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保卫战调回远东多少兵力?

根据相关书籍的记载,1941年6月苏联的远东集团军人数为70.3万人,火炮约为1万门,坦克3188辆,飞机4140架。这一军队规模在当时的苏联各大军区里面虽然不是最多的,但拿来对付日军也还是够用的。

1941年9月,纳粹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莫斯科保卫战就此打响。由于德军的攻势太过凶猛,斯大林不得已把朱可夫列宁格勒紧急调回莫斯科指挥作战。而即便如此,斯大林本人仍对能否守得住莫斯科深感担忧,最后还是朱可夫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后,斯大林才决心留守莫斯科。

不过虽然朱可夫给了斯大林些许信心,但眼下的情形的确对苏联十分不利。对于朱可夫来说眼前最要紧的问题就是人员紧缺,因为在战争前期,由于苏军准备不足,导致了靠近德国的列宁格勒军区、波罗的海沿岸特别军区、西部特别军区、基辅特别军区和敖德萨军区这五大军区的精锐部队损失惨重。所以从哪里调兵支援莫斯科,就成了摆在朱可夫面前的首要问题。

而在莫斯科保卫战前两年,日俄两国在诺门坎地区干过一架,并以苏联的胜利而告终,所以此时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局势相对平稳,日本方面也不太敢轻举妄动。这样这些地区的军队就首当其冲,成为了朱可夫调集的对象。

根据后来苏联的相关记载,从1941年7月至12月,远东地区有近18个师的12万人来到西部战场,其中他们中大部分人都是直接奔赴莫斯科的。同时苏联为了防范日本的偷袭,在抽调人员奔赴莫斯科的同时,也在当地开展了大规模的动员和启用预备役人员。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被抽调后的苏联远东集团军不降反升,在1941年12月时居然达到了134万之多,比他们半年前还多了60多万人。

十几万的苏联远东军赶到莫斯科后就迅速投入到了作战,据悉当时苏联为了这场战役的胜利,前后总共投入了78个师,180万部队,1.4万门火炮,1700辆坦克和1400架飞机进行战斗。战斗进行得十分的惨烈,好在苏联人的付出有了回报,他们成功抵挡住了德国人的疯狂进攻,守住了莫斯科。

不过对于千里迢迢赶来保卫莫斯科的十几万远东军士兵来说,他们的结局就没那么幸运了。由于战斗打得实在太激烈,他们中的许多人永远的留在了莫斯科城下,无法见证最终的胜利。

战争总是残酷的,苏联为了这场战争的胜利的确付出了许多,而远东军只是他们贡献的一个缩影。但好在结果是好的,正义并没有缺席,世界反法西斯联盟赢得了胜利。所以在此也要感谢那些为正义牺牲的人!




1941年8月初,德军兵临城下,距莫斯科只有100来公里,希特勒认为,一旦攻占莫斯科,就能达到结束对苏战争的目的,为此,德军还喊出了“攻占莫斯科,活捉斯大林”的口号。


两方实力对比,德军共有包括14个装甲师、8个摩托化机械师在内的74个师,总共将近180万人;而莫斯科方面防守兵力虽有九十五个师,但不是满员,士兵不过一百二十万人。装备更是远远的比不上德军,德军火炮和迫击炮比苏军多80%,坦克是苏军的2倍,作战飞机是苏军的2倍。不仅是数量上的优势明显,而且在质量也有压倒性优势,苏军的火炮坦克飞机很大一部分还是一战时期的。

对于这些装备人员上的差距,苏联自身也非常清楚,但要填补这些差距,就只能从远东方向调兵增援,但是苏联高层对此是非常由于,因为日本既和德国是盟友关系,又和苏联是宿敌,在这个关键时刻抽调远东力量增援莫斯科,日本会不会趁西伯利亚空虚的节点进攻苏联?虽然和日本签订了中立条约,但日本人的人品谁都不敢保证。


当时苏联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9月30号,德国发动“台风”行动开始全面进攻后,苏联做好了被德军攻入莫斯科的准备,在德军发动进攻之前,莫斯科对人民群众和工人进行了大规模的分散,工厂也已经转移到了暂时安全的中东部地区。

10月2日,德军第二集团军从中部突破了苏军第50集团军防线。

10月12日,内务府人民委员会组建了20支“契卡”战斗小组,负责守卫克里姆宫,白俄罗斯车站和猎品市场等重要目标,并在莫斯科城里设置了59个秘密军火库,准备和德军在莫斯科里进行残酷的巷战。

因为希特勒曾扬言要在莫斯科红场上检阅德军,所以苏军在莫斯科大剧院、中央电报大楼,“地铁”和“民族”宾馆埋下了地雷,并在圣瓦西里大教堂放置了爆炸装置,如果莫斯科陷落,那希特勒必然会乘兴游览这些景点。

10月7日,斯大林将朱可夫大将从列宁格勒方向召回,命令他负责保卫莫斯科。朱可夫受命之后,着手在建立新的防线,并组建第二梯队和方面军预备队。并想方设法抽调了

14个步兵师、16个坦克旅和40多个炮兵团,迅速重建了第5、16、43、49四个集团军,但总兵力却只有9万余人,西线兵力依旧空虚。

10月15日,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完成了三个大包围圈,两个在布良斯克附近,一个在维亚兹马以西,在这三个包围圈中,苏军被俘66.3万人,精锐基本全失。苏联政府的部分机关和外国使节全数迁往古比雪夫。德军向莫斯科发动第二次疯狂进攻。

10月16日,是莫斯科最为恐慌的一天,苏联国防委员会通过了《关于疏散首都居民的决议》,很多人包括政府高官在内,把这项决定理解为要放弃莫斯科,城内一片混乱,出现了“零元购”,当天就有779名政府高官出逃,随身携带了2500万金卢布的贵重物品,并出动了一百辆汽车运送家属和财物,看到官员逃跑,很多市民也跟着跑路,连续3天,公路上人满为患,斯大林坐在椅子上不停的喃喃自语:“为什么会这样?”

10月18号,斯大林前往停有专列的火车站,随后在专列面前来回踱步,但他并没有上车,而是转身回到了克里姆宫;19号清晨,斯大林颁布戒严令:内务委员会有权枪杀任何可以的趁火打劫份子,禁止任何人出城,誓与莫斯科共同存亡。

三天之内,莫斯科组织了二十五个工人营,十二万人的民兵师,一百六十九个巷战小组。有超过45万人上街参加了防御工事的修建,其中大部分都是妇女。


获知日本准备“南下”,苏军开始抽调远东部队。

在这个关键的节点上,苏联高层接到了著名红色间谍之王佐尔格从日本本土发回的绝密电报:“日本已经定下了“南下”的决策,为了抢夺东南亚地区的战略资源,即将和美国开战,对苏联再次发动进攻的可能性极小”。斯大林得到消息后长舒了一口气,立刻毫不犹豫的将原来部署在远东的11个步兵师和坦克师共计25万余人调往莫斯科。

日本视苏联为“宿敌”,从日俄战争开始到诺门坎之战,双方一直是争斗不休。关东军在东北,很大一部分的任务就是随时准备“北进”苏联。此时苏联和德国的作战完全处于下风,“北进”派迎来了千载难逢的良机。可是日本陆军已被中国军民死死的拖在了侵华战场上。到1940年止,日军在中华土地上已经派遣了166万军队,占日本陆军总数的78%,如果抽调侵华陆军去西伯利亚,就势必会影响中国战场。


其次,西伯利亚地广人稀,而且当时它既不出产粮食,也不像高加索那里富有油田,从东北到莫斯科,总共九千多公里的荒芜地带,日军机械化程度不高,后勤供应是个大问题,即使到达了莫斯科,势必和德军接轨,双方很可能因为瓜分苏联产生利益上的冲突,到时候实力较弱的日本很可能费力不讨好。


1939年曰军在诺门坎之战中的惨败,让日本政府对苏军战斗力一直心有余悸,而欧洲战场现在如火如荼,英法荷这些国家焦头烂额,东南亚人口众多且资源丰富,非常适合日本国“以战养战”的思想,不管从哪方面来说,南下比北上划算的多。


事实也证明日本“南下”是正确的,苏联的暴兵能力远不是日本和德国可以比拟的,从41年4月到12月,苏联从远东调走了红军23个师又2个旅又两个团,但通过动员招兵,远东很快又恢复了当初实力。除坦克师减少4个外,却增加了1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十个航空兵师、8个独立步兵旅、6个独立坦克旅以及2个筑垒地域,许多战前不满员的部队也都已齐装满员,远东红军总兵力达到134万余人,远超关东军人数60万,虽然机械装备有所减少,但仍保有2121辆坦克,3193架各式作战飞机,碾压日本东北军是绰绰有余,这也是斯大林敢于抽调部队回防的底气所在。


从西伯利亚调往莫斯科回防的部队都是苏军精锐,其中有曾在1939年哈拉欣河战役中歼灭日军精锐第6集团军的远东精锐部队,包括第11坦克旅、第6坦克旅、第82步兵师、摩托装甲第9旅、摩托装甲第7旅。11坦克旅早在1939年就装备150辆坦克。到11月底,包括乌拉尔、中亚等地区回防的援军已经有步兵师16个,骑兵师2个,坦克师4个,摩托化师1个,还有十万补充兵源。


在德军进攻期间,对德军威胁最大的,依旧是天气和后勤的原因。1941年的秋天,莫斯科阴雨绵绵,把城外的道路都变成了沼泽,坦克和火炮都陷入了泥泞中动弹不了,德军不得不取消全线前进,期待着天气变冷让地面变得坚硬,这次暂停让苏军也获得了宝贵的整修时间。

10月底,苏联红军迎来了10万援军,300辆坦克,2000门火炮的补充,新的预备队也在源源不断的赶到,形势突然变得好起来了。

11月7日,斯大林举行了红场阅兵,这些部队在克里姆林宫前检阅完毕后直接开赴前线。

11月15日,德军向莫斯科发动第二次疯狂进攻,一直打到27日,德国国防军第一装甲师占领了离莫斯科仅有二十四公里的伊斯特腊。莫斯科处于德军大炮射程之内,德国将军用望远镜甚至可以看到克里姆林宫的顶尖,希特勒很兴奋,对德国报纸打了招呼:‘把头版头条留下,用来报道莫斯科的陷落’,危机关头,从中亚地区前来增援的苏军第316步兵师(后改名为潘菲洛夫第8近卫师)奉命阻击德国国防军第一装甲师,双方持续战斗四个小时,击毁敌人十八辆坦克,从师长到指战员全部牺牲,整个步兵师伤亡超过七成,在最后关头,指战员喊出了令整个苏联为之颤抖的名言——“俄罗斯虽大,但已无处可退,后边就是莫斯科。”在苏联士兵的前仆后继下,终于挡住了德军的进攻,双方陷入了胶着战。


12月初,莫斯科的气温突然下降到零下二十至三十度,德军由于战线补给过长,战役消耗过大,即没有保暖衣,又没有白色伪装服,更要命的是,由于没有防冻液,坦克汽车和飞机的马达根本无法发动。德国军队已成强弩之末。

而长期生活在这里的苏军不仅有着足够的保暖设施,英美两国还向苏联援助了一批抗寒物资,苏军对于寒冷的冬天,做好了充分的准备。12月6日,反击从莫斯科地区全面展开,从秋季开始,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增援了不少的精锐部队抵达莫斯科,朱可夫一直把这些部队放至预备役,并为这些部队装备了最新研究的喀秋莎和t34,德军部队在气候和这些军队的双重打击之下,全面溃退。

42年初,莫斯科保卫战结束,整个冬季战役中,德军被击溃五十个师,陆军伤亡八十三万多人,这也是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次重大战略性失败。此战过后,德军的形势急转直下,苏联在拉锯战中逐渐的取得了战争局势的上风。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莫斯科保卫战?这可以说是奠定苏联人信心的决胜局,在莫斯科保卫战之前,没几个人有信心可以硬杠德国人的闪电战,包括斯大林。

您要知道面对德国人的兵锋,苏联人可以说是一个照面就已经被晃倒了,几十万,几十万被人俘虏,面对这样的颓势,斯大林都打算从莫斯科退出去,带着苏联人在广阔的远东地区继续和德国人扯皮。

如果斯大林真要去远东的话,很可能出现的结局就是,大规模的战役就别想了,或许出现的只会是连续不断的游击战了。

所以在退与不退这个问题上,斯大林也是犹豫不决的,不然他也不会在即将出发的列车外头踱步一个多小时。

最终斯大林权衡了许久,还是决定留了下来,离开莫斯科,离开城市,再想抗住德国人的装甲部队,显然是不可能的。

而斯大林只要在莫斯科一天,那就意味着明明白白的告诉每一个苏联,他们的底线就是莫斯科。

在这里,小编想起了另外一件事情。

您要知道斯大林曾经对朱可夫提出过一个问题。

“告诉我,我们能守住莫斯科吗?能吗?我的内心很痛苦,希望你能如实的回答我这个问题。”

朱可夫看着斯大林,斯大林的心里没有底。

“能!我们一定能守住莫斯科!但我需要更多的兵力,更多的坦克!”

其实斯大林已经决定留下来了,打肯定是要打的,必要的信心还是需要依靠的。

朱可夫作为一名天才一般的将领,这句话无疑就是这个信心的依靠。

后来就有了斯大林提出要红场阅兵,这件事无疑是给所有的苏联人来一剂强心剂。

不知道您注意到没有,在这个时间段里红场阅兵,压根就没有看到德国人的飞机跑过来捣乱,为什么?

您要知道当希特勒从电台里听到,斯大林在红场搞阅兵都疯了,他派了飞机去捣乱,但德国人的飞机压根就没有飞过去,因为狙击德国人飞机的苏联飞行员,不惜开着飞机去撞击德国人的飞机。

显然所有的苏联人都知道,这是他们最神圣的时刻。

好了咱接着说。

兵和坦克?朱可夫缺的就是这两样东西,只要有,他就能守住莫斯科,斯大林必须想办法了。

说实话,之前对得战争中,太过仓皇了,苏联人丢掉了太多的部队,太多的武器,坦克,飞机,大炮等等。

所以人员和坦克都不好补充,你就算是现造那也得需要时间。

就说人员,咱别的不说,单说苏联要在莫斯科西边修筑两道防线,防线的各种工事由民工来修建。

因为苏联人压根就抽不出兵力去修什么防线,他们的士兵要做的事是去顶住德国人的进攻,用命去拼,用命去顶,他们可没有时间去修什么防线。

当然修工事用民工,这还不是要命的地方,更加要命的是,这些民工当中四分之三是由妇女组成。

四分之三?妇女?简简单单的几个字,您就能吧嗒出莫斯科部队是个咋样的情况,挤都挤不出来兵力了,现招都是很困难的。人力资源已经枯竭,至少在莫斯科是这样的。

好在莫斯科是整个苏联的交通枢纽,他连接着全国各地所有的地方,只要给时间,他们就能集结起部队。

而在远东地区,苏联人还有七十万的部队,三千多辆坦克,这可都是现成的,只要调就能走,比重新集结快多了。

那么将远东地区的兵力调回来使用,现实就成了一个必选的选项了。

能调动吗?

答案是能。

因为苏联人之所以在远东地区搁这么多的部队,那是因为要防着日本人在这远东地区给他们搞事。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苏联人接到情报,日本人不打算进攻远东地区了,他们在诺门坎战役当中,被苏联人给打怕了。

毕竟日本人本来就有两套方案,一个是北进摸苏联人的后腰子,顺带捅刀子,这个方案是由日本陆军提供并支持的;另一个是南下摸美国人的后花园,在这地方进行劫掠,弥补日本人紧缺的各种战争物资,这个方案是日本海军提供并支持的。

既然北进受了挫,日本海军不趁着这个机会踩日本陆军都不可能。

毕竟二战期间日本海军和日本陆军那是出了名的不合拍,别的不说日本海军打了败仗,最高兴的不是美国人,而是日本陆军,他们可以摆上桌子,举着庆功酒庆祝。

所以日本陆军北进的失败,再加上日本海军推动南下的事,那么日本人不打算骚扰远东地区这已经成为定局,苏联人的后腰子算是安全了,不用担心日本人捅刀子了。

当然情报上的安全,并不意味着就真的安全了,可苏联人急需远东地区的七十万兵力,怎么办?

这不仅仅是因为这七十万的兵力是现成的,还因为这七十万不仅是正规军,还是精锐部队,战斗力远超新组建起来的部队。

这些部队调回来,但远东地区也不能空着,所以苏联人采用的方式是把七十万兵力调回来的同时,组建新的部队防守远东地区。

于是您就看到了远东地区进行了战争动员,很多预备役加入到了军队,这地方的兵力并没有因为七十万兵力调走,兵力数量而减少。

到了日本人偷袭珍珠港的时候兵力已经增长到了一百三十四万,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远东地区的兵力,苏联一直保持着一百万以上的兵力,最少的时候都有一百一十多万。

所以从六月份开始,远东地区的部队就开始被陆陆续续的调动起来,往战场上送。

这个调动的时间,从六月开始,一直到十月份,每一个月里至少有一个集团军被调动起来。

到了1941年十月份的时候,莫斯科保卫战已经开打了,苏联人又从远东地区调出来的二十五万人全部都用在了莫斯科保卫战当中了。

而苏联在这一战之前就集结了差不多一百二十五万,后期兵力又逐渐增加到了二百六十万。

所以从远东地区调部队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苏联还从中亚地区调了不少。

其中最为著名的一支王牌部队——第八近卫师,就是从中亚地区调过来的。这支部队是以打硬仗出名的,在世界上都是有地位的,现在俄罗斯还保留着这个番号。

咱举个例子,大家伙体会一下这个师有多硬。

1941年为了掩护主力团撤退,十一个工兵在排长和指导员的带领下,投入对德国一个步兵营外加二十辆坦克的战斗。

打了五个小时,他们完成了任务,但十三个人也就剩下排长了,最后他拉响了手榴弹和德国人的坦克同归于尽了。

全师一共一万四千多人获得各种勋章和奖章,更有三十三名军人获得苏联英雄称号。

当这个师获得第八近卫师称号的时候,接电话的人告诉他们的上级,他们的师长刚刚战死。

二战苏联有一句很著名的话:“俄罗斯虽然辽阔,但我们没有后路了,因为莫斯科就在我们身后!”

这话其实就是这个师首先喊出来的。

显然这远东地区调来的二十五万人,连一个零头都不够,而在这一战苏联人是赢了,但也付出了一百万人的伤亡。

但这相当值得,因为这一战苏联人顶住了德国人的进攻,戳破了德国人不可战胜的神话,无疑给苏联人一剂强心剂。

这为后来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奠定了基础。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日军入侵中国后,一直存在北进和南下之争。开始北进派占了上风,但经过张鼓峰战斗和诺门坎战役,不可一世的日本关东军被苏军打得满地找牙,北进派也不再喧嚣了。而当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急需日军从东线两面夹攻苏联时,日军已放弃北进计划,正在酝酿南下。

1941年9月,一路狂飙突进、靠着闪电战制胜的德军,开始进行目标莫斯科的代号“台风行动”。9月30日,德军发起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莫斯科保卫战正式打响。10月23日,战役结束,德中央集团军群彻底粉碎了苏军6个集团军、重创3个集团军,俘虏苏军673000余人。

作为苏联的首都,莫斯科在北、西、南的所有重要地段上,苏军的防线危如累卵。而莫斯科不仅具有政治意义,还是当时苏联最大的城市,政治、经济、工业、交通中心。莫斯科危在旦夕,苏联政府的部分机构和外国使节从10月15日开始迁往东面的古比雪夫。

来自步兵第316师(即著名的潘菲洛夫步兵师,后改为近卫步兵第8师)的苏军中尉克洛奇科夫·季耶夫,在率领28名勇士击毁德军坦克18辆后,最后身携一捆手榴弹与德军同归于尽前,大喊了一句著名的话:“俄罗斯虽幅员辽阔,但已无处可退:后边就是莫斯科!”这句话也成了全体首都保卫者的战斗口号。苏联史诗级电影《莫斯科保卫战》,尤其是俄罗斯电影《潘菲洛夫二十八勇士》,对此进行了生动的展现。

莫斯科保卫战进行到危机时刻,斯大林给有“救火队员”之称的莫斯科保卫战组织者朱可夫打电话:“你坚信我们能够守住莫斯科吗?我怀着内心的痛苦在问你这个问题,希望你作为共产党员诚实地回答。”朱可夫答道:“毫无疑问,我们能够守住莫斯科。但是至少还需要增加两个集团军和200辆坦克。”

无疑,朱可夫需要援兵。到哪里去找援兵呢?10月4日,苏联英雄、著名的红色间谍佐尔格向莫斯科发出最后一封也许是最重要的一封电报:“苏联的远东地区可以认为是安全的,来自日本方面的威胁已排除。日本不可能发动对苏战争。相反,日本将在下几周内向美国开战。”

苏德战争爆发前,为应对日军的北进,苏联在远东地区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到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时,苏联在远东地区驻军70万,配备了1万门火炮、3000余辆坦克和400多架飞机以及90多艘舰艇。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远东地区迅速进行战争动员,很多预备役被编入军队,远东苏军兵力激增,到珍珠港事变爆发时远东苏军兵力已经增长到了134万人。

苏德战争爆发以后,因为苏军损失惨重,苏联在6月就开始从远东地区抽调部队前往苏德战场。根据《苏联军队战斗序列,第一部分(1941年6月—12月)》(1963年版)一书记载:1941年6月,苏联先后从外贝加尔军区第17集团军将坦克57师、从远东方面军第25集团军将摩托化第69师调至苏德前线;1941年7月,将坦克第59师从远东方面军红旗第2集团军调至莫斯科地域库宾卡;1941年8月,分别将步兵第21师从远东方面军红旗第1集团军步兵第26军调至拉多加湖东岸,步兵第26师从远东方面军红旗第1集团军步兵第26军调至旧鲁萨;1941年9月,又将步兵第32师从远东方面军第25集团军调至阿尔汉格尔斯克,将步兵第114师从外贝加尔方面军第36集团军调至乌拉尔军区。

1941年10月,莫斯科保卫战开始后,前线兵力进一步告急。苏联最高统帅部又从远东调动了6个步兵师、1个机械化步兵师和3个坦克师,接下来在11月又调动了1个步兵师,以上部队合计11个师约25万人,全部调至莫斯科地区,参加了莫斯科保卫战。当然除了远东地区,苏联还从中亚地区调兵参与了莫斯科保卫战,前面提到的潘菲洛夫师就是从中亚哈萨克斯坦调来的。

更为可贵的是,11月7日是苏联十月革命胜利纪念日。在德军兵临城下、首都岌岌可危的时候,苏联在红场举行盛大的阅兵式,斯大林发出最后号召:“你们进行的战争是解放战争,正义的战争!让我们伟大的先辈英勇的形象在这次战争中鼓舞着你们,让伟大的列宁的胜利旗帜引导你们,消灭德国占领者!”

参加阅兵的队伍(包括从远东地区抽调的部队)在克里姆林宫前检阅后,直接开赴前线。而养精蓄锐、适应俄罗斯严寒气候的远东部队的到来,无疑使莫斯科保卫战增加了生力军,大大增强了保卫莫斯科的力量。

1941年12月5日,朱可夫率领苏军在莫斯科地区发动大规模反击,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终结了之前纳粹德军几乎是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引以为傲的闪电战神话,纳粹德国企图快速征服苏联的计划由此破产,极大地鼓舞了苏联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信心。




莫斯科保卫战起止时间为1941年9月至42年1月7日,这段时间内苏军是否因德国人所渲染的因西伯利亚军团介入或者国内军迷的远东军的西向才避免莫斯科的陷落呢?历史的真实很简单明确,莫斯科的成功坚守不是什么大西伯利亚兵团或者远东援军的功劳,特别是国内军迷津津于兹的远东援军!它们在整个莫斯科前线对德战争中所占份额甚低。

对苏联人来说,狭义的远东仅指滨海边疆区和外贝加尔区(这两区的苏军主要也是防备日本北侵),从9月30日起苏军从上述两区调集参加莫斯科保卫战的兵力和到达时间如下:

10月10日第32步兵师

10月22日第82摩步师

10月23日第93步兵师

10月31日第78步兵师

10月31日第413步兵师

11月1日第58坦克师

11月5日第112坦克师

11月9日第415步兵师

到12月4日止,苏军共向莫斯科前线增调42个师级单位,远东军占比19%。而到12月5日苏军在莫斯科前发动反击时,总兵力为105个师又44个旅,近110万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远东   莫斯科   保卫战   兵力   斯大林   西伯利亚   远东地区   苏联   步兵师   集团军   德国   德军   日本   坦克   部队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