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如果美国不参战,英国和苏联能不能打败德国?

如果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没有参战,那么英国和苏联可能会面临更加困难的局面,但最终胜利的结果仍然是不确定的,因为到了战争后期,盟军与德军的较量已经到了白热化的地步,双方互有胜负,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雅塔尔三巨头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早期,德国的军事力量迅速地占领了欧洲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包括法国和比利时等国家。英国在这一时期几乎独自承担了对德国的抵抗任务。作为纳粹德国的主要敌人,英国面临着来自德国空军的猛烈轰炸,这导致英国的重要城市和工业基础设施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如果没有美国提供援助,英国可能很难承受德国的压力,并维持对欧洲的立足点。

二战中的英国

另一方面,苏联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纳粹德国对苏联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他们占领了苏联的重要城市,并向莫斯科等大城市发起了攻击。苏联必须独自应对这些攻击,同时还需要维持其在其他战线上的防御。如果没有美国的援助,苏联可能会遭受更大的压力,可能会面临更多的挑战来抵御德军的进攻。

二战中的苏联

然而,尽管英国和苏联可能会遭受更多的损失和压力,他们仍然有可能最终战胜德国。 苏联在战争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决心和能力,他们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打败了德国,并在后来的战争中推动德军撤退。英国在空战中表现出了出色的能力,并通过与苏联合作,在北非和意大利等地推动德军的撤退。如果英国能够成功地维持其海上霸权并向苏联提供援助,他们就有可能最终战胜德国。




我的观点是一贯的:不能因为现在和老美关系不好,就否定美国过去办的好事以及对人类的贡献。

二战的时候,老美可是全世界人见人爱的“山姆大叔”。二战如果美国没有参战的话,同盟国到底能不能快速的战胜法西斯国家,这要打一个极大的问号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参战范围最广、涉及国家最多、造成伤害最大的战争之一。这场战争波及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人卷入了这场战争之中……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电进攻波兰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其实早在1937年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了。

当时欧洲主战场的对阵双方应该是德国VS英国和苏联,法国投降的比较早;亚洲战场是日本对vs东南亚和中国。

二战中假如美国不参战的话,到底有多大的影响呢?

我们一起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下:美国未参战之前二战的形势如何,美国参战之后对盟国起到了什么作用。

1941年12月6日老美未参战之前,法西斯国家那是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的

我们都知道美国是在1941年12月6日日本空袭珍珠港以后才全面参战的。

我们先来看看:美国参战以前二战各战场的情况吧:

自从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以后,一路可谓是势如破竹、锐不可当了。

德国占领法国

1940年4月9日,德国入侵挪威和丹麦;

5月,迫使英、法敦刻尔克大撤退;

6月,德军占领法国巴黎;

8月,德军战略轰炸伦敦,史称伦敦大轰炸。

1941年6月22日,德国开始了著名的“巴巴罗萨”计划,向苏联发起了突然进攻。二战史上最激烈、最残酷、投入兵力最多的战争打响了——苏德战争。

苏联前期由于自身准备不足,又是被德国发起的突然进攻,还在战前自己把自己折腾得不轻(大清洗),导致战争一打响苏联就被德国人打的是“一溃千里”。

基辅战役中的苏联战俘

在开战短短的10天之内,德军突进苏联600公里。第一天的战斗,苏联红军损失1200架飞机,其中800架还未起飞就被炸毁。

在战争开打到九月份的时候,苏军损失高达280万人以上。武器装备和战略物资损失更是不计其数:轻武器损失400多万件、坦克和装甲车损失15000多辆、火炮7000多门、飞机7000架以上……

1941年9月底,德国集中了74个师的兵力、坦克2000多辆、火炮1万门以上发起了夺取苏联首都的“莫斯科会战”。当时苏联自己心里也没底,到底能不能守住莫斯科。他们已经开始转移物资和人员了,例如:转移了100万辆火车皮的物资、很多苏联的领导们已经准备随时撤离了……

这些参加完阅兵的苏联士兵们直接开赴战场

1941年的11月,德军已经打到离莫斯科只有20公里了,著名的红场阅兵也是在这时候发起的。当然最后苏联取得了莫斯科会战的胜利,可是这也只是惨胜而已。

大家要记住一个日子,苏联正是在1941年12月6日开始对德国反攻的,这一天也是日本空袭珍珠港的日子。

当时的伦敦

当时的英国已经被德国人打的没有脾气了。虽然隔着英吉利海峡,德国人暂时没有占领英国,可是每日、每夜对英国进行战略大轰炸,英国人也处在二战历史上最艰难的时期。

亚洲战场上日军可谓是势如破竹的状态,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虽然我们经过了顽强的抵抗,可是由于双方国力差距过大,前面几年的战争中几乎所有大的会战都失败了,损失是极其惨重的,南京都让日本人占领了。

1941年的时候,日本占领了大半个中国、东南亚也被日军打了个遍。中国的抗战面临着极其艰难的处境,由于日本切断了我们与外界物资供应的通道,所以这时的抗战也处在历史低谷。

以上就是美国没有参战之前欧洲和亚洲战场的局势,可以毫无疑问地说:”法西斯在当时处于全面占优的状态,反法西斯战争处在历史最困难的时候”。

罗斯福对日宣战

美国的参战对苏联和英国意味着什么呢?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起到了什么作用?

1941年12月6日这一天,日本人发起了空袭美军珍珠港的行动,这也直接导致原本还犹豫不决的美国开始对日本全面宣战。

一个战争“巨人”从此加入了盟军的阵营,从这一刻开始其实法西斯们的命运也已经早已注定了……

我们先来看看得知美国对日宣战以后,反法西斯阵营的几个主力大国是个啥反应呢?

中国的反应:老蒋得知美国对日本宣战以后那是激动万分的,在重庆的老蒋一向是不苟言笑、郁郁寡欢的,据说当时快乐地唱起了京剧。

苏联的反应:斯大林得知日本偷袭珍珠港以后是开怀大笑并说了一句:“这下好了”。其实苏联人是非常开心的、这也让斯大林心里最大的石头落地了,因为德国和日本双面夹击苏联已经不可能了。

英国的反应:据史料记载,丘吉尔得知日本空袭珍珠港以后是:喜极而泣,激动得哭了。以前英国人想尽一切办法想得到美国的援助,这下美国成了盟友了,简直是天大的好消息。

顺便多说一句:当时英国在欧洲可谓是孤军奋战,美国的参战对于英国人来说那是多了一个无比强大的盟友和他们并肩作战了。

以上就是中、苏、英三国对于美国人参战的反应:那就是高兴加激动。当德国人知道日本空袭珍珠港以后的第一个反应就是“骂人”、骂日本人是笨蛋。

希特勒当时是暴跳如雷,立即找来了日本驻德国大使进行质问,因为他们知道美国人参战以后这场战争已经没有悬念了。

我们一起来看看,美国人在二战中的表现吧:

美国对日宣战以后也同时宣布——太平洋战争爆发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战、空战开打了。美国对日宣战以后国内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大生产运动”,不计其数的物资、装备、战争必需品源源不断的生产了出来。

美国人给世界的感觉就是自由散漫、没啥爱国情怀,可是在美国全面参战的四年多的时间里,美国人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了起来。很多美国青年义无反顾地奔向了战场、很多妻子送丈夫去了前线……

当时无数的美国人夜以继日,不计报酬的生产武器弹药;

好莱坞的明星们开展了26万多场次的慰问演出;

无数的美国人为国家捐款捐物、美国大街小巷上都是爱国主义的宣传海报。

总之一句话,整个美国社会的爱国热情被激发了起来,很多人说参加二战的那四年里是美国人“最团结的四年”。

一个拥有强大生产能力、强大的武器研发能力、强大爱国热情的国家,出现在了世界反法西斯的战场上了。

美军随后在瓜岛、爪洼岛、硫磺岛战役中与日本人展开了生死搏斗,中途岛海战中重创了日本的联合舰队。

美国随后发起了东京战略大轰炸几乎把日本60%的城市炸成了废墟,最后用两颗原子弹促成了日本的无条件投降。

美国在二战中消灭了日本60%的陆军精锐、80%以上的日本空军力量以及几乎全部的日本海军……

美国人的对日作战对我们最有利了,这让我们极大的减轻了来自日本的压力。当时日本的很多精锐部队都被抽往太平洋战场去和老美作战去了,导致在中国的兵力是非常空虚的。

美苏在欧洲会师

对于苏联来说的话,美国对日作战极大的减轻了苏联在远东战场的压力,也让苏联人可以从容地撤回部分防守日本的军队,全力的对付德国了。

美国不光在太平洋上歼灭了日军主力,同时在欧洲战场上也展开了对德国人的战斗。例如:开辟对德国主战场的诺曼底登陆就是美国人主导的。

以上就是美国直接参战对二战的贡献了,直接干翻了日本、间接放倒了德国。

美国在二战中生产了天量的武器装备

美国还有一个重大贡献就是对盟国的天量物资援助了。1941年12月6日美国对法西斯全面宣战以后,美国对盟国进行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援助。

大家都知道当时是个啥情况:中国处在抗战最困难的时期,各种战争物资极度缺乏。例如:很多士兵连武器都没有,几个人共用一条枪。

苏联当时严重的困难

苏联被德国人打的损兵折将,物资损失是极其惨重的。例如:苏联在头18天里和德军的战斗中就损失了2000车皮的军火,、损失火炮3000门、坦克1500辆和飞机1500架。

英国同样如此:敦刻尔克大撤退让其装备、兵力损失惨重;伦敦大轰炸让英国的工业基础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总之一句话,美国没有参战前盟军各国都已经快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

美国参战之后对盟军各国开启了史无前例的大援助,让盟军们的实力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如果美国的参战对于盟军的意义,用一句成语来形容叫做:雪中送碳。

整个二战中美国爆发出来的生产能力,估计是人类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了。航母生产了150艘、飞机30多万架、坦克几十万辆以及不计其数的战略物资。

整个二战后四年里,美国对盟国的军事和物资援助达到了创记录的500亿美元之巨。其中大部分援助都给了中、苏、英三国。我们来具体看一下:

运往苏联的物资

美国对苏联进行了全方位、大规模的战略援助:

飞机: 14018架、 坦克,装甲车: 22800辆、各种运输车辆54万多辆、高炮 7944门、冲锋枪:108293挺;

另外还有各种军事物资:无烟火药130713吨、炸药32237吨、钢材:2589766吨、铝 26110吨、石油2622357吨、化学品 631017吨、各型舰艇:672艘……

这些东西加起来一共有110多亿美元的价值。当时美国对苏联的援助很多已经超过了苏联自己的生产能力了。

美国援助英国那也是不遗余力的。其中美国对英国的援助高达300亿美元以上,虽然对我们的援助比苏联和英国少得多,可是依然对我们的抗战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的。

美国当年对我们的援助只要分为三块:一是,无息贷款大约有10亿美元左右;二是,通过著名的《驼峰航线》给我们运来了大量的军事物资;三是,美国派出了大量的军事专家、军事顾问协助我们抗击日本人。

很多人说美国援助我们的不多,但是大家别忘了当时我们已经“山穷水尽”了,美国的援助极大的提高了我们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信心。

以上就是美国人参战以后对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贡献了,不得不说美国的参战对最后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最后我想说,立场很重要,可是事实和是非也很重要。不能说现在关系不咋地了之后,就否认别人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帮助过我们。如果永远拿着立场来说事,而不顾事实的话,这样在“外面”估计也不好混。




答案很明确:不能!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的核心点,它不是因为美国作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给苏联和英国提供了多少战略物资和飞机大炮坦克,那不是决定性因素。而是因为自从美国1941年底对德宣战以后,才使法西斯德国事实上处于“两线作战”的巨大战略危机之下,尤其是对美英军力的习惯性高估,让希特勒犯下了多次致命的战略级错误,最终输掉了战争。




讨论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明确一个客观事实,即在德国1940年的“海狮计划”失败以后,尽管希特勒暂时放弃了横渡英吉利海峡的企图,但仍然打算在运用闪电战击破苏联后,再回过头来收拾英国。那么对两线作战一直心存恐惧的希特勒,何以放心大胆几乎是倾全部军力攻苏呢?就是因为当时的英国已经完全不具备反扑欧洲大陆的能力,不可能开辟第二条真正的战线。


到苏德战争爆发的1941年夏季,英国三军总兵力经过扩充恢复到360万人左右,其中陆军约234万人,然而这些英军需要分布在从远东的新加坡、近东的印度、中东的埃及和北非的利比亚,以及北海地区的广袤战场上,这是由所谓“大英帝国”的全球战略所决定的。因此,以英国三军留驻在英伦三岛的兵力,遂行反登陆作战实现自保还算可以,主动攻击欧陆几无可能。




这也是希特勒在1941年年底之前,敢于留驻少量警备兵力于西欧,而将陆军主力全部投放苏德战场的主要原因,所以1941年的苏军损失相当惨重,进而差一点点趋于崩溃。哪怕是到了1942年初,当英军试探性在法国迪耶普实施小规模登陆时,也被德军揍得稀里哗啦,6000多名加拿大军队差点被全歼,这也成为了丘吉尔迟迟不愿意开辟第二战场的心理阴影,有点被打怕了。


同时,英军也缺乏大规模反攻欧陆所必需的舰船、战机、武器装备和战略物资,这一情况直到美军参战才得以扭转,尽管诺曼底登陆是1944年6月正式实施的,然而关于反攻欧陆的作战计划和组织实施,实际从1942年就开始了。而正是美军的参战,让希特勒真正陷入了两线作战的恐慌当中,纳粹德军在整个欧洲的兵力部署和调动,由此受到了相当大的影响。




比如在德军“进攻的终点”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就是因为风传美英准备登陆法国,希特勒一家伙在西线留下了29个精锐野战师,其中包括武装党卫军最精锐的警卫旗队师、帝国师和骷髅师等等,这些意外缺席东线战场的机械化精锐部队,静静地趴在法国晒太阳。而按照德国军史学家的估算,如果这三个师及时加强给保卢斯第6集团军,以其强大的火力和战力,斯大林格勒城区的抵抗撑不过48小时。


同样在德军“失败的起点”库尔斯克战役后期,原本德军在南线取得了相当进展,按照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曼施坦因的判断,尽管北线情况不容乐观,但是德军仍然有取得会战胜利的可能,前提是继续进攻和增派援兵。然而希特勒却虎头蛇尾地中止了作战,原因很简单,美英盟军登陆了意大利,他需要从东线抽调部队驰援,所以德军在东线两场关键战役的失利,其实都与西线有关。




德国陆军在1944年保有的大约300个陆军师中,有165个以上的师部署在苏德战场跟苏军死磕,其中包括32个装甲师当中的18个,而另外133个师包括14个装甲师都不得不用于对付盟军。这其中还要注意,133个师不全是在法国西海岸作战,还包括在北欧的18个师、法国南部的19个师、巴尔干和意大利北部的56个师,这90多个师需要防御的盟军主力是谁?当然是美军。


美军参战对欧洲战场的影响顺序是这样的:1942年登陆北非,协助英军最终全歼了德国非洲集团军,因为完成了对突尼斯的东西夹击,否则德国人只在一条战线对付英军的话,绝对还能撑一阵子;1943年登陆西西里和意大利,迫使意大利退出战争,也逼得德军组建整整一个集团军群来防止盟军从意大利进入法国,同时出兵19个师全面占领法国南部,防止美军在那里登陆。




然后是1944年诺曼底大登陆,希特勒不得不从东线抽兵回援,到阿登战役的1944年冬季,德军在东西两线的军力和战力比,已经从原来的9:1变成了6:4,可见美英盟军牵制了多少德军兵力。如果美英军队不能对意大利北部、法国南部、法国西海岸构成实质性的军事威胁,德军将至少腾出100万以上的作战部队用于东线,苏军的大反攻会遭遇严重困难甚至迟滞。


总体而言,在美国没有实质性参战(陆军出动)的1942年初,德军跟英国和苏联基本形成了互相打不垮的战略平衡,英军无力独自反攻欧陆,苏军也不可能迅速转守为攻,各处战场虽互有战役胜负,但整体处在实力差不许多的僵持状态。然而美军主力的到来,尤其是强大的空军战力和后勤能力,轻而易举地打破了这个平衡,从此德军不得不面临真正的两线作战,战略上开始处于劣势和颓势。




某种意义上,这也是美国选择阵营和参战时机的狡猾之处,当苏联、德国和英国在战争中拼得你死我活精疲力竭之时,它从大洋彼岸过来收拾残局了,从而也奠定了二战以后的超级大国地位。而依据《租借法案》给英国和苏联提供的大批物资,只是防止这两个国家崩溃的输血行为,属于雪中送炭不冻死人,却不能以此让英苏两国从根本上打倒希特勒德国。


否则的话,美国如何能够坐稳战后的霸主地位?不出兵光出粮然后当老大,世界上没有这么便宜的事。





先说出我的答案,当然不能。

我们先看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局势:除了远在美洲的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美国之外,二战主要战场都位于欧亚大陆上,而参战国家和军队数量最多、烈度最强的战场则是欧洲战场。

当时的欧洲,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德国已经先后灭亡波兰、法国、北欧、比利时等国,南边的意大利是它的盟国,东欧大部分小国则是它的仆从国,西班牙名义中立,实际的偏向德国。

也就是说,除了瑞士等极少数中立国外,整个苏联以外的欧洲大陆,其实已匍匐在德国的脚下。此时的欧洲战场,其实就是统合了整个欧洲的德国与苏联、英国的战争。意大利虽然号称德国盟国,但意大利以其搞笑的本质,不给德国添乱已经不错了,军事实力几乎可忽略不计。

那么,如果苏联和英国没有了美国的支持,这两个国家对决德国,还有可能击败德国吗?

我认为并没有。按照二战的历史进程,在1941年时,已经基本统治欧洲大陆的希特勒,雄心勃勃的对苏联发动了巴巴罗萨计划,计划在几个月内灭亡苏联。

但是希特勒没想到的是,虽然德军前期消灭了苏联数百万大军,几乎占据了苏联大部分欧洲精华地区。但死硬的苏联依然拒不投降,并以其无与伦比的韧劲儿重新集结大军,对德国展开了艰苦卓绝的反抗。

从莫斯科战役开始,德国战无不胜的神话开始被打破,苏德战场进入相持阶段。不过,虽然德国陷入了苏德战场的泥潭,但德军其实并未露出败绩,反而在战场上一直处于进攻的态势。

苏德战场的形势是,虽然德国无法迅速灭亡苏联,也无法快速击败苏联,但是苏联也没有反击之力,双方进入了残酷的消耗战阶段,就看谁最先顶不住。

苏德战场上一直到美英联军诺曼底登陆之前,德国的形势都并不算十分糟糕。而这种情况,还是在苏联获得大量美国援助之后的结果。也就是说,如果苏联单抗德国,虽然德国没有灭亡苏联的实力,但苏联也并不具备击败德国的可能。

而英国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强大的海军,德国并没有登陆英伦三岛,灭亡英国的能力,这一点在二战初期的海狮计划中已经得到了证明。但是,孱弱的英国陆军并不是德国钢铁洪流的对手,位于岛上的英国仅有防守之力,而无进攻之能。

因此,如果没有美国的帮助,独立面对德国的英国和苏联,战争只会进入相持阶段:德国统治欧洲大陆,却没有能力灭亡英国和苏联,苏联和英国的联军也不可能攻入德国境内,双方只是进入长期相持阶段,并最终等待哪一国家支撑不下去。

但以三国强悍的大国底蕴,英国有最广阔的殖民地,苏联有220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而德国则有整个欧洲大陆积累数百年、底蕴最深厚的工业基础。短时间内,三个国家都不可能会很快倒下。

在残酷的相持阶段,英国会竭尽全力的对德国进行空中和海上打击,并支持德国占领区内的反抗势力,但并没有能力攻入欧洲大陆;苏联则在苏德战场与德军奋力厮杀;而德国除了一边与苏联厮杀之外,也会尽全力发展海军,试图压倒英国海军,并彻底将英伦三岛覆灭。这时三国的较量,将是包括人口、军事、科技、工业、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综合国力较量。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要看打败的定义是什么。

其实,即便是库尔斯克会战,德军和苏军的伤亡比也是好多的。德军损失50万人,苏军则超过80万,一说是100万。

双方这样相持下去,德军并没有明显占下风,大体是旗鼓相当。

也许德国可能受不了长期战争的消耗,逐步退出已经占领的苏联领土,比如乌克兰。

但以苏军目前的实力,想要打垮德军也是非常困难。

大家注意,苏军在库尔斯克会战后发动了所谓十次大攻势。

其中3次是在诺曼底登陆前,只是为彻底列宁格勒解围,加上占领了乌克兰部分地区包括克里米亚搬半岛而已,没什么了不起的。

然而,英美6月登陆诺曼底以后,牵制了德军大量的军力,导致苏德战场出现大溃败。

其实,西线的德军已经无力招架。

诺曼底战役的盟军高达288万,而德军即使再加上由希特勒亲自指挥的战略预备队2个装甲师,总共才60个师,约76万人,这还打什么仗,没法打了。

即便如此,德军也必须抽调大量部队赶赴西线救急,

在西线被重压的情况下,苏军在东线也势如破竹,随后7次攻势从6月到11月,就基本解放苏联全境,还连带占领匈牙利、南斯拉夫一部、罗马尼亚等国、将战线向西推进1100公里,德军在东线已退至本土,苏军在大部分地区已逼近德国边境,部分军队已经进入德国境内。

当时德军已经没有实力抵挡。以白俄罗斯战役为例,苏军有140余万人、火炮和迫击炮3.1万门、坦克和自行火炮5200辆、空军5000架战机。

而德军名义上有120万人,实际兵力还不到100万,武器弹药大量消耗没有补充,步兵师只有以往百分之三十战斗力。以他们最为骄傲的装甲部队为例,仅有坦克和强击火炮900辆,还不到苏军的五分之一。德国空军只有1350架,也就是苏军四分之一。火炮9000多门,是苏军的三分之一。

这还打什么打?

又不是叶问真的能打十个。

摆明了给别人痛揍。

说白了,如果没有美国参战,英国是绝对不敢单独在西线诺曼底登陆的。

如果西线不开战,德军集中全部实力将苏军挡在德国领土以外还是没有问题的,当然可能保不住其他的轴心国盟友了。

要知道,在阿登反击战时,德军在东西两线的兵力以及接近1比1。

最后多说一句:萨沙一个人打字,不是机器人或者人工智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苏联   德国   英国   美国   珍珠港   希特勒   作战   意大利   盟军   法国   欧洲   战时   德军   美国人   日本   战场   财经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