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有什么样的历史?

彝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人口众多,约有800万人,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份。

在这些省份中,云南是彝族最大的聚居地,约占全国彝族人口的55%。

同时也有少数散居在缅甸、泰国、越南等其他国家。

彝族的历史

彝族最早的文明可以追溯到距今2500年前的滇池文化。

而彝族祖先则可追溯到史前时代的“滇池人”。

在汉代,古滇国是彝族的一部分,魏晋南北朝时期古滇国更名为楚雄国,彝族逐渐建立了自己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唐朝,大理国建都大理,经济和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也为彝族奠定了政治实力的基础。

宋朝时,彝族地区出现了纳西、白族等多个少数民族。

在元代时,大理被蒙古人所征服,而彝族则在此期间被控制。

明清时期,彝族逐渐向南、西迁徙,同时也充分接触到太白山下的汉人,与之融合携手共同发展。

清朝时期,彝族因为居住在边疆地区,承受了较为严重的战争灾难,直到中华民国时期,彝族才得到部分解放。

20世纪初,彝族地区相继兴起了李氏糯本文化、僳僳文化和彝山之光文化等多个民族文化代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着力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彝族地区也相继成立了多个文化机构,如楚雄彝文化研究会、云南彝族文化研究会等。

近年来,彝族文化得到了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推广,如楚雄彝族自治州以及云南“彝绣”被誉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代表性项目之一。

彝族的独特之处

和其他人相比,彝族有几个显著的不同点。

一、彝族有富有特色和久远的文化历史。

彝族文化源远流长,享誉亚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从语言、文字、服饰、风俗到宗教,都有着独特的文化特点。

而且,彝族拥有众多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如彝族大歌、东巴文化等都蕴含了深厚的文化积淀。

二、彝族具有较为复杂的社会组织形态。

彝族社会历史上存在着一些世袭家族的特殊制度,这些家族一般代代相传,家族中的家庭、产业、土地等资源都公共所有和使用,是少数民族社会中特殊的组织形态。

三、彝族的宗教信仰和习俗独具特点。

信奉天土之神和自然神灵,重视巫术和祭祀,巫术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且与该民族的文化紧密相连。

四、彝族的服饰文化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彝族的服饰多选择当地自然材料如亚麻、棉布、鼠茅等为材料,通常以大方、彰显个性的方式来表现自己。

五、彝族的饮食文化以打羊宴为代表。

彝族人奉羊为圣物,会在重要的庆典仪式上进行到羊的祭祀和敬奉仪式,并将羊肉当作美食享用,其中“打羊宴”更是彝族人民表达喜庆心情的重要场景。

彝族的风俗文化

彝族文化悠久,充满神秘和浪漫,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在彝族的传统文化中,风俗文化是其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下面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一、婚姻习俗

彝族的婚姻制度与汉族有所不同。

在传统彝族社会中,男女初次相识之后,需要充分沟通交流,确认双方是否有意愿走进婚姻殿堂。

如果是,那么就要进入婚前准备阶段。

在这一阶段,彝族女孩子要动笔写诗或歌曲,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情和期望。这些歌曲被称为“赠诗歌”或“宣权歌”。

婚礼当天,彝族人需举行赛马、射箭、踢踏脚、跳拉萨舞等活动,以庆祝喜事。

而新郎需要穿上彩色的亚麻衣裳,挂着红色的丝绸带子。

新娘则会穿一身彩色长衫,身上搭配着各类饰品。

两家长辈会在仪式上交换礼物,同时还会由神力巫师表演祭拜神灵的仪式。

在婚礼完毕后,新婚夫妇要去新房谱写爱情故事,这样就完成了婚姻的全过程。

二、信仰和祭祀

彝族信奉的是“苍茫大地,万物皆有灵魂”的自然崇拜。

信徒相信,自然界万物都有灵性,要与这些灵体保持联系,寻求神力的保佑和指引。

与此同时,彝民还与大地、山川、森林、禽兽鱼虫等自然力量达成一种神秘、复杂的联系,从而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巫术祭祀文化。

在彝民的生活中,有很多祭祀节日,如黑鬼节、过山节、尝新节、白衣节等。

这些节日往往涉及到神灵、祖先和神秘力量的崇拜,例如在黑鬼节上,人们会举行巫术舞蹈、祭祀仪式和大规模的摆筵宴席等活动,以此表达对祖先和自然之神的敬仰之情。

三、服饰文化

彝族的服饰文化独具特色,彝族服装多以亚麻、棉等天然材料为主。

彝族的服装品种繁多,非常丰富。

在彝族传统服装中,最具特色的是男性的“亚麻短裤”和女性的“襟川长裙”。

彝族服装上的花纹和色彩也很有特点。

男性通常腰系彩色锦带,染成“粉、青、紫、红、黄”五色,有五彩腰带之称。

女性服装有很多亮丽的图案和纹饰,其中最常见的是黄、红、绿、蓝、黑等五种颜色。

四、音乐和舞蹈

彝族舞蹈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有着丰富的类型和丰富的表达形式。

彝族舞蹈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注重舞蹈动作的优美和谐,强调气势、力量和速度的合理结合。

在舞蹈中,彝族人曲线、轻盈的舞姿和高难的舞技成为了观众最为瞩目的部分。

除了舞蹈外,彝族还有丰富的音乐文化。

彝族人善于演奏多种乐器,如口琴、唢呐、陶笛、巴乌等,他们的音乐具有浓郁的地域气息和浪漫唯美的情感。

总结

彝族历经沧桑变革,了不起地保存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也为中华民族赢得了不可替代的宝贵财富。

彝族人民有着自己的独特优秀文化和坚强民族气质,他们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多元而兼容,态度坚韧而温情。

彝族的风俗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无论是婚姻制度、信仰、服饰、音乐还是舞蹈,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这些风俗文化不仅传承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深刻地表达了彝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息的追求。

在今天世界文化多元、交流合作的时代,我们应该更好地保护和弘扬这些独特的文化元素,推动民族文化发展变革,让各民族之间相互理解、包容、交流,为我国全民族的未来发展贡献力量。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彝族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发展起来的,与历史上已经消失了的某些古代民族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代彝族的分布状况也是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才确定下来的。


一、彝族的起源、形成、历史演变


1、族源


彝族来源于在国内土生土长的远古氏族、部落。既可找出向当代彝族转化的直接族源,也可追溯出最早的远祖先世在炎、黄时代就存在了。彝族先民与分布于中国四川旄牛徼外以黄帝为始祖的蜀山氏后裔早期蜀人、以古东夷颛顼族为祖先的昆夷、以及与炎帝为始祖的楚人,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西汉时彝族的一 支先 民就以“ 昆明 ”为 名。东 汉时 的“ 叟 ”和南 北朝 时的“ 爨  ”( 黑爨)也都是对当时彝族先民的称呼。唐宋时期的“ 乌蛮”( 元以后被称为“ 罗罗”)是彝族的直接前身。


作为彝族起源的远古氏族、部落,与当代彝族和其他一些民族之间的渊源关系很复杂。西南地区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的彝、哈尼、白、纳西、拉祜等民族同属古代的蜀山氏和昆夷系统 。


2、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彝族在形成为民族初期,经历了由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转化的过程 。先是彝族先民希慕遮部约在商末周初时自旄牛徼外入居于“ 邛之卤” 即 成 都 平 原 达 31代 之 久 ,与当地土著濮人融合,并与自西北迁来的昆夷发生通婚等联系。



这样,通过民族活动范围确定在“ 邛 之卤” ,融 化 、吸收 其他 民族的成员,使民族共同体在地缘关系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稳定与发展。彝族先民向地缘关系转化的方式和形成为民族的过程,是由武洛撮( 疑即蚕丛)建立独立的古蜀国地方政权来实现的,并在产生国家的基础上,逐步使蜀山氏后裔、濮人、昆夷之间在居住地域、经济活动、生活习俗、语言与意识等方面趋向一致,从而完成转化为称呼“ 昆明”的民族。


在彝族形成为民族以后的发展中,并非自起源、形成到现在都始终保持当初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而 是相 反 ,又 不断 渗入 、吸收 、同 化 、融 合了 濮人 、楚人、汉人等许多其他民族的成员。而彝族也在先后的分支中又与其他民族融合后形成了另一些新的民族,如哈尼、白族等。


3、地理分布的演变


由于政治、经济和自然环境等原因,彝族起源和形成为民族初期确定下来的共同地域,随着彝族的兴衰和发展,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今彝族的分布地域与原起源地的蜀山和古三危、形成民族的发祥地“ 邛之卤” ,都已毫无地域联系。春秋中期,彝族先祖笃慕( 疑即杜宇)因失国而“ 隐”于“ 西山”( 疑即今云南洛尼山),从此彝族先民永远离开了他们的活动中心“ 邛之

卤”。


笃 慕六 子即“ 彝 族 六祖 ”分 支 后 ,彝族 先民 便 逐渐 向滇 、川、黔、桂迁徙和发展。唐代南诏国和宋代大理国的建立,使彝族分布范围扩大到国家势力所及地区。到元代,中央政权在云南彝族聚居区设置了路 、府 、州 、县和 宣慰 司 ,在 贵州 水西 地区( 今大方、黔西县一带)设置了宣慰司,在四川的雷波、屏山、金沙江两岸等地设置马湖路,在今西昌市和冕宁、普格等县一带设置建昌路,在大、小凉山设置罗罗斯宣慰司,这些行政区划的确立,使彝族的地域分布大体上稳定了下来。


在彝族的地理分布中,还有跨国的现象。据1982年前的统计 , 国外彝族人口有137000人 , 分布在中 国 境 外 中 南 半 岛( 印度支那)各国,主要是缅甸、老挝、越南、泰国。其中:缅甸有彝 族 10余 万 人 , 分 布 在 掸 邦 东 部 地 区 ; 老 挝 有 彝 族 1万 多 人 ,住 在 乌 涅 亚 和 孟 格 涅 边 界 地 区 ; 越 南 有 彝 族 4000多 人 , 居 住 在北部靠近中国的孟康、保乐等边沿县;泰国有彝族近万人,居住在龙谷河和莫河之间地带。据彝文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他们都是在中国唐朝中叶以后陆续迁徙到外国去的。这也是在彝族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


二、彝族族群的发展


1、称谓不统一


在 漫长 的历 史时 期 中 ,由于 历 代各 族统 治阶 级 实行 不同 程度、不同形式的民族歧视压迫政策,加上“ 民族”定义不明确,造成 民族 成分 不明 ,称 谓不 统一 ,对彝 族人 口发 展状 况很 少调查,更缺乏研究。因而长期以来,彝族的民族构成面貌不清。据不 完 全的 统 计 ,直到 1949年 以 前 ,分 布 在 广大 地 区 的 彝族 就 有30来 种不 同的自 称或 他称。


彝族自称和他称中,以“ 诺苏泼”、“ 纳苏泼”、“ 聂苏泼”作为自称的彝族,即占川、滇、黔、桂四省( 区)的彝族 总人 口的 50% 以上 。大体说来 ,四 川全 部 、贵州 大部 以及云南昭通地区、曲靖市、玉溪地区、思茅地区、丽江地区、楚雄州、红河州、文山州及宁蒗县小凉山等大部分或部分彝族,都采用“ 诺苏泼” 或“ 诺苏” 这个自称 。至于“ 纳苏 泼” 和“ 聂苏泼”,亦即“ 诺苏泼”,只因方言土语不同而稍有音变罢了。“ 诺苏泼”,在彝语中有特定的含义。“ 诺”之意为“ 主体”,亦意为“ 黑”。“ 苏”之意为“ 族”。“ 泼”之意为“ 男人”。与“ 泼”对称的“ 摩”,其意为“ 女人”。知“ 诺苏泼”之意为“ 主体的族群”或“ 尚黑之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废除不合理的侮辱性的他称,彝族人民已逐渐少用或不用地区性支系的称谓而自愿统称为彝族。


2、人口演变概况


1949年 以 前 ,在 很 长 的 历 史 阶 段 中 ,彝 族 人 口 数 量 是 缺 乏精确统计的。据现有资料,我们没有发现历史上彝族曾经历过人口 大 起大 落 的 发展 变 化 过程 。但 1949年 以 前 ,彝 族 地 区社 会 经济落 后 ,生产 、生活 水平 低下 ,人口 再生 产主要 表现 为高 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原始类型。如以凉山彝族聚居区为 例 ,在 1956年 民主 改 革 前 ,今 凉 山州 的 昭 觉 、美 姑 、布 拖 、喜德 、普格、甘洛 、金阳、越西 、雷波9县,以及乐山市属的马边、峨边两彝族自治县和金口河区,习惯上被称为四川大、小凉山的腹心地区 ,面积约35000多平方公里 ,这些地区比较完整地保 存 着 凉 山 彝 族 奴 隶 社 会 形 态 。



汉 武 帝 元 鼎 六 年( 公 元 前 111年),置越嶲郡,今凉山州基本上属越嶲郡管辖。其时:今峨边县和金口河区在大渡河以北的地区属犍为郡南安县( 今乐山市),大渡河以南地区属越嶲郡灵关道( 今甘洛县一带);今马边县西部地区属越嶲郡,马边县中部属南安县,而属金沙江水系的马边东部地方和雷波县则属犍为郡的僰道管辖。


现存凉山彝族地区历史上的人口数字,最早见于《 汉书·地理志上》:“ 越 巂 郡, 户

61208,口408405,县15。”考虑到汉建元六年( 公元前135年)唐蒙奉命开发“ 西南夷”设犍为郡时,汉族已开始进入凉山,现今马边县城驻地民建镇北部的劳动乡金家山石牌子处还有汉墓存在 ,以及 近年 来在四 川凉 山发现 大量 汉代 砖石墓 和汉 代居 住遗

址,足证。因之上述户口当非尽为彝族先民“ 西南夷”。


从这时起 ,到( 清 ) 嘉 庆20年( 公 元1815年 ) 四 川总 督 常 明 清查 凉 山彝 区 人 口 为 280000人 止 ,尽 管 上 述 人 口 统 计 不 可 能 精 确 ,但 大体说 来 ,纵贯 凉山彝 族奴 隶社会 人口 发展 的全过 程 ,从公 元前111年 到 公 元 1815年 共 1926年 间 , 凉 山 彝 族 奴 隶 社 会 的 人 口 约在 30~ 40万 左右 ,人 口变 化平 稳 。说明 凉山 彝族 人口 发展 的基本 趋 势是 增 长 十分 缓 慢 的 ,也 说 明在 公 元 1840年 以 前 凉山 彝 族人口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基本上没有超出适应的最大限度。


但到了近代,凉山彝区“ 生齿日溢”,人口再生产与自然环境的适应关系逐渐遭到破坏,人多地少,形成“ 夷地多歉”,生产的粮食不能自给自足,于是人口相对过剩,迫使人口大规模地向凉山外部迁徙 。据 调查 ,原 四川 西昌 地区约 有20万彝 族 ,云南 丽江 地区约有7万彝族 ,都是由凉山迁来的。他们迁到新住地的年代大都在10代以内 ,以五六代为多 。也有 一两代的 。他 们 由 凉 山 迁出的原因,除了为打冤家以及反动政府的围剿逼迫不得已相率逃出 这 一政 治 原 因以 外 ,在1949年 以 前的 一 百 多年 中 ,人口 数 量增长的趋势愈近增长愈多,致人均耕地面积越来越少,也是原因之 一 。


凉 山 从 1815年 的 大 约 28万 人 增 到 1956年 的 大 约 71万人 , 141年 间 净 增 了 大 约 43万 人 , 平 均 每 年 递 增 0.6096。应当说,这一人口自然增长率是缓慢的。即使如此,人口与自然环境的关 系已 逐渐 超过适 应的 最大限 度 ,土地 缺少 ,粮食 不足 。从( 清 ) 嘉庆 20年 人 均 耕地 10亩 ,降 至民 主 改 革 的 1956年 人 均 耕地只有4亩。


人口短时期内的大幅度增长 ,已成为延滞社会发展的因素。在人口增殖超过土地限度的时候,奴隶主阶级便通过频繁的冤家械斗等强制调节的方法,不断地调整着人口和自然环境

关系的平衡。凉山的冤家械斗,在民主改革前的近半世纪以来,范围 日益 扩大 ,频率 不断 增高 。


例如 :苏呷家 、井曲家 、阿侯家 、吴奇 家之 间的 冤家 械斗 ,历经 30年 ;井曲家 与布 兹家 的冤家械 斗 , 历 经 24年 , 近 50次 之 多 ; 井 曲 家 与 吴 奇 家 的 冤 家 械斗 , 历 经 19年 , 近 30次 ; 布 兹 家 与 吴 奇 家 的 冤 家 械 斗 , 历 经13年 ,大 小 战 斗 达 100次 ;沙 马 土 司 家 和 阿 都 土 司 家 的 冤 家 械斗 , 历 经 14年( 1934~ 1948年 ) , 双 方 共 死 400多 人 。 1951~1954年 ,凉 山 州 人 民 政 府 在 自 治州范围内 ,就调解 了 新旧大小冤家达 12000余 件 ; 仅 布 拖 一 县 从 1952~ 1956年 底 , 共 调 解2000余件。


冤家械斗尽管有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原因,但归根结底主要是为了争夺奴隶、土地等物质财富。如据凉山州政协座谈会的估计,由于争夺奴隶、土地和婚姻纠纷等三项原因而引起的冤家纠纷,就占全部纠纷的90%左右。


无休止的冤家械斗,冤冤相报,越打越多,愈打愈烈,对凉山彝族社会生活各方面都起了重大的破坏作用:人口大量死亡,生产严重凋敝,阻碍交通和 贸 易的 发 展 ,降 低 了 物质 生 活 水平 。到 了1949年 以 前 ,凉 山彝区农业生产已经处于停滞状态,耕地面积的扩大已经停止,少数地区乱伐森林,水土流失严重,耕地面积逐渐缩小,一些水田缺水变为旱地,粮食的单产很低,社会生产已无法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极端贫困,人口死亡率一直很高。如1940~1950年间,凉山 昭觉 县彝 族的 人口 死亡 率为35% ,婴儿死亡率高达30%。



这说明必须改变奴隶制的生产方式,提高生产力水平,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才是解决人口问题的最必要的基础条件。民主改革推翻了凉山彝族奴隶制度后,凉山彝族人口再生产类型发生了由原始发展类型转变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 率的 年轻 发展 类型 的根 本性质 的变 化 。在50年代 末 、60年代末 、70年代 末 、80年 代末 ,这一 特点 表现 得尤 为显 著 。


凉山彝 族 地 区 人 口 死 亡 率 已 由 1949年 以 前 的 42% 左 右 , 降 到 50年代末的25% 、 60年代末的22.69% 、 70年代末的18.7% ;凉山州 布 拖 县 1988年 更 降 到 11.7% ,反 映 了 凉 山 彝 区 社 会 经 济 面 貌发生 了巨 大的变 化 。


根 据 国 家 统 计局公布的 1990年 第 四 次 全 国 人口 普 查 数 据 ,在 1990年 7月 1日 零 时 , 国 内 彝 族 共 有 6572173人 , 总 人 数 仅仅次于汉、壮、满、回、苗、维吾尔等族而居于国内少数民族中的第六位,是中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而在西南地区则是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说到彝族,大家总是想到四川凉山彝族,其实云南才是彝族的大本营,云南彝族建立过南召国、大理国,云南彝族文化发展才是最高的,人口也是最多的。如今的云南彝族也比四川彝族富裕。




彝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的祖先是生活在甘肃青海一带的古羌人。古羌人分为东羌和西羌。东羌人迁移到华北平原,成为了华夏族的祖先。西羌人则没有选择离开,后来成为了我国少数民族藏族、彝族和纳西族的祖先。彝族古称夷族,解放后由毛主席改名为彝族。彝族主要分布在西南三省和广西越南等地。是我国的第六大民族。

据历史文献记载,彝族很早就参与了中原大地的历史进程。在武王伐纣时就有彝族加入。公元8世纪彝族建立了南诏。唐朝封南诏为云南王。一百多年后南诏被大理灭亡,就是段誉家那个大理。到了元朝,大理被纳入中国统治,彝族从此就成了中华民族的一员。

彝族人民勤劳善良勇敢,在长征时期,彝族人民与红军彝海结盟,结为兄弟。很多彝族人民加入红军,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彝族人民还建立游击队和革命根据地,进行反对国民党的斗争。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自治政策。开展民主改革运动,摧毁几千年来的奴隶制度。彝族人民得到彻底解放。从此翻身做主人。




现代人文学:始於郭沫若{夫子}对甲骨文的研究,无论无何您是绕不开{夫子}的,甲骨文是迄今为止我國境内发现是古老,又比較成熟的文字

甲骨文中大量出现的,也是唯一一个延续至今的民族,,,{羌,、}古羌人在华夏文明初期十分活跃,一直参与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构建。中科院,社科院建国以来以多次大讨论,形成共識、{古羌人是藏缅语各民族的前身,而彝族只是秦汉以来迁居到云南,贵州,四川、大小凉山、彝族自治州众多族群中的一支}

《羌》实际上是中原部落对{陝,甘宁,青,西藏,四川,新彊}所有游牧民族的泛称。

仰韵文化未期《距今五千年前》黄河中游出现炎,黄两大部落,同期的尧,舜,太嗥,共工,祝融,鲧等部落联盟,众多部落的战与和,逐步形成华夏民族{,汉藏语糸}传说炎帝是姜姓,所属古羌族部,稍后治水的夏禹,也与羌人有密切关糸所以说《夏王朝主要民族是,“羌″我們有理由说:夏主体就是羌人:″。

近年学者们的研究,:天圆地方:″殷商时代的國家是一种方國与方國的联合体,看来中华大地真出现过:方國、″商王朝与方國破裂,频频发生战爭数百年,时间最长的就是羌人

秦时期,许多羌人并入大秦,使着秦人几千户的部落、,迅速、膨涨实力一发不可收拾,秦人就這些子多元一体,由陇南一隅走向关中平原,虎狼之秦最终问鼎中原。

秦汉时期,陝甘宁地区的羌人{有时被称夷,或戎},不断南下,陆续定居川西,岷江,金沙江流域,云南贵州一带、汉藏语糸藏缅语計12种活着的語言,和已经死亡的{,西夏语,}其中部分人巳认同自己是藏族

,蒙元势力进入之后,在云贵川广设:宣抚,安抚,长官等可,大量任用夲地豪酋士官,取名~~土司″。

体现了中阈封建制度{、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多民族,地区管理理念。

青铜器上的铭文,於一九三五年四月调查記有下列叙述,

{:彝《倮罗、》为奴隶制,汉人入凉山即称为″娃子″黑彝唯袖手而食,

白彝世代相传仍为白彝,仍为:娃子仍为黑彝之奴隶,倮罗之家私,通常以:娃子:多少而定富贵等级,彝人聚族而居,自成村落,黑彝为领袖、。

资料来源《四川大小凉山調查记》沫若文集,华夏地理,谢谢悟空

,,,,,,啊啊终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彝族   大理   先民   贵州   云南   冤家   祭祀   少数民族   祖先   地域   舞蹈   人口   民族   地区   财经   文化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