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俞大猷等人抗倭的后台老板胡宗宪是个什么样的官员?

“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嘉靖四十四年,胡宗宪自杀在狱中,享年53岁。


回顾胡宗宪一生,绝对离不开抗倭。后来的戚继光俞大猷等人就是在胡宗宪的发掘下,得到重用。但任谁也想不到一个做这个抗倭大事的人居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严党,他的后台赵文华算得上是严党的第一号骨干。胡宗宪非常清楚赵文华和他的干爹严嵩是些什么货色,这帮人干活不行,就会整人,实在是一帮垃圾,可是问题的关键是当时的朝廷大权就在这帮垃圾手中,顺者昌,逆者亡。

出身望族的胡宗宪二十二岁就中了举人,二十六岁就中了进士,是一个天才,时至东南任职时,已经混迹官场多年,已然变成一个实用主义者,他很现实。当所有人都对严党嗤之以鼻时,胡宗宪反而主动接近了赵文华,巴结他,奉承他,也仅仅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因为他的理想叫做报国救民,所以当张经(明朝中期抗倭将领、民族英雄)等人被陷害,被处死,不仅不说话,反而在其死后,堂而皇之的接替了他的位置,没有丝毫惭愧。

像俞大猷就在胡宗宪到来前期,就经常被赵文华等甩黑锅,有一次连皇帝都发怒了,甚至免去了俞大猷的世袭百户,而胡宗宪依旧闭口不言,然而在这妥协的背后却埋藏着伟大的理想。不然也不会在嘉靖三十五年,由于当时的都督作战不利被撤职后,胡宗宪利用赵文华的关系,获得了内阁的支持,把俞大猷提到了浙江总兵官(相当于军分区司令员)。


在那个被严党把持朝政,黑暗无比的情况下,想要为老百姓做点事实在太困难,有人肯定要说既然朝廷黑暗是因为严党,那么只要将严党扳倒不就政治清明了,不就可以实现理想了吗?可问题的关键是严党十分庞大,而且还有后台(也就是嘉靖皇帝)撑腰,等到扳倒他们了,得等到猴年马月去,那现在受苦受难的老百姓怎么办?

你如果站在严党的对立面上,他们就会竭尽全力阻止你,你要做的事根本没法实现。反看胡宗宪,胡宗宪加入严党和以往官员一样,都是为了更大的权力。一个坏人获得权力,只会变成一个破坏力更大的坏人,反而一个有理想的人,哪怕这个人在上位的过程中手段同样不干净,同样的不择手段,只要在其获得权力后不忘初心,不忘当初的理想,并努力实现,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官场上下贪腐,严党把持朝政,胡宗宪费劲了心思,不惜投靠奸党,不惜声名狼藉,溜须拍马,无所不用其极,只是为了实现心中的志向,为了拯救万民,平息倭寇。

他的狡诈,他的投机,他的奉承虽然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但保住自己的是要为国家干事,而且他也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不忘初心的理想。这和那些为了贪欲而贪腐,为了保住官位而站着茅坑不拉屎的人有着本质上的差别。

如果胡宗宪身在一个政治清明的时期,胡宗宪绝对不会做这些阴谋投巧的事,可惜的是历史没有如果,在嘉靖那个年代想要实实在在的为国家为老百姓做点事太难了。你要说胡宗宪是个清官,那肯定不是,你要说他是个奸臣,又太片面了,只能说他是一个能臣干吏。

我相信,历史一定会给胡宗宪一个公正的评价。




胡宗宪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人。

他挖空心思巴结权贵,却又提携许多怀才不遇者。

他曾参与陷害忠良,却又成为许多忠良的“后台”。

他生活作风问题很大,却又为抗倭立下大功。

颇具争议却效率极高的为政之法,使其脱颖而出

胡宗宪长相英姿勃勃,个性端重老成。

他的父亲胡尚仁常常激励他,要他做良臣良吏:良臣良吏,皆吾良心所固有也。

胡尚仁去世前,又在病榻上勉励胡宗宪:勿以一进士第自足也!要做一个干实事的人。

胡宗宪确实成了一个干实事的人。

登进士第后,观政刑部,两年后成为山东青州府益都知县,开始了地方官生涯。

历任之初,胡宗宪就遇到了大蝗灾。在大蝗灾的影响下,民不聊生,许多人逃亡。

古代,蝗灾被认为是上天的惩罚。

因此,古代对付蝗灾的方法,或是焚香斋戒,祈求上天,或是破除迷信,积极捕蝗。

胡宗宪没有做太多的讨论、争辩,反省自己的政事有失,将蝗灾归因于自己,斋戒焚香,安抚人心。

同时,胡宗宪又召集父老,讨论捕蝗之法。

不过,出于长期的迷信心理,普通百姓对捕蝗是心存畏惧的。

为此,胡宗宪做出了颇有争议的决定:有诉讼者,可以通过捕蝗抵罪!如果诉讼者有钱,可以花钱请人代为捕蝗。

如此,捕蝗效率大为提高,蝗灾很快就被解决了。

此后,又有流民为盗,为害已久,“上司莫能制”。

胡宗宪认识到这些盗贼都是为生计所迫,遂不单纯使用武力镇压,而是“呼其父母亲友,慰以恩信,示以利害”,结果“群盗解散”。

有诉讼者、强盗,多有不法之事,在胡宗宪的便宜行事下没有受到相应的制裁,可以说不算公平。

但另一方面,蝗灾、群盗,作为社会性问题又被胡宗宪高效的解决了。

此后,胡宗宪几次得到擢升,并表现出一如既往的高效。

尤其是在巡按宣大时,他经过认真考察,提出了若干有效的建议,并以惊人的魄力轻松平定了哗变。

靠着极高的效率,胡宗宪逐渐脱颖而出。

巴结权贵,残害忠良

1554年,胡宗宪成为浙江巡按御史,开始了抗倭生涯。

同一年,工部侍郎赵文华受严嵩推荐,以“祭海”为名,来浙江督察海防。

赵文华不通军事,没有什么军事才能,靠巴结严嵩得以上位,因此为人所不耻。

胡宗宪却决心通过赵文华攀上严嵩这个靠山。

胡宗宪不但送许多金银珠宝给赵文华,甚至还在明知赵方略有问题的情况下,顺着赵的意思配合演出。

不久,胡宗宪配合赵文华,一起陷害张经。

当时,倭寇数量较多,而明军兵力不战优势,张经决心等待永顺、保靖兵到达再三路进剿。

但是,赵文华不通军事,屡屡要求张经立刻进兵,为张经所拒绝,赵、张由此失和。

当时的胡宗宪,明知赵文华急切进兵的方略有问题,却依然附和其主张,并配合赵诬告张经。

最终,张经顶住压力,指挥若定,取得了王江泾大捷。

可是,由于赵文华等人的诬告,张经等人事后还是被逮捕、杀害了。

张经被杀,“天下冤之”,但胡宗宪却因为“站对队”,不但窃取了张经的功劳,还开始得到火速提拔。

此后,胡宗宪成为浙江巡抚,1556年二月,又成了总督,成为“封疆大吏”。

周旋

胡宗宪是在严嵩、赵文华的提携下火箭提拔的。

此前,朱纨、张经,都表现突出,很有成绩,但却为严嵩党羽所迫害。

要想干实事,胡宗宪必须继续搞好与严嵩等人的关系,但同时,在具体事务上又不能为其所掣肘。

胡宗宪接任之初,仍受到赵文华所制,他仍然要在明知不对的情况下附和赵文华的想法。

因此,在陶宅之战中,遭遇兵败。

然而,胡宗宪深知赵文华的想法:赵文华志不在海防,他始终希望回到朝廷。

因此,胡宗宪利用俞大猷取得胜利的机遇,配合赵,妄报军功,使赵得到提拔,回到京师。

如此,胡宗宪摆脱了赵文华的直接干预,能够便宜行事了。

当然,胡宗宪同时继续赠送大量金银珠宝给严嵩父子、赵文华等人,以争取他们的支持。

为了贿赂严氏父子,胡宗宪公私库不分,想尽一切办法维系关系。

因此,严嵩对胡宗宪抗倭也给予了足够的支持。

便宜行“谋”

获得严嵩等人的信任后,胡宗宪开始以其独特的方式施展方略。

当时的倭寇首领,多为中国人。

因此,胡宗宪延续早年作法,以计、抚取之。

徐海“轻狡贪财”,胡宗宪便以世袭官爵为诱,诱其归顺。

此外,胡宗宪又找到徐直宠爱的王翠翅、绿珠,贿赂、欺骗她,使她也劝告徐海。

最终,徐海就范,并在胡宗宪的安排下剿杀了一些其他倭寇。

然而,徐海虽归附,但仍然四处劫掠,最终朝廷还是决定剿灭。

此外,胡宗宪又多方活动,试图使王直归顺。

其中,胡宗宪还曾找到王直的母亲、长子、养子,让他们劝王直归顺。

经过反复谈判,双方达成一致:以王直为指挥使都督司海上通互市。既给王直官职,又给其特殊财路。

王直接受条件,并自奋言能肃清海波。

然而,这样的条件,尤其海上通互市一事,岂是胡宗宪做的了主的?朝廷议论纷纷,反对者多,甚至许多人认为胡宗宪是因接受了王直贿赂才做出这样的建议,必然“坏江南事”。

胡宗宪为保全自己,话锋一转,派人上奏,表示自己原本就是要剿王直的。

结果···王直被杀,安抚一事从此彻底失败。

杀徐海、王直,本非胡宗宪本意,胡宗宪原本是继承其一贯作法,以政策手段缓和沿海倭寇问题,但见形势不对,又话锋一转,转为“主剿”,其便宜行事的风格可见一斑。

提拔人才,结交忠良

要干成实事,仍然需要大量有真才实学的人物支持。

胡宗宪很有识人之明,提拔了大批才能之士。

徐渭,本是一个怀才不遇的诸生,性格豪爽不羁,是“狂狷之士”,胡宗宪礼贤下士,不多加限制,以其为代笔主力。

沈明臣,科举屡试不中;茅坤,颇知兵略却因不擅长搞关系而被罢免。

这些人,都很有才能,但因性格等原因,不能得志,都被胡宗宪纳为幕僚,得以施展其平生所学。

此外,胡宗宪还将一些忠臣良将的“导师”,将他们“拉下水”。

唐顺之文武双全。后来戚继光的鸳鸯阵,始创者就是这个唐顺之。

然而,唐顺之专业过硬,却实在不擅长与权贵打交道。

因此,唐顺之屡屡被中伤,在1541-1557年,长达17年的时间里赋闲在家,空有满腔热血,无从施展。

赵文华等人深知其才,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亲自上门请他,都被唐拒绝。

在严嵩的压力下,唐顺之还是出来为将,但仍然看不惯严嵩等人的作为,常有闹翻的冲动。

但是,胡宗宪却“搞定”了唐顺之。

一次,严嵩要唐顺之给自己的文集做序,唐顺之坚决不从,胡宗宪劝告:你不给他做序,他在军事上“龃龉”,你如何施展平生所学?唐顺之只能一面叹息,一面就范···

抗倭名将们的“后台”

此外,胡宗宪又是唐顺之、俞大猷、戚继光等抗倭名将的后台。

他重用这些有军事才能的人物,使他们充分发挥军事才能。

同时,他还需要打破常规,千方百计给与这些名将实质性帮助。

我们知道:抗倭战争的局面迅速变好,是从戚继光等人募兵开始的。

“戚家军”等精锐武装战斗力突出,为后人津津乐道。

可是,要知道,募兵一事,在当时绝非一句“支持”就能搞定的。

兵马钱粮,都需要真金白银!

当时,明朝的军事制度,从上到下,依然是以“卫所”为基础的。

按照正常“流程”,要募兵、练兵,即便能够办成,其效率也是极低的。

比如:唐顺之就曾请教胡宗宪。办军事的钱核销遇到麻烦,如何处置?

因此,胡宗宪要“搞政策”、“搞钱”,才能帮助他们募好兵,练好兵。

此外,名将们也是官场中人,他们也会受到官场倾轧的影响。

所以,胡宗宪还需要替他们排除干扰。

曾有一些人陷害戚继光,胡宗宪不但不信还全力维护戚继光。

俞大猷与胡宗宪的关系稍复杂,胡宗宪曾弹劾过俞大猷,险些使其遇害。

然而,俞大猷始终对胡宗宪感激不已。

后来,胡宗宪被弹劾,俞大猷表示:“我自罪废得至腰玉,皆胡公之力也”、“恨不能奔侍其左右,少效寸劳”···

胡宗宪,确实是戚继光、俞大猷们的后台。

冤死

严嵩倒台后,作为严党,胡宗宪自然也卷入其中。

明世宗极力维护胡宗宪:宗宪非嵩党!今若加罪,后谁为我任事者!

显然,胡宗宪总是能高效地完成世宗交代的任务,赢得了世宗的信任。

出于大局,世宗不能保住胡宗宪的官职,但也只是让胡宗宪回乡居住,未降罪。

胡宗宪回乡后,仍期望重得重用,并于万寿节时献秘法给世宗,“帝大悦,将复用”。

正此时,胡宗宪当年一件触犯底线的“便宜行事”暴露了出来。

原来,在抄罗文龙家时,找到一封胡宗宪的信。信中请求罗文龙贿求严世蕃为内援,并附了假拟的一道圣旨···

这是真正触犯底线了!

胡宗宪上书自辩,但迟迟没有结果。

最后,胡宗宪自杀了。

7年后,胡宗宪被平反了。

为办事,胡宗宪与严嵩一党关系紧密。

严嵩倒台了,他的政敌必致其党于死地!

如此而已。


胡宗宪办过不少坏事,也办过不少好事。

他亦正亦邪,历来争议颇多。

他父亲去世前,寄语他做良臣。

胡宗宪算不是良臣不知道,但他确实是真正的能臣,有功于国家。




有关明代嘉靖年间的抗倭名将,我们已经听过很多了:戚继光、俞大猷、谭纶......甚至那位号称“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徐渭,也曾为抗倭事业立下功勋。而这些名将名士背后都离不开一个人的支持,那就是胡宗宪。

抗倭名将戚继光

胡宗宪是徽州人,考中进士后从知县调任御史。他的胆略和见识在巡按北方边境时就已经凸显出来:大同守军因为换防而要哗变,胡宗宪单枪匹马直入军营,告诉他们换防令取消了,大兵们自然就不闹了。不久停止换防的诏书才下达,同僚都对他刮目相看。

胡宗宪

表现不错的胡宗宪被派去巡按浙江,而此时来浙江已经不是美差了:倭寇已经把浙江给搅和得鸡飞狗跳,而尽管地方官张经、李天宠尽心尽力地防守,中央来的特派员赵文华却还在处处掣肘。野心颇大的胡宗宪看到了机遇,在浙江处处都对赵文华没好脸色的情况下主动依附了赵文华,两人遂结为至交。

赵文华

此时张经指挥了几个胜仗,胡宗宪也稍有功劳。而在赵文华那里,功劳全部给了胡宗宪,张李二人反被扣上通敌的帽子,被押往北京听候发落。但是这哥俩实在也不是个打仗的料,带着人去收拾残兵败将被打的大败,赵文华也只能悻悻离开浙江。

没曾想,坏事变好事。赵文华仗着干爹严嵩的势力,在京城再次翻案,又为他那个好朋友胡宗宪说情。结果短短不到一年,直浙总督换了两任;而仅仅是个六七品御史的胡宗宪,居然就坐到了直浙总督的位子。

严嵩

胡宗宪的上位手段虽然有些卑劣,但他和赵文华、严嵩那种只想着升官发财的人不同,他到底还是个有良知、有理想的官员。担任总督以后,他广泛提拔得力干将,戚继光等一大批将领都在他手中得到重用。但有能打的将领还不够,正确的战略才是获取战争胜利的根本。

胡宗宪需要面对的倭寇,大体可分为汪直系和徐海系。汪直和胡宗宪是同乡,具有徽州人天生的经商的基因,他打劫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做生意(和后来侵华的列强颇有些相似)。而徐海自幼被日本人掳去,对中国没什么好感,他抢劫就是为了抢劫。

倭寇入侵

在详细地了解了这两个人的出身及战略目的以后,在徐渭的帮助下,胡宗宪的战略规划也就确立了下来:对汪直是以退为进,暗中孤立;而对徐海则是万勿妥协,赶尽杀绝。

徐文长

胡宗宪先是将关在牢里的汪直的家人释放并且好生招待,又派出使者前往汪直盘踞的九州招抚。汪直表面同意,并派养子毛海峰去见胡宗宪。胡宗宪诱使毛海峰去攻击一伙无名倭寇,在事实上使得汪直的船队与其他倭寇间有了嫌隙。

有心归附的汪直还将徐海入寇的消息透露给了胡宗宪,胡宗宪立刻派人前去迎敌。两军不分胜负,而在此时胡宗宪派人将汪直的那封泄露徐海行踪的信带去徐海船上,要他投降。徐海以为被日本人尊奉为“老船主”的汪直已经投降,大惊失色,其军心也大乱。

倭寇

趁着徐海举棋不定的时候,胡宗宪又派人前去其合伙人陈东、麻叶那里使用同样的方法来劝降。这一下徐海的海盗部众就彻底离心离德了,徐海只得硬着头皮与朝廷谈判。胡宗宪告诉他在吴淞口有倭寇,要他去拿个投名状。

徐海只能前去收拾那伙倭寇。当他全歼敌人、准备返航的时候,等待他的却只有俞大猷的船队和火炮。已经彻底丧失战意的徐海被俞大猷一顿哭丧棒打得抱头鼠窜,只好乖乖向朝廷投降。但是胡宗宪并没饶过他,早就被授意拿徐海做礼物的陈东麻叶趁着徐海睡觉的时候对其发动偷袭,徐海投海自尽。

俞大猷

徐海一死,汪直也不想再生什么事端。他带着船队准备来投降胡宗宪,而胡宗宪也准备同意他的投降请求。扰乱东南数年的倭乱,似乎终于要平息了。

然而由于日本船只的大举来临,浙江人民惊恐不已。一个迂腐不堪的御史认为胡宗宪有通敌之嫌,坚决要处理汪直。在汪直上船以后,他绕过胡宗宪将其逮捕并送往北京处死。汪直临死前留下遗言:“我死以后,浙江必大乱十年!”

汪直的话没有错。失去他的节制以后,那些打着为其复仇名号的各色倭寇在第二年春天齐头并进,大举内犯,浙江再次面临着灭顶之灾。然而胡宗宪就是胡宗宪,在他和戚继光等一干得力干将的努力下,这一次倭寇进犯被成功打退。又过了几年,浙江和福建的所有倭寇宣布全部肃清。中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反击终于获得了胜利。

倭寇来犯

而作为这一次伟大反击的领导者,胡宗宪却没有亲眼看到胜利的那一天。这一切,都是他咎由自取。

胡宗宪是靠着赵文华上的位,搭的关系正是严嵩,前期仗打得不好也多亏严嵩为他撑腰。而在抗倭事业快要宣告结束时,严嵩也倒了台,朝中再无奥援的胡宗宪立刻就陷入危险之中。

明世宗朱厚熜

偏偏胡宗宪是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在浙江干了不少他认为是“小节”却足可以治罪的事情。飞鸟尽而良弓藏,抗倭战争的结束,也就是他灭顶之灾的开始。

嘉靖皇帝对胡宗宪本来还挺有好感,但随着严嵩的倒台,对他也就渐渐冷淡了起来。而当严世蕃被指勾结倭寇时,胡宗宪由于和严家交往甚密也被牵连其中。尽管皇帝并不想杀他,胡宗宪却似乎对人间已然了无牵挂,在狱中他用一根白绫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年仅五十三岁。

徐阶

胡宗宪是能吏,但也确实不是什么好人。他凭一己之力保卫了浙江乃至整个东南人民的安危,但其手段实在不可谓不肮脏。当他对徐海出尔反尔、一再变卦时,不知他可曾想过这世上,也许真有“报应”两字?




是个做实事的官员

胡宗宪是进士出身,先任益都知县、余姚知县,后以御史巡按宣府、大同等边防重镇,整顿整军纪,加固边防,为明朝北部边防的建设作出了贡献。嘉靖三十年(1551年),胡宗宪又巡按湖广,参与平定苗民起义。在胡宗宪从踏入仕途起,刚任益都知县时,便分化招降了为害多年的益都盗匪,不仅解决了当地匪患,还增强益都的兵力,彰显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其后巡按宣府、大同这两个军事重镇,其从政经验和军事能力都毋庸置疑。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四月,世宗钦点胡宗宪出任浙江巡按监察御史。

此时的明朝,为权臣严嵩当道,赵文华正是严嵩的义子,为人奸诈骄横,如果此人要阻挠你,那么基本上什么事都不用干了。其一次上书弹劾浙江总督张经,堂堂总督就这么被杀,企图为张经说话的人被仗责后剥夺职位。如果想要在这种环境下做事,那么就胡宗宪只能讨好赵文华,同时在讨好赵文华的基础上,尽量保留一些不愿意投靠自己的将领,比如俞大猷。

胡宗宪的手段可以从消灭徐海的一系列行动中看出来。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四月,倭寇围攻桐乡。巡按赵孔昭上疏乞援。皇上严令之下,胡宗宪只能想法解围,但是此时浙江已无兵可调,于是打起了离间的主意。在探知这股倭寇的首领为叶明、徐海二人的联军之后,胡宗宪下令在夜里送给徐海美妓二人,黄金千两,缯绮数十匹。胡宗宪又将特意让人想法传这个消息出来。日本倭寇首领叶明知道后,怀疑徐海投靠了胡宗宪。于是在五月十九日,叶明率领所部倭寇从桐乡离开,回到崇德西。只剩一半人手的徐海在继续围攻了两三天,看桐乡城无法拿下,只能解围退兵。

由于倭寇分兵三路,一路南入袁花,一路北上王店,一路东入吾盐。于是胡宗宪派遣蒋洲、蔡时宜、朱尚礼等出发,与倭寇誓约:“愿意回日本的,我们给船;愿投降留下来的,我们给官。”由于倭寇此时正处在抢劫太多而载重太大,又舍不得丢弃的境地,胡宗宪送上来的使节,也正好能拿来拖延时间。于是这份心怀鬼胎的合约达成,而明军也乘着这个机会知道了倭寇的组成部分:徐海是一党;洪东冈、黄侃、王亚六是一党;陈东、叶明、吴四自沙来,是另一党。而徐海曾经身为和尚,会占卜,有谋略,从而受到其他人的尊敬,以徐海为盟主一起行动。

既然只是盟主而非效忠,那么胡宗宪采取了是差别待遇的接触方式。胡宗宪在接触倭寇首领时,对徐海特别优待。胡宗宪待人处事也颇有魅力,不然也不会让严嵩的义子赵文华那么信任他。徐海虽然也堪称人才,但是比赵文华的心机来说,仍然颇有差距。于是徐海被胡宗宪言辞恳切所打动,真就打算投诚了。徐海是中国人,投诚明朝没什么心理负担,洪东冈也无所谓。但是陈东、叶明等不同,他们全是日本人,陈东在萨摩藩还有着正式的职位,自然不愿意留在明朝做官。

日本倭寇不愿意投诚,但是也不愿意放弃所掠夺的财富。而徐海既然想要投降,那么手上的资源越多,谈判的本钱越多。于是徐海打算跟陈东建议,带不走的,干脆留下给他好了。陈东、吴四自沙来同意了。但此前因为争夺女人,已和徐海结怨的叶明,则拒绝了徐海的这项要求。大怒之下的徐海于是打算拿叶明的人头,当自己的“投名状”,献给胡宗宪。大喜过望的胡宗宪自然允诺,与徐海一起,开始慢慢扣留陈东部的倭寇船只。

七月初三,准备妥当的徐海打算拿下叶明,于是邀请叶明入城饮酒,又怕其不来,于是将其他人也一起邀请。除了陈东之外,其他四人全数到齐,五人一起入城,明朝当地官员设宴热情款待。待那四人饮酒微醉,官府以花红为赠品,趁机将毫无警惕,还想去佩戴花红的四个倭寇头目拿下。徐海没有打算放过除叶明外的其他三人,就把他们统统砍去大拇指之后,押解给了胡宗宪。六个头目去了四人,还有一人投诚,一人在外。打算收得全功的胡宗宪强迫叶明写信招陈东入城,陈东不疑有他,落入胡宗宪之手。

而且胡宗宪心思缜密,他还设下了一条“连环计”。陈东除了那封招他入城的信,还收到了一封由胡宗宪口述,叶明手书,收款人是陈东的密信。上面的内容是说叶明和陈东要在离开之前,合谋杀死徐海。自然,这封信也随着陈东的被捕而被徐海“发现”了。徐海自然对“救命恩人”胡宗宪感激不尽,于是尽心尽力的帮胡宗宪打击剩余的中小头目,甚至连自己的部属也不放过了。

十九日,徐海将叶明所穿的盔甲献给胡宗宪,胡宗宪回赠金银轿伞,招徐海入城见面,发现只剩孤家寡人的徐海心中恐惧,没有前去。二十四日,发现徐海心有警惕的胡宗宪将计就计,征集一百多条大型运输船,放置海口,与倭寇交换军船。心中忐忑的徐海在观望三天后,看胡宗宪任由倭寇取船东归日本,不敢再待的徐海于二十七日傍晚,将自己抢来的财货转移到二十七条船上,准备也回到日本。结果被换船的其他倭寇发现。大怒之下的诸部倭寇火拼徐海部,两边各死一百多人,眼见无法去日本的徐海只能悻悻而归。

得到这个消息的胡宗宪决定出兵了,二十九日,明军大军云集海口,此时有的倭寇已经离开,有的还没来得及开船,还有些还在海岸屯驻,分成数百个小团伙。一团散沙毫无战意的倭寇,自然不是已经准备许久的明军对手。海口附近的倭寇团伙被明军全部消灭,战船蔽海,炮声震天,惊惧之下的徐海本来已经打算走,眼看这样的情景,只得开船掉头,明军并未阻拦,于是徐海所部回到梁庄驻屯。

八月初一日,徐海入平湖城,宴请赵文华、胡宗宪、阮鹗和赵孔昭四人。当时所约定日期是八月二日,徐海为显示强硬,没有遵守期限,先一日率其部众在城外列阵,自己带着几十个亲兵入城。明军各路官兵立即联兵,直抵各衙门,将兵器排开,任倭寇观看。当宴会开始之时,徐海跪地叩首,大呼:“天星爷!死罪!死罪!”赵文华命人将其扶起。其实到现在,徐海也只与胡宗宪通过书信,并未见到本人。于是徐海问通事那个是胡宗宪。通事指给他看,徐海再次向胡宗宪跪地叩首,大呼死罪。胡宗宪下堂,用手摸着徐海的头说:“不要再作孽了。”徐海再次口称天星爷死罪,于是赵文华、胡宗宪、阮鹗和赵孔昭厚赏徐海,让其出城。

徐海表现的很恭顺,但是他在赴宴时衣服内穿着铠甲,结果被胡宗宪发现了。本来就没想放过徐海的胡宗宪,借着剿灭倭寇残党的名义四处调兵,水陆戒严。发现被逐渐合围的徐海后悔自断羽翼,开始暗暗做战争准备,十五日,平湖守备邀请徐海赏月,徐海没有去。十六日,乍浦使节到达沈家庄,被徐海拘留。十七日胡宗宪的使者到达,徐海杀了来使,准备开战。

八月二十日,明军出兵,进攻徐海所在沈家庄。指挥李昂、王诏,监生谢德行、施良臣,都司李经等,统领永顺、保靖二司官兵先期抵达,擒获倭寇四名,献俘胡宗宪。大军云集沈家庄外,赵文华、胡宗宪、阮鹗三人亲自督战,四面围攻,徐海据险不出。二十三日,永顺宣慰使彭翼南没伏诱贼,擒斩倭级二十一颗。二十四日,明军再次强攻沈家庄,徐海以发熕守路口,炮击明军。炮弹用尽,徐海就用银两做炮弹,打得弹如雨下,明军被迫撤退。

二十五日,胡宗宪取民家狗数百为一群,外裹军装,以引诱徐海炮击,令各该官兵鼓噪齐进,以转移诱徐海方注意力。郎中郭仁令参将唐玉兵、刘进等从南,卿史际家中(人名)兵、段天恩等(人名)、从东职(人名)属下正兵从西,永顺长官汪相、向銮从北,四面放火,焚烧栅栏。从早上十点,打到晚上六点。倭寇大败,明军斩首一千二百余名级,眼见大势已去的徐海投河而死,被永保兵捞起,斩下首级。不过这股倭寇韧性的确相当不错,直到第二天,还有几个倭寇从沟壑中突出,与明军战斗中被杀,而出海在外的辛五郎被卢镗用计擒获。徐海死后,剩下的陈东、叶明等五名倭寇头目,在九月初八,被胡宗宪斩首嘉兴北教场。十二月,俞大猷攻破舟山倭寇巢穴,斩首一百四十余级,徐海倭患平息。




嘉靖四十四年,胡宗宪写下“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后,在狱中悲愤自杀,享年53岁。自古凡成大事者历来“誉满天下,谤满天下”,胡宗宪也是如此,这位民族英雄也背负了很多骂名。

胡宗宪在42岁之前,走的是一条中规中矩的路,当过青州府益都县、湖广巡按御史,最大的功绩就是平定过地方叛乱。他的“剿抚并用”之策给嘉靖皇帝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被推到倭患严重的浙江,以右佥都御史身份巡按浙江。

一场让人愤慨的权利斗争,意外地改变了胡宗宪的人生轨迹。

当时,统领闽浙抗倭的一把手是总督张经。张经到任时,局面相当糟糕,军队战斗力低下,且各自为战,甚至不听调令。

用这样的队伍跟穷凶极恶的倭寇作战,无疑是肉包子打狗,于是张经决定征用“狼兵”。

“狼兵”亦称“土兵”,就是两广一带的土司所属兵马。这些狼兵常年征战,组织纪律性竟然比大明的正规军还强。张经曾经在两广当过总督,与当地的土司有过良好的合作,因此他决定征调狼兵以弥补眼前的窘境。

从两广调兵需要时间,可有人不给他这个时间。此人叫赵文华,严嵩的心腹,此时他正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在张经身边督察军务。

赵文华仗着身后有大腿,对张经颐指气使,一边索要贿赂,一边插手军务。张经哪吃这一套,结果两人针尖对麦芒杠上了。

张经犯下了一个政治家不该有的大错,作为地方大员,他的所有行为背后都离不开朝廷的支持,没有强力后盾,注定他必然寸步难行。小人,你可以离他远一点,但绝不能得罪他,况且这个小人足以撼动他的生存之根。

于是赵文华一封弹劾奏疏就到了北京:张经和左佥都御史李天宠养寇自重,故意拖延战机。

嘉靖帝勃然大怒:难怪倭患始终难以平息,搞了半天都是你张经在背后捣鬼,于是一份抓捕张经和李天宠的圣旨从京城发出。

就在嘉靖龙颜大怒的时候,前方战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赵文华刚刚发出弹劾疏,两广的狼兵就到位了,于是“王江泾之战”爆发。这一战打得相当漂亮,倭寇大败,被斩首1980级,其余淹死、被俘人员数千人。

当“王江泾大捷”的战报传来,嘉靖有点懵:不是说张经拖延不战吗?于是他召见严嵩,请他解释解释。

严嵩多狡猾,三言两语就搞定:这不,赵文华的弹劾一发出,张经和李天宠觉得大事不妙,为了将功赎罪才被迫打了一仗。其实“王江泾之战”的功劳是赵文华和胡宗宪的,他们早就在部署这场战役了,张经、李天宠是冒功顶罪。

于是嘉靖再次发火,他不顾反对,处死了张经和李天宠。

严嵩的谎言很高明吗?张经的辩解嘉靖为何不听?嘉靖真的那么容易糊弄吗?我个人认为事情不那么简单,或许嘉靖明知“王江泾之战”的功劳属于张经,但“养寇自重”这根刺扎得太深,让他“宁可错杀三千”。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严嵩为何把“王江泾之战”的功劳分享给胡宗宪?

原来,就在张经、李天宠跟赵文华打擂台时,胡宗宪跟他们二人作出了相反的举动,他积极奉承巴结赵文华。

这个举动让孤立无援的赵文华感受到了温暖,于是他向严嵩积极推荐胡宗宪。严嵩这位老牌政客深知,平倭患指望不了赵文华,必须得有一个懂军事的“自己人”,既然胡宗宪向“组织”积极靠拢,那就给他一根橄榄枝。

于是,胡宗宪成了“王江泾之战”主要功臣,也因此取代了张经,总督浙江、南直隶和福建。从这时候起,胡宗宪开始了他人生最辉煌的六年时光。

这期间,他重用俞大猷,提拔戚继光,以强力手段推进募兵、训练和战略战术的全面升级,并打赢了一系列战斗。随着汪直、徐海两大倭首的覆灭,东南抗倭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

毫无疑问,胡宗宪的贡献足以名垂青史,他不光根除了大明长期以来倭患,还培养出了戚继光这样的伟大将领,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都对大明帝国影响深远。

所以,胡宗宪值得我们后人对他顶礼膜拜。

可是,胡宗宪的另一面却又不大光彩,他贪污军饷,大肆贿赂,贪图享乐,甚至也给搜刮过民脂民膏。

为了绑定严嵩这棵大树,“宗宪多权术,喜功名,因文华结严嵩父子,岁遗金帛子女珍奇淫巧无数。”

除了严嵩父子、赵文华外,胡宗宪又想方设法拍嘉靖的马屁,“以万寿节献秘术十四”,“自是督臣胡宗宪献芝与白龟同进,上以之谢玄坛告宗庙,赐宗宪鹤袍”

以胡宗宪的薪水,肯定不足以应付这么大开销,于是他“创编提均徭之法,加赋额外,民为困敝,而所侵官帑、敛富人财物亦不赀。”

对百姓增加赋税,对官府克扣公费(上宗宪侵帑状,计三万三千,他册籍沉灭),对富人敲诈勒索,甚至连军费也要截留(扣侵边饷为常规,有‘总督银山’之号),几乎把敛财的手臂伸向了所有角落。

这些钱全都用来行贿了吗?民间传言,胡宗宪个人生活相当骄奢淫逸,《万历野获编》说“ 宗宪在江南亦恣情妓乐,自负嫪毐之器,至拥诸倡女,与幕客宣淫于制府。”

不过,《万历野获编》只是民间野史,未必可靠。据负责调查案件的御史崔栋汇报说:“宗宪无他,军中所恃有鼓舞人心者财尔。其中用间行饵,贾勇赏谋。”

意思是说,其中大量的钱被他用来赏赐给军士们了。因此崔栋认为,胡宗宪虽罪行确凿,但情有可原。

后来胡宗宪在狱中上表自辩,罗列了这些年他给有功将士们的赏赐,以及为了收买倭寇毛海峰、徐海的花销:“臣为国除贼,用间用饵,非小惠不成大谋!……倭寇毛海峰部归顺后,他曾向朝廷乞加重赏。”徐海围攻桐乡时,他曾馈赠徐海黄金千两、增绮数十箱。

这些钱如果等朝廷拨款,那简直是与虎谋皮,他只能想办法自筹。因此,胡宗宪一直是个做“无米之炊”的巧媳妇,他不卖血、不卖身,你让他怎么办?

这世上从来不缺洁身自好的人,缺的是为了大义敢自污其身的勇士!假如胡宗宪洁身自好,跟张经一样宁为玉碎,倭患谁来平?忍辱负重的人,才是真正的脊梁。

其实嘉靖不傻,一开始他站出来替胡宗宪辩白:胡宗宪是我的人,不是严党。这句话虽然阻止了徐玠对胡宗宪的迫害,但嘉靖也很清楚,徐玠一党是不可能容得下胡宗宪,因此他只能让胡宗宪去职还乡。

只是胡宗宪陷入严党太深,他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哪怕嘉靖皇帝也保护不了他。两年后,有人从严党罗文龙的家里抄出一封胡宗宪写给他的信,这封信要他的命。

原来当年胡宗宪遭弹劾时,他曾给罗文龙写了一封信,请他帮忙向严世蕃行贿,求“小阁老”伸出援助之手。为了减轻严世蕃的工作压力,胡宗宪连细节都替他想好了,包括如何草拟圣旨。

圣旨是一个外臣敢草拟的吗?嘉靖什么都可以容忍,唯独这一条动了他的底线。于是胡宗宪被从家乡抓捕进京,并关进监狱。

彼时已经是徐玠的天下,胡宗宪是严党的漏网之鱼,他唯一的保护伞嘉靖帝又变了脸,还能依靠谁呢?果然,当胡宗宪的自辩状交上去后如同石沉大海一般。

那一刻,胡宗宪明白了,他身上的严党标签是永远洗不脱的,他的命运早在两年前就已经注定,这个已经烂了的帝国只认你会不会站队,不认你是红是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忠良   两广   永顺   板胡   巡按   蝗灾   明朝   嘉靖   倭寇   御史   总督   日本   浙江   朝廷   名将   后台   官员   财经   军事   戚继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