)晋献公将奚齐托付给荀息。荀息担任国相,主持国政。同年九月,晋献公去世,奚齐继位。同年十月,将军里克杀死奚齐,荀息改立卓子为国君。十一月,里克再度杀死卓子,荀息自杀,后晋国大乱。这一混乱在公子重耳回国后终于被平定。一个骊姬,让晋国内部自相残杀,不免令人唏嘘。

当初晋献公想立骊姬为夫人,于是用龟甲来占卜,占卜的结果不吉利;然后用蓍草占卜,结果吉利。晋献公说:“按照蓍草占卜的结果办。”占卜的人说:“蓍草之数短而龟象却长,不如按照龟卜。而且它的繇辞说:‘专宠会使人心生不良,将要偷走您的所爱。香草和臭草放在一起,十年以后还会有臭气。’一定不能这么做。”晋献公不听,把骊姬立为夫人。后来,果然发生骊姬之乱。




春秋时期晋献公的骊姬,与夏朝的妺喜、商朝的妲己、周朝的褒姒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妖姬。她们的共同特点是美若天仙,深得君王的宠爱。一国之君为了她们无心朝政,甚至为她们做出危害江山社稷的事。因此更加印证了“红颜祸水”之说。

四大妖姬的骊姬是一位传奇人物。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骊姬是如何改写晋国的历史的。

一、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君主之位,骊姬设毒计使得晋献公父子反目,太子申生被迫自杀,朝纲不稳。

骊姬让自己儿子取代太子之位的想法由来已久。

公元前672年,晋国的晋献公攻打一个叫做“骊戎”的小部落,骊戎的首领自知实力悬殊,就果断投降。而且,他还向晋献公进献了两位美女,共中一个就是骊姬。

骊姬嫁给晋献公以后,生下了儿子奚齐,骊姬的权力欲望也越来越强烈,她通过向晋献公吹枕头风,当上了晋国夫人。

但是骊姬并不满足。她还想让儿子成为太子,将来当上国君。但是晋国已经有了太子,是前任夫人所生的申生。而且申生为人忠孝,曾为晋国立下过汗马功劳。骊姬要想让晋献公废除太子,推自己的儿子上位,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骊姬调虎离山,把太子申生及公子重耳、夷吾都调离都城,开始制造“太子被废”的舆论。

骊姬向晋献公进谗言,让太子申生以及另两位公子重耳与夷吾,去到偏远荒凉的地方驻守。申生和两个兄弟离开以后,骊姬就到处散布谣言,说是太子要被废了,要不怎么会去那么荒凉的地方。果然舆论四起。

骊姬接下来就想方设法让他的儿子主持宗庙祭祀大典,制造奚齐要当太子的舆论。

骊姬利用“借刀杀人”、投毒然后“嫁祸于人”等毒计,害死太子申生,重耳、夷吾被迫流亡。

首先,骊姬想了一个“借刀杀人”的毒计。骊姬向晋献公建议,让太子带兵去讨伐一个“不老实”的部落。

其实她是想让申生战死沙场。没想到的是,申生不仅没有战死,而且还大获全胜。更为重要的是,这次战役还为申生的个人形象加了不少分。

这可把骊姬气了个半死。于是,她又生一计。

公元前656年,晋献公外出狩猎,骊姬趁此机会派人告诉申生,说晋献公前一晚梦见了申生的母亲,希望他祭奠一下。于是,忠厚老实的申生就举行了简单的祭奠仪式,并在仪式结束以后,把祭肉和祭酒送到了王宫,请父亲食用。

骊姬在晋献公回来之前,就在肉里下了毒。等到晋献公准备享用的时候,骊姬便装模作样说,为保万无一失,还是先试一试里面有没有毒。

用狗试,用太监试,都被毒死了。骊姬更加添油加醋说申生是想“弑君篡位”。

晋献公非常生气,下决心要杀了申生。

有臣子把此事告诉了申生,申生于是逃跑了。

他没有选择去给父亲解释。因为愚孝的太子担心揭发了骊姬之后,父亲寝食难安,因此宁愿自己背负所有罪名。有人劝他逃到其他国家,但是申生认为既然自己背负弑父的罪名,天下已经没有容身之地,最后选择了自杀。

骊姬还不想放过另两位公子。于是她对晋献公说,重耳与夷吾也是申生的同谋。晋献公再一次相信了骊姬,派人去追杀他们。无奈,重耳与夷吾各自走上了逃亡的生涯。

二、骊姬如愿以偿,但她与儿子也没有善终,晋国却面临政变及15年的国家动乱。

奚齐继位一个月后被杀,朝中不稳。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生病了。他把奚齐托付给心腹大臣荀息,并封荀息为宰相,让他主持国政。

当年9月,献公驾崩。另外有大臣里克、邳郑想把逃亡在外的重耳和夷吾接回来,他们是想利用三位公子的党徒作乱。10月,里克杀了奚齐和骊姬,同时拥另一位公子卓子(晋献公与骊姬妹妹的儿子)为君王。骊姬费尽心机,她的儿子当了一个多月的君王,就跟她一起共赴黄泉。11月,里克又杀了卓子。

里克后来去迎公子重耳归晋即位。重耳说,当初是背着父亲离家出走,现在父亲死了,自己没有为父亲送终,却要回到晋国,觉得怕百姓耻笑。

晋惠公夷吾登基,因言而无信,导致国内外矛盾突出。

里克又去梁国迎公子夷吾,夷吾恐怕有诈。于是梁国派人带着重礼跟随夷吾去求秦国。夷吾许诺,如果自己回到晋以后,能够顺利登基,愿意把晋国的河西之地划给秦国。

夷吾又给晋国的里克写了一封信,意思是,如果登基,把汾阳给你作封地。于是秦国和齐国一起护送夷吾回到了晋国,成了晋惠公。

但是这个晋惠公不守承诺,他当上君王以后,一没有把河西之地划给秦国,二没有给里克汾阳,还把里克赐死,并牵连杀了不少人。这就使得晋国的人们很不信服他。

后来晋国遇到了饥荒,秦国借粮给晋。第二年,秦国也遇到了饥荒,晋不但不借粮给秦,还趁机攻打秦国。这些,使得晋惠公名声很不好。

太子圉逃回晋国成为晋怀公,引起秦国不满,圉被杀害。

后来,晋惠公死了,在秦当人质的太子圉私自从秦国逃跑回晋国即位,他就是晋怀公。

因为这件事,秦国大为恼火,于是发兵送重耳回到晋国,并派人告诉了晋国的内应,杀死了晋怀公。

重耳在秦国支持下回晋继位,结束动乱历史。

公元前636年,在外逃亡19年,已经42岁的重耳,在秦国的护送下回到了晋国。终于登上了君主的位子,他就是晋文公。这时才彻底结束了骊姬带来的晋国之乱。

他励精图治,发展生产,体恤人民疾苦,国力也逐渐昌盛起来。晋文公重耳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如果骊姬不害死太子申生,晋国本可以国泰民安,和平发展。

可是由于骊姬为了一已私利,设毒计害死太子,不但红颜乱政,也让晋国在之后经历了15年的杀伐动乱,国力倒退。她的儿子如愿以偿当上君王以后,她和儿子也很快被杀死,也算恶有恶报。

只可惜孝顺的申生英年早逝,而且有好多人因为动乱丢了性命。

骊姬也因此留下了千载骂名。她成为中国历史上四大妖姬之一,也是实至名归!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可从三个方面分析晋献公的骊姬是如何影响历史的:

1、献公宠幸,欲立其子(奚齐)

在娶骊姬之前,晋献公已有三子一女,是申生、重耳、夷吾和穆姬。献公领兵攻下骊戎后获得骊姬,又得一子名奚齐。骊姬深得献公宠爱被册封为夫人,而且她一心要立奚齐为太子。骊姬贿赂晋献公的男宠梁五和东关嬖五,让他们进献谗言,献公中计,于是派太子申生住在曲沃,公子重耳住在蒲城,公子夷吾住在屈城。只留下奚齐与少姬的儿子卓子在身边,献公开始慢慢疏远这三个儿子。(影响晋献公历史上名声扫地)

2、陷害申生,逼走重耳和夷吾

骊姬以谗言和诡计蒙蔽晋献公,竟是逼得太子自尽而亡。太子自尽后,得知另外两位皇子和太子交好的骊姬,心怀不安,又把杀手伸向了另外两位皇子。有人对太子申生说,放毒药的是骊姬,让太子申生在晋献公面前申辩。申生说,献公如果没有骊姬,会睡不好吃不好。现在晋献公年老,骊姬有罪会使晋献公不高兴,这样他也会忧郁不乐。有人劝太子申生出逃。申生却说,背负杀父的恶名逃奔,谁会接纳他,不如选择自杀。太子申生死后,骊姬诬陷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说他们都参预太子申生的阴谋。于是公子重耳逃亡到蒲城,公子夷吾逃亡到屈城。(影响太子申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孝子)

3、政变被杀,成就一代霸主

献公驾崩,年仅十一岁的奚齐成了少平国君,拜荀息为上卿。里克、邳郑等人强烈反对,借献公丧事趁机杀掉了奚齐。骊姬又立其妹之子卓子为君,并暗中密谋除掉里克、邳郑二人。里克等人将计就计,以“为太子伸冤,迎立重耳为君”为口号,将卓子摔死,劈毙荀息,鞭笞骊姬并杀了她。重耳凭借秦穆公的支持,终于当上了晋国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




01

根据《左传》与《国语》的相关记载,骊姬谋划废黜太子申生,代之以奚齐,是从奚齐出世的那一年,也就是公元前666年开始的

这一年的《左传》写道:

骊姬嬖,欲立其子,赂外嬖梁五与东关嬖五,使言于公(中略)。夏,使大子居曲沃,重耳居蒲城,夷吾居屈。群公子皆鄙。

——《左传·庄公二十八年》

《左传》说,为了让儿子奚齐正位太子,骊姬贿赂了晋献公身边的两位亲信大夫梁五与东关五,由他们出面向晋献公提出建议,派遣太子申生出镇宗邑曲沃,公子重耳与夷吾分驻边邑蒲城与屈城。

这样做的目的何在?

《国语》补充道,骊姬的盘算是要将太子申生远远地支开,以方便自己在晋献公面前进谗言,离间献公与申生的父子关系。

《国语》的这一论断很可能是由10年后骊姬借故诬陷申生向晋献公投毒,意图弒君的后事倒推回去得出的,未必符合事发当时的实际状况。倘若我们从宗法制的角度去解读三公子的分封,它传递出来的政治信息很可能是这样的:

按照宗法制度的规定,国君的嫡长子有权继承大统,他应该以太子的身份住在国都侍奉君父,同时等待着宫车晏驾、登基嗣位的那一天。而他的兄弟们,那些不具有继承权力的公子们则会获得封邑,成为国君领导下的世袭大夫。

申生既是太子,自然不应有封邑。获封曲沃意味着申生已经被视作献公的别子而非嗣子——他失去了晋国君位的继承权。

因此《史记》在申生就封曲沃之后写道:

晋国以此知太子不立也。

——《史记·晋世家》

02

太子申生可能遭到废黜的政治讯号一经传出,大臣们并未当着晋献公的面坚决反对——毕竟申生只是献公的庶子,而奚齐是嫡妻骊姬所出,废庶立嫡,于理为合——但许多人仍在私下里流露出不同程度的担忧,他们担心的是,晋国会因为这一次的废立储君生战生乱。

要知道,在晋献公上台之前,晋国刚刚结束分裂,完成统一,没有人愿意噩梦重温。后来发动政变,诛杀骊姬与奚齐的中大夫里克也持有类似的态度。

在政变当时,里克对自己的盟友丕郑说了这样一番话:

夫孺子岂获罪于民?将以骊姬之惑蛊君而诬国人,谗羣公子而夺之利,使君迷乱,信而亡之,杀无罪以为诸侯笑,使百姓莫不有藏恶于其心中,恐其如壅大川,溃而不可救御也。是故将杀奚齐而立公子之在外者,以定民弭忧,于诸侯且为援,庶几曰诸侯义而抚之,百姓欣而奉之,国可以固。

——《国语·晋语二》

奚齐以嫡长子的身份取代申生成为嗣君,里克对此无话可说。但是,骊姬采取极端手段疯狂迫害太子申生和两位公子重耳、夷吾,引发晋国政坛的大动荡,这让里克及许多晋国官员对她印象恶劣

要不是这样,晋献公的近卫亲军也不至于在七舆大夫的领导下集体倒戈,支持里克政变。刚刚继承君位就遭遇杀身之祸的奚齐其实是受了母亲的连累而罹难的。

里克的话给了我们另外一番想象的空间:假如骊姬在夺嫡的过程中适可而止,不要把事情做得那么绝,奚齐是否就能顺利地接掌最高权力呢?

如果有这种可能,那么在当初申生已经远避曲沃,奚齐事实上成为嗣君的情况下,骊姬又为什么要丧心病狂地对申生、重耳和夷吾三兄弟痛下毒手呢?

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注意到这一点:如果公元前666年的那一次分封只是单纯为了解决太子名位的归属问题,那晋献公只须将单独申生封到曲沃就可以了。

但事实上他没有,重耳和夷吾两位公子也同时就封,就封地点是晋国的边境重镇蒲城与屈城。这说明此次分封在更换继承人之外,还潜藏着晋献公其他的政治考量。

这个考量是什么呢?

03

有这样一个事实可能是许多人在阅读这段历史的时候所忽略的,那就是骊姬嫁给晋献公以后的这些年,也恰恰是晋国有史以来对外扩张最迅速的时期

晋献公终其一生“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战十有二胜”(《韩非子·难二》),不但将整个山西南部纳入了晋国的版图,势力范围还翻越中条山,侵入河南。

领土扩张如此之迅速,该如何巩固对新占领区的统治呢?晋国后来的争霸对手楚国的解决方案是,于边境的战略要地和重要交通在线设县,在楚王的直接领导下建立面积广阔的县邑和战斗力强悍的县师,以此作为楚国的藩屏。

后来的历史证明,这套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在春秋时代是最先进和高效的。

但设县是楚国的首创,因为楚国本来就是游离于西周主流政治文化之外的南蛮诸侯,没有历史渊源与传统观念的束缚,因而能独创新生。

与它相比,晋国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晋国始祖唐叔乃是周成王的亲弟弟。想当年,成王将这个少弟封到山西,一方面是要依靠自己的血亲在北方执行武装拓殖,另一方面也要藉此抵挡少数民族对中原腹地的入侵。既然晋国是西周王朝开疆拓土的急先锋,那它的领土扩张方式自然也会受到西周的强烈影响。

对晋国来说,西周封建是一个现成的“样板房”,仿效成王和周公的遗法,循“亲亲上恩”的原则将晋国的公族子弟们分封到新占领区去做封君,让他们成为拱卫晋国的藩篱,这才是正途。

但是走这条路,晋献公却面临一个现实的困难:晋国的公族在献公上台后被诛杀殆尽,眼下献公乏人可用。

对自己的同宗骨肉大开杀戒,晋献公也有不得已的苦衷。

在献公的父亲晋武公以前,晋国曾有过一段长达67年的分裂历史:晋穆侯的嫡长子一系以晋侯的身份控制着国都翼城,他的少子一系则以大夫的身份割据于曲沃。曲沃系经过曲沃桓叔、曲沃庄伯和晋武公三辈人的努力,直到公元前677年才最终吞并大宗,重新统一了晋国。

鉴于这样一段同宗相残的血腥历史,晋献公对曾祖曲沃桓叔和祖父曲沃庄伯遗下的旁系亲属深怀疑虑。

于是在公元前669年接受了大夫士蒍的建议,以铁血手段清洗桓、庄之族。除少数人侥幸逃亡虢国之外,晋国的同姓公族在这次大清洗中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李孟存、李尚师二位先生在《晋国史》一书中写道:

从当时的诸国形势看,异姓之族在诸侯列国中虽有弒君之能,但却不能自以为君。相反,那些能够篡位自立为国君者无一例外全是公族的叔侄昆弟们。

所以,晋献公为了消除公族逼君的忧患,深刻地认识到任用异姓比任用同姓公族更有利于维护自己的统治。他也深深懂得,只有重用异族姓氏的势力来剪除其亲近的公族力量,才能保住自己的君位。

——《晋国史》

从后来的历史发展看,晋献公确曾大力提拔过异姓军功贵族。

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御师亲征,一举伐灭霍、魏、耿三个小国。战后,献公将新占领的耿与魏分别赐予在战斗中立功的赵夙和毕万,任命他们为晋国的异姓大夫。

从地图上看,这两个封邑均在国都绛邑的西部,沿黄河东岸上下分布。耿地监临少梁渡,魏地控扼蒲津渡,晋献公这样布局的目的可能是要利用赵、魏两个封君防范秦国的东进。

提拔异姓军功贵族是晋献公推进领土扩张的一手棋,但他可不只有这一手棋。公元前666年分封三公子申生、重耳和夷吾就是晋献公的另一手棋。

梁五与东关五两位大夫向晋献公建议分封三公子的时候说:

“曲沃,君之宗也;蒲与二屈,君之疆也;不可以无主。宗邑无主,则民不威;疆埸无主,则启戎心;戎之生心,民慢其政,国之患也。若使大子主曲沃,而重耳、夷吾主蒲与屈,则可以威民而惧戎,且旌君伐。”使俱曰:“狄之广莫,于晋为都。晋之启土,不亦宜乎!”晋侯说之

——《左传·庄公二十八年》

命申生居于曲沃,震慑晋国内部潜在的反对力量,让重耳、夷吾两兄弟坐镇边疆,支撑晋国开疆拓土的扩张形势,这个建议准确地命中了晋献公对外扩张政策的最大焦虑——建立封君,乏人可用。

所以,骊姬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将三公子逐出国都,并不完全是因为晋献公嬖爱于她,更重要的是,献公要藉此重构晋国的同姓公族力量,让他们与异姓大夫相互制衡,共同服务于晋国的扩张战略。

很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司马迁在《晋世家》中径直将分封三公子说成是晋献公本人的主张,而不是骊姬的提议。


04

公元前666年,骊姬贿赂了晋献公身边的两位亲信大夫梁五与东关五,由他们出面向晋献公提出建议,派遣太子申生出镇宗邑曲沃,公子重耳与夷吾分驻边邑蒲城与屈城,只留下骊姬之子奚齐与晋献公相伴。但即便三位公子已经被逐出都城,骊姬对他们的迫害却并未停止,她首先的打击对象便是——申生。

在三位公子当中,重耳与夷吾的地位大致等同于分封到耿的赵夙和分封到魏的毕万,区别仅在于两位公子是晋君的同姓大夫。但申生的身份与这些同姓或异姓的封君们都不一样,他可不是普通的封君,而是晋国的执政卿!

《史记》载:

十六年(公元前661年),晋献公作二军。公将上军,太子申生将下军。

——《史记·晋世家》

按照春秋时代的政治惯例,享有执政权的大夫——也就是卿才能统帅国家的军队。在晋献公之前,公元前685年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整编全国军队为三个师,分别由齐桓公本人与齐国上卿国子、高子领导,连下卿管仲都无权掌兵。

在晋献公之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三军将佐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晋国的执政六卿。

所以听到了晋献公作二军,命申生为下军主帅的消息之后,晋国大夫士蒍说:

太子不得立矣。分之都城而位以卿,先为之极,又安得立?

——《史记·晋世家》

士蒍的话恐怕只说对了一半。申生被命以执政卿的身份统帅下军,从宗法制度上看他是失去了继承君位的资格。

但我们不要忘记,此时留守国都准备嗣位的公子奚齐才是一个5岁的孩子,而他的兄长申生不但控制着国都绛邑之外晋国最大的城市曲沃,而且掌握着晋国一半的军事力量。

别说此时晋献公还没有正式废黜申生的太子名分,将它授予奚齐,就算给了奚齐,申生照样还是除了献公之外晋国政坛无与匹敌的二号人物。

想当初,齐桓公若没有高子、国子为内主,他能登上齐国的君位吗?既然高、国二卿都能左右齐君的废立,申生难道就不能吗?再说,曲沃桓叔、曲沃庄伯和晋武公的牌位可还供奉在申生的封邑曲沃呢。

想当初,正是他们以小宗的身份吞并大宗,才有了晋献公如今的执政局面。献公若有不讳,就算奚齐以大宗的身份继承了君位,谁能担保申生不会让曲沃吞晋的历史重演呢?

对于申生可能的尾大不掉,晋献公不是没有担忧,甚至他也采取了一定的防范措施。

献公既任命申生统帅下军,却又违反当世各国的建军通例,规定下军必须隶属于国君领导的上军,不得拥有独立的建制体系。

在申生出征的时候,献公还特意贬损他的服饰仪仗。戎衣以纯色为贵,献公就给申生穿上杂色的偏衣;兵符以玉制为上,献公就授申生以金玦。献公一厢情愿地期待着通过这一系列的渐进式安排,申生会平静地接受被废黜的命运,安心地辅佐他,将来也能成为新君奚齐的左膀右臂。


05

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年清洗桓、庄之族的谋主士蒍一眼就看出了这种政治结构的脆弱性:

“狐裘蒙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史记·晋世家》

在士蒍看来,不但执政卿申生,甚至大夫重耳和夷吾也同样会对少主奚齐构成致命的威胁。一旦晋献公撒手人寰,三位公子谁都能做兴兵“靖难”的燕王朱棣!

这样的威胁士蒍看出来了,时刻关注着奚齐的骊姬也看出来了。申生每打一次胜仗,他的威望就会再上一个台阶,骊姬对他的畏忌也就更添一层。

到公元前658年,晋献公向骊姬明确了自己的态度,将正式废黜申生,改立奚齐为太子,骊姬的第一反应是害怕:

献公私谓骊姬曰:“吾欲废太子,以奚齐代之。”骊姬泣曰:“太子之立,诸侯皆已知之。而数将兵,百姓附之。奈何以贱妾之故,废适立庶?君必行之,妾自杀也!”

——《史记·晋世家》

晋献公将正式颁布废立太子的旨意,意味着骊姬母子与申生摊牌的时刻越来越近了。为了剪除申生的威胁,公元前656年,骊姬必须先下手为强。于是乎她炮制了太子投毒案,污蔑申生妄图杀害晋献公,并称两位公子重耳、夷吾都是协从。

《国语》说,骊姬强入申生于罪的阴谋事先得到了晋献公的首肯,我认为这个记载失实的可能极大。

因为骊姬的行动事实上破坏了晋献公此前这么多年为重构同姓公族、建立晋国权力新格局所做的一切努力。

申生自裁,重耳、夷吾出逃,晋献公失望至极,他驱逐了其余的儿子们,并在宗庙立誓,从今往后,晋国不得收留同姓公子。

《国语》说:

始为令,国无公族焉

——《国语·晋语二》

当年清洗桓、庄之族,已经极大削弱了晋国的同姓公族,导致晋献公不得不引入异姓大夫的势力来支撑晋国的发展。现在申生受难,群公子被逐,晋国同姓公族被连根铲除,从今往后,晋君只得专倚异姓诸卿为政,这便埋下了六卿专权、三家分晋的祸根。

当初晋献公立骊姬为夫人的时候,大夫卜偃曾经预言:

吾观君夫人也,若为乱,其犹隶农也。虽获沃田而勤易之,将不克飨,为人而已。

——《国语·晋语一》

枉费心机助儿子夺嫡的骊姬就像那辛苦耕耘的农夫一样,别看她一把心血一把汗,到头来收割成果的可能另有其人。

卜偃的预言如今应验了。骊姬虽然成功地逼死了申生,逼走了重耳、夷吾,但歹毒的手段为她蓄怨太多。

终于,在晋献公晏驾之后,骊姬与奚齐也死在了中大夫里克发动的政变之中。现在国君的位置又空了出来,逃亡在外的重耳与夷吾,即将就国君之位展开一场旷日持久的争夺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晋国   蒲城   国君   秦国   楚国   都城   史记   曲沃   谗言   公元前   母子   太子   大夫   公子   儿子   财经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