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时,为什么老兵宁愿冲在前面,也不愿落在后面?

是这样的。但是,老兵第1个冲出去,并不是不愿意落在后面。而是里面有个弯弯绕。

刚发起冲锋的时候,敌方并不知道自己这边人要冲锋了。所以第1个跳出自己阵地冲锋的人,敌方还没有做出准备呢。所以死亡的概率就小的很多。

当有的敌人开始发起反攻射击的时候,第1个冲锋的人就可以选择一个好地方,卧下来隐蔽自己。

随后冲锋的人就在敌人的枪林弹雨里面了,并且隐藏自己身体的好地方,已经被别人占住了。

当更多的冲锋兵涌上去以后,敌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这波人身上,枪也对着这波人全力射击。

第1波和第2波冲锋的人隐藏起来以后,就有机会趁着敌人全力击杀第3波人的时候,摸向敌人的阵地,杀死敌人立功了。

因此经历过几场战争的人,在部队里就变成了老兵油子。

老兵油子,就是打仗的时候,打不着他,还能多立功的人。

所以。老兵游子。怕冷枪。不怕大炮和机枪。

因为,大炮和机枪知道在哪里,冷枪不知道敌人在哪里,子弹就打到自己这来了。

问题处在,冲锋的时候的队列队形,不是电影电视剧里面演的那样一窝蜂,整连整营地冲上去。

而是三两个人一组,有一个冲在最前面的,有两个在后面跟着的,仅仅五六个小组向前冲锋的。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要有6米远,组与组之间要有100多米远。

人与人之间的前后距离,宽度的距离都是一样的。组与组之间的距离也是这样的,前后左右都是一样的。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梯队式的进攻阵型,古代中国说成是大雁一样的人字型排队方式。所以起名为雁行阵。

雁行阵的阵法就是,让敌人的兵力不能集中于一点。而是一个扇面型的。这样就最大可能的分散了敌人注意力,更分散了敌人的火力。

因此进攻的时候有主攻有侧攻,有尖刀班,有尖刀排,有尖刀连,有尖刀营,有尖刀团。

所谓的尖刀就是第1个,向敌人发动进攻的人。

军官的功能,就是怎么调动和组织阵型的,进攻方式和防守方式。

将军的功能,就是怎么能让自己的军队越打越多,而不是越打越少。

在军队打仗的时候,不论是班.排.连.营.团.旅.师.军,都要配备主攻和副攻,掩护和后备部队。守卫阵地也是这样配备的。

副攻就是掩护主攻,让敌人把枪弹打向自己这一边来,而不是打向主攻那边去。

掩护就是帮助主攻和副攻,去打击对方的敌人,压住他们的火力。

后备部队就是不直接打仗的,等到关键时候,哪里需要,才去那里参战的。

但是,不论是将军.军官还是士兵,都是尽量的保全自己,大量的杀伤敌人为目的的。所以不会像电影电视剧,演的那样整个营,整个团的向前冲锋。

而是先少后多,消耗到敌人的弹药耗尽,才大量的冲锋上去的。并且进攻的队形稀稀拉拉,不可能让一个墙纸穿糖葫芦的,打死三五个人的。绝对不会让一个手榴弹炸倒一大片的。更不会让一挺机枪把一个连人都给打死的。

因为一个连的人就百十号人,一挺机枪上膛一次,有200多发子弹。都像电影电视剧那样,一窝蜂的冲上去,这么密集的人,一挺机枪全部扫尽,一颗炮弹最少要炸死十几个人,一颗手榴弹也能炸死五六个人。

特别是冲入敌人阵地的冲锋,不可能是军号一响,整个连整个营都向前冲。

而是,几个敢死队的尖刀班,匍匐前进,摸向敌人阵地。

几个尖刀班的后边不会打枪的,而是在尖刀班很远的两侧有打枪的。打枪的目的是吸引敌人注意力到那边去,这就叫掩护进攻。

这就跟攻城一样,南门处打的热闹,实际上是在攻击北门呢。南门打的热闹,就是把敌人吸引到南门去,让北门没有太多的敌人防守呢。

军队为什么要配备军号手?

就是因为军队的驻扎是分散的,人与人之间相隔的距离太远,有什么信息命令传达不方便,就用军号的号,因表示一个什么意思,吹出这个号音,所有的人都知道是什么意思了。

特别是战壕,挖的曲里拐弯的,不可能完成一条笔直的。曲折的战壕,一颗炮弹落下来,只能炸到一个地方,另一个地方打不着的。笔直的战壕一颗炮弹落下来就要死很多人了。

所以真正的战壕,每一处凸起的部分一两个人,每一个凹处一两个人。炮弹落下来只能炸着两个人,不可能让炸的更多人的。

因此拍战争片,南斯拉夫人拍的比较真实一些。德国鬼子进攻的时候,百十米一个人,还是斜着排列的。也就是前进的方向上有一个人在最前头,其他人都在最后头,斜线式的前进着。

最假的就是很多士兵跟在坦克的屁股后头,向前进攻。

战场上用坦克就是骚扰敌人,让敌人把注意力集中到坦克身上,火力也集中在坦克身上。步兵绕到敌人的侧边和后边去打敌人。

如果战争像电影和电视剧演的那样,一窝蜂挤成一个疙瘩的人群。就是送死的人群了。一个师的人群都挤成这么一个疙瘩,20发炮弹就都解决了。




我们村有一个老爷爷,90多岁了,身子骨还硬朗,人也很和蔼,经常拄着拐杖在村里溜达,和村里人打招呼,村里人也都很敬重他。

后来听说,这个老爷爷不简单,年轻时在朝鲜打过仗,和美国鬼子真刀真枪的干过,是位老英雄。

有一次,我问老爷爷,你们以前打仗,真的像电影里面演的那样,冲锋号一响,所有人全都冲上去吗?

老爷爷和我聊了很多,大意就是,冲锋是肯定的,听到冲锋号,前面就是刀山火海,也要上。

但是,不是电影演的那个冲法,像那样一群人大喊着乌泱泱的往前冲,还没等冲到,人就都死绝了。

退一万步讲,就是侥幸没死,等真正冲到敌人跟前,体力也早已经消耗殆尽了。

实际冲锋时都是分梯次的,在冲锋之前,会分成若干波,并且分配好任务。

比如一连你们先冲前面到达某某位置就自行寻找掩体位置就地掩护;二连跟在后面冲,一连卧倒掩护你们接着往前冲,到指定位置就同样停下掩护,后面的三连又到前面。

大概就是这种意思,交替冲锋,比较顺利一轮过去就你接着第二轮继续,这样一般说前面几波冲的其实风险相对较小,越往后风险越高伤亡越大。

所以从心理上讲,排前面冲的人都气势旺,不会有抵触心理,而后面的人跟着前面的冲出去,群体效应下也顺势就出去了,冲一阵心理的恐惧也稳定下来了。

这样一来,冲锋是所有人都冲上去,但是每次冲最前面的总是不同的人。

他们当然会拼了命向前冲到达指定位置,越快到达存活几率越高,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就是:只要我冲到指定地点就任务完成了,下一轮之前可以松口气了。

当然,冲锋路上地形肯定有不一样,有的地段障碍物较多,便于隐蔽,有的地方平坦开阔,冲上去几乎几乎就是活靶子。

像后面这种地形,谁碰到只能算谁倒霉。一般这种地方往往都是冲锋被卡住的地方,有时候连续一两波都冲不过,这时候后面的人就会停止继续冲锋,不做无谓的牺牲,这样是不算违抗军纪的。

当然,如果冲锋号又吹响了,那只能硬着头皮上了,不过,一般一个合格的指挥员不会干这种蠢事,让自己的部下白白送命。

当冲锋遇到困难后,就稳住这一线,然后重新计划,或者重新分配冲锋任务,比如之前每波任务大致分配是冲一百米,这次每波缩减为二十米。

总之,就是让冲的人一直抱有生存的希望和侥幸的心理才成

那如果不冲呢?躲起来,等后面的人冲完了在上,是不是就能保住小命呢?

这种想法就大错特错了。

第一,部队最看不起你这种怂包了,这样做以后在部队基本没有立足之地了;

第二,这种畏战行为,在战后肯定要接受军法处置的,如果碰上关键战役,没等战后军法处置,战场上就被督战队毙掉了。

总之,一句话,冲不一定死,不冲肯定死。所以老兵宁愿冲在前面,也不愿落在后面。

其实,梯次冲锋这种战术很早就有了,各国军队都有使用。不过,我军在这种梯次冲锋的基础上,独创出了著名的“三三制”。

“三三制”的发明人是林彪,据说,当年林彪在苏联养病时,经常研究八路军与日军的战斗。

他发现,八路军冲锋时经常一窝蜂的往上冲,这样很容易被敌人的优势火力压制,造成较大伤亡。

于是,他吸收苏军冲锋的优点,发明了“三三制”战术。

三人战斗小组呈三角进攻队形,每名士兵分工明确,进攻-掩护-支援。班长、副班长、组长,各带一个战斗小组行动。

战斗小组进攻时,两名士兵在前,组长在后, 呈三角阵型,三个战斗小组组成一个战斗班,三个战斗班组成一个战斗群,冲锋时呈"散兵线"队形展开,彼此拉开距离,交替掩护。

“三三制”在抗日战争后期就已经成型,解放战争时四野开始熟练使用,到了抗美援朝时期,“三三制”已经推广到所有志愿军部队,并且使用的炉火纯青,依靠这种先进的步兵战术,志愿军打出了人类轻步兵巅峰的威名。




我舅公在国军干过,他说,为什么愿意冲前面,是因为后面有督战队,在大战场上,长官觉得冲锋速度不够,命令督战队开枪,先中弹的就是后边的战士,所以愿意冲前面,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前面不一定有子弹,如果前面没人了,就非常安全。




我没打过仗,不知道,但我爷爷和外公都打过,小时候问过他们,他们说的大概意思就是,刚入伍,年轻气盛,冲锋时什么都不管,只想打赢,把侵略者赶出去。后来提干了,加上身边一起入伍的兄弟越来越少,再加上打过那么多次仗了,也负过伤,就像现在平头哥一样,看淡生死,不服就杀。说不怕死,是假的,但在战场上那一刻,生死就放一边了,打输了就只有死,赢了,还有活下去希望,每次胜利过后,都有一股重生的感觉,爷爷和外公说过,年轻的时候,胜利后,确实后怕,但年纪老了,反而看淡生死,不怕了,想起牺牲在自己身边的战友,觉得自己赚了。




确有这种说法!敌对双方一但开战,炮弹往往不是最前边的人!而是机枪和后面的支援。老兵打多了都知道打仗的规律!士兵怕的就是炮!一般来说过去的炮弹杀伤力,在半径15左右的范围之内,在爆炸与枪声喧哗的情况下,士兵无法听到炮弹飞来的声音,这是很危险的。老兵都知如何在战场上如何保护自己并开枪击杀敌人!对付敌人的机枪和步枪他们都有自己的招数。而不是象影视作品中的那样,乱喊乱叫,连续不断地乱开枪!红军、八路军的战士,每次打仗,每个战士身上不会超过十枚子弹、手榴弹更是稀有。每个班最多不会超过三枚!这是专门针对敌人的机枪和暗堡使用的!不能浪费!你若与老红军、老八路交往不多,你绝对不会相信这是真实的事情,先烈们在付出惨痛的教训之后,总结出来的经验:听枪定位一记击杀、是红军与八路军对新兵训练的重要环节!那个年代弹药奇缺、一场仗消耗的子弹是要受到严格限制的!老兵的经验就是战场生存的空间!绝不不会有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尖刀班   冲锋号   战壕   队形   尖刀   机枪   老爷爷   炮弹   掩护   阵地   子弹   士兵   部队   敌人   地方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