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太后辅佐两代君王,权势滔天,为何自己不效仿武则天做皇帝?

说起清初历史,孝庄太后是一位不得不提的历史人物,辅佐了儿子顺治帝和孙子康熙帝两代帝王,可以说多次接近最高权力,却不贪恋权力,与孙子康熙帝相处的很是融洽,可谓是一代贤后。

那么孝庄太后在当时为什么不效仿武则天称帝呢,是没实力还是没野心呢,今天宋安之来说说。

客观来说,孝庄太后之所以没有越权,没有称帝,首先是因为当时局势不会给她这种机会,也就是说没实力;其次不说有没有实力,本身以孝庄太后的表现来看,她也没有这种野心,还是很安分守己的。

先来说说孝庄太后为什么没有这个实力呢?

理论上来说,孝庄太后第一次的机会在于他的儿子顺治帝6岁登基之时,那时儿子年幼,是孝庄太后最容易掌权之时,像清末慈禧太后之所以可以掌握大权,有个重要原因就是儿子同治帝6岁登基,没有处理国政的能力,所以才可以趁机清除政敌,进而掌握大权。

但此一时彼一时,在当时局势下孝庄太后能让儿子顺治帝坐稳皇位,不被废了就已经烧高香了,又怎么可能会去想着掌握大权,并且称帝呢。

因为孝庄太后的丈夫清太宗皇太极猝死以后,大儿子豪格和十四弟多尔衮争夺帝位,两强相争之下,大清几有分裂之危机,最终是六岁的顺治帝福临得利,因为福临年幼好控制,所以双方妥协之下,福临继位,而多尔衮则是成为摄政王。

多尔衮这个摄政王可不是清末的摄政王载沣,可以说他就是当时大清的实际统治者,后续更是带领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可谓是立下不世之功,更是指挥清军先后灭了李自成之大顺、张献忠之大西、南明的弘光、隆武、绍武三个政权,在诸多功劳加成之下,多尔衮是如日中天,地位越发牢固,那种局势下,即使是慈禧太后,也没有掌握大权的机会,而且别说夺权了,能保住儿子的皇位,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至于第二次机会,则是孙子康熙帝继位之时,当时康熙帝8岁继位,孝庄身为太皇太后,看似是有机会染指最高权力的。

但当时局势依旧不容乐观,孝庄太后的运气其实也很差,儿子当皇帝时,有个摄政王多尔衮压得她们母子是气都喘不过来,是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到了孙子康熙帝当皇帝时,虽然孝庄威望足够高,镇得住四大辅政大臣,当时不代表四大辅政大臣对她唯命是从,还有宗室诸王虽然在顺治帝时代被剥夺不少权力,但依旧不可小觑,孝庄如果真想掌握大权并且称帝,这些人可不答应。

而且当时南方还有半割据状态的三藩,台湾的明郑势力对东南沿海也造成了不小威胁,清朝的统治并非达到巅峰,局势依旧紧张,在这种统治不稳固的环境下,想夺权并且称帝,是很不现实的。

所以就当时局势而言,孝庄是没有那个实力掌握大权并且称帝的,而且她本身对于权力也不是那么热衷,更多如同一个救火队长,在儿子和孙子幼年继位时,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是想尽办法,等到他们坐稳皇位以后,就退居二线颐养天年了。

正因为如此,康熙帝对于自己的祖母是相当尊敬,像康熙二十二年秋,康熙帝陪祖母孝庄巡幸五台山,每到上坡地方,都是赶紧下轿,亲自为祖母扶辇保护。

到了康熙二十六年祖母孝庄病重,康熙帝是昼夜不离,亲奉汤药,除此以外,还带着王公大臣到天坛,去祈告上苍,宁愿折损自己的生命,以增延祖母的寿数,可谓是相当有孝心,是由衷的尊重自己的祖母。

试问如果孝庄是贪恋权力之人,康熙帝又岂会这么尊重和孝顺她呢?

而正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孝庄太后身为清初一代贤后,辅佐了两代幼帝,可谓是太后不贪权的典范,而清末的慈禧太后,实际掌握大权长达47年之久,是相当的贪恋权力,可谓是典型的反面教材。






孝庄太后,即孝庄文皇后,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一生培养、辅佐顺治、康熙两代皇帝,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一部《康熙王朝》和一部《孝庄秘史》,让我们了解孝庄这位清朝初年的杰出女政治家,也是公认的满蒙第一才女,孝庄文皇后,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孝庄太后。

孝庄文皇后(1613年-1688年),本名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出身于蒙古科尔沁部。天命十年(1625年),嫁给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为侧福晋;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受封为永福宫庄妃;崇德三年(1639年)生下福临,也就是日后的顺治皇帝。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突然驾崩,年仅6岁的顺治皇帝即位,与其姑孝端文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皇帝去世,年仅8岁的康熙皇帝登基,被尊为太皇太后;康熙二十六年(1688年)孝庄文皇后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不算是顺治还是康熙,可以说都是幼年登基,孝庄文皇后全心全意辅佐自己的儿孙,帮助他们稳定政局,平衡朝堂内外关系上做出了积极地努力与贡献,可以说孝庄为了顺治和康熙,为了大清朝初期的发展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孝庄太后在面对两位皇帝幼年登基的情况下,没有选择效仿武则天夺权称帝,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孝庄太后自始至终都没有像武则天一样掌握绝对的权力。

武则天能够废唐立周,改元称帝,是因为武则天从唐中宗李治在位时期,就已经掌握了绝对的权力。

正是因为李治的身体原因加之其对武则天的信任与依赖,武则天辅佐、协助李治处理朝政,因而就有了“二圣临朝”的说法,从这个时候开始,武则天就已经掌握了极大的权力。唐中宗李治去世后,唐睿宗李旦继位,武则天则临朝称制,自专朝政,实际上,武则天才是这个国家的实际统治者,这也为武则天称帝提供了坚实的权力基础。

反观,孝庄太后,则自始至终都没有这样绝对的权力。

在皇太极时期,还是永福宫庄妃的孝庄太后,在“五大福晋”中仅仅排在最后一位。

在皇太极生前,孝庄太后在后宫的地位并不显赫。皇太极所册封崇德五宫后妃,也称五大福晋:

位居首位的是中宫清宁宫皇后哲哲,称国君福晋,即孝端文皇后,也是孝庄太后的姑姑。

位居第二位的是东宫关雎宫宸妃海兰珠,称东大福晋,即敏惠恭和元妃,也是孝庄太后的姐姐。位居第三位的是西宫麟趾宫贵妃娜木钟,称西大福晋,即懿靖大贵妃。位居第四位的是次东宫衍庆宫淑妃巴特玛·璪,称东侧福晋,即康惠淑妃,居第四位。

位居第五位的是次西宫永福宫庄妃布木布泰,称西侧福晋,即孝庄文皇后也就是孝庄太后。

其中,地位最高的还是当属皇后哲哲,而她还是孝庄太后的亲姑姑,而最受皇太极宠爱的莫过于关雎宫宸妃海兰珠,而孝庄太后的地位甚至比不上另外两位从察哈尔部林丹汗处改嫁给皇太极的两位遗孀,所以这个时候的孝庄,没有任何权力优势可言。

顺治时期,政权主要集中在摄政王多尔衮手中。

在皇太极去世后长达十七天的大清皇位争夺战中,由于多尔衮和豪格两派势力的僵持不下,最终选择了一个双方利益能够实现平衡的方案,那就是由孝庄太后为皇太极所生的儿子——福临继位,这就是顺治皇帝。

虽然福临登基成为了皇帝,但是此时的福临只有6岁,期初权力还是掌握在满洲贵族议会以及两位摄政王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手中。之后多尔衮通过一些列手段,打击代善、济尔哈朗等满洲传统贵族势力,并且除掉了豪格等政敌,从而实现了大权独揽,成为大清朝真正的实际掌权人。

所以这个时候的庄妃应该考虑的并不是自己要不要效仿武则天,而是要防着多尔衮自立为帝,毕竟,这个时候如果真的多尔衮要称帝可以说是易如反掌,而对于孝庄而言是没有任何的一点机会的,而她能做的也是首要确保的,就是维护她的儿子,顺治皇帝的皇位。

即便是在多尔衮死后,朝堂上的顺治皇帝已经亲政,再加上济尔哈朗、索尼、鳌拜等人的辅佐,孝庄也不掌握权力,因而也就没有了称帝的可能。

康熙时期,政权主要集中在辅政大臣的手中。

顺治临终前,为了防止多尔衮专权这样的事情再度发生,因而安排了四位并非皇室成员的辅政大臣,即索尼、遏必隆、苏克沙哈以及鳌拜。期初,四位大臣和平共处、相安无事,但是,随着索尼的年老以及鳌拜势力的崛起,使得辅政大臣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在索尼病死和苏克沙哈被杀后,出现了鳌拜的专权局面。

在用计处理掉鳌拜之前,康熙已经亲政,而在擒拿鳌拜之后,康熙随即大权独揽,并且由明珠、索额图、陈廷敬等人辅佐,也使得孝庄太后没有掌握任何的权力。

而此时的孝庄也已经到了人生的晚年,也没有那个精力去过多的参与政务,对于效仿武则天,也确实不太实际了。

“后宫不得干政”,是满清王朝的组训,孝庄太后自始至终都没有掌握到像武则天一样掌握绝对的权力,因而也就失去了像武则天一样夺位称帝的政治基础。


不得不说的是,大清王朝的建立者和统治者是满洲人,作为蒙古人的孝庄太后,是根本无法多的一个满洲人王朝的统治权的,何况她还是个女人。

如果放眼在世界历史上,可以找到一个外民族的女性统治国家,并成为这个国家元首的例子,这就是沙皇俄国的叶卡捷琳娜大帝,一位普鲁士没落贵族的女性,硬是用自己的能力和魅力征服了整个欧洲,也征服了俄罗斯人。

但是叶卡捷琳娜是在俄罗斯,并不是在中国,中国社会历来有着“男尊女卑”的传统。武则天当年临朝专政就已经遭到了极大的反对,称帝后,反对声音更是从未停歇,直至“神龙政变”,武则天下台,重新恢复李唐神器,反对的声音才算停歇,但是历朝历代对于武则天的称帝行为的批判之声明显多于褒奖之声。这些都说明在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中,对于女人当政统治的排斥。

而更为重要的是,孝庄太后并不是出自于满洲,不是出自于建州女真本部,更不是姓爱新觉罗姓氏,而她是出身于蒙古科尔沁部。这对于满洲贵族以及整个满洲集团而言,意味着是国本发生变化,是意味着自己的先人浴血奋战打下的江山要被蒙古人抢夺而去,这样的结果是必然不能接受的。

因而对于孝庄太后而言,别说是效仿武则天称帝,即便是想要在掌握一定的权力,也会受到封建伦理和满洲贵族议会的双重打压,而变得举步维艰。

而从孝庄本人而言,效仿武则天并不是她真正的想法,她只想好好的辅佐自己的儿孙。

当年,作为政治联姻的筹码,能够嫁给比自己大二十岁的皇太极,安稳度过这么多年,就说明孝庄太后的责任心以及她对于满清王朝以及科尔沁部落的感情。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份责任心,才让孝庄太后全力维护大清王朝的政局稳定,尽心培养自己的儿孙,为大清王朝能够夺取天下,统治全国贡献了积极的力量。

康熙皇帝在追忆孝庄太后时就曾说:“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致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日成立。”雍正皇帝更是称其为:“统两朝之养孝,极三世之尊亲。”足可见孝庄太后的地位及影响力。




这是孝庄太后活得最明白,最高明,最睿智的地方。

崇德八年(1643年)农历八月初九日,皇太极猝死,由于死得突然,皇太极还没来得立接班人。



清朝是少数民族,他没有汉民族“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传统。他的继位形式是“八旗共同推举”制度,也就是“八王议政”。

八旗旗主共商立储。大会充满了火药味,会议由多尔衮主持。多尔衮由于战功卓绝,赢得了不少人拥戴,这是皇太极长子豪哥站出来反对。


利益面前,各人心思各异,也有不少人支持豪哥,为了权衡利弊和各家利益,最后多尔衮和豪哥都退出,推举年仅8岁的福临为继任之君。福临生母被尊称为圣母皇太后,史称:孝庄文太后。嫡母哲哲被尊称为母后皇太后。

大清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多尔衮为摄政王,后迁都北京。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皇帝去世,年仅8岁的康熙皇帝登基,被尊为太皇太后;1688年孝庄文皇后去世,享年75岁。


顺治和康熙,都是8岁登基,孝庄文皇后全心全意辅佐自己的儿孙,帮助他们稳定政局,平衡朝堂内外关系上做出了积极地努力与贡献,可以说孝庄文太后为了儿子顺治和孙子康熙,为了大清朝初期的发展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顺治初期,主要权力在多尔衮手里,为了儿子,孝庄太后不惜身份和多尔衮虚与委蛇,这就是多尔衮去世后,顺治亲政后,把多尔衮鞭尸的主因。

康熙8岁登基,清王朝也是风雨飘摇,外有三藩之乱,郑氏台湾割据,沙皇俄国和葛尔丹勾结,罗布旦增在西北拥兵造反,内有四大辅政大臣勾心斗角,真正的内忧外患,孝庄先用立后拉拢了首辅大臣索尼,后有为了麻痹权臣鳌拜挥泪斩杀辅政大臣苏克萨哈,一步一步稳固了政权,继而平定三番,收复台湾,到康熙26年孝庄太后去世,强敌基本肃清,为清王朝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孝庄太后是出色的政治家,战略家。

慈禧太后也是母以子贵。




武则天称帝是特定环境下的偶然,是一个很难复制的奇迹。皇权不仅是一把龙椅,也不光是一枚玉玺,而是政治天平中的支点,是权力系统的一环。所以,它不是哪个人,单凭自己的意愿就可以随心所欲的。


表面上看,顺治和康熙都是冲龄即位,按照古代惯例,皇太后或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大权在握后,学武则天登基称帝,似乎易如反掌。这是完全忽视了朝中政治势力的存在,及客观历史环境的制约因素。

我们就拿武则天的经历做参照系,假设孝庄太后也有称帝的愿望,看她是否具备条件。

唐朝的开放环境不复存在

古代中国,女人的地位有一个逐步下降的过程。西汉两任太后是二婚,甚至还有歌舞伎出身的皇后,这种状况,到明清时代简直不可想象。两汉、南北朝,甚至北宋,太后听政几乎是惯例,到了明清则是偶然现象。

唐朝的开放程度,恐怕是中国古代史上,女人最后的辉煌。那个期间,出现了一大批的女政治家,甚至女将军。比如太平公主、上官婉儿、韦皇后、平阳公主等,甚至还出现了有人谋求“皇太女”身份的事件。


慈禧太后的陵寝建筑,有凤在龙上的图案,以炫耀自己在男权社会的殊荣。这事如果放在武则天身上,她会嘲笑慈禧像捡了一锭银子的乞丐,人家伺候先皇,还能再入宫当皇后,还能与皇帝并肩坐朝,称“二圣”,没人会因为性别问题,对武则天指手画脚。

在女人毫无政治地位的满清环境下,孝庄连垂帘听政的资格都没有,如何枉谈称帝?

武则天的政治才能历史无二

后人对孝庄的政治价值,有明显的夸大倾向,客观讲,她的政治才华,尚不如慈禧太后。孝庄终其一生,从来就没有出现在政治舞台的中央,她对顺治和康熙的辅政,仅限于监护人身份的护佑,对朝中大事,也仅仅停留在建议层面。


议政和实操之间的差距太大了,前者是见识问题,像孝庄这样一辈子活在政治漩涡中的女人,经验就是财富,她不缺洞察力,可以扮演参谋的角色。后者是操作层面,光动嘴不行,还得有本事把计划落实到位,需要综合能力。

孝庄显然没有这方面的训练。举个例子,历史最大的误会,认为是孝庄给儿子顺治运作来皇位。笔者曾撰文分析,顺治即位跟孝庄没一毛钱关系,它是多尔衮与豪格斗争的必然结果,当时有资格的三位候选人,顺治即位几乎毫无争议。

武则天则不一样,她从感业寺回到皇宫,就一路拼杀,踩着血腥一步步走上龙椅。其才华,不光没有一个女人能望其项背,就连男人们,也没几个可以与其媲美。


曾经有人拿慈禧跟武则天对比,其实根本没有可比性,武则天是凤凰,慈禧是鸡,她的高度跟武则天差了十万八千里,孝庄亦如此。

孝庄没有对抗皇权的政治势力

最关键的因素,是政治势力,没有坚强的拥护势力,即便名正言顺的皇帝都坐不稳龙椅,何况抢龙椅。武则天最难以复制,甚至不可能复制的地方就在这里。

  • 1.武则天顺应历史潮流,成为寒门士族阶级的代表


人们总是批评李治昏庸无能,认为是他纵容了武则天,其实不然。武则天能走向前台,首先是因为她与李治有共同的政治诉求——打倒门阀士族集团。

李治为何废掉王皇后?因为王皇后背后是关陇门阀集团。又为何立武则天,因为武则天是新兴士族地主阶级的代表。这才是武则天起家的根,她切合了皇权的需求,也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武则天就是在团结寒门士族地主阶级,干倒门阀集团过程中,建立了自己的政治势力。所以,本质上武则天的成功,是历史发展潮流的结果,换一个环境,十个武则天捆一起都不行。

孝庄所处时期,正是皇权与士族地主阶级共治天下的稳固期,没有培养新势力的环境。老的政治势力,孝庄也没有资本拉拢。外戚?蒙古王公都没有资格参与中央朝政。士族阶级?人家与皇权合作模式稳固。宗室?宗室与皇权从来矛盾大于合作。


孝庄能做的,顶多是拉拢个别人,做不到培养一个拥趸集团,这不是个人能力问题,而是历史机遇问题。

  • 2.武则天充分利用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尖锐矛盾

武则天上台经历了三步走。第一步,高宗时期与皇权合作,培养自己的政治势力;第二步,中宗时期,利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干掉皇权;第三步,把持皇权,扶植傀儡过度。

武则天完成了第一步计划后,中宗李显与宰相裴炎的矛盾,给她送了份大礼。倘若李显与裴炎等宰执班子和平相处,武则天想夺皇权,难度很大。宰执班子与皇权的决裂,让武则天轻松地完成了废黜皇帝的举动。



到这时候,武则天完全把控了朝政,反过头来又干掉宰执班子,换上自己的拥趸,为登基扫清所有障碍。

孝庄则不然,顺治时期是皇权与多尔衮势力的矛盾,康熙前期是皇权与辅政大臣之间的矛盾,孝庄没有自己的势力,她只是皇权的拥护者,而不是第三极,所以,她也只能做皇权的监护人。

即便如此,孝庄也不算合格的皇权监护人,顺治时期,母子俩关系一度紧张到如同陌路之人,甚至孝庄病了,顺治都不去探视。

因此,在孝庄的政治生涯中,她始终以一个弱小的个体存在,而不是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第三方平衡力量。


综述

很多历史事件,在表象上存在共性,所以迷惑了人们的视线。只有当我们看清楚历史背景、发展潮流,及社会和主要政治矛盾,才能看清本质。

武则天称帝,绝对是特殊历史环境,以及个人才华、偶然事件等,多因素综合的结果,是一段无法复制的历史。历史上还有很多比孝庄更接近皇位的女人,比如吕雉、邓绥、刘娥,甚至慈禧,这些人尚且不能称帝,何况孝庄呢?




1643年,30岁孝庄成了寡妇,牵着6岁儿子登基。18年后,儿子去世,她带着8岁玄烨走上皇位。2次辅佐幼帝,位高权重的孝庄,为何不效仿武则天当女皇?

孝庄本名布木布泰,是科尔沁草原上最美的小公主。

然而,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爱新觉罗家族的几个男人。

她出生于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父亲和哥哥都是当时首领级别的人物。孝庄是她孙儿康熙给她的谥号,后人一般习惯用孝庄称呼她,本文暂且也这么称呼。

孝庄的命运跌宕起伏。

她13岁就被迫嫁给了自己的亲姑父皇太极,沦为生儿子的工具,只因姑姑一直没能生下儿子。

但儿女缘分是天定的,结婚十几年,姑姑生了3个女儿,孝庄却连1个孩子都没能怀上。

娘家人着急了,又把孝庄的亲姐姐海兰珠也塞了过来。

就这样,姑侄三人、共侍一夫的和谐画面,就此形成。

不过,这种和谐的画面,和孝庄没有关系,因为在这3个人里,她是过得最惨的。

她的姑姑哲哲,是正位中宫,后宫所有妃嫔都必须尊称她一声“姐姐”;

她的姐姐海兰珠,虽然26岁才入宫,可一入宫就得皇太极盛宠,谁也不敢小看;

唯有孝庄自己,无宠无爱,要不是娘家给力,可能连妃位都混不上。

十几年的相伴之情,最后换来的,是五妃之末的地位,而她的姐姐才入宫不到一年,就成了关雎宫宸妃,位列第二,受尽了恩宠。

不过,当时的她们,恐怕谁也不会想到,多年之后最有地位、最有权势的会是孝庄。而孝庄的崛起,是从她成为寡妇后开始的。

1643年,皇太极突然去世,匆忙得甚至都来不及留下遗言。

此时,汗位空悬,按照惯例,谁来继承汗位,应该由大家一起推举。

当然了,说是推举,实质上就是比谁的权势大。

此时,争夺汗位的有2个人,一个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一个是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

两虎相争,必然两败俱伤。

此时,后金入关在即,经不起多余的折腾。

于是,孝庄果断出手,她悄悄找到稍微弱势的一方,即多尔衮等人,许诺摄政王之位,请求他推举自己的儿子福临继位。

这一年,福临还只有6岁。

他是科尔沁草原和爱新觉罗家族唯一的血脉,若是他继承汗位,那么科尔沁家族会誓死效忠爱新觉罗家族。

多尔衮一想,反正和豪格争斗,胜负五五开,不如和孝庄合作,稳操胜券。而豪格等人也认为,孝庄、福临这对孤儿寡母,实在太好控制了,还是等入关之后再说。

就这样,大家喜滋滋把6岁的福临推上了汗位,后来,福临也成了第一位入关的皇帝,即顺治帝。

但孤儿寡母真的好控制吗?孝庄给所有人都上了一课:永远不要小瞧一个带孩子的母亲!

6岁的福临,确实什么都不懂,可他的母亲孝庄,可不是个好捏的软柿子。

女真族马上取天下,读书的人并不多,基本上都是大老粗。皇太极、多尔衮算是努尔哈赤儿子中的另类,权谋这块也发展得很不错。

但孝庄也丝毫不逊色于他们。

她素日酷爱读史书,也研究过不少权谋之术,如今,三方局势稳固,儿子登上至高无上的宝座,她的能力,就被尽数发挥了出来。

《北游录》:无他玩好,丽独嗜图史。

孝庄是怎么玩的呢?我简化一下,她大概做了这么几件事:

  • 第一步,先借多尔衮的手,稳住满清江山。

第二步,多尔衮在明面上打压豪格,自己在暗处使劲,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孝庄和福临,既收获了权力,同时又有了好名声。

  • 第三步,对付多尔衮。

在以上三个步骤中,对付多尔衮是最简单的,因为孝庄还没来得及动手,39岁的多尔衮就跑去郊外打猎,一不小心坠马受伤,感染而亡。

多尔衮刚去世时,顺治帝在母亲的授意下,大肆追封多尔衮,还给了他皇帝的庙号,即清成宗。

但几个月后,顺治站稳脚跟,翻脸无情,不仅铲除了多尔衮残余党羽,还对多尔衮掘墓毁坟,让他死后也不得安宁。

完成这一切的顺治帝,还只有14岁。

他能如此迅速完成一系列部署,绝对少不了母亲孝庄的出谋划策。

而18年后,同样的事情,再一次发生在了玄烨身上。

玄烨8岁登基,15岁擒鳌拜,随即宣布鳌拜几十条罪状,彻底将他钉死在耻辱柱上。

试问这样的准备,要策划多少年,才能如此万无一失?

而孝庄又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军师角色?

如果这样的事情只发生了一次,我们还能说是巧合,可在孝庄辅佐后人时,这样的事情基本上接二连三的出现。

从史书上来看,清朝的史书并没有记载多少孝庄本人的政治事件,她好像一直与世无争。但在清朝史学家眼中,她却也一直是公认的出色的女政治家。

公认,是需要深不可测实力的。

如果孝庄只是单纯教养了顺治和康熙两位帝王,那她绝对算不上出色的女政治家。

而历史上,同样被评价为“罕见有谋略、有头脑”的女人,就是唐朝的女皇武则天了。

武则天也先后伺候了两代帝王,也处理了不少朝政大事,是个非常有手腕的女子。

到了晚年,权势滔天的武则天,甚至直接当起了女皇。

那么问题来了。

孝庄也曾具备和武则天一样的时机,甚至,她的机会比武则天当女皇的机会还要好。

当年,武则天想要当皇帝,活生生干掉了自己好几个儿子;而孝庄的儿子24岁去世,留下的孙儿都还非常年幼。

只要孝庄愿意,她完全可以效仿女皇武则天,自立为帝,为什么她没有这么做呢?

孝庄一直到75岁去世,都从未效仿过武则天。

她唯一出格的事,只是留下遗言,不想和丈夫皇太极合葬。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从当时的局势和孝庄的个人性格来考虑,我认为有以下四个原因

其一,皇太极的兄弟和儿孙太厉害,孝庄 一直没有掌握绝对权力。

皇太极在位时,孝庄的位份是庄妃,在后宫五妃中排名倒数第一。

在这个位置上,她只能自保,让自己不受欺负,绝无可能当皇帝。

而孝庄开始拥有权势之际,是在儿子顺治、孙儿康熙当皇帝之际。

这个时候,她有没有机会当女皇呢?

我认为,一个女人想要当皇帝,需要在继承人最弱之际,乘虚而入,才能冒天下之大不韪,当上女皇。

如果在皇帝最弱之际,你错过了机会,那么后面还想要揭竿而起,就很困难了。

基于这个认知,我仔细盘算了孝庄的时机,发现她还真没有必胜的概率当皇帝,因为她从始至终都没有掌握绝对的权势。

  • 儿子年幼时,多尔衮一直虎视眈眈,从摄政王变成“皇父摄政王”,基本上把持了整个朝政,还拿走了调兵遣将的符印。

此时,别说当皇帝了,孝庄天天想的是,如何不让多尔衮威胁到皇位。

在这个过程中,孝庄充分利用了自己的优势,借力打力,在多尔衮的威胁下为自己和儿子寻找生存的缝隙。

在这个时候,她是绝无可能去抢皇位的。

多尔衮去世后,顺治皇帝也年满14岁了,开始正式亲政。

和母亲一样,顺治的性格也非常强势,对权势也有非常强的掌控欲。

这一点从他小时候发生的一件事可以看出。

当时,顺治还非常小,乳母担心他坐辇轿时摔着,便想陪他一起坐,结果小顺治直接说: “这不是你该坐的!”

《清世祖实录》:“此非汝所宜乘。”

一个小小辇轿,顺治都不容许旁人染指,更何况是皇权呢?

因为母子俩性格很像,两人的关系也一度非常僵硬,顺治曾多次忤逆孝庄,在这种情况下,孝庄自然不可能掌握绝对的权势。

  • 1661年,24岁的顺治去世,玄烨才仅有8岁,此时,孝庄有机会当女皇吗?

答案很可惜,还是不行。

此时的孝庄,手握大权,能够左右朝政,可她还要受到四大辅政大臣的掣肘。

顺治帝去世时,专门留下遗诏,任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辅政。

这几个人,一个比一个厉害。

他们都是硬拼打出来的功劳,也对权势、地位有着超乎常人的崇拜,尤其是鳌拜。

4位大臣虎视眈眈,此时的孝庄,就算想要当女皇,也无法做到,她必须要和这些人周旋,然后小心翼翼抚养孙儿康熙,等孙儿长大,灭掉鳌拜后,他的羽翼也丰满了,孝庄就更没有机会当女皇了。

因此,很多人认为孝庄的条件比武则天好,其实忽视了当时内忧外患的局面。

其二,八旗制度之下,孝庄根本没有机会当女皇。

从制度上来看,孝庄当上女皇的概率也很低。

当时,满清奉行的是八旗制度,皇太极统领了两黄旗。这是皇帝最强的战斗力,在君主死后,他们也只会忠于皇帝的儿子们。

在这种情况下,就算皇后、太后有短暂的指挥、控制能力,但也必须以爱新觉罗家族的利益为先,否则,两黄旗会直接罢工。

换言之,孝庄确实可以指挥两黄旗,拥有最强的战力。

可她只能利用这股战力,保护顺治的皇位、保护康熙的皇位,却无法利用这股战力来让自己登基称女皇。

因为她不是爱新觉罗家族的女人。

只要她选择当女皇,那么瞬间,两黄旗就会成为她的敌人。

此前,多尔衮被迫扶持福临,也是因为两黄旗只认皇太极的儿子,而不是弟弟。

其三,满蒙联姻下,孝庄想当女皇得不到娘家人的支持

孝庄的家人不会同意她当女皇。

孝庄的家族是科尔沁的博尔济吉特氏,属于满蒙联姻中的“蒙”。

在当时的满蒙联姻中,爱新觉罗家的女儿要嫁给蒙古的儿子为妻,而蒙古的女儿也要嫁给爱新觉罗家族的儿子为妃。

两家早已血脉相融,不分彼此。

在这种情况下,蒙古是满清最忠实的后盾和盟友,蒙古部落只希望有和爱新觉罗家族血脉的孩子,来稳固这种联盟,绝不允许染指人家的皇位。

此时,孝庄就算想要把人家皇位直接端走,娘家人也不会同意。

其四,孝庄本人,没有做皇帝的渴望。

外在条件再不完备,只要足够渴望,当女皇这件事还是可以去试一试,大不了杀身成仁嘛!

不过很可惜的是,孝庄本人压根没有什么当女皇的野心。

她是个非常识大体的女人。

在后宫时,不受宠的她,能和姑姑、姐姐和睦相处,一起努力生儿子,一起为母族的利益努力。

成了太后,她依然是那个顾全大局的人。

儿子登基时,满清的江山并不稳固:南明势力还没有完全剿灭,反清复明的呼声高涨,内部夺权此起彼伏。

此时,任何帝王的更迭,都会引起江山的动荡。

若孝庄一意孤行,非要当女皇,恐怕要掀起一场大清朝的巨大地震。

说不定,满清可能就要在这个时候结束对中原的统治,再一次回到山海关之外。

孝庄绝不允许出现这种情况。

事实上,任何一个有格局的女人,也不会允许出现这种状况。

当年,武则天当皇帝,是因为处在盛唐时期,国家还经得起折腾,如果这事发生在初唐或者晚唐,国家肯定吃不消。

孝庄酷爱史书,不可能不知道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道理。

为了大局,她不可能当女皇。

而从性格上来看,孝庄虽然有谋略,但她并不是个贪权恋权的人。

比起权势,她应该更喜欢安稳祥和的生活。

否则,孙儿康熙想起她时,不可能句句都是感恩:

“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致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日成立。 ”

写在最后

很多人认为,孝庄和武则天很相似,但我却认为,这两人除了都有谋略、有头脑、有手腕之外,并没有多少相似之处。

从时期来看,武则天生活在盛唐,可以潇洒肆意;孝庄活在满清早期,内忧外患,必须稳扎稳打;

从宠爱来看,武则天是唐高宗的心头宝,专房之宠,地位崇高;孝庄却并不受重视,一直隐忍发展,委曲求全;

从后人来看,武则天儿子很多,可英明神武、雄才伟略的,却很少,这才有了她的可乘之机;而孝庄却只有一个儿子,痴情痴佛,有野心有能力,孙儿康熙更被誉为千古一帝。

从野心来看,武则天野心勃勃,想要开创时代;孝庄只想含饴弄孙,最擅长周旋和谈判。

由此可见,孝庄和武则天,完全是两种人,她们要走的路,也是两个方向。

如果一定要区分,武则天更爱冲锋陷阵,上场杀敌;孝庄更爱出谋划策,当幕后军师。

如果给你选择的机会,你会想当武则天,还是孝庄呢?欢迎留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爱新觉罗   太后   科尔沁   满洲   皇帝   太极   皇权   皇位   顺治   君王   女皇   权势   皇后   康熙   滔天   权力   儿子   政治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